农户行为视角下农业产业虚拟集聚空间组织形 态、运行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陕西省果业发展为例

合集下载

制造业集聚、城镇化与城乡共同富裕——基于东北地区的实证研究

制造业集聚、城镇化与城乡共同富裕——基于东北地区的实证研究

制造业集聚、城镇化与城乡共同富裕——基于东北地区的实证研究唐晓华;余建刚【期刊名称】《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24(57)1【摘要】制造业集聚和城镇化进程中城乡共同富裕的演化趋向对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东北地区的经验数据,通过PVAR模型实证检验了制造业集聚、城镇化与城乡共同富裕之间的动态关系。

结果发现,长期内三者之间保持着稳定的均衡关系,且制造业集聚与城镇化均对城乡共同富裕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短期内三者的动态关系没有达到最优,城镇化对城乡共同富裕的短期波动具有更为直接和明显的解释力,而制造业集聚对城乡共同富裕变化的解释力也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强;制造业集聚、城镇化与城乡共同富裕之间的演进关系具有阶段性特征,由于存在较高的摩擦成本,制造业集聚与城镇化的互动并未实现良性累积。

在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的双重目标下,东北地区应改善制造业集聚形态,着力于城镇化内涵发展与质量提升,促进制造业集聚与城镇化交互协同效应的循环累积,进而促进城乡共同富裕。

【总页数】10页(P117-125)【作者】唐晓华;余建刚【作者单位】辽宁大学经济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相关文献】1.产业集聚对工业污染排放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制造业集聚和服务业集聚对比的研究2.金融效率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研究—基于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实证3.内外双循环背景下制造业集聚与城乡居民消费升级——基于西部地区省域面板数据的实证4.我国沿边地区制造业集聚与城镇化关系的实证分析5.旅游产业集聚、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空间集聚综述

空间集聚综述

产业空间集聚机制的理论研究综述一、 集聚和产业集聚所谓“集”是指大量相关事物在地域空间范围内的集中现象,而“聚”则具有更进一层的含义,它不仅是一个空间概念,而是指在“集”的基础上强调区域内各种要素的有机聚合,行为主体间产生物质的、信息的和社会的各种流,进而汇聚成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网络系统。

所以,本文中的集聚是指事物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集中并以某种有机的形态组合在一起。

根据对“集聚”的认识与理解,所以,产业集聚不仅仅是同类企业在一定区域内的群聚,更重要的是反映为企业相互间的一种共成长性1。

产业集聚是同类企业、或有关联的上下游企业在一定范围的地理区域内的群聚和共生现象,它往往能形成提高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效果的产业集聚效应。

二、 产业空间集聚机制的主要相关理论(一) 马歇尔的“工业区域”及外部性最早对产业空间集聚现象进行研究的是马歇尔,在其经典著作《经济学原理》中,马歇尔使用了“集聚”的概念去描述地域的相近性和企业、产业的集中,指出集聚能产生正的外部效应。

马歇尔提出地方性工业是具有分工性质的工业在特定地区的集聚,马歇尔把这些特定的地区称作“工业区域”,工业区域内集中的是大量种类相似的小型企业。

地方性工业之所以能够在工业区域内集聚,根本的原因是获取外部规模经济所带来的收益。

马歇尔将其归结为六个方面:提供协同创新的环境,辅助性工业带来的好处,提供有专门技能的劳动市场,平衡劳动需求结构,促进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便利顾客。

马歇尔指出,协同创新的环境是产生集聚的“空气”,在产业空间集聚的过程中具有极大的作用。

正如马歇尔所述:“行业的秘密不再成为秘密;而似乎是公1倪卫红,董敏.对区域性高新技术产业集聚规律的理论分析.中国软科学.2003 年第11期开了,孩子们不知不觉地也学到许多秘密。

优良的工作受到正确的赏识,机械上以及制造方面和企业的一般组织上的发明和改良之成绩,得到迅速的研究;如果一个人有了一种新思想,就为别人所采纳,并与别人的意见结合起来,因此它就成为更新的思想之源泉”2。

农村经济规模扩大与农业产业集聚效应

农村经济规模扩大与农业产业集聚效应

农村经济规模扩大与农业产业集聚效应近年来,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农村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农业产业集聚效应的显著表现。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农村经济规模扩大与农业产业集聚效应的相关问题,并对其进行深入剖析,以期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这一现象。

一、农业产业集聚的概念和特点农业产业集聚是指在特定地域内,农业相关产业的企业、机构和人才在某个或某些领域上具有一定集中度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广泛存在,它为农村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影响。

二、农业产业集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农业产业集聚的发展,对农村经济规模的扩大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首先,农业产业集聚能够打破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壁垒,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其次,农业产业集聚可以带动农村就业增加,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再次,农业产业集聚有助于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促进农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三、农业产业集聚需注意的问题农业产业集聚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关注。

首先,农业产业集聚可能导致资源过度集中,造成土地、水源等资源的紧张和浪费。

其次,农业产业集聚可能导致农村人口流失,进一步加剧农村人口减少的问题。

再次,农业产业集聚容易导致产业结构过分单一化,一旦遭受市场风险,农村经济发展可能受到严重的冲击。

四、政府支持下的农业产业集聚发展政府在农业产业集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引导农业产业集聚的发展方向。

同时,政府还可以提供财政扶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农业产业集聚的发展。

五、科技创新对农业产业集聚的推动作用科技创新在农业产业集聚的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科技创新可以提高农业生产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进而推动农业产业集聚的发展。

六、农业产业集聚对农村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农业产业集聚对农村文化和生态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一方面,农业产业集聚可能推动农村文化的融合和创新,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另一方面,农业产业集聚也可能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导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的恶化。

面向“共同富裕”的集聚提升类村庄规划思路与策略

面向“共同富裕”的集聚提升类村庄规划思路与策略

面向“共同富裕”的集聚提升类村庄规划思路与策略摘要: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导致了我国城镇建设速度过快,农村建设速度过慢。

十九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聚集提升型”村庄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类,对这一类村庄的基本特点及规划编制方法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为适应乡村振兴对村落空间发展的要求,推动集聚型村落空间发展,提高其内生成长能力,本课题拟对集聚型村落空间发展特点进行剖析和归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集聚型村落空间发展导向对策。

关键词:乡村振兴;集聚提升类村庄;空间发展策略农村振兴已经上升到了国家的战略高度,农村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对乡村振兴做了科学的规划,确定了方向、思路、任务以及政策。

并将其分为集中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留和搬迁撤并四个类型。

“集群型乡村”是我国“三农”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在本文中,我们对集聚提升类乡村进行了研究,它指的是在行政区划范围内,拥有较大规模的中心村或还将继续存在的一般村庄,它们相比于其他村庄,拥有更好的资源条件,具备一定的发展潜力。

但是还需要进一步的优化和升级,可以对周围地区形成一定的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的村庄。

1集群式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将已有的大型中心村及尚在生存中的普通村庄定义为“聚集与升级类村庄”,并将其作为“聚集与升级型”的发展重点。

从空间开发、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土地恢复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农村发展的特点。

“四个特色”既是目前大多数农村社区建设的中心工作,也是农村社区建设中“聚集型”社区建设的主调。

因此,对这些村落进行科学的识别和定位,掌握他们的发展规律,并通过规划引导他们的产业、文化、生态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振兴,是非常重要的。

要以“多规合一”为基础,以实践为基础的“集聚提升型”村庄规划,是“乡村振兴”实施性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重要环节。

2.聚落型乡村特色2.1高聚集的中心村庄聚集式升级类村庄以中心村为代表,其具有高度的要素聚集性,有别于城市直接辐射的“城郊”类村庄,也有别于具有特殊资源的“保育”型村庄,是以村委为依托,以村集体为基础,将村庄人口、用地、产业等要素集中到中心村。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路径研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路径研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路径研究目录一、内容概览 (3)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4)3. 研究内容与方法 (5)二、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7)1. 农村闲置宅基地的概念界定 (8)2. 相关理论基础 (9)土地经济学理论 (10)区域发展理论 (12)可持续发展理论 (13)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的现状分析 (14)1. 全国及地方政策梳理 (15)2. 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16)政策法规不完善 (17)资金投入不足 (18)技术水平有限 (19)社会认知度低 (20)四、农村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的路径选择 (21)1. 创新政策机制,激发主体活力 (22)完善土地制度政策 (23)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24)鼓励科技创新应用 (25)提升社会认知度和参与度 (27)2. 探索多元化利用模式 (28)农村文化旅游开发模式 (29)农村康养基地建设模式 (31)农产品加工物流模式 (32)农村电商孵化平台模式 (34)3. 强化规划引领与监管 (35)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 (36)加强宅基地管理监管 (37)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38)五、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借鉴 (40)1. 典型地区案例分析 (41)2. 实践经验总结与借鉴 (42)六、结论与展望 (43)1. 研究结论 (45)2. 研究展望 (46)一、内容概览本文旨在探讨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有效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资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村人口外流,农村闲置宅基地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乡村发展的瓶颈。

本文首先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宅基地利用的重要意义,进而梳理了当前农村闲置宅基地的现状及其成因;在此基础上,从政策引导、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三个层面出发,提出了针对性的盘活利用策略,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了实证分析;总结了农村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的现实意义及面临的挑战,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践操作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产业集聚效应分析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产业集聚效应分析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产业集聚效应分析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

农村产业集聚作为其中关键环节,对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产业集聚效应进行分析,以探讨如何推动农村产业集聚,实现乡村振兴。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和意义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战略部署。

在新时代背景下,农村承载着农民的生活和国家粮食安全,乡村振兴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农民增收和实现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村产业集聚的概念和特点农村产业集聚是指在特定地域范围内,通过聚集一定规模的农业与非农业产业,形成具备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农村产业集聚具有规模经济、资源集约和产业协同效应等特点,既有利于提高产业效率,又能够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和提升农民收入。

三、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产业集聚的重要意义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产业集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遇。

通过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措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产业集聚提供了支持和保障。

四、乡村综合产业集聚带来的效应乡村综合产业集聚可以提高农村地区的产业效率和竞争力,有利于农民增收。

同时,产业集聚还能够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地区的人口流动和劳动力转移。

此外,乡村综合产业集聚还能够增加农村地区的税收贡献,提升地方经济发展水平。

五、乡村产业集聚的发展路径在乡村产业集聚的发展路径上,需要考虑地理条件、产业基础、市场需求等因素。

一方面,可以发挥农村地区的比较优势,在特色农产品和农业加工方面集聚产业;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引进外部产业和创新驱动,实现农村产业集聚的跨界发展。

六、政府在农村产业集聚中的作用政府在农村产业集聚中扮演着重要的引导和推动角色。

政府可以依托乡村振兴政策,提供土地、资金和税收等方面的支持,激发农村产业集聚的活力。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规划和协调,确保农村产业集聚的可持续发展。

七、农民在乡村产业集聚中的参与和收益农民是乡村产业集聚的重要主体,他们参与集聚过程中能够实现就业增收和经营发展。

权力、资本与生活:乡村公共空间生产的三重逻辑

权力、资本与生活:乡村公共空间生产的三重逻辑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总169期)2024(1)Journal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权力、资本与生活:乡村公共空间生产的三重逻辑张诚(上海政法学院政府管理学院,上海 201701)摘要乡村公共空间生产是新时期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增强农民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途径。

在多元主体参与过程中,乡村公共空间生产分别遵循权力逻辑、资本逻辑和生活逻辑。

权力逻辑强调以政府为主导,意在通过权力展示机制、空间规训机制、对话互动机制和双向影响机制,增强政府权力的合法性,实现政府权力的再生产;资本逻辑强调以市场和企业为主导,通过资本空间化和空间资本化,实现资本增值目标;生活逻辑强调以农民为主导,满足农民生活需求和创造美好生活是空间生产的终极目标,具体包括农民自发、精英主导和组织引领三条生产路径。

面对三重逻辑下乡村公共空间生产存在的供需错位、公共性缺失、内生动力不强等问题,推进乡村公共空间生产,需要构建一种以生活逻辑为价值导向、以权力逻辑和资本逻辑为实现路径的协同机制。

关键词乡村公共空间;权力逻辑;资本逻辑;生活逻辑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456(2024)01‐0153‐11DOI编码:10.13300/ki.hnwkxb.2024.01.014乡村公共空间是乡村社会中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和开展公共活动的公共场所,既包括有形的物质空间,如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祠堂、寺庙、公园等,也包括无形的社会空间,如集会、庙会、节日庆典等,还包括因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虚拟公共空间,如党群微信群[1]、云社区。

这些类型多样、功能不同的乡村公共空间,在提供公共服务、增进社会信任、培育公共精神、维护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是乡村共同体得以形成、发展的纽带和载体。

随着社会发展与转型,乡村公共空间逐渐呈现出萎缩态势,这不仅表现在公共活动、公共场所和公共资源日益减少以及公共权威不断式微[2]等方面,也表现在公共舆论解体、公共议题失语、公共交往排斥[3]等方面。

数字赋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价值意蕴、偏差审视及优化路径研究

数字赋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价值意蕴、偏差审视及优化路径研究

数字赋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价值意蕴、偏差审视及优化路径研究贾文龙【期刊名称】《河南社会科学》【年(卷),期】2024(32)1【摘要】数字乡村建设与生态环境治理交叠派生出的充沛政策势能为数字赋能农村人居环境有效治理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围绕数字赋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运行机制、价值意蕴、偏差审视、优化路径等四重逻辑维度展开立体解析。

在深描数字赋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运行机制的基础上,系统刻画了数字赋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多维功能,并从“理念迟滞:传统治理思维的滞后性约束”“结构失衡:治理主体之间的合作性缺失”“技术鸿沟:城乡二元分割背景下的数字基础孱弱”“制度异化:数字赋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保障力度式微”等四个方面深度审视了数字赋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实践困境,进而提出文化驱动,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数字化治理的理念升级;结构重塑,激活数字赋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内生动力;技术适配,推动数字赋能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深度契合;制度优化,重塑农村人居环境数字治理的多重保障等数字赋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效能提升路径,以期促进数字技术更好地融入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赋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方案。

【总页数】12页(P97-108)【作者】贾文龙【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合肥工业大学社会与民生工程研究所;复旦大学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63【相关文献】1.数字赋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社会基础与实践逻辑2.城乡融合发展视域下数字治理的价值意蕴、限度审视与创新路径3.农村人居环境数字化治理:作用机理、现实挑战与优化路径4.数字赋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意义、问题与路径5.数字化赋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路径研究——以宁德市寿宁县为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aking Shaanxi Province Fruit Industry Development as an Example
Peng Li1,2*, Ailing Zhang1, Qing Wang1, Zixuan Tang1
1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ol of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orthwest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Yangling Shaanxi
Modern Management 现代管理, 2019, 9(6), 771-781 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2019 in Hans. /journal/mm https:///10.12677/mm.2019.96093
近年来,有关虚拟集聚的研究结果层出不穷。王如玉(2018)指出,虚拟集聚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 经济深度融合的空间组织新形态,他比较系统地分析了虚拟集聚的形成机理、特征、功能以及模式[1]; 詹浩勇、冯金丽(2017)研究服装行业中小零售商通过互联网平台,融合线上获取信息与线下消费体验的优 势来实现虚拟集聚。随着虚拟集聚概念的拓展,有关农业虚拟集聚的研究也不断深入[2]。王山、奉公(2016) 提出农业虚拟产业集群促进农业产业链融合的作用机理,研究了农业产业链融合促进农业虚拟产业集群 的路径,认为农业虚拟产业集群的形成也将逐渐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智库[3] [4] [5];王泉栋(2019) 基于栖霞苹果产业发展的情况,通过分析栖霞苹果产业的发展现状,探究在“互联网+”背景下水果产业 发展中的问题,为栖霞苹果产业健康发展、转型和升级提出相关对策[6]。
Research on Organizational Form, Operating Mechanism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Virtual Agglomeration Space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armers’ Behavior
摘要
农业产业集聚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产业经济发展深度融合的新型空间组织形态,研究农户行为视 角下的农业产业虚拟集聚空间组织形态及其影响因素对引导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作者在系 统分析与梳理当前陕西省农业产业虚拟集聚现状及空间组织形态的基础上,阐述农业产业虚拟集聚运行 机理,立足农户生产销售行为,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系统研究影响农业产业虚拟集聚的影响因素。 研究结果显示:1) 当前陕西省农业产业虚拟集聚空间组织形态主要有半传统式、电商平台驱动式、农业 合作社引导式、微平台营销式;2) 性别、对网络的熟悉程度、是否认为网络销售将成为趋势、家庭成员 网络销售经历、关系网和道路类型是影响农业产业虚拟集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其他变量未能通过 显著性检验,究其原因,可能与样本数量、样本分布等有关。根据上述结论,提出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健全资源集聚体系、创新复合型人才引进机制等等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虚拟集聚快速发展的对策建议。
*通讯作者。
文章引用: 李鹏, 张爱玲, 王晴, 唐子璇. 农户行为视角下农业产业虚拟集聚空间组织形态、运行机理及影响因素研 究[J]. 现代管理, 2019, 9(6): 771-781. DOI: 10.12677/mm.2019.96093
李鹏 等
Keywords
Peasant Household Behavior, Agricultural Virtual Agglomeration, Spatial Organization Form, Operational Mechanism, Influencing Factors
农户行为视角下农业产业虚拟集聚空间组织形 态、运行机理及影响因玲1,王 晴1,唐子璇1
1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陕西 西安 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杨凌
收稿日期:2019年11月25日;录用日期:2019年12月9日;发布日期:2019年12月16日
综合前人研究我们发现,对农业虚拟集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农业产业虚拟集聚的理论内涵、形成 机制、构建途径进行研究,在宏观层面上分析农业产业虚拟集聚中存在的问题,譬如人才流失、信息网 络构建不完善、政府主导作用不强等,并进一步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即农业产业集聚的研究重点集中在 理论分析上,且大多从宏观层面出发,缺少实证研究和对微观主体的研究。农户作为产业虚拟集聚中的 重要参与主体,对农业产业虚拟集聚的构建和运行起着重要的作用,探究农户参与农业产业虚拟集聚的 影响因素更是对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推进“互联网 + 农业”的深度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因此, 本文将从农户行为视角出发,基于对陕西省的 150 户农户的调研数据,构建二元 Logistic 模型实证分析 影响农户参与农业产业虚拟集聚的因素。
Open Access
1. 引言
集聚一词最早由马歇尔提出,是指具有空间区位特征的规模经济,是经济活动的参与者为了获取某 些利益而向着特定区域集中的现象,是空间配置的核心特征。产业集聚是经济学家们一直以来致力研究
DOI: 10.12677/mm.2019.96093
772
现代管理
李鹏 等
的重要问题,它是指位于同一产业的相同或相似企业为了减少劳动力的获取成本、享受由于集聚带来的 规模经济效应以及知识溢出效应,自发地向特定的地理区域集聚的过程。除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的集聚 以及城市集聚外,农业产业集聚也在不断引起学者们的重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农业产 业集聚是指在某个农业生产基地周围,相关的农业生产者、加工企业在地理空间上集中从而形成有的机 整体。已有研究证实,与制造业、服务业或文化产业相似,农业产业集聚也能够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进 一步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而近年来,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逐渐促进了农业产业链的转 型升级,农业产业集聚已经不仅仅是停留于在地理空间上集中的阶段,而是依靠网络信息技术,以网络 平台为载体、以信息的实时共享和交换为核心的、使农业生产、销售、运输过程在虚拟空间上形成“集 聚”形态,使得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交易进而减少交易成本的一种极具形态。农业产业集聚不再依 赖和局限于地理上的临近,而是在虚拟空间上形成一种农业生产者与消费者相互联系和作用的网络,也 就是农业产业虚拟集聚。
Received: Nov. 25th, 2019; accepted: Dec. 9th, 2019; published: Dec. 16th, 2019
Abstract
Agricultural industry agglomeration is a new spatial organization form based on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agricult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tudying the spatial organization form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virtual agglomeratio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armers’ behavior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guiding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y. On the basis of systematically analyzing and sorting out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spatial organizational form of virtual agglomeration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in Shaanxi Province, the author elaborates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virtual agglomeration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Based on farmers’ production and sales behavior, the author systematically studi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virtual agglomeration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by using binary logistic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At present, the main organizational forms of virtual agglomeration space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in Shaanxi Province are semi-traditional, e-commerce platform-driven,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led and Micro-Platform marketing; 2) Gender, familiarity with the network, whether it is considered that network sales will become a trend, family members’ network sales experience, relationship network and road type are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virtual agricultural industry. The main factors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quasi-agglomeration and the failure of other variables to pass the significance test may be related to the number and distribution of samples. According to the above conclusion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further promot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virtual agglomeration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such as improving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mproving the resource agglomeration system, innovating the mechanism of introducing compound talents, et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