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麻醉与体温
麻醉生理学试题及答案(四)

《麻醉生理学》试题及答案第一章绪论1、麻醉生理学研究的目的与内容是什么?2、名词解释:稳态、内环境、反馈、应急、应激3、手术对人体生理功能有哪几方面的影响?麻醉的目的是什么?第二章麻醉与神经系统1、简述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形成的基本条件。
2、局部电位和动作电位的特征是什么?3、简述正常脑电图和诱发电位的定义、基本波形。
4、简述脑诱发电位的特征。
5、麻醉与手术对神经系统生物电活动有何影响?6、何谓意识?意识的组成部分是什么?意识内容的核心是什么?7、觉醒状态包括哪些?觉醒状态是如何维持的?8、简述正常意识及其特征。
9、病人出现昏睡时,反射、角膜反射和瞳孔对光反射是否存在?10、麻醉状态下的意识活动和感觉是如何变化的?全麻药作用的主要靶区在哪?11、简述疼痛的概念与生物学意义。
13、参与人体镇痛的物质有哪些?最重要的是什么?14、痛觉阈、痛反应阈、耐痛阈的定义,临床病人疼痛测量的方法是什么?15、简述全麻药对躯体运动的主要影响。
16、肌松药主要作用与什么部位?作用机制是什么?17、简述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18、脊髓中枢调节哪些内脏反射活动?19、麻醉病人瞳孔对光反射消失,表明麻醉中枢的部位已达何处?20、何谓眼心反射?手术牵拉内脏引起循环系统哪些变化?21、有关麻醉深度的反射有哪些?各定位在哪里?第三章麻醉与呼吸1、呼吸道包括哪些部分?何谓上、下呼吸道?2、气管切开有哪些优缺点?3、叙述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功能。
4、肺循环有哪些特点?5、列举能使支气管扩张的常用麻醉药物。
6、叙述气道阻力的大体分布。
7、影响气道阻力有哪些因素?8、麻醉期间有哪些情况可增加气道阻力而影响肺通气?采用哪些措施可使呼吸道通畅?9、名词解释:气道跨壁压、机械无效腔、FVC、FVC1/FVC%、MMFR、CC、CV、D L、A-aDO2、P50、无呼吸氧合。
10、何谓通气效率?若比值大能提示通气效率高吗?11、在作气管插管时对病人常采用什么手法?此手法对气道阻力和无效腔有何影响?13、什么叫功能残气量?体位与麻醉对其有何影响?14、PaCO2、PaO2、H+如何影响肺通气?15、麻醉对肺通气是如何影响的?16、常用的吸入和静脉麻醉药对肺通气的影响是如何的?17、PEEP对呼吸、循环、颅内压的影响是如何的?18、何谓通气/血流比值?为何说该比值必须匹配?19、如何防止气管插管时病人出现无呼吸氧合?20、何谓流动氧量?它受哪三种因素的影响?21、简述麻醉期间缺氧的因素。
第八章 麻醉 ppt课件

麻醉前用药选择: 麻醉前用药应根据病情和麻
醉方法确定用药的种类、剂量、给药途径和时间。术 前晚可口服催眠药或安定药,术日麻醉前半小时肌注 镇静催眠药或安定药,剧痛病人加用镇痛药,全麻或 椎管内麻醉病人加用抗胆碱药。
3.抗胆碱药:常用阿托品或东莨菪碱。能阻断节后胆碱能神经支配 的效应器上的胆碱受体、抑制腺体分泌,便于保持呼吸道通畅, 松驰胃肠平滑肌,较大剂量时抑制迷走神经反射。此外,阿托品 有兴奋中枢作用,东莨菪碱有抑制中枢作用。
全身麻醉
General anesthesia
全身麻醉
麻醉药从呼吸道吸入或经静脉、肌 内注射,产生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呈现神 志消失,全身无痛,也可反射抑制和肌肉 松弛等表现,这种方法称全身麻醉。
臂丛神经阻滞并发症
局麻药毒性反应 膈神经麻痹 喉返神经麻痹 霍纳综合征 全脊椎麻醉 气胸
颈丛神经阻滞
颈丛神经由C1~4脊神经组成, 它们构成深丛和浅丛,支配颈部的 肌组织和皮肤。
适用于颈部外科手术。
颈丛神经阻滞并发症
局麻药毒性反应 全脊髓麻醉 膈神经阻滞 喉返神经阻滞 霍纳综合征
肋间神经阻滞
麻醉前用药
常用麻醉前用药:
1.镇静催眠药与安定药:巴比妥类、苯二氮 类及酚噻嗪类药物均 有镇静、催眠、抗焦虑及肮掠厥作用,并能预防局麻药的毒性反 应,常用者有苯巴比妥钠、安定、异丙嗪等。
2.镇痛药:阿片类药能解除或减轻疼痛并改变对疼痛的情绪反应。 常用哌替啶和吗啡,哌替啶镇痛效能约为吗啡的1/10,抑制呼吸 和咳嗽反射较轻,对腺体分泌有弱的抑制作用,对平滑肌的收收 缩作用也弱,较少发生恶心呕吐。
麻醉与体温培训教材-牡丹江医学院麻醉教研室

3、低温使氧离曲线左移,血红蛋白与氧的亲 和力增高,不利组织供氧。
氧离曲线
低温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1、低温抑制窦房结和减慢传导,心率、心 排出量随体温下降而降低,循环时间延 长,冠脉血流减少,心肌耗氧量降低而 每搏量改变较小。
●体温每降低1 ℃ 平均动脉压约下降 4.8mmHg.体温在25℃时,心率、冠脉血 流和心肌对氧的摄取量约较常温时降低 50%。如低于28℃,可出现中心静脉压 升高。
1.昼夜节律(circadian rhythm): 晨2-6时最低,午后1-6时最高。
free-running period 2.性别:女>男0.3℃;女基础体温(醒
后起床前的体温)随月经周期变化 ;
3.年龄:新生儿体温调节能力差;老 年
体温低。
4.肌肉活动:代谢强,产热增,体温
概述
在临床上体温是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 度,常用直肠、期影响体温的因素
麻醉方式对体温的影响:
全身麻醉
意识消失 肌肉松弛
不利于 体温的维持
体温的行为调节 减弱甚至消失
围手术期影响体温的因素
麻醉方式对体温的影响:
局部麻醉和椎管 内麻醉影响体温 的自动调节,后 者更主要是影响 了冷感觉感受器 的信号向体温中 枢的传递。
围手术期影响体温的因素
手术室室温与相对湿度的影响:
深部体温(core temperture)
表层体温(shell temperature):包括皮肤、 皮下组织和肌肉等的温度,其温度不稳定, 各部位之间差异也大;
深部体温(core temperature):包括心、肺、 脑和腹腔内脏等处的温度,比表层温度高, 且较稳定,各部位之间差异也较小 。
麻醉期间体温管理-课件.ppt

麻醉期间各种因素BT↑,如甲亢、MH、 感染、创伤及环境或药物引起。
↓代谢,护器官
4.脑复苏
在心脏停搏后,采用浅低温(34℃ 左右或30 ~ 34 ℃ )特别是选择性 头部重点降温,可降低颅内压,减 轻脑水肿,降低脑耗氧量,抑制氧 自由基的产生及脂质过氧化等,有 利于脑复苏。
低温的优缺点
30-28℃,阻循环8-10’, 简单心 内手术、降主A瘤及主A缩窄手术。 低温+体外,VSD,TOF及换瓣、 搭桥等。
不同体温时阻断循环的安全时限
体温(℃) 阻断循环时间(min)
32-30
8-9
30-28
10-15
28-18
15-45
<18
45-60
(二) 神经外科手术
↓脑代谢及氧耗量,↓脑水肿, ↓ICP,利颅内手术。
循环监测
低温对循环系统带来一系列影响,因此 术中应加强监测。 常规监测心电图、血压,常需动脉直接 测压,必要时测中心静脉压。 降温早期如出现御寒反应,则表现为心 率增快,血压升高。随着体温的降低, 心率减慢,血压降低,心电图也出现一 系列变化。
五、低温期间的注意事项
1。施行低温时,要避免御寒反应。发生御寒 反应时病人寒战,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立毛 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皮肤呈灰白和棘皮现 象,代谢增高,耗氧量增加,还增加体表和中 心体温的温差,影响降温的效果。 2.冰水浸浴时,末梢部位如耳部、趾、指要 露出水面,防止冻伤,心前区避免直接用冰覆 盖。
Monitor 四、监测
在进行低温期间,应加强各方面的监测: ①.体温监测 ②.循环监测 ③.尿量、电解质的监测和血气监测。
体温监测
在降温过程中,身体各部分温度下降的 程度不一致,应同时监测几个部位的温 度,常用的有鼻咽、食管、直肠和血流 温度。 鼻咽温度可反映脑的温度,食管下段温 度与心脏大血管温度接近,直肠温度在 降温过程下降最慢。利用特殊的温度探 头可以测定血液温度。
麻醉与体温课件

麻醉与体温的临床管理
麻醉前体温的评估
01
体温的正常范围:36
02
体温过高或过低的影响:影响麻醉效果,增加手术风险
03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评估方法:测量体温,询问病史,了解患者身体状况
04
处理方法: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措施,确保麻醉安全进行
麻醉中体温的监测
1
麻醉中体温监测的重要性:麻醉过 程中体温变化会影响患者的生理功
麻醉与体温的关系
麻醉对体温的影响:麻醉药物可能会导
01
致体温下降,影响手术效果和患者安全 体温对麻醉的影响:体温过高或过低都
02
会影响麻醉效果,增加手术风险 麻醉与体温的相互作用:麻醉药物可能
03
会影响体温调节,导致体温异常 体温监测在麻醉中的应用:麻醉过程中
04
需要密切监测体温,确保患者安全
麻醉对体温的影响
过程中出现的体温异常情况
麻醉方式对体温的影响
全身麻醉: 可能导致体 温下降,需 要采取保暖
措施
局部麻醉: 对体温影响 较小,但仍 需要注意保
暖
神经阻滞麻 醉:可能导 致体温下降, 需要采取保
暖措施
椎管内麻醉: 可能导致体 温下降,需 要采取保暖
措施
麻醉对体温调节的影响
1
麻醉对体温调节的 影响:麻醉药物对 体温调节中枢产生 抑制作用,导致体 温调节功能下降。
醉等。
03
全身麻醉:通过药物作 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 患者意识消失,肌肉松 弛,呼吸和循环功能受
到抑制。
04
局部麻醉:通过药物作 用于局部神经,使患者 在保持清醒意识的同时, 局部感觉和运动功能受
到抑制。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ppt课件

下降程度不一致
(1)鼻咽温度:反映脑的温度
(2)食管温度:相邻主动脉→大血管温,
可称为中心温度
(3)直肠温度:下降最慢→腹部脏器温度
(4)血流温度:需特殊的温度探头
34
2、循环监测: (1)血压:中等度以上低温→袖带听诊法 深低温→动脉直接测压 (2)ECG:PR间期、QRS丛、QT间期延长 产生“游走性节律点”→心律失 常 室颤 (3)CVP:血液滞留在V系统→CVP↑
10
3、麻醉:全麻 -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
(1)室温:> 32℃ (2)麻醉过浅:骨骼肌张力↑→肌肉活动增强 →产热↑ (3)抗胆碱药抑制腺体分泌→散热↓ (4)麻醉机活瓣失灵、钠石灰失效→CO2蓄积
11
4、手术因素:骨水泥、下丘脑附近操作、 输血输液反应 5、保温措施不当 6、恶性高热
(2)血管扩张→BP↓、心律失常
→补充血容量
(3)反应性高热→小剂量氯丙嗪 体表大血管处置冰袋 4、防止血管收缩和降温过快 5、防止室颤和脑损害,严控阻断时间
37
四、并发症(Complications)
1、御寒反应:
(1)麻醉深度不够→严重御寒反应→耗氧量↑↑ (2)措施:适当加深麻醉 吩噻嗪类药、肌松药
12
二、围术期体温升高的防治
1、连续监测体温:及早处理 2、正确选择抗胆碱药物:年龄、病情、 麻醉方式、麻醉用药 3、手术室合适的温度和湿度:23~25℃ 60~70% 4、维持循环、呼吸功能→ 避免缺O2、CO2蓄积 5、适度加温冲洗液、输液、输血 6、一旦高热→物理降温(冰袋、冰帽、酒精)
麻醉与体温

抢救成功后,还需做什么? 抢救成功后,还需做什么?
病情稳定后, 病情稳定后,应取患者肌肉标本进行骨骼肌 收缩试验明确诊断,并进一步进行基因检测, 收缩试验明确诊断,并进一步进行基因检测,对 其家属进行检查,筛选出易感者。 其家属进行检查,筛选出易感者。对于易感者可 制定合适的麻醉方案,避免恶性高热再次发生。 制定合适的麻醉方案,避免恶性高热再次发生。 • 恶性高热可再次复发, 恶性高热可再次复发,初次抢救成功并不意 味着最终的成功。需加强监护和治疗, 味着最终的成功。需加强监护和治疗,以确保病 人安全度过围术期 •
不是用了琥 珀酰胆碱的 吗????
肌肉强直是由肌肉强烈收缩引起的结果, 肌肉强直是由肌肉强烈收缩引起的结果,这种肌 肉收缩与正常情况下运动终板乙酰胆碱刺激引 起的收缩不同, 发生过程中, 起的收缩不同,在MH发生过程中,钙离子以异 发生过程中 常高速通过钙通道,从骨骼肌肌浆网释放出来, 常高速通过钙通道,从骨骼肌肌浆网释放出来, 同时其再吸收的能力也降低, 同时其再吸收的能力也降低,从而导致持续代 谢亢进状态和细胞完整性的缺损,故神经肌肉 谢亢进状态和细胞完整性的缺损, 阻滞剂不能解除这种肌肉强直收缩。 阻滞剂不能解除这种肌肉强直收缩。
MH好发于哪些人群? 常伴发以下疾病 好发于哪些人群? 好发于哪些人群
• 据国外报道,成人发病 据国外报道, 率为1/50,000,小儿为 率为 , 1/15,000;男性发病多 ; 于女性;好发年龄在 于女性; 10~30岁,年龄最大 ~ 岁 者为78岁 最小者仅6 者为 岁,最小者仅 个月 • 据国内文献报道,我国 据国内文献报道, 恶性高热共有36例 恶性高热共有 例, 死亡率: 死亡率:71.4%。高于 。 国外报道的死亡率(5国外报道的死亡率( 10%)。 )。
麻醉的体温管理

06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新技术在体温管理中的应用
红外线成像技术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
红外线成像技术可以实时监测患者的 体温分布,有助于及时发现并处理体 温异常情况。
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对大量 体温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预测患者 体温变化趋势,为临床决策提供支持。
无线传感器网络
通过在患者体内或周围环境中布置无 线传感器,实时监测体温数据,为医 生提供更准确、全面的患者信息。
麻醉状态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平衡被打破,导致体温下降或升高。
手术操作影响体温
手术过程中,由于暴露手术区域和输注低温液体等原因,会导致体 温下降。
体温管理在麻醉中的重要性
01
02
03
04
维持生理功能
体温是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 要保障,体温异常可能导致多
器官功能障碍。
减少并发症
维持正常体温可以降低麻醉手 术过程中的并发症风险,如心
详细描述
老年患者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减退,对冷刺激的敏感性降低,加上皮下脂肪较少,保温能力差。因此,在麻醉和 手术过程中应特别注意老年患者的体温管理,采取保温措施。
儿科患者
总结词
儿科患者由于身体发育尚未成熟,体温 调节中枢功能尚未完善,容易发生低体 温。
VS
详细描述
儿科患者的体温调节功能不如成年人完善 ,体表面积与体重之比较大,容易散热。 在麻醉和手术过程中,应采取积极的保温 措施,如使用保温毯、加温输液等,以维 持患儿的正常体温。
详细描述
术后发热可能是由于手术刺激、感染、输血反应等原因引起的。发热可能导致代谢率增加、脱水、感 染风险增加等问题,需要密切监测并及时处理。
术后低温
总结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体温的生理调节
人体的体温分为:表层温度和深部温度
临 床 上 体 温 指 机 体 深 部 的 平均 体温 , 常用直肠温度(36.9-37.9ºC)和腋窝温 度(36.2-37.2ºC)来表示 鼓膜温度可作为脑组织温度的指标
自主性体温调节:在中枢的控制下,通过增减皮 肤的血流量、发汗、战栗等生理性产热和散热调 节反应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行为性体温调节:机体在不同的温度环境中常采
取不同的姿势和行为调节体温
机体热量来源:三大营养物质分解代谢
产热主要器官:肝、骨骼肌 产热形式
战栗产热:骨骼肌节律性收缩 非战栗产热:褐色脂肪组织代谢
散热形式:辐射、传导、对流、蒸发
围手术期间影响体温的因素
一、麻醉用药的影响
(一) 麻醉用药
1.全身麻醉药、酚噻嗪类神经安定药
影响体温调节中枢;扩张皮肤血管 2.大剂量吗啡:抑制下丘脑,扩张周围血管 3.肌松药:产热减少 4.交感神经兴奋药
皮肤血管收缩、肌张力增强,全身代谢增加
5.抗胆碱药:抑制下丘脑功能,汗腺分泌减少 6.局麻药的毒性反应:肌张力增强,肌颤
(二)麻醉方式 1.全麻期间核心-外周温度梯度的变化:
右移,加之氧的溶解量增多均可进行代偿
四、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低温直接抑制窦房结并减慢心内传导,故HR、 CO降低,冠脉血流量减少
低温时易于发生心律失常的原因: 1.抑制窦房结 2.心肌应激性增高,发生室颤的阈值降低
3.迷走神经比交感神经易于受到抑制
4.冠脉血流减少 5.酸碱和电解质紊乱 6.心肌对Ca2+的敏感性增加
成人室颤的临界温度:26°C
五、对肝、肾功能的影响
肝代谢率及肝功能降低,胆汁分泌减少, 肝解毒功能降低,对葡萄糖、乳酸和枸橼酸的代 谢减慢。对缺氧的耐受性增加
体温每下降1ºC ,肾小球滤过率减少5.3%,
有效肾血浆流量下降8.2%,但肾小管的分泌和
重吸收能力也被抑制,故尿量未减少
钾的排出减少,尿中钠、氯增加
老年人代谢率较低,易出现体温下降
手术室适宜室温
婴幼儿:25ºC左右 成 人:22ºC左右 相对湿度:40%-50%
三、各种操作的影响 1、体温升高:下丘脑附近操作、麻醉过浅、循环 紧闭法麻醉、CO2蓄积等 2、体温下降:消毒、手术野暴露过多过久、静脉 大量输注低温液体/库血、大量低温液体冲洗 体腔、局部低温等
图9-2 2.全身麻醉中可是体温升高的因素:
(1)麻醉过浅
(2)循环紧闭式麻醉 (3)CO2蓄积 3.椎管内麻醉:核心温度降低,皮肤温度升高。 4.局部麻醉:外周性抑制作用。
二、室温的影响
麻醉时体温调节中枢受到抑制,如室温超过28ºC, 易发生体温升高 小儿体温调节中枢不健全,体温易随室温而改变;
临床上,通常在全身麻醉下以物理方法将病 人体温降至一定程度,称人工低温或低温麻醉
一、对代谢的影响
体温每降低10ºC,代谢率/耗氧量下降50%。 其中,各脏器耗氧量减少程度与全身耗氧量
减少的程度并不一致;各脏器耗氧量减少程度与
其功能降低程度也不完全一致
二、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体温降低时,脑波会发生变化:32ºC,波幅 下降;进一步降低,δ 波逐渐取代α 波;20~ 18ºC呈一直线
体温下降1ºC,脑血流量减少6.7%,颅内压 和静脉压降低5.5%,脑组织的代谢率也下降
在周围神经中,较粗大的有髓纤维较易受低 温的抑制
三、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呼吸频率逐渐减慢(<25ºC,变弱甚至停止) 支气管扩张,解剖无效腔增加 氧离曲线左移,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增高。
但PCO2 的升高及组织所产生的酸中毒又使氧离曲线
1.概念
指某些麻醉药诱发的全身肌肉强直性收缩 并发体温急剧上升及进行性循环衰竭的代谢 亢进危象
2.病因 家族性遗传因素与诱发因素相结合是 MH 的 病因,其发病机制与骨骼肌细胞有关 3.常见诱因 最为常见者为氟烷和琥珀胆碱
复习思考题
简述麻醉用药对体温的影响 简述恶性高热的病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六、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血小板和各种凝血因子包括纤维蛋白
原 减少,凝血功能减低 低温时液体从血管中向组织间隙转移, 血浆容量减少,血液浓缩,血细胞比容增加, 血粘度增加
七、对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影响
血液的缓冲能力下降,过度通气虽可使 PaCO2 降低、pH上升,但不能制止由于组织灌注 不足所产生的代谢性酸中毒 血钾的改变明显:过度通气,血钾减少;
恢复循环后血钾多增高;寒颤时钾的释放增多
八、其它影响
感觉不适,甚至战栗,血压升高、心率加快、 机体耗氧量增加,低氧血症 降低机体免疫功能,不利于术后恢复 儿茶酚胺水平增高,高血糖 交感兴奋,加重心肺功能 新生儿或早产儿:硬肿症
第 恶 性
四 高
节 热
MH
malignant hyperthermia
四、其他因素的影响
疾病状态、输血输液反应、骨粘固剂的使用
第 二 节 术中体温降低和升高的危害
体温升高的危害:
升高1℃,代谢提高13%,心率增快10次/分
高热可引起烦躁、瞻妄、昏迷,小儿易发生惊厥
体温降低的危害:
麻醉药的需要量锐减,易致麻醉过深 术后苏醒延迟、呼吸抑制、肺部并发症增加 新生儿或早产儿易并发硬肿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