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与体温2019

合集下载

第八章麻醉与体温

第八章麻醉与体温
第 八 章 麻 醉 与 体 温
第一节 体温的生理调节
人体的体温分为:表层温度和深部温度
临 床 上 体 温 指 机 体 深 部 的 平均 体温 , 常用直肠温度(36.9-37.9ºC)和腋窝温 度(36.2-37.2ºC)来表示 鼓膜温度可作为脑组织温度的指标

自主性体温调节:在中枢的控制下,通过增减皮 肤的血流量、发汗、战栗等生理性产热和散热调 节反应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行为性体温调节:机体在不同的温度环境中常采
取不同的姿势和行为调节体温


机体热量来源:三大营养物质分解代谢
产热主要器官:肝、骨骼肌 产热形式

战栗产热:骨骼肌节律性收缩 非战栗产热:褐色脂肪组织代谢


散热形式:辐射、传导、对流、蒸发
围手术期间影响体温的因素
一、麻醉用药的影响
(一) 麻醉用药
1.全身麻醉药、酚噻嗪类神经安定药
影响体温调节中枢;扩张皮肤血管 2.大剂量吗啡:抑制下丘脑,扩张周围血管 3.肌松药:产热减少 4.交感神经兴奋药
皮肤血管收缩、肌张力增强,全身代谢增加
5.抗胆碱药:抑制下丘脑功能,汗腺分泌减少 6.局麻药的毒性反应:肌张力增强,肌颤
(二)麻醉方式 1.全麻期间核心-外周温度梯度的变化:
右移,加之氧的溶解量增多均可进行代偿
四、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低温直接抑制窦房结并减慢心内传导,故HR、 CO降低,冠脉血流量减少
低温时易于发生心律失常的原因: 1.抑制窦房结 2.心肌应激性增高,发生室颤的阈值降低
3.迷走神经比交感神经易于受到抑制
4.冠脉血流减少 5.酸碱和电解质紊乱 6.心肌对Ca2+的敏感性增加
成人室颤的临界温度:26°C

麻醉与围术期低体温

麻醉与围术期低体温

呼吸道加温加湿
通过呼吸道加温加湿装置 ,保持呼吸道内温度和湿 度,减少呼吸道热量散失 。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术前教育
向患者解释麻醉和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低体温的情况,以及相应 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提高患者的认知和理解。
心理支持
给予患者心理安慰和鼓励,减轻焦虑和恐惧情绪,提高患者的信 心和配合度。
术后随访
深入研究低体温对机体的影响
进一步揭示低体温对机体各系统的影响及其机制 ,为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THANK YOU
感谢各位观看
通过增加机体代谢率,产 生热量,提高体温。常用 药物包括甲状腺激素、肾 上腺素等。
镇痛药
减轻疼痛刺激,降低机体 应激反应,减少热量消耗 。常用药物包括阿片类药 物、非甾体抗炎药等。
非药物治疗方法
保温措施
通过外部加热,提高患者 体温。常用方法包括使用 保温毯、加热垫、暖风设 备等。
输液加温
将输液液体加温至接近体 温,减少冷液体对机体的 冷刺激。
术中观察与记录
持续监测体温
在手术过程中,持续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及时 发现低体温的迹象。
保暖措施
根据患者的体温情况,采取相应的保暖措施,如 使用保温毯、加热输液和冲洗液等。
记录与交接
详细记录患者的体温变化及采取的措施,确保信 息的准确传递和交接。
术后随访与指导
术后随访
术后定期随访患者,了解患者的恢复情况,评估低体温对患者的影 响。
指导康复
向患者和家属提供康复指导,包括如何预防术后低体温、如何保暖 等。
并发症处理
如发现患者术后出现与低体温相关的并发症,及时协助医生进行处理 。
06
总结与展望
当前存在问题和挑战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降低组织代谢率减少组织灌注增加血液粘滞度凝血功能障碍血小板减少降低脑血流颅内压下降氧需氧耗下降肝肾血流下降肝代谢酶活性下降药物代谢减慢苏醒延迟增加伤口感染率和延长住院时间低温对机体的影响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种水银体温表置于口腔腋下或肛门管理不便在麻醉手术中基本不用红外线体温计用于鼓膜的温度测定反应速度快与中心温度有较好的相关性探头为一次性并且只能间断测定不能连续观察电子温度计探头可置于腋下鼻腔或需要测温的部位可作即时连续的测定临床常用如置于食管直肠更能反映中心温度常用的体温监测仪控制室温皮肤散热是患者热量丢失的重要部分因此维持足够高的室温以减少辐射和对流是预防患者低温的有效方法
椎管内麻醉体温调节
机制
• 椎管内麻醉和全麻一样同样可以发生严重的低 体温,同全麻一样体热再分布是导致早期低体温 的主要原因
不同点: • 椎管内麻醉从外周阻断了下肢的体温调节性血管收缩, 故不能达到主动平台,体温持续下降,这是椎管内麻醉与 全麻的主要区别 。 • 椎管内麻醉时再分布所导致的核心温度的下降约是全麻 的一半,低温的进展可能较全麻慢 • 椎管内麻醉较全麻术后低温时间长,且体温上升速度慢
目录
低体温的定义及机制 围术期体温下降的原因
低温对机体的影响
低温的预防和治疗 围术期体温升高的原因和防治
人工低温
定义
人体中心体温低于等36℃则为低体温。 轻度:32-36 ℃(包括32 ℃) 中度:28-32 ℃(包括328℃) 重度:<28 ℃
• 核心体温是指机体深部重要脏器的温度
机制
再分布期
人工低温的程度
• 浅低温: 34~30℃ • 中低温: 30~28℃ • 深低温: < 20℃ • 超深低温: < 15℃
体温和意识的关系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麻醉期间的 体温管理
By 邻家麻花
麻醉期 间的体 温管理
第一节 围术期体温下降
围术期体温低于36℃称为低温 (hypothermia)
低 浅低温34 - 30 C
温 中低温28 - 25 C


深低温 < 20 C
一、低温的病理生理学 物质代谢
2) 耗氧量与核心温度平行下降
01
02 体温每下降1C,耗氧量约减少5%,
一、低温的病理生理学 呼吸系统
1) 呼吸频率 随温度下降而降低 26C以下呼吸逐渐停止
2) 氧离曲线 随温度下降而左移 O2 解 离 减 少 , CO2 溶 解 增 加
一、低温的病理生理学 循环系统
34C以上的低温可使心率增快 温度低于34C,心率逐渐减慢,直至停搏
随温度下降而减少
体温(C)
30
心输出量(%) 55
20 10 10-15 0
心率 心输出量
34C以下,体温每下降1C平均动脉压减 少约4.8 mmHg
血压
随温度下降而延长 20C时可延长3-6倍
循环时间
心律
温度低于34C,心脏的起搏点下移,可发生游 走性心律;心律不齐包括:I房室传导阻滞、房 颤和室颤等
冠脉血流 和心肌耗 氧量
随温度下降而减少 25C时降至正常的50%
麻醉中应用低温时要做到以下三点: ①避免御寒反应; ②肌肉完全松弛 ③末梢血管扩张良好。
因此降温必须在全身麻醉状态下进行
3. 运用中的注意事项
降温的注意事项 (1) 避免发生御寒反应 (2) 精确监测体温 (3) 密切观察生命指征,维持循
环稳定, 预防并及时纠正心律失 常
(4) 注意低温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5) 避免长时间过度通气 (6) 及时复温

麻醉中的体温监测PPT课件

麻醉中的体温监测PPT课件
2
临床应用范围和注意事项 手术中最常见的是低温,术中中心温度
不应低于36℃ 恶性高热
3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二节 体温监测的临床意义
正常体温及生理波动 体温升高 体温降低
4
一、正常体温及生理波动
正常体温:口温37 ℃,肛温37.5 ℃,腋温 36.7 ℃
生理波动:不超过0.5-1.0 ℃
昼夜变化 年龄 性别 肌肉活动 药物
低温分级: 一般低温:32-28℃ 中度低温:28-20 ℃ 深低温:<20 ℃ 临床上将35-32 ℃的低温称为浅低温,常用于
神经外科麻醉中脑保护、心肺脑复苏以及严重 高热状态
13
常用的降温方法有体表降温和血液降温 在降温过程中必须防止御寒反应、心律失
常、凝血功能改变等
14
15
2019/10/19
组织耗氧增加 肝肾功能降低 血液粘稠度增加 免疫功能下降
11
体温降低的预防及处理
适宜的环境温度:手术室室温24-26℃,相对 湿度40-50%
营养支持 维持循环稳定
12
低温治疗
用人工方法使体温降低达正常温度以下的一种 医疗措施,以求达到降低机体代谢、保持或延 缓机体细胞活力的目的
5
二、体温升高:体温过高称为发热,腋 温>37 ℃或口温>37.5 ℃,一昼夜体温波动
在1 ℃以上为发热
体温升高的分级 以口温为例,分为
低热37.5-38 ℃ 中等热38.1-39 ℃ 高热39.1-41 ℃ 超高热41 ℃以上
6
体温升高的热型 体温升高的原因
感染性疾病、非感染性疾病
16
7
体温升高的处理 病因治疗 对症处理 物理降温 药物降温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麻醉期间的体温_OK

麻醉期间的体温_OK
36
1、御寒反应 artificial hypothermia
• 低温过程中病人发生寒颤、心率减慢、血压升高,可导致组织耗氧量明显增加。因此, 除高热、脑复苏患者外,低温只能在全身麻醉下实施。
37
2、心律失常: artificial hypothermia
当温度低于26~28℃时易发生室颤,其原因可能与PH、电解质、酸碱失衡、迷走神经系统 被抑制等因素有关。室颤是低温最严重的并发症。
• 0.2℃→2℃~4℃
• 反应阈值:热反应↑,冷 反应↓
• 反应强度下降
• 咪达唑仑(影响最轻)
3、年龄对反应阈值的影响
• 血管收缩阈值:60~80岁 比30~50岁要降低1℃ 5
第一节 围术期体温下降 (perioperative hypothermy)
• 麻醉手术中均可引起热量散失 • 术后低温:成年病人50%~80% • 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心血管功能储备不良 • 室颤或心脏骤停:严重低温 • 影响苏醒、增加术后并发症:老年、小儿
• 28~20℃,允许阻断循环15~45分钟
• 主要用于复杂的心脏直视手术。
• 深低温
• <20℃,允许阻断循环45~60分钟
• 对机体影响大,主要用于严重心脏畸形矫正手术
21
阻断循环的优缺点
• 优点 • 手术视野清晰,利于操作 • 血细胞破坏少
• 缺点 • 对机体生理影响较大 • 手术时间有限
artificial hypothe
30~28 28~18 <18
.
阻断循环时间(min)
8~9
10~15
15~45
45~60
.
20
artificial hypothermia

麻醉与体温

麻醉与体温

抢救成功后,还需做什么? 抢救成功后,还需做什么?
病情稳定后, 病情稳定后,应取患者肌肉标本进行骨骼肌 收缩试验明确诊断,并进一步进行基因检测, 收缩试验明确诊断,并进一步进行基因检测,对 其家属进行检查,筛选出易感者。 其家属进行检查,筛选出易感者。对于易感者可 制定合适的麻醉方案,避免恶性高热再次发生。 制定合适的麻醉方案,避免恶性高热再次发生。 • 恶性高热可再次复发, 恶性高热可再次复发,初次抢救成功并不意 味着最终的成功。需加强监护和治疗, 味着最终的成功。需加强监护和治疗,以确保病 人安全度过围术期 •
不是用了琥 珀酰胆碱的 吗????
肌肉强直是由肌肉强烈收缩引起的结果, 肌肉强直是由肌肉强烈收缩引起的结果,这种肌 肉收缩与正常情况下运动终板乙酰胆碱刺激引 起的收缩不同, 发生过程中, 起的收缩不同,在MH发生过程中,钙离子以异 发生过程中 常高速通过钙通道,从骨骼肌肌浆网释放出来, 常高速通过钙通道,从骨骼肌肌浆网释放出来, 同时其再吸收的能力也降低, 同时其再吸收的能力也降低,从而导致持续代 谢亢进状态和细胞完整性的缺损,故神经肌肉 谢亢进状态和细胞完整性的缺损, 阻滞剂不能解除这种肌肉强直收缩。 阻滞剂不能解除这种肌肉强直收缩。
MH好发于哪些人群? 常伴发以下疾病 好发于哪些人群? 好发于哪些人群
• 据国外报道,成人发病 据国外报道, 率为1/50,000,小儿为 率为 , 1/15,000;男性发病多 ; 于女性;好发年龄在 于女性; 10~30岁,年龄最大 ~ 岁 者为78岁 最小者仅6 者为 岁,最小者仅 个月 • 据国内文献报道,我国 据国内文献报道, 恶性高热共有36例 恶性高热共有 例, 死亡率: 死亡率:71.4%。高于 。 国外报道的死亡率(5国外报道的死亡率( 10%)。 )。

麻醉与围术期低体温

麻醉与围术期低体温
者出现术后感染发热的几率增加。结肠切除术和胆囊切除术患者 术中发生低温会使其发生感染的几率明显增加。这可能与低温可 降低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关。 ▪ 低温可以直接使患者嗜中性粒细胞的杀伤力降低,此外低温引起 的外周血管收缩可以导致外周轻度低体温的不良影响
(二)凝血功能紊乱 ▪ 低温可以使机体的血小板功能、凝血酶功能受到抑制,从而使组
麻醉对患者体温调节的影响
▪ 椎管内麻醉时低体温的发生率还与患者年龄、麻醉平面、手术大 小有关。年龄越大,低体温出现可能性越大;麻醉平面越高,中 心温度越低;椎管内麻醉下行大手术患者比小手术患者更可能出 现严重低温。
麻醉对患者体温调节的影响
▪ 此外,椎管内麻醉如果复合使用镇静和镇痛药,如丙泊酚、阿芬 太尼、哌替啶等,会使机体的体温调节功能受到更严重的影响。
正常体温调节机制
▪ 当人体处于低温环境时,体表、脑、脊髓、深腹部组织和皮肤表 面的冷敏神经元被激活,向中枢传递寒冷信息,POAH则作出相应 应答,如血管收缩、寒战等生理性调节,以及搓手、跺脚、增添 衣服等行为性调节,使得机体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体温升高, 同时机体的体温负性调节机制也被激活,限制体温过度升高。
外周血管扩张,机体热量从核心区散发到外周有关; ▪ Ⅱ期,手术开始后的第2~4 h,中心体温线性降低,这可能与外
周热量向周围环境丢失有关,此期,热量丢失超过机体的代谢产 热。
麻醉对患者体温调节的影响
▪ Ⅲ期,手术第3~4 h(平台期)体温此时处于恒定,稳定在33 ℃~35 ℃,此期是因为机体中心温度达到阈值范围的下限,触发 机体血管收缩,中心温度下降减慢,散热与产热达到平衡。
围术期轻度低体温的不良影响
▪ 但是围术期低体温也被证实对机体具有治疗作用,应用最多的就 是其脑保护作用。围术期低温具有脑保护作用可能与其可以减弱 脑组织代谢,减少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肤散失85% , 受机体体温调节机制的调控
2. 机体内热量到达皮肤的途径: ①热传导 ②血液循环:机体深部的热量主要通过到达皮 肤的血液循环带到皮肤
3. 皮肤散热方式: 辐射(radiation) 传导(conduction) 对流(convection) 蒸发 (evaporation)
不感蒸发(inseurible perspiration): 皮肤蒸发人体600-800ml水/日 呼吸蒸发200-400ml水/日。
二、病因:家族遗传性因素与诱因相结合
半数病人家族中有麻醉意外死亡或体温异常的 情况,其病人及家属常患有肌疾患,如先天性 骨骼肌畸形肌力失衡而致脊柱侧弯,眼睑下垂, 斜视等。
诱发因素常见:强效吸入全麻药,琥珀胆碱
三、机制:骨骼肌细胞的肌浆网易于释放钙Ca2+, 而再摄取Ca2+发生障碍,线粒体摄取Ca2+也减 少,致肌浆内 Ca2+↑,肌纤维呈持续收缩状态, 并产生大量热最终是代谢性酸中毒,高钾血症, 肌红蛋白尿、肾功能衰竭、循环衰竭。
甲状腺素↑→血G.S↑ 4. 低温→机体交感N兴奋→血管收缩 , 战栗→氧耗↑
新生儿受寒冷刺激→肺血管阻力↑→经卵圆孔或动脉 导管出现右向左分流 5. 低温→新生儿、早产儿硬肿症(含熔点较高的固体 脂肪酸→棕色脂肪)
二、体温升高对机体的影响
1. T↑ 1℃→物质代谢提高↑13% 2. T↑ 代谢↑, O2需、O2耗↑→相对供O2不足→代谢性酸中毒 3. 糖原分解↑→血K+升高 4. 耗O2↑, HR(10次↑/ T↑1℃)→心肺负担↑ 5. 自主呼吸存在,过度通气散热→呼吸性碱中毒 6.出汗增多,血容量减少 7. 高热时,神经系统紊乱→烦燥、谵妄、昏迷、小儿惊厥
麻醉后寒战
1. 多见于麻醉后恢复期,发生率达40% 2. 原因:正常时的寒战阈值(35.5℃),麻醉时该阈值降低, 如异氟醚麻醉时35.8→31.4。麻醉苏醒时,寒战阈值恢复到接
近正常水平,但患者体温尚未相应恢复,低于发生寒战的阈 值,从而引起麻醉后寒战。 4. 外科手术应激可以提高体温调节的调定点。
(一)产热 1、基础代谢产热:主要来自深部(占70%)组

2、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产热(foot specific dynamic effect)由食物引起机体产生“额外” 能量消耗的现象称之,以蛋白质最明显。
3、骨骼肌运动产热
步行时骨骼肌的产热量是安静时的3倍,剧烈 运动可增加到10-20倍
4、寒战产热:在寒冷的环境中,骨骼肌发生不随
血CO2↑→PCO2↑酸中毒→氧离曲线右移→代偿 代谢↓, 无O2代谢产物↑→氧离曲线右移→代偿
(三)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1.T↓→窦房结功能抑制 传导减慢
HR↓→CO↓
2.BP变化 主要由心输出量,心脏作功↓引起
T↓→平均MBP↓4.8mmHg,冠脉血流量↓
3.ECG:P-R延长 QRS波增宽 Q-T间期延长
2. 低温:肾有效血浆流量↓,肾小球滤过率↓,而肾小管分泌、重 吸收功能↓,尿量减少不明显,26℃以下,则明显减少。 尿中K+排出↓,Na、CL排出↑,但血电解质正常 可延长肾循环阻断时间→肾缺血保护
低温期所有内脏器官中、肾脏血流减少最明显
(七)对电解质,酸碱平衡的影响
1. 低温→血液缓冲系统缓冲能力↓;肺通气,肾调节 酸碱能力↓,T↓1℃→PH↑0.017
麻醉与体温
山医大二院 韩毅
第一节 概 述
一、人体温度分类
1.表层温度:shell temperature 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等部位 不稳定,差异较大
2. 核心温度:core temperature 心、肺、脑、腹腔内脏等处 比表层温度高,较稳定,差异小 代谢水平不同,各个内脏器官的温度也略有差异
外周循环阻力↑ 心输出量↓ CVP↑
(四)对NS的影响
1. T↓→降低中枢NS氧需和氧耗→脑保护 T↓1℃→脑血流量↓6.7% ,颅内压↓5.5%
2. 脑功能:33℃时不受影响 32℃脑电波降低 28℃意识消失 25℃以上部分原始反射存在(呕吐 缩瞳反射)
3. 25℃以上低温,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粗大的Ag 纤维比C纤维和交感N更易受低温抑制
第五节 恶性高热(Malignant Hyperthermia,MH)
一、概念: MH是一种与药物和遗传基因相关的骨骼肌高代谢反应,
出现全身肌肉强直性收缩,并发体温急剧上升及进行性循 环衰竭的代谢亢进危象。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 具有家族性。 可以发生在麻醉任何时间及术后早期。 特点:无法解释的高CO2、骨骼肌强制性收缩及横纹肌溶 解,高热,急性严重的酸中毒、高钾血症。
概述
二、临床体温
体温:是指机体核心部分的平均温度 常用:直肠、口腔、腋窝等部位
直肠:36.9—37.9℃(最高),变化反应慢 口腔:36.7—37.7℃ 腋窝:36.0—37.4℃,易受环境、出汗、姿势影响 鼻咽温度较直肠温度低2-3 ℃,反映脑的温度 食管温度→较直肠低0.3℃, 食管中央部→右心房 鼓膜温度→下丘脑温度→脑组织,最为准确
(1)开颅手术:下丘脑附近→中枢性体温升高 (2)胸腹腔手术:暴露面积过大,时间过长→体温↓ (3)术中使用大量低温液体冲冼 (4)消毒时用酒精擦试,皮肤裸露面积大 (5)快速大量输注低温液或4℃库血 (6)骨科手术用骨水泥(骨粘合剂)→体温局部↑
五、其它因素
1.术前有感染、脱水、甲亢,肾上腺皮质增生, 嗜铬细胞瘤均可引起体温上升
第二节 体温的生理调节
一、人体体温调节
1. 自主性体温调节:指在下丘脑中枢的控制下,通 过增减皮肤的血流量、发汗、战栗等生理性产热 和散热调节反应而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2. 行为性体温调节:机体通过一定的姿势和行为来 保持体温相对稳定。
二、产热散热
机体热量来源:三大营养物质的分解代谢, 产生的能量约50%为热能,主要器官是肝和骨 骼肌。
(五)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1. 凝血:T↓抑制血小板功能→影响聚集止血 凝血因子受抑制→凝血功能紊乱
2. 血液浓缩:血粘度增加, HCT↑,流速↓ 血管收缩,舒张变化→毛细血管静水压升高 →液体向组织间转移→血浆容量↓
(六)对肝、肾功能的影响
1. 低温→肝代谢↓,肝功能↓,解毒功能↓,对G.S、乳酸、枸椽 酸等代谢减慢(不应大量用G.S,库血注意), 但也可增加 肝对缺O2的耐受性
器官氧耗量降低的程度与功能的降低程度不完 全一致
低温→代谢率↓→功能↓→药代动力学改变 出现:增强药效,体内滞留,作用时间延长 (血药浓度↑)
(二)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1.呼吸频率(RR) T↓→RR↓,32℃时,RR减到1012次/分,25℃以下,呼吸停止
2. 通气量 在30℃以下潮气量减少,通气不足 3. T↓→支气管扩张→解剖无效腔↑ 4. T↓→氧离曲线左移,→不利于供O2
可感蒸发( sensible evaporation):发汗(sweating)
第三节 围术期影响体温的因素
一、麻醉及其用药对体温的影响
(一)麻醉用药物: 镇静药、全身麻醉药、局部麻醉药,影响机体自主
神经体温调节,削弱机体的体温调控能力,扩张皮 肤血管,增加散热→体温下降。 局麻药毒性反应如肌张力增高,抽搐→体温升高 交感神经兴奋药(付肾、麻黄素)→增加代谢 抗胆碱药(阿托品、东莨菪碱)影响中枢及散热
(二)麻醉方式
全麻 肌松→行为体温调节消失 体温调节中枢受抑制
特征性模式: 1 全麻最初1小时,核心温度迅速下降,再分布性体温下降 2 全麻后2-4小时,核பைடு நூலகம்温度缓慢线性下降 3 全麻后3-4小时后,核心温度达到稳定状态
全麻体温升高因素:麻醉过浅,循环紧闭式麻醉,CO2蓄积
椎管内麻醉均可抑制行为性与自主性体温调 节。
(传导↓)
房室传导阻滞 心室内传导↓ 心室开始兴奋去极
化到完全复极化,
与心率呈负相关
4. 心律失常:可出现节性逸搏,室性早搏、房室传导 阻滞、室颤(<28℃)
成人室颤的临界温度为26℃,儿童敏感性较成人差 原因: 低温心室应激性增高,窦房结抑制,
冠脉血流减少,酸碱紊乱 5. 心肌氧耗量↓ 6. 中心静脉压:T<28℃,CVP可能升高 原因:心功能抑制
意的节律性收缩, 屈肌和伸肌同时收缩,产热量可 增加4-5倍。
非寒战产热: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除寒战产热
外,体内还会发生提高组织代谢率增加产热,以 棕色脂肪代谢的产热量最大,可占到非寒战产热 总量的70%,新生儿尤为重要。
(二)散热
1.人体散热途径:
粪尿散失1.5%
不受体温调节机制的调控
呼吸道散失14%
概述
三、体温的正常值及生理波动
1. 正常体温36--38℃,最佳温度37℃左右。 一般情况下:<33℃→意识受影响
<25℃→心跳停止或纤颤 >42℃→细胞实质损害 >45℃→生命危险
2. 体温的生理波动 (1)昼夜波动:清晨2-5时最低,午后2-5时最高,幅
度<1℃。 新生儿体温无昼夜节律(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 (2)性别 (3)年龄 (4)情绪与体力活动 (5)环境、季节地区
2. 低温时微循环灌注不足→代谢性酸中毒 3. 低温过度通气→PH↑→K+向cell内转移,血K+↓
4. 低温对Na+、Mg2+、Cl-影响不大
5. 低温时心肌对Ca2+敏感性增高,易出现室颤
(八)其他
1. 低温→病人感觉不适 战栗→Bp↑, HR↑→耗O2↑ 2. 低温降低免疫功能 3. 低温→儿茶酚胺分泌↑, 抑制胰岛素↓, 甲状腺素、促
神经阻滞、局部麻醉对温度调控产生外周性 抑制。
二、手术室环境影响
一般手术室22-25℃,湿度50%-60%。 辐射占60%,蒸发占20%,对流占15%,传导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