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社会理论的实践论转向_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深度审视_李红专

合集下载

试论吉登斯结构化理论

试论吉登斯结构化理论

试论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一、概述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是社会学领域中的一种重要理论,它试图解释个人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复杂关系。

吉登斯,作为一位杰出的社会学家,对于结构化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的理论主张,个人与社会结构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嵌入、相互影响的关系。

结构化理论强调,个人的行动和决策是在特定的社会结构背景下进行的,而社会结构也是由个人的行动和决策所塑造的。

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使得个人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而动态。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在多个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它为我们理解个人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通过将个人与社会结构视为相互嵌入的关系,结构化理论突破了传统的个人主义与结构主义的对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加全面的理解方式。

结构化理论也为我们研究社会现象提供了新的方法。

通过对个人与社会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的本质和动力机制。

结构化理论还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它提醒我们,在处理社会问题时,需要综合考虑个人和社会结构的影响,以寻求更加全面和有效的解决方案。

1. 简要介绍吉登斯及其结构化理论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是当代英国社会学的杰出代表,以其结构化理论在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结构化理论试图在个体行动与社会结构之间寻找一个动态的平衡,强调社会行动与社会结构是相互构成、相互依赖的。

吉登斯认为,社会结构并不是外在于个体的客观存在,而是由个体的行动不断塑造和重构的。

同时,个体的行动也不是孤立无依的,它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结构中进行,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在吉登斯看来,结构化理论的核心在于“结构化二重性”原则。

这一原则指出,社会行动和社会结构在本质上是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

一方面,社会结构是行动者行动的媒介,它为行动者提供了行动的背景和框架另一方面,行动者的行动也在不断地改变和重塑着社会结构。

这种双向的互动关系使得社会行动和社会结构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中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抽离化机制的两种类型:符号标志、专家系统.
象征符号symbolic tokens:一套抽象的中介 系统,典型是货币.
专家系统expert systems:技术职能或专业性 的专家评价体系.
2.抽离化机制
抽离化机制最本质的特征就是抽象. 抽离化机制也具有重构时空或重构社会关系
的功能.
现代性 的制度 特征
书写的作用
书写经历了从最简单的行政列表到写作文本、 制定法律条文的发展过程,书写对传统国家 社会监控或行政控制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以 下作用:
1扩大行政控制的效力范围; 2付诸现实; 3行为规范.
2.绝对专制主义国家
1政治力量的集中和扩张; 2新的法律机构的发展; A.法律开始向更具普遍性的方向发展; B.法律开始承认并保护私有财产; C.刑法和国家机器所用的制裁方式的变化. 3受军事冲突刺激,国家加强了中央财政管理,
四、结构二重性与制度多重性
1.结构化
社会生活是一个通过社会实践而不断实现结 构化的过程.
社会行动与社会制度同时存在,二者不可分 离地在结构化中交织在一起,结构化成为制 度制约行动和行动创造制度的行动方式.
2.制度与规则
吉登斯把制度和规则都放在实践过程中理解, 反对把两者理解为脱离实践的稳定对象.
二、结构化理论的方法原则
1.社会理论 吉登斯认为自己的结构化理论,既不是哲学,
也不同于社会学.社会理论是关于社会行动、 自我、交互行动、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定性研 究,要在各种矛盾关系中揭示问题的实质.
2.结构的二重性原则
在社会实践中,人们不仅以自觉性认识原有 社会结构、调整自己的行为,而且按照自己 在行动中不断产生的新要求来调整行为规则 和社会制度,进而使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社会 结构从客观上的制约地位转入主观的创造过 程.因此,社会结构具有客观制约性和主观创 造性两种品格.

安东尼·吉登斯

安东尼·吉登斯

安东尼·吉登斯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与现代性讲义安东尼·吉登斯男爵(Anthony Giddens1938年1月18日-)英国社会学家。

1938年生于英格兰伦敦北部,早年曾在赫尔大学、伦敦经济学院和剑桥大学学习。

后任剑桥大学教授。

伦敦经济学院前院长(1997-2003),中国社科院名誉院士,2004年,受封为“终身贵族”,出任英国上议院议员。

与伊曼努尔·沃勒斯坦、哈贝马斯、布尔迪厄齐名,是当代欧洲社会思想界中少有的大师级学者。

他以结构化理论(theory of structuration)和对当代社会的本体论观点而闻名,他写了至少34本著作,70年代,吉登斯的学术成果开始陆续发表,其前期著述主要在于对以往社会学理论的梳理,后期以现代性的研究为主线。

安东尼·吉登斯不仅是孔德、斯宾塞以来英国最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政治思想家,而且还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他与罗尔斯、哈贝马斯等思想家一起引领了20世纪中后期全球社会理论的发展。

他对经典思想家进行了有深度的解读,把社会学研究方法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把有关"现代性"、"全球化"等问题的研究推到了全球学术研究的前沿,他所提出的"第三条道路"则深刻影响了20世纪末全球政治发展的方向。

第一,对经典思想家著作的反思。

上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吉登斯对以马克思、涂尔干、韦伯等为代表的经典社会学家的著作进行了长达10年的反思,考察了现代社会理论的各种起源和内在不足,形成了两大著名的理论成果:《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

《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出版于1971年,它围绕着现代社会的产生、动力、问题和未来发展等主题,对马克思、涂尔干、韦伯等三大思想家的著作进行了深度解读,梳理出现代社会理论的三根明显主线:资本主义、工业主义和理性化,同时还考察了三大思想家对后世社会理论的影响。

如何超越二元对立——读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

如何超越二元对立——读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

如何超越二元对立————读吉登斯读吉登斯读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结构化理论大纲》》庞圣民(兰州大学 哲学社会学院 兰州 730000)摘要摘要::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伴随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霸主地位的衰弱及随之面临的挑战,社会学的正统共识逐渐丧失,西方社会理论陷入方法论的二元纷争中。

面对西方社会结构与行动的根本对峙,吉登斯在对经典社会学著作深度批判与总结之后,提出社会理论的“第三条道路”—结构化理论。

那么吉氏是如何建构结构化理论的?其创新之处是什么?是否真的解决了结构与行动的对立?对社会学的发展有什么意义?正是本文试图要解答的问题。

关键词关键词::结构化; 二元对立; 结构二重性; 社会实践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任何一个社会学家都必须要加以研究和回答的问题,它是社会学理论的根基。

(郑杭生,2001)正如古尔德纳在《即将到来的西方社会学危机》一书中所言:“无论是否喜欢,是否了解,社会学家都要根据预先确定的假设来组织自己的研究,社会学的特点就在于这些假设,并随这些假设的变化而变化。

而要探讨社会学的特点,了解社会学是什么,就要我们去辨认那更深一层的关于人与社会的假设”。

(GouldneAW,1970:5)这一个人与社会的对立在总体上体现为主体与客体、结构与行动、社会决定论与方法论个人主义的分野,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伴随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霸主地位的衰弱以及随之面临的挑战,社会学的正统共识逐渐丧失,西方社会理论陷入方法论的二元纷争中。

面对西方社会结构与行动的根本对峙,吉登斯在对经典社会学著作深度批判与总结之后,提出社会理论的“第三条道路”—结构化理论。

那么吉氏是如何建构结构化理论的?其创新之处是什么?是否真的解决了结构与行动的对立?对社会学的发展有什么意义?正是本文试图要解答的问题。

尽管目前国内有关吉氏结构化的论文可谓汗牛充栋:(陆春萍、邓伟志,2006)(张云鹏,2005)(孟祥远、邓智平,2009)(于海,1998)等。

[试论吉登斯的社会学理论的透视,结构化,现代性,全球化]结构化现代性与全球化

[试论吉登斯的社会学理论的透视,结构化,现代性,全球化]结构化现代性与全球化

结构化现代性与全球化——试论吉登斯的社会学理论的透视论文摘要: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西方社会学界出现了两种新的理论倾向,一种是新的理论综合的潮流.另一种是研究的视野不断突破民族国家的限制向全球化扩展的倾向,在这种背景下,本文系统地分析了吉登斯关于“结构化理论”大纲、“现代性”和全球化的研究,探讨了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现代性”与“全球化”分析的内在逻辑关系,并对他理论的某些偏颇,提出了质疑。

论文关键词:结构化;现代性;全球化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西方社会学界出现了两种新的理论倾向,一种是新的理论综合的潮流,另一种是研究的视野不断突破民族国家的限制向全球化扩展的倾向。

近年来,在全球化的背景与语境下,有不少学者呼吁要倡导一种社会学理论研究范式的变革“面对全球化,许多宏观社会学研究仍以国家为分析单元,将国家间的互动视为世界社会的主要动态,因而已经走到认知和解释的极限,社会结构的跨国化和全球化这种本体论的转换,要求进行某种认识论的转换,”伴随着这种呼声,各种研究全球化的社会学理论也竞相登场,吉登斯结合其创建的结构化理论,将全球化与现代性的分析紧密地连在一起,认为全球化是现代性的一种必然结果,是现代性的各种制度维度在全球蔓延的结果,吉登斯用结构化理论中的时空要素的延伸机制将二者连结起来;吉登斯的这种全球化观,被认为是一种“制度转变论”。

本文试图系统评述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现代性”与“全球化”分析的内在逻辑关系,对他的理论有失偏颇的地方,也给予了几点相应的质疑。

一、结构化理论:试图超越“二元论”一种新的社会学研究方法论在认识他的结构化理论之前,必须首先分析一下他的“双重解释学”——一种认识论,它是吉登斯关于社会学元理论问题的一种表述。

1.“双重解释学”:它划清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本质差异,指明了社会科学的实践内涵及与日常生活世界的紧密的互动关系。

“双重解释学”的基本涵义是:社会科学观察者必须从解释学角度掌握生活的各种描述,然后将这些描述转化成社会科学的话语范畴,这些话语范畴同时也为普通的行动者解释与掌握,并重新纳入到社会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中。

第五章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第五章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第二节 对传统社会学的批判
对传统社会学的批判除了吉登斯的理论旨趣 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来自于他的生活体验. 1968年,吉登斯来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在那 1968年,吉登斯来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在那 里的海滩上他看到很多的嬉皮士,他突然意识到 生活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些变化逸出在 老式的社会学研究之外. 吉登斯主要展开对实证主义(特别是功能主 义)和非实证主义(符号互动派与解释社会学及 其各衍生形式)的批判.
第三节 吉登斯的理论要点
在吉登斯看来,行动包含了三个过程: 首先,理性化.即行动者具有知晓自己行动 根据的能力,当被问及时 或其他有必要的时候, 根据的能力,当被问及时(或其他有必要的时候, 被问及时( 例如"为了加强,巩固… 例如"为了加强,巩固…")能够不太困难地说 明行动的理由(明说).(大多数时候则是心照 不宣的自然态度) 其次,反思性调控.这以理性化为基础.即 行动者根据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对自己的行动进行 监控,反思与调整.(这与戈夫曼的印象管理, 舒茨的主体间性,加芬克尔的行动的反思性等有 联系)
第二节 对传统社会学的批判
二是由"一系列个体活动复合而成的模式" 二是由"一系列个体活动复合而成的模式". 也就是说,每个个体活动都是有意识的,但是众 多个体活动汇集在一起,却形成了谁也意识到的 后果,即"集体无意识" 后果,即"集体无意识"(勒邦的群盲). 第三种是大量的循环往复的意外后果,形成 人们认可的社会制度(正式与非正式),即社会 生活的制度化(放鞭炮驱赶" 生活的制度化(放鞭炮驱赶"年"由偶尔到习 俗). 也就是说,行动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意外性,这让比较稳定的结构有了更新的可能与 条件.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对马克思社会历史观的_解构_与误解_钟明华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对马克思社会历史观的_解构_与误解_钟明华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8年第1期·国外流派与思潮·吉登斯结构化理论对马克思社会历史观的“解构”与误解钟明华 范碧鸿【内容提要】安东尼·吉登斯用其结构化理论对马克思社会历史观进行了“解构”,试图以结构化理论取代马克思社会历史发展观的地位。

他主要是从三方面对马克思社会历史观进行“解构”的:一是对马克思社会历史发展动力论的“解构”;二是对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的“解构”;三是对马克思的社会历史形态和进步理论的“解构”。

吉登斯对马克思社会历史观的“解构”,虽然对深化把握马克思社会历史观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但从总体上看,明显地存在着“误解”与“误读”。

【关键词】结构化理论 社会历史观 “解构” 误解作者钟明华(1956- ),中山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广州 510275);范碧鸿(1969- ),中山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广东广州 510275)。

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是二战后英国著名社会理论家和社会学家,是当代社会理论界的大师级学者。

他独创的社会结构化理论是当代西方学界最富有争议也最富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

吉登斯提出结构化理论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其一,是对近现代西方社会学研究中存在的“二元论”对立的反思。

吉登斯认为在近现代西方社会学领域里面一直存在着“二元论”的困惑,即客体主义与主体主义的对立,客体主义主要包括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它是二战后西方社会学的主流。

对于客体主义者来说,社会结构是凌驾于人的行动之上的,人的行动主体性要受社会结构的制约,“社会整体相对个体组成部分(即那些构成它的人类主体行动者)而言,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①而与之相反的是主体主义,它主要包括解释学和各种形式的“解释社会学”,它确立了人的主体性(人的行动)地位,反对客体(社会结构)对人的制约和规范。

这两者在西方学术领域争执已久,以至于“主体与社会客体对象之间的鸿沟被强化到了极致”②。

社会理论论文结构二重性理论论文: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中的方法论

社会理论论文结构二重性理论论文: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中的方法论

社会理论论文结构二重性理论论文: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中的方法论摘要:吉登斯在阐述其结构化理论时,首先对社会理论和社会学理论进行了区分,从而明确其结构二重性理论在其理论中的方法论地位,在此基础上他完成了对结构二重性理论的方法论解读。

吉登斯认为他的结构化理论是在时空向度上得到有序安排的各种社会实践,在研究这一理论时他把实践贯穿始终,并把时空观引入其中,这也是其理论的一个创新之处。

关键词:社会理论;社会学理论;结构二重性理论一、吉登斯的“社会理论”我们在探讨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之初,首先要对他的“社会理论”进行初步的探讨,因为吉登斯认为他所建立的结构化理论,既不是哲学也不能说是社会学,而是作为“社会理论”提出来的。

所以,我们只有首先对吉登斯的“社会理论”进行马克思底蕴的探讨,才能对进一步研究其“结构二重性”理论提供马克思思想底蕴的根基。

吉登斯的“社会理论”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展起来的,他指出“‘社会理论’这个词涵括了我认为各门社会科学所共同关注的那些论题。

”[1]他进一步指出,这些论题的宗旨是探讨人的行动与行动中的自我的性质,以及研究应该如何从概念上理解互动及其与制度的关系,努力把握社会研究的实践意涵。

另一方面,吉登斯指出他所理解的“社会学”不是一门有关人类社会整体研究的通用学科,而只是社会科学的一门分支,它所关注的只是“发达的”或现代的社会,即“社会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它重点研究的是过去两三个世纪工业转型所形成的社会制度。

”[2]由此可知,吉登斯的社会理论主要关注的是对人的能动作用和社会制度的理解,它涉及的是社会行动、自我、交互行动、社会制度等定性研究,其要在各种矛盾关系中揭示问题的实质。

可见,吉登斯的社会理论与马克思理论中的矛盾概念和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方面有一定的联系。

另外,从吉登斯的社会理论与哲学的关系来看,他认为“如果社会科学的实践者们不直接引入哲学问题,那么社会科学将丧失自己的方向。

”[1]由此可见,人们通过哲学思考确定了自己的社会理论方向,而社会理论并非像哲学一样是思辨式的,它所要面对的是经验现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