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荷塘月色》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通用8篇)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通用8篇)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通用8篇〕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通用8篇〕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篇1教学目的:1、理清全文构造及行文线索,把握情景交融式散文的框架特点,培养学生的赏析才能和创作才能。

2、欣赏散文的优美,体悟语言魅力,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进步学生的文学审美才能。

3、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本文的写作线索和作者在文章中所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

2、作者的语言运用技巧和“通感”的修辞特点与作用。

课时安排:两个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课文。

一开始便提问,让学生谈谈自己所知道和理解的有关朱自清的一些情况,再对学生的答复进展总结,并概述作者朱自清的相关情况。

由此扩展到《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展现朱自清先生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由此,将学生引入到本篇课文之中。

板书课题及荷塘月色——朱自清2、读课文,初步感知。

任意抽选学生来分段朗读课文,其余同学自己跟随默读。

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仔细揣摩文章的语言。

3、作品的构造分析^p 。

读完课文后,组织学生讨论问题。

1)、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并对每部分加以概括。

(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构造,锻炼学生独立分析^p 课文的才能)总结学生的分析^p ,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参考分析^p :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写“观荷缘起”第二部分(第4~6段)写“荷塘月色”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2)、文章是怎样的一个构造,是如何将三个部分连接起来的?(引导学生去分析^p 文章的行文线索)《荷塘月色》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其行文线索很有特色,有两条如同经纬线交织在一起的线索,一是从作者出门经小路到荷塘又回来的空间顺序来惊醒景物的描绘;二是以作者的心情变化作为线索。

从文章总体来看,写景是位抒情效劳的,因此其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板书:两条线索一、空间:出门——小路——荷塘——门口二、心情:不静——求静——得静——出静4、细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学设计5篇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学设计5篇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学设计5篇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体悟本文写景形神兼备的特点。

2、引导学生理解景与情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2分钟)同学们,荷与月是中国传统文学中常见的两种意象,朱自清把这两种意象结合起来,为我们描绘了一片独特的风景,我们今天这节课就一起来赏析朱自清笔下的荷塘与月色之景。

(板书:荷塘月色朱自清景)二、美读(4分钟)问题:文章的题目是《荷塘月色》,那么全文集中描写荷塘与月色的是哪两段?明确:第四第五段请两位同学来配乐朗诵第四段第五段。

三、赏景(8分钟)1、问题:荷塘和月色的描写,整体上有什么特点?明确:宁静的、优美的、朦胧的、柔美的2、问题:这两段依次写了哪些景物?明确: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月色。

3、问题:请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的写景的句子,把你的赏析跟大家分享一下。

明确:在点评学生的赏析中,指出景物的特点,用了哪些手法等。

赏析不到位的,及时点拨。

举例如下:(1)荷叶写荷叶用了比喻,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有一种轻盈的、旋转的动态的美感。

(2)荷花在写荷花是用了拟人和博喻。

用袅娜、羞涩来形容荷花,让我们联想到它像是美丽的女子那样轻盈和娇羞的神态。

就像我们学过的一句诗: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在写荷花时用了比喻,把荷叶比作明珠突出其明亮、比作是星星,突出其多,比作出浴的美人,表现其纯净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

(3)荷香在写荷香时用了通感,抓住了歌声特点,若有若无、断断续续的特点。

这也正是了香味的特点,只有在特别宁静的时候才能闻得到。

(4)流水在写流水时用的是拟人手法。

“脉脉”一词,好像饱含深情,实际上是写池水对荷塘的滋养与养护之情。

(5)月光月光本无形,但是把它比作流水,就有了流动的特点,泻下来,把月光从高处照满荷塘的景色写得很传神。

(6)月光借助叶子和花来写月光。

叶子和花在月光下像是梦,突出了月光的朦胧和柔和。

四、得法(10分钟)(一)以“荷叶”赏析为例,通过三个赏析的示例分析和升格后的优秀示例的分析,总结赏析景物的要领。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9篇)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9篇)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9篇)荷塘月色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一、通过景物描写理解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心情。

二、理解本文运用语言的技巧。

例如:比喻的含义和用词的精当及语言的音乐性等。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对象高一年级学生教学设想⒈教学重点:荷塘和月色的描写;作者的复杂心情;比喻的含义、用词的精当和语言的音乐性。

⒈教学难点:怎样认识作者当时的矛盾思想;通感的理解。

⒈安排二课时:以赏析为主。

教学媒体powerpoint多媒体教学内容: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理清思路。

赏析一、二、三段教学重点:赏析一、二、三段。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请学生举出有关描写“月”“荷”的古典诗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水调歌头》二、简介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

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员。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1924年出版新诗集《踪迹》。

1925年8月任清华大学教授,转向散文创作。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赞扬他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表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三、简介时代背景及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心态。

本文写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当时中国处于白色恐怖中,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作者对现实不满而又无能无力,因此在语言中流露出首先是“淡淡的哀愁”。

作者夜游荷塘,为美景所吸引,暂时忘却了现实,于是又有“淡淡的喜悦”,这两种感情贯穿全文。

《荷塘月色》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荷塘月色》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荷塘月色》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荷塘月色》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荷塘月色》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诗人张继的生平背景和创作特点。

2. 理解诗歌内容和寓意,掌握其语言形式和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和寓意。

2. 正确理解语言形式和修辞手法,掌握其特点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1. 掌握诗歌的内容和寓意,特别是对水和月亮的深入理解。

2. 正确理解和掌握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四、教学方法1. 阅读导读法:通过教师的导读,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寓意。

2. 讨论交流法:通过讨论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解释讲授法:通过讲解给予学生必要的诗歌技巧和文学知识,辅助学生理解、分析和解读诗歌。

五、教学内容1. 唐代诗人张继的生平和创作特点。

张继(约812—约890),字以恭,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临潼)人。

唐代盛名诗人,同时也是书画家。

他的创作曾受到王勃、李颀等先贤的影响,又在自然万物中汲取灵感,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浓烈的个性色彩。

张继的作品大多结构严谨,意境淡雅,情境具体,特别是诗歌的语言更是优美华丽、富于音韵的。

2. 《荷塘月色》的内容和寓意。

《荷塘月色》是张继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它描绘了古时候荷塘的美景和夜间的清寂,展现出了古代自然美的神秘和秀美。

诗歌开头描绘了荷塘的晚霞,荷叶的翩翩在风中飘舞,叶片上的露珠熠熠生辉。

荷塘中的芦花一枝独秀,朵朵荷花如群仙下凡,美景可谓是美丽无比。

而月光的照耀下,荷塘透着清波皎月,像是一首悠扬动听的音乐旋律,让人陶醉其中。

作者独坐其中,感叹荷塘之美,也表达了对人生的悲哀和无奈,使这首诗更加具有深邃的文化内涵。

3. 诗歌的语言形式和修辞手法。

《荷塘月色》是一首五律古体诗,这种诗体在唐代最为流行,作者在这个基础上增加了现代气息,提高了诗歌的艺术水平。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荷塘月色》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荷塘月色》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荷塘月色》教案一、教学基本信息●课程名称: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授课教师:XX●授课时间:2024年XX月XX日●授课时长:45分钟/节●授课班级:高一XX班●学科领域:语文●课程类型:新课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并掌握《荷塘月色》中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

2.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色,品味其典雅清丽、准确生动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诵读和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本分析能力。

2. 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训练学生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文本解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体会作者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交织的情感。

2.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追求美好生活的积极心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品味语言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美景,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 分析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 理解荷塘月色象征的作者独处时自由的精神世界。

2. 理解作者在动荡时代背景下“颇不宁静”的心情及其原因。

四、教学准备●教材及参考资料1.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材2. 朱自清《荷塘月色》相关赏析文章●教学用具1. 多媒体设备2. 荷塘月色相关图片和视频●预习任务布置1. 学生课前阅读《荷塘月色》全文,查阅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 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基调。

五、教学课程(一)导入环节1. 教师播放一段《荷塘月色》的动画视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夜晚散步的经历。

2. 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在夜晚独自散步的经历?有没有在月光下欣赏过荷塘的美景?”引出课题《荷塘月色》。

(二)新课讲授1. 整体感知●学生默读课文,梳理文章的结构,明确文章的段落划分和主要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文章的结构,全文共11段,可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1):交代半夜去荷塘赏月色的原因。

●第二部分(2-3):在去荷塘的路上的所观所想。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优秀教案第一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优秀教案荷塘月色一、课本导入中国人是个喜欢热闹的民族,就拿刚刚过去不久的春节来说,王安石的一首《元日》形容得最为贴切,“爆竹声中一岁除,”过年要放鞭炮庆祝,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高兴,“春风送暖入屠苏”,家家要吃团圆饭,喝团圆酒,“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贴门神换春联,这是中国老百姓忙年中最常见的景象。

然而大鱼大肉吃多了会腻,迎来送往的应酬多了也觉得累,这时候人们又会渴望独处,“在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林语堂),对于现代人来说,最常见的消遣是玩手机,刷刷微博、朋友圈,或者玩玩游戏,而在没有wifi、电脑和互联网的民国时代,人们又是如何排解烦闷,偷得浮生半日闲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朱自清先生的现代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感受一段在那个“日色、车马、邮件都很慢的”年代里,与清风明月、脉脉荷香为伴的闲情逸趣。

二、知人论世首先我们来一起回顾一下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代表作。

这也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是文学评论的重要原则之一。

“知人”就是了解、研究作者的生平经历,“论世”指的是了解作者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

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作品时曾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不忘自然与社会,一粒沙里见世情,半瓣花上说人情。

”知人论世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走进作品,把握文章主题内涵,与作者来一场超越时空的对话和交流。

知人,那么对于作者朱自清,同学们都有哪些了解?朱自清,生于1898年,卒于1948年。

原籍浙江绍兴,是鲁迅先生的同乡,但由于祖父和父亲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

原名朱自华,取“春华秋实”之意,字佩弦,号秋实。

后来1917年考入北大哲学系时,改名“自清”,取自楚辞“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为自我勉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廉洁,不与周围同流合污。

自清二字也成为朱自清的人生注解。

1948年时,重病缠身的朱自清先生为了抗议美国扶植日本的政策,不食美国救济粮,最后病逝于北平大医院,火葬于广济寺,享年51岁,留下诗歌、散文、文学评论26册,190万字。

高一语文下册第1课《荷塘月色》优秀教案

高一语文下册第1课《荷塘月色》优秀教案

高一语文下册第1课《荷塘月色》优秀教案高一语文下册第1课《荷塘月色》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⒈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⒉通过对景物描写的赏析,把握作者在现实世界与梦的世界之间辗转中力求超脱的努力,灵魂挣扎的凄苦与无奈。

教学方法与设想⒈体会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并结合语境理解语句揣摩语言。

⒉围绕“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理清作者的感情线索,品味文章清丽的语言,理解作者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感情。

一把握思路《荷塘月色》从外在形式和结构上讲,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交待出游的原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定下全文感情基调的文眼;第二部分由不宁静到游荷塘以寻求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忧愁:由游荷塘到欣赏荷塘上的月色,寻求心灵上的自由世界,有淡淡的喜悦是作者内心世界的独白;第三部分:是回到现实世界,惦念江南,欲摆脱“不宁静”,超然物外而不可能,回归室内,是作者由“梦”中回到现实,但朱自清不是一个梦游患者,他是在清醒的情况下走入“梦”境的,所以可将他这次夜晚出游的经历称之为“精神的梦游”。

二揣摩语言,进入感情世界㈠有人认为,文章展现的两幅图景“荷塘月色图”和“江南采莲图”在内容时间地点格调描写风格上没有关联,因此显出明显的突兀和断裂。

请你对这两幅画进行具体的分析,并谈谈自己对这种观点的理解。

⒈“荷塘月色图”中荷花袅娜清丽,明月皎洁清明,清风柔和,画面色调淡雅素朴清幽。

极为宁静,没有现美世界中的喧嚣复杂,它所象征的世界是自由的,超凡脱俗的,是朦胧飘缈的,是一代知识分子“不宁静”的心态中升华出来的一个理想化的世界,或者说是朱自清的梦。

画面赏析示例:⑴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赏析:“田田”二字,运用叠词,描述的碧绿的荷叶相连的样子,不仅有一种和缓清柔的音乐美,而且让人想到古乐府《江南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人教版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感受散文语言的魅力。

2.分析散文中的修辞手法,领悟作者的情感表达。

3.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知能力,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理解散文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的情感。

2.分析散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散文的情感内涵。

2.如何让学生在分析修辞手法时,能够结合具体语句进行阐述。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朱自清及其散文《荷塘月色》的背景。

2.学生分享对朱自清及其散文的初步了解。

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主阅读《荷塘月色》,感知散文的内容和情感。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享阅读感受。

三、分析散文主题1.教师引导学生从散文中找出表现主题思想的语句。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散文的主题思想。

四、品味散文语言1.教师选取散文中的精彩语句,引导学生品味其语言魅力。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讨论散文语言的特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散文主题和语言的理解。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二、分析修辞手法1.教师引导学生从散文中找出修辞手法的例子。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三、深入理解散文情感1.教师引导学生从散文中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

2.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散文的情感内涵。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散文主题、语言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二、写作实践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以“荷塘月色”为题,写一篇散文。

2.学生分组讨论,确定写作思路和主题。

3.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作文展示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文,分享写作心得。

2.教师点评学生作文,给出修改建议。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散文主题、语言、修辞和写作实践的理解。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一、课本导入中国人是个喜欢热闹的民族,就拿刚刚过去不久的春节来说,王安石的一首《元日》形容得最为贴切,“爆竹声中一岁除,”过年要放鞭炮庆祝,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高兴,“春风送暖入屠苏”,家家要吃团圆饭,喝团圆酒,“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贴门神换春联,这是中国老百姓忙年中最常见的景象。

然而大鱼大肉吃多了会腻,迎来送往的应酬多了也觉得累,这时候人们又会渴望独处,“在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林语堂),对于现代人来说,最常见的消遣是玩手机,刷刷微博、朋友圈,或者玩玩游戏,而在没有wifi、电脑和互联网的民国时代,人们又是如何排解烦闷,偷得浮生半日闲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朱自清先生的现代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感受一段在那个“日色、车马、邮件都很慢的”年代里,与清风明月、脉脉荷香为伴的闲情逸趣。

二、知人论世首先我们来一起回顾一下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代表作。

这也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是文学评论的重要原则之一。

“知人”就是了解、研究作者的生平经历,“论世”指的是了解作者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

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作品时曾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不忘自然与社会,一粒沙里见世情,半瓣花上说人情。

”知人论世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走进作品,把握文章主题内涵,与作者来一场超越时空的对话和交流。

知人,那么对于作者朱自清,同学们都有哪些了解?朱自清,生于1898年,卒于1948年。

原籍浙江绍兴,是鲁迅先生的同乡,但由于祖父和父亲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

原名朱自华,取“春华秋实”之意,字佩弦,号秋实。

后来1917年考入北大哲学系时,改名“自清”,取自楚辞“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为自我勉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廉洁,不与周围同流合污。

自清二字也成为朱自清的人生注解。

1948年时,重病缠身的朱自清先生为了抗议美国扶植日本的政策,不食美国救济粮,最后病逝于北平大医院,火葬于广济寺,享年51岁,留下诗歌、散文、文学评论26册,190万字。

可以说,朱自清先生用自己最后的尊严,捍卫了一个中国文人的清高和傲骨。

朱自清是五四以来重要学者、作家,他的作品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清丽,白话散文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作品有《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欧洲杂记》等。

论世,本文写于1927年7月,国共两党合作决裂,蒋介石发动了持续九个月的清党运动,白色恐怖笼罩了大半个中国,报纸上每天可以见到对共产党员、左翼人士和其他政治异见人士的迫害、拘禁、处决、镇压。

根据当时全国各地慈善救济机关不完全统计统计,从1927年4月到1928年上半年,以清党名义下被迫害的民众有8万多人,其中被杀害4多万人,共产党员2.6万人。

正是在这样一个充满血腥暴力和人人自危的动荡岁月中,作为一个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爱国青年,崇高理想的知识分子,朱自清的内心是惶恐不安、苦闷彷徨的。

他既不满黑暗的现实,但又没有勇气投入到斗争中去,只好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中,寻得一片暂时的栖身之所。

朱自清先生这段心路历程也记录在当时的作品中,他在散文《从哪里走》写道:“在旧时代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一封信》中则说:“自己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中,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想要明白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而我们今天所学习的《荷塘月色》,又将体现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他是否已经找到了摆脱苦闷和彷徨的终极答案呢?三、文本诵读在了解了作者和时代背景之后,我们开始正式进入到文本的学习环节。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曾经说过一句话,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指的是文章需要熟读才能真正领会。

那么在本文的学习中,我们将采取三步诵读法,来研读课文。

第一步是出声自由朗读,主要解决生字生词、组词断句的问题,同时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

第二步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要念词完整,感情饱满,抑扬顿挫。

重点是要读出文章的节奏和重音,也就是段落的停顿,语句的停顿和语气的转换。

我在这里找来了孙道临先生的范读录音,请同学们仔细体会,著名艺术家孙道临先生是如何处理这一篇现代名篇的,请边听,便用笔在文中划出停顿和重音来,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朗读,最后选出代表每人读一个小小段落,我们最后来评判一下,那一组同学表现得最好。

第三步,是带着思考题默读,进一步把握文本脉络,欣赏品评文字,课前我们布置了预习题,下面我们来一起复习一下这些题目。

1、本文题目《荷塘月色》,描写的重点是荷塘还是月色?2、作者描写了哪些景色?这些景色都有什么特点?作者的情绪随着景物的转换发生了哪些变化?3、怎样理解开头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在文中的作用?4、作者结尾处为什么会联想到“采莲旧事”,怀念江南?5、你最喜欢文中描写荷塘月色的哪些语句?请选择其中一句加以分析。

四、解读文本1、本文题目《荷塘月色》,描写的重点是荷塘还是月色?荷塘和月色是并列交叉的关系,本文描写的荷塘是月色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

荷塘指的是作者任教的清华大学清华园中的荷花池,这是特定的处所,荷花原本就是花中君子,出自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质,因此选择荷塘,是作者下意识的心境选择,也是审美趣味使然。

而月色,也是作者所向往的那种和谐宁静的境界。

2、作者描写了哪些景色?这些景色都有什么特点?作者的情绪随着景物的转换发生了哪些变化?(这道题旨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后人评论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特点之一是描写精细、漂亮缜密,有一种工笔画般的美感,也就是课后评论中的第二条,“朱自清的所谓把描写对象‘剥开来看,拆穿来看’,其实也就是说要分解剖析,把描写对象解剖为一个一个组成部分,然后一部分一部分地去观察描写,并且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角度去表现描写对象的形状、色彩、质地、大小、数量、气味、声音,以及它们的运动和变化。

”因此朱自清散文的成功,在当时打破了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在白话文学的新期占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对于梁实秋的散文古朴凝练,朱自清的语言是欧化的,较多使用前缀和形容词。

下面我们先来梳理文章的层次段落,记叙文的层次划分方法主要有三种,第一是时间顺序,第二是空间方位顺序即移步换景,第三种是事物的内在逻辑顺序。

那么本文的文章脉络也是非常清晰的,可以按照空间方位顺序划分为四个部分:念荷塘(不静)——去荷塘(求静)——赏荷塘(得静)——离荷塘(出静)。

①念荷塘:文章的第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本文的文眼,交代了独游荷塘的缘起,也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感交织的矛盾心理,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白色恐怖时期,作者既不满黑暗现实有没有勇气抛家舍业投身革命。

②去荷塘:所见:小煤屑路——曲折,幽僻,寂寞四面树木——蓊蓊郁郁,幽深静谧月光——淡淡、朦胧此时的荷塘不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明艳灿烂,月光也不是江天一色无纤尘,皎如飞镜临丹阙的明月,而是带着如烟似雾的朦胧诗意。

淡淡二字也是全文的感情基调,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内心没有大起大落的剧烈冲突,感情和情绪表露的时候都是有所掩饰、有所节制,这是中国文人特有的中和之美和含蓄之美。

所感:心里不平静,希望寻求安慰。

③赏荷塘:荷叶——茂密繁盛舒展优美荷花——姿态各异尽显秀色博喻的手法从不同侧面和角度表现出事物的特点,增加形象的密度和气势荷香——若有若无、飘渺幽怨、清幽淡雅、不绝如缕(通感)荷叶荷花的动态——疾如闪电,细腻柔媚朱自清散文中很喜欢用女性意象,比如《绿》将梅雨潭的绿比作女儿绿,《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那晚月儿已削瘦了两三分,她晚妆才罢,盈盈地上了柳梢头”……美好、细腻、柔媚的象征,这在同时期的冰心、俞平伯等作家,包括徐志摩,泰戈尔等蜚声中外的诗人都喜欢用孩子、女性意象,表现出一种现世安稳、岁月静好的田园牧歌式生活情趣。

这也是当时的一种写作流派所体现出的风格。

月色——光辉照耀静谧清幽青雾——轻柔迷蒙云——不浓不淡、不明不暗、调和适度、安逸的生活情趣灌木——奇形怪状明暗掩映错落有致如诗如画月影——和谐、跳跃、轻盈、荡漾(通感)视觉转化为听觉四周树影——阴沉灯光——没精打采蛙叫蝉鸣——以闹衬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通感: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绘,表现出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手法。

比如北宋词人宋祁的《玉楼春·春景》中有一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将视觉转化为听觉,表现出春光明媚灿烂。

还有在《列子·汤问》俞伯牙钟子期的故事中,伯牙古琴,志在高山,子期就说,善哉乎鼓琴,巍巍若太山,志在流水,子期云,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听觉转化为视觉,现在也有通感的运用,比如说一个人笑容很甜,视觉转化为味觉。

比如周杰伦的歌,《甜甜的》我轻轻地尝一口你说的爱我,听觉转化为味觉,还有《青花瓷》,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视觉转化为听觉。

通感要抓住两种感觉之间的联系,又要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创造出新的艺术意境。

仿写练习。

④离荷塘4、作者结尾处为什么会联想到“采莲旧事”,怀念江南?由荷塘想到江南采莲旧俗,这是情理自然,用《采莲赋》中青年男女传情、嬉游的热闹场面,含蓄表达出作者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而《西洲曲》是热恋的少女寻找情人而不见的相思之愁,暗合作者在荷塘中寻找精神寄托而最终不得的失落之情。

引用《西洲曲》进一步表现出作者内心的不平静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向往。

思念江南则是身处烦忧之中而记往怀旧的含义。

认为过去的一切好于现在,这是一切浪漫主义者的误区。

引用《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的一句话:“他还年轻,尚不知道回忆总会抹去坏的,留下好的,而正是由于这种玄妙,我们才得以承担过去的沉重。

”本文感情变化:不静——求静——得静——出静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

淡淡二字也是全文的感情基调,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内心没有大起大落的剧烈冲突,感情和情绪表露的时候都是有所掩饰、有所节制,这是中国文人特有的中和之美和含蓄之美。

本文的结构是圆形的,外结构和内结构的一致性,使文章显得回环婉曲,浑然天成。

主题思想:作者通过对荷塘月色等景物的描写,抒发作者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委婉曲折地表达出作者不满现实,幻想超脱现实而无法超脱的苦闷心情。

五、文学鉴赏5、你最喜欢文中描写荷塘月色的哪些语句?请选择其中一句加以分析。

画面美:作者用细致的工笔和绝妙的比喻,对荷叶、荷花、荷香、月光的事物进行精心描绘,通过声、光、色、味的神韵渲染,勾勒出一副虚实相间、光影和谐、清新雅致、荷香缕缕,水乳交融的动人画卷。

意境美:作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一切景物都笼罩在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之中。

薄雾轻纱笼罩下的荷塘景色,反映的是作者当时微妙的心境,夜色下的荷塘,是一派幽静安宁的景象,花是零星的,香是如丝如缕、风是微微的,月是淡淡的,小睡也别有风味,桥到好处,意境不浓不淡、不明不暗、调和、适中、安逸,恰恰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是对适度生活情趣的追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