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生态经济的发展前景-以千岛湖为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生态经济的发展前景—以千岛湖为例

摘要:生态经济是近十几年逐渐被大众所熟知一种科学的经济发展模式,它打破常规的经济发展思路,引入生态环境这一新的元素。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相协调是21世纪经济增长的主旋律。我们在调研生态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和探索生态经济的的发展方向和实现途径,积极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千岛湖生态经济的发展为例,展示生态经济的强大发展实力,为后来者提供新的发展思路和理念。

关键词: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现状发展路径

引言: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突飞猛进,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如果单用经济指标衡量社会的进步,那我们社会的文明程度应当更高。但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地球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各种环境问题层出不穷,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死存亡。生态经济学应运而生—我们不止要关注经济的发展,更要关注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

在世界上许许多多的地方,由于风和水的侵蚀,目前表土的流失超过了自然过程所产生的新土壤,逐渐减少土地的肥沃程度;供应世界大部分蛋白质的牧场,也经受着过度的压力;过度耕耘及放牧所造成的沙尘暴十分严重;世界性淡水短缺也日益严重……这一切让我们看到,调整全球经济使经济与它所依赖的生态系统之间的稳定关系是多么的迫切!

当人们惊讶于知识经济和数字经济在一夜之间传遍九州大地的神速时;当人们陶醉于人类自身对自然资源越来越高效的掠夺成就时;当人们开始不自觉地怀念从前的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时;当人们感叹全球变暖、环境恶化等已严重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时;谁也无法抵制和拒绝这样一个事实:生态经济已经迈着轻盈的步伐向我们悄悄地走来。一个崭新的时代—生态经济时代正在以她独特的方式向人们展示着她无穷的魅力。显然,生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必然性和可能性。

一、生态经济学与生态经济。

1.生态经济学

1.1生态经济学的定义。生态经济学是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两者结合后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运动规律的学科。即生态经济系统的运动规律的学科,是生态学和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

1.2生态经济学的特征。

1.2.1综合性。生态经济学是以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来研究经济问题,从生态经济系统这一整体研究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

1.2.2层次性。从纵向来说,包括全社会的生态经济问题的研究,和各专业类型生态经济问题的研究。

1.2.3地域性。生态经济问题具有显著的地域特殊性,生态经济学研究要从

实际情况出发,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情或地区情况为依据。

1.2.4战略性。经济的发展,不仅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还要保护环境的再生能力;不仅要追求局部和眼前的经济效益,还要注重长远的经济效益,保持人们赖以生存的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的研究目标是使整体效益优化,达到帕累托最优,为社会经济发展指出方向,具有战略意义。

1.3生态经济学主要研究内容。①生态经济基本理论,包括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生态价值理论,生态经济效应等②生态经济区划、规划与优化模型。不同地区的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差异,进行经济区划和规划,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经济特点发挥其最大功能,获取最大效益,寻找最佳生态经济模型是其研究的重要课题。③生态经济管理,计划管理应包括对生态系统的管理,经济计划应当是生态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生态经济学要为经济政策管理体系提供理论依据。④生态经济史,生态经济问题有历史普遍性也有历史的阶段性,研究生态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为现实的生态经济建设提供指导作用。

1.4生态经济学方程式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发表了一篇题为《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的文章,首次提出了“生态经济学”这一概念。美国的另一经济学家列昂捷夫则是世界上第一个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的科学家,他使用的投入——产出分析法,将处理工业污染物单独作为一个生产部门,除了原材料和劳动力的消耗外,把处理污染物的费用也包括在产品成本之中。他在污染对工业生产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分析。1980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召开了以“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为主题的会议。会议充分肯定了上述四者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相关、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并指出,各国在制定新的发展战略时对此要切实重视和正确对待。同时,环境规划署在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各种变化进行观察分析之后,确定将“环境经济”(即生态经济)作为1981年《环境状况报告》的第一项主题。由此表明,生态经济学作为一门既有理论性又有应用性的新兴的科学,开始为世人所瞩目。

从此,不少经济学家开始从理论上深入探讨环境污染产生的经济根源。他们认识到,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已经不能很好地解释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问题,因为这一理论没有考虑“外部不经济性”,它在生产成本中不计入废料处理和污染损失的费用,其结果就是生产厂家在赚取高额利润的同时将大量隐蔽的污染费用转嫁给了社会,加重了社会公共费用的负担,牺牲了公众生活的环境质量。而且,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中,GDP和GMP都没有设立环境指标和资源指标,不能反映一个国家的环境资源状况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因而,关于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关系,美国学者巴克莱和塞克勒经研究之后提出了以下方程式:

NSW = NNP +(B— GC)— AL

式中NSW = 净社会福利;

NNP = 净国民生产增值;

B = 未被认识的经济发展的非市场性有利条件(如知识的积累、保健的改善等);G

C = 为经济发展(包括信息、管理等)、减少污染所付出的劳力和费用;

AL = 环境恩惠损失(如噪声增加、烟雾增多、风景区的商业化改变等)。

两位学者从中得出结论: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效益的追加部分增长时,为它追加的各种费用也必须增长,而当追加费用与追加效益数量相等时,这个国家就必须减缓或停止发展,否则会引起大范围环境恶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