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公关意识及其借鉴
中国古代的公共关系

中国古代的公共关系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公共关系不单单只在现在才有。
早在几千年前就开始出现了。
确切一点来讲,中国古代公共关系的萌芽是从春秋战国时出现的。
在当时社会,由于国家分裂,各种势力不断重新组合,造成了一种社会动荡不安的政治氛围,这在客观上为各种思潮的发端提供了现实的土壤。
各种思想、言论的冲撞与吸收,终于造就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化盛世。
郑国“子产不毁乡校”的故事,就是古代公共关系思想的极好表现。
乡校是古代养老和比赛射箭的场所,老百姓常在那里议论和批评政府。
有人建议毁掉乡校,子产说:“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当时的士大夫阶层,在社会上举足轻重,深受诸侯君王的器重与信任,形成策士游说成风、舌战艺术发达的局面。
特别是当时以齐国孟尝君为代表的“四君子”,家里都养了成群的门客,这些门客在当时主要起提供参谋意见、收集信息情报和外交说服的作用。
上述门客的种种功能和今天公共关系部的功能有着惊人的相似。
《文心雕龙·论说》曾云:“战国争雄,辩士云涌,纵横参谋,长短角势;《转丸》聘由巧辞,《飞钳》优其精术。
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战国的游说,以闻名中外的合纵连横之术为最高境界。
下面我为大家讲一个战国四君子之一的信陵君的故事。
信陵君魏无忌是魏昭王的儿子,为人仁厚,礼贤下士,士人无论有没有才能他都以礼相待,不因自己富贵而踞傲。
魏国大梁城里有一个人叫侯赢,七十岁了,家中贫穷,看守宫城东面的夷门。
他其实是位身负奇才的隐者。
信陵君听说了,就去请他,送给他很多财物。
侯赢不接受,说:“我修身洁行数十年了,不能因为贫穷就接受公子的财物。
”信陵君请不动他,就想了个办法,置酒大宴宾客。
宾客们落座以后,信陵君驾上车,空着左边上首的位子,亲自迎接侯赢。
侯赢穿着破衣,戴着破帽,径直上车在信陵君上首坐下,并不道谢。
他是为了观察信陵君的诚意。
中国古代运用“公共关系”的案例

中国是文明古国,“公共关系”的思想与活动可以追溯到有文字记载的远古时代。
统治者的“公共关系”活动在商代就已产生,部族首领已认识到民意和利用民意的重要性。
在盘庚迁都的故事中,盘庚在三次演说词中都提出“朕及笃敬,恭承民命”,证明他已懂得顺民意、得民心,办事要向民众说明原因,用意才能实现。
中国古代在收集民意、利用民意的技术方面也有相当大的发展。
大禹为治水曾“合诸侯于涂山”,协商后终于得到大家的支持,才得以指挥千军万马完成了治水的壮举。
周朝时,宫廷已有“采诗”制度,目的之一就是以此来体察民情民意。
《左传》中的“子产不毁乡校”,体现了舆论监督和知识分子与政权间的双向沟通。
秦国的商鞅利用“徙木赏金”的“人为事件”来取信于民,表明变法改革的决心,在民众中树立了可信赖的形象。
中国古代的说服传播技术、技巧已相当发达,已成为制造舆论和协调各种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
例如:苏秦周游列国宣传“合纵”之说,维持了十几年的和平,成为“三寸不烂之舌,胜于百万雄兵”的典型案例。
历代农民起义领袖们也都十分注重利用各种传播手段来制造舆论,赢得民众的支持。
从陈胜、吴广到李自成、洪秀全都各有经典做法。
在中国古代的一些经济活动中,人们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各种传播手段和沟通技巧来宣传自己,树立自己良好的声誉和形象。
张骞通西域、郑和下西洋在世界公共关系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严格地讲,古代并不存在科学意义上的公共关系,因此使用该词时我们一般都加上了引号,那时的一些类似今天的公共关系的思想观点与实践做法可称为“类公关”、“准公关”、“公关的萌芽”、“史前公关”。
总之,那时的公共关系不仅没有独立的思想体系,甚至连这一概念都没有,但它们确是今天公共关系产生的基础,是丰富的、宝贵的人类文明遗产,应辩正地加以取舍、扬弃。
中国古代一些企业,也很重视对外的形象宣传,例如百年老店同仁堂,创办于康熙八年,每逢京城会试期间,他们便向着急上火的举子们赠送牛黄上清丸、羚翘败毒散等药物。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公关意识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公关意识摘要:现代公共关系学发祥于西方,作为西方现代新潮理论,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传入我国,而且以最快的速度由南到北发展,在中国的大江南北一度兴起“公关热”。
公关进入中国大陆之初,曾被扭曲误解为庸俗的应酬,“劝酒学”误认为公关不外是凭的是脸蛋子,耍的是嘴皮子,使的是手腕子,其实公共关系学是一门伴随着商品经济发展的而产生的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科学。
跟西方国家相比,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关系学在我国的发展时间并不是很长,但这并不能表明古代中国就是公共关系的沙漠。
现代公共关系学之所以能在中国最终生根、发展、巩固,其重要原因是现代公共关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似、相通、相融。
一般来讲,一种外来的职业方式和文化现象在本国的根植,不但要与本国的文化土壤相适应,更要考虑与其所根植的文化土壤的交融问题。
事实证明,中国的传统文化为现代公共关系学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土壤,公共关系学中的人文主义恰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合拍的。
正因如此,这两种个性极强的文化逐渐地从冲突走向融合。
关键词:公共关系;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公共关系活动中, 在我国古已有之。
战国时苏秦、张仪的连横、合纵, 三国时诸葛亮舌战群儒等等,这些,都是古时公关活动的最好证明。
现代公共关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通表现在二者在重公众、重事实、重信息、重和谐团结、重信誉、重谋略等方面表现出的相似性。
(一)“仁爱”思想与现代公共关系学的“公众意识”古代儒家思想的代表者孔子把“仁”作为最高道德原则,而“仁”的主要内容是“爱人”。
“仁爱”学说要求人们做到由己及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进而,孔子从“仁者爱人”出发提出了“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主张,提出爱民、养民、利民、富民、安民的思想主张。
儒家思想的另一代表孟子提出“民为贵,君为轻”,强调百姓是根本。
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仁爱”思想在现代公共关系学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公关意识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公关意识摘要:现代公共关系学发祥于西方,作为西方现代新潮理论,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传入我国,而且以最快的速度由南到北发展,在中国的大江南北一度兴起“公关热”。
公关进入中国大陆之初,曾被扭曲误解为庸俗的应酬,“劝酒学”误认为公关不外是凭的是脸蛋子,耍的是嘴皮子,使的是手腕子,其实公共关系学是一门伴随着商品经济发展的而产生的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科学。
跟西方国家相比,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关系学在我国的发展时间并不是很长,但这并不能表明古代中国就是公共关系的沙漠。
现代公共关系学之所以能在中国最终生根、发展、巩固,其重要原因是现代公共关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似、相通、相融。
一般来讲,一种外来的职业方式和文化现象在本国的根植,不但要与本国的文化土壤相适应,更要考虑与其所根植的文化土壤的交融问题。
事实证明,中国的传统文化为现代公共关系学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土壤,公共关系学中的人文主义恰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合拍的。
正因如此,这两种个性极强的文化逐渐地从冲突走向融合。
关键词:公共关系;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公共关系活动中, 在我国古已有之。
战国时苏秦、张仪的连横、合纵, 三国时诸葛亮舌战群儒等等,这些,都是古时公关活动的最好证明。
现代公共关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通表现在二者在重公众、重事实、重信息、重和谐团结、重信誉、重谋略等方面表现出的相似性。
(一)“仁爱”思想与现代公共关系学的“公众意识”古代儒家思想的代表者孔子把“仁”作为最高道德原则,而“仁”的主要内容是“爱人”。
“仁爱”学说要求人们做到由己及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进而,孔子从“仁者爱人”出发提出了“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主张,提出爱民、养民、利民、富民、安民的思想主张。
儒家思想的另一代表孟子提出“民为贵,君为轻”,强调百姓是根本。
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仁爱”思想在现代公共关系学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中国古代公关思想的萌芽

中国古代公关思想的萌芽
中国古代公关思想的萌芽
中国古代公关思想的萌芽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公关思想主要体现在“礼仪”和“义理”两个方面。
首先,春秋战国时期的公关思想体现在“礼仪”方面。
当时,礼仪是一种社会行为准则,它规定了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以维护社会秩序。
例如,《诗经》中有“礼仪之邦,其义乃统”的记载,这表明当时的礼仪已经被视为一种社会行为准则,它规定了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
其次,春秋战国时期的公关思想体现在“义理”方面。
当时,义理是一种道德准则,它规定了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以维护社会秩序。
例如,《论语》中有“仁者无敌”的记载,这表明当时的义理已经被视为一种道德准则,它规定了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的公关思想主要体现在“礼仪”和“义理”两个方面,它们规定了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准则,以维护社会秩序,为中国古代公关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公共关系学论文试论儒家学说中的公关意识

公共关系学论文浅论儒家学说中的公关意识部别:政治理论教育一系姓名:卢贵林学号:31003014字数: 3200公共关系学是本世纪初诞生的一门新兴学科。
虽然发展时间不长,却广泛运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
作为一门科学的现代公共关系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但公共关系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关系和一种管理思想与活动方式却源远流长。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讲,公共关系实质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社会关系,是自人类社会诞生之日起就已经存在的。
对于公共关系的涵义,人们从多角度多方位理解,目前并未形成统一的定义。
有些学者强调公共关系的手段是传播沟通。
有些学者认为公共关系的实质是社会关系。
更多的学者则认为公共关系是一种管理哲学。
我们一般认为“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为了塑造自身形象,得到公众的信任、支持和合作,实现组织与公众的共同利益,运用传播沟通手段,与社会公众之间建立的相互关系及其行为规范。
”(《公共关系学》军事谊文出版社,1995年版,第5页。
)各种定义的表述虽然不尽一致,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
“公共关系就是协调各种公众关系,争取社会舆论支持的一种传播沟通活动。
”公共关系的基本构成要素是社会组织(主体)、相关公众(客体)和传播沟通(手段)。
由于公共关系的基本思想符合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要求,公共关系学愈发显示出其生命力。
现在有的学者将以电脑业为代表的科学技术水平,以旅游业为代表的富裕生活程度,以公共关系为代表的经营管理效能,并列为衡量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三大标志。
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公共关系事业还不发达。
我们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公共关系的理论和实践运用呢?中国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文明古国,本文试图通过我国儒家思想的深刻内涵与公共关系加以对比和认识。
以期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儒家仁学与“公众利益”公众是构成公共关系的三大要素之一,是公共关系工作的对象。
我国古代公共关系思想和实践活动探析

我国古代公共关系思想和实践活动探析公共关系是指组织或个人为了达成共同目标而与公众或相关组织之间进行的双向交流、沟通和互动的一种行为方式。
公共关系的思想和实践在古代中国历史上也有着丰富的发展和探索。
在我国古代,公共关系思想主要表现在政治和社会活动中。
在政治方面,历代王朝的皇帝通过宣传和造福百姓来提高民众的认同和支持。
在周朝,宣扬天命,认为王权是天赐的,王才有资格领导整个天下,这种思想得到广泛响应,从而促进了周朝政治的稳定。
到了汉朝,刘邦通过赏罚分明、待人宽和的方式来提升民众对其的认同,从而推进了汉朝的统治。
在宋朝,宣传科举制度并提供各种便利条件,为社会各阶层人民提供了一个进取的机会,从而明显提高了社会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在社会活动方面,公共关系思想主要表现在互助和慈善事业中。
在古代中国,孝道和仁爱精神始终被弘扬,这对推动社会的繁荣和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例如在清朝,慈善事业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参与,福利院、医院等公益机构纷纷成立,得到了广泛的宣传和推广。
清朝皇帝也经常以创造和维护和谐社会的先进理念,展开各种公共关系活动,从而与民众建立广泛而有力的联系,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
可以看出,古代中国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对公共关系思想的认识是逐渐深刻和发展的。
无论是从政府宣传和互动,还是社会人道主义和慈善,都有着鲜明的公共关系特征。
除此之外,我国古代还有一些著名的公共关系实践活动。
例如京杭大运河的修建,它连接了南北两条交通要道,实现了南北互通,大大促进了物流和人员的交流。
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和民间组织密切合作,充分发挥了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推进了这一伟大工程的实现。
另外,还有广为流传的苏州清平乐。
”他表现了苏州园林文化的卓越之处,以此吸引游客和宣传苏州的风景名胜。
通过各种表演和互动活动,大大增强了苏州在公众心目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这些公共关系实践活动不仅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也丰富了中国古代公共关系的思想和实践方式。
总之,我国古代公共关系思想和实践活动丰富多彩,无论是从政治、社会还是文化方面,都有着广泛而深刻的体现。
《古代公共关系》课件

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公共关系的表现形式和手段也有所不同,但都强 调与公众的有效沟通和交流。
02
古代公共关系的表现形式
古代政治公关
政治公关是指古代政府为了维护统治、处理内外关系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手段。
汉武帝的“推恩令”公关策略
总结词
汉武帝通过“推恩令”这一公关策略,成功实现了中央集权的巩固。
详细描述
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从而削弱了诸侯王的势 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这一公关策略的成功运用,不仅巩固了汉武帝的统治地位,还赢得了 各地诸侯和民众的支持。
《古代公共关系》ppt课件
目 录
• 古代公共关系的起源 • 古代公共关系的表现形式 • 古代公共关系的影响 • 古代公共关系的案例分析 • 古代公共关系的启示
01
古代公共关系的起源
古代公共关系的概念
01
古代公共关系是指古代社会中, 政府、组织或个人为了维护自身 形象和声誉,通过各种手段与公 众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行为。
05
古代公共关系的启示
对现代公关的启示
古代公共关系实践
了解古代公共关系的实践,如官 方使者、使节的活动,以及他们 如何处理与公众的关系,为现代 公关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公关策略与技巧
古代公共关系中的策略和技巧, 如通过修辞、演讲和文书来影响 公众意见,对现代公关的技巧和
策略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公关策略
总结词
唐太宗通过“贞观之治”这一公关策略 ,实现了政治清明和社会安定。
VS
详细描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公关意识对当今的影响和借鉴班级:10人力资源管理学号:1003131035 姓名:杨诚摘要:公共关系是现代社会的产物,随着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传播技术的发展,公共关系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
严格意义上的公共关系虽然是在20世纪初才出现的,但是像任何事物都有其胚胎、雏形一样,具有公关意识的思想、活动在古代社会中便出现了。
古希腊罗马是西方文化产生和发展的根源,因此西方古代公关思想存在于古希腊罗马文化活动中。
在我国古代,也有类似现代公共关系的思想和活动。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思想言论是较为活跃,那是便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化盛世。
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后,儒家思想的核心“仁”更是成为统治阶级对民宣扬的核心思想。
我国古代存在的不完整,没有体系的公关意识或者公关活动所体现的公关理论对当今中国的公关发展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国古代公关意识产生影响与借鉴正文: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唯一一个文化历史传承没有断的国家,中国古代的很多思想文化至今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
文化思想会根据时代的发展而进步,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业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而逐渐表现出其当代的价值。
中国古代的公关意识由来已久,它的发展演变深刻的影响着当今中国社会公关思想的发展,对当今的公关活动有着巨大的借鉴意义。
虽然中国古代的公关意识没有形成具体理论体系,但是中国古代关公意识的产生与发展基本上概括了当今公关的内容以及公关的范畴。
一.中国古代国家公关意识(一).中国古代国家公关意识的真正产生是在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乱,东周灭亡后,在各地的诸侯王实力增强,按照实力的强弱有齐、楚、燕、韩、赵、魏、秦战国七雄。
一开始最弱小的秦国却可以最后一统六国,这和秦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分不开的。
战国初期秦国弱小的,因此秦王为了保住国家的稳定发展,四处向大国示好,并且表现出很弱小的形象,使各国国对秦国放松警惕。
但是,当秦经过商鞅变法快速强大起来的时候,秦王便主动邀请各国国君聚在秦国,展现秦国的实力,使各国对秦国都很忌惮。
秦国强大后对外实行“远交近攻”战略,这也是秦国为了不至于多面受敌而实行的外交战略,让对手误判,这一阶段秦国使节游说各国,公关发挥了巨大了作用。
因此,从公共关系角度也能看出秦国的国家公关对它统一六国有着很大帮助。
从公关分析,秦国的是公关的主体,客体是战国六国,国家公关的内容随着自身的发展而改变,公关的目标是让其他国家放松警惕,发展自身。
秦国国家公关手段主要是树立自身的形象和传播自己的主张。
(二).中国古代国家公关意识的发展是在中国古代大一统时期。
汉朝时期巩固了国家大一统,为了彻底消除匈奴威胁,汉朝廷派张骞出使西域,以汉朝国家身份对其他国家进行游说,希望其他国家协助汉朝对匈奴开战。
唐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最繁盛,强大的时间段,大唐的经济、政治、文化都发展到很高的程度,是封建经济制度下嘴繁荣的朝代。
唐朝为了巩固大一统的,唐朝和周边国家进行友好往来,一些邻国甘愿成为唐朝的附属国。
唐朝为了和他国建立的稳定的关系联盟,唐朝经常采用政治联姻的方式,比如文成公主、金成公主出嫁,加强与藩国的联系。
让藩国信任唐王朝,依赖唐王朝,同时唐朝人员去异域也能传播唐朝的文化,宣传唐朝的思想主张。
唐朝还和日本、朝鲜等周围其他邻国加强交流,尤其是日本。
日本多次派使节、官员来唐朝学习,唐朝也是尽可能向日本展示国力,给日本帮助,像日本宣传大唐文化。
明朝时期,著名的是郑和七下西洋,和远洋各国进行交流,主要是向各国宣扬明朝的强大,明朝的皇威。
古代大统一时期,封建王朝的国家公关主要是为了睦邻友好,向外界宣传自己,通过对自己文化的宣传,让他国了解自身,在小国面前树立强大盟主的形象。
国家公关的主体是封建王朝,公关的客体是邻国,以及一些相对东方国度了解的国家。
国家公关的目标是为国家营造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国家公关的手段是通过人员的来往,把自身的文化、主张传递给他国,进而让邻国了解本国。
(三).中国古代国家公关意识对当今的影响和借鉴。
我们以中国为例,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21世纪以来,中国的国家形象经过我国政府的努力,在世界上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以前中国在国外人看来是非常落后,甚至是野蛮,中国没有现代化。
自从中国积极引进外资,迎进国外来客,在世界各国宣传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发展。
尤其是举办大型国际活动,比如亚运会、奥运会、世博会等,这一系列的活动也是国家公关事件。
近些年中国实力的得到快速发展,受到了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抵制,恶意宣传“中国威胁论”,使中国在国际上的国家形象受损。
我国一方面向外宣称“和平崛起”,向世界各国表明我国爱好和平的决心;另一方面我国积极从事国际维和活动,反对恐怖主义,反对战争,对受到战争危害的地方进行援助。
我国实力的发展不会威胁他国,只为世界各国发展做贡献。
在非洲等需要援助的地区,我国都是伸出了援助之手,向世界展示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二.中国古代政府公关意识(一).中国古代政府公关意识产生的很早。
据说在尧舜时期,政府在宫廷门外树立“诽谤木”,鼓励世人像政府进谏,这可能是我国古代政府征求民意的设施。
中国最著名的、最成功的政府的公关活动一定是“徙木立信”了。
战国时期,商鞅助秦孝公变革国家制度,史称商鞅变法。
商鞅担心秦国人对自己不信任,产生非议。
于是在国都市场南门立下一根三丈长的木杆,招募百姓有能够搬到北门的就赏给十镒黄金。
百姓对此感到惊讶,没有人敢去搬木杆。
商鞅就又宣布命令说:“有能够搬过去的就赏给五十镒黄金。
”有一个人搬木杆到北门,立即赏给他五十镒黄金,以表明没有欺诈。
这样商鞅在百姓心中树立的守信的政府形象,这样改革措施才得以很有效的实施。
汉高祖刘邦初入咸阳城的时候,就和城内百姓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者及盗抵罪”这样就使城内百姓信任了刘邦领导的政府团体,赢得了人心。
“孟尝君焚券市义”、“新帝大赦天下”、“纳言如不弃涓流,君民同心可致江山永固”之类,都是古代政府的公关意识体现。
中国古代大一统时期,政府公关意识逐渐体现出领导、团结百姓以及避免内乱的作用上。
汉朝时期,实行举孝廉制,政府提倡孝道,一方面表现出政府是仁政的政府,注重仁义;另一方面,也让百姓有为政府工作的意向,使国家稳定。
唐朝时期,国家昌盛,人民幸福。
这是人民就需要更多的权利,以及对政府工作的监督。
因此,唐朝政府就提出“君舟民水”的思想,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让人民的权利得到认可,这样的公关意识使人民更加安定,更加和谐。
最初的古代政府公关意识的产生主要是国家环境不稳定,政府需要来自百姓的支持,这样政府的才能更好的领导百姓,国家才能更稳定。
大一统时期,政府要的是国内的稳定与发展,因此会给百姓塑造一个廉洁、公正的政府形象。
让人民有意识的参与到国家的发展、建设中去。
政府公关的主体是政府本身,政府公关的客体是百姓,政府公关的目标是获得百姓的支持,这样能使国家稳定,统治阶级可以更好的统治国家。
政府公关的手段是通过百姓自身已经政府法令传播政府的思想,取得民众的信任。
(二).中国古代政府公关意识对当今的影响和借鉴。
我们依旧以中国为例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在民众心中的形象总体来说是有所下滑,但政府又展现了一些新变化、新发展。
我国政府面对腐败绝不手软,一次次的重拳出击,给人民展现了一个值得信赖政府的形象。
在国家遇到危难的时刻,政府的种种应对措施,展现了一个有能力,有智慧的政府。
政府的行为虽然为了国计民生,但是政府的行为也表现出政府对国民公关的形象。
政府使人民信任政府的方式,只要是依靠传媒的报道,使民众信任和支持政府的工作。
一年一度政府工作报告发表,一方面是政府工作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想民众展现了一个有作为政府的形象。
政府以团结全国人民为祖国发展而奋斗为目标,注重各种场合的行为,正确处理政府危机。
三.中国古代个人公关意识。
(一).战国时期是一个动乱时期,时事造英雄,自然有很多的名人出现在这一阶段。
士为悦己者死,当时有很多有才能的人投奔到当官的门下,为国家效力,但是真正成为一时英雄的人数少之又少。
很多人采用各种方法让自己得到朝廷的任用,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毛遂了。
战国时,秦军在长平一线,大胜赵军。
秦军主将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
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
毛遂主动向平原君自荐说自己可以一起楚国求救兵,平原君说:“贤能的人处在世界上,就好比锥子处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显现出来,但是没见你很出类拔萃啊!”毛遂说:“我不过今天才请求进到囊中罢了。
如果我早就处在囊中的话,就会像锥子那样,整个锋芒都会露出来,不仅是尖梢露出来而已。
”最后到了楚国,毛遂的一番话,说得楚王心悦诚服,答应马上出兵。
不几天,楚、魏等国联合出兵援赵。
秦军撤退了。
平原君回赵后,拜毛遂为上宾。
毛遂自荐是自我推销的公关策略,为自己做宣传,为自己树立形象和口碑。
毛遂自荐过程中,公关主体是毛遂本人,公关客体是平原君,公关的目标是让平原君相信会和认可自己的能力。
古代个人公关意识中,自我推荐是经常见的。
比如像“终南捷径”这一类,就是自己为自己公关,希望自身可以得到他人的认可,以及受到任用。
(二).《三国演义》是一部文学巨作,同时书中的很多内容都写到了公关方面的作法。
这里谈谈书中关于诸葛亮个人公关的故事的描述。
众所周知,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
诸葛亮未出山前,自号卧龙。
因此才在请诸葛亮出山之前,刘备从水晶先生处得闻“卧龙凤雏,得一者可以安天下”的宣传口号。
诸葛亮交友广泛,才华尽显,使得隆中这一带都知道卧龙的才。
刘备前两次来访,均为见到诸葛亮,但是却知道诸葛亮非一般的人物,更是爱才。
三国演义中介绍可能与历史有悖,但是却体现了古代公关意识的发展,已经不是单纯的自我介绍、自我推销了。
中国古代公关意识中已经形成,靠舆论引导,利用第三方传播的公关方法了。
按照书中介绍,诸葛亮是公关主体,公关客体是当时所有的有实力、有能力的朝廷、地方官员,公关的目标是为自己寻找到一位可以实现抱负的主公,最后实现自身的功成名就。
(三).中国古代个人公关意识对当今的影响与借鉴。
在当下白热化的社会竞争中,要有自我推荐的能力,要敢于在他人面前推荐自己,这样才会有更多的机会求发展。
还有就是自己要有一技之长,有自己的特色,让别人对自己进行宣传才是更高层次的。
不要把自己的才学隐藏起来,更不要让自己的对外的形象受到很大的损害。
这样在当今社会竞争中,才能更好的把握先机,把握自己的前途的方向。
总结:中国古代的公关意识源远流长,表现在各个方面,对我们有很多的影响,因此我们不能盲目的抛弃中国古代原有的公关思想,要吸取其中精华的部分,为我国自己的公共关系学说发展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