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民族植物---黎药

合集下载

黎药

黎药

槟榔为棕榈科植物槟榔的种子////槟榔树(Areca catechu)在印度、斯里兰卡、泰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都有栽培。

树干不分枝,高达12∼15公尺。

槟榔子是棕榈科(Palmae)槟榔树的种子。

而槟榔叶是胡椒科(Piperaceae)蒟(Piper betle)的叶。

槟榔果略小于鸡蛋,果皮纤维质,内含一粒种子,即槟榔子。

胚乳坚硬,具灰褐色斑点。

于8∼11月果实完全成熟之前即予采收,去皮,煮沸,切成薄片晒乾,干后呈深褐色或黑色。

咀嚼时,卷少许于蒟叶内,加少量酸橙共嚼,以促使唾液分泌和放出刺激性的生物碱。

槟榔子是劣等儿茶(catechu)的原料,其主要生物碱是槟榔碱,兽医用作驱虫药。

种子可入药,有杀虫、破积、下气、行水的功效,是我国名贵的“四大南药”之一。

主治虫积,食积、气滞、痢疾、驱蛔、外治青光眼,嚼吃起兴奋作用。

槟榔果实中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元素和有益物质,如脂肪、槟榔油、生物碱、儿茶素、胆碱等成分。

槟榔具有独特的御瘴功能,是历代医家治病的药果,又有“洗瘴丹”的别名。

因为瘴疠之症,一般都同饮食不规律、气滞积结有关,而槟榔却能下气、消食、祛痰,所以在药用性能上被人们广泛关注。

杀虫,破积,下气,行水。

治虫积、食滞,脘腹胀痛,泻痢后重,疟疾,水肿,脚气,痰癖,症结。

海南砂仁【中药化学成分】:果实含挥发油,油中的成分有a一和B一蒎烯、蒈烯一3、柠檬烯、桉油素、p一聚伞花烃、芳樟醇、樟脑、乙酸龙脑酯、a一胡椒烯、反一B一含合欢烯、白菖烯、毕澄茄烯、橙花叔醇、愈创木醇等。

为双子叶植物药姜科砂仁属植物海南砂仁的果实。

治脾虚运化失常、脘腹胀满、饮食不香、纳呆食少、食积于胃、消化不良、不欲饮食、面黄肌瘦等。

两面针药理作用:氯化两面针碱是两面针制剂的主要有效成分,具有抗炎、镇痛、抗肿瘤、心血管系统等方面的作用,抗真菌,对钙调素的作用,还有强心、降血压等药理作用。

本品为芸香科植物两面针Zanthoxylum nitidum(Roxb.)DC.的干燥根。

古代进贡海南黎王的野草,竟是五指山之宝,现代三高病“克星”

古代进贡海南黎王的野草,竟是五指山之宝,现代三高病“克星”

古代进贡海南黎王的野草,竟是五指山之宝,现代三高病“克黎族,是海南岛原住居民,黎药具有悠久的历史。

而有着黎家三宝之称的黎王草,近些年又迎来了第二春,因为其抗癌功效的发现而风靡东南亚。

黎王草也叫忧遁草,下面看看相关报道!二零一一年四月五日~~(光华电子新闻太平4 日讯)马来西亚霹雳州太平市一名患上淋巴癌末期的承建电讯塔工程的中年男士,被医生鉴定为淋巴癌末期后,吃下自己家中所种的黎王草,过段时间再检验时,竟然出现奇迹,医生说他的淋巴癌已消失。

刘某没有想到自动己家中所种的黎王草竟然救了他宝贵的生命。

随即刘联辉开始介绍人吃黎王草,希望他们同样可以重新活过来。

关于黎王草的报道截图自从3年前(2008 年底)太平刘先生吃黎王草(忧遁草)康复后,随后在马来西亚多家报章刊登报导后,许多不同癌症的病患都纷纷试喝, 刘先生也种草赠送病人,也有很多病人因此得救,吃黎王草的浪潮一片火红。

[研究发现黎王草其类黄酮和三萜类物质含量很高,还有多种人体所必需的矿物质、维生素、氨基酸等,近年来马来西亚民间的癌症患者发现食用当地的黎王草叶和茎对抗癌有相当的功效。

其实除了抗癌作用外,忧遁草最先被发现的是降三高,促消化的作用。

1、降三高黎王草能增强心肌收缩能力,改善血压。

其含有的黄酮类化合物和三萜类成分可以对心脑血管起到保护作用,可以防治动脉硬化、冠心病、中风等疾病,对调节血糖血脂也可起到重要作用。

一般饮用黎王草茶降血压半个月见效,降血糖,降血脂一个月见效。

2 、促消化,防治便秘黎王草有很好的促进消化的作用,能防治便秘。

根据便秘情况,一般会在2-5 天就能看到明显效果。

黎王草茶3 、辅助抗癌黎王草所含的三萜类、黄酮碳苷类、植物甾醇类等物质都是有抗肿瘤作用的,所以喝忧黎王草茶可以预防癌症和帮助癌症患者辅助抗癌。

需要注意的是,肿瘤具有个体差异,所以在做此用途时,合理服用或者在保持原有治疗药物的同时来服用黎王草茶,而且要服用量超过10g/ 天才能起到抗肿瘤作用,泡茶后的叶子,最好能直接嚼食吃掉,这样效果更好。

(医疗药品)黎族医药概述

(医疗药品)黎族医药概述

黎族医药概述作者:杨丽娜杨颜瑛王桂珍杨大忠张鹰执笔:张鹰===================================================== ======================一、前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中华文化的构成是以汉民族文化为主流文化并与多民族文化差异相互融合共存的集合。

在这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中,居于祖国南疆的最南端,有着一个古老而充满神秘色彩的民族——中国黎族。

她曾孕育着一个又一个灿烂的人类文明,而自己却鲜为人知。

早在中国古代的元朝时期,由黎族人民所创造的棉纺织文化,经黄道婆的推动,创造了中华纺织文明的辉煌。

在18世纪乃至19世纪,中国的淞江布匹曾一度远销欧美,取得“淞江布匹,衣被天下”的伟大成就。

而黎族文化中更深邃与精华的内容却是能够为人类的生命筑造出坚强与辉煌的部分——黎族医药。

二、黎族概况中国黎族是海南岛的原居民族。

跟据海南历年的考古资料,黎族的先民们早在两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就来到了这座海岛,在这个雨林密布的热带孤岛上繁衍、生息,演绎着人类社会的进化历程。

跟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黎族现有人口124.86万人,占海南全省总人口的15.87%。

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部和南部的五指山、保亭、三亚、陵水、琼中、东方、白沙、乐东、昌江等9个市县,部分散居在儋州、万宁、琼海、屯昌等市县的12个民族乡镇。

分布区域面积1.87万平方公里,占海南全省陆地面积的55.02%。

黎族在长期的社会演化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五个支系。

按各自习惯沿用的五个方言群的称呼是“哈”、“杞”、“赛”、“润”、“美孚”。

“哈”黎主要分布于五指山的西南部,以乐东为中心与三亚、东方形成一个大的聚居区,少部分散居于白沙、昌江、陵水等地。

人口约占黎族总人口的58%,是黎族人数最多的一支。

“杞”黎主要分布在五指山、保亭、琼中和乐东的尖峰。

部分居住陵水的大里,昌江的王下。

人口约占黎族总人的24%。

海南黎药发展研究概况

海南黎药发展研究概况

海南 岛大 约在 7千年前 就与祖 国大陆分离 , 形成 孤岛。
历次 考 古 发 现 , 万 年 前 在 海 南 岛 上 就 已 有 人 类 活 动 “ 。 1 J 专 家认 为 , 3 年 前 “ 越 ” 在 千 骆 的一 支 从 大 陆 两 广 地 区 迁 移 到 海 南 岛 , 就 是 黎 族 人 。黎 族 先 民最 初 居 住 在 岛上 的 沿 这
的现状 , 列举 了有 关黎 药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 , 为研究和发展 黎族 药物提供 了比较重要的参考依据 。
关键词 : 族 ; 黎 药物 ; 发展 : 究 研
中图分类号: 2 81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06— 8020 )5一OO 2 R9. A 10 6 1 (07 0 O2—0
黎 药 是 黎 族 人 民 传 统 使 用 的 民 间 药 物 的 简 称 。 在 我
M r.thn.驱 虫药槟榔 Ae t e e u ; r C rc c . a a
e uL ; 气 止 痛 良药 降 香 如盯和 ooir . hn等 。 c .行 h 』 dre T C e fa
族可分为 5 个支 系 , 即悻、 、 、 杞 赛 本地 、 孚。各支 系大都 美
集 中 在 同 一方 言 区里 。黎 族 人 民 男耕 女 织 , 歌 善 舞 , 有 能 具 丰 富 的生 活 习俗 。在 使 用 药 物 防 病 治 病方 面也 有 十分 独 特 的 门 道 和技 巧 。 2 黎族 传 统 用 药 方 式 黎族 语 言 为 汉 藏 语 系 、 族 语 支 。 黎 族 没 有 本 民族 文 侗
有消炎解毒 、 通经 活络 作 用 。
国, 黎族仅分布 于海南省 , 口 10余 万人 , 人 2 是伟大 中华 5 6

海南黎药兰科植物的资源调查与无菌播种

海南黎药兰科植物的资源调查与无菌播种

海南黎药兰科植物的资源调查与无菌播种民族植物学是研究人与植物之间相互作用的一门科学,民族植物学研究可以广泛的收集有关植物的知识,有利于新药和传统植物品种的开发。

近年来,兰科植物的药用作用越来越受关注,海南的黎族人民通过长期的实践,掌握了许多药用兰科植物的使用方法,由于黎族本身没有文字,这些传统知识都是靠“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但是由于现代医学的发展,这些传统知识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本文采用民族植物学的研究方法,对海南黎族使用兰科植物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并通过在霸王岭地区的野外调查,了解药用兰科植物的生存环境和资源状况。

选取了两种具有代表性兰科植物进行无菌播种。

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海南黎族草医使用的兰科植物有36种,分属于23个属,种类最多者为石斛属,多达7种,占全部种类的19.4%,其余的每个属有1-3种,每个属只有一种的有18种,占全部种类的50%。

海南黎族使用的药用兰科植物有3种生活型中,专性附生型的药用兰科植物种类最多,有20种,其次是兼性附生型和地生型的都有8种;黎族草医传统使用药用兰科植物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的有水煎、外敷、泡酒、煮水洗、炒食等,其中水煎的最多,达28种。

海南黎族草医使用兰科植物的药用部位有:全草、根、假鳞茎、叶等多种,其中使用假鳞茎的最多,有14种,占全部种类的38.9%。

(2)在5种森林类型中,黎药兰科植物种类和株数分布最多的都是山地常绿林海拔,共有13种765丛,其次是山顶矮林,有10种390丛,然后是山地雨林和低地雨林,季雨林中分布最少,只有5种36丛。

影响黎药兰科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的是海拔,海拔高的森林类型明显比海拔低的森林类型黎药兰科植物分布要多。

因为在海拔高的森林类型,林型结构简单,通风性好,有利于黎药兰科植物种子的传播;随着海拔的增高,温度降低,空气湿度加大,降雨量增多,有利于黎药兰科植物的生长。

(3)在所有样方中统计到的黎族药用兰科植物有17种,其中石斛、聚石斛、大尖囊兰、多花脆兰、火焰兰和狭叶金石斛等的数量很少,出现的较多的黎药兰科植物都不具有附生专一性,海南钻喙兰对鸡尖木、石仙桃对蚊母树和陆均松、华石斛对碎叶蒲桃、匙唇兰对降真香具有较高的附生偏好性;其余的偏好性不明显。

黎药综述

黎药综述

黎藥的發展與應用綜述201202010454 張艷嬌漢語言文學專業五班一、黎藥的概述海南黎族地區地處熱帶北緣,氣候溫和(年平均溫度23℃一25℃),終年無霜雪,熱量充足(太陽輻射量為120~140千卡/釐米2),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為1500~2000毫米),在五指山(海拔高1826米),高山峻嶺,呈中間高四周低的環形多層狀結構的地形,土壤肥沃,植被資源極其豐富,蘊藏著豐富的動植物藥材,素有“天然藥庫”之稱。

為我國的南藥生產基地。

黎族地區種植南藥的歷史悠久,是南藥品種原產地。

據明代張天複著《皇輿考》一書所列舉,就有檳榔、沉香等,檳榔的種植已有1500年的歷史。

全島現有高等植物4200多種,占南方廣東植物的70%,可入藥的植物達2000多種,占全國的40%,《中藥大辭典》.收載的就有500種,其中經過篩選的抗癌植物有137種,南藥30多種。

靈芝據最近調查有38種,占全國的59.4%。

二、黎藥的應用早在宋元時期,黎族民間對草藥的形態、功效、性味、採集、加工及分類就有比較全面的認識,特別是在毒蛇咬傷、跌打損傷(內傷、外傷)、接骨、風濕、瘧疾、肝病等治療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些寶貴的經驗在如今的山區村寨依然發揮著重要作用。

研究中發現,黎族醫生的醫療活動主要是以草藥為主,一般來說是以植物的根、莖、葉直接用藥。

黎族醫生將藥物的性能分為寒、熱、溫、涼、清、輕、重,認為藥物的性能與地理、氣候有密切關係,如在陽光強烈照射的地方生長的草藥性能燥熱,而生長在陰涼地帶的則藥性寒涼;他們在研究中還發現,黎醫在用藥時認為不同顏色藥材可以治療相應的疾病。

如開黃花的植物可以治療黃疸型肝炎,紅色的植物可以養血,有白乳汁的植物可以治產後少乳。

海南黎藥在治療風濕病上大量使用專病專方。

現已收集的數千個黎族醫藥的專病專方,廣泛應用於臨床各科,有的確實具有十分顯著的療效。

這些都是在驗方、秘方的基礎上研製而成。

而且它們在抗炎鎮痛作用顯著,療效確切:具有祛風除濕、通絡除痹、消腫止痛的功效。

海南黎族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研究——以万宁市黎族为例

海南黎族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研究——以万宁市黎族为例
万人 , 其 中汉蕨 4 7 . 6 l万 人 , 黎苗等 1 8个 少 数 民 族 7 . 8 4
这 些 传 统 知 识 很 容 易 随 着 黎 族传 统 生 话 习惯 和方 式 的
改 变 以 及 社 会 的 发 展 、 城 市 化 进 程 的 加 剧 丽 迅 速 流 失
I 4 1

近年来, 黎 族 的 传 统 药 用 植 物 知 识 得 到 了 越 来 越 多
分 剐为4 3 神( 2 1 . 3 %) 、 3 8种 (1 8 . 8 %) 和3 6 种( 1 7 . 8 %) 。
关 键词 : 黎族; 药 用植 物 ; 民族 植 物 学 ; 万宁市 ; 传 统 知 识 中圉分 类号 : R 2 9 Kl 文献 标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0 0 6 - - 6 8 1 o ( 2 o 1 3  ̄ 识, 丰 富黎 族 医药 知 识 文化 。

2 . 海 南大学热 带作 物神质 资 源保 护 与开发 利 用教 育 部重 点 实验 室海 南 大学 园艺 园林 学院 , 海南 海 口 5 7 0 2 2 8 ; 3 . 中 国热 带农 业科 学院热 带生物技 术研 究所 海 南省黎 药资 源天 然产物研 究与利 用重点 实验 室 , 海南 摘 海口 5 7 1 1 o 1 )
民丰 村 、 尖 岭村 、 北大村 , 南 桥 镇 桥 中 村 等 3镇 l 0村 。 共
谰查 研 究 , 分析 、 总 结 了 当 地 黎 族 草 医 使 用 传 统 草 药 知 识 的 特 点 , 旨 在 枪 救 性 地 挖 掘 黎 族 的 传 统 药 用 植 物 知
l 研 究 区 域 概 况
o 4
海南是中国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 , 长夏无冬 , 光 照 充足 , 雨 量充 沛 , 孕 育 了 丰 富 的 药 用 植 物 资 源 …。黎 族 是

黎族医药概述

黎族医药概述

黎族医药概述作者:杨丽娜杨颜瑛王桂珍杨大忠张鹰执笔:张鹰===========================================================================一、前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中华文化的构成是以汉民族文化为主流文化并与多民族文化差异相互融合共存的集合。

在这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中,居于祖国南疆的最南端,有着一个古老而充满神秘色彩的民族——中国黎族。

她曾孕育着一个又一个灿烂的人类文明,而自己却鲜为人知。

早在中国古代的元朝时期,由黎族人民所创造的棉纺织文化,经黄道婆的推动,创造了中华纺织文明的辉煌。

在18世纪乃至19世纪,中国的淞江布匹曾一度远销欧美,取得“淞江布匹,衣被天下”的伟大成就。

而黎族文化中更深邃与精华的内容却是能够为人类的生命筑造出坚强与辉煌的部分——黎族医药。

二、黎族概况中国黎族是海南岛的原居民族。

跟据海南历年的考古资料,黎族的先民们早在两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就来到了这座海岛,在这个雨林密布的热带孤岛上繁衍、生息,演绎着人类社会的进化历程。

跟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黎族现有人口124.86万人,占海南全省总人口的15.87%。

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部和南部的五指山、保亭、三亚、陵水、琼中、东方、白沙、乐东、昌江等9个市县,部分散居在儋州、万宁、琼海、屯昌等市县的12个民族乡镇。

分布区域面积1.87万平方公里,占海南全省陆地面积的55.02%。

黎族在长期的社会演化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五个支系。

按各自习惯沿用的五个方言群的称呼是“哈”、“杞”、“赛”、“润”、“美孚”。

“哈”黎主要分布于五指山的西南部,以乐东为中心与三亚、东方形成一个大的聚居区,少部分散居于白沙、昌江、陵水等地。

人口约占黎族总人口的58%,是黎族人数最多的一支。

“杞”黎主要分布在五指山、保亭、琼中和乐东的尖峰。

部分居住陵水的大里,昌江的王下。

人口约占黎族总人的2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南民族植物---黎药摘要:热带药用植物黎药是中药宝库中重要的资源。

本文主要阐述了黎药的定义,介绍了黎药的渊源和在近代的发展,并重点推介了几种黎药的性能和用途。

关键词:民族植物,黎药,鸡屎藤,槟榔,土沉香,发展前言:海南有丰富的黎药资源,黎族医药文化源远流长,曾为省内黎族同胞及各族居民防病治病作出重要的贡献。

目前,国家及海南省有关部门不断加强对民族药研发的支持和引导,苗药、藏药等民族药的发展为海南省发展黎药提供了经验,发展振兴黎药(南药)产业时机已经成熟,海南省黎药研发掀起热潮。

海南大学、海南医学院、海南师省范大学、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中国医科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海南分所、海南省药检所和药研所等研究机构和部分药企都积极开展黎药产品的开发;黎族医药理论的整理、挖掘也取得突破,《黎药学概论》、《黎族医药》等已经出版;海口制药厂、奇力药业、海南九芝堂药业、万州药业、金光药业等数家药企已成功开发出枫蓼、胆木、裸花紫珠等系列黎药产品,多个药用植物规范化种植基地(GAP)也在积极建设中。

正文:1.黎药的定义海南黎族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少数民族,有110多万人口,是一个古老而传统的民族,主要聚居在以五指山区为中心的海南岛中南部,岛上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他们的生活起居提供了物质上的保障。

黎族最大传统节日三月三有制作五色饭的习俗,其中染色所用原料均来自植物。

如:枫香树叶常被海南黎、苗族民间用作食物着色的黑色素原料。

黎族人还积累了许多利用野生植物进行食疗保健的经验,如黄姜做成的黄色米饭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山兰糯米甜酒具有滋补强身的作用;米酒泡黑芝麻或黑豆具有补血的作用。

炎热的夏季,为预防中暑和感冒,黎族人常采集五月茶、葫芦茶、广东金钱草、田基黄、地胆头、地耳草、鸡骨草、小叶海金沙等一些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的植物煮水服用。

海南地处热带亚热带岛屿区域,受热带季风影响,全年气候温湿,常温在25℃左右,雨量充沛,四季常青,富含矿产、能源、动植物、水产、海盐等资源。

海南黎族地区植被资源极其丰富,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药材,素有“天然药库”之称。

黎族地区种植南药的历史悠久,是南药品种原产地。

据明代张天复著《皇舆考》一书中就列举有槟榔、沉香等,据今,槟榔的种植已有1 500年的历史。

五指山地区现有植物药500多种,动物药200多种,矿药物100多种。

白沙县黎族群众所使用的药用植物共有1 000种之多。

黎药是黎族人民传统使用的民间药物的简称,黎药主要以草药为主,采用中草药的根、茎、叶、果等直接入药,并以全草或全株入药者居多。

因为是天然草本植物,每种按一定比例手抓混合成方。

如黎族民间使用较广泛的外敷疗法,就是选用草药的叶、根块、果皮或树皮,将药捣烂直接外敷治疗患处。

由于海南黎族多生活在山区,交通不方便,常以摩托车为主要交通工具,因而跌打损伤是黎族地区常见病之一。

黎族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摸索和总结出了许多利用草药医治外伤的有效经验和方法,如:落地生根属景天科多年生肉质草本植物,生于水沟、林荫树下等湿润地,以全草入药,具有止血生肌作用;倒地铃(别名为天灯笼) ,属无患子科草本植物。

喜生于村边、荒坡地、灌木丛下,全草入药,具有消肿止痛功效。

因此,黎族民间常将其鲜药适量捣烂敷于伤口,用来治疗跌打损伤。

黎族民间草药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黎族对这些草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宋元期间,黎族民间对草药的形态、功能、性味、采集、加工及分类就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特别是在毒蛇咬伤、跌打损伤、风湿骨痛、接骨、中毒、疟疾、风痧症、瘴气等的治疗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黎族民间从事黎医的人,多为自采自用,自己加工配制草药。

黎族所利用的药物基本上是在周边环境中能采到的植物。

如枫香树叶常被民间用于治疗痛风、麻痹、抽筋、中暑、产后风;牛耳枫、辣蓼常被用来治疗急性胃肠炎。

20世纪50年代后,黎族地区特有的植物种类和优良的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使科学界对黎族医药有了更广泛的关注,黎族医药经挖掘整理研究,一些民族药物被编入国家药典,包括海南大风子、海南龙血树在内的多种进口药物的国产资源,以及特效药和新药资源,如海南粗榧、嘉兰、海南地不容等。

2. 海南黎药资源开发的现状海南是我国唯一的热带海岛省份,同时也是黎族唯一分布的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海南成为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黎族医药也因此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民族性特点。

海南岛上热带高等植物4 600多种,分属于262个科、1 350属。

药用植物3 100种以上,其中载入《全国中草药汇编》约有1 100多种,收于《中国药典》的有135种,常用中药材250余种。

其中槟榔、益智、海南砂仁、巴戟、土沉香被称为“海南的五大南药”。

因此,在海南开展民族植物学研究十分必要,对于海南植物资源开发和持续利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都有着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

海南黎药资源的开发已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公元304年,晋嵇含《南方草木状》中已记载有槟榔、益智等植物。

益智是姜科山姜属植物益智的成熟果实或种子,相传在唐朝海南的益智产地,当地山民就把它煮水喝,用以治病。

《海南岛志》对它的药用作了详细的描述:“益智有益脾胃、理脚气、补心、安神、涩精固气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小便余沥、多尿、遗精、冷气腹痛、中寒吐泻等症。

”20世纪60年代,海南岛被确定为我国两大南药基地之一。

为此,在万宁兴隆设立了中国医科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海南分所; 70年代开始试验在橡胶林下和防护林下间种益智获得成功,是发展胶、林、药立体种植的一个范例。

在发展“四大”南药为主的方针指导下,海南大力种植槟榔、益智、巴戟和砂仁,栽培种增加到26个,面积也逐年增加。

如万宁2004年度槟榔年末种植面积3 652 hm2 (其中新种面积147 hm2 ,收获面积1 892 hm2 ) ,总产量5 373 t;益智年末面积153 hm2 ,总产量254 t 。

黎族地区特有的植物种类和优良的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使科学界对黎族医药有了更广泛的关注。

根据民族医药开发的草药制剂青蒿素、胆木浸膏及注射液、复方穿心莲和复方马缨丹等医药产品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植物资源的利用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加,农业生产的不断扩大等各种原因,破坏甚至毁灭热带植物药资源的现象时有发生,且有日益加剧之势。

海南18种常用、大宗的和珍贵的中药材黄连藤、鸡血藤、石蚕干、青天葵、石斛、海南粗榧、见血封喉、美登木、杜仲藤、良姜、金钱草、锦地罗、壳砂仁、胆木、蔓荆子、七叶一枝花、木棉花、海南巴豆的野生资源均遭到不同程度破坏,有的甚至濒临绝种。

因此,如何进行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使黎药资源能持续开发利用,从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及现代医药事业的发展,是今后黎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大课题。

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加强黎族民间传统医药的调查研究。

黎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草药知识仅通过口头传授,因而容易产生误传、失传和讹传的现象。

另外,由于缺少正规的黎族医药专门研究机构或医疗单位,大部分黎族民间传统医药知识尚未被收集、整理和研究,面临失传的危险。

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医药的传承和发展。

因此,相关部门应重视和加强黎族传统医药的研究,组织力量做好海南黎药资源普查和研究工作,尽快挖掘抢救面临严重失传的黎族医药文化。

二、加强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推广黎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是分不开的。

以生物高科技为特征的生物制药,近10年来发展迅速,尤其是基因工程,已成为医药产品更新换代的重要技术。

今后,细胞工程、基因工程以及发酵工程的技术和手段,将大大推动黎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三、加强黎药资源的综合利用研究黎药资源的综合利用包含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在开发过程中对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和综合开发,充分利用药用植物资源的多种用途。

如对植物药用部位进行综合利用。

研究证实土三七根和土三七叶都有止血、消肿、定痛的作用;砂仁的果实和叶都含有共同的有效成分,这些为综合利用植物药的不同部位提供了范例。

二是对废弃物中无用或药效低的成分经合成或结构改造转变成有药用价值的化学成分。

药用植物资源综合利用的程度和水平,反映了科学研究的程度和水平。

我国非常重视植物药和制剂生产残渣的综合利用研究,如近年从海南粗榧分离提取的生物碱是目前治疗白血病的良药,从红豆杉提取的紫杉醇是肿瘤细胞的强抑制剂;此外,从一些热带瓜类的种子提取类胰岛素具有治疗糖尿病的作用,从热带胡桐植物中提取的抗艾滋病成分等。

3. 几种黎药性能和用途的简介一、鸡屎藤鸡屎藤属茜草科鸡屎藤属草本植物,又名鸡矢藤、牛皮冻、斑鸠饭、清风藤。

鸡屎藤属全世界约40种,主要分布于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日本、朝鲜、中国等地。

我国产11种,长江以南各省区均有分布,海南有2种和1变种,分别为鸡屎藤、毛鸡屎藤和狭枝鸡屎藤。

鸡屎藤是我国南方常见的药用植物,曾被《本草纲目拾遗》以臭藤根收载,《植物名实图考》以牛皮冻收载。

在海南鸡屎藤作为常用黎药产于万宁、陵水、保亭、乐东、东方、昌江、儋州、定安和琼山等地,其花、茎、叶和根均可入药,主治风湿疼痛、腹泻痢疾、脘腹疼痛、无名肿毒、跌打损伤;此外,其嫩茎又是广东、海南一带居民喜欢吃的美味野菜。

二、裸花紫珠裸花紫珠为马鞭草科植物,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广东、广西和海南。

其中海南已有大面积的栽培种植。

含有黄酮甙、酚类等多种成分,研究表明,裸花紫株可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对早期的炎症渗出、肿胀有明显的抗炎性反应作用;同时可明显缩短出、凝血时间,止血效果显著;还能抑制多种细菌,可预防继发性感染的发生等。

三、胆木胆木属于茜草科植物,其枝、树皮等具有药用价值,本品原为民间药,分布于广东、海南及广西等省区,含有黄酮苷、酚类,主要用于外感发热、急性黄疸、胃痛、急性扁桃体炎及咽喉炎等,另外,其茎分离物(主要为生物碱)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

胆木在海南黎族民间中也有广泛的应用,主要应用在各种外伤和消肿止痛的治疗。

四、海南砂仁海南壳砂仁为姜科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

生于山谷密林中。

主产海南。

夏、秋果实成熟时摘收,晒干或低温干燥。

果实气芳香,味淡。

含挥发油,其中有a-蒎烯、莰烯、B-蒎烯、蒈烯-3、柠檬烯、桉油素及伞花烃等。

性温,味辛。

理气开胃,消食。

用于脘腹胀痛、食欲不振、呕吐。

五、槟榔槟榔为棕榈科植物。

味苦;辛;性温。

归胃;大肠经。

主治:驱虫;消积;下气;行水;截疟。

虫积;食滞;脘腹胀痛;泻痢后重;脚气;水肿;疟疾。

用药禁忌:气虚下陷者禁服。

用法用量:煎汤,6-15g,单用杀虫,可用60-120g;或入丸、散。

六、土沉香土沉香为瑞香科常绿乔木,渐危种。

一般生于海拔400米以下,在海南可上达1000米。

多生于山地雨林或半常绿季雨林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