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与谋杀:中世纪晚期英国文学中的母性研究

合集下载

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乌托邦小说分析

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乌托邦小说分析

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乌托邦小说分析摘要:乌托邦精神是女性主义的根本精神,女性乌托邦小说代表了每个时代女性最深切的愿望。

在英美文学体系中,拥有大量经典女性主义乌托邦小说,其为女性和人类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精神家园和坚定的价值归宿。

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对英美文学中女性乌托邦小说进行分析,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女性主义文学发展的足迹。

关键词:英美文学;女性主义;乌托邦;小说评论一、英美文学中女性乌托邦小说概述“乌托邦”一词最早是由英国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提出,其含义在不同学者看来具有不同的解释。

从字面来看,“乌托邦”大致指“乌有之乡”,但这种解释并没有指明其精神实质和其文化上的独特意蕴。

对西方英美文学史的解读来看,“乌托邦思想”源远流长于英美文学中,在早期较为零散,规模有限,直道莫尔的《乌托邦》,才标志这“乌托邦小说”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范式。

随着后人对乌托邦小说的继承和发扬,在十九世纪,乌托邦小说进入了“盛世”。

随着乌托邦小说的发展,在19世纪20年代,女性乌托邦小说成为具有强大发展势头的亚乌托邦类小说。

女性乌托邦小说是女性主义思想与乌托邦精神结合的最佳载体,女性乌托邦小说对当时的社会发问:“现状是什么,它是否合理,如不合理,该如何建立规范?”在这种问题的驱动下,其展开对社会的批判,显示对社会的前瞻性,追求社会的两性秩序。

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女性乌托邦小说进入繁荣期,代表作有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的《她乡》、萨拉·奥恩·朱依特的《尖冷杉之邦》等。

二、乌托邦女性主义的自我重塑女性乌托邦小说的重要特征思想是反对父权,废除父权,提倡两性秩序,在诸多女性乌托邦小说中,均体现了对女性乐园的积极建构。

女性乌托邦小说提供了一个启示:要认识你自己,首先必须认识“他者”,而“他者”只有在作为“自我”现存制度和既定秩序的参照时才有存在的意义。

比如在吉尔曼的《她乡》中,其同时描绘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形态,并在父权制强大的“他乡”与父权制缺失的“她乡”,分别描述了各种生活状态,并彰显女性文化,为女性主义者研究两性秩序共存提供了新的视域。

畸畸形母爱的社会和心理因素及其灾难

畸畸形母爱的社会和心理因素及其灾难

山东外语教学2000年第4期(总第81期)畸形母爱的社会和心理因素及其灾难性后果———劳伦斯长篇小说《儿子与情人》评析张礼龙摘要:《儿子与情人》是关于一个男子如何被畸形的母爱所束缚,又试图挣扎从中解脱但最后以失败而告终的故事。

西方文学评论家往往会把此故事与弗洛伊德性心理学联系起来,认为此书“是对恋母情结的生动展示”。

本文针对这一观点提出不同看法,通过对社会背景、故事情节、人物刻画等方面的详尽分析,指出此小说的悲剧不仅具有心理方面的原因,更有其深刻的社会及经济方面的原因。

小说作者劳伦斯就这样以一个不寻常的恋母故事展示了西方世界中带有普遍意义的社会、政治及家庭问题。

关键词:《儿子与情人》;恋母情结;经济因素;西方世界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2643(2000)0420046204 谈起劳伦斯的成名作《儿子与情人》,西方文学评论家往往会把它与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理论中的恋母情结联系起来。

此书常被认为“是对恋母情结的生动展示”①。

根据弗氏的理论,由于一个男孩出世后与母亲在一起的时间最长,而且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对母亲的依赖也最大,从某种意义上讲,母亲就是他的第一个情人。

一旦这孩子有能力将他的母亲与其他人加以比较,他会本能地认为他的母亲就是世界上最完美的人,其他任何人的母亲也无法比拟。

与此同时,他也感受到了父亲的影响,他比母亲更强大,而且母亲也爱着父亲,他便竭力使自己的举止象父亲,把父亲当作理想中的人物加以模仿,以便得到母亲的注意,并赢得母亲的爱。

那样父亲与儿子就有了一个共同的爱的目标,这对孩子来讲就意味着竞争。

孩子起初毫无约束,以我为中心,要求拥有母爱的全部。

因此,在他的心目中他自然把父亲当做一个竞争对手,对他还有一种无意识的恨,并表现出明显的妒忌心理。

这就是心理学意义上的恋母情结。

一般说来,一个男孩幼时对自己母亲的爱慕到了一定年龄会受到社会教育的影响,并随着自己个人人格的形成和社交的增多而被压制。

《哈姆莱特》阅读测试题(打印)

《哈姆莱特》阅读测试题(打印)

《哈姆莱特》阅读测试题(打印)|《哈姆雷特》阅读试题满分100分1,填空题(共10分,每题一分)1《哈姆雷特》写于17世纪初,剧本以中世纪宫廷为背景,通过哈姆雷特的故事,真实地描绘了晚期英国和欧洲社会的真实面貌,展示了作者对文艺复兴运动的深刻反思和对人们命运和未来的深切关注。

2.他父亲一出生,他母亲就和他叔叔结婚了。

哈姆雷特非常沮丧和痛苦,他说了一句经典的话:3年,在城堡里的一个房间里,国王邀请哈姆雷特从小就在一起玩耍的朋友们来窥探他的秘密想法。

4.为了找出哈姆雷特发疯的原因,普罗尼尔斯向国王和王后提出了建议。

当哈姆雷特踱来踱去时,他让他们遇见哈姆雷特,他们可以躲在窗帘后面看他们相遇。

得到国王和王后的同意所以普罗尼尔斯去看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第一次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哈姆雷特第二次给他打电话两个选择题(共50分,每题5分)1,下面关于哈姆雷特的解释,两个不正确的是()()()A,哈姆雷特是根据丹麦历史上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个古老故事,通过哈姆雷特为父亲复仇的故事,莎士比亚对文艺复兴运动的深刻反思和他对人类命运和未来的深切关注表现出来。

《B》和《哈姆雷特》的悲剧本质上是性格和环境的冲突。

他高贵、纯洁、敏感、体贴的人文气质无法与强大的邪恶势力抗衡,甚至无法承担改造甘坤的重任。

这也是他一再推迟复仇计划的原因之一。

C和哈姆雷特都有丰富的语言来描述人物的心理,这在莎士比亚的所有悲剧中也是非常突出的。

如果说哈姆雷特的性格大部分是用“疯狂的话语”来表达的,那么他的“充满荒谬的话语”就像是产生的火花。

克劳迪斯怪异的语言反映了他甜言蜜语和剑的滑稽动作。

D、哈姆雷特的形象,与其他人的英勇鲁莽相比,更像是一个痛苦中的智者他在精神上更有斗志。

E,《哈姆勒》中的霍雷肖就像哈姆雷特一样,充满正义感和人文理想。

他也像哈姆雷特一样忧郁和冲动。

2,下面关于哈姆雷特的评论,两个不正确的项目是()()()A,“易碎,你的名字是女人!”显示哈姆雷特对他母亲向新国王屈服的不满和指责。

外国文学史填空习题含答案

外国文学史填空习题含答案

古希腊罗马文学习题一、填空。

1、欧洲文学的源头是古希腊文学。

2、古希腊神话中的地母是盖亚,天神是克洛诺斯,众神之王是宙斯,天后是赫拉,海神是波塞东,太阳神是阿波罗,月神是阿尔忒弥斯,智慧女神是雅典娜,文艺女神是缪斯,爱与美之神是阿佛洛狄忒,小爱神是丘比特。

3、以宙斯为中心的神统被称为俄林波斯神统。

4、古希腊现存最早的一部比较系统地叙述了宇宙起源和神的谱系的作品是赫西俄德,创作的叙事诗《神谱》。

5、古希腊神话最突出的特点是神人同形同性。

6、古希腊的两部史诗《伊利昂纪》、《奥德修纪》合称“荷马史诗”。

7、萨福是古希腊最重要的女诗人,被柏拉图称为“第十位文艺女神”。

8、阿那克里翁的诗风格优雅、轻松,因而有“阿那克里翁体”之称。

9、古希腊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最重要的代表作是《普罗米修斯三部曲》、《俄瑞斯特亚》,他被誉为“悲剧之父”;古希腊喜剧诗人阿里斯托芬最重要的代表作是《鸟》,他被誉为“喜剧之父”。

10、古希腊悲剧诗人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是《俄狄浦斯王》,他被誉为“戏剧艺术的荷马”;欧里庇得斯的代表作是《美狄亚》《特洛亚妇女》,他被誉为“奴隶主民主危机时期的悲剧作家”。

11、古希腊最早的三位哲学家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12、古希腊新喜剧的代表作家是米南德,他的主要代表作是《恨世者》《萨摩斯女子》13、《一罐黄金》的作者是普劳图斯。

14、西塞罗的演说词代表了罗马雄辩术的最高成就,并极大推进了拉丁语言的成熟。

15、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是第一部“文人史诗”。

16、奥维德的《变形记》被称为古希腊罗马神话及英雄传说的汇编。

17、普罗塔克创作的《金驴记》是罗马保留至今的唯一完整的散文体小说。

18、古罗马讽刺文学的代表作家佩特罗尼乌斯是流浪汉小说的始祖,著有《萨蒂利孔》。

中世纪、文艺复兴文学一、填空。

(25分,每空0.25分)1、中世纪文学有四种基本类型分别是:教会文学、史诗与谣曲、骑士文学、城市市民文学。

Amy-Tan

Amy-Tan

Amy Tan(born February 19, 1952) is an American writer whose works explore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s. Her most well-known work is The Joy Luck Club, which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35 languages. In 1993, the book was adapted into a commercially successful film.Tan has written several other bestselling novels, including The Kitchen God's Wife, The Hundred Secret Senses, The Bonesetter's Daughter and Saving Fish From Drowning. She also wrote a collection of non-fiction essays entitled The Opposite of Fate: A Book of Musings. Her most recent novel Saving Fish From Drowning explores the tribulations experienced by a group of people who disappear while on an art expedition in the jungles of Burma. In addition to these, Tan has written two children's books: The Moon Lady (1992) and Sagwa, the Chinese Siamese Cat (1994), which was turned into an animated series which aired on PBS. She also appeared on PBS in a short spot encouraging children to writePersonal lifeAmy Tan was born in Oakland, California to Chinese immigrants John Tan, an electrical engineer and Baptist minister, and Daisy, who was forced to leave her three daughters from a previous marriage behind in Shanghai. This incident provided the basis for Tan's first novel, 1989 New York Times bestseller The Joy Luck Club.[1]Amy is the middle child and only daughter among Daisy and John Tan's three children. In the late 1960s Amy's sixteen-year-old brother Peter died of a brain tumor. Within a year of Peter's death, Amy's father died of the same disease. After these family tragedies, Daisy moved Amy and her younger brother John Jr. to Switzerland, where Amy finished high school.[2] During this period, Amy learned about her mother's former marriage to an abusive man in China, and of their four children, including three daughters and a son who died as a toddler. In 1987 Amy traveled with Daisy to China. There, Amy finally met her three half-sisters.[3]Tan received her bachelor's and master's degrees in English and linguistics from San José State University, and later did doctoral linguistics studies at UC Santa Cruz and UC Berkeley.[4]She resides in Sausalito, California with her husband, Louis DeMattei, a lawyer whom she met on a blind date and married in 1974.[edit] Bibliography[edit] Novels•The Joy Luck Club (1989)•The Kitchen God's Wife (1991)•The Hundred Secret Senses (1995)•Two Kinds (2000)•The Bonesetter's Daughter (2001)•Saving Fish from Drowning (2005)[edit] Children's books•The Moon Lady, illustrated by Gretchen Schields (1992)•Sagwa, the Chinese Siamese Cat, illustrated by Gretchen Schields (1994)[edit] Non-fiction•The Opposite of Fate: A Book of Musings (2003)[5]•Mid-Life Confidential: The Rock Bottom Remainders Tour America With Three Cords and an Attitude(with Dave Barry, Stephen King, Tabitha King, Barbara Kingsolver) (1994)•Mother (with Maya Angelou, Mary Higgins Clark) (1996)•The Best American Short Stories 1999(Editor, with Katrina Kenison) (1999)[edit] Awards•Finalist National Book Award•Finalist 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Finalist Los Angeles Times Fiction Prize•Bay Area Book Reviewers Award•Commonwealth Gold Award•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s Notable Books•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s Best Book for Young Adults•Asian/Pacific American Awards for Literature Honorable Mention •Selected for the 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 Big Read•New York Times Notable Book•Booklist Editors Choice•Finalist for the Orange Prize•Nominated for the Orange Prize•Nominated for the International IMPAC Dublin Literary Award•Audie Award: Best Non-fiction, Abridged•Parents' Choice Award, Best Television Program for Children•Shortlisted British Academy of Film and Television Arts award, best screenplay adaptation•Shortlisted WGA Award, best screenplay adaptation•Academy of Achievement, Golden Plate Award[edit] Quotes•"I think books were my salvation, they saved me from being miserable."[6]•"You see what power is – holding someone else's fear in your hand and showing it to them" Tan, Amy (1991). The Kitchen God's Wife.New York: G. P. Putnam's Sons. p. 387. ISBN0-399-13578-2.•"I'm sitting in the $4.95 bookstore bleachers along with Shakespeare, Conrad and Joyce," she said. "I acknowledge that there is a fundamental difference that separates us. I am a contemporary author and they are not. And since I'm not dead yet, I can talk back."(The Opposite of Fate 10)[7]The Joy Luck Club•In 1949, four Chinese women--drawn together by the shadow of their past--begin meeting in San Francisco to play mah jong, invest in stocks and "say" stories. They call their gathering the Joy Luck Club--and forge a relationship that binds them for more than three decades. A celebrated novel in the tradition of Alice Adams and Margaret Atwood from the bestselling author of The Kitchen God's Wife.谭恩美(英文名:Amy Tan,1952年2月19日-),华裔美国作家,以畅销小说《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1989)著名。

《傲慢与偏见》和《小妇人》中母亲形象的对比研究

《傲慢与偏见》和《小妇人》中母亲形象的对比研究

《傲慢与偏见》和《小妇人》中母亲形象的对比研究《傲慢与偏见》是英国著名女性小说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

《傲慢与偏见》用浪漫的戏剧形式讲述了乡绅之女伊丽莎白·班内特的爱情故事,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

《小妇人》由美国作家露易莎·梅·奥尔科特所著。

这部小说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以19世纪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一个普通家庭四个姐妹之间的生活琐事为蓝本的家庭伦理小说。

不少研究分别对两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过讨论,但是对于两部小说中的人物对比,特别是对母亲这一形象的对比十分罕见。

笔者认为这两部小说中的母亲形象具有较大的可比性,本文结合小说中的一些例子,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两部小说中的母亲形象进行对比分析。

一、母亲的榜样作用《傲慢与偏见》中的班纳特太太是位见识短浅,不学无术的女人。

五个女儿中除了大女儿简和二女儿伊丽莎白,其余几个跟她一样粗俗、轻浮,爱慕虚荣,把与男人调情当成是人生的乐趣。

作为母亲,班纳特太太从来没有从思想道德方面对女儿进行教育,把她们培养成有较高的道德水准、良好的教养的淑女。

她满脑子都是钱,一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把女儿嫁给有钱的单身汉。

在母亲的影响下,几个小女儿肤浅,无知,整天只知道寻欢作乐,不学无术。

相比之下,《小妇人》中的马奇夫人是一位知书达理、懂得如何言传身教的优秀女性。

女儿们深受她的影响,除了一些性格上的小缺点,个个都养成了良好的品行。

另外,马奇夫人在女儿们做错事或遇到困难灰心丧气时从不横加指责,而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教育的范例,谆谆教导,耐心开导。

马奇太太曾对乔说:“……如果想要自己的女儿拥有美德,自己就要身体力行,我就是楷模呀……”(奥尔科特,2010:71)。

马奇夫人给自己的女儿们作了很好的榜样。

二、母亲对女儿婚姻的态度班纳特太太的五个女儿出生在一个没有多少家产的家庭,而且又有一些地位低微的亲戚,她认为,为女儿找一个有财产的丈夫作为靠山是她的惟一出路。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 第12课 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课后习题(含解析)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 第12课 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课后习题(含解析)

第12课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课后篇巩固探究学业水平引导1.瑞士史学家布克哈特说:“在中世纪,人类意识的两个方面——内心自省和外界观察都一样——一直是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处于睡眠或者半醒状态。

这层纱幕是由信仰、幻想和幼稚的偏见织成的,透过它向外看,世界和历史都罩上了一层奇怪的色彩。

……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

”材料中所说的“纱幕”指的是()A.人类封闭的世界B.封建统治和教会神学世界观的束缚C.人文主义的思想D.古典文化的神秘神学世界观的束缚。

2.英国史学家韦尔斯指出:“(文艺复兴)不是古典的崇拜而是解放人的思想。

”下列说法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文艺复兴()A.强调自由,主X“人是万物的尺度”B.推动人们去追求自身的发展与现实幸福C.挑战王权,提高了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D.促进人们运用理性作为衡量一切的尺度,人文主义者主X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推动人们去追求自身的发展与现实幸福。

3.“人认为,神也是生出来的,会说话,有形体,穿戴和人相同。

埃塞俄比亚人说,他们的神是黑皮肤、扁鼻子;色雷斯人说,他们的神是蓝眼睛、红头发。

”这反映了()A.蒙昧主义思想B.人文主义思想C.理性主义思想D.民族主义思想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4.“表面上看起来,它仿佛是古代文化的再现,但是它并不是简单地抄袭旧文化,而是一种创新,它有着伟大的划时代的发展。

”下列事件或作品最能体现文中精神的是()A.《理想国》B.《九十五条论纲》C.《哲学通信》D.《十日谈》艺复兴运动,以上作品中只有D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

5.突破了“圣像图”的画法,用写实的笔触揭示人性善恶的是()A.达·芬奇B.米开朗琪罗C.彼特拉克D.拉斐尔,符合题意的是达·芬奇。

6.俄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说:“拉斐尔的圣母像是世俗的理想战胜基督教修道院的最突出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

最新电大专科《外国文学》期末试题标准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402)

最新电大专科《外国文学》期末试题标准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402)

最新电大专科《外国文学》期末试题标准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402)最新电大专科《外国文学》期末试题标准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402)盗传必究一、填空题(一)写出下列作品的作者1.《诗学》答:亚里士多德2.《麦克白》答:莎士比亚3.《十日谈》答:薄迦丘4.《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答:亨利·菲尔丁(或菲尔丁)5.(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答:拜伦6.《红与黑》答:司汤达7.《呼啸山庄》答:爱米莉·勃朗蒂8.《尤利西斯》答:乔伊斯9.《变形记》答:卡夫卡10.《母亲》答:高尔基11.《美狄亚》答:欧里庇得斯12.《诗学》答:亚里士多德13.《浮士德》答:歌德14.《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答:海涅15.《战争与和平》答:托尔斯泰16.《德伯家的苔丝》答:哈代17.《简·爱》答:夏洛特·勃朗蒂18.《鼠疫》答:加缪19.《尤利西斯》答:乔伊斯20.《第二十二条军规》答:海勒21.《俄狄浦斯王》答:索福克勒斯22.《神曲》答:但丁23.《罗密欧与朱丽叶》答:莎士比亚24.《巨人传》答:拉伯雷25.《欧也妮·葛朗台》答:巴尔扎克26.《约翰·克利斯朵夫》答:罗曼。

罗兰27.《榆树下的欲望》答:尤金·奥尼尔(或奥尼尔)28.《苍蝇》答:萨特29.《死屋手记》答:陀思妥耶夫斯基30.《等待戈多》答:贝克特31.《俄狄浦斯王》答:索福克勒斯32.《达尔杜弗》答:莫里哀33.《奥赛罗》答:莎士比亚34.《巨人传》答:拉伯雷35.《高老头》答:巴尔扎克36.《卡尔曼》(又译《卡门》)答:梅里美37.《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答:尤金·奥尼尔(或奥尼尔)38.《苍蝇》答:萨特39.《父与子》答:屠格涅夫40.《百年孤独》答:马尔克斯41.《埃涅阿斯纪》答:维吉尔42.《神曲》答:但丁43.《失乐园》答:弥尔顿44.《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答:海涅45.《父与子》答:屠格涅夫46.《东方故事诗》答:拜伦47.《简爱》答:夏洛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母亲与谋杀:中世纪晚期英国文学中的母性研究【摘要】:自20世纪70年代起,母性成为女性主义理论研究中的中心课题。

母性不仅体现在母亲与子女的关系上,它也是一种社会体制,一种意识观念,是作为母亲的女性的人生经验。

它不仅压制母亲,而且有可能赋予母亲以权力。

自20世纪80年代起,国外涉及到中世纪英国文学中的母性研究零星出现,但是还没有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本论文系统地阐述母性在中世纪晚期英国文学中的再现以及当时社会和文化语境中母道的形成及其模式,从而发掘中世纪母性的本质及其所折射出的社会、宗教、历史与文化话语,由此重构中世纪英国母性体制,从深层次上理解即将步入现代时期的中世纪英国。

论文主要选取了诺唯奇的朱丽安的《诺唯奇的朱丽安的启示》、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兰格伦的《农夫皮尔斯》以及玛格利·坎普的《玛格利·坎普之书》,以亚德里安·里奇、南茜·乔德罗、露丝·伊里加蕾和朱丽娅·克里斯蒂娃的母性理论为框架,研究从上帝的存在、作为母亲的耶稣、圣母玛利亚崇拜、母亲与子女的关系、母亲的再现政治等入手,结合中世纪英国晚期社会、历史文献与其它文学文本,重点对中世纪英国晚期文学作品中母亲所扮演的角色、母亲与子女的关系互动以及把母亲边缘化、消音、驱逐,甚至被“谋杀”的潜在因素进行分析。

研究发现中世纪英国社会基于基督教确立母亲的身份,中世纪母性体制重点强调母亲哺育的作用,母亲被看作是传承逻各斯的中介,而母性的神圣性必须是建立在合法的婚姻基础之上。

研腹有诗书气自华究表明这些母亲不是在贞节和殉难两个极端状态之间徘徊,就是在男性文本中被神圣化或者妖魔化,最终导致母亲角色的模糊性。

母亲在权力结构中的缺场是母亲和男权社会对话和协商的最终结局,她们在中世纪英国宗教和文化的禁锢与排斥逻辑中处于卑贱地位,其中展示的是互文的社会文本、历史文本与文学文本中可见与不可见的暴力对母性体制的影响。

这些母亲被消音为他者的原因还在于真实的或者隐喻式的惧母(mother-phobia)、弑母(matricide)和禁锢(enclosure)模式,其中禁锢模式在性别空间划分、文本结构和主题以及圣母玛利亚崇拜中得到展现。

从本质上来说,扼杀中世纪英国母亲的是基督话语下的“洁/不洁”机制、文本政治和男尊女卑的性属观念。

研究发现“母亲”定义的不确定性,其中蕴涵着“性别弯曲”(gender-bending)的话语。

“母亲”原型体现着爱和女性原则,它是社会、文化、性别概念的投射。

普通女性模仿圣母玛利亚和文学文本中赞颂圣母玛利亚式的女性,我们从中看到了中世纪英国社会对母亲身体的排斥和对母性的升华。

圣母玛利亚被美化在于母子纽带服从于逻格斯;她被升华在于她既是处女又是母亲,这是对母亲身体愉悦的拒绝与否认,是对完整世界的重构和对混乱秩序的抗拒。

中世纪英国作家对母亲的书写还说明当时对现实中母亲和女性气质的压制以及人们对真正的母爱的渴望,是对“科拉”(chora)的回归,表达了对“母亲”的渴望和回归自己本源的怀旧情绪。

研究同时说明,神学的、隐喻的、现实的回归母亲和寻找母亲都是非常艰难的。

研究还表明,中世纪英国母性体制成为一种载体,它不仅关联宗教、性别、政治、种族和文化话语,而且反映出中世纪腹有诗书气自华晚期英国及其作家正处于步向现代的十字路口:个人自由意志逐渐萌芽,以上帝为中心的宇宙秩序逐渐走向衰退,中世纪晚期英国处于典型的“精神分裂”时期。

全文共分六章。

引言就目前涉及到的中世纪英国晚期文学作品中的母亲与母性研究进行梳理。

这些零散的研究忽略了中世纪英国文学中“母亲的缺场”和“母性受阻”这一重要话题。

本章继而提出进行系统研究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并详述研究中所采用的女性主义母性理论。

论文整体上以第一位用英语写作的女作家诺唯奇的朱丽安开始,以撰写第一部英文自传的玛格利·坎普结束,旨在寻求并建立一种母性体系,这不仅是对被消音的母亲的寻找和认可,也是对女性特质的肯定,表明母亲在男权社会的艰难处境。

第一章就上帝作为母亲和基督作为母亲进行文本分析。

诺唯奇的朱丽安的《启示》把她从固有的男权话语与宗教禁忌中解脱了出来。

朱丽安认为上帝既是父亲也是母亲。

在她看来,上帝不是传统意义上容易发怒而惩罚人类的上帝,相反,上帝是一位慈爱的母亲,他是爱的化身,同时又是人类的本源。

同时,通过对耶稣体侧伤口的哺乳和他分娩的痛苦细描,朱丽安展示了生理性的母性,策略性地把女性经验与男性身体联系在一起,女性/母亲的身体因此以一种变相的方式在公共场合被接受。

从隐喻的意义上来说,朱丽安建立起了女性谱系。

通过对女性化了的耶稣身体的书写,她颠覆了传统中贬低女性身体和女性气质的二元对立模式,解构了男性与女性气质之间的对立。

同时,她所处的“禁室”可以看作是母亲的子宫,由此她恢复了母性的价值,重建了认识世界的全新方式。

同时,她对上帝作为母亲和父亲、耶稣作为母亲的冥想腹有诗书气自华意味着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人们可以改变家庭角色分工的传统观念,男性和女性可以共同养育孩子,由此缓解男性与女性之间的权力紧张感,实现男女平等。

第二章就《坎特伯雷故事》中就母子关系和母亲在文本中的再现政治进行分析研究。

《律师的故事》中的苏丹王后和多纳吉是典型的反母性的代表,在与儿子的矛盾冲突中,彰显了母子关系中的权力关系,她们与乔叟推崇的基督教母亲康斯坦丝形成强烈的对比。

《女修道院院长的故事》中讲述了母子纽带的断裂。

女修道院院长以宠物狗作为客体扮演母亲的角色。

寡妇母亲的儿子被犹太人杀害,她的“晕倒”不仅是母亲失子之痛的写照,也是中世纪推崇的圣母“晕倒”这一形象的再生。

《修道士的故事》中的芝诺比亚和阿格丽品娜是典型的跨性别的母亲,母性赋予她们权力,并使她们能够参政,她们把女性气质与国家政权联系在一起,最终不可避免地被放逐,成为“不合适”的母亲。

在《学士的故事》中,沃尔特通过剥夺格里泽尔达的母亲角色来试探格里泽尔达,企图消除他心中的焦虑感和嫉妒感,并验证格里泽尔达是否是表里如一的人。

面临孩子被杀的情景,格里泽尔达作为母亲的“适当”反应正是他所期待的。

格里泽尔达通过“伪装”(masquerade),最终获得胜利。

在乔叟的笔下,母亲既渴望爱孩子又想拥有母亲的权威、既忍受失去孩子的悲伤又企图发泄母亲的愤怒,她们徘徊在缺场与反抗之间,成为“不合适的母亲”,转变为“坏”母亲或者非母亲。

他以男性的视角妖魔化、否定、祛魅或者美化母亲,继承了中世纪英国社会男女性属观念的构建模式和对圣母玛利亚的崇拜。

在文本的选择、修改、再创作中,乔叟以自己的叙述策略成为腹有诗书气自华基督教观念的合谋。

在文本叙述中,母性既成为观照宗教、政治、种族和文化体制的载体,又把乔叟和中世纪欧洲大陆文学传统紧密地联系起来。

这些母亲作为乔叟笔下特殊的香客建立起了一个“母亲社区”,它与中世纪英国男权社会不断地协商。

第三章分析《农夫皮尔斯》中母亲的缺场。

可以看出,在孩子与父亲的认同中,母亲处于缺场和消音的境地:“神圣教会女士”服从于她的父亲上帝,“奖赏小姐”和名为“虚伪”的父亲之间的联姻,基督最终回归到他的父亲上帝身边,“中善”女士和名为“善”的父亲之间的认同,上帝的四个女儿和老者《圣经》之间的对话。

通过与父亲认同,他们得以进入以父亲为代表的象征秩序,并以此弃却了母亲,和母亲代表的被压制而低下的地位脱离。

同时,兰格伦大胆地描述了受社会谴责并威胁中世纪母性体制和婚姻体制的私生子和未婚母亲这一社会现象。

对于未婚母亲的厌恶和排除来自社会建构起来的耻辱感以及她们违背中世纪宗教禁忌和社会秩序而引起的恐惧感。

母性的神圣性体现在它必须是合法的婚姻基础上的母子关系。

另外,母亲对中世纪英国性别化劳动分工的角色认同加深了母亲的缺场。

第四章就《玛格利·坎普之书》中的母亲角色的表演和角色转换进行分析。

玛格利四十岁起开始过着贞节的生活,但是她并没有完全放弃世俗母亲的角色,而是一位母性殉道者,通过伪装,她参与到神圣家庭之中并扮演基督的母亲。

在现实生活中,母性又赋予她权力,玛格利与乖张的儿子之间进行对话,最终她的儿子听从了她的忠告,皈依为基督徒。

在玛格利身上,精神性的母性和世俗性的母性相互交叉,她真正成为一个卑贱的母亲,徘徊在两个母腹有诗书气自华性角色的边缘。

她模仿圣母玛利亚以此使自己的母性得以升华,又是世俗社会中一位至高无上的母亲。

她的身体的表演和精神的转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基督教影响下的、充满矛盾的母性角色的写照:既通过让基督返回婴儿时代以达到作为母亲的心理上的满足感,同时,又通过身穿象征着贞洁的白袍来排斥真正的母亲的身体,否定自己的母亲身份,拒绝接受男权社会体制下的母亲角色。

作为一位中世纪英国典型而勇敢的女性,玛格利对传统的母亲角色做出大胆越界,但是,在与男权社会进行协商的过程中,最终仍然受困于它的霸权,被迫走向消亡。

结论部分表明中世纪英国母性体制服从于基督教并受制于占主宰地位的男权社会话语。

基督教所崇尚的母性的本质是完全维护圣母玛利亚式的母亲形象,贬低、驱除非基督教的母亲和那些触犯男权社会母性体制和婚姻体制的母亲。

这种母性神话是男权社会以及互文性的文学创作所幻想的、浪漫化了的产物,它用圣母玛利亚这一形象来约束并压制世俗母亲。

圣母玛利亚作为一个无声的代言人,强化了占主导地位的男权意识形态和母性体制,其目的是重建一个完整的、秩序井然的社会秩序。

这些文本中的母亲在权力结构中处于缺场地位,这是男权文化逻辑和文本政治联袂生产的结果。

在扮演母亲角色和实现母亲身份的过程中,中世纪英国母亲受制于男权宗教的洁/不洁机制、中世纪性属构建和文本政治,被谋杀为“他者”。

论文期待在未来可以尝试建立中世纪英国文学文本中的女性谱系,并进行阴性书写与中世纪女性诗学、中世纪母性与地理学、超个人心理学基础上的母性与灵性等研究。

【关键词】:中世纪晚期英国文学母性体制母腹有诗书气自华亲-子女关系文本暴力母亲/他者【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9【分类号】:I561【目录】:Acknowledgements6-9Abstract9-15摘要15-19ListofFigures19-21Introduction21-51ChapterOneInSearchofMother inTheShowingsofJulianofNorwich51-87Ⅰ.GodasMotherandFather52-60Ⅱ.JesusChristasaMaleMother60-76Ⅲ.MetaphoricalEstablishmentoftheFemaleGenealogy76-84Conelusion84 -87ChapterTwoUnbecomingMothersinTheCanterburyTales87-146Ⅰ.Anti-MotherhoodinTheTaleoftheManofLaw90-105Ⅱ.LossofMother-ChildBondinThePrioress’sTale105-116Ⅲ.ExileofTransgenderMothersinTheMonk’sTale116-127Ⅳ.MaternalDeprivationinTheClerk’sTale127-143Conelusion143-146Cha pterThreeMaternalAbsenceinPiersPlowman146-170Ⅰ.MutenessofMothersinFather-ChildRelationship148-159Ⅱ.RepudiationofUnmarriedMothers159-168Conelusion168-170ChapterF ourReconstructionofMotherhoodinTheBookofMargeryKempe170-213Ⅰ.TheSacredCalling:MotheringasMaternalMartyr172-190Ⅱ.Margery:aPower fulMotherwith”aSonofTears”190-198Ⅲ.AWanderingMargery.betweenRebelliousnessandRepression198-211Co腹有诗书气自华nelusion211-213Conclusion213-226SelectedBibliography226-253Appen dix253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