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华侨华人数量和分布的历史变化
世界华侨华人数量和分布的历史变化

世界华侨华人数量和分布的历史变化世界华侨华人数量和分布的历史变化随着世界的全球化和人口流动的增加,华侨和华人在世界各地的分布和数量也经历了许多变化。
他们是中国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全球华人社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简要探讨世界华侨华人数量和分布的历史变化。
虽然无法提供准确的数据,但根据历史记载,中国人开始迁徙到世界各地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以前。
早在商代,中国与亚洲和非洲的贸易就已经有了联系。
这些贸易活动也促进了一些华人移居到了这些地方,建立了社区。
然而,真正大规模的华人移民潮是在19世纪中后期发生的。
这一时期,中国政府内外部、经济和社会的多种因素推动了大量的中国人离开家乡。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政府被迫与西方国家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导致中国的领土被侵占,贸易不平衡。
同时,中国内部的农业危机和经济衰退也迫使许多农民寻找新的出路。
这一时期,大量的华人移民搭乘船只到了东南亚、美洲和其他地区。
其中,东南亚国家如马来亚(现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以及菲律宾成为了华人移民最为集中的地区。
华人在这些地方从事各种不同的行业,例如种植园业、矿业、商业和手工业。
他们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且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华人社区。
与此同时,大批的华人移民也横渡太平洋到达美洲。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许多华人移民前往美国参与金矿和铁路建设。
华人劳工不仅为美国的工业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劳动力,也为后来的华人社群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然而,他们也面临了严重的歧视和排斥,曾经遭遇过排华法案和暴力事件。
华人迁徙的另一个重要目的地是澳大利亚。
在19世纪末,澳大利亚的黄金矿产资源吸引了大批的华人移民。
然而,他们也遭受了类似于美国的歧视和排斥,被限制在矿产区域居住并禁止与白人婚姻。
随着时间的推移,华人移民的目的地也发生了变化。
20世纪初以后,由于中国内战和共产党掌权,大量的华人移民涌入了东南亚和其他地区,如欧洲、非洲、南美洲等。
华侨的历史

华侨的历史华侨是指在海外定居的中国人,他们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一道亮丽景色。
华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汉代时期,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等商品就开始传到世界各地,与此同时,一些勇敢的中国商人也开始远渡重洋,开拓海外市场,这就是最早的华侨。
随着时间的推移,华侨的数量和地域范围不断扩大。
在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使得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的贸易更加频繁,许多中国商人也定居在这些地方。
他们带去了中国的文化、技术和商业理念,同时也吸收了当地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特色。
这些华侨在海外建立了自己的社区,保留了中国的风俗习惯和传统价值观,同时也与当地居民和睦相处,形成了多元文化的交融。
近代以来,华侨在中国的历史发展经历了许多波折。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和民主革命时期,华侨积极参与了反对封建统治和殖民主义的斗争。
他们在海外宣传革命思想,筹集资金支持革命,并积极参与革命运动。
一些著名的华侨领袖如孙中山、陈独秀等,为中国的民主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1949年以后,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华侨的地位和作用也发生了变化。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使得中国与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越来越多的华侨回国投资兴业,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中国政府也积极支持华侨的事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华侨回国投资创业。
华侨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他们是中国和世界各国友好交往的桥梁和纽带。
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华侨们始终怀着深深的乡愁和对祖国的热爱,无论身在何处,始终将中华文化传承下去。
他们是华夏儿女的骄傲,也是世界华人的骄傲。
希望未来,华侨能够继续发扬光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贡献。
当今世界海外华人的数量和分布

,
1 983
年 以 后 海 外 华 人 的 增 长速
,
,
4 23
79 9
,
人 柬埔寨 人 日本 人 秘鲁
, , ,
,
5 00 15 0 50 0 1
000 0 00 0 00 0
度 才逐 渐 回 升
的 数量 是
1 948
198 3
年海 外 华人
。
人 老挝 人 印度 人
,
160 一3 0
0 00 000
, ,
2
0
持 续增长 到
达到
74 00
年 世 界海 外 华 年 增加一 倍 约
,
可 以预 见 今 后 华 人 迁 移的特
000
人 英国
30 0
,
,
12
5 00 0 人
澳大 利
人 的数 t 将 比 万人
1 9 9。
。
点 将 以 华商 为 主 华裔为辅 加 上 零 星 分布的华侨
、 .
,
,
亚
0 00
人
世 界 上 海 外华 人 占其 居 住 国
{
海 外之 窗
{
省 今 世 界 海 外华人 的 毅 量 和 令布
口 文/ 林建秀
华 人 迁移 距今 已 有 两 千 多年
的历史 至
3 世界 1
6
”
,
199 0
年前 后 世 界 海 外
3 7
华 人 的数 量 已 达
个 国 家和 地 区
外华 人 定 义 为 所有 居 住 在 中华人
人 根 据 历 史 上 华 人 迁 移的 目 的和
268 0
外 华人 人 数 在 1 0
海外华侨权益保护的法律研究

中国海外侨民保护法律问题研究【内容摘要】近年来,随着各国之间的联系密切、国际经济、文化、政治交流的机会增多,中国海外侨民的数量也在逐步增加。
古往今来,海外华侨作为中国的海外资源力量在担负连接中国同其他国家间的纽带责任方面,一直都是中国所不可忽略的。
更重要的是,海外华侨也同样是在新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新中国经济的繁荣提供了不可忽视的力量。
在中国远居海外的侨民人数众多的情况之下,中国海外侨民的法律保护问题也日渐突出,海外侨民的保护也正面临着各种挑战。
秉着“外交为民”的理念,海外侨民的保护也应成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历史进程中,广大海外侨民即使身居海外也曾为中国发展作出不少贡献、促进着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由于其特定的身份,海外华侨同胞的安全,很难找到中国法律在国外对安全和权益的保障,但目前中国的法律提供者还不足以保护海外的外国利益,这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归属于其中较为薄弱的地方,法律体系的重点主要针对在国内华侨的保护,所以当前中国法律当务之急就是构建一套较为完善体系用来对中国的海外权益进行防卫。
立法这一方面中,根据中国海外华侨的这一特点,可以认识到如果完全依赖国内法律是很难达到让人放心的保护效果的,必须结合一定的国际法。
但是,鉴于国际形势的复杂性,中国法律不能与国际法相结合,例如,在一些国家,存在着复杂的社会背景:例如经济落后,民族冲突和恐怖主义等。
某些国家因更加不健全的相关法律、严重缺失法律保障或执法机构,或者能力弱的相关机构等原因,他们不能参与保护中国在国外的利益。
中国从过去到现在在国外的法律保护存在两个主要问题:法律不稳定和国际社会的复杂性。
目前,侨民的安全问题已在国际舞台上得到严格要求,并已采取适当措施使该协议生效。
中国应该与国际力量联系,参与中国对外的海外领域与国际的联系。
此外,鉴于领事馆主要是本地化的,因此也有更高的保护水平。
所以中国还应将领事馆的力量重视起来,相应领事馆官员更要各司其职,完美完成工作任务。
世界华侨华人概况课件

古代华侨在东南亚等地从事商贸、 农业、手工业等活动,为当地经济 发展做出了贡献。
近代华侨
移民高潮
社会贡献
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出现移民高潮 ,大量华人前往海外谋生,主要目的 地为北美、澳洲、南洋等地。
近代华侨在海外积极参与公益事业, 成立各种团体组织,维护华人权益, 推动中外交流。
艰苦奋斗
近代华侨在海外面临着种族歧视、排 华法案等种种困难,但他们凭借着勤 劳、智慧和勇气,逐渐在异国他乡站 稳脚跟。
现代华侨
全球化时代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华侨华人的地位和影响力逐渐提 升,他们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中外交流搭建桥梁。
新移民潮
随着中国经济崛起和对外开放,越来越多的华人前往海外 留学、工作和生活,形成了新的移民潮。
03
华侨华人的文化
华侨华人的语言
01
02
03
语言传承
华侨华人保留了各自的原 籍语言,如汉语的方言、 泰语、越语等,这些语言 在海外得以传承和发扬。
语言教育
许多华侨华人家庭注重子 女对原籍语言的学习,通 过家庭教育和社区活动等 方式传承语言也学习和使用所在国的官 方语言。
04
华侨华人对世界的影响
华侨华人对世界经济的贡献
华侨华人在世界各地的经济活动中扮 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通过创办企业 、投资、贸易等方式,促进了全球经 济的发展。
华侨华人在一些新兴产业,如科技、 互联网、金融等领域也有着卓越的表 现,为全球经济的创新发展做出了贡 献。
华侨华人企业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广泛 的商业网络,为当地创造了大量的就 业机会和税收收入,成为推动当地经 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西欧
包括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华侨 华人主要来自中国的东部地区,如北 京、上海等。
世界华侨华人概况

(二)分布 • 欧洲华侨华人呈“大分散,小集中”之特点,西 欧最为集中。据欧洲华侨华人社团联合会(以 下简称“欧华联会”) 1997年底调查结果,欧 洲华侨、华人的大致分布状况为:英国、法国 各有25—30万,是欧洲华侨华人最多的两个国 家;德国、荷兰、意大利各有10—15万,俄罗斯 逾6万(不含近年赴俄滞留经商的大量中国人); 匈牙利、奥地利、罗马尼亚、西班牙、比利时、 瑞典各有2—3万人左右;其余各国数千至万把 人不等。
第一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南亚华人概况
第四节 欧盟国家中的华人新移民
一、欧洲华侨华人的数量与分布
(一)数量 目前,欧洲华人华侨还无准确的统计数字。 在1982至1983年间,台湾的有关资料表明欧洲 共有华人567,449人;而根据欧洲各有关国家 的人口统计资料,该数字为760,000。不过从 比较的角度而言,我们至少可以依据上述数字 得出如下印象:欧洲华人的总数大约仅为美洲 华人总数的三分之一,但三倍于大洋洲华人。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六、七十年代时,我们脚 下的这块大陆的的确确是中国人在海外向西拓 展的新领域,当时,欧洲华人人口的增长幅度在 各大洲中首屈一指。
华侨史

华侨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一、侨史研究的基本情况华侨历史可谓是源远流长。
据史籍记载, 早在商周时代, 中国人就已移民“国外”。
如《韩非子·亡征》有“羁旅侨士, 金币在外, 上间谋计, 下与民间事者可亡也”的记载,及孔子所言“危邦不入,乱国不居。
”还流传箕子义不臣周, 率封国民众迁居朝鲜; 秦始皇遣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入海求仙”,漂流到日本的传说。
汉代,随着中国到南洋、印度航路的开通,商贸往来频繁,部分商人长期居住国外。
而真正意义上的侨居国外, 则大约始于唐宋, 一方面, 由于航海技术的进步,造船业的发达以及海外贸易的发展,市场的扩大, 中国人移居海外者日益增多。
另一方面, 由于国内政权更迭和战乱, 使一些中国人避居国外, 这些商人和难民成为中国古代早期移民的主体。
元代至明代中期, 中国人移居南洋等地人数逐渐增多。
元朝出现过几次移民高潮, 一种是因为战争原因而流寓南洋; 另一种是因元朝注重对外贸易政策的结果。
到了明朝, 华侨已广泛分布于南洋各地, 明代中国人移居海外的主要是商人和破产的手工业者、农民, 多数侨居在海上交通和贸易比较发达的地方。
明代中叶至鸦片战争的300 年间, 中国本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这一时期是中国人移居海外的重要时期, 移民海外的人数迅速增加, 并且出现了华侨居住区,在华侨集中的区域, 产生了华侨社团组织, 华侨聚居保持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近代海外华侨社会初步形成。
古代华侨先民时期的迁徙, 带有明显的零散性, 甚至偶然性。
只有向紧邻朝鲜与越南的移民, 才具有某种规模。
而即使是具有某种规模性的移民, 也多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常常是时断时续, 缺乏连贯性。
中国人移民国外的历史, 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商、周时代, 但是中国人大规模的移居国外并鸦片战争以后近百年间, 由于殖民主义者掠卖华工和清政府“海禁”大开以及一些在政治上受迫害的或为经济所通的民众相继逃往国外, 以致出国人数大为增加,这是华侨形成的主要根源。
侨务知识

首页 | 主席致辞 | 领导机构介绍 | 主要任务 | 联系我们2011年11月2日中央企业侨联干部培训班文件材料之二新时期侨务知识及政策(提纲)—北京市侨联副主席,北京市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林少迈1.“侨”的来历、历史渊源?据侨史学者考证,中国人迁居海外,最早可上溯到二千年前的周、秦时代。
自唐代开始,在一些古籍里已能找到中国人移居海外的记载。
也有些学者认为有史可考的华侨史应从宋代开始。
随着中国沿海商品经济快速发展;人口迅速增加;造船、航海技术居当时世界领先地位;社会变动频繁、剧烈;这些都为较大规模海外移民创造了条件。
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从受尽屈辱到奋起抗争,华侨华人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交织在一起,民族意识日益觉醒,为中国革命和民族独立做出了光辉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初期,海外侨胞为1000万人左右,足迹遍布亚洲、美洲、欧洲、非洲和澳洲,基本形成了目前的分布格局。
2.世界各地华侨华人的分布情况?“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国人”,可说是对华侨华人分布之广的一个生动、形象的写照。
近年来,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迁及国内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与世界的交往日益紧密,中国人口的国际迁移也更加活跃。
这使得海外华侨华人无论从分布、数量还是在社会结构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根据统计显示,海外华侨华人人口共3400余万,其中亚洲2800余万,约占80%;美洲390余万,约占12%;欧洲110余万,约占4%;大洋洲50余万;非洲15余万。
由于一些华侨华人居住较少的国家、地区近期华侨华人人口统计资料的欠缺,对这些国家、地区的统计仍然采用的是80年代末的数据。
3.我国侨务机构体系有哪些?目前国家级的侨务机构有五个,即所谓“五侨”: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国务院侨办、中国侨联、致公党中央。
4.新形势下侨务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为侨服务为宗旨,坚持以国内侨务工作为基础、以国外侨务工作为主导,坚持为国家大局服务和为侨服务的统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在海外发展一支宏大的对我友好力量,促进侨务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的独特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祖国统一和发展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而奋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华侨华人数量和分布的历史变化作者:庄国土(厦门大学教授)发表日期:12-05-17 【内容提要】中国人大规模向海外移民始于 16 世纪末。
到 17 世纪初,世界华人数量约十余万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各地。
至 19 世纪中期,世界华人数量约 150 万人,仍高度集中于东南亚。
19 世纪中叶以后,大规模华工出国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华侨华人分布的状况,北美、拉丁美洲、大洋洲和欧洲都出现数量不等的以华工为主的华人社区。
由于 19 世纪后期东南亚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均排斥华工,20 世纪初华人的数量仍高度集中于东南亚。
到 20 世纪 50 年代初,世界华侨华人约有 1200 万—1300 万人。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大规模的中国新移民决定性地改变世界华侨华人高度集中于东南亚的格局。
到 2008 年,世界华侨华人总数超过 4500 万人,而东南亚华侨华人的比例降为 73%,北美、欧洲、澳洲和日本、韩国的华侨华人数量激增。
【关键词】华侨华人数量分布变化华侨华人指中国移民及其后裔。
①中国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可谓有海外贸易,就有因贸易原因而留居海外的商人水手。
大规模的持续性海外移民始于 16 世纪末。
至 21 世纪初,约可分为四个阶段或四次高潮,基本奠定华侨华人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现状。
由于国内外推动移民的因素和环境不同,四个阶段的移民目的地有很大差异,移民数量、结构和在侨居地的境遇也各不相同。
百多年来,尽管国内外学者对中国移民史和华侨华人的研究成果甚丰,但多集中于区域、国别华人史的研究,鲜有对中国移民及其后裔数量的整体估算。
当地国人口统计资料匮缺、民族身份确定标准不同或华人刻意隐瞒身份等诸种因素,都导致各个历史时期对各国华侨华人数量的估计有巨大差异。
例如,对 21 世纪初华侨华人数量的估算,从 3000 万到 8700 万都有①。
导致中国对华侨华人数量大多用“几千万”的含糊提法。
相对而言,发达国家的人口分类和出入境统计资料较完备,而发展中国家则缺乏相关人口及分类统计,需要根据各种资料推算。
本文对世界华人数量估算的资料来源和依据为: 当地官方统计数据,当地华社和中国使领馆人员的估计,华人身份的认同变动对人口数量的影响,出生率因素等。
在此基础上,探讨近 400 年华侨华人数量和分布的变化,重点研究近 30年来华侨华人的数量和分布。
一、17—19 世纪中叶中国第一波海外移民潮及其数量估算国人移居海外,可或因灾变,或因战乱。
但是,20 世纪以前持续大规模移居海外的主因,一是因为国内人口激增而谋生艰难,二是因为西方进行殖民开发而急需劳动力。
海外贸易的繁荣,则是中国移民赖以成行的首要条件。
盖人随船往,在异域寻求商机和谋生空间,定居后再介绍亲友同往,移民潮逐渐形成。
据《汉书·地理志》载,早在公元初,中国海商就已前往东南亚。
宋代以后,凭借中国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先进的航海和造船技术,中国商人逐渐取代了穆斯林商人,主导印度洋和东亚海洋之间的海上贸易,直至欧洲人东来。
中国海商足迹遍及东亚各沿海商港。
至迟在 15 世纪初,东南亚已出现中国移民聚居区。
郑和下西洋前夕,爪哇的苏拉巴亚和苏门答腊的旧港,各有数千人聚居的中国移民社区,主要从事贸易活动。
②明、清朝廷多次厉行海禁,视海外华商社区为海盗集团。
旧港海商集团为郑和剿灭,苏拉巴亚华人社区也逐渐湮没。
但只要华商仍主导东亚海洋贸易,中国移民仍能依托海外华商网络的形成和发展而前往海外。
随着明朝后期海外贸易重新开放,中国海商开始重新活跃于东亚各贸易港口。
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海外移民潮,始于 16 世纪末以后欧洲殖民者在东亚的殖民扩张。
一方面,欧洲人将东亚带入欧洲人主导的全球贸易网络,使东亚商品、尤其是中国商品能大规模进入国际市场,也将中国海外贸易网络纳入欧洲人主导的全球贸易网络中。
至 17 世纪前期,东亚各贸易港及其周边地区,已形成大小不一的华人聚居区。
17 世纪初,海外华人主要集中在菲律宾的马尼拉,日本的长崎,爪哇的巴城、苏鲁马益( 泗水) 、万丹,马来亚的北大年、马六甲、吉兰丹,暹罗的大城及北缅甸的八莫等地,数量多者数万,少者千人以上。
华人最多的地方是菲律宾。
1571 年西班牙人占领马尼拉时,当地只有 150 余名华侨③; 到1588 年,华侨总数增至万人以上; 到 1603 年,在菲华侨已达 2. 5 万人④。
闽人何乔远也有类似记载:“其地迩闽,闽漳人多往焉,率居其地曰涧内者,其久贾以数万,间多削发长子者。
”⑤日本也是华商的另一重要聚居地。
16 世纪末,长崎华商已有两三千人,后增至万人,合日本诸岛,约有两三万人①。
1625 年,福建巡抚南居益称: 中国私商往日本众,闽粤三吴之人,驻于日本者几千家。
与日人通婚长子孙,名曰“唐市”②。
1619 年荷人开埠巴城时,当地已有华人 300—400 名。
荷人极力招徕华人建设巴城。
1627 年,华人总数达 3500 人。
到 1658 年,巴城华人总数约 5000 人③。
西爪哇万丹港是东南亚著名的香料贸易港口,华人在万丹的地位相当重要,万丹国王“立华人四人为财副”④,司贸易、征榷之事。
1609 年,德国人约翰·威尔铿记载: “华人在万丹也有几千人居住,其中大部分人很富有。
”⑤马来半岛的北大年明代为暹罗属地,多华人流寓。
1578 年,中国海商武装集团头目林道乾曾率众投奔北大年,辟地聚居。
⑥据荷兰东印度公司档案记载,1602 年荷兰船队停泊北大年时,“城中身强力壮的男子有一半是华商,另一半由暹人和马来人组成”⑦。
明代末期,北大年是东南亚的著名商港,北大年女王又是附近诸藩国的共奉之主,全城人口至少也应万人以上,华侨人数应在 3000—5000人。
据《东西洋考》记载,嘉靖( 1522—1560) 末年,中国海盗逃奔到北大年城的码头吉兰丹,已生聚至两千余人。
暹罗另一城市大城( Ayuthaya) ,与中国贸易历史悠久。
当地“国人礼华人甚挚,倍于他夷”⑧。
缅甸北部的江头城,明代有很多华侨在此从事商贩和采矿( 玉石) 活动。
朱孟震的《西南夷风土记》记载: “江头城外有大明街,闽、广、江、蜀居货游艺者数万,而三宣六慰被携者也有数万。
”江头城旧考在八莫,新考在杰沙,但两地相距不远。
缅北华人流动性较强,因陆路畅通,频繁往返边境,至少缅北华人也应在 2—3 万人以上。
以上是东南亚地区华人较多,又有数字可供推算的主要聚居地。
尚有一些较小或没有具体数字可供推算的华侨聚居地。
柬埔寨篱木洲( 金边地区) 多有华商前往贸易,“市道甚平……熟地华人自为戎首也”⑨。
熟地华人即久居其地的华侨,以篱木洲为中心的华人应有一定规模。
苏门答腊的巨港曾是明初闽粤海商啸聚之处,在 1577 年,“中国人见大盗林朝曦在三佛齐,列肆为番舶长,如中国市舶官”瑏瑠。
明末葡萄牙人已在马六甲设华人甲必丹。
这些地方的华人聚居地应有一定规模。
此外,尚有不少史料提到东南亚其他地方的华人,但或数量太少,或无法推测其规模( 如安南,历代均掳掠中国边民,占城也常贩卖中国人口) 。
以上较可推算的海外华人聚居地约有 10 万人,加上其他无法推测的有少量华人的地方,17 世纪初的海外华人数量应当在 10 万人以上。
17 世纪中期以后,随着清朝开放海禁,中国海外贸易复兴。
在东南亚,欧洲人的殖民经济开发也激发对商贩、工匠和普通劳力的巨大需求。
由于 1639 年日本幕府施行锁国政策,禁止外国人在日本定居,17 世纪初活跃的日本华人社会逐渐湮灭,融入日本社会。
东南亚是中国海外移民的主要去处。
无论在西属菲律宾、荷属东印度、法属印度支那或英属马来亚,各东南亚的欧人殖民政府均竞相招徕中国海商、工匠和劳动力。
暹罗、缅甸的土著政权也乐意招徕华商发展经贸。
中国人成为中国商船最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
17 世纪后期以后,深受清初海禁、迁界之苦的东南沿海人民纷纷相率出洋,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在奏疏中描述这种出洋盛况: “数省内地,积年贫穷,游手奸宄,实繁有徒,乘此开海,公行出入,恐至海外诱结党类,蓄毒酿祸……如今贩洋贸易船只……只数繁多,赀本有限,饷税无几,且藉公行私,多载人民,深有可虑。
”①华商船舶运载中国人出国规模从 1727 年闽浙总督高其倬奏折中可见一斑: “查从前商船出洋之时,每船所报人数连舵、水、客商总计多者不过七、八十人,少者六、七十人,其实每船私载二、三百人。
到彼之后,照外多出之人俱存留不归。
更有一种嗜利船户,略载些须货物,竟将游手之人偷载四、五百之多。
”②18 世纪中叶以前,海外中国移民主要在东南亚港口地区从事与商贸相关的行业。
到 18 世纪中后期,中国海外移民的职业和社区分布发生很大变化。
随着18 世纪东南亚殖民经济的发展,大量中国移民从事采矿业、种植和加工业、营建业等。
华人社区也从东南亚沿海港口地区扩展到内地。
到 19 世纪初,加里曼丹、马来半岛、缅北和越南北圻的金、银、铜、锡矿区,越南南圻、马来半岛、西爪哇和暹南内陆的垦殖区和种植园,都已形成大小不等的华人社区,这些华人社区又成为更多移民的容身之地。
18 世纪 30 年代访问巴城的陈伦炯估计: “中国人在彼( 巴城) 经商耕种者甚多……人口浩盛,住此地何啻十余万。
”③据19 世纪初统治爪哇的英人莱佛士记载: “( 这种) 船只称为‘戎克’( Junk) ,每十艘中就有八艘每年从广州和厦门载米、茶叶、瓷器……这些帆船每年都带来一种宝贵的输入品,即一百至五百名勤勉的乡亲。
”④莱佛士统治爪哇时,曾于 1815 年进行人口调查,统计显示: 1815 年巴城华人为52394 人,全爪哇华人为 94441 人⑤。
根据荷属东印度政府的统计,1856 年,巴城华人为 40806 人,全爪哇为135749 人⑥。
由于很多华人,尤其是很多土生华人和无证华人没有被统计,荷属东印度的历次人口统计均低估华人数量。
18 世纪中期后,西婆罗洲( 今印尼加里曼丹) 发现金矿,华人成为开采金矿的主要劳动力。
18 世纪末期到19 世纪初,西婆罗洲每年入境华人在 3000 人以上。
19 世纪前期,全加里曼丹华人总数约15 万人。
这一时期海外华人社会发展最快的是暹罗( 今泰国) 。
暹罗王室历来善待华人,华人享有“商业上合理的自由,历代国王都友好相待”⑦,特别是 18 世纪后期,父为潮州人的混血儿郑昭成为暹罗国王,大力招诱华人来暹,潮州人南渡络绎于途。
19 世纪初出使暹罗的英人柯罗福记载:“旅客是从中国到暹罗的最重要的输入”,“一艘戎克船( junk,指中国帆船) 一次送 1200 个华人到曼谷”,每年到曼谷的华人少说有 7000 人。
据他估计,到了 1821 年,暹罗已有华人 70 万⑧。
18 世纪中后期到19 世纪中期,马来半岛、越南、柬埔寨等地华人数量也快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