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的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史罗素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史罗素读书笔记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力的著作,它以广阔的视野、深邃的洞察和生动的笔触,展现了西方哲学发展的漫长历程。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穿越时空,与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们进行了一场场精神上的对话。
罗素开篇就指出,哲学乃是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并不是卓越的个人所做出的孤立的思考,而是各种社会性格的产物与成因。
这一观点让我对哲学的产生和发展有了新的认识。
哲学并非孤立于现实生活之外的纯粹思辨,而是与社会、政治、文化等紧密相连。
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罗素对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阐述尤为精彩。
苏格拉底以其独特的对话方式,探寻真理,追求智慧。
他不断地质疑和反思,启发人们思考人生的真谛。
柏拉图的理念论构建了一个超越现实的理想世界,对后世的哲学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亚里士多德则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的逻辑学、物理学、伦理学等研究成果为后来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占据了主导地位。
这一时期的哲学思考主要围绕着上帝的存在、信仰与理性的关系等问题展开。
托马斯·阿奎那试图用理性来论证上帝的存在,他的经院哲学体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但也为后来的哲学发展提供了思考的素材。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兴起,人们开始重新关注人的价值和尊严。
这一时期的哲学家们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和创造力,对传统的神学观念提出了挑战。
近代哲学的发展更是精彩纷呈。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开启了唯理论的先河,他试图通过理性的思考来建立可靠的知识体系。
而洛克、休谟等经验论者则强调经验在知识获取中的重要性。
康德的哲学则试图调和唯理论和经验论,他的批判哲学对人类的认识能力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到了现代,哲学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存在主义、分析哲学、现象学等流派纷纷涌现。
存在主义者如萨特强调人的自由选择和责任,认为人在荒诞的世界中要通过自己的选择来赋予生命意义。
罗素在书中不仅对各个时期的哲学思想进行了清晰的梳理和阐述,还对哲学家们的生平事迹和思想背景进行了介绍,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们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西方哲学史是一部浩瀚而深邃的智慧长河,它记录了人类对世界、人生和真理的不懈探索。
在阅读这一领域的著作时,我仿佛穿越时空,与众多伟大的思想家进行了一场场精彩的对话。
古希腊时期是西方哲学的源头,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无疑是其中最为璀璨的明星。
苏格拉底以其独特的提问和辩论方式,试图揭示真理和智慧。
他没有留下任何著作,但其思想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的记录得以流传。
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世界上存在着永恒不变的理念,现实世界只是理念的影子。
这种观点虽然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但却激发了人们对超越表象的思考。
亚里士多德则更加注重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研究,他的逻辑学、物理学、伦理学等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世纪的哲学受到基督教神学的主导,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代表。
奥古斯丁将柏拉图的哲学与基督教教义相结合,试图为信仰寻找理性的依据。
托马斯·阿奎那则运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来论证基督教神学,使其更加系统化和合理化。
然而,中世纪哲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的思想自由,哲学成为了神学的婢女。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性和自然,哲学也逐渐从神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培根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倡导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获取知识。
笛卡尔则以“我思故我在”为起点,建立了二元论的哲学体系,强调理性的作用。
这一时期的哲学为近代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代哲学中,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争论尤为激烈。
洛克、贝克莱和休谟是经验主义的代表,他们认为知识来源于经验。
而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则是理性主义的代表,他们强调通过理性的推理来获取真理。
康德试图调和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矛盾,提出了“先天综合判断”的理论,对人类的认知能力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他认为世界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则在批判地继承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上,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西方哲学史全增瑕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史全增瑕读书笔记西方哲学史全增瑕读书笔记篇1《西方哲学史》全增瑕读书笔记《西方哲学史》是英国哲学家以赛亚·伯林所著的一本关于西方哲学发展历史的书籍。
这本书以一种清晰且引人入胜的方式,对从古至今的西方哲学思想进行了全面的概述。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以赛亚·伯林的独特视角所吸引。
他的写作风格清晰、流畅,且充满了智慧。
他不仅对每个哲学家及其思想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释,同时也对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此外,他并未受到传统教科书式的束缚,而是以一种批判的眼光来审视各种哲学观点,这种批判精神是我在其他哲学史著作中较少看到的。
书中的内容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最早的希腊哲学家到19世纪末的现代主义,伯林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丰富多彩的西方哲学发展图景。
他对各个哲学流派的介绍不仅全面,而且深入,使我对这些哲学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例如,在讨论斯多葛派哲学时,他不仅介绍了该学派的伦理观和宇宙观,还深入探讨了其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看法,使我对其思想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然而,如同所有书籍一样,这本书也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
例如,在讨论20世纪的哲学思潮时,伯林的笔墨明显减少,这使我错过了了解一些重要的哲学家和思想的机会。
此外,虽然他对各种哲学观点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但有时他的批判显得过于简化,未能深入挖掘某些哲学思想的深层含义。
总的来说,《西方哲学史》全增瑕是一本优秀的哲学史著作,但读者需要有一定的哲学素养和阅读经验才能充分理解其精髓。
对于对哲学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
西方哲学史全增瑕读书笔记篇2读书笔记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西方哲学史》是英国哲学家罗素所著的一本哲学史著作,该书以西方哲学史为研究对象,以时间为线索,介绍了从古希腊到20世纪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西方哲学史的博大精深。
西方哲学史罗素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史罗素读书笔记西方哲学史罗素读书笔记篇1在探索西方哲学史的过程中,我对哲学家伯特兰·罗素产生了浓厚兴趣。
他的哲学思想深深地影响了许多杰出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在*中,我将分享我的阅读体验和对于罗素哲学思想的理解。
罗素是一位多产的哲学家,他的著作涵盖了逻辑学、数学、伦理学、政治哲学等多个领域。
在阅读他的著作时,我深深被他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独特的哲学视角所吸引。
罗素强调了逻辑和数学在构建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性,他通过严谨的逻辑推理,揭示了许多深刻的哲学问题。
在伦理学领域,罗素提出了著名的“三条规则”原则:避免伤害他人、尊重个人权利以及尽量使每个人都得到应该得到的东西。
他认为,通过遵循这三条规则,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公正、和谐的社会。
这种思想使我思考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些原则。
在政治哲学方面,罗素批判了极权主义,强调了自由、民主和平等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让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去发挥自己的潜能,同时也应该保护个人自由,防止政府滥用权力。
这些观点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启发,使我对政治哲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阅读罗素的著作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面,还让我对哲学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他的思想使我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并尝试将这些理念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罗素的思想让我认识到,哲学不仅仅是纸上谈兵,更是关乎我们如何看待世界、如何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
回顾我的阅读体验,我深深感受到罗素哲学思想的深刻和独到。
他的逻辑推理和独特的哲学视角使我受益匪浅。
然而,我也意识到,他的观点并非适用于所有情况,因为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环境需要不同的解决方案。
通过阅读和学习罗素的作品,我逐渐认识到,哲学是一种不断探索和学习的过程,我们需要持续地思考和反思,以更好地理解我们自己和这个世界。
西方哲学史罗素读书笔记篇2《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一、背景介绍:《西方哲学史》是由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创作的一本哲学史著作,该书主要讲述了从古希腊到20世纪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摘抄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摘抄西方哲学史是一部跨越数千年的丰富思想历程,它记录了从古希腊时期到现代的哲学思想演变。
在阅读西方哲学史的过程中,我摘抄了一些关键哲学家及其思想的要点,以便于回顾和思考。
首先,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摇篮,其中最著名的哲学家包括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苏格拉底以他的辩证法著称,他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人们发现真理。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他提出了理想国的概念,认为现实世界是不完美的,而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
亚里士多德则是柏拉图的学生,他强调实证研究和逻辑分析,为科学方法奠定了基础。
进入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开始影响西方思想。
圣奥古斯丁和圣托马斯·阿奎那等神学家试图将基督教教义与古希腊哲学相结合。
奥古斯丁强调信仰与理性的统一,而阿奎那则试图证明上帝的存在。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兴起,哲学家开始重视个人经验和理性思考。
笛卡尔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著名论断,强调怀疑一切直到找到不容置疑的真理。
启蒙时代是理性主义的高峰,哲学家们追求知识的普遍性和确定性。
洛克、休谟和康德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洛克主张经验主义,认为所有知识来源于经验。
休谟则对因果关系和归纳推理提出了质疑。
康德试图调和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他区分了现象世界和物自体,认为我们只能认识现象世界。
19世纪,浪漫主义和存在主义开始兴起,哲学家们更加关注个体的情感和存在。
尼采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他批判了传统道德和宗教信仰,提出了超人哲学。
20世纪,分析哲学和大陆哲学成为两大主流。
分析哲学家如罗素和维特根斯坦关注语言和逻辑分析,试图通过精确的语言来澄清哲学问题。
大陆哲学家如海德格尔和萨特则关注存在的本质和个体自由。
这些摘抄的内容只是西方哲学史的冰山一角,每一位哲学家的思想都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
通过阅读和理解这些哲学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个体存在的价值。
西方哲学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读书笔记【篇一:西方哲学史读后感5篇】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属于现代的、英国传统的、哲学家的哲学史。
之前对它有些偏见,正因偏爱看德国传统的有较强思辨色彩的东西,此次阅读,纠正了我的一些偏见。
大体有以下一些印象比较突出。
一是,思想与实践,思想与行动的关联哲学家们既是果,也是因。
他们是他们时代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的结果,他们(如果幸运的话)也可能是塑造之后时代的政治制度信仰的原因。
现实中那些有文化有思想的人,往往没有怎样体现出他们的力量啊?罗素认为,观念决定行动,行动者的行动来自其内在思想,而他的思想来源于更早的思想家。
也就是说,思想家的影响力往往会滞后一些。
但它的影响还是决定性的。
二是,回答了思想史上存在诸多各种个性思想流派的原因搞笑短文罗素的看法是:知识优异的人们与他们当时的社会的关联,在不一样的时代里是十分之不一样的。
当政权转到马其顿人手里的时候,希腊的哲学家们就自然而然地脱离了政治,而更加专心致意于个人德行的问题或者解脱问题了。
他们不再问:人怎样才能够创造一个好国家?而是问:在一个罪恶的世界里,人怎样才能够有德;或者,在一个受苦受难的世界里,人怎样才能够幸福?哲学家们通常都是具有必须的心灵广度的人,他们大都能够把自己私生活中的种种偶然事件置之度外;但即使是他们,也不能超出于他们自己时代更大的善与恶的范围之外。
在坏的时代里,他们就创造出来种种安慰;在好的时代里,他们的兴趣就更加纯粹是理智方面的。
希腊与罗马的传统宗教只适合于那些对现世感到兴趣并且对地上的幸福怀抱着期望的人们。
亚洲则有着更悠久的苦痛失望的经验,于是就泡制出来了更为成功的、采取寄期望于来世的形式的各种解救剂;其中以基督教给人的慰藉最为有效。
这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思想史上会出现那么多的派别的原因。
思想是对现实的思考,现实如何,会相当程度地影响思想家的思想特点。
后人因时过境迁,可能会感到有些想法实在个性,但是,如果设身处地,或者用孟子的话说是知人论世,你也就明白他们了。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感悟及体会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感悟及体会《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感悟及体会1人类是一种很奇妙的智慧生物,在酒足饭饱后,应对世界的众多不可知的事物,人类往往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
在其驱使之下,人类一方面经过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经过理性的思考推理,来尝试着解答这些问题和解释一些现象。
这样,一部分解答成为了确知的知识,即科学;另一部分由于时代的局限,不能给出确定的答案,但由于人类对未知事物有着敬畏和恐惧的一面,产生了看似能完美解答这些问题的东西,即神学。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
所以“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能够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
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这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教主观主义是不一样的,区别在于罗素诉之于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
理性能让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处,而唯心让人傲慢)。
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有了它,才能让我彻底放下顾忌而去研究哲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我的这种心灵安慰也是建立在对罗素的权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学上的。
哲学是研究人类思辩的心灵所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我所最为重视的,是人为什么活着?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论那些家伙所认为的机械式的解释,而是目的论的解释。
即当这个问题具体到某个人时,就成了“你为什么活着?”。
当我懂事后,当我懂事后亲身应对了死亡后,在应对死亡后又明白死亡是不可避免后,我就开始不断的在内心中问着这个问题,失去外公的痛不断的刺激着我,让我联想到几十年后我父母的死和最终我的死,我是如此胆小,以致我一想到这个问题便无法安稳入睡。
首先给我答案的是物理学,世界是平衡的,有生就有灭,当这个理论扩大到整个宇宙时,即整个宇宙都有灭亡的那一天,如此渺小的人类,和更加如此渺小的我,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但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既然人都是要死的,人类也是要灭亡的,甚至整个宇宙都是会归于零的,那么我们此刻所谓的奋斗除了养活自我,苟且偷生外,还有什么价值?当然这也是人类期望永恒的一种思想,如果连饭都吃不饱,当然就没有这个问题了。
西方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一、古希腊哲学。
1. 米利都学派。
- 泰勒斯。
- 泰勒斯被认为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哲学家。
他提出“水是万物的本原”这一观点。
在当时的认知水平下,这一论断具有开创性意义。
他试图从自然本身去寻找世界的起源,摆脱了神话对世界解释的束缚。
例如,他观察到万物都以湿的东西为养料,热本身也是从湿气里产生,靠湿气维持的,这可能是他认为水是本原的一个依据。
- 阿那克西曼德。
- 阿那克西曼德是泰勒斯的学生。
他认为万物的本原是“阿派朗”(无限者)。
他意识到如果以水这样一种具体的物质作为本原,会面临很多解释上的困难,比如水本身也需要被解释是从何而来的。
“阿派朗”是一种没有固定形态和性质的东西,它能够产生出各种对立的性质,如冷与热、干与湿等,从而生成万物。
- 阿那克西美尼。
- 阿那克西美尼提出“气是万物的本原”。
他认为气通过稀薄和凝聚的方式转化为其他事物。
当气稀薄时就变成火,当气凝聚时就变成风、云、水、土和石头等。
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综合了泰勒斯和阿那克西曼德的思想,既保留了以一种自然物质作为本原的思路,又对本原如何生成万物有了更具体的解释。
2. 毕达哥拉斯学派。
-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核心观点是“数是万物的本原”。
他们发现数与音乐之间存在着和谐的比例关系,如琴弦长短比例不同会产生不同的音调。
由此他们推断数具有一种神秘的力量,能够构成万物。
例如,他们认为1是点,2是线,3是面,4是体,而体就构成了万物。
这个学派还强调灵魂的轮回和净化,他们的学说带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但也对数学和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赫拉克利特。
- 赫拉克利特提出“火是万物的本原”。
他认为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他的哲学思想中最著名的是“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表达了他的辩证法思想,即万物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他还强调对立统一,认为战争是万物之父,也是万物之王,因为战争(斗争)促使对立双方相互转化,从而推动万物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哲学史的读书笔记看了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之后,我对哲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那么,下面请看本人给大家整理收集的西方哲学史的读书笔记,供大家阅读参考。
西方哲学史的读书笔记1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属于现代的、英国传统的、哲学家的哲学史。
之前对它有些偏见,正因偏爱看德国传统的有较强思辨色彩的东西,此次阅读,纠正了我的一些偏见。
大体有以下一些印象比较突出。
一是,思想与实践,思想与行动的关联罗素有如下表述:qq炫舞印象唯美句子“哲学家们既是果,也是因。
他们是他们时代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的结果,他们也可能是塑造之后时代的政治制度信仰的原因。
”到底思想与行动对世界的影响哪个大,罗素的看法是,思想!现实中那些有文化有思想的人,往往没有怎样体现出他们的力量啊?罗素认为,观念决定行动,行动者的行动来自其内在思想,而他的思想来源于更早的思想家。
也就是说,思想家的影响力往往会滞后一些。
但它的影响还是决定性的。
二是,回答了思想史上存在诸多各种个性思想流派的原因搞笑短文罗素的看法是:“知识优异的人们与他们当时的社会的关联,在不一样的时代里是十分之不一样的。
”“……当政权转到马其顿人手里的时候,希腊的哲学家们就自然而然地脱离了政治,而更加专心致意于个人德行的问题或者解脱问题了。
他们不再问:人怎样才能够创造一个好国家?而是问:在一个罪恶的世界里,人怎样才能够有德;或者,在一个受苦受难的世界里,人怎样才能够幸福?”“哲学家们通常都是具有必须的心灵广度的人,他们大都能够把自己私生活中的种种偶然事件置之度外;但即使是他们,也不能超出于他们自己时代更大的善与恶的范围之外。
在坏的时代里,他们就创造出来种种安慰;在好的时代里,他们的兴趣就更加纯粹是理智方面的。
”“希腊与罗马的传统宗教只适合于那些对现世感到兴趣并且对地上的幸福怀抱着期望的人们。
亚洲则有着更悠久的苦痛失望的经验,于是就泡制出来了更为成功的、采取寄期望于来世的形式的各种解救剂;其中以基督教给人的慰藉最为有效。
”这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思想史上会出现那么多的派别的原因。
思想是对现实的思考,现实如何,会相当程度地影响思想家的思想特点。
后人因时过境迁,可能会感到有些想法实在个性,但是,如果设身处地,或者用孟子的话说是“知人论世”,你也就明白他们了。
因此,思想史上的流派到底哪个正确,究竟谁对呢?这个问题是不明白思想史,也是强迫思想家为你自己的时代思考。
思想是对应时代的,思想是思想家的思想,思想主要是解决时代问题和思想家自身问题的。
因而,环境不一样,会有多种思想。
罗素的例子也很好,能够说明这个问题。
而且就我阅读所及,感觉到他能诚恳地承认基督教来自东方,主要是东方的思想范式,这个态度对于西方人来说,真不容易。
三是,现代社会中,哲学资料和重要性不一样。
罗素明确指出了哲学资料本身的变化。
他有如下看法:“理论科学是企图了解世界的科学。
实用科学是企图变革世界的科学,……最后几乎把理论科学从一般人的心念里驱逐了出去。
”“文艺复兴时代人的好奇心就从向来文学性的渐渐转成科学性的。
好一股新事实的洪流排山倒海而来,人们起初只能让这洪流挟持着往前涌进。
……从事新发现其乐无穷,而体系乃是从事新发现的死敌。
一向到十七世纪,人们构造思想体系的潜质才赶上关于各种事实的新知识。
”“从洛克时代以来到现代,在欧洲一向有两大类哲学,一类的学说与方法都是从洛克得来的,另一类先来自笛卡尔,之后自康德。
……继承洛克衣钵的,首先是贝克莱和休谟;其次是法国的哲学中不属于卢梭派的那些人,第三是边沁和哲学上的急进主义者;第四是马克思及其门徒,他们又取大陆哲学成分,作了一些重要的添补。
”原来人们对世界的看法是相对混沌或者说是整体性的,之后由于知识资料的增加,思想家开始逐步分工了,产生了不一样的知识。
哲学本身也开始有了较明显的分工,分到之后,自然科学知识从自然哲学中独立出来,开始与传统哲学彻底地分道扬镳了。
即使是哲学,其中也因态度的差异而分出若干派别来了。
但这种差异,主要的还是时代和人们的生活造成的。
哲学反映人的生活,也介入人的思想,它也就有些差异。
罗素强调的是,自然科学最终成为塑造时代的主要知识范型。
罗素自己理科成绩很好,曾和怀特海合著有《数学原理》一书,因此也敢于大胆地批评黑格尔的数学和在数学知识基础上的哲学建构。
当然,读书至此,我也只能叹气,我的数学基本上是四则运算水平的,又何从决定罗素的对错呢。
但应当说,过早分文理科看来在教育上确实是不大可取的。
四、哲学中真与善的冲突哲学中的争论,有的是内部争论,有的则属于外部争论,但更多的是外部争论。
如果明白这一点,就能够避免在外部争论上花太多没有必要的力气,从而直接应对真正的有好处的讨论。
罗素的看法是:“哲学在其全部历史中一向是由两个不调和地混杂在一齐的部分构成的:一方面是关于世界本性的理论,另一方面是关于最佳生活方式的伦理学说或政治学说。
这两部分未能充分划分清楚,自来是超多混乱想法的一个根源。
”这是说,哲学中的真与善一向有冲突。
这个争论可能也是不可能结束的。
罗素更倾向于求真,但不反对求善,估计反对的是态度决定立场,以善代替真的那种蛮干。
对于“愚蠢的好人”,罗素可能没有好感。
“从道德上讲,一个哲学家除了大公无私地探求真理而外若利用他的专业潜质做其他任何事情,便算是犯了一种变节罪。
”这一个观点颇似韦伯的价值中立学说,大家也熟悉。
但是,对罗素的这种价值中立态度,我基本认同,但仍然有些犹豫。
总体上说,此书带给的材料丰富,对西方哲学进行了整体性的讨论和说,还对东方哲学给予了较高的期盼。
对各哲学家的思想进行了自己的评价,尤其对亚里士多德、康德还给予了严厉的批评,也颇使我瞠目结舌。
亚氏的三段论推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他都基本上否定了其地位。
如亚氏和康德这样的权威,罗素竟然也没有客气,这是需要哲学上的实力和求真的态度,才能做到的。
而且,说的都是地方,不能不服。
尤其结合现实,把哲学与政治思潮和政治人物的传承关联,都进行了一个描述。
这些观点对于某些人物的思想颇有忌讳的中国来说,是十分有好处的。
罗素的观点是,在某种好处上,写哲学史需要你是个哲学家;我看,读懂哲学史著作,可能你也得是半个哲学家吧,否则根本是读不懂的。
由于之前的偏见,使我迟迟未读此书,写这几句,算是对罗素的一点歉意。
西方哲学史的读书笔记2 前段时间,通读了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此书名为哲学,但西方所谓哲学乃为科学之科学,统率一切之思想,因此将此书视为欧洲文明发展简史亦不为过。
通读犹如囫囵吞枣,却也得出了些心得,现依据阅读时的随手旁批成文,不求全面,但求脉络清晰而以。
本文相当枯燥,请选择性阅读。
按照欧洲历史学派对古代社会的划分观点,将近代之前的历史分为上古、中古,两者分界线是公元476年欧洲奴隶制社会的灭亡,中古与近代的分界是十四、十五世纪文艺复兴的光辉照耀整个欧洲。
也就是说分成这么几个阶段:史前——公元476年是上古时期,公元476年——公元1500年左右是中古时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中世纪,1500年之后又划分为近代、现代等。
对照中国历史年表,发现东、西两个当时几乎决裂的、独立发展的文明之间竟有如此巧合。
公元420年,晋朝灭亡,至此中国文化最高速发展的时代结束。
公元十四世纪,明王朝建立,中国在经过短暂的元代统治之后,传统学术界遭到毁灭性打击,继而进入中国文化史上最黑暗的时期。
上古时期,中国和欧洲的文明犹如人之青春期,均呈高速发展状态。
中国传统汉文化思想体系得到建立和确认,形成了以儒、道、墨、法为主,尤其以儒家为正统的思想体系,此种体系绵延至今,之后数千年,中国再没建立新的完整思想体系,只是对先秦思想体系得承袭、融和、分支和发展。
史学上的极端观点认为,秦以后中国就再也没有思想家了,而晋以后连真正的知识分子都很难找到了。
西方社会将古希腊称为经典时代。
那时期建立起来的哲学、科学体系被称为经典哲学、经典数学等。
丢番图创建了代数学,欧几里德著有《几何原本》,阿基米德的穷举和趋近概念是微积分的原始思想。
经典哲学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结束了“前苏格拉底”时代哲学家单一以自然为研究对象的哲学体系,从此,哲学将人本身作为研究对象,并由此开始了伦理学、政治学、法学等重要社会学科的研究。
对比之下,虽然在时间划分上有很大巧合,但顺序的颠倒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近现代的世界格局。
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会建立的严格制度和与之配套的残酷刑罚,教皇与欧洲各国皇室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拥有无上权威。
首先,教会把持着教育和受教育的权利;其次,所有违背圣经教义,或者说违背当时教会所解读的教义的人们都被列为异端、邪教。
因此当时的思想界死气沉沉,文明发展停滞。
而彼时的中国,在经过南北朝二百多年的短暂分裂后,隋大一统中国。
唐朝财富得到迅速积累,初唐时期政治相对稳定,文学艺术盛况空前,诗歌绘画成就最为璀璨夺目。
宋时期,尽管边境战争不断,军事实力不济,但当时中国的文学艺术继初唐之后达到第二个高峰,自然科学飞速发展,财政收入巨大,工商业迅速发展,工商业税收普遍超过税收总额的一半,政治上也较为清明,没有汉朝的外戚专权,也没有明朝的宦官摄政,没有突出的社会矛盾,生活富足,应该说彼时的中国正处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前夜。
直到蒙古人的铁骑彻底打破汉文明,中国进入政治、经济、文化最为黑暗的时期。
再说欧洲,十三、四世纪,起源于中东国家的黑死病席卷欧洲,死亡人数无法统计,较为普遍的说法是欧洲失去了至少一半的人口。
历史再次产生交集,当时蒙古人的正在统治中国,而很多欧洲人认为,黑死病是由蒙古人带去的。
可蒙古人给中国带来的是长达数世纪的黑暗,给欧洲带去的黑死病却间接导致了文艺复兴。
因为在这场惨绝人寰的瘟疫中,传统教会统治力量被极大削弱,欧洲政治经济格局被彻底打破,百废待兴之际重新建立秩序的机会放在欧洲人面前。
当文艺复兴之光传遍整个欧洲的时候,中国进入明王朝。
明早期,经济上国库极端空虚,民不聊生,政治上君主集权极端化。
洪武时期,生性多疑的朱元璋亲手制造了大面积的白色恐怖,锦衣卫的建立和文字狱的兴起,与其说是朱元璋在为子孙后代清君侧,不如说是对新王朝的致命打击。
靖难之后,永乐皇帝迁都北京,明王朝得到短暂复兴,郑和下西洋开始了庞大王朝远征的第一步。
然而,复兴是短暂的,随后的仁、宣两朝,虽然国力得到加强,却开始了最为恐怖的宦官摄政。
之后的明朝,开始出现了一些比大臣还要“声名显赫”的宦官,王振、汪直、刘锦、冯保、魏忠贤等等。
皇帝们大多数沉湎于声色犬马,炼丹方术,还有个别的喜欢做小生意,干木匠活儿,总之自从叛逆青年嘉靖皇帝二十多年不上朝以后,后面的皇帝们更是放心把权利交给大臣、宦官,自己玩儿去了。
明朝的自然科学其实也得到了发展,但多限于科学技术范围,没能带来广泛影响,建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