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读书报告

合集下载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5篇(优秀版)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5篇(优秀版)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属于现代的、英国传统的、哲学家的哲学史。

之前对它有些偏见,正因偏爱看德国传统的有较强思辨色彩的东西,此次阅读,纠正了我的一些偏见。

大体有以下一些印象比较突出。

一是,思想与实践,思想与行动的关联罗素有如下表述:哲学家们既是果,也是因。

他们是他们时代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的结果,他们(如果幸运的话)也可能是塑造之后时代的政治制度信仰的原因。

到底思想与行动对世界的影响哪个大,罗素的看法是,思想!现实中那些有文化有思想的人,往往没有怎样体现出他们的力量啊?罗素认为,观念决定行动,行动者的行动来自其内在思想,而他的思想来源于更早的思想家。

也就是说,思想家的影响力往往会滞后一些。

但它的影响还是决定性的。

二是,回答了思想史上存在诸多各种个性思想流派的原因罗素的看法是:知识优异的人们与他们当时的社会的关联,在不一样的时代里是十分之不一样的。

当政权转到马其顿人手里的时候,希腊的哲学家们就自然而然地脱离了政治,而更加专心致意于个人德行的问题或者解脱问题了。

他们不再问:人怎样才能够创造一个好国家?而是问:在一个罪恶的世界里,人怎样才能够有德;或者,在一个受苦受难的世界里,人怎样才能够幸福?哲学家们通常都是具有必须的心灵广度的人,他们大都能够把自己私生活中的种种偶然事件置之度外;但即使是他们,也不能超出于他们自己时代更大的善与恶的范围之外。

在坏的时代里,他们就创造出来种种安慰;在好的时代里,他们的兴趣就更加纯粹是理智方面的。

希腊与罗马的传统宗教只适合于那些对现世感到兴趣并且对地上的幸福怀抱着期望的人们。

亚洲则有着更悠久的苦痛失望的经验,于是就泡制出来了更为成功的、采取寄期望于来世的形式的各种解救剂;其中以基督教给人的慰藉最为有效。

这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思想史上会出现那么多的派别的原因。

思想是对现实的思考,现实如何,会相当程度地影响思想家的思想特点。

后人因时过境迁,可能会感到有些想法实在个性,但是,如果设身处地,或者用孟子的话说是知人论世,你也就明白他们了。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优秀10篇】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优秀10篇】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优秀10篇】西方哲学史读后感篇一文艺复兴是少数学者和艺术家的运动,宗教改革也并不能突破神学的藩篱。

在哲学层面上,十五.十六世纪的西方仍然处在精神蒙昧的暗夜中,是科学的启明星为其拉开了黎明的大幕,从哥白尼,伽利略,牛顿……到莱布尼茨,不同领域,他们在推动了西方哲学的发展。

罗素的这部《西方哲学史》带我们重新回顾西方哲学发展的那几百年,梳理西方哲学的发展。

今天我就来浅谈一下科学对西方哲学的影响。

天文与物理为科学奠基,对中世纪哲学观的冲击,始于天文学的领域。

哥白尼明确提出日心学说的可能性假设而被教会烧死,他最伟大之处,可能正在于不以权威教条和直观感觉,而以事实依据做判断,并且大胆明确提出假设的精神,这也正是科学的精神所在。

新天文学的。

冲击是必然的,西方涌现出了很多的天文学家,泰寇·布剌、布拉赫、开普勒、伽利略等,他们有的支持旧天文学,有的支持新天文,其中伽利略自身制作了一架望远镜证明了开普勒的一些推论假设。

他在力学上的成就最大,明确提出了惯性定律。

但异端思想的泛滥当然让天主教会倍感威胁,于是伽利略一再受到宗教审判,并被迫表示了悔改。

在那个年代,科学之路可谓荆棘重生,险象重生,科学家都是冒着生命危险在做科研。

终于,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远在英国的牛顿取得了最后的成功。

他明确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推导出了行星理论中所有事实。

这四位科学的先驱,将十七世纪的欧洲引向了一个科学昌明的时代。

科学的昌明刺激了哲学的进步,十七世纪的哲学仍然带着神学的桎梏,同样需要开拓者们披荆斩棘,为我们开辟道路。

弗兰西斯·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大家耳熟能详,他在追求理性的同时又强调信仰的胜利,对哥白尼和开普勒的学说嗤之以鼻,对正在发生的科学事件也一无所知。

托马斯·霍布斯则在政治哲学形成了自身的见解。

他主张极端的王政政见,在《利维坦》和《公民论》中明确提出,人人生而平等,但每个人都希望自身自由,又希望能控制他人。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范文5篇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范文5篇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范文5篇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范文5篇看了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之后,我对哲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西方哲学史》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篇1记得有一次,我去洗手间听到水龙头“哗哗”的响声,正好我看见一个人洗完手就走了,而没有关的水龙头依然在“哗哗”地流着,好像在对我说:“呜呜,谁把我关紧呀?”我正准备走的时候,看见一个小女孩走进来洗完手就把水龙头关紧,然后再走,我好像听到水龙头在默默地对那个小女孩说:“谢谢你,把我关紧了!”看到这里我心里有一种话说不出来的滋味,我因该节约用水呀!闻着淡淡的泥土清香,看着花间翩翩起舞的蝴蝶,望着生机勃勃的菜园,我的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虽然跑来跑去有点累,但是我深深地懂得了劳动的价值,体会到了无穷无尽的劳动乐趣。

今天放学我回到家,我感觉肚子咕咕叫,我跑进厨房,找东西吃,案板上有面和饺子馅,我拿起擀面杖,开始摆饺子,没想到爆了几个,各个饺子都露了馅,我垂头丧气的说:“我才包了几个,个个饺子都露了馅,都像露了馅的王八。

”这时候奶奶走了进来,我说奶奶你教我包饺子呗。

五千年的历史,五千年的沧桑,也由此铸造了中华民族一个不屈的民族信念: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汶川发生了8级大地震,瞬间,高楼大厦成了残垣绝壁,一切事物便在那一刻灰飞烟灭了,看似巨大的,无法拯救的创伤,在中国人民的奋勇努力下让它焕然一新,中国人民的精神震惊了世界,使全世界人民由衷地佩服中华民族的勇气和毅力。

可以说,在苏格拉底之前,人类的意识是由酒神的迷狂主导的,可以看到赫拉克利特在虔诚之中呐喊世界是一团不灭的火焰,可以听到荷马在疯狂之中演唱神与英雄们强大的力量;而到了苏格拉底,人类就开始冷静思考了,思考着人类自身的秩序,而把那种酒神迷狂的火焰被冷静的理智浇灭了,这就是为什么苏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图要把荷马这样的诗人驱逐出他的理想国了。

诗人的力量可以触及宇宙的每一个角落,而柏拉图的已经观察到宇宙的每一角落了,他却不愿承认自己是诗人:他用冷静的理智来反对酒神的迷狂,却不知自己已陷入迷狂之中。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集合13篇]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集合13篇]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集合13篇]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篇1深夜推荐喜欢哲学的2套收藏书,罗素《西方哲学史》和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罗素《西方哲学史》按照逻辑的次序,从古希腊师徒三圣贤开始,浅显易懂陈述到欧洲文艺复兴的近现代哲学家思想流派。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开创非理性主义先河,以学术论证的方式探讨认为生命意志存在的价值。

哲学可以影响到方方面面,从国家意志到个人生活,包括创造性科学、艺术、音乐、文学、意志力学、美学,甚至是战争;包括幸福、快乐和孤独!当然,哲学的思想光辉也是不着一物的来到人间,闪动着生命和真理的光辉。

文化有体系,思想有喜好。

每个哲学家创造的知识体系架构也可以影响到个人,古希腊三贤是颠覆性的进步;近代叔本华是尼采和托马斯·曼的启发着,罗素是悲剧和误解性看待尼采的(包括尼采被希特勒亵渎),以及后来尼采和瓦格勒闹掰,而叔本华和尼采却又鄙视和颠覆康德和黑格尔,中间这些却与他们所处的时代休戚相关,这中间也许就是:一个不怀偏见的'人,就是哲学家的外行。

对我们的启发是什么呢?也许就是这个时代,用悖论的话说就是:这个傻戳戳的时代!哈哈超越时代,也许是对我们最低的要求,也是最高的要求!《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篇2一、何为哲学何为哲学?没有定论。

有的人弄了一辈子哲学,且大大地有名,到80岁咽下最后一口气时还不知道哲学是个啥东西。

这是个可悲的现象,对于我们最常见的东西,我们反而一无所知,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不提则已,一提就令人目瞪口呆。

举个最常见的例子:什么是人?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各式各样。

柏拉图,这个古希腊最出色的哲学家,就曾经对学生们说:人,就是两足无毛的动物。

他的学生第二天就拎来只拔光了毛的公鸡过来,在课堂上喊道:看啦,哥们儿,这就是人!后来学历史,学到人类进化论时,历史老师告诉我们:人是能够制造工具的动物。

这样问题又来了:一、能够制造工具的动物就是人吗?二、不能制造工具的动物就是人吗?显然不对,非洲的黑猩猩就能制造工具,它能把树枝从树上折下来,将枝的叶子扒下来,然后伸进洞里去钓蚂蚁吃,它是人吗?如果有个婴儿天生无脑,当然也就不会制造工具,那么,他就不是人吗?所以,什么是人?也无定论,正如什么是哲学一样。

西方哲学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读书笔记【篇一:西方哲学史读后感5篇】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属于现代的、英国传统的、哲学家的哲学史。

之前对它有些偏见,正因偏爱看德国传统的有较强思辨色彩的东西,此次阅读,纠正了我的一些偏见。

大体有以下一些印象比较突出。

一是,思想与实践,思想与行动的关联哲学家们既是果,也是因。

他们是他们时代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的结果,他们(如果幸运的话)也可能是塑造之后时代的政治制度信仰的原因。

现实中那些有文化有思想的人,往往没有怎样体现出他们的力量啊?罗素认为,观念决定行动,行动者的行动来自其内在思想,而他的思想来源于更早的思想家。

也就是说,思想家的影响力往往会滞后一些。

但它的影响还是决定性的。

二是,回答了思想史上存在诸多各种个性思想流派的原因搞笑短文罗素的看法是:知识优异的人们与他们当时的社会的关联,在不一样的时代里是十分之不一样的。

当政权转到马其顿人手里的时候,希腊的哲学家们就自然而然地脱离了政治,而更加专心致意于个人德行的问题或者解脱问题了。

他们不再问:人怎样才能够创造一个好国家?而是问:在一个罪恶的世界里,人怎样才能够有德;或者,在一个受苦受难的世界里,人怎样才能够幸福?哲学家们通常都是具有必须的心灵广度的人,他们大都能够把自己私生活中的种种偶然事件置之度外;但即使是他们,也不能超出于他们自己时代更大的善与恶的范围之外。

在坏的时代里,他们就创造出来种种安慰;在好的时代里,他们的兴趣就更加纯粹是理智方面的。

希腊与罗马的传统宗教只适合于那些对现世感到兴趣并且对地上的幸福怀抱着期望的人们。

亚洲则有着更悠久的苦痛失望的经验,于是就泡制出来了更为成功的、采取寄期望于来世的形式的各种解救剂;其中以基督教给人的慰藉最为有效。

这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思想史上会出现那么多的派别的原因。

思想是对现实的思考,现实如何,会相当程度地影响思想家的思想特点。

后人因时过境迁,可能会感到有些想法实在个性,但是,如果设身处地,或者用孟子的话说是知人论世,你也就明白他们了。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6篇)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6篇)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6篇)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西方哲学史》是英国哲学家罗素享誉世界的一部学术巨著。

它以其精湛的思想,深邃、广博的学识在全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罗素有一句名言:“一种哲学要有价值,应当建立在一个宽大坚实的学问基础上,这个学问基础不单是关乎哲学的。

”罗素本人就是这句名言的实践者。

他的哲学著作涉及学科之多,令人叹为观止。

评论家认为:“罗素的学识比他同时代的任何人都渊博……”怀特海形容罗素“是柏拉图的一个对话的化身”。

我想,学识渊博,视野开阔是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的一个重要缘由吧。

在《西方哲学史》中,从人类的第一个哲学学派---米利都学派着笔,向读者描述了自公元前6世纪以来,直到近代哲学的进展轮廓;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几乎任何一个重要的哲学观点我们都可以在这部著作中找到清楚的评述。

在书中,对这些哲学观点的评述清楚而明智,表现了一个学术大家深邃,精湛的思想,令人深深叹服。

如评述柏拉图关于闲暇产生才智的表示质疑,对此,作了具体而深刻的分析。

首先拿柏拉图的这种思想与近代思想作比较,推出柏拉图该种思想存在的明显问题;然后作了一系列的假设,假设柏拉图的思想或者说假想成立,经分析和推理,最终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找出一群“有才智”的人来,把政府交托给他们,这仍旧是一个不能解决的问题。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拥护民主制度的根本缘由。

仔细阅读此书,我发觉我收获的不仅是对西方哲学史的了解,还有对罗素慎密的规律和极强的推理力量的学习。

我觉得读一本好书,我们的目的不要只局限于了解书中所介绍的内容和情节,而是要汲取所表达出来的主动向上的思想、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以及要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力量,要懂得学习,精于学习,在阅读中至少能在思想上提高自己思索问题,处理问题的力量。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索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善答案的问题。

所以“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讨论。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5篇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5篇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属于现代的、英国传统的、哲学家的哲学史。

之前对它有些偏见,正因偏爱看德国传统的有较强思辨色彩的东西,此次阅读,纠正了我的一些偏见。

大体有以下一些印象比较突出。

一是,思想与实践,思想与行动的关联哲学家们既是果,也是因。

他们是他们时代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的结果,他们(如果幸运的话)也可能是塑造之后时代的政治制度信仰的原因。

现实中那些有文化有思想的人,往往没有怎样体现出他们的力量啊?罗素认为,观念决定行动,行动者的行动来自其在思想,而他的思想来源于更早的思想家。

也就是说,思想家的影响力往往会滞后一些。

但它的影响还是决定性的。

二是,回答了思想史上存在诸多各种个性思想流派的原因搞笑短文罗素的看法是:知识优异的人们与他们当时的社会的关联,在不一样的时代里是十分之不一样的。

当政权转到马其顿人手里的时候,希腊的哲学家们就自然而然地脱离了政治,而更加专心致意于个人德行的问题或者解脱问题了。

他们不再问:人怎样才能够创造一个好国家?而是问:在一个罪恶的世界里,人怎样才能够有德;或者,在一个受苦受难的世界里,人怎样才能够幸福?哲学家们通常都是具有必须的心灵广度的人,他们大都能够把自己私生活中的种种偶然事件置之度外;但即使是他们,也不能超出于他们自己时代更大的善与恶的围之外。

在坏的时代里,他们就创造出来种种安慰;在好的时代里,他们的兴趣就更加纯粹是理智方面的。

希腊与罗马的传统只适合于那些对现世感到兴趣并且对地上的幸福怀抱着期望的人们。

亚洲则有着更悠久的苦痛失望的经验,于是就泡制出来了更为成功的、采取寄期望于来世的形式的各种解救剂;其中以基督教给人的慰藉最为有效。

这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思想史上会出现那么多的派别的原因。

思想是对现实的思考,现实如何,会相当程度地影响思想家的思想特点。

后人因时过境迁,可能会感到有些想法实在个性,但是,如果设身处地,或者用孟子的话说是知人论世,你也就明白他们了。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及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及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精选多篇) 第一篇: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范文可以说,在苏格拉底之前,人类的意识是由酒神的迷狂主导的,可以看到赫拉克利特在虔诚之中呐喊世界是一团不灭的火焰,可以听到荷马在疯狂之中演唱神与英雄们强大的力量;而到了苏格拉底,人类就开始冷静思考了,思考着人类自身的秩序,而把那种酒神迷狂的火焰被冷静的理智浇灭了,这就是为什么苏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图要把荷马这样的诗人驱逐出他的理想国了。

诗人的力量可以触及宇宙的每一个角落,而柏拉图的已经观察到宇宙的每一角落了,他却不愿承认自己是诗人:他用冷静的理智来反对酒神的迷狂,却不知自己已陷入迷狂之中。

与其说他的“理念”是一种单纯的哲学,不如说他创造了一种关于美的意境,天地万物都可以归服于“理念”的名义下,这何尝不是人类意识中那种最纯粹的、统一的关于宇宙初生之美的体验呢!美在第一双眼睛看来是不可言说的,而柏拉图却说了出来!在无意之中,柏拉图的“理念”接近了上帝,可他终究只是接近。

在苏格拉底之前的思想家则是和上帝融为一体的,他们就是神。

可以说,柏拉图是最后一个体验到古希腊那种酒神的迷狂(更多请你搜索)的人,而柏拉图之后的人更多的是看到他那种冷静的理智,仿佛再也听不到诗人那疯狂的呐喊了,仿佛再也没有和宇宙万物融为一体的体验了。

与其说亚里士多德是一个哲学家,不如说他是一个科学家,因为他力求哲学像科学研究那样明晰。

关于哲学和美,到底是偏向于纯粹的形上的思辨,还是偏向于严谨的富有逻辑的对自然万物的精确的观察和把握,亚里士多德选择了后者。

自然万物那种朦胧之美变得清晰了,人与自然万物的距离拉近了。

以上所说的人类意识中哲学的、宗教的、科学的三种认识方式中,科学的认识方式的力量在逐渐强大,开始被确立了起来,这也表明人类自身的分界变得明显了。

亚里士多德继承了他的老师柏拉图那种冷静的理智,但他比柏拉图更彻底的抛弃了激情和诗人。

他在观察宇宙万物时,更像是带着一架显微镜。

他把整个宇宙看成是物理的或者生物学意义上的宇宙,富有秩序而有那么机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哲学史》读书报告
斟酌再三,选择了这本书作为我的读书报告,因为就个人而言,本人对西方哲学的逻辑和思辨很感兴趣,感觉中国的哲学就少了这份严密的逻辑。

而且中国的伦理学这些我们在读书生涯中都是多多少少接触了很多,所以本人难免对新的、西方的哲学伦理学这些更感兴趣一些。

说实话这本书真的很枯燥,我没有那种一口气把它读完的冲动,断断续续看了差不多,不敢说全部内容都看了,至少大部分内容我还是有点印象的。

因为本人首先看过《苏菲的世界》这本更加生动有趣的哲学通俗读物,所以再看《西方哲学史》的时候还是能够看懂很多的,至少讲的某某哲学家我心头都会有所印象。

其次,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有很多作者本人的看法,经常能看到作者本人对某某哲学家或哲学理论作出评论,我的意思并不是这书因此就不好,而是要知道这点,以警惕的眼光看待罗素的评论,以后有机会或许应该看看哲学家本人的着作,看原着。

咱先不谈伦理学,就说说哲学,毕竟这是一本哲学读物,肯定能够说出很多关于哲学的话题。

首先,结合本人之前看的更通俗的哲学大众读物,我更能理解相关哲学家的思想和观念。

给我很大震撼的一点就是哲学就是一套理论化的世界观,就是解释世界的一种方式。

我接触了哲学之后才发现原来还可以这样解释世界,还有这样完全与我本人的世界观完全迥异的世界观,而且还能完全说得过去,哲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圆融自通,有强大的逻辑思辨,能够说服人不是吗真的,当我了解了另外一派的哲学观点的大致的时候,我首先的感觉就是,是啊,这样完全说得过去啊,原来还可以这样看待世界,而且我觉得也很有说服力。

我们之前一直接触的是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在我们的基础教育中完全没有理论化地介绍其他流派的哲学,我们也无从比较,觉得世界就是那样,其他流派的哲学——比如唯心主义,就是个渣。

我们的教科书里介绍唯心主义的时候,我们感觉唯心主义说的就是某人心里想要什么可以变出什么,世界只存在我的心中。

我们看待唯心主义就像看待一个傻子一样,我觉得完全没有必要,我们辩证唯物主义也是一门很强的学说,完全没有必要这样打击对手。

只是我们选择了唯物主义而已。

哲学除了让我看到了完全不同的世界观,开拓了视野以外,哲学家们的精神也深深让我为之折服。

首先,哲学家和孩子是同一类人,对这个世界无比好奇,对“我是谁”、“这世界从哪里来”、“我从哪里来”这些终极问题都是充满好奇的,好奇我们这个世界为什么会是这样,而不是像普通人一样随着年岁的增加就忘掉了这份好奇心。

并且他们不满足于现成的答案,先贤或是宗教都给出了相应的回答,可是他们不相信,他们不接受现成的答案,去追寻自己的答案。

可以说,哲学家们的这份怀疑精神贯穿着整部哲学史。

苏格拉底不满足希腊宗教和当时的哲学给出的对于这个世界的解释,偏要去找自己的理念世界;笛卡尔怀疑整个基督教对于这个世界的解释,创立自己的哲学……这些哲学家们有着整个人类文明最为聪明和智慧的头脑,我是这样认为的,他们的思想和观念流传于世,让我们更清晰的认识这个世界,从而改造世界,他们是人类文明的先锋和领路人,他们的思想引领着我们更加大步的走向世界。

抱歉,我忍不住洋溢我对哲学家们的赞美之词。

他们那永不妥协的批判和怀疑照亮了这个世界,他们勇敢的探索精神激励着我们。

不管正在读我写的东西的你曾经有没有受到过激励,反正我是受到了。

看到了哲学家们的怀疑精神,我忍不住被传染,我的怀疑和思考的劲头也被激发出来了。

我发现我对于现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不是很坚定,而且大部分都是这样被动的接受,很多都是经不住逻辑的推理,我对我的人生意义产生了怀疑,甚至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活。

比如,我之前的人生观也是以后就毕业、找工作、发展事业、结婚生子,我以后就这样就行了。

可是,我为什么要这样,我真的像这样吗我用我仅有的人生去干这些这无非是父母、老师、社会等潜移默化对我灌输的这些观念。

我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还是很牢固的,我刚才说了,我们辩证唯物主义是一门很强的学说,可是用怀疑精神来审视我自己的观念的话我发现我原本很多对这个世界的看法都站不住脚,经不起严密的逻辑推理,我为什么要这样看待世界,我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多问几个为什么我就完全糊涂了。

不是我脑子有问题,而是到最后就没有什么答案或者说就是“父母告诉我的”、“我也不知道”这样的答案。

可是说读哲学对我很大一个功用就是启发民智,启发我去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

我为什么要这么说
好了,我们这门课既然是伦理学,读书报告虽然是哲学的书籍,我们肯定要来谈谈伦理学的。

说实话,我这书看的有点马虎,伦理学的部分我现在并不能回忆起多少,虽然伦理学部分我都看了不止一
遍。

我真正记下来的内容是亚里士多德的中庸点的伦理学,而且各阶层有自己的伦理学的要求,比如奴隶主和奴隶的道德要求是不一样的。

其次是斯宾诺莎的伦理学,斯宾诺莎作为一名理性主义的哲学家,他的伦理学的特点也是具有非常逻辑严谨这一特点。

特别是翻开《斯宾诺莎伦理学》的时候就崩溃了,伦理学也能写得像数学公式,“【命题48】……【证明】……由命题29可得……”其内容我倒没有记住多少,只记得这种证明方式了。

然后是康德的伦理学思想,肯定读者都只知道康德那句着名的名言:“这世界有两件事我越思考越觉得敬畏,一件是我头顶的星空,一件就是人们心中的道德律。

”按照康德的道德观念,我们现在那种做好事是为了别人报答和夸赞,或是做好事仅仅是因为社会要求这么做,这些统统算不上真正的道德。

我本人也是这样认为的,待会儿我会说说我本人的道德观。

就像孟子说的,人们看到一个快要掉下井的小孩都会去救,这是恻隐之心,我做这个是因为我就想去做,并不是外界对我的要求,我也不是为了什么,做这个只是因为这是我的道德观,此乃谓真道德也。

之后我感觉还真没什么可是谈的伦理学观念了。

值得一说的或许就是尼采的“重估一切道德”,这我会在后文中提及,还有就是尼采所提倡的强者道德和弱者道德,及精英道德。

强者是鼓励,弱者是才是怜悯。

现在来谈谈本人的道德观念,本人在长期的看书和学习的过程中自形成了一套自己的道德观念,只是在看这本书、思考伦理学的过程中丰富和拓展了而已。

我认为我们这些研究和学习伦理学——及研究道德的科学,的这些人应该要具备一项很重要的要素就是客观的看待每种不同的道德观念。

要有尼采所说的那种“重估一切价值”的观念。

因为纵观历史,各个朝代,各个文明,各个国家总有自己不同的道德观念。

从历史上来看,以前裹小脚是符合道德的,现在就道德吗以前忠诚于君主是道德的,现在就道德吗以前婚姻父母做主是道德的,现在就道德吗……从横向来看,夏威夷海滩赤身裸体是道德的,我们这里就道德吗中东一夫多妻是道德的,我们这里就道德吗西欧等过卖淫合法是道德的,我们这里就符合道德吗……以此种种,还有很多例子,我并不是说,我们就不要相信道德,或许我们今天符合道德的东西明天就不符合道德了,而是认为我们研究伦理学的人要要更高的立场和角度来看待道德这回事儿,客观的看待道德,要有“重估一切价值”的魄力。

对待道德要有一种警惕之心,站在更高的地方看它。

最后,本人认为的真正道德的事情就是既要照顾到集体又要照
顾到个人的道德,我们宣扬的集体主义的道德观本人觉得真的有点极端。

为什么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冲突的时候,个人利益要完全服从集体利益我认为真正的道德是就是康德所宣扬的那种真正深入人心的道德律,那种我做这个就是因为我想做,我不做这个就是因为我不想做,这是我内心道德律的要求,并不是要为了什么外在的利益或是为了躲避处罚而已,这才是真正的道德,我们要宣扬的无非就是这样的道德。

这样的道德要深入人心肯定有一点就是能够被大众所接受,让他们真正信服这东西,怎样才能让大众真正打心眼里接受这样的道德观念,这就是我们研究伦理学的人真正要做的。

在这里我也说说我本人一些粗浅的看法,那就是照顾到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把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协调好,要把短期和长期利益协调好等,然后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有很强大的逻辑思辨,能够把正常人说服,或许是利益之间的比较,或许是人性的共鸣等等。

这样的道德观念我想是会利于社会的,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好了,我的读后感想杂七杂八写了这么多也算结束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