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
语文阅读中的信息筛选与整合能力

语文阅读中的信息筛选与整合能力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语文阅读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技能。
而在阅读过程中,信息筛选与整合能力则是理解文章、获取知识的关键所在。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信息筛选。
简单来说,就是从大量的文字中找出对我们有用、有价值的内容。
这就好像在一堆沙子中挑选出金子,需要我们有敏锐的眼光和判断力。
当我们面对一篇文章时,里面可能包含了各种各样的信息,有背景介绍、人物描写、情节发展等等。
但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与我们的阅读目的相关。
比如,如果我们是为了了解某个历史事件的经过,那么对于文中对人物心理的细腻描写可能就不是重点,我们需要快速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与事件发展相关的叙述上。
那么,如何提高信息筛选的能力呢?第一步,要明确阅读的目的。
在开始阅读之前,先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读这篇文章?是为了获取知识、解答问题,还是为了娱乐消遣?不同的目的决定了我们筛选信息的重点不同。
第二步,学会抓住关键语句。
这些关键语句往往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比如标题、开头和结尾的段落、段落的首句和尾句等。
它们就像是文章的骨架,支撑起了整篇内容。
第三步,要善于分辨主次信息。
有些信息可能只是为了丰富文章的表达或者营造氛围,而不是核心要点,我们要能够准确地识别出来。
信息筛选出来之后,接下来就是整合。
信息整合是把筛选出来的零散的、碎片化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和总结,使之形成一个有条理、有逻辑的整体。
这就好比把一堆零件组装成一个完整的机器。
整合信息时,我们需要对筛选出来的内容进行分类。
比如,把关于同一主题或同一方面的信息归为一类。
然后,找出这些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它们是如何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的。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涵,把握作者的意图。
为了更好地整合信息,我们可以采用一些方法和技巧。
比如,制作思维导图。
将筛选出来的关键信息写在纸上,然后用线条和箭头将它们连接起来,展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直观地看到信息的结构和逻辑。
现代文阅读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 小说中的花轿与刻画侯菊的形象有密切关 请简要分析。( 。(6 系,请简要分析。(6分)
•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 ①要花轿,长远打算 要花轿, • ②改装花轿,心灵手巧 改装花轿, • ③出租花轿,善于经营,贤惠体贴 出租花轿,善于经营,
• 文中叙写了如今关中“麦天”的哪些变化?这些 文中叙写了如今关中“麦天”的哪些变化? 变化说明了什么?(6 ?(6分 变化说明了什么?(6分)
• • • • • •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女看娘的交通工具多了; 女看娘的交通工具多了; 麦客少了; 麦客少了; 收麦子用收割机了; 收麦子用收割机了; 收麦子的时间缩短了。 收麦子的时间缩短了。 表现乡村在向现代化发展( 表现乡村在向现代化发展(或表现了农村 的进步)。 的进步)。
• 文章第三段阐述了波兹曼的媒介文化观,请作 文章第三段阐述了波兹曼的媒介文化观, 简要概括。 不超过40个字)(6 40个字)(6分 简要概括。(不超过40个字)(6分)
•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2)结合全文 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结合全文,
•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 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使 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 文章憎命达”的内涵更加丰富, “文章憎命达”的内涵更加丰富,内 容表现更加集中。 容表现更加集中。
• • 摘取法:摘录重要语句中的关键词语。 摘取法:摘录重要语句中的关键词语。 归纳法:理解内容,分类概括。 归纳法:理解内容,分类概括。
• 典型例题: 典型例题:
• 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 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6分 2009江苏卷 江苏卷) 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6分) (2009江苏卷)
第04讲 文本信息的筛选、整合和概括(讲义)(解析版)

第04讲文本信息的筛选、整合和概括目录文本信息的筛选、整合和概括筛选,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根据阅读目的取舍信息的思维活动,捕捉和选取有效的、符合阅读目的的重要的语句,体会有关语句的隐含信息,舍弃无关紧要的内容。
整合,就是将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整理、综合、转换的过程。
“筛选并整合”:一是指能够辨别材料中信息的正误;二是指能够从文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有关语句,进行简单表述。
筛选信息的前提是审清题目要求,筛选出的信息要与题目相关;而整合信息则要对筛选出的信息进行分类集中,重新组合,粗略概括。
概括:“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包含概括段落中心、归纳内容要点、概括全文中心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其中,分析理解是基础,综合归纳是核心,概括表达是关键。
信息类阅读试题关于文本信息的筛选、整合和概括,可以在选择题中出现,也可以在主观试题中出现。
试题形式灵活多样,这种考点的试题,一般出现在选择题和简答试题中,这是考查学生概括信息的能力,要有对信息进行筛选和整合的能力。
概括信息筛选整合信息实战技法整合信息题型一概括内容所谓“重要概念”,就是指含义丰富深刻,能够蕴含文章主题思想,能够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概念,一般涉及以下三点:①根据上下文推断含义深刻的概念;②根据上下文把握重要概念的语境义;③根据作者的观点理解重要概念的隐含义。
新高考现代文阅读Ⅰ,往往考查对“重要概念”内涵、属性和外延的理解。
此类题的阅读材料多为科普文。
【教材实例】阅读统编版教材选择性必修下第13课《宇宙的边疆》,从宇宙、行星系、恒星、太阳系、地球这几个说明对象中任选一个感兴趣的进行分析,找出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并给它下定义。
【关联高考】[解析]下定义时应注意其“类属”和“特征”。
首先应明确历史地理学是一个学科。
然后根据材料梳理出它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特征、时代等要素,将其组合成一句完整的话语。
回答本题时还应注意不能将其与“沿革地理”混淆。
[参考答案]①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分支学科,②具有时空结合的特征,③以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的产生、形成及其演化的过程为研究对象,④探寻这些现象产生、形成及其演化背后的原因和规律。
“现代文阅读分析综合”教案

“现代文阅读-分析综合”教案“现代文阅读――分析综合”教案【考点解读】一、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从阅读材料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并整合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取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
这里所说的信息,是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消息、情报或代表某些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图形等。
从文章中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的信息,必须在阅读时把注意力放在文章重要内容上。
一段或一篇文章的重要内容包括:①文章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②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述;③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等。
在重要信息的筛选过程中,要特别关注指代语、总结语、衔接句和标题语,这些语句中往往隐藏着重要的信息,对其进行合理必要的抽取、概括、组合、转换和延伸,是解答题目的关键。
二、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是对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能力层级为C级。
一般来说,用来作为检测学生阅读能力的文章,不论是哪类作品,都一定有明确的思路。
所谓思路,就是文章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地表达思想的脉络、路径。
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思路。
能否把握作者的思路,是阅读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尺。
而思路并不是什么抽象的东西,事实上,文章的思路隐含在文章的结构之中,一篇文章的结构就是文章思路的具体展现。
因此,要想把握住文章的总体思路,就应该从分析文章结构入手,从归纳各段段意入手。
给文章划分层次,理清段与段之间以及一段之内各个句群或句子之间的层次关系,是把握文章思路脉络的手段,也是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观点态度的手段。
从高考设题的实际来看,本考点在设置考题时,常常是将“分析结构,把握思路”二者结合起来进行考查。
三、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归纳内容要点”是指现代文阅读中的整体内容或其中某一部分要用几句话简明扼要地表达出来,即“化整为零”的分解剖析,它是一种提炼和综合过程,即在正确理解有关内容的.本质后进行提炼说明。
如果内容比较复杂,还需要把若干要点合并或归纳为共同特点后再概括。
现代文阅读

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 05全国Ⅰ卷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 正确的一项是: B A.作为自然屏障的言,历史地理学界对“人河关系”的研 究较为深入,取得了一定成果。(合理推断) C.晋人向南翻越中条,不仅具有改朝换代的政治 意义,也是了不起的社会巨变。(凭空臆断) D.历史文献中关于“夏墟”和“有夏之居”的记 载,说明夏族发祥于汾运盆地。(凭空臆断)
三、写法分析
• 这一描写看似游离主题,实则以火树银花反衬 “夜空山影如魅”的摄人魂魄。
• 大阅读备考建议
1、整体感知,读懂全文内容。 2、依据材料提示,准确提取信息。 3、细察选项异同,挑选正确选项。 4、把握材料核心,学会整合概括。 5、语言通顺得体,注意字数要求。
词语含义和表达效果
• 例(全国05Ⅲ)14.文章开头说:“张家界绝对 有咨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假如有人把她的大美 翻译成人类通用的语言。”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 • 筛选:在文章开头,既要关注文句本身,又要关 照全篇。 • 理解:1、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是优秀作品。2、 张家界获诺贝尔文学奖。 • 阐释:张家界就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优秀作 品一样,是天造地设最绝美的风景。
小阅读备考建议
• • • • • • • 1、过概念关,划出概念,分清主次 2、整体阅读,抓主要对象、观点、成就 3、逐题阅读,一一对应,决不错位 4、标志性词语,用笔标出 层次:首先、其次 时间:将、已、在、正 范围:大多、唯一、全 程度:很、较、非常 • 状态:会、将、不能 • 条件:否则、除非
一、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
• 解题思路3、用试题的指令,辨析与筛选各选项答案
(04全国Ⅰ)
• 文中生物学家认为“胚胎干细胞的研究更有价值”,下 列不属于生物学家判断依据的一项是: A A.成年干细胞主要分布于骨髓、血液、大脑、胰腺等处。 B.成年干细胞非常稀少,较难分离和纯化。 C.成年干细胞并不具有分化出所有类型细胞的能力。 D.成年干细胞在体外难以扩增到三四百代。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客观选择题+课件

在比对选项时,要注意是否存在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 加因果等常见设题手段。
对于那些看似与原文信息一致的选项,也要仔细审查是否 有细节上的差异。
有时候,正确答案可能并不是原文的直接表述,而是对原 文意思的合理推断。
四、命题陷阱解密及真题演练
• 1.变动范围。
• 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替整体,以局部代替全局,或者以全局代替局部,以一般代替个别,从而使考生做出 错误的判断。要解决这类问题,阅读文本时,要特别注意关键名词、动词前面的修饰限制词,例如“一些”“几 乎”“除……之外”“到.…为止”“绝大多数”“全都”等,阅读时见到这些词,可以用横线画出来或者做特殊标 志,以便答题时对这类错误做出快速判断。如:
高考信息类文本阅读复习
考点一筛选整合信息
客观题 选择题
一、信息整合分析考点解读
高考卷现代文阅读工第1题选择题题干关键词均为对 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选项内容是对相关 材料基本信息的加工、转换表述,这需要在准确解读 全部阅读材料,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并对材料准确理解、 分析和整合的基础上,把握材料的内涵和外延,推出恰 当答案。这类选择题和主观题都是考查信息整合、 分析的关键能力。
选项遗漏原文的关键词语或更改部分观点,或利用多义词误导 认真研读原文,正确解读文意,特别注意揣摩概念与概念、事物
,或断章取义,从而背离原文意思,歪曲作者的观点。
与事物、事理与事理的关系
三、解题方法技巧:
锁定关键词、关键句:在阅读时,要特别关注那些能够代表作者观点或 主题的词汇和句子。 回归原文定位:对于每个选项,都要回到原文去寻找支持或反驳的证据。 进行信息比对:比较选项中的信息和原文中的信息,看是否有出入。 注意转述方式:选项可能会使用不同的方式来转述原文的意思,如概括 式、具体式或同义变式转述
学案7:.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考点穿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2020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必考内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包含两层内容:筛选文中的信息;整合文中的信息。
按照思维的一般规律,应是先筛选,然后整合。
所谓“筛选”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来区分信息的有无、主次、轻重,去粗取精,去次留主,通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
所谓“整合”是指把筛选出来的有用的语言材料按题干要求进行分类,用准确的语言对加工过的信息进行描述或总结概述。
“信息”是指作者通过阅读得到的知识、内容、事实、理论、观点或设想等。
“文中的信息”主要是指文章中介绍的最新知识以及对这些知识进行阐释的语言材料、作者的观点等。
可以是知识、消息、情报或代表某些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图形等;也可以是能够体现作者写作意图的形式和手法,如文章的结构、语言、修辞和表现手法或表达技巧等。
主要是指: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最新知识;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述;有力反映作者的观点、集中表现文章主旨的内容。
往往表现为文中现成的词语、句子,或者是隐藏在语句里面的深层含义,闪烁在字里行间的隐含的意义。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就是对文章进行有一定阅读目的的分析,按照要求从文中寻找出符合要求的信息,即把符合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选出来。
筛选,即确定对象,针对题干中的要求对照语言材料进行搜索,查找对应的信息源,是在阅读过程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在答题中是去伪存真的过程,辨析正误;整合,即“调整组合”,是将提取出来的零散的信息,按要求分类,经过加工,形成比较系统的内容的认知的过程。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基本要求是准确、全面。
题型主要是单项选择,有些是简答。
论述中的新发现、新情况、新知识,就是新信息。
这个获取的过程,就是筛选、整合的过程。
要对文中的信息进行分类,区分重要、次要的信息;要对这些信息归类,理清关系,如同一、包容、从属、并列关系等等。
特别要注意隐含的信息的辨识,并能将其明示化。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现代文阅读信息的筛选整合(完美整理版)

现代文阅读信息的筛选整合未0620 1642现代文阅读信息的筛选整合考点解说文中的重要信息的筛选整合是指阅读时,在整体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从文章中快速捕捉最新信息,并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出自己所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资料加以整合。
答题步骤1.认真审题,弄清楚问的是什么(确立答案支架)2.根据问题筛选相应的答题范围。
3.整合——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集中、合并组合或归纳概括。
4.转换表述——根据题目要求,对整合的信息,用自己的话组织成答案(要遵循语言规则)整合——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集中、合并组合或归纳概括(1)(2)(3)(4)例1.阅读《野菊花》,思考文段后的问题:2.联系全文看,野菊花的野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4分)分析题目:③她不禁锢自己,有花就尽情地开,有香就尽情地放。
︳这一朵迟迟不肯谢去,那一朵挣出半个脸儿来就开了。
从茎顶,从胁下,一下子冒出那么多花骨朵,仿佛一夜之间被风唤醒,一齐把眼睛睁开,睁得又圆又亮,再也不想闭去。
她把金子般的本色毫不掩饰地宣泄成河成瀑,又把琥珀般的药香毫无保留地聚散如云如雾。
这时,假若你静下心来,你会从袅袅升腾的忽聚忽散的浓香里谛听到广东音乐《金蛇狂舞》的活泼,琵琶古曲《十面埋伏》的壮烈……④她不固守现成,匍匐的枝条看似柔弱,却从不攀援依附。
这枝被折去,更多的芽箭立即射出,迅速占领周围的地面,把墨玉般羽状分裂的叶片扩张开来,铺展如苍鹰的翼翮(hé),拥护着黄花,风来想凌空而去,云过含不尽向往,活脱脱是一幅潘天寿袍和金石的《鹰瞵图》,从大别山巅挂到淮水河沿。
当霜雪卷藏这幅宏篇巨构时,她的宿根却在这片沉重而冷静的土地下酝酿谋划,将屈原“上下而求索”的浩歌凝结在心,待时以串发。
今年崖头岭上的几株,明年一定要发展成簇;今年篱前坎下的几丛,明年一定要繁衍成龙。
星散的,要汇聚;成块的,要连片。
然后,在荒滩坡,在贫瘠却是自由的土地上,左冲右突,向四面八方扩张、挺进,步步为营,为营步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改变语气整合法
• (2002全国《话说知音》): 说的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他在停泊的小舟中
专心致志地鼓琴,樵夫钟子期竟会听得出神入化。 当他将仰慕着高山的情思注入音符时,钟子期立即 慷慨激昂地吟咏着:“巍巍乎若泰山!”当他挥舞 手指弹出浩荡迸涌的水声时,钟子期又像是站在滚 滚的江河之滨,禁不住心旷神怡地叫喊起来:“汤 汤乎若江河!”对这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 怎么能感应得如此丝毫不差,竟犹如从自己心弦上 盘旋着飞翔出来的?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伯牙弹 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 这怎么能不让伯牙万分兴奋和感激?
我在这种困惑中迟迟疑疑起来,离开案头,换上一 身远行的装束,推开了收房的门。走惯了远路的三毛唱 道:“远方有多远?请你告诉我。”没有人能告诉我, 我悄悄出发了。
问题:回答“这种困惑”指的是什么?
解析及答案
• 解析: • “这种困惑”是承前指代,有效信息句是
“为什么稍稍做点学问就变得如此单调窘 迫了呢?”,回答“这种困惑”的内容应 该名词性的,这就需要变疑问语气为陈述 语气,整合结果的答案是: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现 1、理解B 代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文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阅 2、分析综合C 读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考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纲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条 (5)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要 3、鉴赏评价E 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方法一:抓住语言标志(指代词、关联词、过渡句),
找准要点;将相应区域分层并概括归纳。
作者从三个方面赞扬了“蝉蜕”的可敬可贵, 这三个方面是:
一只蝉蜕,是蝉儿的胎衣,也是它生命中透明的甲 胄,是它的全力演奏的乐器,也是它倾心歌唱的喉咙; 到了最后,又做了它回归源头的水晶棺椁。这其中有 着怎样的一种痛苦而又奇妙的生命蜕变,我们的想象 无法抵达,而我们的吃惊与感叹,它更加无法听到。 一只透明的蝉蜕,经过痛苦(幸福?)的蜕变,现在 终于安静。也许,只有经过了悲喜交集的蜕变的命运, 才会有这样的大安静。她静静地立在那里,明年夏天, 下一代将在高高的树头再次歌唱,它已无法听到,但 它以身体说出:不朽的并不是高度,而是生命的蜕变 与繁衍。
• 2、对重要概念进行阐释的语句和对新知识进行阐述的语 句及相关材料;
• 3、能有力反映作者的观点、集中反映文章主旨的内容。
筛选,在阅读过程中是提取有用信息的过程,在答题过程中是一 个去伪存真的过程;整合,是将提取出来的零散的信息,经过大脑 加工,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认知的过程。
获取信息主要有三条途径:
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 (不超过28个字)
【答案】1.父母亲族的爱; 2.家乡的山水草木;
3.悲欢离合的家史;4.邻里乡情。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了解整段文字的内容。本段开头 两句总写了人的童年所看到的世界就是乡土;最后一句总结了童年 的乡土情结对人的一生的影响;中间四句就是童年烙印的具体表现。 中间四句是答案所在,问题要我们回答的是“哪些烙印”,我们应 该回答的是一组名词性短语。从筛选出来的信息中,寻找关键词, 并注意字数的限制。经过整合,我们就可以得出答案:1.父母亲 族的爱;2.家乡的山水草木;3.悲欢离合的家史;4.邻里乡情。 有的同学在解答这一类题时,往往只能做到一半,即从文章中筛选 出有效信息。至于如何整合,则没有很好考虑。有的把原文照搬下 来作为答案,忽视了字数的限制;有的答非所问,缺乏针对性,以 致失分。主观表述题的答案,我们要有原文意识,能从原文中寻找 原句作为答案的,就可以提取原文,但是有很多题目的答案需要我 们在原文文意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归纳、重新组合后才能得到,也 就是说需要整合。如上题中的答案,前三点可以从原文中摘录,第 四点“邻里乡情”则要在原文内容中提炼、归纳得出。 【方法二】注意有时一句话一个信息。一个句号一句话。
“草堂在诉说什么呢?”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
“草堂在诉说什么呢?”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 答:⑴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 ⑵杜甫的苦寒人生 ⑶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矛盾冲
突) 【解析】“这”指“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这是写 杜甫的成就。“这些”表明上文讲了不止一点,另外一点 只能是“舍此”后的内容了,写杜甫的命运“苦寒”。 “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表明下面还有一点,概括 力最强的就是“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回顾一下答案, 是按这样的顺序排列的:成就——命运——成就与命运的 矛盾。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要求 《考试大纲》要求: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文章。其对 “分析综合”的要求第一点为: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 “信息”是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消息、或作者所要 表达的观点态度等,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1、文章的基本概念和最新知识,这是一篇文章的价值所 在,也是阅读中首先要关注的地方;
问题: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 “万分地兴奋和感激”?
解析及答案
• 解析:按照题中引文,就可以在原文中找到这么一 句话:对这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怎么能感 应得如此丝毫不差,竟犹如从自己心弦上盘旋着飞 翔出来的?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伯牙弹奏出来的 袅袅情思,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这怎么能 不让伯牙万分地兴奋和感激? 这个题目要从中提取关于伯牙“兴奋和感激” 的原因的信息。同样我们必须抓住划线处的关键词 句加以整合,改变反问的语气,略去抒情性的描写, 就得出了答案。
整合信息
所谓整合信息,就是把分散的信 息集中起来,把零碎的信息加以条 理化、系统化,这样方可对阅读材 料有更深一层的理解,获得更有价 值的东西。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 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 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 《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 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 史了。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 价值所在。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 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 的。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 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这正 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 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信息整合的方法
பைடு நூலகம்• 方法:
1 直接摘取词语整合法 2 变换句式法 3 改变语气整合法 4 改变角度法 5 先概括后整合
1.直接摘取词语整合法
•
他踱到邻屋,像座塑像一样伫立在穿衣镜前,凝视 着镜子里鬼一般可怕的自我,并默默地估量着自己的头 形、面庞、躯干和四肢。
赛艾姆的这种塑像神态持续了半小时,空灵缥缈的 “认识自我”,仿佛给他灌注了一套足以揭示自我灵魂 秘密的奇异、升华了的思想,并使他心里充满了理性之 光。他平静地启动双唇,自言自语地说:“嗯!从身材 上看,我是矮小的,但拿破仑、维克多•雨果两位不也 是这般吗?我的前额不宽,天庭欠圆,可苏格拉底和斯 宾诺莎也是如此;我承认我是秃顶,这并不寒碜,因为 有大名鼎鼎的莎士比亚与我为伴;我的鹰鼻弯长,如同 伏尔泰和乔治•华盛顿的一样;我的双眼凹陷,使徒保 罗和哲人尼采亦是这般;我那肥厚嘴唇足以同路易十四 媲美,而我那粗胖的脖子堪与汉尼拔和马克•安东尼齐 肩。 问题:请根据原文简要描述赛艾姆外貌的具体特征。
我曾在戈壁中远远看见一片白,颇惊讶于五月有雪, 后来才知道这是盐池!
问题:在作者眼中,江南的雪和西北的雪各有什么 特点?能带给人怎样的不同感受?
解析及答案
• 解析:此题第一问提取关键词“若柳絮因风起”、“撒盐”稍加 整合就可以得出答案:“江南的雪若“柳絮因风起”,西北的雪 似“空中撒盐”。而第二问就有难度了。江南的雪给人的感受是 “清灵俊逸”,北方的雪给人的感受却没有现成的词,必须靠我 们提炼整合。首先确定有效信息的区间是“积在地上,你穿了长 毡靴走过,那煞煞的响声,那颇有爆感的粉末,就会完全构成了 “盐”的印象。要是在大野,一望皆白,平常多坎陷与浮土的道 路,此时成为砥平而坚实,单马曳的雪橇轻溜溜地滑过,那时你 真觉得心境清凉,而实在,空气也清洁得好像滤过。”其次变换 角度。因为“你穿了长毡靴走过,那煞煞的响声,那颇有爆感的 粉末,就会完全构成了‘盐’的印象”叙述的角度是“你”而不 是“雪”,“煞煞的响声,那颇有爆感的粉末”是“你”走在雪 地上的感觉,不是雪的特点,雪的特点可以根据“煞煞的响声, 那颇有爆感的粉末”概括为“硬实、实在”,因为“硬实、实在” 人走在雪上才有“煞煞的响声,那颇有爆感的粉末”的“盐”的 感觉。 参考答案: 江南的雪若“柳絮因风起”,带给人清灵俊逸的美感; 西北的雪似“空中撒盐”,带给人厚重、实在的感觉,它具
答案
• ①是蝉儿的胎衣,也是它生命中透明的甲 胄
• ②是它的全力演奏的乐器,也是它倾心歌 唱的喉咙
• ③做了它回归源头的水晶棺椁 • 分析 长句中的中心词语可作为答案中的主要信息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
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 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 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 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 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 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 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空气,濡染着同一的 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 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 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抱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 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1.从文章的基本概念中获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