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赏析 赠花卿

合集下载

赠花卿唐杜甫古诗真正含义

赠花卿唐杜甫古诗真正含义

赠花卿唐杜甫古诗真正含义赠花卿唐杜甫古诗是一首咏史诗,讴歌了唐代名将花郎将军的英勇事迹和不屈精神,同时表达了诗人对士人失意的真挚关怀和对国家疆土的忧虑。

本文将分为诗歌背景、诗歌分析和文化内涵三个方面阐述赠花卿的真正含义。

一、诗歌背景: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灿烂的时代之一,其基业宏阔、文化繁荣。

然而自开元之治以来,唐朝内忧外患,国家日趋衰败。

其中,安史之乱是唐朝政治和军事的重大危机,虽然历时短暂,但使唐朝的中原战场遭受巨大的损失。

这就导致了很多诗人写下了许多有关士人沉沦、战争带来的惨痛的诗歌,像是他们对时代的关注和担忧。

作为唐代的文学巨匠,杜甫是以其显示出的政治关怀和对时代变革的观察而著名的。

杜甫的诗篇刻画出了唐朝崩溃前的政治失范,揭示了官僚乌烟瘴气的环境,独特而深刻的风格,深刻而真实地反映出唐朝末期的风云变幻和人们的真实感受。

一个著名的例子赠花卿唐杜甫古诗,深入人心,表达了杜甫对唐朝的担忧和对士人的关心。

赠花卿唐杜甫古诗是四十四句长诗,首句“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就将读者带入到战争的沙场,开篇即确定了诗歌的主题。

这篇诗歌通过回顾花郎将军的战功,生动地表现了一个真正的英雄形象。

第二句“压金缦 侯服虔,连头向夜塞寒旗。

”描绘了花卿将军奋勇畏敌的骁勇,他的英勇、沉着和果敢都让人难忘。

诗歌的第三至第四句:“半夜军行戈相至,气吞万里如虎狼。

千里共此时,百炼成钢绕柱铮。

”描绘了花郎将军历经战争考验后,赢得了武装部队和广大人民的信任和尊重,使人对其感到由衷的崇敬。

而“百炼成钢”也体现了花郎将军的坚强意志和不屈精神。

在诗歌的中段,杜甫将目光投向了节度使杜攀凤,他又想到了士人的沉沦。

花卿虽然是一名军人,但是他的勇气和品德和士人不分伯仲,“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金樽清酒斗十千。

“诗人在这里用李广隐喻,在讽刺军政对诗人的压制,总体表现了对士人的崇敬和对士人失意的深情关怀。

最后,杜甫把目光转向了国家疆土。

他表达了对安史之乱对唐朝疆土造成的巨大伤害的深刻担忧,呼唤壮士们来拯救国家,“烽火戏诸侯,弦歌振长乐。

赠花卿古诗原文及翻译 古诗鉴赏赠花卿

赠花卿古诗原文及翻译 古诗鉴赏赠花卿

赠花卿古诗原文及翻译古诗鉴赏赠花卿赠花卿杜甫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杜甫诗鉴赏花卿名敬定,原为西川牙将,曾平定梓州段子璋之乱,其部下乘势大掠东川,本人亦恃功踞傲。

杨慎说:花卿在蜀,颇僭用天子礼乐,子美作此讥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

可见此诗用以讽喻花卿居功自傲之举。

锦城丝管日纷纷意思是花卿在成都无日不宴饮歌舞。

锦城即锦官城,成都别名。

虽写锦城,根据末句人间能得几回闻,可指丝管日纷纷并非泛指,而是仅就花卿幕下而言。

纷纷二字给人以急管繁弦之感。

半入江风半入云乐声随风荡漾于锦江上空,隐约可以听见,而更多的飘入云空,难以追摄。

这句不但写出那音乐如行云流水般的美妙,而且表现出了它的缥缈。

半入云三字又引出下文对乐声的赞美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这里将乐曲比为天上仙乐,看来是对乐曲的极度称美了。

晚唐李群玉就化用这两句诗来赞美歌妓:风格只应天上有,歌声岂合世间闻。

唐时,人们常把宫廷乐曲称为天乐。

锡《与歌者何戡》:二十余年别帝京,重闻天乐不胜情。

)自天宝后,梨园弟子多流落人间。

随着玄宗入蜀,宫廷艺人亦有流离其间。

因此宫中音乐颇多外传。

刘禹锡《田顺郎歌》云:清歌不是世间音,玉殿常开君主心,唯有顺郎全学得,一声飞出九重深。

然而杜甫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就暗示了花卿的享受几乎等同帝王。

联系花敬定其人的恃功骄奢,与结语即赞为贬的《戏赠花卿歌》,这里显然是有所讽喻的。

只不过投赠之什,措语相当曲婉罢了。

因此杨伦《杜诗镜诠》高度评价此诗说:似谀似(实)讽,所谓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也。

此等绝句,何减龙标(王昌龄)供奉(李白)。

《赠花卿》古诗鉴赏

《赠花卿》古诗鉴赏

《赠花卿》古诗鉴赏赠花卿杜甫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注释1. 花卿:即花敬定,唐朝武将,曾平定段子璋之乱。

杜甫《戏作花卿歌》“成都猛将有花卿,学语小儿知姓名”,即此花卿。

卿:尊称。

2. 锦城:四川省成都市。

丝管:弦乐器,管乐器,此代音乐。

纷纷:繁多而纷乱。

此处应是“繁盛”意。

3. 半入江风半入云:乐声随江风飘散,飘到江上,飘入云层。

“半入”并非各半。

4. 天上有:以仙乐比之。

5. 几回闻:听到几回。

意思是说人间很少听到。

赏析这首诗前二句写成都音乐繁盛,日日奏个不停,乐声到处飘传。

后二句一转,说此种音乐只有天上才有,人间难以听到,从而赞美了成都音乐的高超优美。

对于音乐名曲,后人常引用此二句加以称赞。

小说《彩云归》中,当秀兰唱了他丈夫入选的曲子后,陶冶之说:“今夜是珠联璧合,叫人一曲难忘!咳!难怪古人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了!”白话译文美妙悠扬的乐曲,整日地飘散在锦城上空,轻轻的荡漾在锦江波上,悠悠地升腾进白云之间。

如此美妙音乐,只应神仙享用,世间的平民百姓,一生能听几回?创作背景此诗约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

花敬定曾因平叛立过功,居功自傲,骄恣不法,放纵士卒大掠东蜀;又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

杜甫赠此诗予以委婉的讽刺。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礼仪制度极为严格,即使音乐,亦有异常分明的等级界限。

据《旧唐书》载,唐朝建立后,高祖李渊即命太常少卿祖孝孙考订大唐雅乐,“皇帝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这些条分缕析的乐制都是当朝的成规定法,稍有违背,即是紊乱纲常,大逆不道。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年),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

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

杜甫《赠花卿》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杜甫《赠花卿》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赠花卿杜甫唐代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译文锦官城里每日音乐声轻柔悠扬,一半随着江风飘去,一半飘入了云端。

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有,人世间芸芸众生哪里能听见几回?注释花卿: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

锦城:即锦官城,此指成都。

丝管: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泛指音乐。

纷纷:形容乐曲的轻柔悠扬。

天上:双关语,虚指天宫,实指皇宫。

几回闻:本意是听到几回。

文中的意思是说人间很少听到。

赏析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

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有人则认为它表面上看是在赞美乐曲,实际上却含讽刺,劝诫的意味。

说是语含讽刺,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

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曲赞美诗。

第一句“锦城丝管日纷纷”。

锦城,即锦官城,成都市的别名。

丝,指弦乐器;管,指管乐器。

丝管,代指音乐。

日,这里是每日的意思。

纷纷,形容音乐声络绎不绝。

意思是说,锦官城里奏起管弦音乐,一天到晚响个不停。

“丝管”二字点出全诗描写的对象。

点明之后,便从各种角度对它进行描绘。

先用“纷纷”二字写出其连绵、和谐、化无形的乐曲为有形之物,形象地写出管乐声与弦乐声相互交错、追逐的情景。

第二句“半入江风半入云”。

意思是说:音乐的响声一半散入江风中,一半散入云层中。

“入江风”,是说声音广传地面;“入云”,是说声音上冲天空。

从地到天,到处都传播着音乐的声响。

两个“半入”重复使用,造成音律的回环、流畅,与那弥漫宇宙的音乐声正相和谐,具有很深的情趣。

第三、四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意思是说,这样的乐曲只能是天上才有的,人世间有能听到几回呢?古人认为,只有天上的仙乐才是最美妙的。

作者把“此曲”看作是天上的仙乐,这就是极度写出它的不同凡俗;然后,又用人间的罕闻,进一步写出它的珍贵。

这两句是在前面写实的基础上,通过想象,从虚处下笔,把“此曲”之美好推到绝伦的地步。

赠花卿 诗意

赠花卿 诗意

赠花卿诗意
《赠花卿》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佳作,其诗意深远且耐人寻味。

在这首诗中,杜甫以音乐为媒介,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对时代和社会的深刻见解。

首先,诗中的“锦城丝管日纷纷”描绘了一个繁华都市的热闹场景,丝竹之声此起彼伏,象征着那个时代的繁荣与喧嚣。

然而,这种表面的繁华背后,却隐藏着杜甫深深的忧虑。

他敏锐地观察到,这种繁华并非真正的繁荣,而是一种浮躁和空虚。

“半入江风半入云”一句,则进一步体现了杜甫的这种忧虑。

音乐之声随风飘荡,一部分传入江中,一部分升入云端,仿佛在暗示着那个时代的人们,他们的心灵也被这种浮躁所笼罩,失去了真正的自我和方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更是杜甫对那个时代音乐艺术的独到评价。

他认为,如此美妙的音乐只应存在于天上,人间难得一闻。

这既是对音乐的高度赞美,也是对人间艺术的贬低。

他认为,人间的艺术已经失去了其原有的纯真和高雅,被世俗和功利所侵蚀。

杜甫在这首诗中,以音乐为引子,表达了自己对那个时代和社会的深深忧虑。

他认为,那个时代的人们已经失去了对真正美的追求和敬畏,被浮躁和功利所迷惑。

他希望通过这首诗,唤起人们对真正美的追求和对社会的反思。

总的来说,《赠花卿》是一首充满诗意的佳作,它通过对音乐的描绘和评
价,展现了杜甫对那个时代和社会的深刻见解和忧虑。

这首诗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是我们理解和评价那个时代的重要参考。

杜甫《赠花卿》全诗原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杜甫《赠花卿》全诗原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杜甫《赠花卿》全诗原文、注释、翻译和赏析【题解】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草堂时所作。

这首诗的写作意图,表面上赞美乐曲,实质是借此对花卿进行讽刺。

花卿,名敬定,是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曾因平叛立过功。

但他居功自傲,骄恣不法,放纵士卒大掠东蜀,而且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

杜甫赠诗加以委婉的讽刺。

【全诗】《赠花卿》.[唐].杜甫.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注释】①锦城:即成都。

见前李白《蜀道难》注。

丝管:弦乐和管乐,泛指音乐。

纷纷:众多貌。

②以江风形容音乐之清,以人云形容乐音的响亮。

【翻译】锦官城里的音乐声轻柔悠扬,一半随着江风飘去,一半飘入了云端。

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有,人间里哪能听见几回?【赏析】杜甫流寓蜀中时,曾为花卿写了两首诗——《戏作花卿歌》和《赠花卿》。

这“花卿”即花敬定(《唐书》作花惊定),是当时成都府尹崔光远的牙将,以勇猛著称。

肃宗上元二年(761),梓州刺史段子璋作乱,攻占绵州,自称梁王,崔光远率花敬定讨平之,斩了段子璋。

事后,敬定的部下恃功,大掠东川,光远以不能制得罪罢职,敬定也因跋扈,不见重用。

杜甫先有《戏作花卿歌》,以轻快的口吻盛赞其平乱擒贼之英勇。

而《赠花卿》一首,大概是在花敬定的宴会上听了乐歌以后写下来的。

诗题曰“赠”,称之为“花卿”,看来是不存什么恶意的。

杜甫对花敬定的看法,似乎与史书所记有异。

从来注家对这首诗的看法颇不一致。

一说是花敬定恃功骄恣,僭用了天子的礼乐,故杜甫写了此诗讽刺他。

一说这首诗只是称赞花卿宴席上歌舞之盛,不必含有讽刺之意。

我们认为前说求之过深,花敬定虽跋扈,但他究竟是四川牙将,不可能有僭用天子礼乐之事。

后说又把它理解得太浅。

细按诗旨,除了称赞乐歌之盛外,似乎还寄寓了诗人的今昔之感和对花卿的劝诫。

天宝大乱,玄宗曾播迁到蜀中,当时长安的歌舞艺人,跟随着迁徙到四川不少,流落江南各地的必定很多。

这在杜集中也可以找到例证。

如《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的诗序中说:“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驾元持宅见临颍李十二娘舞剑器。

赠花卿全文赏析写作背景

赠花卿全文赏析写作背景

赠花卿全文赏析背景《赠花卿》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一首七言绝句。

白居易是唐代宰相,是文学史上有着很高声望的诗人之一。

这首诗是他对一位名叫花卿的友人赠送的一首诗歌作品。

他以诗歌表达了对友谊以及花卿的赞美和思念之情。

《赠花卿》全文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赏析这首诗是白居易以自己深厚的感情为基础,表达了对友谊和对逝去时光的思念之情。

诗中几句简短的文字,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意境。

首句“春花秋月何时了”,通过直接表达对春花、秋月的思念,扩展出对时光流转的思考。

这一句通过对季节变换的描述,展示出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感慨。

接下来两句“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则以对“往事”的思考为过渡,将视线转向自己所处的环境。

诗人通过对小楼“昨夜又东风”的描写,表达出对故国和旧友的思念之情。

下面两句“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继续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并以雕栏玉砌的形象表现出对友人的思念。

这些情感都通过内心的回忆和凝视,将故国和友人的形象呈现在诗人眼前。

最后一句“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通过对自己和友人的对比,表达了对友情逝去的痛感。

诗人用“朱颜改”来表示岁月变迁中人事的变化。

最后的比喻“一江春水向东流”,则暗示了一切都在不停地变化流转,时间不可逆转,诗人对友情的思念也无法挽回。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丰富的情感,诗人通过对友情和时光的思念,表达了对逝去岁月的感叹。

整首诗以唯美的意境和深情的笔触,展示了白居易对友谊和生命的独特理解,让读者产生共鸣,感受到岁月流转中的无奈和思念之情。

《赠花卿》赏析和翻译

《赠花卿》赏析和翻译

《赠花卿》赏析和翻译《赠花卿》赏析和翻译《赠花卿》作者:杜甫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批注】:1.花卿︰即花敬定,唐朝武将,曾平定段子璋之乱。

2.锦城︰四川省成都市。

丝管︰弦乐器,管乐器,此代音乐。

3.纷纷︰繁多而纷乱。

此处应是繁盛意。

4.半入江风半入云︰乐声随江风飘散,飘到江上,飘入云层。

半入并非各半。

5. 天上有︰以仙乐比之。

6. 几回闻︰听到几回。

意思是说人间很少听到【语译】:成都锦城里的音乐声,日日奏个不停,每天此起彼落地响起,好不热闹乐声到处飘传,有的融入江上的清风,有的随风飘向云端,这样的乐曲,恐怕只有天上才有吧!在人间那里能够时常听到!【赏析】: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流落四川成都,杜甫入四川,已是四十八、九岁的年纪。

在这之前,正逢安史之乱。

唐朝百姓身于水火之中,到处闹饥荒,连杜甫的幼儿都饿死了。

杜甫到四川,也是为了求安定的生活。

杜甫怀着悲伤痛苦的心情到四川,虽有佳肴美食,但也食不知其味,视而不见其美,唯心有凄凄然,故不得不为诗抒怀,聊表己见了!在某次的宴会里,他听得席中奏了『天上曲』的音乐,因而感触写成。

这首赠花卿的绝句,如果我们先暸解花卿这个人,花卿是驻守四川的花敬定将军,是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曾因平叛立过功。

但他居功自傲,骄恣不法,放纵士卒大掠东蜀,又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身为军人,他的责任是保家卫国,可是,花敬定却天天以歌舞为乐,生活穷奢极侈。

在当时封建制度,礼仪制度极严格,这些音乐的规定,稍有违背,就是紊乱纲常,大逆不道,不但要杀头,而且会诛连九诛,所以现代人能随兴而听各式曲奏,岂不庆幸哉。

杜甫作诗明赞花家仙曲,世间罕有,暗地里讽刺他︰如此铺张的音乐会,应该只有天子所在的皇宫(天上)才见到,一个将军能够有闲心享受这样的轻歌妙韵,真是难得一见﹗杜先生写此首绝句赠花卿,前二句使我们真切感受到乐曲行云流水之美妙,但此曲只应天上有,这?的`「天上」意谓着天子所居的皇宫,而人间能得几回闻,这里的「人间」应系皇宫之外,也就是说这种音乐,按规定只能在皇宫中演奏,而您(花卿)却僭用了,其用意应有讽刺之味吧!内容赏析:1、为什么作者说此曲只应「天上」有?难道他听过天上的音乐吗?2、对于好听而感人的音乐,你内心的感受是什么?请描述一下心中的感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诗赏析赠花卿
《赠花卿》杜甫唐诗鉴赏赠花卿杜甫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杜甫诗鉴赏花卿名敬定,原为西川牙将,曾平定梓州段子璋之乱,其部下乘势大掠东川,本人亦恃功踞傲。

杨慎说:“花卿在蜀,颇僭用天子礼乐,子美作此讥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

”可见此诗用以讽喻花卿居功自傲之举。

“锦城丝管日纷纷”——意思是花卿在成都无日不宴饮歌舞。

“锦城”即锦官城,成都别名。

虽写“锦城”,根据末句“人间能得几回闻”,可指“丝管日纷纷”并非泛指,而是仅就花卿幕下而言。

“纷纷”二字给人以急管繁弦之感。

“半入江风半入云”——乐声随风荡漾于锦江上空,隐约可以听见,而更多的飘入云空,难以追摄。

这句不但写出那音乐如行云流水般的美妙,而且表现出了它的缥缈。

“半入云”三字又引出下文对乐声的赞美——“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这里将乐曲比为天上仙乐,看来是对乐曲的极度称美了。

晚唐李群玉就化用这两句诗来赞美歌妓:“风格只应天上有,歌声岂合世间闻。

”唐时,人们常把宫廷乐曲称为“天乐”。

(刘禹·1875·《唐诗鉴赏大典》锡《与歌者何戡》:“二十余年别帝京,重闻天乐不胜情。

”)自天宝后,梨园弟子多流落人间。

随着玄宗入蜀,宫廷艺人亦有流
离其间。

因此宫中音乐颇多外传。

刘禹锡《田顺郎歌》云:“清歌不是世间音,玉殿常开君主心,唯有顺郎全学得,一声飞出九重深。

”然而杜甫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就暗示了花卿的享受几乎等同帝王。

联系花敬定其人的恃功骄奢,与结语“即赞为贬”的《戏赠花卿歌》,这里显然是有所讽喻的。

只不过投赠之什,措语相当曲婉罢了。

因此杨伦《杜诗镜诠》高度评价此诗说:“似谀似(实)讽,所谓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也。

此等绝句,何减龙标(王昌龄)供奉(李白)。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