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模式的理论讨论

合集下载

关于低碳城市发展模式的探讨

关于低碳城市发展模式的探讨
二 、 碳 城市 的 内涵 低
值、 社会进步 , 化城市结构 、 优 功能并使其与外部 的资源 、 环境 、 信
息、 物流和谐一致 , 在满足城市 当前发展需求和正确评 估城市未
来需求 的基础上 , 满足城市未来发展的需求。城市可持续发展的
要求向我们 提出了挑战 , 我们必须及 时地 、 坚决地 摒弃 传统的发

国学者黄光宇、 王祥荣等人从城市生态学的角度对城市可持续发 展做了深入的研究 , 使其 内涵不断得到丰富 , 提出要把城市规 并 划理论纳入到生态城市发展 中去 。发展生态城市、 取得城市发展 的可持续性 , 就要求我们必须生存 于城市生态 系统的承载范围之 内。 于测量生态系统承载力的生态足迹模型则为衡量城市可持 基
载力和生态足迹 ,说 明该地区是处 于生态赤字还是生态盈余 , 生 态赤字说 明该地区发展模式处 于相对不可持续状态 , 反之 , 则该
地 区发展模式具有相对可持续性 。相关研究表 明, 近年来 我国生
态足迹呈增加的趋 势 , 中能源资源 占有较大 比重 , 多数地 区 其 大
00年第 9卷 弟5囊( 忘争 l l 5 囊
关于低碳城市发展模式的探讨
程 亚 亭 , 建 民 张
( 江财 经 学 院 , 江杭 州 30 1 ) 浙 浙 10 8
摘 要 : 力发 展 低 碳 经 济 已成 为 各 个 国 家的共 识 , 市作 为人 类 活动 影 响 最 大的 地 方 , 健 康 发 展 受 到世 界 范 围的 广泛 关注 。 大 城 其 各
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基础 , 19 年以来在美洲 、 仅 91 澳洲、 欧洲和非洲就举行 了 2 O多次有关生态城市学术讨论会。 此外, 我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模式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模式

浅议当代中国城市发展模式摘要:我国现在城市“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已经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本文通过分析部分大城市的发展历程和沈阳现阶段的发展规划,基于田园城市和卫星城理论,再结合区域发展理论建立水平较高的城市群,从而带动起中小城市的发展,既是当代我国城市发展的一个方向,也不失为未来一种好的城市发展模式。

关键词:城市发展模式带状放射随着中国城镇化速度进一步加快,农村人口及土地进一步向城市转移,城市面临规模扩大进一步发展的需求态势。

工业化初期,国外有很多学者都对城市发展的模式作过理论上的探索,比较具有代表性有:空想社会主义、田园城市、卫星城、工业城市、带形城市、广亩城市、有机疏散理论、区域理论、簇群城市、生态城等。

我国古代形成了完整的城市布局制度,而近代没有自创的城市发展模式,只是借用国外的理论模式进行探索式的建设,甚至出现像“三线建设”时期的“逆城市化”过程。

我们先来看看现在我国一些大城市的发展现状。

首先是北京,北京的城市建设在原有基础上规模不断扩大。

环线从二环、三环发展到五环、六环,地铁线路的蔓延,暗示着进一步扩大发展的态势,是典型的“摊大饼”模式。

上海,上海市的发展没有呈现出“摊大饼”状发展过程,而是围绕中心区呈片状向外发展和建设。

同时由于其对城市空间利用率的需求,也呈现出在我国较有代表性的向垂直空间发展的城市形态。

广州,广州是在老市区附近,通过将附近的小城市划入广州市设区,呈片状发展。

重庆、武汉都有或多或少的这种发展历程。

而成都、沈阳、西安、郑州等内陆省会城市,由于其交通上的优势,往往都是沿铁路方向发展,而后逐渐呈现圈层式发展。

于是便发现,经过一定规划后形成的城市中,但凡大河穿越的城市,大多以片状向外蔓延,比如长江上的重庆、武汉、上海,珠江上的广州等。

内陆城市在铁路导向的作用下,沿主要交通方向蔓延,大城市一般都位于一定范围的交通枢纽上,因此铁路的延伸方向呈放射状,出于城市功能、结构等的要求,形成了圈层式的发展形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理论研究与讨论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理论研究与讨论概述
构 的转换 力、 科技进步 的推动力 、 国家政策 的调控力 、 城乡 间的相互 作
4 种不同的观点 。 大城市论从规模效益 、 国际城市化经验 、 区域发展等角 度 出发 ,认为 中国应 由控制大城市 、积极 发展中小城市和 小城镇 的模 式, 向以大城市为主导的城市化模式转变 。小城镇论从 中国农村存在大 量剩余 劳动力 、 中城市吸纳劳 动力 的能力较低 , 大 并且 存在资源 紧张 、 交通拥挤 、 住房缺乏 、 环境污染等 城市病 , 以及逐 步 消灭城乡差 别的 目 标 出发 , 为发展 小城镇是 中国实现城市 化的一条现实而有 效的途径 , 认 并主张严格控制大城 市的规模 。中等城市论 从中等城市兼有 大小城市
作 为劳动 无限供给的最大发展 中国家 ,很 难一般性地 以劳动 力短缺 国
基础上 , 分析 亚太国家信息就业 、 国投 资和 国 内教育发展对城 市化的 外 影 响。 晓晨 (9 2 认为 , 孟 19 ) 中国人 口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均衡程度相当
严重 , 无法走城 市化 均衡发展道路 , 故在 18 9 0年代发 展乡镇企业 , 实现 剩余劳动力就地完成产 业转换,从而缓解劳动力直接转 移到城 市的数
・ 科学决策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理论研究与讨论概述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 市规划 学院 郑文 晖

要: 从城 市化研究 的八 个方 面概括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城市化理论研究进展与城 市化发展 道路 的学术争议 , 出现有研 究 中 提 存在 的不足和新形
势下进一步发展 的重点 。
关键 词: 中国 城 市化 研究 讨论
传统工业 化道 路的反思 , 认为主要 不是城市化滞后 , 而在 于工 业结构变动 的

论大城市多中心发展模式

论大城市多中心发展模式
2 3
维普资讯
着交 通线扩 张 。城 市是 “ 由许 多扇瓣 所组成 , 颇 像一 只桔 子” 1(3) E3P2。扇 形理 论 用 丰富 的经 验 研究 证 明 , 城市 可 以多 中心 发展 。 美 国经济学 家 昌西 ・哈里斯 和爱德 华 ・ 厄
足发展 。大 城 市 的数 量越 来 越 多 , 挥 的作 用 发
城市 群或城 市带 的概念 。 大城 市的 多 中心 发展模式 可 以分 为城市 内 的多 中心模 式 和城市 区域 的多 中心模式 。前 者 的每个 中心 都处 于城 市 内部 , 是一 个功 能 区 ; 后 者是 以一个 大城 市为 中心和 周 围多个 中小城 市
市 。不论是 城市 内的 多 中心还 是城 市 区域 的多 中心 , 每个 中心必 须满 足两个 条件 : 一是 具有某 种功 能 或 同时 具有 多 种 功能 ; 是 每个 中心必 二 须具 备 完善 的基 础设 施 , 满 足居 民的基 本 生 能
活需 要 。
个 紧迫 的现实 问题 。大城 市 的多中心 发展模
收 稿 日期 :0 60 — 5 2 0 — 30
基 金 项 目 : 家 社 会科 学 基 金 重 点 项 目 : 城 市发 展 模 式 的 比较 研 究 (4 H0 4 。 国 大 0 AS 0 ) 作 者 简 介 : 光荣 (9 5 ) 男 , 肃 灵 台 人 , 王 17 一 , 甘 天津 社 会 科 学 院 社 会 学研 究 所 副研 究 员 , 士 。 博
尔 曼 研 究 了 二 战 后 欧 洲 和 美 国 城 市 扩 张 的 状
市 区域 的 中心 。( ) 要 中 心周 围是 六组 较 小 2主 的 中心 。中心 愈小 , 其市 场范 围越小 , 提供 的服 务越少 。( ) 3 中心 越 小数 目越 多 , 置越 紧凑 。 位 最小 的 中心 数 目 6倍 于较 大 的 中心 , 大 的 中 较

国内外小城镇发展的理论比较和反思

国内外小城镇发展的理论比较和反思

展 问题提 出不 同看法 。
乘数效 应。如 带动 当地 的教 育发展 , 吸
引相 关的工业 进入 、 增强对外经济 实力
国外小城 镇 发展 理论 比较
1 集聚理论 、
等。 同时 , 通过征税 而使 地方有 更多的
资金, 建设 更好 的基 础 设施 , 供 更好 提 的投 资环 境 , 从而加速 工业 在空 间上 的 累积过程。
2 、从不 同学科 角度 分析 比较小城 地域结构 、 城镇 结构、 土地 利用、 乡一 城

51 一
维普资讯
体 化 的角度 对小 城镇 展开 了全面 的研 究 。金其铭通过研 究聚 落的适度规模 , 通过 大量的 实地 调查 , 运用聚 落地理学 的理 论和方法 , 较早地 开展 了对县城村
破 口和 先行军 , 可操作性 强、 宜于见 效。
科。经 济学者徐 荣安认 为小城镇经济学
是~ 门区域 性 的城 乡交叉 的 、综合性
的、 应用 性较 强 的经济理 论科 学 , 其研
究对 象是 小城 镇的经济现 象、 亦城 亦乡 本质特征及其 规律性 , 并从小城镇 的形
模式 ” “ 、珠江三角洲模 式” 。在三大传统
维普资讯
国 内外小城镇发展 的 理 论 比较和反思
文/ ◎ 吕 少 良
我 国小城镇 发展 理论 比较
分散 问题 的 “ 孙耿 模式 ” 魏 劲松 、 ; 许宝 镇发展理论
健(1 9 提 出 了将 乡镇 企业和 农村产 9 9)
小 城 镇 发 展 引 起 人 们 重 视 开 始 于
不 同 的传 统 模 式 , “ 南 模 式 ” “ 州 即 苏 、温
以大片开 敞 空问 ( 田、 面 )从 而 使 农 水 ,

重庆城市交通发展模式探讨

重庆城市交通发展模式探讨

2008.11交通运输物流与采购研究 2008年第45期(总第504期)交通模式是在用地布局、人口密度、经济水平以及社会环境等特定条件下形成的交通方式结构,即各种交通方式承担出行量的比例分配。

交通模式反映了城市交通的3 合同导向的货代业务关系上述两类角色是理论上的一种阐释,在货运代理开展服务业务时,很多的责任义务并不是严格恪守理论论述,同时理论论述也无法完全满足实际业务的开展,因此委托人与货运代理人之间会根据具体的业务情况,将货运代理的责任落实在双方的合同条文上。

这便是货代承担责任的第三种情形。

在双方约定合同条文时,可参考相应的法律细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货物运输代理业管理规定实施细则》规定:国际货运代理企业作为独立的经营人,从事本细则第三十二条中有关业务,应当向货主签发运输单证。

与货主发生业务纠纷,应当以所签运输单证作为解决争议的依据;与实际承运人发生业务纠纷,应当以其与实际承运人所签运输合同作为解决争议的依据。

此时货运代理的法律地位已经突破了代理的责任限定,而成为当事人,与承运人已经没有太大区别。

重庆城市交通发展模式探讨[摘 要]本文对两种典型城市交通发展模式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合重庆城市交通发展的制约因素和有利条件,并借鉴国际先进城市的城市交通结构,对适合重庆特点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交通模式;轨道交通;公共交通[中图分类号]U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5-0134-02杜 亮(重庆工商大学 商务策划学院,重庆 400067)[收稿日期]2008-08-25[作者简介]杜亮(1973—),男,重庆人,硕士,重庆工商大学商务策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物流管理。

Discussion of Chongqing Urban TransportationDU Liang(Strategically Planning College,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67, China)Abstract: In this paper, two typical urban transport development models a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in light of Chongqing urban transport development constraints and favorable conditions and learn from advanced international urban transportation structure, suited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ongq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rban transport development model for the exploration and study.Key Words: transportation mode; rail transit; public transport发展战略,重庆作为中国年轻的直辖市如何发展交通模式,来适应重庆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对此做了以下探讨:货运代理在业务经营过程中,其所承担的责任和风险越来越大,这就要求:一方面,在从事国际货运业务时,企业要清楚自己的法律地位以及处理法律事务时所适用的相关法规,弄清自己是以何种身份进行操作,将直接关系到企业在法律纷争中的成败;另一方面,国家、货运协会要从宏观上为各货运企业提供一个健康良好的法律环境。

浅论现代城市规划模式

浅论现代城市规划模式

浅论现代城市规划模式1.城市本质的认识及规划模式的构建人是城市的主宰和主体,城市因人类的需要而诞生、發展,城市的建设发展归根到底要围绕人的各种需求进行,城市规划的根本目的就是创造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活动空间和人居环境。

城市建设是一种手段,而人生存、发展需求的满足是目的。

自1960年代以来,城市规划由单纯物质规划走向社会经济综合规划,由控制性规划走向引导发展规划,由线性蓝图式规划走向弹性动态规划,提倡规划中要“公众参与”和“以人为本”。

城市建设本身是目的,而人成为城市建设的手段,人与城市之问是适者生存的关系,即人必须适应城市的发展需要。

但实质上恰好相反,人类创造城市只是手段,目的是使人更好地生存。

所以衡量城市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看它是否满足了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是否保证群体的公正、平等和平衡发展。

因此,城市规划必须打破以空间组织和单项满足物质消费为主导内容的传统规划模式,建立以满足人的生存发展需要为核心的规划模式(见圈l),构建一个展现人性回归具有特色个性和灵魂、适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人工环境。

圈图 12.城市规划模式的解析2.1符合城市本质要求的城市规划模式出发点(l)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城市规划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强调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自然是人居环境的基础,人的生产活动以及具体的人居环境建设都离不开更为广阔的自然背景。

因此,一个良好人居环境的获得,就必须首先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促进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和谐互动和良性循环,如圈1所示。

基于城市本质认识的城市规划模式环境扩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既要预留城市居民必需的生活游憩空间进行必要的开发,配备相关基础设施,同时又要坚持保护自然环境、节约自然资源这一重要原则。

(2)满足人生存和发展需要城市规划要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是指城市发展要充分考虑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在公平原则下使每位居民都应能享受到平等、自由的权利和轻松、安全、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境。

西方近代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发展

西方近代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发展

期伟大思想家们的各种理论与概念,笼统称为“空想社会主义”。

近代 历史上的 空想社会主义 源自于 英国杰出的人文主义者 莫尔(Thomas More,1478—1535)的“乌托 邦”概念,这种先进的思想影响了以后许多代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Saint-Simon,1760—1826)、傅立
叶(Charles Fourier,1772—1837)、欧文(Robert Owen,1771—1858)等等。
洲,“只有一条宽500米的街区,要多长就有多长——这就是未来的城市”
(图3-5)。这个城市中的居民既可以享受城市型的设施又不脱离自然,并可 以使原有城市中的居民回到自然中去。
西方近代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发展
带形城市 的理论:
城市应有一条宽阔的道路作为脊椎, 城市宽度应有限制,但城市长度可以 无限。
带形城市理论对20世纪的城市规划和城市 建设也产生了重要影响。1930、1940年代 中,前苏联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全面研究。
筑学、园林规划和城市绿地规划的兴起与发展。在美国,城市美化运动的前奏是1850 年 代末开始的公园运动,在奥姆斯特(F.L.O1msted )的率领下,1859 年首先在纽约建 设了第一个现代意义的城市开敞空间“纽约中央公园”,这种方式改善了城市机能的 运行,开创了促进城市中人与自然相融合的新纪元。 伯恩海姆(D.Burnham)所作的
• 法国人 傅立叶 提出的社会制度 模式是以 法朗 吉(Phalanges) 为基本单位的社 会形态,并精确 地计算出法朗吉 的最佳人数是 1620 人,在这 里根据劳动性质 或种类的不同分 成若干生产队, 大家共住在一所 大厦中,成员可 以根据自己的爱 好选择劳动内容。
西方近代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卫星 城理 论
卫星城市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 定义 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但同时又是从属于
某个大城市的派生物。
特点
强化了与中心城市的依赖关系,强调中心城市的 疏解。
问题 中心城市的过度依赖,难以真正疏解大城市。
提出 从1940年代中叶开始,人们对于按照新的规划设计
建设的新城市统称为“新城”。
的疏散所必须采用的两种最主要的方法。
(1)把衰败地区中的各种活动,按照预定方案,转移
改建 到适合于这些活动的地方去;(2)把腾出来的地区按
目标 照预定方案进行整顿,改做其它适宜的用途;(3)保
护一切老的和新的使用价值。
代表 赖特把城市分散发展推到极致,提出了广亩城市的设
人物 想。在他出版的《宽阔的田地》一书中,正式得提出
城市的分散发展理论实际上是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不断深化和
运用,即通过建立小城市来分散向大城市的集中,其中主要的理论包括
了卫星城理论、新城理论、有机疏散理论和广亩城理论等。
1898 年,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在实际中分化为
两种形式:1、农业地区的孤立小城镇:农业地区的孤
提出 立小城镇,自给自足,形不成城市群;2、城市郊区:
城市发展模式的理论讨论
(3)城市发展模式的理论讨论
现代城市的发展存在两种主要的趋势,即分散发展和集中发展。
因此,在对城市发展模式的理论研究中,也主要针对这两种现象而展
开。相对而言,城市分散发展更得到理论研究的重视,出现了比较完整
的理论陈述,而关于城市集中发展的理论研究则主要出于对现象的解释
方面。
1) 城市分散发展理论
作 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进行调整的理论。
有机疏散就是把大城市目前的那一块拥挤的区域,分
解成若干个集中单元,并把这些单元组织成为“在活
有机
动上相互关联的功能的集中点”。针对于城市规划的
疏散 理论
理论 内容
技术手段,他认为“对日常活动进行功能性的集 中”和“对这些集中点进行有机的分散”这两种
组织方式,是使原先密集城市得以从事必要的和健康
的背 与霍华德的意愿相违背,它只能促进大城市的无序地
景 向外蔓延。针对田园城市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背离霍华
德基本思想的现象,由恩温于20世纪20年 的提 出
1924年,在阿姆斯特丹召开的国际城市会议上, 提出建设卫星城是防止大城市规模过大和不断蔓
延的一个重要方法,从此,卫星城成为一个 国际上通用的概念。
新城
更强调相对独立性,它基本上是一定区域的中心城
理论
特点
市,为其本身周围的地区服务,并且与中心城市发生 相互作用,成为城镇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对涌入大城
市的人口起到截流作用。
提出 是沙里宁为缓解由于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端
背景 而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分布结构的理论。
代表 1942年沙里宁《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关
广亩
了广亩城市的设想。
城理 理论 广亩城市,在这种“城市”中,每一户周围都有一英
论 内容 亩的土地来生产供自己消费的食物和蔬菜;居住区之
间以高速公路相连接,提供方便的汽车交通;沿着这
些公路建设公共设施、加油站等,并将其自然分布在
为整个地区服务的商业中心之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