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作文上海卷满分作文欣赏
2018上海卷满分作文范文

2018上海卷满分作文范文我们从一出生,就被推向命运的深渊。
即使曾经不甘心,想反抗,也无济于事,只能接受这注定的宿命。
在人生的舞台上,有太多的人在这条路上停留,他们中有的人大器晚成,有的人是三分天才,七分努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即使结局并不尽如人意。
只有一些人,他们不甘平庸,拒绝命运的安排。
勇敢地迈出第一步,或许这一步,将成为你通往梦想的捷径。
有位名人曾说过:“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别人怎么看你,而是你怎么看待自己。
”此时,天空正飘着小雨,空气也显得有点阴沉。
在同样拥挤的车站里,有位年轻的母亲带着一位可爱的婴儿,向父亲走来。
她左顾右盼,焦急地寻找着什么。
这时,车站广播响起了寻人启事:“请四十岁左右,身高1。
6米以上,圆脸,头发稍有点卷曲,皮肤白净,穿浅灰色裤子、黑色皮鞋、戴金项链者速到四川北路场站公交枢纽站(恒丰路)!孩子走失了,其实有很多方法可以避免孩子丢失的悲剧发生,但是为人父母者,总会一时失察而没有考虑周全。
我希望这则启示,对所有的家长朋友都有所触动。
其实,您一直都在呵护孩子,给予他爱。
因为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我看完后想了很久,如果我有了一个女儿,我不会让她离开我,即使我也会担心她,但是我会更好的照顾她,教育她,引导她成为一个善良的人。
也许你还没有遇见爱情,但是你一定遇见过友情,哪怕它转瞬即逝,但那段岁月你一定不会忘记。
你的学生时代有两个这样的人,甚至超越了友谊,无论何时都不会忘记,也许连你自己都没有发现,那时候真的把他们当做家人,对他们的感情很复杂,又觉得理所当然,他们是谁呢?你们慢慢熟悉,彼此知道对方的心意,也许默契也是一种情谊,当你遇到困难时,你需要帮助,当你开心时,你也想跟他分享。
他就像是家人,给你帮助,给你快乐。
你不需要多,一个就够了。
你的生活有没有这样的朋友,有时候你觉得他就像是家人,跟他分享你的喜怒哀乐,当你困难的时候,会鼓励你,帮助你,当你开心的时候,也想与他分享,那是陪伴你最久的朋友,已经变成家人了,他是最了解你的人。
2018上海高考满分作文

2018上海高考满分作文被需要是一种别样的幸福上海考生人是群体动物,不可能脱离社会而活,因而人无时无刻不在需要别人,也在被人需要着。
需要别人收获的是感激与快乐,而被别人需要是一种奉献,是种被信任的快乐,更是一种自我价值的体现,因此被需要实际上也是一种需要,当一个人被需要时,他所获得的认同感就是种别样的幸福。
被爱的人需要,会让人觉得自己是重要的。
这种被需要的感觉更像是自我需要。
当你被需要时,看似是种负担,可在你心里,这种“被需要”的感觉就是幸福感。
你得到了对方的信任。
这样。
你得到的信任就会化成一种温暖,这种给予要比索取幸福得多。
久而久之,人性之间就会少了一些功利,多了一番爱的纯净,所以有机会为自己愿意付出的人付出,的确是一件幸事。
获“诺贝尔和平奖”的修女特蕾莎讲过:“我们以为贫穷就是饥饿,衣不遮体,没有房屋,然而最大的贫穷就是不被需要”有些人视被需要为麻烦,而有些人渴望被需要。
对我们来说,需要和被需要虽是人生当中的小事,可如若将这些小事都记在心上,不需要付出多少哪怕一点点,人生中定会充满者爱与善吧!人在社会上越是被需要,越能体现自己的价值。
人活在这个世上,需要考虑自我对他人的贡献,这是人类社会得以维系的基础,也是个体价值的升华。
“被需要”的背后是“我存在”,如是,你在社会上便不会是一个孤独,寂寞的人,你靠着自己的能力和付出终会赢得尊重,这种幸福感就是个人价值的体现。
除此,你在被需要时,你同样也是需要别人帮助的,在这种互帮互助的良性循环下,更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互利共赢。
当下,很多人更关心自己的需要,而很少在意自己有没有被人需要人总以为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才幸福,面在这种“幸福感”的驱使下,人会变得越来越自私,人与人之间也会变得没有人情味。
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是非常有道理的。
如果你还没有感受到被人需要的幸福,不妨去找寻,相信这种被需要的感觉会比需要别人更快乐!总之,被人需要是一种别样的幸福,我们在这种幸福中,除了别人对我们的需要可以让我们实现自我价值之外,我们自身也同样具有为自己创造价值的能力,那么此时的幸福才是真的幸福吧!名师点评: 契合材料,论点显豁。
2018上海高考语文标杆作文

2018上海高考语文标杆作文被需要是一种别样的幸福人是群体动物,不可能脱离社会而活,因而人无时无刻不在需要别人,也在被人需要着,需要别人收获的是感激与快乐,而被别人需要是一种奉献,是一种被信任的快乐,更是一种自我价值的体现。
因此被需要实际上也是一种需要,当一个人被需要时,它所获得认同感就是一种别样的幸福。
被所爱的人需要,会让人觉得自己是很重要的。
这种被需要的感觉很像是自我需要。
当你被需要时,看似是一种负担,可在你心里这种被需要的感觉就是幸福感。
你得到了对方的信任,这样你就得到的信任就会化为一种温暖,这种给予要比索取幸福很多。
久而久之人性之间就会少了一些功利,多了一番爱的纯净,所以有机会为自己愿意付出的人付出,的确是一件幸事。
获诺贝尔和平奖的修女特蕾莎说过:”我们以为贫穷就是饥饿衣不遮体,没有房屋哪有最大的贫穷,就是不被需要”.有些人是被需要视为麻烦,而有些人渴望被需要。
对我们来说需要和被需要,虽然是人生当中的小事,可如若将这些小事都记在心上,不需要付出多少,哪怕一点点,人生中一定会充满着爱与善吧!人在社会上越是被需要,越能体现自己的价值。
人活在这个世上需要考虑自我对他人的贡献,这是人类社会得以维系的基础,也是个体价值的升华。
被需要的背后是我存在,如是你在社会上并不会是一个孤独寂寞的人,你靠自己的能力和付出终会赢得尊重,这种幸福感就是个人价值的体现。
除此之外在,你被需要时,你同样也是需要别人帮助的,在这种互帮互助的良性循环下,更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互利共赢。
当下很多人更关心自己的需要,而很少在意自己有没有被人需要。
人总认为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才幸福,而在这种幸福感的驱使下,也会变得越来越自私,人与人之间也会变得没有人情味。
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是非常有道理的。
如果你还没有感受到被人需要的幸福,不妨去寻找相信这种被需要的感觉会比需要别人更快乐!总之被人需要是一种别样的幸福,在这种幸福中,除了别人对我们的需要可以让我们实现自身价值之外,我们自身也同样具有为自己创造价值的能力,那么此时的幸福才是真的幸福吧!。
2018年上海高考作文优秀范文选登(3篇)

2018年上海高考作文优秀(yōuxiù)范文选登(3篇)人永远(yǒngyuǎn)活在自身之外现代社会,自荐已成为大众现象,上大学需要自荐,找工作也需要自荐。
然而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那便是人们渴望(kěwàng)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
这种现象已然普遍于世。
既然(jìrán)时代主流如此,那我们应当见贤思齐,因此,我认为人立于世应当心系他人,这不仅指渴望被他人需要,更指主动“迎合”他人需要。
著名法国思想家萨特有言:“人永远活在自身之外。
”的确,人不仅为自己而活,也为亲人,社会乃至民族而活着。
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因如此。
试想,若一个民族人人只考虑自己的需求,那社会如何进步?文明如何发展?所以,对于被他人(tārén)需要的渴望显得十分关键,这不仅使人们摆脱小我,关注大我,也促使个人为社会乃至国家的建设贡献应有之力。
并且,這种被需要的态度也是个人进步发展以及价值提升的一大推动力量。
中国古代千万士人缘何寒窗苦读,诚心修炼?因为渴望被社会需要。
今之众生又为何发奋图强,学习上进?因为渴望被社会需要。
试想,若没有这种被需要的心态,那么他们之中依然能坚持努力的又有几人?如是,今后又该由谁来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因此,正是渴望被需要的心态促使人民大众发展自身能力,增强自身价值。
可是,仅仅拥有被需要的渴望就足够了么?若人人都翘首仰视,希望社会对自己伸出橄榄枝,那无异于守株待兔,必将造成社会进步缓慢、文明衰败落后的后果。
因为,在心系他人渴望被需要的同时,也要心系他人的需要并主动出击满足需要。
盖茨在电脑行业的成功仅仅来源于领域对他的召唤?利玛窦的功成名就仅仅来自于洋人对中华文化好奇的需要?绝不!盖茨之所以成为微软之父,是因为他辍学创业,主动抓住机会迎合需要。
利玛窦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主动下乡学习传统文化,研读四书五经。
因此,唯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迎合需要才能在被需要时更好地体现自己的价值。
2018年上海高考作文

2018年上海高考作文范文参考:成长的烦恼。
小时候,我们总是渴望长大,希望有更多的自由和权利。
然而,当我们真正长大,开始承担责任和面对挑战的时候,我们才发现成长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烦恼和困难,这些烦恼或许并不大,但却让我们感到无比烦恼。
首先,成长的烦恼来自于学业压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学业负担也越来越重,课业变得更加繁重,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
我们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考试和测验,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和复习。
有时候,我们甚至会因为学习上的困难而感到沮丧和焦虑。
这种学业压力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烦恼,让我们感到无法喘息。
其次,成长的烦恼来自于人际关系。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些人会成为我们的朋友,有些人则会成为我们的敌人。
我们需要学会如何与不同的人相处,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有时候,我们会因为人际关系的问题而感到困扰和烦恼,甚至会因此而受到伤害。
这种人际关系带给我们的烦恼让我们感到无比的疲惫和无助。
最后,成长的烦恼来自于未来的不确定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需要面对更多的选择和决定,需要为自己的未来做出规划和打算。
我们需要考虑自己的职业发展、家庭生活等方面的问题,需要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挑战。
有时候,我们会因为未来的不确定性而感到迷茫和焦虑,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和处理。
总的来说,成长的烦恼是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所面临的一种困扰和挑战。
这些烦恼或许并不大,但却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困扰和痛苦。
然而,正是这些烦恼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让我们学会如何面对和处理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接受成长的烦恼,勇敢面对并努力克服,这样才能真正成长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2018年高考满分作文(上海卷):人始终处在自身之外.doc

2018年高考满分作文(上海卷):人始终处在自身之外【原题再现】写作(70 分) 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
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 (1)自拟题目; (2)不少于800 字。
【原题特点】 2018 年上海卷继续保持 2017 年思辨型命题的传统与海派风格,体现出立德树人与稳中求变的高考作文的基本要求、精神和导向。
所给材料不足百字,表意清晰、流畅,在审题上难度适中,考生可切人的写作点比较自由,空间也比较大,贴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容易激起学生的写作思路与兴趣点。
但这并不意味着考生能够轻而易举地写好本题,恰恰相反,要想写好、写出彩,绝非易事。
正因为这样,考生在写作时,应咬文嚼字,即对所给材料进行仔细的分析、品味,尤其是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核心词来拟题和立意。
如:需要,就是在物质、精神等方面有所缺失而渴望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被需要,则是想将自身具备的一些价值展现出来。
鉴于此,联系整个材料的关键词自身的需要渴望被他人需要以及体现自己的价值,就能发现前后语意上存在着因果关系,即在关注自身的同时,也渴望被他人关注与需要,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心态,原因是希望体现自己的价值。
在厘清这此意义的基础上,考生便可围绕这种普遍存在的被需要的心态发表自己的认识、看法和观点一分析被需要心态出现的原因,具有的意义、价值,对自己、他人、社会与时代的影响。
在写作时,要尽可能地运用思辨的视角,展开正确、全面和深人的阐释、分析和论证。
只要是基于所给材料范围的,都是符合题意要求的。
综上可以看出,本题的命题意图非常明显:提醒和引导考生在关注自身与关注他人的时候,如何彰显和体现自身的价值,让考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心里感触,同时检测考生的辩证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能力,考查考生的独立分析、判断能力和创新精神。
也就是说,这是综合能力与综合素养的考量,高度契合了新高考改革的目标与方向。
2018上海高考满分作文6篇

上海:“被需要”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
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18上海高考满分作文:比学习更重要的事—学会做人在我们学校的外墙上,醒目的写着:“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
我是学生,学习对我来说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做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高的增长,烦恼也不期而致。
现在我已经是中学生,学科也随着知识的需要在不断增加,作业也忙着赶来凑热闹。
每天需要做的作业像一座无形的大山压得我透不过气来,尤其是快到考试的时候,为了给父母一个满意的分数,只好拼命地学。
真是“分、分、学生的命根儿呀!”。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人们的思想也随之而变,原来的大公无私荡然无存了,取缔它的是自私自利。
原来那种助人为乐的行为,如今也被人视为是傻瓜、弱智。
而我在学习上虽不能称之为优秀,但在我十二年的人生生涯中,始终保存着乐于助人的本性,姥姥和爸妈都教育我:“为人要善良纯朴、诚实可靠、助人为乐。
”正因为我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养成了我从小爱帮助别人的习惯,造就了我为人善良的性格。
走过了十二个春夏秋冬,件件往事历历在目,唯有一件使我刻骨铭心。
那是我八岁那年盛夏的一天,雨淅淅沥沥的下个不停,落在屋顶上、地面上,溅起朵朵雨花。
爸爸搂着我望着窗外给我讲起了动人的故事:“很多年前,也是一个雨天,街头人烟稀少,一位盲人赶着回家,忽然被一个倾斜的下水道井盖绊了一下,险些摔倒。
当时,他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弯下腰,放下拐杖,蹲下去一边用粗糙的手不停的摸索,一边托起井盖艰难的将它移回原位,之后,站起来,缓缓的继续向前走去……”听爸爸讲到这里,我的眼睛湿润了,眼前仿佛出现了那位可敬可爱的盲人的身影:拖着疲惫的身躯,带着欣喜的笑容,无欲无求安然的慢慢的离开了。
从他细微的举动中,不难看出他那颗金子般的纯洁无暇的心灵,那是一颗时刻为别人着想的心!是我们一个正常人、一个有良知的新一代青少年所要学习和借鉴的,更需要拥有的一颗善良的心啊!我顿时感到,浑身的血在沸腾、在燃烧,窗外的雨仍在不停的下着,淅淅沥沥的。
2018上海卷满分作文范文

2018上海卷满分作文范文
看完上海一考生的高考满分作文《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也许有很多人会认为这篇文章确实写得很好,尤其是文末“不必沮丧,更无须抱怨”一句,用情至深,令人动容。
年轻是我们唯一拥有权利去编织梦想的时光,请不要辜负了这段美好时光。
中国自古以来便是一个“天朝上国”,安逸祥和、繁荣富强,历史给了我们太多值得骄傲和赞颂的东西:四大发明让全球惊叹;丝绸瓷器享誉五洲……然而在近代却遭受列强侵略与欺凌,曾经辉煌灿烂到极致最终又跌落谷底再难翻身!那些屈辱过往犹似刻骨铭心般烙印于每位炎黄子孙脑际——圆明园被焚烧后留下残垣断壁;南京城
墙轰然倒塌…面对此等惨状谁能忍住内心悲愤?泱泱华夏怎么就沦
陷成任由外族宰割蹂躏践踏的羔羊?所幸先辈奋起反抗赶跑狼群驱逐
虎豹赢回尊严夺取独立!从鸦片战争开始百余年间饱尝苦涩血泪直至1949年新中国诞辰才结束几千年封建统治迎接民主共和!1949年10
月1日毛泽东庄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已于本日成立了。
”从此神州巨变沧桑巨变万象更替欣喜若狂欢呼雀跃奔向小康步入现代化进程!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作(70分)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
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挖掘潜在动力,彰显人性之美题目文字简约,没有可有可无的所谓“要求”,却在短小精悍的题目里,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因此,今年的上海作文题,只要读懂试题内涵,审准题意才是关键。
首先,这道题的意图很明显,通过写作此作文题,警示我们的年青一代不要总是貌似以“暴风骤雨式”的激进,而更要从人性出发,让人类的本质需求欲来激发出不忘初心,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
众所周知,关注自身的需要是低层次的,渴望被他人的需要,才能体现出人生的价值和存在感,这才是潜在的力量,人性之光辉!其次,试题既不随大流而又能“居高临下”与之不同,与往年一样,作文题目依然“大众化”,它既让每个考生有话可说,而又有一定难度,让语文层次一般的考生“点到为此”,让高水平的优生因“滔滔不绝”而脱颖而出。
因为,“渴望被需要”的欲望也不是人人相同的。
“怀才不遇”者的需要欲望永远比“无所事事的自我满足”者强烈。
读懂了题意,明确了立意方向,作文立意就不存在问题了。
例如,可以从人的本质去论述,探讨人性之美;可以从人类内在潜力方面阐述人性之光辉力量;还可以论述一个人只有“被需要”的欲望,才有不忘初心,积极进取的拼搏精神等等。
此外,在作文时,不能忽视“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这一句话,也就是要求写作时文中不能无“我”,重点写作自己的思考和认识。
当然,文章要写出深度,还需要阐述“被需要”的深层原因。
东南风起一“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矣,非主不依。
乐躬耕于南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
”(引用《三国演义》文句开篇,将读者拉入情境)青年一曲歌罢,遥望山路来处,似在沉思。
他仿佛在等谁,仿佛谁也不会来。
能征一国者,伏处茅庐,待天时,候明主。
他自比管仲、乐毅,自是不能埋没满腔才华。
凤需栖梧,我需明主,更何况,天下也需要他。
不论他怎么想,他都是被时代需要的。
孔明掩上草庐莲卷,和衣卧下了。
(以孔明的口吻叙述自己需要明主,体现“被需要”的主题)二久仰卧龙大名,他探访三次。
上一次,彤云密布,他顶风冒雪,未曾想又扑了空。
如今已是春光明媚,山中万物复苏。
可是山外的世界,都是一片刀光剑影,不曾有片刻停歇。
他想要复兴汉室,或说是渴望权力与威严。
山河变色,他需要卧龙助他一臂之力。
卧龙之才,倚玄德方可示于天下。
山路蜿蜒,他第三次站在草庐前,心中一片忐忑。
他怕如前番,求而不得。
如今天下大乱,冬去春来,他等得起,江山却等不起。
童子说先生睡下了。
他松了一口气,当下便恭敬行礼以待孔明醒来。
刘备不知自己等了多久,天光黯淡之时,方听得堂中孔明吟诗,“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先生。
”刘备再次行礼。
四目交汇,一边是一统天下之志,一边是经天纬地之才。
电光火石间,已有了最深的契合。
(以刘备的口吻叙述自己需要人才,通过“需要”来反映“被需要”的主题)三孔明出山,有龙骧虎视、囊括四海之志,赏罚分明,众人皆畏而爱之。
(整散结合,有节奏感)孔明才得其用,有功于社稷,便也名垂青史,流芳百世,不负一世英才。
刘备善用其才,择人而任势,便也与众想得,三分天下,留下千古贤名。
孔明将适东吴,刘备送行。
“先生……”刘备方欲启口,孔明早已了然他的顾虑——只怕是孔明有闪失之患。
只念明主知遇之恩,乱世之中,予他运筹帷幄、立功建德之良机,名实相生之美誉,孔明定当鞠躬尽瘁,披肝沥胆以报之。
今日不过是深入东吴周斡旋于群儒之间而已矣。
孔明笑言:“只待东风起,亮必归矣。
”国需治世之才,贤倚圣明之主,英雄彼此成全,大业渐成。
(人才遇明主,明主得人才,共同体现彼此被需要,从而再次体现文章主题)这是一篇考场上乘佳作,本文紧扣材料,确定“被需要”的主旨,契合文章核心立意。
文章结构完整,演绎“刘备三顾茅庐,孔明出山相助”的三国历史佳话,展现出刘备和孔明之间“国需治世之才,贤倚圣明之主,英雄彼此成全,大业渐成”的“被需要”,孔明成为“不论他怎么想,他都是被时代需要的”的“被需要”。
文章语言颇具文言色彩,足见作者写作语言之功底,考场能有此等力作,实属不易。
被人需要是一种幸福(文题体现文章主题)都说“给永远比拿快乐”,自愿的“被需要”,不仅让人在忙碌中感到快乐,看到对方接受了自己的帮助,更是一种爱的满足,更是一种幸福。
人最大的需要,不一定是金钱,也不一定是地位,而是人的价值,人的价值体现在,被社会需要,被工作需要,被家人需要,甚至被陌生人需要。
(开篇提出文章论点)他人有需求,自己正好能助一臂之力,这种发自内心的愉悦,胜过一切。
有人说幸福是相濡以沫,幸福是腰缠万贯,幸福是身强力健,幸福是儿孙满堂……(排比句式,增强气势)能相濡以沫,是因为你需要我,我需要你,彼此成了依靠。
能腰缠万贯,是因为社会需要你发挥聪明才智去建设,金钱是你创造价值过后的回报。
能身强力健,是因为你知道还有很多事需要你去完成,还有很多人需要你去爱。
能儿孙满堂,是因为有了你,才能维系一个家的纽带,是你养了一代又一代人,家人需要你这根主心骨。
(紧扣主题,论证有力)人只有在无助的时候,才会懂得,自己是多么需要一个肯出手相助的人。
而那个被需要的人,或许帮不上什么忙,但有那么一个人可以倾诉,这个世界就不会太孤单。
于是,也就懂得了,能在关键时刻成为被需要的那个人,是多么重要。
而作为被需要的那个人,或许能帮上忙,或许又只是陪伴,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
(进一步阐述“被人需要是一种幸福”)真正聪明的人,宁愿人们需要他,而不是感谢他。
我觉得这不仅仅是聪明,更是高尚,回报和付出,他更在意的是付出,而付出在自己看来是实现价值,而从外界分析这是大爱。
大爱中实现自我价值,很聪明地诠释了“高尚”二字。
(以被人需要为自我价值的体现)但是,有些人利用自己的能力,使别人不得不需要他,臣服于他,从而敛财甚至伤天害理,这是要遭天谴的。
这样的人,他们痴迷于被人需要,已经扭曲了人生观,从而心生邪念,所以上天不会因为他扭曲的“及时行乐”而眷顾。
(从反面进行阐述被人需要而心生邪念)爱,与狭隘,出发点往往是一样的,但就在某一个节点出现了念头上的偏差。
就有可能会造成天堂与地狱的差别。
被人需要,是一种幸福,这种幸福是用来灌溉自己,而不是用来放纵自己。
(最后总结全文,点明文题,升华主旨)这是一篇考场佳作,本文紧扣“被需要”这一主旨,契合文章主题。
文章从“人的价值体现在,被社会需要,被工作需要,被家人需要,甚至被陌生人需要”展开叙述,结构完整,逻辑清晰,结尾“被人需要,是一种幸福,这种幸福是用来灌溉自己,而不是用来放纵自己”进一步深化主题,使文章论证有序,论证有力。
文章语言如话家常,朴素自然,体现作者写作语言之功底。
做自己的主人(文题点明中心)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
(开篇确立“被需要”的主题)有这样的心态,是因为它根植于人性深处对价值感的需求。
它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金字塔尖“自我实现”的需求息息相关。
这一需求即使在历史的宏大叙事里也显而易见,四百多年前,机器被发明出来,人们惧怕工作被取代从而不再被需要,放火去焚烧机器,这就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卢德运动”。
在今天,人工智能引起的质疑也与对人的价值的磨灭的担忧密不可分。
(用马斯洛心理学揭示“人性深处对价值感的需求”)但是,从更大的角度看,其原因还在于人的社会性。
从客观上看,国家和社会出于稳定政治秩序的目的,宣传人们作为一个集体的意义,而弱化人的个体性。
而主观上,由于处于这种民族家国的意识形态中,人们不自觉地渴望被他人需要,不断通过在集体中找寻自己的位置,为集体做出贡献来实现自己存在的意义,构建安全感和认同感。
(从社会学原理进行分析)然而,本性和本心常常相互违背。
一个过于渴望被他人需要,那么他就有把自己异化为“物”之嫌。
由于他人或好或坏的评价都将增添或削弱我们的尊严,我们的一举一动都被他人的需要所控制,那我们就失去了对自己生活的掌控。
正如萨特在《禁闭》中所写的,几个人的灵魂死后坠入地狱,地狱中没有烈火,只有一间封闭的密室,人们的一举一动都只能在他人在场的情况下进行,令人痛苦不堪,于是主角感叹:“何必动用烤架,他人就是地狱。
”生活中,我们因渴望“被需要”,或追名逐利,焦虑不已,或违背本心,做别人认为对的事情,这种在别人的影响下失去自由意志的行为,不就是萨特所说的“地狱般的痛苦”吗?(从“本性和本心常常相互违背”的角度分析,借用萨特《禁闭》素材,丰富文章内容)人,应当发现自己的价值所在,而不是通过“被需要”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由此强调“人,应当发现自己的价值所在”的重要性)因为,人是自由的目的,不是别人的手段。
只有了解自己的真正的价值所在,不被他人需要时,也不会有损我们一丝一毫的价值,而被需要时,我们的价值反而有所增益。
从而,我们将生活真正掌控于自己的手中,不被他人的喜恶所影响,我们所做出的每一个举动都是独立选择的结果。
只有这样,我们才算得上是真正自由的。
当斯特里克兰德背弃妻子、逃离社会,来到孤岛上追逐梦想时,尽管他的画无人鉴赏,但他就是自己的王;当桑提亚哥载着月光下泛白的鱼骨返航,能养活人们一个冬天的大马林鱼没有了,他不再被需要,但他战胜了鲨鱼,更战胜了自己。
(素材丰富,使论证更有力)人,应当做自己的主人。
(最后总结全文,点明文章题目,升华文章中心)本文最大的亮点就是深刻而严密的论证分析。
在分析“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的原因时,先用马斯洛心理学揭示“人性深处对价值感的需求”,又从社会学原理分析,发现“本性和本心常常相互违背”的情形,于是“做自己的主人”就令人深思了。
论据信手拈来,可见考生文学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