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常识庙号年号谥号PPT课件
《文言文阅读专题 ——古代文化常识》 课件(36张PPT)高中语文精品公开课

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 一项是( ) A.王安石被称王荆公是称爵号,称王文公是 称谥号,称王临川是称籍贯。 B.尊称对方的父亲为令尊,对方的女儿为令 爱,谦称自己的母亲为家严。 C.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后取字,是成年的标 志,对人称字表示尊敬。 D.皇帝的谥号寓含褒贬,“文”“武”表示 褒扬,“哀”“思”表示同情。
D 皇帝的庙号
1、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 可以作为表示年份)。一般由皇帝发起。先秦至汉 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按惯例,新君 即位大多会颁行新年号,称为改元。年号蕴涵着帝 王君临天下、宣示正统的特殊意义,君臣朝野为之 瞩目,司其事者索遍枯肠,绞尽脑汁。
2、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 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 一个,多则十几个。如唐高宗有14个;明清皇帝大 多一人一个年号,故后世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 如永乐皇帝、康熙皇帝等。
B错误,B称自己母亲为家慈
2.年号,庙号,谥号都有什么不同?
唐太宗年号 “贞观” 唐太宗的庙号“太宗” 唐太宗的谥号“文皇帝”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 B.上林苑:古代帝王打猎的地方。 C.床:古代的坐具。 D.肃宗:皇帝的谥号,肃,恭敬、 肃穆之意。
C【解析】“谥号”错,应为“庙号”
3、古代官职的含义和官员传记类文章用词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 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有具体职务、做具 体工作的官吏可以称为“有司”。 B.拜:文中指授予官职。其他可以表示授予官职 的词语有“辟”“除”“征”等。 C.户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土地、户口、税收、 科举等,长官为户部尚书。 D.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 评定的称号,如武帝。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庙号谥号帝号年号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庙号、谥号、帝号、年号什么是庙号、谥号、帝号、年号。
庙号、谥号、尊号及年号,在我国古籍中现身频频。
前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年号则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
1,庙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
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凖,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継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
周朝确立谥号制度,对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为给予盖棺定论的评价。
庙号制度被废止。
秦朝连谥号制度也废止了。
汉朝以后承袭了庙号这一制度。
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
刘邦是开国君主,庙号为太祖(但自司马迁时就称其为高祖,后世多习用之),谥号为高皇帝(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之太祖,故特起名焉)。
汉朝强调以孝治天下,所以继嗣皇帝谥号都有“孝”字。
两汉皇帝人人都有谥号,但有庙号者极少。
西汉刘邦为太祖高皇帝(孝惠帝刘盈上庙号)、刘恒为太宗孝文皇帝(孝景帝刘启上庙号)、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刘询上庙号)、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汉平帝时王莽上庙号))。
另外西汉还有几个皇帝有庙号:刘奭为高宗孝元皇帝(王莽上庙号)、刘骜为统宗孝成皇帝(王莽上庙号)、刘衎为元宗孝平皇帝(王莽上庙号),在东汉光武帝时被取消;东汉刘秀为世祖光武皇帝(孝明帝刘庄上庙号)、刘庄为显宗孝明皇帝(孝章帝刘炟上庙号)、刘炟为肃宗孝章皇帝(孝和帝刘肇上庙号)。
另外东汉还有几个皇帝有庙号:刘肇为穆宗孝和皇帝、刘祐为恭宗孝安皇帝、刘保为敬宗孝顺皇帝、刘志为威宗孝桓皇帝,不过这一些庙号在孝献帝时被取消。
到了唐朝,除了某些亡国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庙号。
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
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
但是也有例外。
“祖”之泛滥,始于曹魏。
到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燕、后秦、西秦等等小国,其帝王庙号几乎无不称祖。
2019-2020年人教统编历史文化常识必知课件

民国 省、道、县三级制
现代
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市(地)、县(市)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A 唐代 B 宋代 C 元代 D 明代
4.关于古代地方行政区划
时代 地方行政区划
秦汉 郡、县(道)二级制
魏晋 州、郡、县三级 制
隋 郡、县二级制
唐 道、州(郡、府)县三级制
宋 路、州(府、军、监)县三级制
元 省、路、府、州(军)、县五级制
明 省、府(直隶州)、县(散州)三级制
清 省、道、府(直隶厅、州)、县(散厅、 州)四级制
历史文化常识必知
(1)关于帝王年号、庙号、谥号、尊号: 思考:如唐太宗,康熙帝、秦始皇、汉武帝它些称号如何来 的呢?
【例题】(2007全国高考)皇帝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 行为而议定。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清康熙 帝
【谥号】按前人记载,议谥是在将葬之时。谥号含有 褒贬之意,最高的褒扬就是文、武,还有成、桓、昭、 穆、景、明等也是褒字; 厉、幽、畅都是贬字,冲、 殇、愍、哀、悼等谥表示同 情 且兼有不同程度的贬意。
天干算法:
4、 5、 6、 7、 8、 9、 0、 1、 2、 3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数字为年代的最后的一位数字,比如2005年,最后一位是5,对应的天
干就是乙;
地支的算法:用年代数除以12,后面的余数就代表某个地支,
余数分别为:
4、 5、 6、 7、 8、 9、 10、 11、 0 1、 2、 3
【尊号】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 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 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 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不过这时的尊号一词 的含义与唐代以后的不甚相同。尊号开始时,字数尚少,如唐 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越到后来,尊号 越长,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称号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 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除了庙号 “高宗”二字外,其尊号竟有二十余字之多。
古代文化知识——谥号、庙号、年号、改元、尊号、徽号

古代文化知识——谥号、庙号、年号、改元、尊号、徽号1.谥(shi四声)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谥号是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
谥号按性质分三类:(1)表扬性的经天纬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威强睿德曰武柔质慈民曰惠圣闻周达曰昭圣善闻周曰宣行义悦民曰元安民立政曰成布纲治纪曰平照临四方曰明辟土服远曰桓聪明睿知曰献温柔好乐曰康布德执义曰穆齐宣王曰:……(《齐桓晋文之事》)秦昭王闻之,使人遗(Wèi)赵王书。
(《廉颇蔺相如列传》)(2)批判性的乱而不损曰灵杀戮无辜曰厉好内远礼曰炀厉王虐,国人谤王。
(《邵公谏厉王弭谤》)(3)表同情的恭仁短折曰哀慈仁短折曰怀在国遭忧曰愍(mǐn)2.庙号是根据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
从汉代起,每个朝代一般是第一个皇帝的庙号太长,不便称呼,所以唐宋以来的皇帝都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
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
3.年号是纪年的名称,亦是帝王用的,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
4.改元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
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唐高宗用过十四个年号。
到了明代以后,才规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如清高宗年号是乾隆,清高宗就是称为乾隆皇帝。
5.尊号、徽号“尊”为尊敬,“徽”为美好。
“尊号”和“徽号”都是对尊者加上的号,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
尊号起于唐代。
往往在皇帝和皇后生前就有尊号。
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清代同治帝曾尊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再加上徽号为“慈禧”。
封建时代帝后的尊号可以上几次,实际上都是臣子对他们的阿谀奉承。
现代也有赠送徽号这种情况的,但性质和内容已不一样,如孙柄文曾赠给郭沫若一个徽号:“戎马书生”。
中国古代的帝王,生前有尊号,死后有谥号和庙号。
尊号是对当代帝王尊敬的称号。
重庆市2015年优质课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梳理探究《古代文化常识》大足中学 (共57张PPT)

1 庙号、谥号、年号、尊号 2 官员的任免升降术语
庙号、谥号、年号、尊号
• 一、庙号
1、庙号:帝王去世后在祖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
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如太甲 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 祖)。 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 开国君主一般是祖(太祖、高祖)、继位君主有治国才 能者为宗(太宗),其后有高宗,武宗,文宗,世宗, 真宗,仁宗,玄宗,景宗,代宗,肃宗,哀宗,献宗等 等。
清朝皇帝庙号 姓名 在位时间 年号 皇陵
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1616-1626 天命 福陵 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 1627-1643 天聪/ 崇德 昭陵 世祖; 爱新觉罗福临 1644~1661 顺治 孝陵 圣祖; 爱新觉罗玄烨 1662~1722 康熙 景陵 世宗:爱新觉罗胤禛 1723~1735 雍正 泰陵 高宗:爱新觉罗弘历 1736~1795 乾隆 裕陵 仁宗:爱新觉罗颙琰 1796~1820 嘉庆 昌陵 宣宗:爱新觉罗旻宁 1821~1850 道光 慕陵 文宗:爱新觉罗奕詝 1851~1861 咸丰 定陵 穆宗:爱新觉罗载淳 1862~1874 祺祥/ 同治 惠陵 德宗:爱新觉罗载湉 1875~1908 光绪 崇陵 (无庙号)爱新觉罗溥仪 1909~1911 宣统 华龙陵园
• 从女皇帝武则天开始,打破了皇帝一、二、三 字谥号的旧例,她作为皇太后临朝称制时追谥 丈夫唐高宗李治为“天皇大帝”,达四字。 • 武则天称帝后,开皇帝追尊四代祖宗的先例, 更开创了皇帝生前叠加谀词上尊号谥美的先例, 有的帝王活着的时候可以被奉上好几次尊号。 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受尊号为 “开元圣文神武皇帝”。 • 尊号的累加也影响了谥号的累加,自唐高宗以 后,大多数皇帝的谥号都在四个字以上。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课件

第二章 古代官制
(一)中央官制
秦朝 三公九卿: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九卿: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 汉朝 三公九卿:基本沿袭秦制。 中朝官制:武帝时期,形成了以尚书令为首的中朝官制,与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制相对。 隋朝 三省六部制: 三省:尚书省、门下省、内史省。 六部:吏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户部。
(三)人称姓名
在大多数正式场合,古代中国人会使用以下方式来避免直接称呼他人的姓名:
请插请
插入插
入您入
使用官职、头衔或尊称,如“张大人”、“李将军”。
您的您 的相的
相关相
使用字或号,如“杜甫字子美”、“李白号青莲居士”。
关文关
文本文
使用敬语,如“先生”、“夫子”等。
本内本 内容容
容
请
因此,直称姓名在古代中国社会中是受到一定限制的,需要根据具体的社会关系和场合来决定是
青年时期: 破瓜之年:指16岁的女子,因“瓜”字可以分解为两个“八”字,即十六。 桃李年华:指20岁左右的女子,桃李盛开象征女子青春美丽。
成年时期: 花信年华:指24岁的女子,花信指花开的信息,比喻女子的黄金年龄。 摽梅之年:指27岁的女子,摽梅是指梅子成熟坠落,比喻女子到了适婚年龄。
中年时期: 半老徐娘:指30至40岁左右的妇女,徐娘是指南朝梁元帝的妃子徐昭佩,后来用来形容中年仍有风 韵的妇女。
(四)年龄称谓
中老年时期: 耳顺:60岁,据《论语》记载,孔子说“六十而耳顺”。 古稀:70岁,杜甫有诗云“人生七十古来稀”。 杖朝:80岁,古代8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拄拐杖入朝。 耄耋:80至90岁,耄指80岁,耋指90岁。 期颐:100岁,期颐之年,表示期待百岁。
谥号 轻课件

3、吴太祖孙权的谥号相当奇葩——大皇帝。
经典例题
[例]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尊,又称尤五之尊,意思是最崇高、至高无上的地位,多指 君后之位,用作皇帝的代称。 B.三军,古时指中军上军下军,或者中军左军、右军,周制,每 军一共一万二千五百人。 C.追赠,或作追封,即死后加封官职勋位,用于对国家有贡献的 人,追赠的对象包括死者的亲属。 D.谥,古时帝王、诸侯:文臣武将死后,朝廷据其生前事迹给予 的称号,称号全部是天地曰文
布义行刚曰景
威强叡德曰武
柔质慈民曰惠
圣闻周达曰昭
圣善闻周曰宣
辟土服远曰桓
聪明睿智曰献
2、批评的:如:
乱而不损曰灵
好内远礼曰炀
杀戮无辜曰厉
3、同情的:如:
恭仁短折曰哀 在国遭忧曰愍
慈仁短折曰怀
谥号字数的变化:由一字到多字,由
客观评价到一味赞美。
上古谥号多用一个字,也有用两三 个字的,如:周平王、郑武公、齐桓公、 秦穆公、魏安釐王、赵孝成王、贞惠文 子。
谥号
历史文化常识——谥号
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 等高官大臣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 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 或谥号。谥号一般是死者生前事迹和品 德的概括,但有些往往是虚伪不符合事 实的。
谥法是给予谥号的标准。谥号是 固定的一些字,这些字被赋予特定的涵 义,用来指称死者的美德、恶德等。
[解析] 选D,谥号有褒扬有贬。
后世谥号除皇帝外,大多用两个字, 如: 忠武侯(诸葛亮)、文忠公(欧 阳修)、武穆王(岳飞)等。
此外,还有私谥,这是有名望的学 者死后其亲友门人所加的谥号,如东汉 时陈寔死后,友人为他谥为文范先生; 晋代陶渊明死后,颜延年谥其为靖节徵 士等。
庙号、徽号、谥号和年号(已校对,无错误)

庙号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去世后,后人在太庙之中奉祀时追尊的名号。
庙号,意思就是皇帝在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
最初并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庙号,一般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但在几代之后就必须毁去原庙,而于太庙合并祭祀,合于太庙祭祀称之为“祧”;“祧”这件事情有实际上的作用,如果每个君王的庙都留下,数代之后为数众多的家庙会有祭祀上的困难。
而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视永远立庙祭祀之意。
商朝所建立的可谓最原始的庙号只有四种,创基立业曰“太”(太祖汤、太宗太甲)、功高者曰“高”(高祖王亥、高宗武丁)、世代祭祀曰“世”(世祖盘庚、世宗且甲)、中兴者曰“中”(中宗且乙)。
另外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给予祖或宗的称号。
自从始皇帝建立华夏第一个集权皇朝——秦朝之后,将庙号连同谥号制度一并废止。
原因是“谥号”的定夺将会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故而废除谥法与庙法。
汉朝时期,兼采传承自商朝时期的庙号制度及来自于周朝的谥号制度。
初时,汉朝对于庙号仍本着商朝时期的初衷,庙号的给予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
刘邦是开国君主,庙号为太祖(但自司马迁时就称其为高祖,后世多沿用之),谥号为高皇帝(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之太祖,故特起名焉)。
汉朝强调以孝治天下,所以继嗣皇帝谥号都有“孝”字。
两汉皇帝人人都有谥号,但有庙号者极少。
到了唐朝开始,原本慎重严谨的庙号制度大为放宽,除了部分亡国之君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庙号,因此原始的四种庙号不敷使用,因此逐渐参考谥法订出新的庙号,不过甫开国的前几代君王,其庙号大多仍使用传承自商朝的原始四个庙号。
而也是自唐朝以后,庙号在前、谥号在后的连称方式,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
而由于唐朝之前的皇帝并非人人有庙号,而谥号从周武曌开始,帝王的谥号字数不断增加,到明清甚至增加到十七字,称呼上有所困难;又因为唐朝以前的皇帝有庙号者较少,所以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明帝(隋炀帝),不称庙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直沿用到清末。谥号一般是在皇帝死后由礼官拟定,
报请新皇帝裁定公布。在改朝换代之际,也有由新王
朝为前朝末帝定谥号的,如清朝建立后,曾为明朝的崇
祯帝朱由检定谥为庄烈愍皇帝。表褒的称号有文、景、
武、明、穆等,如:晋文公、秦穆公、汉武帝;表贬的
称号有灵、厉、炀、哀等,如:周厉王、隋炀帝。
-
5
谥法制度有两个要点:一是谥号要符合死者的为 人,二是谥号在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君主的 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 是朝廷赐予的。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 论。谥号是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
-
9
6、不同地位陵墓的称谓
(1)林:指圣人的墓葬。如孔林、孟林、关林。
(2)陵:帝王的墓葬。如秦始皇陵、茂陵、昭陵、乾 陵、明长陵、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
(3)墓:诸侯、大臣的墓葬。如霍去病墓、魏征墓。
(4)坟:一般老百姓的墓葬。
-
10Βιβλιοθήκη 孔- 全景11孔庙第一座石坊“金声玉振坊” 孔庙第一道门:棂星门
区别谥号、庙号、年号,记住一点, 凡带褒贬意思的基本上是谥号,如: 文帝、武帝、炀帝、献帝等;凡带祖、 宗字的基本上是庙号;明清以后的皇 帝多用年号。
-
25
谢谢大家!
-
26
年号谥号庙号 及对古代皇帝的称谓
——重点文化常识积累之一
-
1
历史文化知识归纳
一、帝王谥号、庙号、年号、尊号
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定。下列各 项中属于谥号的是
A.秦始皇 C.唐太宗
B.汉武帝 D.清康熙帝
-
2
1、庙号
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所起的名号。秦
始皇自以为其统治可传万世,因此以世系为庙号。
唐太宗、宋高祖。明太祖;到了清代,则一般称呼
他们的年号,例如“雍正帝、”“乾隆帝”、“光
绪帝”。
-
3
2、年号
是封建帝王为纪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最早的年号
是从汉武帝时开始的,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称为
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以致有的皇帝只
有一个年号,如唐太宗年号“贞观”、明成祖年号“永 乐”、清世宗年号“雍正”;有的皇帝有两个年号,如 宋高宗年号“建炎”“绍兴”、元世祖年号“中 统”“至元”;有的皇帝有多个年号,如唐高宗有14个 年号、武则天有17个年号。自西汉武帝刘彻在公元前 140年定为建元元年起,至1911年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 罗·溥仪的宣统年号被废止,历朝诸帝皆立年号纪元。
谥号按性质分三类:
(1)表扬性的:
经天纬地曰文 布义行刚曰景
威强睿德曰武 柔质慈民曰惠 圣闻周达曰昭 圣善闻周曰宣
行义悦民曰元 安民立政曰成 布纲治纪曰平 照临四方曰明
辟土服远曰桓 聪明睿知曰献
温柔好乐曰康 布德执义曰穆
-
6
(2)批判性的:
乱而不损曰灵
杀戮无辜曰厉
好内远礼曰炀
(3)表同情的:
-
8
5、陵寝号
陵寝是皇帝死后安葬的地方,其名号一般是根 据去世皇帝生前的功过和世系而命名。开国皇帝 之陵一般称为“长陵”,其后诸帝则应依其事迹 和世系来命名,诸如康陵、定陵、显节陵、高平 陵等。也有以所在地命名的,如汉文帝的霸陵, 魏文帝的首阳陵,孙权的蒋陵等,但这种情况很 少见。为皇帝建陵以后,还要在“陵旁起邑,置 令、丞、尉奉守”,有时还要迁徙人民去居住, 陵寝所在地逐渐变为县治,陵寝号变为县名,而 其原有的意义则逐渐为人淡忘。
恭仁短折曰哀
慈仁短折曰怀
在国遭忧曰愍(mǐn)
-
7
4、尊号
是对当权者尊敬的称号。以前的帝王称为天子、帝、 皇、王、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正式把最高统治者的
尊号定为“皇帝”,以显示自己的独尊地位,并为后代 最高统治者所沿袭。但“皇帝”之称并不能满足帝王们 的自我尊崇之心,于是便在“皇帝”之前冠以一系列形 容词加以润色,使之更加崇高和神秘。尊号开始时,字 数尚少,越到后来,尊号越长。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 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宋太祖乾德元年受尊 号为“应天广运仁圣文武圣德皇帝”;清乾隆皇帝全部 称号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 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
12
明朝立的孔庙大门
明成化四年(1468年),因此也叫“成化碑”
-
13
孔庙第六进院落
-
杏坛
14
大成门
大成殿
-
15
孔 林-
16
孔 林-
17
孟府大门
-
18
孟母三迁碑
-
19
孟庙正门
-
20
孟林
-
21
关林
-
22
-
23
-
24
据以上材料,前题的答案应是选“B”。 ( A项嬴政自称始皇帝,C项唐太宗是 庙号,D项康熙是年号)。
-
4
3、谥号
是帝王、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
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带
有褒贬性质的称号。“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
也”。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秦 始皇为突 出帝王的尊严,不允许群臣和后人对自己有所评议和指
责,下令废去对皇帝之谥。西汉吕后当权时加以恢复,
汉代恢复古礼,以“祖”或“宗”为庙号,开国皇
帝一 般被称为“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
祖、明太祖、辽太祖、金太祖等;开国皇帝之后的
嗣君一 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明神
宗等。大体来说,对于唐代以前的殁世帝王,称呼
他们的谥(shi)号,例如汉武帝、魏孝文帝、隋炀帝;
对于唐代以后的殁世帝王,称呼他们的庙号,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