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物

毒物
毒物

?氰化钠? 氰化钾? 氰化钙? 氰化钡? 氰化钴? 氰化亚钴

?氰化钴钾?氰化镍? 氰化镍钾? 氰化铜? 氰化银?氰化银钾

?氰化锌? 氰化镉? 氰化汞? 氰化汞钾? 氰化铅?氰化铈

?氰化亚铜? 氰化金钾? 氰化溴

?氰化氢? 氢氰酸?三氧化(二)砷?亚砷酸钠? 亚砷酸钾?五氧化(二)砷? 三氯化砷? 亚硒酸钠?硒酸钠

?硒酸钾? 氧氯化硒? 氯化汞

?氧氰化汞?氧化隔? 羰基镍

?五羰基铁? 叠氮(化)钠? 叠氮(化)钡

?叠氮酸? 氟化氢? 黄磷

?磷化钠? 磷化钾? 磷化镁

?磷化铝? 氟

?氯? 磷化氢? 砷化氢

?硒化氢?锑化氢? 一氧化氮

?四氧化二氮? 二氧化硫?二氧化氯?二氟化氧?三氟化氯?三氟化磷

?四氟化硫? 四氟化硅? 五氟化氯

?五氟化磷? 六氟化硒?六氟化碲

?六氟化钨? 氯化溴? 氯化氰

?溴化羰? 氰

?碘化氰? 砷? 亚砷酸钙

?亚砷酸锶?亚砷酸钡? 亚砷酸铁

?亚砷酸铜? 亚砷酸银? 亚砷酸锌

?亚砷酸铅? 亚砷酸锑? 乙酰亚砷酸铜?砷酸? 偏砷酸?焦砷酸

?砷酸铵?砷酸铵?偏砷酸钠

?砷酸氢二钠?砷酸氢二钠? 砷酸二氢钠

?砷酸钾?种酸二氢钾? 砷酸镁

?砷酸钙?砷酸钡?砷酸铁

?砷酸亚铁? 砷酸铜? 砷酸银? 砷酸锌砷酸汞? 砷酸铅? 砷酸锑? 三氟化砷?三澳化砷

?三澳化砷?三碘化砷? 二氧化硒

?亚硒酸? 亚硒酸氢钠?亚硒酸镁

?亚硒酸钙? 亚硒酸钡? 亚硒酸铝

?亚硒酸铜( B1044 ) ? 亚硒酸银( B1045 ) ? 亚硒酸铈( B1046 )

?硒酸钡( B1047 ) ? 硒酸铜( B1048 ) ? 硒化铁( B1049 )

?硒化锌( B1050 ) ? 硒化镉( B1051 ) ? 硒化铅( B1052 )

?氯化硒( B1053 ) ? 四氯化硒( B1054 ) ? 溴化硒( B1055 )

?四溴化硒( B1056 ) ? 氯化钡( B1057 ) ? 铊( B1058 ) ?氧化亚铊( B1059 ) ? 氧化铊( B1060 ) ? 氢氧化铊( B1061 )

?氯化亚铊( B1062 ) ? 溴化亚铊( B1063 ) ? 碘化亚铊( B1064 )

?三碘化铊( B1065 ) ? 硝酸铊( B1066 ) ? 硫酸亚铊( B1067 )

?碳酸(亚)铊( B1068 ) ? 磷酸亚铊( B1069 ) ? 铍( B1070 粉末)

?氧化铍( B1071 ) ? 氢氧化铍( B1072 ) ? 氯化铍( B1073 )

?碳酸铍( B1074 ) ? 硫酸铍( B1075 ) ? 硫酸铍钾( B1076 )

?铬酸铍( B1077 ) ? 氟铍酸铵( B1078 ) ? 氟铍酸钠( B1079 )

?四氧化锇( B1080 ) ? 氯锇酸铵( B1081 ) ? 五氧化二钒( B1082 )

?(三)氯化钒( B1083 ) ? 钒酸钾( B1084 ) ? 偏钒酸钾( B1085 )

?偏钒酸钠( B1086 ) ? 偏钒酸铵( B1087 ) ? 聚钒酸铵( B1088 )

?钒酸铵钠( B1089 ) ? 砷化汞( B1090 ) ? 硝酸汞( B1091 )

?氟化汞( B1092 ) ? 碘化汞( B1093 ) ? 氧化汞( B1094 )

?亚碲酸钠( B1095 ) ? 硝普钠( B1096 ) ? 磷化锌( B1097 )

?溴( B1098 ) ? 溴化氢( B1099 ) ? 锗烷( B1100 )

?三氟化硼( B1101 ) ? 三氯化硼( B1102 液化的)

?甲基-双β-(氯乙基)胺盐酸盐( A2004 ) ? 乙基-双β(-

氯乙基)胺( A2005 ) ? 三氯三乙胺( A2006 禁用)

? 1,2-二溴-3-丁酮( A2007 ) ? 氯苯乙酮( A2008 禁用) ? 二氯(二)甲醚( A2009 )

?二氯二乙基硫醚( A2010 禁用) ? 乙酸三乙基锡( A2011 ) ? 四乙基铅( A2012 )

?乙基二氯胂( A2013 ) ? 二氯苯肿( A2014 ) ? 二苯(基)胺氯胂( A2015 禁用)

?2-氯乙烯基二氯胂( A2016 禁用) ? 二苯(基)胺氯胂( A2017 禁用) ? 氟乙酸( A2018 )

?氟乙酸钠( A2019 ) ? 氟乙酸钾( A2020 ) ? 氯甲酸氯甲酯( A2021 )

?氯甲酸三氯甲酯( A2022 禁用) ? 异氰酸甲酯( A2023 ) ?氟代磺酸甲酯( A2024 )

?氟代硫酸甲酯( A2025 ) ? 二硫代焦磷酸四乙酯( A2026 ) ? 氟磷酸(二)异丙酯( A2027 )

?硫酸(二)甲酯( A2028 ) ? 甲基氟磷酸异丙酯( A2029 禁用) ? 二甲胺氰磷酸乙酯( A2030 禁用)

?甲基硫代膦酸乙酯( A2031 禁用) ? 甲氟膦酸特已酯( A2032 禁用) ? 四氯二苯二噁英( A2033 )

?乙氧啶( A2034 ) ? 戊硼烷( A2035 ) ? 士的宁( A2036 及其盐)

?乌头碱( A2037 ) ? 中乌头碱( A2038 ) ? 阿托品( A2039 及其盐)

?茛菪碱( A2040 及其盐) ? 东茛菪碱( A2041 及其盐) ?吗啡( A2042 及其盐)

?海洛因( A2043 及其盐) ? 钩吻生物碱( A2044 包括钩吻素甲、乙、丙、戊、子、丑、寅、卯、辰等) ? 烟碱( A2045 ) ?毒扁豆碱( A2046 及其盐) ? 毒草碱( A2047 ) ? 毛果云香碱( A2048 及其盐)

?藜芦碱( A2049 ) ? 原藜芦碱( A2050 含原藜碱A、B) ?麦角毒碱( A2051 及其盐)

?麦角胺( A2052 ) ? 麦角新碱( A2053 及其盐) ? 毒芹碱( A2054 及其盐)

?秋水仙碱( A2055 ) ? 其它生物碱( A2056 符合A级标准的) ? 毒毛旋花甙C ( A2057 )

?毒毛旋花甙K ( A2058 ) ? 毒毛旋花甙H ( A2059 ) ? 毒毛旋花甙元( A2060 )

?毒毛旋花甙元K ( A2061 ) ? 洋地黄毒甙( A2062 ) ? 羟基洋地黄毒甙( A2063 )

?地高辛( A2064 ) ? 毛花甙 c ( A2065 ) ? 海葱甙( A2066 )

?海葱糖甙( A2067 ) ? 花青甙( A2068 ) ? 其它强心甙( A2069 符合A级标准的)

?黄曲毒素( A2070 含黄曲毒素B、B1、B2、C、C1、G2等) ? 河豚毒素( A2071 ) ? 脱氧河豚毒素( A2072 )

?甲氧基河豚毒素( A2073 ) ? 甲藻毒素( A2074 二盐酸盐) ? 蓖麻毒蛋白( A2075 )

?核杀菌素( A2076 ) ? 肠毒素( A2077 ) ? 响尾蛇毒素( A2078 )

?眼镜蛇毒素( A2079 ) ? 肉毒毒素( A2080 ) ? 蛤蟆毒

素( A2081 )

?箭毒蛙毒素( A2082 ) ? 相思豆毒素( A2083 ) ? 斑蝥素( A2084 )

?木防己苦毒素( A2085 ) ? 镰刀毒素( A2086 ) ? 镰刀菌酮x ( A2087 )

?其它生物毒素( A2088 符合A级标准的) ? 甲烷磺酰氟( A2089 含量,5%) ? 吡唑磷( A2090 含量,5%)

?对氧磷( A2091 含量,3%) ? 速灭磷( A2092 含量>5%) ?丙氟磷( A2093 含量>15%)

?特普( A2094 含量>0%) ?对硫磷( A2095 含量>4%) ?治螟磷( A2096 含量>10%)

?丰索磷( A2097 含量>4%) ? 果虫磷( A2098 含量>10%) ?治线磷( A2099 含量>5%)

?田乐磷( A2100 含量>0%) ? 甲拌磷( A2101 含量>2%) ?特丁磷( A2102 含量>10%)

?地虫磷( A2103 含量>6%) ? 砜拌磷( A2104 含量>5%) ?甲氟磷( A2105 含量>2%)

?八甲磷( A2106 含量>18%) ? 甲基对氧磷( A2107 含量>10%) ? 胺吸磷( A2108 含量>1%)

?碳氯灵( A2109 含量>1%) ? 克百威( A2110 含量>10%) ?涕灭威( A2111 含量>1%)

?毒鼠磷( A2112 含量>10%) ? 溴代毒鼠磷( A2113 含量>10%) ? 溴联苯杀鼠迷( A2114 含量>0.5%)

?溴敌隆( A2115 含量>5%) ? 扑灭鼠( A2116 含量>0.5%) ? 捕灭鼠( A2117 含量>0.5%)

?没鼠命( A2118 禁用) ? 鼠立死( A2119 含量>2%) ? 氟乙酰胺( A2120 禁用)

?杀它仗( A2021 含量>0.5%) ? 放线菌(素)酮( A2022 含量>4%) ? 六氟丙酮( A2150 )

?羰基硫( A2151 ) ? 羰基氟( A2152 ) ? 过氯酰氟( A2153 )

?三氟乙酰氯( A2154 ) ? 碳酰氯( A2155 ) ? 亚硝酰氯( A2156 )

?二氯硅烷( A2157 ) ? 乙烯酮( A2158 ) ? 重氮甲烷( A2159 )

?全氟异丁烯( A2160 )

三氯硝基甲烷( B2134 ) ? 二氧化丁二烯( B2135 ) ? 4-己烯-1-炔-3-醇( B2136 )

? 5(氨基)甲基-3-异恶唑醇( B2137 ) ? 4,6-二硝基邻甲(苯)酚( B2138 ) ? 4,6-二硝基邻甲酚钠( B2139 )

?二硝基邻甲酚铵( B2140 ) ? 戊硝酚( B2141 ) ? 2,4-二硝基酚( B2142 )

? N-乙烯基乙撑亚胺( B2143 ) ? 甲基苄基亚硝胺( B2144 ) ?丙撑亚胺( B2145 )

?乳酸苯汞三乙醇胺( B2146 ) ? 溴化双吡己胺( B2147 ) ?一氯乙醛( B2148 )

?丙烯醛( B2149 ) ? 二氯四氟丙酮( B2150 ) ? 丙酮氰醇( B2151 )

? 1-羟环丁-1-丁烯-3,4-二酮( B2152 ) ? 2-甲基-1-丁烯-3-酮( B2153 ) ? 苯(基)硫醇( B2154 )

? 2-巯基丙酸( B2155 ) ? 乙酸汞( B2156 ) ? 乙酸甲氧基乙基汞( B2157 )

?氯化甲氧基乙基汞( B2158 ) ? 氢氧化苯汞( B2159 ) ? 氯化甲基汞( B2160 )

?苯乙酸汞( B2161 ) ? 甲基汞( B2163 ) ? 二甲基汞( B2163 )

?甲酸亚铊( B2164 ) ? 乙酸亚铊( B2165 ) ? 丙二酸铊( B2166 )

?硫酸二乙基锡( B2167 ) ? 硫酸三乙基锡( B2168 ) ? 酸式硫酸三乙基锡( B2169 )

?二丁基氧化锡( B2170 ) ? 硫酸三甲基锡( B2171 ) ? 乙酸三甲基锚( B2172 )

?四乙基锡( B2173 ) ? 氯甲酸-2-乙基己酯( B2174 ) ? 氯甲酸环丁酯( B2175 )

?氯甲酸环己酯( B2176 ) ? 氯乙酸乙酯( B2177 ) ? 氯乙酸乙烯酯( B2178 )

?氰甲基乙酸酯( B2179 ) ? 氰基甲酸甲酯( B2180 ) ? 氯甲酸甲酯( B2181 )

?氯甲酸乙酯( B2182 ) ? 溴乙酸甲酯( B2183 ) ? 溴乙酸乙酯( B2184 )

?氯磺酸乙酯( B2185 ) ? 3-氯烯腈( B2186 ) ? 3-氯丙腈( B2187 )

?羟基乙腈( B2188 ) ? 甲基丙烯腈( B2189 ) ? 丙腈

( B2190 )

?溴苯乙腈( B2191 一溴苯乙腈除外) ? 丙烯腈( B2192 ) ?异氰酸-3-氯-4-甲苯酯( B2193 )

?氟磷酸二乙酯( B2194 ) ? 氯代膦酸-L酯( B2195 ) ? 2-氯吡啶( B2196 )

?N-正丁基咪唑( B2197 ) ? 三(1—吖丙啶基)氧化膦( B2198 ) ? 乙烯砜( B2199 )

?N—二乙氨基乙基氯( B2200 ) ? 乙酰替硫脲( B2201 ) ?癸硼烷( B2202 )

?马钱子碱( B2203 及其盐) ?次乌头碱( B2204 及其它乌头类生物碱及其盐) ? 可待因( B2205 及其盐)

?二氢可待因( B2206 ) ? 盐酸二氢羟可待因酮( B2207 ) ?乙基吗啡( B2208 及其盐)

?(盐酸)阿朴吗啡( B2209 ) ? 二氢脱氧吗啡( B2210 ) ? 罂粟碱( B2211 及其它阿片类生物碱(及其盐))

?箭毒( B2212 ) ? (氯化)筒箭毒碱( B2213 ) ? 氯化琥珀酰胆碱( B2214 )

?氢溴酸后马托晶( B2215 ) ? 盐酸吐根碱( B2216 ) ? 吐根酚碱(盐酸盐) ( B2217 )

?盐酸育亨宾碱( B2218 ) ? 氢溴酸加兰它敏( B2219 ) ? 绿藜芦生物碱( B2220 )

?氯化氨甲酰胆碱( B2221 ) ? 其它生物碱( B2222 符合B级标准) ? 美登木素( B2301 )

?溴化新斯的明( B2302 ) ? 甲基硫酸新斯的明( B2304 ) ?扑疟喹啉( B2305 )

?盐酸哌替啶( B2306 ) ? 去氧麻黄碱( B2307 及其盐酸盐) ? 丝裂霉素C ( B2308 )

?金霉酸( B2309 ) ? 肾上腺素( B2310 ) ? 抗霉素A ( B2311 )

?放线菌素( B2312 ) ? 放线菌素A ( B2313 ) ? 放线菌素C ( B2314 )

?放线菌素D ( B2315 ) ? 放线菌素J ( B2316 ) ? 山道年( B2317 )

?巴豆油( B2318 ) ? 溴化吡斯的明( B2319 ) ?乙酰洋地黄毒甙( B2320 )

?甲基狄戈辛( B2321 ) ? 乙酰地高辛( B2322 ) ? 吉他林( B2323 )

?沙群海葵毒素( B2324 ) ? 赫曲毒素( B2325 ) ? 赫曲毒素A ( B2326 )

?赫曲毒素A乙酯( B2327 ) ? 环氯素( B2328 ) ? 色素霉A3 ( B2329 )

?黄质霉素( B2330 ) ? 刺烟氟菌素( B2331 ) ? 盐酸库霉素( B2332 )

?比赫罗霉素( B2333 ) ? 阿布拉霉素( B2334 ) ? 左旋溶肉瘤素( B2335 )

?黄青霉素( B2336 ) ? 强心甙( B2337 符合B级标准的) ?生物毒素( B2337 符合B级标准的)

?抗菌素( B2337 符合B级标准的) ? 卡巴醌( B2338 ) ? 丙亚胺( B2339 )

?氨氯吡脒(硫酸)苯丙胺( B2340 ) ? 杜廷( B2341 ) ?

尿嘧啶芳芥( B2342 )

?异丙基吗啉( B2343 ) ? 羟间唑啉( B2344 盐酸盐) ? 杰莫灵( B2345 )

?卡氮芥( B2346 ) ? 枸缘酸芬太尼( B2347 ) ? 1-(2-氯乙基)-3-(β′-D-吡喃葡萄糖基亚硝基脲) ( B2348 )

?法尼林( B2349 ) ? 回苏灵( B2350 ) ? 阿密替林( B2351 盐酸盐)

?酰胺福林一甲烷磺酰盐( B2352 ) ? 氯化二烯丙托锯弗林( B2353 ) ? 麦角酰二乙酰胺( B2354 )

?其它有机物( B2355 符合B级标准的) ? 久效磷( B2400 含量>25%) ? 甲基对硫磷( B2401 含量>15%) ?苯硫磷( B2402 含量>15%) ? 水胺硫磷( B2403 含量>50%) ? 蝇毒磷( B2404 含量>30%)

?因毒磷( B2405 含量>45%) ? 对溴磷( B2406 含量>90%) ? 保棉磷( B2407 含量>20%)

?杀扑磷( B2408 含量>40%) ? 氯亚磷( B2409 含量>10%) ?威菌磷( B2410 含量>20%)

?硫环磷( B2411 含量>15%) ? 甲胺磷( B2412 含量>15%) ? 益棉磷( B2413 )

?扑打杀( B2414 含量>50%) ? 碘吸磷( B2415 含量>75%) ? 磷胺( B2416 含量>30%)

?毒虫畏( B2417 含量>20%) ? 百治磷( B2418 含量>25%) ? 保米磷( B2419 含量>55%)

?丙胺磷( B2420 含量>60%) ? 甲基异柳磷( B2421 含量>50%) ? 异丙胺磷( B2422 )

?内吸磷( B2423 禁用) ? 氧乐果( B2424 含量>90%) ?甲基氧化乐果( B2425 含量>25%)

?毒壤磷( B2427 含量>30%) ? 氯甲硫磷( B2428 含量>15%) ? 甲硫磷( B2429 含量>10%)

?乙拌磷( B2430 含量>15%) ? 异丙磷( B2431 含量>60%) ? 三硫磷( B2432 含量>20%)

?乙硫磷( B2433 含量>25%) ? 氯甲磷( B2434 含量>15%) ? 灭蚜磷( B2435 含量>30%)

?地安磷( B2436 含量>55%) ? 保棉丰( B2437 ) ? 发果( B2438 含量>15%)

?伐线丹( B2440 ) ? 甲基硫环磷( B2441 含量>90%) ?苯线磷( B2442 含量>4%)

?0,0-二乙基-S-(对硝基苯基)磷酸酯( B2443 含量>10%) ?涕巴( B2444 含量>60%) ? 硫涕巴( B2445 含量>65%)

?福太农( B2446 含量>15%) ? 硫吡唑磷( B2447 含量>20%) ? 砜吸磷( B2448 含量>95%)

?氨磺磷( B2449 含量>80%) ? 灭克磷( B2450 含量>75%) ? 敌敌磷( B2451 含量>15%)

?硫赶甲基内吸磷( B2452 含量>80%) ? 艾氏剂( B2453 含量>75%) ? 异艾氏剂( B2454 含量105%)

?狄氏剂( B2455 含量>75%) ? 异狄氏剂( B2456 含量>5%) ? 五氯苯酚( B2457 含量>55%)

?五氯酚钠( B2458 含量>55%) ? 赛力散( B2459 含量>35%,禁用) ? 西力生( B2460 含量>50%,禁用)

?氰胍甲汞( B2461 含量>55%) ? 己酮肟威( B2462 含量>15%) ? 灭害威( B2463 含量>60%)

?灭多威( B2464 含量>30%) ? 自克威( B2465 含量>25%) ? 伐虫脒( B2466 含量>40%)

?肟杀威( B2467 含量>30%) ? 抗虫威( B2468 含量>10%) ? 沙线威( B2469 含量>10%)

?敌蝇威( B2470 含量>50%) ? 腈叉威( B2471 含量>15%) ? 恶虫威( B2472 含量>65%)

?异索威( B2473 含量>20%) ? 除鼠磷206 ( B2474 含量>35%) ? 克灭鼠( B2475 含量>20%)

?杀鼠灵( B2476 含量>2%) ? 灭鼠优( B2477 含量>30%) ? 安妥( B2478 含量>40%)

?毒鼠硅( B2479 含量>20%) ? 氨基硫脲( B2480 含量>25%) ? 除鼠磷203 ( B2481 )

?除鼠磷205 ( B2482 ) ? 鼠甘伏( B2483 含量>30%) ? 灭蚜胺( B2484 含量>15%)

?地乐施( B2485 含量>80%) ? 特乐酚( B2486 含量>50%) ? 地乐酚( B2487 含量>40%)

?溴胺杀( B2588 含量>65%) ? 四氟代朋( B2589 ) ? 硫酰氟( B2590 )

?氯甲烷( B2591 ) ? 溴甲烷( B2592 )

《化学毒物危害与控制》试题答案

《化学毒物危害与控制》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答:在一定条件下,能对活的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称为毒物。 2、答:半数致死量半数致死量(LD50)是指给受试动物一次或者24h内多次染毒后引起半数动物出现死亡的剂量,也称致死中量。 3、答:急性毒作用带是指半数致死量(LD50)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 4、答:在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和工作环境中产生或存在的,对职业人群的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造成不良影响的一切要素或条件。 5、答:生产环境中常有同时存在多种毒物,两种或两种以上毒物对机体的相互作用称为联合作用。 二、填空题(每时空1分共40分) 1、LD50或LC50 2、呼吸道、消化道、皮肤 3、小 4、检气管、比色试纸、气体检测仪、气相色谱/质谱分析仪和红外线谱仪 5、小、大 6、造血、输氧 7、固态、液态、气态、气溶胶 8、一次或短时间(几分钟或数小时)内大量、脱离接触毒物一定时间后 9、升汞和四氯化碳 10、无、红棕 11、密闭化、自动化,无毒或低毒 12、慢,腹绞痛 13、有机物或易氧化的无机物 14、皮肤,骨骼,胶皮 15、无害化排放,洗涤法、吸附法、袋滤法、静电法、燃烧法 16、有害气体,CO2和H20 17、尿和血 三、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D 2、B 3、C 4、A 5、A 四、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对的打“√”错的打“×”) 1、√ 2、× 3、√ 4、√ 5、× 6、× 7、√ 8、√ 9、×10、√ 五、解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影响毒物对机体毒作用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答:(1)毒物本身的特性: 化学结构:毒物的化学结构决定毒物在体内可能参与和干扰的生理生化过程,因而对决定毒物的毒性大小和毒性作用特点有很大影响。如有机化合物中的氢原子,被卤族元素取代,其毒性增强,取代的越多,毒性也就越大。无机化合物随着分子量的增加,其毒性也增强。 物理特性毒物的溶解度、分散度、挥发度等物理特性与毒物的毒性有密切的关系。 (2)毒物的浓度、剂量与接触时间 毒物的毒性作用与其剂量密切相关,空气中毒物浓度高、接触时间长,则进入体内的剂量大,发生中毒的机率高。 (3)毒物的联合作用 生产环境中常有同时存在多种毒物,两种或两种以上毒物对机体的相互作用称为联合作用。应用国家标准对生产环境进行卫生学评价时,必须考虑毒物的相加及相乘作用。此外,还应注意到生产性毒物与生活性毒物的联合作用,如酒精可增加苯胺、硝基苯的毒性作用。 (4)生产环境和劳动强度 在高温或低温环境中毒物的毒性作用比在常温条件下大,如高温环境可增强氯酚的毒害作用,亦可增加皮肤对硫磷的吸收。紫外线、噪声和振动可增加某些毒物的毒害作用。体力劳动强度大时,机体的呼吸、循环加快,可加速毒物的吸收;重体力劳动时,机体耗氧量增加,使机体对导致缺氧的毒物更为敏感。 (5)个体状态: 接触同一剂量的毒物,不同的个体可出现不同的反应。造成这种差别的因素很多,如健康状况、年龄、性别、生理变化、营养和免疫状况等。肝、肾病患者,由于其解毒、排泄功能受损,易发生中毒;未成年人,由于各器官,系统的发育及功能不够成熟,对某些毒物的敏感性可能增高;在怀孕期,铅、汞等毒物可由母体进入胎儿体内,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或导致流产、早产;免疫功能降低或营养不良,对某些毒物的抵抗能力减低等。

毒理学重点笔记考点

毒理学重点笔记考点

毒理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毒理学概念 -----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 外源化学物(外源生物活性物质)——指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 科学。 毒理学主要的研究领域: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 1、描述毒理学:直接关注的是毒性鉴定(毒性试验),为安全性评价和危险度管理提供信息。同时可为化学物的毒作用机制提供线索。 2、机制毒理学:研究重点是外源因素对生物系统产生损害作用的细胞、生化、分子机制。 研究资料的用途:1)、证实与人类直接相关的实验动物中所观察到的损害作用;(有机磷);2)、验证可能与人类无关的发生于实验动物中的有害效应;(糖精);3)、设计和生产较为安全的化学物以及合理治疗化学中毒和临床疾病;(反应停);4)、进一步加深对基础生理学、药理学、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了解。 3、管理毒理学:主要的职责和任务是根据描述和机制毒理学的研究资料进行科学决策,协助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法规条例和管理措施并付诸实施,以确保化学物、药品、食品等进入市场时足够安全,达到保护人体健康的目的。还需根据危险度评定的原理和方法,结合描述毒理学和机制毒理学研究提供的科学信息,制定相关的卫生标准. 4、毒理学其它特殊领域包括:法医毒理学、临床毒理学、环境毒理学 第二节、毒理学简史 1、古代与中世纪毒理学 ——是指较低剂量进入机体后能引起疾病或危及生命的物质。 2、启蒙时代毒理学:Paracelsus的格言:所有的物质都是毒物,不存在任何非毒物质,剂量决定了一种 物质是毒物还是药物。 3、现代毒理学 第三节毒理学展望 毒理学是借助多个学科成长并繁荣起来的科学。随着现代生物技术信息的快速扩增和现代分析技术与方法的超常发展,毒理学的研究领域、评价过程和相关管理信息系统正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 可以预料,毒理学科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将是:从高度综合到高度分化;从体内试验到体外试验;从构效关系到定量构效关系;从定性毒理学到定量毒理学;从微观、宏观到人体;从观察现象、探明机制到科学规范管理。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 第一节、毒性和毒效应 一、外源化学物和毒性 ):指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 1、外源性化学物的分类(按用途及分布范围分类):工业毒物(工业原料、中间体、辅助剂、杂质等)、 环境污染物(工业“三废”)、食品中有毒物质(天然毒素、食品变质产生的毒素、食品中不合格的添加剂等)、农用化学物(农药、化肥、生长激素等)、嗜好品(香烟、化妆品、日用品中的有害成分)、生物性毒物(微生物、植物、动物产生的毒物)、医用药物(包括兽医用药)、军事毒物、放射性核物(内源性毒物、含氧自由基、含氮自由基、同型半光氨酸) 二、损害作用和非损害作用 第二节外源性化学物作用于人体的毒效应谱 一、毒效应谱: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取决于外源化学物的性质和剂量,可引起多种变化,称为~,可以表现为:①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②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③亚临床改变;④临床中毒;⑤甚至死亡。

毒物危害手册

1.木粉尘:木尘漂浮在空气里,被人吸入后能直接刺激呼吸道黏膜,引起打喷 嚏、咳嗽、气喘。长期吸入这种木尘,能引起肺纤维病变,使肺泡间质网状纤维和胶原纤维增生,造成肺功能明显下降,有效通气量减少,发生呼吸不畅、憋气、哮喘等。有的还能引起鼻黏膜炎症,使纤毛和腺体分泌功能受损,容易患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如果木粉尘长期作用于鼻腔黏膜,可引起鼻癌、副鼻窦癌;木粉尘进入消化道和胃,能引起喉癌、肺癌和白血病、骨髓病等。 松节油:急性松节油中毒的主要表现有发热、消化道刺激、皮肤黏膜刺激、肾、呼吸系统以及神经系统的损害等。口服后有烧心、恶心、腹痛和呕吐。 长期接触松节油可有呼吸道刺激、食欲减退、乏力、嗜睡、头痛和眩晕等症状,以及尿频、尿急和蛋白尿。皮肤接触可因脱脂而发生干裂与皲裂,对本品敏感者反复接触后可造成局部甚至全身过敏性皮炎。患有慢性湿疹等皮肤病和肾脏疾病者不宜从事接触松节油的工种。 粉尘:通过鼻腔、气道粘膜纤毛装置、肺泡和肺间质的清除,可使进入呼吸道的绝大部分粉尘排出,但长期吸入大量粉尘可使防御功能失去平衡,粉尘在呼吸道沉积,损伤呼吸道的结构,甚至引起疾病。生产性粉尘主要引起皮肤、粘膜的刺激作用及炎症反应,可直接危害人体呼吸系统,并对其造成影响,甚至引起肺部改变(如肺部纤维化、尘肺等)。 噪声:噪声对人体的影响是全身性的,既可引起听觉系统的变化,一般是从暂时性听阈位移逐渐发展为永久性听阈位移,最终导致噪声性耳聋;噪声也可以对非听觉系统产生影响,如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及代谢系统等,还可以影响生殖功能和胚胎发育;此外,工作场所中的噪声还可以干扰语言交流,影响工作效率,甚至引起意外事故。 苯:有特殊的芳香气味。苯可经呼吸道进入人体,皮肤也可以少量吸收。短时间吸入高浓度的苯蒸汽可导致急性苯中毒,主要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麻醉作用,出现昏迷和肌肉抽搐症状,严重者呼吸停止,直至心跳停止。高浓度苯对眼、

(完整版)常见化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汇总表(THI).doc

常见化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汇总表(供参考) 序号中文名英文名化学文摘号 职业危害程度分级(CASNO.l) 毒物危害指数 1 安妥Antu 86-88-4 THI=49 中度危害( III 级) 2 氨Ammonia 7664-41-7 THI=51 髙度危害( II 级) 3 2-氨基吡啶2-Amminopyridine 504-29-0 THI=4 4 中度危害( III 级) 4 氨基磺酸铵Ammonium sultfamate 7773-06-0 THI=17 轻度危害( IV 级) 5 氨基氰Cyanamide 420-04-2 THI=49 中度危害( III 级) 6 奥克托今Octogen 2691-41-0 THI=12 轻度危害( IV 级) 7 巴豆醛Crotonaldehyde 4170-30-3 THI=51 高度危害( II 级) 8 百草枯Paraquat 4685-14-7 THI=45 中度危害( III 级) 9 百菌淸Chlorthalonil 1897-45-6 THI=33 轻度危害( IV 级) 10 钡及其可溶性化合物 Barium and soluble THI=44 中度危害( III 级)(按 Ba 计) 7440-39-3(Ba) compunds , ,as Ba 11 倍硫磷Fenthion 55-38-9 THI=46 中度危害( III 级) 12 苯Benzene 71-43-2 THI=68 极度危害( I 级) 13 苯胺Aniline 62-53-3 THI=51 髙度危害( II 级) 14 苯基醚(二苯醚)Phenyl ether 101-84-8 THI=21 轻度危害( IV 级) 15 苯硫磷EPN 2104-64-5 THI=54 髙度危害( II 级) 16 苯乙烯Styrene 100-42-5 THI=43 中度危害( III 级) 17 吡啶Pyridine 110-86-1 THI=46 中度危害( III 级) 18 苄基氯Benzyl chloride l00-44-7 THI=63 髙度危害( II 级) 19 丙醇Propyl alcohol 71-23-8 THI=45 中度危害( III 级) 20 丙酸Propionic acid 79-09-4 THI=32 轻度危害( IV 级)

常见工业毒物及其危害

安全管理编号:LX-FS-A88557 常见工业毒物及其危害 In the daily work environment, plan the important work to be done in the future, and require the personnel to jointly abide by the corresponding procedures and code of conduct, so that the overall behavior or activity reaches the specified standard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常见工业毒物及其危害 使用说明:本安全管理资料适用于日常工作环境中对安全相关工作进行具有统筹性,导向性的规划,并要求相关人员共同遵守对应的办事规程与行动准则,使整体行为或活动达到或超越规定的标准。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1、金属与类金属毒物 (1)铅 银灰色软金属,展性强,相对密度11.35,熔点327℃,沸点1620℃。加热至400~500℃即有大量铅蒸气逸出,在空气中迅速氧化成氧化亚铅和氧化铅,并凝结成烟尘。不溶于稀盐酸和硫酸,能溶于硝酸、有机酸和碱液。 铅是全身性毒物,主要是影响卟啉代谢。卟啉是合成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因此影响血红素的合成,产生贫血。铅可引起血管痉挛、视网膜小动脉痉挛和高血压等。铅还可作用于脑、肝等器官,发生中毒性

生产性毒物危害的控制原则(正式)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生产性毒物危害的控制原 则(正式)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7904-58 生产性毒物危害的控制原则(正式)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管理机制、管理原则、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机构进行设置固定的规范,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生产性毒物种类繁多、接触面广,职业中毒在职业病中占有的比例很大。因此,控制生产性毒物,对预防职业病、保护和增进劳动者身体健康,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我国在这一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和许多宝贵的经验。为了保证作业场所安全使用有毒物品,预防、控制、消除职业中毒危害,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及其相关权益,国务院依据职业病防治法20xx年颁布了《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为生产性毒物的控制和职业中毒的预防提供了法律保障。 职业中毒的病因是职业环境中的生产性毒物,故预防职业中毒必须采取综合治理措施,从根本上消除、控制或尽可能减少毒物对劳动者的侵害,应当遵循“三级预防”原则,推行“清洁生产”,重点作好前期预防。

化学毒物危害及预防(正式版)

文件编号:TP-AR-L6869 In Terms Of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It Is Necessary To Form A Certain Guiding And Planning Executable Plan, So As To Help Decision-Makers To Carry Out Better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示范文本) 编订: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 化学毒物危害及预防(正 式版)

化学毒物危害及预防(正式版) 使用注意:该安全管理资料可用在组织/机构/单位管理上,形成一定的具有指导性,规划性的可执行计划,从而实现多角度地帮助决策人员进行更好的生产与管理。材料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修改,请在使用时认真阅读。 一、毒物的来源、形态、分类、毒性 (一)来源——生产中使用或产生的物料 1、原料、辅助材料(投入物) 2、中间产物(过程物) 3、成品、副产品、废物(产出物) 4、夹杂物(杂质) (二)形态与接触机会 1、固态,块状、粉末状。 2、液态,常压下液态、加压液化、溶液。 3、气态,含易挥发液体的蒸气。 4、雾,液体微粒悬浮在空气中。

5、尘,固体微粒悬浮在空气中。 呈现块状固体且不升华或液体且难挥发则不易扩散到空气中,则接触机会小于气、雾、尘。 (三)分类 1、按化学性质及其用途相结合的分类 2、按作用性质分类 3、按受损害的器官、系统分类 (四)毒性——引起生物体损害的能力 1、毒性的指标 以引起实验动物某种反应的剂量来衡量毒性大小绝对致死剂量(LD100)或浓度(LC100) 半数致死剂量(LD50)或浓度(LC50) 最小致死剂量(MLD)或浓度(MLC) 最大耐受剂量(LD0)或浓度(LC0) 2、毒性的分级

常见工业毒物及其危害(一)

常见工业毒物及其危害(一) 1、金属与类金属毒物 (1)铅 银灰色软金属,展性强,相对密度11.35,熔点327℃,沸点1620℃。加热至400~500℃即有大量铅蒸气逸出,在空气中迅速氧化成氧化亚铅和氧化铅,并凝结成烟尘。不溶于稀盐酸和硫酸,能溶于硝酸、有机酸和碱液。 铅是全身性毒物,主要是影响卟啉代谢。卟啉是合成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因此影响血红素的合成,产生贫血。铅可引起血管痉挛、视网膜小动脉痉挛和高血压等。铅还可作用于脑、肝等器官,发生中毒性病变。 (2)汞 常温下为银白色液体,密度13.6,熔点-38.87℃,沸点356.9℃。黏度小,易流动和流散,有很强的附着力,地板、墙壁等都能吸附汞。常温下即能蒸发,温度升高,蒸发加快。不溶于水,能溶于类脂质,易溶于硝酸、热浓硫酸。能溶解多种金属,生成汞齐。 汞离子与体内的巯基、二巯基有很强的亲和力。汞与体内某些酶的活性中心巯基结合后,使酶失去活性,造成细胞损害,导致中毒。 (3)铬 钢灰色、硬而脆的金属,相对密度7.20,熔点1900℃,沸点2480℃。氧化缓慢,耐腐蚀。不溶于水,溶于盐酸、热硫酸。铬化合物中六价

铬毒性最大。化肥工业催化剂主要原料三氧化铬,是强氧化剂,易溶于水,常以气溶胶状态存在于厂房空气中。 六价铬化合物有强刺激性和腐蚀性。铬在体内可影响氧化、还原、水解过程,可使蛋白质变性,引起核酸、核蛋白沉淀,干扰酶系统。六价铬抑制尿素酶的活性,三价铬对抗凝血活素有抑制作用。 (4)锰 浅灰色硬而脆的金属。熔点1260℃,沸点2097℃,易溶于稀酸。 锰及其化合物的毒性各不相同,化合物中的锰的原子价越低毒性越大。工业生产中以慢性中毒为主,多因吸入高浓度锰烟和锰尘所致。轻度中毒表现为失眠、头痛,记忆力减退,四肢麻木,举止缓慢。重度中毒者出现四肢僵直、动作缓慢笨拙,语言不清,智能下降等症状。2、有机溶剂 (1)苯 具有芳香气味的无色、易挥发、易燃液体。密度0.879,熔点5.5℃,沸点80.1℃。不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 苯的中毒机理目前尚不清楚。一般认为,苯中毒是由苯的代谢产物酚引起的。酚是原浆毒物,能直接抑制造血细胞的核分裂,对骨髓中核分裂最活跃的早期活性细胞的毒性作用更明显,使造血系统受到损害。另外苯有半抗原的特性,可通过共价键与蛋白质分子结合,使蛋白质变性而具有抗原性,发生变态反应。 (2)甲苯

工业毒物危害控制措施实用版

YF-ED-J7351 可按资料类型定义编号 工业毒物危害控制措施实 用版 In Order To Ensure The Effective And Safe Operation Of The Department Work Or Production, Relevant Personnel Shall Follow The Procedures In Handling Business Or Operating Equipment. (示范文稿) 二零XX年XX月XX日

工业毒物危害控制措施实用版 提示:该解决方案文档适合使用于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在进行中紧扣进度,实现最大程度完成与接近最初目标。下载后可以对文件进行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使用。 生产过程的密闭化、自动化是解决毒物危害的根本途径。采用无毒、低毒物质代替剧毒物质是从根本上解决毒物危害的首选办法,但不是所有毒物都能找到无毒、低毒的代替物。因此,在生产过程中控制毒物的卫生工程技术措施很重要。 (一)密闭、通刚)毒系统 系统由密闭罩、通风管、净化装置和通风机构成。其设计原理和原则与防尘的密闭、通风、除尘系统基本上是相同的。 (二)局部排气罩

就地密闭,就地排出,就地净化,是通风防毒工程的一个重要的技术准则。排气罩就是实施毒源控制,防止毒物扩散的具体技术装置。按构造分为密闭罩、开口罩两种类型。 (三)排出气体的净化 工业生产中的无害化排放,是通风防毒工程必须遵守的重要准则。根据输送介质特性和生产工艺的不同,有害气体的净化方法也有所不同,大致分为洗涤法、吸附法、袋滤法、静电法、燃烧法和高空排放法。 (四)个体防护 接触毒物作业工人的个体防护有特殊意义,毒物侵人人体的门户,除呼吸道外,经口、皮肤都可侵入。因此,凡是接触毒物的作业都应规定有针对性的个人卫生制度,必要时

毒物兴奋效应

毒物兴奋效应 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毒物兴奋效应 英文名称:hormesis定义:毒物低于抑制浓度时对机体产生的刺激作用。应用学科:昆虫学(一级学科);昆虫毒理与药理(二级学科)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求助编辑百科名 片毒物兴奋效应是毒理学用来描述毒性因子(刺激)的双相剂量效应的一个术语。即高剂量致毒因素(包括毒物、辐射、热、机械刺激等)对生物体有害,而低剂量致毒因素对生物体有益。这种双相剂量效应在上世纪40年代被定义为毒物兴奋效应。通过低剂量毒物对机体内稳态的微干扰,启动一系列修复和维持机制,比如通过对转录因子和激酶的激活,增加细胞保护和修复性蛋白的表达(如抗氧化酶、伴侣蛋白、生长因子、免疫因子等)。目录历史背景 定义及特征作用机制研究进展生物学意义 存在的争论中医理论编辑本段历史背景毒物 兴奋效应( hormesis)起源于16 世纪Paracelsus 的名言“剂量决定毒物”,即所有物质都是有毒的,只有剂量才能区别毒物,可以说这是毒物兴奋效应的雏形。19 世纪微生物学家Schulz 观察到重金属和有机溶剂对酵母生长的促进作用后,认为这种现象可能普遍存在于各种化学物和生命体,进而提

出了Arndt- Schulz 定律, 即:弱刺激加速生命力,中等强度刺激促进生命力,强刺激抑制生命活力,但很强刺激却能致死。1943 年,Southam 和Ehrlich 在研究红雪松提取物对真菌的作用时,将观察到的双相剂量- 效应关系曲线正式命名为“hormesis”,首次使用“hormesis”一词描述低浓度的有利效应,发表在《Phytopathology》杂志上,这是hormesis 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学术刊物上。到了20 世纪80 年代,美国EPA 在评价化学物的致癌性时,将Hormesis 列入考虑范围,以此来回答对于致癌物质“How clean is clean?”,Hormesis 的热潮开始复苏,尤其是其对危险度评价的影响得到了广泛的探讨。。Calabrese和Baldwin对Hormesis 进行了大量的研究,2003 年在《Nature》杂志上发表题为“Toxicologyrethinks its central belief”的文章,至此,有关Hormesis 的研究进一步成为毒理学中的热点。Hormesis 一词源于希腊语“hormaein”,本意是“to excite(激活)”,过去也曾用“hormoligosis”一词,oligo 表明在低剂量水平下。其剂量-效应关系以“low-dosestimulation and highdoseinhibition”为特征的双相曲线。目前在中国近年出版的毒理学参考书和专业杂志中多将“hormesis”译成“毒物兴奋效应”,也有的译为“化学兴奋效应”、“低剂量促进效应”等。编辑本段定义及特征简单地说,一般将Hormesis 定义为化学物对生物体在高剂量时表现负面影响(如生长、发育受抑) ,

常见毒物性质及其预防措施

、目的 为了规范公司职业病危害事故的调查处理,及时有效地控制职业病危害事故,减轻职业病危害事故造成的损害和防止事故恶化,最大限度降低事故损失。 二、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职业病防治法》 《突发事件应对法》 《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三、范围本制度适用与公司内发生的职业病危害事故四、职业病危害因素

分析 1、硫化氢危害:窒息性气体,是一种强烈的神经毒物,对眼和呼吸道有刺激作用,急性中毒出现眼和呼吸道刺激症状,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或气管周围炎,意识障碍等;重者意识障碍程度达深昏迷或呈植物状态,出现肺水肿、心机损害、心脏衰竭;眼部刺激引起结膜炎和角膜损害;高浓度(1000mg/m3 以上)吸入可发生猝死。 应急处理:脱去污染接触者的衣服,用流动清水冲洗,立即提起眼分钟,吸入硫化氢接15 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 触者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及 时输氧,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防护措施: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戴过虑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佩戴空气呼吸器、化学安全防护眼镜,防静电工作服、防化学品手套;工作现场严禁进食和饮水,工作完毕,淋浴更衣,及时换洗工作服;作业人员应学会自救互救;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2、汽油危害:高浓度吸入汽油蒸汽可引起急性中毒,表现为中毒性脑病,

出现精神症状、意识障碍;极高浓度吸入引起意识突然丧失、反射性呼吸停止;误将汽油吸入呼吸道可引起吸入性肺炎;溅入眼内可致角 膜溃疡、穿孔,甚至失明;皮肤较长时间接触引起灼伤,个别发生急 性皮炎;慢性中毒可引起神经衰弱综合征、中毒性脑病、肾脏损害, 可致皮肤损害。 应急处理:脱去污染接触者的衣物,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食入尽快彻底洗胃;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防护措施:高浓度时佩带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穿化学安全防护眼 镜、防静电工作服、戴防化手套。

生产性毒物的控制措施探讨(word版)

生产性毒物的控制措施探讨 Through the process agreement to achieve a unified action policy for different people, so as to coordinate action, reduce blindness, and make the work orderly.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生产性毒物的控制措施探讨 温馨提示:该文件为本公司员工进行生产和各项管理工作共同的技术依据,通过对具体的工作环节进行规范、约束,以确保生产、管理活动的正常、有序、优质进行。 本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生产性毒物在生产过程中可在原料、辅助材料、夹杂物、半成品、成品、废气、废液及废渣中存在, 可以固体、液体、气体、蒸汽、烟雾等形式存在于生产环境中。了解生产性毒物的存在形态, 有助于研究毒物进人机体的途径, 找出发病原因, 且便于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以及选择车间空气中有害物采样方法。以下是常用的生产性毒物控制措施。 1.采用密闭、通风排毒系统 生产性毒物控制措施:生产过程的密闭化、自动化是解决毒物危害的根本途径。 (1)密闭罩:在工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尽可能将毒源密闭起来, 然后通过通风管将含毒空气吸出, 送往净化装置, 净化后排放大气。密闭罩主要设计参数是排气量。排气量可按开放口必需的控制风速(m/s)进行计算, 也可按密闭罩内必需的换气次数(m3/h)来确定。 (2)开口罩:在生产工艺操作不可能采取密闭罩排气时, 可按生产设备和操作的特点, 设计开口式的爪排气, 开口罩按结构形式, 分为上口吸罩、侧吸罩和下吸罩。

最毒的五种毒物是什么

最毒的五种毒物是什么? 下毒和中毒是武侠小说和影视作品中常见的情景。其实毒物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远远不如其他文明。早在4500年前,古人就总结出如何把人毒死的技术,用在快速杀死敌人和用于活人祭的祭品上。 到了罗马时代,下毒变成暗杀的主要手段之一,办法是放在酒中或者水中,而且各个阶层都下毒,贵族用于清除政敌,平民大概是泄私愤。进入中世纪后,出现了“毒物流行”,解毒的办法得到发展,引发了下毒技术的发展。伊斯兰世界则出现无色无味的砷化物。在这种大趋势的影响下,亚洲也进入了毒物流行期。进入现代社会后,有意下毒很少见了,多数是意外中毒。 武侠小说和影视作品的毒物多是无稽之谈,起码在毒性上算不上前几名。毒物的毒性强弱不能仅仅用LD50来计算,因为杀死一半试验者的剂量和毒死一个人之间未必有很强的关联。 汞 在几种常见的毒性很大的毒物中,汞是最有名的。汞中毒是金属中毒,第一个中毒而死的是以为吃了能长生不老的秦始皇。汞在工业和药物中用得很多,人们长久以来没有意识到其毒性,林肯刚刚出任总统时吃的一种常用药物里面就含有大量的汞。 汞分三种,纯汞,有机汞(甲基汞)和无机汞。无机汞的毒性最低,LD50为每公斤体重100毫克,有机汞则为1毫克。纯汞要很大剂量才能致死,曾经有一位牙医助手想自杀,静脉注射10毫升纯汞,不仅没有死,一个礼拜就出院了。 环境中的汞主要是甲基汞,尤其是水域都被污染了,因此水产品都含有甲基汞,但通常吃鱼基本上无法摄入足以致死的量。因为甲基汞能够对健康造成影响,因此鱼要吃,但不能多吃,尤其是孕妇,要限制在每周两次之内,而且最好吃含汞量低的鱼。 急性汞中毒,可采取活性碳结合的办法。 砷 这是中国文化中最常见的毒物,也就是西门庆给潘金莲毒死武大郎的砒霜,但是并没有真正毒死武大郎,最后还得靠枕头闷死,这是因为砷的LD50为13毫克/公斤体重,武大虽矮,但西门庆买的砒霜可能不纯,用的量也不够,或者武大郎的体质比较耐砒霜。 在海产中存在的有机砷是无害的。但有些地方的水源被砷污染了,值得注意。 从流行病学角度,砷中毒流行最严重的是孟加拉。当年孟加拉水源细菌污染严重,引起很多疾病。该国政府努力让国民饮用上安全的水,达到97%的时候,政府很高兴,可是没想到砷污染才是该国水源的最大问题,估计会有5百万人因此丧命,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历史上最严重的人口中毒。 砷是历史上用于下毒谋杀的主要毒物之一,历史上也被广泛用在药物中。在抗菌药物出现之前,砷被用于治疗梅毒等疾病,长期使用会影响皮肤,这个现象直到1888年才被发现。近代,砷重新在医学上重新获得应用,包括治疗急性骨髓性白血病、银屑病和肿瘤定位上。 治疗砷中毒可以用螯化物如二巯基丙醇和二巯基丁二酸,但这种药物副作用很大,会引起高血压。还可以使用其他东西把砷化物去除。 钋-210 2012年,已经去世八年的巴勒斯坦领袖阿拉法特的遗体被挖出来进行检验,原因是怀疑他是中钋-210的毒而死。 钋-210是一种放射性同位素,其LD50极低,不过其放射性极低,中毒的方式是进入身体,通常是通过食物和饮水中毒的,其在人体中的半衰期为50天,因此是慢性中毒,中毒者的症状如同癌症晚期病人。

生产性毒物危害的控制

行业资料:________ 生产性毒物危害的控制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第1 页共8 页

生产性毒物危害的控制 前言导读:生产性毒物种类繁多、接触面广,职业中毒在职业病中占有的比例很大。因此,控制生产性毒物,对预防职业病、保护和增进劳动者身体健康,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 生产性毒物种类繁多、接触面广,职业中毒在职业病中占有的比例很大。因此,控制生产性毒物,对预防职业病、保护和增进劳动者身体健康,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我国在这一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和许多宝贵的经验。为了保证作业场所安全使用有毒物品,预防、控制、消除职业中毒危害,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及其相关权益,国务院依据职业病防治法xx年颁布了《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为生产性毒物的控制和职业中毒的预防提供了法律保障。 职业中毒的病因是职业环境中的生产性毒物,故预防职业中毒必须采取综合治理措施,从根本上消除、控制或尽可能减少毒物对劳动者的侵害,应当遵循“三级预防”原则,推行“清洁生产”,重点作好前期预防。具体措施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根除毒物从生产工艺流程中消除有毒物质,可用无毒或低毒代替有毒或高毒原料,例如有硅整流器代替汞整流器,用无汞仪表代替有汞仪表,使用苯作为溶剂或稀释剂,改为二甲苯作为稀释剂等。 2.降低毒物的浓度减少人体的接触水平,以保证不对接触者产生明显的健康危害是预防职业中毒的关键。其中心环节是加强技术革新和通风排毒措施,将环境空气中的浓度控制在最高容许浓度以下。 (1)技术革新:对产生有毒物质的作业,原则上应当采取密闭生产,消除毒物的逸散的条件。应当用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尽可能采取遥控和 第 2 页共 8 页

生产性毒物危害的治理措施

编号:AQ-JS-00371 ( 安全技术)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生产性毒物危害的治理措施 Control measures of toxic hazards in production

生产性毒物危害的治理措施 使用备注:技术安全主要是通过对技术和安全本质性的再认识以提高对技术和安全的理解,进而形成更加科学的技术安全观,并在新技术安全观指引下改进安全技术和安全措施,最终达到提高安全性的目的。 生产过程的密闭化、自动化是解决毒物危害的根本途径。采用无毒、低毒物质代替有毒或高毒物质是从根本上解决毒物危害的首选办法。 常用的生产性毒物控制措施如下: 1密闭-通风排毒系统 该系统由密闭罩、通风管、净化装置和通风机构成。采用该系统必须注意以下2点: (1)整个系统必须注意安全、防火、防爆问题; (2)正确地选择气体的净化和回收利用方法,防止二次污染,防止环境污染。 2局部排气罩 就地密闭,就地排出,就地净化,是通风防毒工程的一个重要的技术准则。排气罩就是实施毒源控制,防止毒物扩散的具体技术

装置。局部排气罩按其构造分为3种类型。 (1)密闭罩 在工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将毒源密闭起来,然后通过通风管将含毒空气吸出,送往净化装置,净化后排放大气。 (2)开口罩 在生产工艺操作不可能采取密闭罩排气时,可按生产设备和操作的特点,设计开口式罩排气。按结构形式,开口罩分为上口吸罩、侧吸罩和下吸罩。 (3)通风橱 通风橱是密闭罩与侧吸罩相结合的一种特殊排气罩。可以将产生有害物的操作和设备完全放在通风橱内,通风橱上有开启的操作小门,以便于操作。为防止通风橱内机械设备的扰动、化学反应或热源的热压、室内横向气流的干扰等原因而引起的有害物逸出,必须对通风橱实行排气,使橱内形成负压状态,以防止有害物逸出。 3排出气体的净化 工业的无害化排放,是通风防毒工程必须遵守的重要准则。根

2020年生产性毒物的控制措施探讨

( 安全技术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2020年生产性毒物的控制措施 探讨 Technical safety means that the pursuit of technology should also include ensuring that people make mistakes

2020年生产性毒物的控制措施探讨 生产性毒物在生产过程中可在原料、辅助材料、夹杂物、半成品、成品、废气、废液及废渣中存在,可以固体、液体、气体、蒸汽、烟雾等形式存在于生产环境中。了解生产性毒物的存在形态,有助于研究毒物进人机体的途径,找出发病原因,且便于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以及选择车间空气中有害物采样方法。以下是常用的生产性毒物控制措施。 1.采用密闭、通风排毒系统 生产性毒物控制措施:生产过程的密闭化、自动化是解决毒物危害的根本途径。 (1)密闭罩:在工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将毒源密闭起来,然后通过通风管将含毒空气吸出,送往净化装置,净化后排放大气。密闭罩主要设计参数是排气量。排气量可按开放口必需的控

制风速(m/s)进行计算,也可按密闭罩内必需的换气次数(m3/h)来确定。 (2)开口罩:在生产工艺操作不可能采取密闭罩排气时,可按生产设备和操作的特点,设计开口式的爪排气,开口罩按结构形式,分为上口吸罩、侧吸罩和下吸罩。 开口罩的排气量是由毒物的种类、毒源扩散状态和开口罩吸人速度场的特性所决定的。 比如毒物是粉尘、还是气体,是常温的还是高温的,呈喷发的还是自然蒸发的,都同吸气罩的形式和吸风量大小有关。 (3)通风橱:通风橱是密闭与侧吸罩相结合的一种特殊排气罩。可以将产生有害物的操作和设备完全放在通风橱内,便于操作。通风橱上可设可开启的操作小门,橱内应形成负压状态,以防止有害物逸出。按排气方式,通风橱分为上部排气式、下部排气式和供气式。 (4)洗涤法:是一种常见的净化方法。洗涤法在工业上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如冶金行业的焦炉煤气、高炉煤气、转炉煤气、发

毒物急性毒性分级标准

毒物急性毒性分级标准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表工业毒物急性毒性分级标准 毒性分级 小鼠一次经口 LD 50(mg/kg) 小鼠吸入2小时 LC 50(ppm) 兔经皮 LD 50(mg/kg) 剧毒 高毒 中等毒 低毒 微毒 <10 11~1000 101~1000 1001~10000 >10000 <50 51~500 501~5000 5001~50000 >50000 <10 11~50 51~500 501~5000 >5000 表化合物经口急性毒性分级标准 毒性分级 小鼠一次经口 LD 50(mg/kg) 大约相当体重70kg 人的致 死剂量 6级,极毒 5级,剧毒 4级,中等毒 3级,低毒 2级,实际无毒 1级,无毒 <1 1~50 51~500 501~5000 5001~15000 >15000 稍尝,<7滴 7滴~1茶匙 1茶匙~35g 35~350g 350~1050g >1050g 表外来化合物急性毒性分级(WHO) 毒性分级 大鼠一次经 口 LD 50(mg/kg) 6只大鼠吸入 4小时,死亡 2~4只的浓度 (ppm) 兔经皮 LD 50 (mg/kg) 对人可能致死的估计量 总量 g/kg(g/60kg) 剧毒 高毒 中等毒 低毒 微毒 <1 1~ 50~ 500~ 5000~ <10 10~ 100~ 1000~ 10000~ <5 5~ 44~ 350~ 2180~ <0.05 0.05~ 0.5~ 5~ >15 0.1 3 30 250 >1000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了一个五级标准。

生产性毒物的控制措施详细版

文件编号:GD/FS-8468 (解决方案范本系列) 生产性毒物的控制措施详 细版 A Specific Measure To Solve A Certain Problem, The Process Includes Determining The Problem Object And Influence Scope, Analyzing The Problem, Cost Planning, And Finally Implementing. 编辑: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

生产性毒物的控制措施详细版 提示语:本解决方案文件适合使用于对某一问题,或行业提出的一个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过程包含确定问题对象和影响范围,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建议,成本规划和可行性分析,最后执行。,文档所展示内容即为所得,可在下载完成后直接进行编辑。 生产性毒物在生产过程中可在原料、辅助材料、夹杂物、半成品、成品、废气、废液及废渣中存在,可以固体、液体、气体、蒸汽、烟雾等形式存在于生产环境中。了解生产性毒物的存在形态,有助于研究毒物进人机体的途径,找出发病原因,且便于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以及选择车间空气中有害物采样方法。以下是常用的生产性毒物控制措施。 1.采用密闭、通风排毒系统 生产性毒物控制措施:生产过程的密闭化、自动化是解决毒物危害的根本途径。 (1)密闭罩:在工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将毒源密闭起来,然后通过通风管将含毒空气吸出,

送往净化装置,净化后排放大气。密闭罩主要设计参数是排气量。排气量可按开放口必需的控制风速(m/s)进行计算,也可按密闭罩内必需的换气次数(m3/h)来确定。 (2)开口罩:在生产工艺操作不可能采取密闭罩排气时,可按生产设备和操作的特点,设计开口式的爪排气,开口罩按结构形式,分为上口吸罩、侧吸罩和下吸罩。 开口罩的排气量是由毒物的种类、毒源扩散状态和开口罩吸人速度场的特性所决定的。 比如毒物是粉尘、还是气体,是常温的还是高温的,呈喷发的还是自然蒸发的,都同吸气罩的形式和吸风量大小有关。 (3)通风橱:通风橱是密闭与侧吸罩相结合的一种特殊排气罩。可以将产生有害物的操作和设备完全

化学毒物危害及预防

化学毒物危害及预防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化学毒物危害及预防一、毒物的来源、形态、分类、毒性 (一)来源——生产中使用或产生的物料 1、原料、辅助材料(投入物) 2、中间产物(过程物) 3、成品、副产品、废物(产出物) 4、夹杂物(杂质) (二)形态与接触机会 1、固态,块状、粉末状。 2、液态,常压下液态、加压液化、溶液。 3、气态,含易挥发液体的蒸气。

4、雾,液体微粒悬浮在空气中。 5、尘,固体微粒悬浮在空气中。 呈现块状固体且不升华或液体且难挥发则不易扩散到空气中,则接触机会小于气、雾、尘。 (三)分类 1、按化学性质及其用途相结合的分类 2、按作用性质分类 3、按受损害的器官、系统分类 (四)毒性——引起生物体损害的能力 1、毒性的指标 以引起实验动物某种反应的剂量来衡量毒性大小 绝对致死剂量(LD100)或浓度(LC100)

半数致死剂量(LD50)或浓度(LC50)最小致死剂量(MLD)或浓度(MLC)最大耐受剂量(LD0)或浓度(LC0)2、毒性的分级 按毒性大小为5级 (1)剧毒(4)低毒 (2)高毒(5)微毒 (3)中等毒 3、毒物危害程度分级 按生产与使用中危害性大小为4级 Ⅰ级(极度危害)

Ⅱ级(高度危害) Ⅲ级(中度危害) Ⅳ级(轻度危害) 二、毒物对人体的危害 (一)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 1、经呼吸道吸入 2、经皮肤吸收 3、经消化道食入 (二)毒物在体内的过程 1、吸收,毒物进入血循环。 2、分布,随血流分布至各器官。

3、转化,毒物经生物化学过程转变为代谢产谢。 4、排出,经肾、肝胆、肺、唾液腺、汗腺、乳腺排出体外。(三)损害作用中毒、局部刺激、腐蚀、致敏、致癌、致畸、致突变 (四)中毒 1、急性中毒:短时、大量毒物进入人体,发病急、变化快 2、慢性中毒:长时、少量毒物进入人体,较长时间才出现症状 3、亚急性中毒:介于急性与慢性之间 (五)症状 1、呼吸系统 2、消化系统 3、心血管系统 4、神经系统 5、泌尿系统 6、生殖系统 7、皮肤 8、其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