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考博试题-参考答案
人文地理学专业课考博试题[精选合集]
![人文地理学专业课考博试题[精选合集]](https://img.taocdn.com/s3/m/c986447c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d5.png)
人文地理学专业课考博试题[精选合集]第一篇:人文地理学专业课考博试题2011年人文地理学专业课试题(回忆版)一、名词解释1.比较优势理论2.刺激扩散3.补偿贸易4.国家实力结构要素5.规模经济6.时空棱柱体二、简答题1.简述土地要素如何影响地区产业布局2.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论的内容及意义3.简述城市结构三种模型的异同三、论述题1.试论述一个你所熟悉地区的“十二五”发展规划2.试论述可持续发展的原理3.试以GIS中的叠层原理分析一地居住区说明:此份试卷内容仅为我们2011届同学回忆的版本,并非学校正式公布的标准考试问卷;各位同学们复习的时候可以此作为参考并自己归纳总结答题思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祝大家考研顺利!第二篇:2014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史考博专业课试题2014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史考博专业课试题一、论述(共60分)。
1.蔡元培的教育民主化思想。
2.论述近代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发展过程,并论述以卢梭为代表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3.朱熹与王守仁在道德教育及儿童教育观方面的异同。
4.西方改造主义教育思潮。
二、材料题(共40分)。
1.经亨颐的一段有关教师的论述,让写一篇不少于四百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2.杜威有关做中学的一段论述,让写一篇不少于四百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第三篇:考博试题中国科学院2007年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硕士入学考试试题-----土壤学试题中国科学院2007年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硕士入学考试试题-----土壤学试题07年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土壤学试题(回忆版试题)一:填空与选择:(5分1题)1、旱地土壤淹水后土壤PH值是(升高/降低/不变)2、国际制、美国制和中国制中对于“砾”的直径尺寸要求都是大于_________3、草甸土、水稻土、沼泽土哪个是地带性土壤:________4、N、P、K中哪些能被矿物固定:________5、土壤固相包括哪三个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土壤胶体吸附的Na+、Fe3+、H+中哪些是必须元素_______、哪些是有益元素_________二:名词解释(5分1题)1、土壤肥力(农学家的定义):2、地下水临界深度:三:计算题(10分1题)1、从“孔度=孔隙体积/土壤体积” 推导出“孔度=1-(容重/密度)”2、(记不清了)四:实践题(10分1题)1、试列举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常用的三种措施,并简要解释原理2、试列举提高土壤氮肥利用率的三种措施,并简要解释原理3、为什么开垦土壤后土壤有机质会普遍减少?五:问答题(15分1题)1、比较团粒结构和非团粒结构土壤肥力特性差异2、比较旱田和水田的水分运动方式的不同六论述题(30分1题)你认为肥沃的土壤应该具备哪些特性?TOP 华东师范学考博试题景观生态学(2001年)(五选四)1、什么是缀块-廊道-基底模式?如何区分这三类景观结构单元?2、什么是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3、什么是景观连接度?它对景观功能的重要意义是什么?4、为什么要研究景观格局?研究景观格局的主要方法有哪些?5、景观生态学与自然保护和土地规划及设计有何关系?举例说明如何利用景观生态原理和方法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
人文地理考试参考答案

一.绪论:1.简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性答案:(1):研究对象: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
(2):学科特性:区域性,综合性,社会性2.简答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主导理论,代表人物与理论思想(1)环境决定论 (拉采尔)(2)或然论(白兰士)(3)生态论(巴罗斯)(4)文化景观论(索尔)3.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四个流派答案:经验主义;实验主义;人本主义;结构主义4.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和主要关注点答案: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1)人地关系(2)区域研究(3) 空间分析人文地理学研究主要关注点:five focus(1) location (2) regions (3)place (4) movement (5)human interatons 5.举例说明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1)调查分析(2)社会学(3)空间模型(4)系统分析6.讨论人文地理学科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1)城市与区域规划(2)经济区域与规划(3)社会问题研究二.人口地理学1.简述农业革命之前,农业革命期间,工业革命期间人口增长的特点(1)农业革命之前-人口特征:A 低人口密度,高出生率和死亡率B.大分散,小聚居C.人口迁移,扩大范围(2)农业革命-人口特征:A.高人口密度,高出生率和死亡率B.出现定居的出落C.出现劳动分工和阶层的分化(3)工业革命-人口特征:A.人口密度变大,出生率由上升转下降,死亡率下降 B.人口迁移规模大2.论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3试论述中国人口转变模式与成因(1)新中国成立前:高位静止阶段(2)1950-1970年:早期扩张阶段(3)1970年代初起,进入后期扩张阶段(4)预计2020年前后,进入低位静止阶段(5)预计2040年前后,进入绝对衰减阶段4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是什么?(1)自然因素(2)人口构成(3)人口政策5.中国人口分布的规律及其成因(1). 东南地区人口稠密,西北地区人口稀少(2). 人口明显地集中于沿海,越往内地人口越稀疏(3). 我国人口具有明显低地指向性特点,即人口垂直方向上的分布不平衡6.名词解释:人口构成,适度人口,人口密度,人口分布(1)人口构成:是指按不同的属性划分的各部分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关系。
人文地理学参考答案

第一章人地关系1.从理论名称、代表人物、理论要点和简要评价四方面列表比较主要的人地关系理论。
2.课堂讨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地区的人地关系有何变化?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展,这些省区的人地关系将有何变化?略3.社会调查:调查本校所在地区的人地关系现状,并做一幅本地区的人地系统示意图。
略4.简述当前人地关系的新课题。
1)人地关系中道德关怀概念下的课题:①区域之间的贫富差距和空间演变;②区域资源调配中的人地关系问题;③生态足迹的研究;④社会质量的研究;2)全球化以后的人地关系①空间的网络化;②全球性环境演变对人类区域社会经济的关系;3)传统文化的区域性和现代文化的全球性关系①传统区域文化被改变;②矛盾和互补的关系。
第二章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1. 简述农业经济活动、工业经济活动和第三产业的基本特点。
1)农业经济活动:①强烈的地域性②明显的阶段性2)工业经济活动:①无明显的季节性②专业化与协作化③技术性强,精密程度高④分布集中3)第三产业①产品的无形性②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③部门结构的与时俱进性④与第一、二产业关系密切2. 在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时代,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何不同?影响因素:①农业经济时代:地形、土壤、气候、水资源、劳动力、科学技术、市场需求、交通运输;②工业经济时代:工业资源、水资源、动力、科学技术、交通运输、劳动力、消费市场;不同: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共同受水资源、劳动力、科学技术、市场需求、交通运输等因素的影响;农业对地形、土壤、气候的影响比较大,这些因素决定该地区适不适合发展农业经济,而工业经济活动需要工业资源和生产动力的支持才能运转,这都是农业经济活动所不具有的。
3. 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石油农业和生态农业各有什么特点?(1)原始农业:①以初级的游牧业和种植业;②劳动效率低下;③对环境具有消极影响(2)传统农业:①以犁耕锄种、手工劳动为主;②对自然有取有予;③会带来农业生态环境问题;(3)石油农业:①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的商品率;②破坏了农业主要的自给系统;(4)生态农业:①使生产科学化;②农业生态环境良性循环;③使农业生产、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经济协调发展、有机结合。
2010年华东师范大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考研试题(回忆版) (1)

2010年华东师范大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华东师范大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考研试题考研试题考研试题((回忆版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名词解释
1、1984北京地理坐标系统
1980西安地理坐标系统
1984WGS
2 、R-树索引
3、TIN
4、线条简化和平滑的意义和方法
5、RGB、HSV、CMLK ?颜色模型
二、简述简述
1、根据有效性原则如何提高空间数据精度和扩大空间数据智能化
2、有道路图(线性)和植被内型分布图(多边形),现某区域向建立道路,道路分为三个等级,各个影响范围分别为50,40,30m,问如何知道受影响的植被区域
3、根据地理道路编码,是确定至少要了解多少标识码才能确定道路的左右两侧
4、在进行数字化过程中,有的时候会出现两个中心线相交却没有将交点标明,有时候是多个中心线相交于一点却没有表示出来,则请分别用两种方法来纠正错误
5、空间数据共享的意义和方法。
华东师大人文地理博士统考专业课真题

博导:杜德斌老师招生方向:(1)科技创新与区域发展(2)跨国公司与国际投资地理考试科目:(1)人文地理学(专业基础)(2)世界经济地理(专业课)(3)英语(外语)《世界经济地理》考试试题2002年:1.试述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地区不平衡性。
2.试述当代跨国资本流动的基本格局。
3.试论网络经济与世界生产力布局的新趋势。
4. 从周边各国的地缘经济环境分析我国边境地区的开发开放前景。
2003年:1.试述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的动因与区域格局。
2.试述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区域分工。
3.从经济地理的角度论述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可能性。
4.试比较分析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带与五大湖城市带的经济与空间结构特征。
2006年:1.试比较分析世界经济三大板块的基本特征。
2.试分析二战后世界汽车生产和市场的动态变化特点及其原因。
3.试论世界石油的储、产、销的基本格局及其对我国石油安庆的影响。
4. 试论当前世界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2007年1.试论“9.11”以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演变的新特点。
2.试述EU区域经济一体化进展的主要成就及面临的问题。
3.试论当前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的区位特征。
4.下图是2004年美国本土各州高技术产业就业人数和企业数的分布情况,结合该图分析美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空间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008年1.试论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系,并举例说明。
2.从当前石油地缘政治的角度分析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分析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区位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4.试述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空间分布现状特征及发展趋势。
2009年1. 试论述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空间表现。
2. 试论述中亚地区的自然地理与地缘政治环境及我国与中亚各国区域经济合作的前景。
3. 试论述当前世界金融危机与中国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调整。
4. 试分析投资动机对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活动区位的影响。
2010年1. 试论述科技革命与产业布局的关系及当前世界产业布局的特点。
华东师范大学期末试卷09-10(A)参考答案

华东师范大学期末试卷(A )参考答案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1.填空题(20分)1) 从理论上讲,在地理学中,数学方法的运用主要有两个目的:(1)运用数学语言对地理问题进行描述,建立地理数学模型,从更高、更深层次上揭示地理问题的机理;(2)运用有关数学方法,通过定量化的计算和分析,对地理数据进行处理,从而揭示有关地理现象的内在规律。
(每空1分,共2分)2) 集中化指数的计算公式I=(A-R)/(M-R),其中集中化指数在区间[0,1]上取值,各参数的意义分别为A —实际数据的累计百分比总和;R —均匀分布时的累计百分比总和;M —集中分布时的累计百分比总和。
(每空0.4分,共2分)3) 线性模型''a b y x =+是由双曲线模型1/y=a+b/x 转化而成的,其中'y =1/y ,'x =1/x 。
(每空0.5分,共1.5分)4) 主成分分析的主要计算步骤①计算相关系数矩阵 , ②计算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 ③计算主成分贡献率及累计贡献率 , ④计算主成分载荷 。
(每空0.5分,共2分) 5) 变异函数的四个重要参数分别是:基台值(Sill )、变程(Range )或称空间依赖范围(Range of Spatial Dependence )、块金值(Nugget )或称区域不连续性值(Localized Discontinuity )和分维数(Fractal Dimension )。
变量函数的理论模型可分为三大类:有基台值模型、无基台值模型、孔穴效应模型。
(每空0.5分,共3.5分) 6) 请写出线形规划问题: Min Z=2X 1+3X 2+X 3 满足 X 1+2X 2+X 3≥33X 1-X 2+2X 3≥4X 1,X 2,X 3≥0 的标准形式(1.5分) 7) 在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资源利用优化模型中,对于不同的目标函数,其约束条件均为(1.5分) 8) AHP 决策分析方法的计算步骤为①明确问题;②建立层次结构模型;③构造判断矩阵;④层次单排序;⑤层次总排序。
地理学考研考博真题(2010-2017)

6)中国自然地理特征
2015年试题(博)
1.简答
1)气候形成的地理因子(伍P150)
2)主要成土过程(伍P338)
3)生物多样性意义(伍P448)
2.论述
4)中国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黄秉维第十四章中国水资源及其利用)
5)我国地貌特征(赵济第二章地貌P4)
6)综合自然区划的内容(伍光和第八章自然地理综合研究第二节自然区划P482)
2014年
一、简答
1、土壤的物质组成
2、水量平衡
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二、论述
1、生态系统的功能
2、气候பைடு நூலகம்统的组成及特征
3、我国地理地带的主要特征
2013年试题(博)
1.简答
1)土壤的一般形态(伍光和第六章土壤圈P315)
2)水情要素(伍光和第四章海洋和陆地水P205)
3)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伍光和第八章自然地理综合研究第三节自然地
3)喀斯特地貌(地貌)
2.论述
4)我国地理地域分异的特性(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5)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与对策(海洋和陆地水)
6)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大气与气候)
3)简述影响成土过程的因素(赵济第六章土壤地理P82)
2.论述
4)我国地貌特征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赵济第二章地貌P4)
5)综合自然区划的研究内容(自然地理综合研究P)
6)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和对我国的影响(大气与气候)
2010年试题(博)
1.简答
1)主要成土过程(土壤圈)
2)群落分类(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理环境的地域分异P463)
2.论述
4)中国植被的分布规律(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人文地理学考试题及答案

人文地理学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人文地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哪类现象?A. 自然现象B. 社会现象C. 经济现象D. 政治现象答案:B2. 人文地理学中,“文化景观”是指什么?A. 自然景观B. 人造景观C. 历史遗迹D. 人文与自然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景观答案:D3. 以下哪项不是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范畴?A. 人口分布B. 城市发展C. 气候变化D. 语言分布答案:C4. 人文地理学中的“中心地理论”是由哪位学者提出的?A. 韦伯B. 克里斯塔勒C. 冯·杜能D. 哈格斯特朗答案:B5. 人文地理学中的“文化扩散”是指什么?A. 文化在空间上的传播B. 文化在时间上的传播C. 文化在社会中的传播D. 文化在经济中的传播答案:A6. 人文地理学中,“城市化”一词指的是什么?A. 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集中的过程B. 城市面积的扩大C. 城市人口的增加D. 城市经济的发展答案:A7. 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空间相互作用”主要涉及哪些方面?A. 人口流动B. 货物运输C. 信息交流D. 所有以上答案:D8. 以下哪项不是人文地理学中的城市等级划分依据?A. 人口规模B. 经济实力C. 政治地位D. 自然资源答案:D9. 人文地理学中,“区域”的概念是指什么?A. 一个封闭的地理空间B. 一个开放的地理空间C. 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地理空间D. 一个具有特定边界的地理空间答案:C10. 人文地理学中的“文化区”是如何形成的?A. 通过自然演变B. 通过人为划分C. 通过文化扩散D. 通过政治决策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哪些?A. 定性分析B. 定量分析C. 空间分析D. 历史分析答案:ABCD2. 人文地理学中,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包括哪些?A. 气候条件B. 资源分布C. 经济发展水平D. 政策导向答案:ABCD3. 人文地理学中,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包括哪些?A. 工业化进程B. 农业发展C. 交通设施的改善D. 教育水平的提升答案:ACD4. 人文地理学中,文化景观的类型包括哪些?A. 农业景观B. 工业景观C. 商业景观D. 宗教景观答案:ABCD5. 人文地理学中,影响城市等级的因素包括哪些?A. 地理位置B. 历史背景C. 人口数量D. 经济规模答案:ABCD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试题
1、我国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色及其国际化的途径。
2、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对举办地选择的合理性及其对我国城市化的中长期影响。
(1)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下设5个副主题,分别是“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城市经济的繁荣”、“城市科技的创新”、“城市社区的重塑”、“城市和乡村的互动”。
选择上海作为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是合理的,也是有深刻原因的。
首先,上海是位于我国长三角地区,江浙一带有着历史悠久的丰富的人文文化,与上海市的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其次,上海经济发展迅速,经济实力雄厚,服务业发展良好,且室内交通迅速,发达,城市繁荣。
第三,上海市有大量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科技创新能力位居我国首位。
第四,上海是人口多,有着巨大的市场吸引力。
第五,上海市发展迅速,开放程度高,且有举办大型国际活动的丰富经验。
第六,有广泛的民众参与和支持。
国际展览局主席洛塞斯泰提出,举办世博会的成功要素有七点:主题要好;要有国际性参与;主办的城市获得全国的支持,具体举办的场所要让人觉得花钱参观是物有所值的;市民要支持世博会,认识到世博会给城市带来的好处;要有文化交流,世界的文化是多样性的,通过世博会来展现世界文化,让人们懂得尊重彼此的文化;要有国际的交流、沟通,通过沟通了解整个世界;举办时效率要高。
上海具备成功举办2010年世博会的条件,所以,举办地选择上海是合理的。
(2)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核心思想是:城市是人创造的,它不断地演进、演化和成长为一个有机系统。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真实的反映了人类对城市发展前景的希望和渴求。
5个副主题“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城市经济的繁荣”、“城市科技的创新”、“城市社区的重塑”、“城市和乡村的互动”,将会在未来中国的城市化发展道路上给予方向的指导。
另外,在中国,关注城市化,意味着不仅仅关注城市,还要关注农村。
人,要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这是城市人的美好追求,更是8亿农村人的强烈愿望。
在未来几十年,将有数亿农民涌入城市,如何让这些人在城市获得美好生活,是中国城市化必须解决的命题。
所以,在以后的城市化道路选择中要多关注农村地区的发展,必须寻求城乡协调发展的新途径才能解决好我国的城市化问题。
总之,通过此次上海世博会的召开,我们国家一定会学习到很多其他国家先进的经验,将各国多元的文化吸收和融合。
从而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富强,我们的城市变得更加适宜人类的生活。
3、解释我国的三农政策及其对我国城乡关系的影响。
城乡关系是社会主义社会诸种经济与社会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乡关系经历了一个从差距趋向缩小,到又急剧扩大,再到走向统筹协调发展的过程,其中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总结、汲取。
为了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观,必须对“三农”给予更大的反哺与支持力度,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统筹协调发展道路。
中共十六大后,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特别强调要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把“三农”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强农政策。
如加大减免农业税改革力度、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对购置和更新大型农机具给予补贴、增加良种补贴投入、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认真落实和省税费减免及物价控制政策。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中国的革命其实质上是农民的革命。
农民一直就占中国人口的大部分,农民的生活状况关系着中国的社会稳定。
在现在生产建设时代,农业也是工业、服务业等的基础和支柱。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难点和重点都在“三农”。
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还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不足、农民收入增长困难问题还很突出,农业、农村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
在现阶段,只有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才能切实优化经济结构和实现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才能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4、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调整的影响。
(1)国际金融危机暴发直接影响到我国产业结构的布局的调整,对一些产业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冲击。
但是,金融危机也加速了全球产业的重新布局,对我国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也带来了良好机遇。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产业造成的负面影响:
第一、关于“三农”问题。
由于金融危机导致国际农产品需求减少将进一步抑制我国农产品出口和外向型农业发展。
进而减少农民的就业机会直接影响农民的收入增长。
第二、金融市场波动的加剧。
在金融危机中,我国一些大型商业银行由于投资不慎,遭受巨大损失,直接加剧我国金融市场的动荡;同时,从心理层面影响投资者对中国金融市场的信心。
第三、减少外商直接投资流入。
金融危机恶化当前的世界外部不均衡状况,引起汇率的波动,导致利率升高,造成产品的价格波动,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所有这些风险都可能会影响全球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动。
第四、受金融危机拖累,国内原材料行业下行。
第五、由于欧美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及其进口需求的萎缩,其负面效应正逐步涉及到欧洲和其他地区,导致全球经济明显下滑,这对于出口导向的外向型的中国经济会造成较大冲击,尤其给那些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产业造成沉重打击。
金融危机也给中国产业结构调整蕴藏着机遇。
首先,给我们的银行等金融机构到海外拓展业务带来了契机。
其次,金融危机促进中国进出口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从出口产品的结构性调整特征看,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的滑坡,为我国加快转变出口产业的经济增长方式、推进外部导向型产业结构调整等诸多改革提供了契机,并有利于我国进一步加强海外市场开拓,提高我国在世界经济和国
际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就我国进口而言,一些国家基于生产自救可能会出台一些有利于产品出口的政策,有利于我国相关商品的进口。
再次,金融危机有利于西方制造业向中国转移。
金融危机后,迫于利润与生存压力,发达国家的制造企业将向中国加速转移,国内企业的产业结构升级将随之迅速提升。
金融危机到来之时,在美国和欧洲的实体经济出现困难之际,大量的技术公司闲着没事,这种情况下是中国的企业到国外获得技术、获得人才的大好时机。
(2)金融危机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
第一是继续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扶持力度。
第二是调整区域结构调整,按照生产力、区域布局、工业化的思路,引导沿海地区发展面向国际市场竞争的产业群,支持内地发展特色优势企业,加快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改造。
第三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
第四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
第五推动工业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