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旗下讲话:科学家的精神
国旗下讲话:弘扬华罗庚精神,争做新时代少年

国旗下讲话:弘扬华罗庚精神争做新时代少年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弘扬华罗庚精神,争做新时代少年。
华罗庚先生是我们家乡的名人,他1910年出生于金坛县一个贫寒家庭,初中毕业后辍学在家,后又不幸身患伤寒致左腿残疾。
但他身残志坚,刻苦自学,在逆境中奋发努力,秉持报效祖国、服务社会、一心为民的坚定信念,最终成为了当代杰出的数学家。
今天,我们在这里纪念华罗庚爷爷,就是要学习和弘扬他高尚品格凝结升华而成的华罗庚精神——“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甘为人梯、家国情怀”。
作为新时代少年,我们有责任继承这份宝贵的精神遗产,应该切实做到“四个弘扬”:一是弘扬华罗庚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拼搏精神。
华罗庚一生为了数学事业孜孜不倦,即使在文革那样艰苦的日子里,他仍然不懈地努力,以带病的身体在全国各地普及数学和应用数学,一直到1985年出国讲学倒在东京大学的讲台上。
他用行动实践了自己的诺言:“最大的希望就是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二是弘扬华罗庚勇攀高峰、敢为天下先的无畏精神。
华罗庚1931年来到清华大学,1936年去英国剑桥大学访问,1938年回国之后,已是西南联大的教授。
从金坛的一个中学生到成为全国最高学府的教授,华罗庚只用了七年时间。
他告诫青年人“只有不畏困难、辛勤劳动的科学家,才有可能攀登上旁人没有登上过的峰顶”。
三是弘扬华罗庚不畏艰难、百折不回的坚韧精神。
无论是华罗庚的成长经历,还是他的数学研究工作,不畏艰难、百折不回是其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在任何道路上,都没有长距离的坦途可走。
同学们,你们未来的人生道路还很漫长,会遇到很多未曾想到的困难,遭遇很多无法预料的羁绊,甚至忍受很多难以忍受的痛苦。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只有像华罗庚爷爷那样,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才能挺过风雨的砥砺,看到最美的风景。
四是弘扬华罗庚心系国家、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抗日战争期间和新中国诞生后,华罗庚先后两次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毅然回国,把自己的才智无私地奉献给了祖国。
2024学科学爱科学国旗下讲话

2024学科学爱科学国旗下讲话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站在科学的殿堂——学科学爱科学的国旗下,与大家交流、分享科学的魅力和成果。
首先,我想对全体同学表示由衷的敬意和感谢。
正是你们的努力和奉献,才有了我们学科学爱科学的今天。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一起走过了许多科学的征程,探索了无数的奥秘,见证了科学的力量和价值。
今天,我想与大家一起回顾一下我们的成就,并为未来的科学之路做一些展望。
首先,回首过去,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学科学爱科学的路上走得非常坚定和自信。
我们组织了一系列的科学实验和观察活动,通过亲自动手、亲眼看见,让同学们深入体验科学的神奇和乐趣。
我们举办了科学讲座,邀请了众多知名科学家来校,向同学们讲解科学的最新进展和研究成果。
我们还开展了科学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
这些努力不仅拓宽了同学们的视野,还激发了同学们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
其次,科学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和机遇。
科学的发展使人类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舒适,让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
从传统的医学技术到现代的基因编辑技术,从传统的能源使用到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科学所带来的进步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解决了我们面临的许多难题。
科学让人们越来越相信未来不仅是可持续的,而且还可以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再次,未来的科学之路仍然充满了挑战和机遇。
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面临着新的问题和困惑,需要我们继续努力和探索。
例如,环境问题、资源短缺、社会不公平等等,这些问题亟待我们找到科学的解决方案。
我们需要拥抱创新,鼓励多学科交叉融合,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思维结合起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我们还需要培养科学精神,包括批判思维、合作和互助、创新和求知欲等,这些品质将成为我们未来面对挑战时的重要资本。
最后,我想借此机会,给所有同学们提个醒。
学科学爱科学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我们可能会遇到失败和挫折,也会面临各种困难和压力。
但我相信,只要我们保持初心、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迎接挑战,收获成功和成长。
科学的国旗下演讲稿(优秀10篇)

科学的国旗下演讲稿(优秀10篇)科学的国旗下演讲稿篇1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很荣幸今天能够站在这里参加“致敬科学前辈”的主题演讲。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致敬科学前辈,弘扬科学精神”。
小时候我曾经崇拜过一为伟大的科学家,她就是居里夫人。
为了科学研究,她甘愿让酸碱侵蚀她柔美的双手,她甘愿让烟气熏黑她洁白的额头,她曾经拿奖杯给孩子当玩具,也曾经为了筹集经费而奔波募捐。
她身上具有的顽强、坚定的品质曾经深深打动了我。
如今,我长大了,我知道了更多优秀科学家的名字,袁隆平、钱七虎、于敏、屠呦呦……我被他们的科学精神深深折服。
他们那神奇而辉煌的一生,似星星般耀眼的功勋,都让我们无限敬仰;他们那求真求实,创新奉献的科学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是什么令科学家们奠定了向科学进军的目标是早年那孜孜求学的精神。
无数科学家,从小就扑进了科海之中。
著名的真菌植物病理学家邓叔群,年幼时总在劳作之余跑到学堂外听课,或翻看父亲桌上的书籍。
凭着一颗不穷不辍的上进心,他年方13便以出色的考试成绩被清华学堂录取。
少年时代的刻苦求学,为他走上科学之路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是啊,哪位科学家不是早年勤奋刻苦地学习他们在启示着我们,作为未来世界的主人,该如何把握好今天是什么令科学家们敲开了科学大门是勇于探索,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的求实创新精神。
在旧中国和解放初期,一些来帮助中国找油田的外国专家,轻率地给我国戴上了贫油国的大帽子。
地质学家李四光没有被外国的权威结论吓倒,坚持认为我国国土辽阔,天然资源理应非常丰富。
他和勘探队员一起风餐露宿,到可能含有石油、天然气的地区进行调查、勘探,终于找到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等一批特大油田,用事实证明了权威的结论是错误的。
求真务实,探索创新,不正是我们必须发扬的科学精神是什么令科学家对科学探索如此痴迷是为科学,为人类甘愿付出一切的坚强意志和默默奉献的精神。
居里夫人在那个破木棚里,既是学者,也是苦工,她以惊的毅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忘我工作,从数吨的沥青油矿渣找到了新的元素钋;从3吨铀矿渣中犹如大海捞针般的提纯出0.1克镭。
科学精神的培养演讲稿

科学精神的培养演讲稿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有关科学精神的培养这一重要话题。
科学精神是我们作为学生应该具备的一种品质,它不仅仅是一种学术素养,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培养科学精神,来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
首先,科学精神包括对事物的求真求实。
在科学研究中,我们需要以客观的态度去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而不是凭主观臆测或盲目相信。
同样,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保持对事物的客观认识,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是通过深入思考和调查研究,找到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法。
其次,科学精神还包括对知识的不断追求和探索。
科学家们通过不断地实验和探索,才能够发现新的知识和规律,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同样,我们作为学生,也应该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探索精神,不断地学习和积累,不断地挑战自己的认知边界,从而不断地完善自己。
最后,科学精神还包括对于错误和失败的接受和纠正。
在科学研究中,错误和失败是难以避免的,但科学家们总是勇于承认错误,勇于纠正错误,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研究。
同样,我们也应该勇于接受错误和失败,从中吸取教训,不断改进自己,不断超越自己。
在这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培养科学精神,来应对未知的挑战和困难。
唯有具备了科学精神,我们才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积极的心态,不断前行,不断进步。
最后,我想以一句名言结束我的演讲,“探索未知,勇攀高峰,科学精神,引领未来!”谢谢大家!。
国旗下讲话--争做优秀科学家

国旗下讲话--争做优秀科学家
尊敬的老师和同学们,
在这个庄严而庄重的时刻,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国旗下发表讲话。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争做优秀科学家。
作为学生,我们身上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科学家是推动社会进步,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中坚力量。
优秀的科学家不仅具备扎实的知识和技能,更具备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和坚持不懈的追求。
首先,作为优秀科学家,我们应当努力研究知识。
科学领域日新月异,只有不断研究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我们要深入研究各个科学领域的基础知识,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巧。
研究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是为了拓宽视野、增长见识,为未来的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优秀科学家要具备创新思维。
科学研究需要不断创新,寻找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我们要敢于提出新的观点,勇于挑战传
统的思维方式。
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不断尝试、不断失败、再次尝试,直到找到正确的方向。
只有具备创新思维,才能在科学研究中取得突破和进步。
最后,争做优秀科学家需要坚持不懈的追求。
科学研究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任务,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我们要有足够的毅力和恒心,面对困难不退缩,面对挫折不放弃。
只有坚持不懈地追求,才能攻克一个又一个科学难题,为人类的发展做出贡献。
尊敬的老师和同学们,争做优秀科学家不仅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的责任。
让我们携手努力,研究知识,培养创新思维,坚持追求,共同创造美好的科学未来!
谢谢大家!。
爱国主题演讲稿:弘扬钱学森精神,争做新时代好青年

爱国主题演讲稿:弘扬钱学森精神,争做新时代好青年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弘扬钱学森精神,争做新时代好青年》。
“总有一种信念,能够跨越时空,铸就世界科技的高峰;总有一种精神,能够归于永恒,照亮民族复兴的征程。
”同学们,为了民族的独立自主,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了人民的安居乐业,多少的爱国知识分子贡献了他们毕生的精力,为人们爱国做出了行动的表率,钱学森便是其中的一位。
钱老出生于上海,是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
先后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师从冯·卡门,曾官拜美国陆军航空兵(今天的美国空军)上校,在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实验室担任重要职务,被美国人称为“五个师也不换”的著名科学家。
1955年,为了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钱老突破重重阻力回到中国,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钱老是中国人的骄傲。
钱老的一生,是为国奉献、敬业创新的一生,是关心祖国科技事业发展的一生,是值得我们学习弘扬其精神的一生。
学习钱学森,我们的学校在行动。
我们开展了一系列关于“学习钱学森精神”的活动,黑板报比赛、手操报比赛、演讲比赛、诗歌朗诵、讲座等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但我觉得还不够,“前人走过的路是踏着荆棘,和着鲜血的路”,我辈出生于安宁和平的时代,更应该深刻地了解钱学森的精神内核,做到居安思危、勤奋学习、报效祖国。
我们要学习钱学森无私报国的爱国热情,学习他“我是中国人,当然忠于中国人民!”的铮铮誓言,学习他“今后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的卓绝奉献。
我们要学习钱老敬业奉献的无私精神,学习他几十年如一日,在中国环境最恶劣的地方坚持实验,为国建下赫赫功绩,却从不把荣誉放在心上的无私奉献精神。
科学精神的培养演讲稿

科学精神的培养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关于科学精神的培养这一重要话题。
科学精神是人类进步的源泉,它激励着我们不断探索未知、挑战困难、追求真理。
而培养科学精神,不仅是学校教育的使命,更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由之路。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科学精神是什么。
它包括了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勇于质疑和探索的勇气,以及严谨的思维和方法。
科学精神不仅仅存在于实验室里,它贯穿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当我们遇到问题时,是选择逃避还是勇敢面对?是相信谣言还是寻找真相?这些都考验着我们是否具备科学精神。
其次,让我们思考一下科学精神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唯有具备科学精神的人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抓住机遇,应对挑战。
同时,科学精神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力量。
正是因为有了无数科学家们的不懈探索和创新,人类才能够不断突破自身的局限,改变世界。
最后,让我们思考一下如何培养科学精神。
首先,学校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他们对世界的探索欲望。
其次,家庭和社会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和社会应该鼓励孩子们勇于质疑,勇于创新,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最后,个人也要努力培养自己的科学精神,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实践,才能真正成为具备科学精神的人。
在培养科学精神的道路上,我们需要时刻警惕迷信和盲从,需要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需要坚持不懈地追求真理。
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用心去培养科学精神,那么我们的社会将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将会更加强大,我们的世界将会更加美好。
谢谢大家!。
国旗下的讲话《吾辈当奋进——致敬袁隆平、吴孟超两位院士》演讲稿

国旗下的讲话《吾辈当奋进——致敬袁隆平、吴孟超两位院士》演讲稿老师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5月2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99岁。
人们为两位院士逝去而悲恸,深情缅怀两位杰出的科学家。
一日三餐,饱食者当常忆袁公。
袁隆平院士曾亲眼见过吃不饱饭的样子,自己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有网友说:“袁老是等我们吃完午饭后,才离开的。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袁老走过一地荒芜,却在中国人心里种下了一片可以安心乘凉的“稻田”。
他到超市去看米价,然后高兴走掉的画面仿佛还是昨天,他说自己83岁正青春的样子,还历历在目。
外界对袁隆平最动人的一句评价是,“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
”但你可能不知道这粒种子是怎么找到的:14 天,14 万稻株。
他左手持放大镜,右手拿镊子,弯腰弓步,在湘西稻田一株一株地找。
终于找到了一棵雄性不育株。
当时别人只要一提他,只一句:“农科院最出名的神经病嘛!”袁隆平的一大梦想,是让全天下都能吃饱饭。
他在湖南开办杂交水稻培训国际班,14000 多个学生,来自 80 多个发展中国家。
这门课叫“东方魔稻”,而袁隆平就是魔稻祖师。
他去长不出庄稼的马达加斯加开荒,去仙人掌都种不出的迪拜种水稻。
马达加斯加的农业部长来看他,送了一张最大面值的新货币,上面印着水稻稻穗图案。
非洲国家的总统会专门来看他。
有非洲朋友遇到他,会争着跟他合影。
他在非洲有一个专属名字:Father (父亲)。
曾有外国记者问他,为什么一定要研究水稻?他顿了顿回答:“稻米这个词的重要含义只有一个:生命。
”1996 年秋天,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 CCD 小行星项目组在银河里发现了一颗行星。
后来它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从刚踏入那片麦田到生命的终结,他也经历过无数的动荡和风雨,但最终给人以展示的,始终是温暖的能量,不息的精神,以及爱和关怀。
另一位陨落的星星吴孟超院士是中国肝脏外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被誉为“中国肝脏外科之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旗下讲话:科学家的精神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高一9班的黄圳,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科学家的精神。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这是一个哲学问题,而她却用对地质科学的毕生探索漂亮作答。
她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荣获2018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的张弥曼女士。
张弥曼的研究领域是古生物学。
年轻时的张弥曼每年都会花几个月的时间在全国各地寻找化石。
行走20多公里的山路,睡在农家的阁楼上、村里祠堂的戏台上,时而有老鼠爬过,身上长了虱子……数十载的坚持,张弥曼从未退缩。
寂寞山岭间,人迹罕至处,多了一个跋涉的倩影——身负30多公斤的行囊,一根扁担挑着锤子、胶水、化石纸和被子。
经过这些努力之后,分别在2011年和2015年张弥曼分别荣获芝加哥大学、美国自然博物馆吉尔德研究生院荣誉博士学位,2016年获国际古脊椎动物学界最高奖——罗美尔-辛普森终身成就奖。
功成名就后,张弥曼没有躺在过去的辉煌中安享晚年,而是转身投入另一个少有人关注的领域,开始新的探索——新生代鲤科鱼化石研究。
科学家是照亮时代的一群人,他们许多人都是穷其一生在不断攀登高峰,追求着近乎枯燥的那一个真理。
我们是否能有这样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