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政通鉴
《资治通鉴》原文及译文赏析

《资治通鉴》原文及译文赏析《资治通鉴》原文及译文赏析《资治通鉴》序(宋神宗)御制朕惟(想,思考)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故能刚健笃实,辉光日新①。
《书》亦曰:“王,人求多闻,时惟(愿,希望)建事。
”《诗》、《书》、《春秋》,皆所以明乎得失之迹,存王道之正,垂鉴于后世者也。
汉司马迁r(chou,缀集:连缀汇集。
多用于著述、编辑)石室金匮之书,据左氏《国语》,推《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采经摭(zhí,采集)传,罔罗天下放失(轶)旧闻,考之行事,驰骋上下数千载间,首记轩辕,至于麟止②,作为纪、表、世家、书、传,后之述者不能易此体也。
惟其是非不谬于圣人,褒贬出於至当,则良史之材矣。
若稽古英考③,留神载籍,万机之下,未尝废卷。
尝命龙图阁直学士司马光论次历代君臣事迹,俾就祕阁翻阅,给吏史笔札,起周威烈王,讫于五代。
光之志以为周积衰,王室徵,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平王东迁,齐、楚、秦、晋始大,桓、文更霸,犹讬尊王为辞以服天下;威烈王自陪臣命韩、赵、魏为诸侯,周虽未灭,王制尽矣!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繇也。
其所载明君、良臣,切摩(切磋)治道,议论之精语,德刑之善制,天人相与之际,休咎庶证(吉凶、善恶各种现象)之原,威福盛衰之本,规模利害之效,良将之方略,循吏之条敎,断之以邪正,要之於治忽,辞令渊厚之体,箴谏深切之义,良谓备焉。
凡十六代,勒成二百九十六卷,列于户牖之间而尽古今之统,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是亦典刑之总会,策牍之渊林矣。
……《诗》云:“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故赐书名曰《资治通鉴》以著朕之志焉耳。
【注解】①刚健笃实,辉光日新:《易·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
”高亨注:“天之道刚健,山之性厚实,天光山色,相映成辉,日日有新气象。
”后常指一个人在道德、文学、艺术等方面日有长进。
②至于麟止:到西汉发现麒麟为止。
③英考:(宋神宗)已故父皇英宗。
4.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畜:培养B.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繇也繇:原由C.勒成二百九十六卷勒:编辑D.以著联之志焉耳著:完成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考之行事。
《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

《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100句“《通鉴》不特记治乱之迹而已,至于礼乐、历数、天文、地理、尤致其详。
读者如饮河之鼠,各充其量而已。
”今天我整理了《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1、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翻译:都听取别人的意见就会变得明白,偏听偏信就会处于狭隘中,如同看不见一样。
唐太宗的手下有很多名人,比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王珪、李绩、李靖、马周等,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度,这样一来,太宗就能从各个角度来考虑问题了。
众人拾柴火焰高,所以我们也要多听一听别人的意见。
2、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翻译:只有讲诚信才能管理好民众,只有民众才能守卫好国家。
赢得别人的信任是办事的基础,只有相互信任的人才能很好地配合,也是为人处世的基础。
3、币厚言甘,古人所畏也。
翻译:送来大礼,说话甜言蜜语,这样的人是古人所警惕的.。
“无事不登三宝殿”,如果突然有人向你频频献殷勤,就要想一想他是不是有意图了。
4、得财失行,吾所不取。
翻译:得到了财富但是行为失态,这样的事情我是不会做的。
不义之财不可取,君子做事情永远要正大光明,经得起别人的追问。
5、凡人之情,穷则思变。
翻译:人的本性在到了没有办法的时候,就要设法改变了。
但是与其到了没有办法的时候再被动变化,不如早些就做好应变的准备,未雨绸缪。
6、没齿而无怨言,圣人以为难。
翻译:一辈子一句怨恨的话也不说,恐怕连圣人也觉得很难办到。
抱怨是人的天性,但是抱怨永远不能解决问题。
如果我们能把抱怨的时间用以行动,我们也就接近“圣人”了。
7、汝知稼樯之艰难,则常有斯饭矣。
翻译:如果你能了解耕种收获的艰难,也就常能有一碗饭吃了。
不知道珍惜劳动的人,难免会有饿肚子的时候,只有亲身体验过辛苦的生活,才懂得珍惜。
8.去食去兵,不可去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魏纪》即便失去了粮食,失去了武器,也不可以失去诚信。
9. 有功不赏,为善失其望;奸回不诘,为恶肆其凶。
资治通鉴的起止范围

资治通鉴的起止范围1. 资治通鉴简介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由宋代史学家司马光编纂而成。
该书收录了从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59年的中国历史事件,共计卷三百余卷。
资治通鉴以编年体的形式,按照年代顺序记录了中国历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事件,成为了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要参考书。
2. 起止范围资治通鉴的起止范围是从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59年。
这段时间包括了中国历史上许多重要的事件和朝代的更迭,涵盖了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和宋朝等时期。
2.1 春秋战国时期资治通鉴从公元前403年开始,正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末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也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鼎盛时期。
这个时期的政治格局由诸侯国争霸所主导,而资治通鉴记录了这个时期的各个国家之间的战争、外交、内政等重要事件。
2.2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中央集权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
资治通鉴记录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的过程,以及汉初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重要事件。
这个时期的历史对于后来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3 三国、晋、南北朝时期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三国鼎立的局面持续了近一百年。
晋朝是三国时期的后继者,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南北分治的时期。
资治通鉴记录了这个时期各个朝代之间的政治斗争、战争以及社会变迁等重要事件。
2.4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时期。
隋朝统一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朝代。
资治通鉴记录了这个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事件,包括了隋朝的兴亡和唐朝的盛世。
2.5 五代十国和宋朝时期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五代是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
十国是指吴、越、南唐、吴越、闽、南汉、南楚、南平、前蜀和后蜀十个政权。
资治通鉴是哪个朝代

资治通鉴是哪个朝代
《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十九年完成。
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十六朝1362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史记》为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春秋》为现存最早编年体史书,按时间先后叙次史事,往往用追叙和终言的手法,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统而明晰的印象。
创作背景
《通鉴》征引史料极为丰富,除十七史外,所引杂史诸书达数百种。
书中叙事,往往一事用数种材料写成。
遇年月、事迹有歧异处,均加考订,并注明斟酌取舍的原因,以为《考异》。
《通鉴》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尤以《隋纪》、《唐纪》、《五代纪》史料价值最高。
《资治通鉴》文言文翻译

原文:《资治通鉴》者,宋司马光之所撰也。
光字君实,陕州夏阳人。
生于宋仁宗景祐元年,卒于哲宗元祐元年。
光幼好学,博览群书,尤精于史。
年二十有二,举进士,登第,授将作监丞。
后因直言进谏,被贬为谏议大夫。
哲宗即位,召还,官至宰相。
光在相位,屡次上疏,力陈国事,劝进仁宗。
仁宗嘉其忠直,赐金帛以旌其节。
光尝言:“吾欲撰史,当以事实为本,以义理为宗,以文辞为辅,以考订为要。
”于是,乃博采群籍,考订异同,择善而从。
始作《资治通鉴》,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讫于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
其书分纪、表、志、传四部分,纪以年月为序,表以事类为次,志以典章制度为纲,传以人物为经。
全书共294卷,计有五百余万字。
光撰《资治通鉴》,历时十九年,至元祐元年成书。
书成之后,仁宗赐名《资治通鉴》,意谓此书可资君主治国之用。
光在编纂过程中,力求做到事实确凿,论断公允,文辞简练。
书中记载了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等时期的历史事件,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宗教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译文:《资治通鉴》这部书,是北宋时期史学家司马光所著。
司马光,字君实,出生于陕西夏阳。
他于宋仁宗景祐元年出生,哲宗元祐元年去世。
司马光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尤其精通史学研究。
他在22岁时参加科举考试,考取进士,后来被任命为将作监丞。
由于他直言进谏,被贬为谏议大夫。
哲宗即位后,将他召回朝廷,官至宰相。
在相位期间,他多次上疏,力陈国事,劝进仁宗。
仁宗赞赏他的忠直,赐予金帛以表彰他的节操。
司马光曾说过:“我想撰写一部史书,应以事实为依据,以义理为宗旨,以文辞为辅助,以考订为关键。
”于是,他广泛收集书籍,考订异同,择善而从。
开始撰写《资治通鉴》,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开始,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结束。
全书分为纪、表、志、传四部分,纪按年月顺序排列,表按事类分类,志以典章制度为纲,传以人物为经。
全书共294卷,约五百余万字。
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历时十九年,至哲宗元祐元年成书。
资治通鉴各卷内容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30卷。
《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
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5卷、《秦纪》3卷、《汉纪》60卷、《魏纪》10卷、《晋纪》40卷、《宋纪》16卷、《齐纪》10卷、《梁纪》22卷、《陈纪》10卷、《隋纪》8卷、《唐纪》81卷、《后梁纪》6卷、《后唐纪》8卷、《后晋纪》6卷、《后汉纪》4卷、《后周纪》5卷。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司马光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
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
资治通鉴和史记的区别有哪些

资治通鉴和史记的区别有哪些
《资治通鉴》和《史记》的区别
1、体例不同:《史记》是纪传体通史。
以人物为中心,记述重大的历史事件。
《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就是按照时间先后,记述重大的历史事件。
2、作者不同:《史记》作者是司马迁;《资治通鉴》作者是司马光。
3、写作年代不同:《史记》是西汉写的;《资治通鉴》是北宋写的。
4、著作内容不同:《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
《资治通鉴》从战国到五代。
5、史记属于二十四史中,资治通鉴不属于。
6、《史记》是私人修史,《资治通鉴》是官修史书。
相同点
都是正史;都是后人修撰描述前代历史的史书;文学价值:这两部书都文笔生动,语言简练,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内容:都是通史,内容却都涉及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为后世研究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书面材料;都是第一部通史;修史态度都极为严谨;对后世修史的影响都非常大,是珍贵的史料。
《资治通鉴》介绍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
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资治通鉴全文及译文

资治通鉴全⽂及译⽂资治通鉴全⽂及译⽂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编的。
下⾯⼩编收集了资治通鉴全⽂及译⽂,欢迎阅读! 【原⽂】【原⽂】 周威烈王⼆⼗三年(公元前403年) 初,智宣⼦将以瑶为后。
智果⽈:"不如宵也。
瑶之贤于⼈者五,其不逮者⼀也。
美髯长⼤则贤,射御⾜⼒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甚不仁。
夫以其五贤陵⼈,⽽以不仁⾏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瑶也,智宗必灭"。
弗听,智果别族[1]于太史为辅⽒。
赵简⼦之⼦,长⽈伯鲁,幼⽈⽆恤。
将置后,不知所⽴。
乃书训戒之辞于⼆简,以授⼆⼦⽈:"谨识之"。
三年⽽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
问⽆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奏之。
于是简⼦以⽆恤为贤,⽴以为后。
简⼦使尹铎为晋阳。
请⽈:"以为茧丝[2]呼?抑为保障[3]呼"?简⼦⽈:"保障哉"!尹铎损其户数。
【注解】 【注解】 [1]别族:从智⽒宗族分出,另⽴族姓。
[2]茧丝:指敛取⼈民的财物像抽丝⼀样,不抽尽就不停⽌。
[3]保障:指待民宽厚,少敛取财物,犹如筑堡为屏障⼀样。
【翻译】 【翻译】 周威烈王⼆⼗三年(公元前403年) 当初,智宣⼦准备⽴智瑶为继承⼈。
族⼈智果说:"不如⽴智宵的好。
因为智瑶⽐别⼈贤能的地⽅有五点,却有⼀点短处。
他留有美髯,⾝材⾼⼤,是⼀贤;擅长射箭,驾车有⼒,是⼆贤;技能出众,才艺超群,是三贤;巧⾔善辩,⽂辞优美,是四贤;坚强果决,刚毅勇敢,是五贤。
虽然有如此的贤能,但他唯独没有仁德之⼼。
如果他运⽤这五种贤能去驾驭别⼈,⽽⽤不仁之⼼去⼒⾏,谁能受得了呢?如果⽴智瑶为后,智⽒种族必遭灭门之灾"。
智宣⼦对此置之不理。
智果为了避灾,改依别族为辅⽒。
赵国⼤夫赵简⼦的⼤⼉⼦叫伯鲁,⼩⼉⼦叫⽆恤。
赵简⼦不知道⽴哪⼀个为继承⼈会更好,于是他把⽇常训诫之⾔刻写在两块⽵简上,分别交给两个⼉⼦,并嘱咐道:"⽤⼼记住这些话"!过了三年,赵简⼦叫来两个⼉⼦,询问他们⽵简上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政通鉴
作者:
来源:《月读》2015年第02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系列之“敬业”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敬业的传统。
敬业,作为公民职业道德的核心要求,体现的是个体对其工作、职责的态度。
具体包括:对职业价值和意义的高度认可,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情感,忠于职守的工作态度,勤业、精业的业务素养。
一个国家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团队事业的成功与组织目标的达成、个人作为与价值的实现,都有赖于此。
当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的实质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然而,从梦想到现实,必然是一个艰苦卓绝的过程,需要我们努力奋斗、勤奋敬业、拼搏奉献。
这就使敬业在这个时代更具特殊意义,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动力之源。
中国古代的敬业观
“敬”在我国古代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道德规范,《说文解字》记载:“敬,肃也。
”即认真严肃的意思,体现了人的一种专注态度。
“敬业”一词最早出现在《礼记·学记》:“三年视敬业乐群。
”意思是学生入学三年后,要考察他是否专心于学业,能否和同学和睦相处。
可见,“敬业”一词最早指专心致志于学业。
这是因为古人非常重视教育事业,曾提出“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老者不教,幼者不学,俗之不祥”,认为不重视教育和学习会有亡国的危险,因此,便将学生必须以严肃的态度对待学业纳入礼制的范畴。
后来“敬业”逐渐演变为对事业和工作极端认真负责的态度。
关于“敬业”,古代思想家和政治家有过许多见解和主张,既具理论性,又具实践性,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敬业观。
儒家创始人孔子强调“敬事”,提出了“敬事而信”“执事敬”“敏于事而慎于言”的主张,要求人们认真严肃地对待自己的工作,做到诚实无欺,勤劳敏捷,不可夸夸其谈,只说不做。
这里的“敬事”在内涵上与我们今天所说的“敬业”已经非常接近了。
孔子本人还是敬业的典范,据《孟子·万章下》和《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孔子年轻时曾担任管理仓库和牛羊的小官,这期间,他工作非常认真负责,把仓库的账目管理得清清楚楚,把牛羊养得肥肥胖胖。
古代敬业观还强调“忠勤”。
《论语·颜渊》中记载:子张问政。
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汉代马融《忠经·天地神明》中说:“忠者中也,至公无私。
”都是要求对自己的事业忠诚无私、充满诚意、尽心竭力,体现了一种内在的道德自觉性。
与“忠”紧密联系的是“勤”。
所谓“勤”,是指对工作勤勉奋发、尽职尽责,以求业务上的精益求精。
《尚书·周官》记载:“业广惟勤。
”唐代文学家韩愈说:“业精于勤,荒于嬉。
”“勤”体现的是对外在行为的践行,“忠”只有靠“勤”去实践,才不致于落空。
“忠”与“勤”的统一,是我国古代敬业精神的最高境界,尤其在
涉及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重大问题上,这种精神往往能够提升为一种真诚而庄重、高尚而热烈的道德义务感和社会责任感,激励人们为事业孜孜不倦。
重视“自强”,也是敬业的一种表现。
它不仅反映了一个人的内在气质,还体现了对事业的追求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努力拼搏、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态度。
古人将其看作是事业成功的保证。
《周易·乾卦》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论语·述而》记载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荀子·劝学》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讲的正是这个道理。
这种“自强”的思想,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主观能动性,造就了整个民族自力更生、奋发有为、拼搏不已的敬业传统。
最后,古代敬业观还体现在“甘于奉献”上。
《诗经·召南·采薇》中说:“夙夜在公。
”楚国诗人屈原说:“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唐代诗人李商隐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体现的都是奉献精神。
如果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发挥才智、尽心奉献,就能形成强大的合力,做成事业,实现人生价值。
敬业的意义
那么,为什么要提倡敬业呢?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在《敬业与乐业》一文中便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业有什么好敬的呢?为什么可敬呢?”他的回答可以概括为两点:第一,人不仅是为生活而劳动,也是为劳动而生活。
劳动、做事就是生命的一部分。
第二,无论何种职业,都是神圣的。
“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没有高下。
”因此,凡是职业都是可敬的。
除梁启超外,很多人对敬业的原因也有过论述,从而彰显了敬业的意义。
总结起来,可以归纳为个人和国家两个方面。
从个人角度讲,首先,敬业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
一个人将自己的力量和智慧投入到事业中,通过努力取得新成绩、创造新成果,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实力和价值就会得到展现和证实。
如果缺乏敬业精神,人的才华便得不到充分施展,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也就无从实现。
其次,敬业可以使人的能力不断提高。
人的多数能力都不是天生具备的,而是在后天形成的。
后天能力的取得主要是通过实践,通过工作。
越是敬业的人,实践的程度越深,得到的锻炼机会就越多,能力提升得就越快。
对工作敷衍塞责的人表面上看起来是占了便宜,结果却是丧失了提高自我能力的机会,最终将被社会淘汰。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敬业可以使人的德行得到完善。
一个敬业的人,往往会在工作中反省自己是否做事踏实严谨、有条不紊、明达事理又坚毅刚强。
不断地反省和自新,会使自己的道德修养得到提高,散发出一种特有的性格魅力。
最后,敬业是人生活的需要。
无论个人生活品质的提高,还是家庭生活条件的改善,都依赖于经济收入。
而在按劳分配为主的社会里,每个人获得的收入与其劳动成果直接相关。
越是敬业的人,劳动成果越多,对社会的贡献
越大,社会给予他的回报自然也越多。
可以说,敬业不仅是对事业的一种态度,也是对人生的一种态度,更是一种高尚的人生观和价
值观。
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国民敬业则社会进步、国家强盛,国民懈怠则社会衰退、国力衰退。
敬业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职业道德的核心。
随着各国之间联系越来越紧密,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
一个国家和民族想要在这样的环境中谋求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以敬业作为支撑。
当代中国,敬业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共同为之奋斗的历史伟业。
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梦想,同样要靠全体中国人的伟大实践。
这个伟大事业、伟大实践,是由各个不同的具体行业和职业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通过职业活动来为这个事业服务,这就需要我们发扬艰苦奋斗、勤奋创新、拼搏奉献的精神,使敬业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动力之源。
新时代赋予敬业新的要求
敬业作为职业道德方面的核心要求,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要求。
当前,正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对敬业的要求主要体现在爱岗、尽责、专注、钻研和奉献五个方面。
爱岗是敬业的首要因素。
南宋理学家朱熹曾说:“爱而不敬,非真爱也;敬而不爱,非真敬也。
”爱是投入的前提,敬是责任的缘起。
只有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才会始终保持强烈的责任感,才会在工作中投入自己最大的精力,才会把工作像自己的生命一样去珍惜,并从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做到精益求精。
尽责是敬业的必然选择。
尽责就是认真负责,忠于职守,尽心尽力地做好手中的工作,善始善终地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
这体现的是一个人的责任感。
拥有责任感是敬业的关键,因为责任感越强烈的人对工作和事业付出得就越多,付出得越多,就越能激发他的各种能量,从而取得常人所不能及的成绩。
专注是敬业的核心因素。
朱熹说:“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
”如果一个人能够专心致志、心无旁骛,把精力投入到事业和工作中,就会提高工作效率,增加自己的职业素养,最终有所成就。
北宋政治家王安石说:“人之才,成于专而毁于杂。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钻研是敬业精神的升华。
敬业更要精业。
拥有娴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
特别是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只有不断地学习和研究,才能掌握本领域内最前沿的知识,并有所创新,成为工作中的行家里手。
奉献是敬业的必然境界。
敬业从本质上要求我们不能仅仅为了金钱而工作,而要懂得适当的牺牲和奉献。
应当明白,敬业的回报不仅仅是薪水,还包括丰富的经验、卓越的才干和优秀
的品格,以及由此而来的成就感与自豪感。
谈到奉献,不得不提雷锋精神。
雷锋在日记中写道:“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在倡导敬业价值观的今天,更应该把雷锋精神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