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以德教学,高考论语

合集下载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纲要1(为政以德)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纲要1(为政以德)

刘老师《<论语>选读》教学笔记一为政以德【相关成语】众星拱北;陈力就列;既来之,则安之;分崩离析;大动干戈;祸起萧墙;鸣鼓而攻之;风行草偃;化若偃草;开柙出虎。

【重点理解】◆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实际上说的是儒家政治与法家政治的区别:儒家政治主张德治,以道德和礼教约束民众;法家政治主张法治,以政令、刑法驱遣民众。

德治侧重于心,法治侧重于规矩,应道德与法制并行。

这里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孔子对行政、法制的忽视,有一定的思想局限性。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

①他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基本生活,满足物质需求,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

②但他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能遵守“礼”,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

对于统治者而言,如果道德不行,不受百姓爱戴,失去了老百姓的信任,就失去了作为统治者的最根本的条件,这也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

◆孔子反对攻伐颛臾的理由。

从历史看,“先王以为东蒙主”,是自家人。

从地域看,“在邦域之中”。

从政治关系看,本就属于国家的臣子。

体现了孔子的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孔子的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就是“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修文德”。

◆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你怎样理解孔子的“均无贫”?①孔子之意与农民起义口号之意不相同。

农民起义的“均贫富”是讲究平均主义,取消等级制度;孔子提倡以“等级制”为核心的“礼”,“均无贫”是指“各得其分(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上下相安”,是相对公平,还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②这种思想对后代人的影响很大,甚至成为人们的社会心理。

就今天而言,这种思想有消极的一面,讲究阶级差别,基本不适宜现代社会。

1.《为政以德》课件—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

1.《为政以德》课件—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

【11·17】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 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 鼓而攻之可也。”
【评析】孔子对季氏“聚敛”,极为 痛恶,何也?
一则“季氏富于周公”与礼有违; 二则聚敛必剥削百姓,极不人道。
反对过分盘剥百姓,反对横征暴敛。
【11·17】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 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 鼓而攻之可也。”
【评析】
本章内容是举贤(去恶)。孔子对冉求的批评。
• 鲁国的三家曾于公元前562年将公室,即 鲁国国君直辖的土地和附属于土地上的奴隶瓜 分,季氏分得三分之一,并用封建的剥削方式 取代了奴隶制的剥削方式。公元前537年,三 家第二次瓜分公室,季氏分得四分之二。由于 季氏推行了新的政治和经济措施,所以很快富 了起来。孔子的学生冉求帮助季氏积敛钱财, 搜刮人民,所以孔子很生气,表示不承认冉求 是自己的学生,而且让其他学生打着鼓去声讨 冉求。
思考: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 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 盾?(P5课后练习一)
没有矛盾,反应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
他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基本生活, 满足物质需求,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
但他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 使百姓能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 力量,所以他又很重视人的基本准则,如“信”、 “仁”等,甚至把它看作比生命还重要。去食一 说,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
[12.7]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 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 “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民无信则国不立
从古到今,食粮、国防、信义都是一个国家赖以

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为政以德

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为政以德

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从中国的孔子
这里找智慧,就要从《论语》里面
去找智慧…… 12.10.2020
2
孔子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影响中国
乃至世界几千年,至今仍有深远意 义,《论语》有“东方圣经”之称, 近年来的高考题不断出现以《论语》 里的语录作为作文的话题趋势:
1.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 不和。”
12.10.2020
9
定公八年(公元前502年)季氏家
臣阳虎作乱失败,叛鲁奔齐。次年孔子
开始出仕,由中都宰而为司空,又升为 大司寇。当权后,他“张公室,抑私门”, 打击操纵国政的大夫的势力,一心想改
变“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的局面,与当
权者季氏发生了矛盾。季氏又接受了齐
国的女乐,迷恋声色,三日不朝,孔子
❖何以……为:表示反问。其中疑问 代词“何”表询问,动词做谓语,
语气助词“为”加强询问语气。可 译为:“还用······做什么”“为什 么要······”“有什么······呢” 匈奴 未灭,何以家为?《汉书·霍光传》
信 ①诚信,言语真实:牺牲玉帛, 弗敢加也,必以信 《曹刿论战》
②信任:民无信不立《论语》
❖ 曾修《诗》、《书》,定《礼》 、《乐》, 序《周易》,作《春秋》。
❖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 影响。
12.10.2020
6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指遇事能 明辨不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 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 段的总结.
12.10.2020
4
“论语”命名的意义和来由
❖《论语》是这样一部书,它 记载着孔子的言语行事,也 记载着孔子的著名学生的言 语行事。

高考语文《论语》高频考点汇总

高考语文《论语》高频考点汇总

高考《论语》高频考点汇总
一、为政以德
1.背诵2.1、2.3、l3.6章和l6.1章“丘也闻有国有家者”至“而在萧墙之内也”部分。

2.重点掌握“必”、“用”、“社稷”、“相”、“国”、“家”、“年”、“劝”在文中的意思,并理解“共”、“道”、“齐”等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下列词语与现代意义的区别:民免而无耻;节用爱人;祸起萧墙;分崩离析;鸣鼓攻之;既来之,则安之。

发展要求:
1.正确地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2.较深地领会孔子所提出的“均无贫”的含义。

二、克己复礼
1.背诵1
2.1、
3.1、16.2、13.3章。

2.掌握“敏”、“希”、“阙如”、“奚”、“鲜”、“期”在文中的意义,理解“归”、“目”、“事”、“诸”、“弟”、“女”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

3.理解下列短语并能够默写:克己复礼;郁郁乎文哉;八佾;是可忍孰不可忍;天下有道;名正言顺;犯上作乱。

发展要求:
1.明确礼与仁、礼与孝的关系。

2.了解孔子所提出的克己复礼、所主张的君臣关系与宋儒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等主张的联系与区别。

四、知其不可而为之
1.背诵l8.5章和l8.7章中的“子路曰”至该章结束部分。

2.理解“弑”、“之”、“津”、“为”、“是”、“食”、“见”、“丈人”在文中的意义。

3.理解并默写下列文言词句: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知其不可而为之。

4.明确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课文中是怎样体现的。

发展要求:。

高考语文《论语_选读》各课思想总结_精华版.资料

高考语文《论语_选读》各课思想总结_精华版.资料

《<论语 >选读》课文思想知识点梳理——依最新高考大纲领求(部分课文纲领不做要求)第一课为政以德孔子主张运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反对暴政与刑杀;以道德仁义来教育百姓,用制度礼义来说服百姓,百姓才有廉耻之心而走正道。

1.“德”与“礼”“德”与“礼”是孔子治国为政的主要主张。

“德”是对个人的要求,以“仁”为中心。

对统治者而言,应当履行“德政” ,对百姓可是分压迫盘剥,这客观上对百姓有益。

“礼”包含双方面的意思,一是制度,孔子倡议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二是个人之“礼” ,即办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听从于制度之“礼”。

古代的“德治”是成立在“人治”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系统,与今日的“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差别。

它虽在必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拘束作用,但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它与民主、法治是不兼容的。

但它作为“法治”的辅助,成立必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包含统治者与百姓 )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固,从这个意义上说,仍是有其踊跃的意义,对今日也有借鉴作用。

2.民生与教化孔子的天道观是唯物的,崇尚自然的。

他不会高唱博爱的赞歌而忽略老百姓的饱暖。

子贡问政时,他先重申“足食” ,而后才是“教之” 。

自然,在孔子的思想中,物质与精神都不容忽略而更偏向于精神。

当二者必选其一时,孔子做出“去食” 的选择,这正表现了儒家“杀身成仁”的思想主张。

3.先富后教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并且是“先富后教” ,这是正确的。

但这其实不是说“富”比“教”重要。

在孔子的看法中,教化百姓一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愿去“食” 留“信”,二者没有矛盾,反应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

他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基本生活,知足物质需求,这是基础,所以倡议“富之” ;但他又主张治国以“礼” ,就要重视“教化” ,使百姓能恪守“礼”,就要倡议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所以他又很重视人的基本准则,如“信”、“仁”等,甚至把它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2021年浙江高考考点:《论语》十大思想内涵与试题对接(试题版)(含答案)

2021年浙江高考考点:《论语》十大思想内涵与试题对接(试题版)(含答案)

2021年浙江高考考点:《论语》十大思想内涵与试题对接(试题版)考点:1.《为政以德》2.《克己复礼》3.《知其不可而为之》4.《仁者爱人》5.《君子之风》6.《周而不比》7.《诲人不倦》8.《高山仰止》9.《沂水春风》10.《中庸之道》一、为政以德(一)考点解读在治国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数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也叫“德治”或“礼治”。

实行德治的具体办法有:①重教化,轻刑罚;②反对过度榨取,主张“使民也义”;③为政需正己;④举贤才。

应特别注意孔子的“均无贫”思想。

孔子所谓的“均无贫”指的是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阐释的,不同于“平均主义”。

(二)试题对接【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

(6分)【材料一】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论语·为政》)【材料二】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

劝功,则公事不犯;亲法,则奸无所萌。

(《韩非子・心度》)1.管理国家,孔子主张,韩非子主张。

(2分)2.针对孔子和韩非子的治国观点,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克己复礼(一)考点解读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包括三项内容。

《论语》考点复习之为政以德

《论语》考点复习之为政以德

考题示范 2.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治国原则是怎样的?
明 确:孔子认为:“政者,正也。”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首先自身要正, 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修养达到了一个君子的要求,他才能够为国家做事, 也才能做成事。在本章节中,孔子就明确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 不正,虽令不从”。如果统治者有感召力,则就如北极星一样,“居其所 而众星共之”,如果这样,就没有必要“杀无道,以就有道”,小人必然 会被感化。“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所以孔子反 对武力征服,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统治者自身作出榜样 就是对百姓最好的教育。“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 则劝”。
明 确: 观点示例:1. 法治、德政都是手段,两者相得益彰,互为补充。 观点示例:2. 德政是一种理想化的管理方式,现实生命力不大。学生丙:德 政是一种理想,基于人性本善,基于物质均匀。



为》
政 以

德点



考点解读
在治国的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 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 “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 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 要界限。
考点解读
德治的具体办法: 1.重教化,轻刑罚:
考题示范 3.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明 确: 养生(食)送死(丧)和祭祀。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 时”,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当自己的学生为季氏敛财 时,他公然号召其他学生“鸣鼓而攻之可也”。他劝鲁哀公减轻人民的赋 税,要藏富于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当然 这并不是说孔子主张均贫富。孔子主张的是上下各得其分(根据自己的名 分、地位,该得多少是多少,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所以对于统治者而言 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当然,对百姓的教育是必须的: “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教什么?教之以礼、信、孝悌。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他 所追求、孔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治理国家?

高考语文《论语》高频考点汇总

高考语文《论语》高频考点汇总

高考语文《论语》高频考点汇总
高考《论语》高频考点汇总
一、为政以德
1.背诵2.1、2.3、l3.6章和l6.1章“丘也闻有国有家者”至“而在萧墙之内也”部分。

2.重点掌握“必”、“用”、“社稷”、“相”、“国”、“家”、“年”、“劝”在文中的意思,并理解“共”、“道”、“齐”等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下列词语与现代意义的区别:民免而无耻;节用爱人;祸起萧墙;分崩离析;鸣鼓攻之;既来之,则安之。

发展要求:
1.正确地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2.较深地领会孔子所提出的“均无贫”的含义。

二、克己复礼
1.背诵1
2.1、
3.1、16.2、13.3章。

2.掌握“敏”、“希”、“阙如”、“奚”、“鲜”、“期”在文中的意义,理解“归”、“目”、“事”、“诸”、“弟”、“女”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

3.理解下列短语并能够默写:克己复礼;郁郁乎文哉;八佾;是可忍孰不可忍;天下有道;名正言顺;犯上作乱。

发展要求:
1.明确礼与仁、礼与孝的关系。

2.了解孔子所提出的克己复礼、所主张的君臣关系与宋儒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等主张的联系与区别。

四、知其不可而为之
1.背诵l8.5章和l8.7章中的“子路曰”至该章结束部分。

2.理解“弑”、“之”、“津”、“为”、“是”、“食”、
“见”、“丈人”在文中的意义。

3.理解并默写下列文言词句: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知其不可而为之。

4.明确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课文中是怎样体现的。

发展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纥、公叔纥)在鲁为卿大 夫,曾任陬邑宰。但孔子生前从未见到过他的父亲。 观点一: 孔子实际乃是一个私生子和被遗弃儿。 根据司马迁实地访察孔子家乡后所了解到的事实,孔 子乃是他的父亲叔梁纥在秋社日——中国古代的一个 重要狂欢节日,一时纵兴与一个平民少女颜氏(名征 在)在尼山之丘的穴洞中野合而孕的一个私生子。但 在这次野合之后,叔梁纥似乎就再没有与颜氏见过面。 故孔子少时只知母不知父,直到母死后方知其父是谁。
第 一 专 题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 星共之。”
• 有个词语叫“众星捧月”,这一词语在 《论语》中写成“众星共北辰”。“共” 是什么意思?这里的“众星”指什么? “北辰”指什么? • 文章用“众星共北辰” 说明什么? • “为政以德”是怎样的句式?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 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用什么方法来治理,人们不会觉得羞耻? 用什么方法来治理,人们才会觉得羞耻? • 这两种方法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法律惩罚/精神鼓励) •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解释 • 解释“有耻且格”的“格”
孔子其人
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 荣”。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议结束后发 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 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钱穆讲过精辟的话,指出: “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 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 子集其大成。 在孔子以后,中国历史文化又复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演进,而孔 子开其新统。 在此五千多年之间,中国历史进程之指示,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 具有最深影响最大贡献者,殆无人堪与孔子相比伦。”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 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 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 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 今天是从古代发展而来的,今天的年轻人要了解古代 的传统文化,今天的新文化要从古代传统文化中汲取 养料。要了解学习传统文化,必须了解学习儒家思想; 要了解学习儒家思想,必须了解学习孔子思想;而要 了解学习孔子思想,必须读《论语》。 • 《论语》内容丰富,其中的许多思想,两千多年来一 直影响着我们民族的文化,也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 今天我们熟知的许多格言,如:“听其言观其行”, “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和为贵”, “见利思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都出自 《论语》。这些名言,以及其它的许多内容,至今也 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今天的青年也还可以和需要从 《论语》中吸取人生的智慧。 • 中华五千年的精髓尽在其中 。
• 有一年高考作文:有一个年轻人背着“健康”、 “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 钱”、“荣誉”七个背囊到了一个渡口。渡船开出 时风平浪静,过了不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 险象环生。艄公说:“船小负载重,客官须丢弃一 个背囊方可安度难关。”看年轻人哪一个都舍不得 丢,艄公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年轻人 思索了一会儿,把“诚信”抛进了水里。过了一会, 又需要扔掉一个背囊……最后只能留下一个。 • 如果这一作文题让孔子来写,他会选择扔掉什么, 留下什么?为什么留下这样? • 前一则中孔子认为民众多了首先应该让他们富起来, 而这一则却认为诚信比食物、比富裕更重要,应怎 么理解这样的看法?
• 《论语》富有哲理,影响深远,值得反复阅读,并付 之于行动。 • 《论语》是做人的根本,老中青少幼婴都应该精读, 并以身作则。 • 《论语》中有很多做人的准则,学习《论语》并把它 付诸行动,肯定会得到不一样的人生。 • 我很欣赏《论语》,因为它使我改掉了许多坏习惯。 • 我认为做人的根本在于自我修炼,在于自知,在于明 理,这一切都体现在《论语》中,学习并温习,你将 会有收获。 • 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这就是《论语》给 我们的一种精神启示。 • 当今一些人,已无人味,所以要读《论语》。 • 面对无说可说的窘境,《论语》可以救你一命……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 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 解释“冉有仆”、“庶矣哉”、“又何加 焉” • 孔子的这一论述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在物质充裕的基础上提高精神素养)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 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 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 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 死,民无信不立”
史料上留下了一段这样的记录。那是当年孔子仓 惶从宋国逃出以后,在郑国又和门人走散了,有人见 他独自可怜兮兮地站在东门的城墙根下,就对到处找 他的子贡说:“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 其肩类子产,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 狗。”传说中尧正是瘦长的身子,“河目隆颡”的脑 袋,而“皋陶之状,色如削瓜”,皮肤泛着青色,禹 的身高据史载正是九尺二寸。说孔子自腰以下不及禹 三寸,大概是说他还是个腰长腿短的人吧。子贡按照 那人的指点果然的原话告诉了孔子,孔子听后莞尔笑 道:“外貌说的还在其次,倒是‘像丧家之狗’这句 话,说的太神似了。”他老人家在恢谐中对郑人的描 述基本上还是认可了,这与司马迁和荀子的记述也是 非常吻合的。我们的至圣先师个子虽然很高但身材上 下却不大成比例,脑袋顶上凹陷而前额又凸起,皮肤 泛青,长相竟是这般的令人失望。
孔子教导我们——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 人,使民以时。” • 解释“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 使民以时”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 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 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 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 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 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 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是谁之过与?”
孔母颜征在出身于贫家,但她却是一个十分坚强有傲骨的 女性。她直到死也没有把关于孔子生父是孔纥这一身世背景 告知孔子。而实际上,当孔子三岁时,孔纥即已去世。当孔 子十七岁后,其母颜征在也去世。直到孔母死时,一个与颜 氏为邻的輓车夫的妻子才向孔子透露了其生父及家世的背景, 并告诉他孔父的葬地名“防”。 这时,孔子干出了一件极其勇敢的事情。他到防城找到了 父亲的墓地,并公然地向世俗和父亲一方的家族挑战。他掘 开了父亲的坟墓,而将自己那位身世微贱的母亲与贵族父亲 的遗骨合葬在一起。 据《史记· 索隐》记述,孔纥的嫡妻施氏无子,只生有九女。 孔纥生前曾纳妾生一子名孟皮,此为孔纥之嫡子,亦即孔子 之异母兄。孟皮自幼因病坏足(应是患过小儿麻痹症),但 却以嫡子身份而能继承孔纥的世卿爵位。而孔子虽有显赫的 贵族家世的血缘背景,但作为一个被遗弃于外的孤儿和弃子, 实际上在少年时期却从未曾与这一家族发生过任何关系。 由此可见,过去关于所谓孔子“出身于没落奴隶主贵族”的 种种说法,纯系无根据之臆说。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 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 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 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 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 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论语》
• 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 • 海尔老板案头常备着两本书,一本是《论 语》,一本是《孙子兵法》。 • 中国的知识分子,如果不读《论语》,那是 不可思议的。读《论语》是大丈夫安身立命 的根本所在。 • 《论语》在古代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今天我 们要提高我们的文化素质,要了解我们民族 的传统文化,要了解儒家思想,《论语》也 是必读书。 • 未来当朝者也可能是吾等后辈,所以吾等自 己要先学习,再教导后人,人文中国或可期 待。
至圣孔子
华 夏 思 想 智 慧 的 源 泉
中 华 传 统 文 化 的 先 师
孔子的外貌 《史记》上记载说他“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 云。”《孔子世家》上也有同样的记载。所谓的 “圩顶”,根据《索引》的解释,就是“顶如反宇。 反宇者,若屋宇之反,中低而四旁高也。”这样看 来,孔子的头顶骨是中间低而四边高,其模样并不 能令人十分恭维。《史记》上又说,孔子成年后 “长九尺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周尺一尺 合今19.91公分,那么孔子的身高就当有今天的1.91 米还要多一点,快要赶上巨人穆铁柱了。关于孔子 的面孔,《孔丛子》说他“河目隆颡”,是个长眼 高颧骨的人,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奔颅头。《荀 子》上则说孔子像上古时代人们避邪驱鬼和送葬时 所用的神像,既然是用来吓唬鬼魅的,其样子狰狞 可怖自然可以想见。
观点二: ○索隐家语云“梁纥娶鲁之施氏,生九女。其妾生孟 皮,孟皮病足,乃求婚於颜氏徵在,从父命为婚”。 今此云“野合”者,盖谓梁纥老而徵在少,非当壮室 初笄之礼,故云野合,谓不合礼仪。故论语云“野哉 由也”,又“先进於礼乐,野人也”,皆言野者是不 合礼耳。故家语云“梁纥娶鲁施氏女,生九女,乃求 婚於颜氏,颜氏有三女,小女徵在”。据此,婚过六 十四矣。 索隐上写的明明白白的 ,所谓野合是指男女双 方年龄的差异过大不合平常的礼数的婚姻而已,孔子 他老爸娶个老婆生了9个女儿,没有男孩继后,又娶 个妾生个男孩孟皮也病死了,到64又求婚娶了颜氏的 小女儿徵在。颜徵在生的孔子。如此而已。
“论语”命名的意义和来由
• 《论语》是这样一部书, 它记载着孔子的言语行事, 也记载着孔子的著名学生 的言语行事。
《论语》的内容被分散地一条一条 记述下来,集腋成裘,经过了一个不 断编集的过程。《论语》没有严格的 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 篇,章与章之间、篇与篇之间并无严 密联系,只是大致以类相从,并且有 重复的章节出现。
你所知道的《论语》名言?
• • • • •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而时习之 三人行必有我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