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主题1 第1课 为政以德

合集下载

《论语》为政以德

《论语》为政以德

• 意义阐释:
• 子贡问政治,孔子答复得很简要。如何来办政治?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就是这三条。 「足食」,就是粮食要充足,这属于经济建设的范畴, 粮食就代表了所有的物质生活。「足兵」,就是兵力 要充足,国防、警察、军队这些,我们现在讲的国家 机器,这个要强大。还有一个,就是「民信之矣」, 那就是要取信于民,国家就是政府,如果人民不能够 相信政府了,这个国家也就有危机了。所以谈到政治、 治国,孔子举出这三个方面,当然这三个方面都是非 常有必要的。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 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 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 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 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氏兼并颛臾的企图,并阐发了孔子以礼治国为政以德的主张。

2、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冉有,名求,字子有。
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两人都为孔子弟子。见:谒见。

3、有事:这里指军事行动。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
当时季氏专制国政,与鲁哀公的矛盾很大。他担忧颛臾会帮助鲁哀公
削弱自己的实力,所以抢先攻打颛臾。
走到此必肃然起敬,故称“萧墙”。萧:古通“肃”。这里借指宫廷。
• 译文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
孙氏准备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孔子说:“冉有!我恐
怕该责备你了。那颛臾,从前先王把他当作主管东蒙山祭
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
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

论语选读 为政以德

论语选读 为政以德

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 陷,所以要“德治”;韩非子认为能够自 我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 治国。两种观点各有侧重,各有偏颇,应 互相补充。
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 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 朱熹的《论语集注》把它解释为“各得其分”,你 认为有没有道理?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三杯知冷暖,笑 眼看醉人。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酒醒清宵半,枕 月思何人?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聚散终有时,此 去无故人。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愿与君把盏,共 看白云深。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平生行万里,太 白是前身。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百盏千杯尽,缘 何不见君。
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 现代汉语 的“以为”是认为。
既来之,则安之:
古义:使远方的人来了之后,要使他 们安定下来;来、安都是使动用法。
今义:只是借用了字面意思,指既然 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之”在这 里意思虚化。
• 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恓惶戎旅下, 蹉跎淮海滨。 涧树含朝雨,山鸟哢馀春。 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韦应物《简 卢陟》)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 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 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12.9)
(1)有若建议哀公采取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2)结合哀公与有若的对话背景,简要分析有若的观点 中所包含的儒家德政思想。
(1)实行减轻赋税的政策。 (2)年成不好时应减轻赋税,使百姓能够生存,这 样才对君主有利。有若的观点体现了儒家在对待君、 民关系上,主张重视民生、体恤百姓以巩固统治的思 想。
学生眼中的孔子

1.《为政以德》课件—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

1.《为政以德》课件—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

【11·17】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 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 鼓而攻之可也。”
【评析】孔子对季氏“聚敛”,极为 痛恶,何也?
一则“季氏富于周公”与礼有违; 二则聚敛必剥削百姓,极不人道。
反对过分盘剥百姓,反对横征暴敛。
【11·17】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 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 鼓而攻之可也。”
【评析】
本章内容是举贤(去恶)。孔子对冉求的批评。
• 鲁国的三家曾于公元前562年将公室,即 鲁国国君直辖的土地和附属于土地上的奴隶瓜 分,季氏分得三分之一,并用封建的剥削方式 取代了奴隶制的剥削方式。公元前537年,三 家第二次瓜分公室,季氏分得四分之二。由于 季氏推行了新的政治和经济措施,所以很快富 了起来。孔子的学生冉求帮助季氏积敛钱财, 搜刮人民,所以孔子很生气,表示不承认冉求 是自己的学生,而且让其他学生打着鼓去声讨 冉求。
思考: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 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 盾?(P5课后练习一)
没有矛盾,反应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
他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基本生活, 满足物质需求,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
但他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 使百姓能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 力量,所以他又很重视人的基本准则,如“信”、 “仁”等,甚至把它看作比生命还重要。去食一 说,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
[12.7]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 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 “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民无信则国不立
从古到今,食粮、国防、信义都是一个国家赖以

语文版《论语》选读之《为政以德》

语文版《论语》选读之《为政以德》

大道之行也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 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 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 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 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 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 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 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 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 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 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 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相关成语: ①众星拱北: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
③既来乊,则安乊:
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 指贡献出自己的才能去担负职务。陈力, ②陈力就列: 献出才力。就列,归入行列。
把远人招来之后,又要使他们安定下 来。“来”、“安”都是使动用法。 ④分崩离析: 指当时鲁国不统一,已被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分割。 后用以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不可收拾。 发动战争。干戈,泛指武器,比喻战争。 ⑤大动干戈: 现在多比喻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
链接:这是孔子和弟子离开鲁国初到卫国时 的一次谈话。“庶、富、教”是孔子的治国三部 曲,反映了孔子的治国理念。 孔子的这一论述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在物质充裕的基础上提高精神素养,即先富 民后教民 由此可见,德政的手段有 富民、教民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 乊。”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 “教乊。”
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
①“既富矣,又何加焉?” “何加”,即加何,下一步做什么。疑问代词 作宾语,动词宾语前置。 ②“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孰与”,即与孰,跟谁。疑问代词作宾语, 介词宾语前置。 ③“无乃尔是过与?” “尔是过”,即过尔,责备你们。是,代词,复 指前置宾语。“是字句”宾语前置,即用“是” 字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原文及解释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原文及解释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原文及解释名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摘自:《论语·为政篇》解释:治理国家要要用道德,就像北极星一样,固定在所在的地方,所有的星辰都会环绕着它。

为政篇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君子不器。

”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张学干禄。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

’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语文版选修《为政以德》1

语文版选修《为政以德》1

季康子两次问政 第十章: 第十章: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有道 ——如何建立一个有道之国 如何建立一个有道之国
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 使民敬 忠以劝,如之何? 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如章: 子为政, 用杀? 子为政,焉用杀? ——反对通过杀戮来建立有道之邦 反对通过杀戮来建立有道之邦
根据两章内容 第十章: 第十章: 孔子反对通过杀伐使百姓遵纪守法, 孔子反对通过杀伐使百姓遵纪守法,主 张通过以身作则来感化百姓. 张通过以身作则来感化百姓. 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 孔子主张统治者要爱民,要举善, 孔子主张统治者要爱民,要举善,教不 这样百姓就能敬业. 能,这样百姓就能敬业.

为政以德
——论语 论语
孔子的政治主张: 孔子的政治主张: 为政以德 这种为政之道的好处是: 这种为政之道的好处是: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其所而 ——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 民有耻且格 民有耻且格 ——心悦诚服 心悦诚服 自我约束
第一章: 第一章: 孔子主张为政要以德, 孔子主张为政要以德,并指出其中的好 处是可以无为而治 第二章: 第二章: 孔子认为,德治,礼治, 孔子认为,德治,礼治,能使人对不守 规则感到羞耻,从而心悦诚服的遵守. 规则感到羞耻,从而心悦诚服的遵守.
子欲善而民善 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 君子之德风 之德草 之风, 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主张为政者要以身作则 主张为政者要以身作则
孔子两次言政 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 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 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 不能,则劝. 教不能,则劝. ——主张爱民,举贤,教民 主张爱民,举贤, 主张爱民

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教学案:主题一+第一课+为政以德+Word版含答案.doc

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教学案:主题一+第一课+为政以德+Word版含答案.doc

⊙第一课 为政以德⊙第二课 克己复礼⊙第三课 待贾而沽⊙第四课 知其不可而为之 第一课为政以德在人们的眼中,孔子永远是那个穿着布袍、拄着拐杖、头顶有丘的老头;永远是那个个性沉稳、天资聪颖、坚强固执的思想家。

他的灵魂穿越了亘古的长空,向我们诉说着“是谓大同”的理念。

读到“是谓大同”,你也许会想起柏拉图的理想国,但孔子与柏拉图毕竟是不同的。

于丹说:“孔子没有色彩,只有温度。

”没有色彩,就是适合一切的色彩。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你能够想象没有这位哲人的世界吗? 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近孔子,走进《论语》,聆听先贤的教诲,沐浴经典的光辉。

[对应学生用书P1]1.孔子 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先祖原是宋国的贵族,在一场政治斗争中失败后逃到鲁国,但到孔子出生的时候,已沦为平民。

孔子3岁时,父亲去世,家道中落。

孔子年轻时因家境贫寒给季氏做过委吏(管理粮仓)和司职吏(管理牲畜),工作很出色。

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明确了自己学习的目的和方向,系统地从事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学习。

他学无常师,相传他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三十而立”,自30岁开始,他独立参加社会政治生活,并且创办了私学,开始收徒讲学。

相传,他的弟子先后有三千人,最著名的有颜回、子贡、季路(子路)、冉有、曾参等。

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启,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课标要求] 1.背诵2.1、2.3、13.6章和16.1章中“丘也闻 有国有家者”至“而在萧墙之内也”部分。

2.重点掌握“必”、“用”、“社稷”、“相”、“国”、“家”、“年”、“劝”在文中的意思,并理解“共”、“道”、“齐”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下列词语与现代意义的区别:民免而无 耻;节用而爱人;祸起萧墙;分崩离析;鸣 鼓攻之;既来之,则安之。

4.结合课文,说说孔子提出的为政者的基本素 质是什么。

语文版《论语》选读之一《为政以德》

语文版《论语》选读之一《为政以德》
02
从有若的谈话里,可知重民思想已深入孔门弟子之心。有若反对国君加重对人民盘剥,主张实行周代的“彻法”,有其进步意义,看来孔门的“恢复周礼”,还需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视为倒退行为。
03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 孔子说:“自身的行为端正,就是不发命令,下面的人也知道 该怎么做;自身的行为不端正,即使三令五申也没有人听从。”
孔子所以提出“为政以德”是因为:
统治集团的道德风气对社会道德风尚有导向社会效应;“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是实行“德政”的关键;
为了缓和消解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日益尖锐的矛盾,防止“民变”的扩大,首先要规范统治者的行为,谨慎对待与民众的关系,争得民心。
孔子崇拜周公“敬德保民”、“以德慎罚”的传统,汲取殷商失德亡国的教训和周朝有德而兴的历史经验。
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 孔子这里是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统治百姓出谋划策。
季氏富于周公(1),而求也为之聚敛(2)而附益(3)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4)可也。” 「注释」 季氏富于周公:季氏比周朝的公侯还要富有。 聚敛:积聚和收集钱财,即搜刮。 益:增加。 鸣鼓:大张旗鼓,公开声讨。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前者较为妥贴。 齐:整齐、约束。 免:避免、躲避。 耻:羞耻之心。 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二为“正”。
1
2
这里的对话实际上说的是儒家政治与法家政治的区别;儒家政治主张德治,以道德和礼教约束民众;法家政治主张法治,以政令、刑法驱遣民众。德治侧重于心,法治兼用,儒、法并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为政以德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先祖原是宋国的贵族,在一场政治斗争中失败后逃到鲁国,但到孔子出生的时候,已沦为平民。

孔子3岁时,父亲去世,家道中落。

孔子年轻时因家境贫寒给季氏做过委吏(管理粮仓)和司职吏(管理牲畜),工作很出色。

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明确了自己学习的目的和方向,系统地从事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学习。

他学无常师,相传他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三十而立”,自30岁开始,他独立参加社会政治生活,并且创办了私学,开始收徒讲学。

相传,他的弟子先后有三千人,最著名的有颜回、子贡、季路(子路)、冉有、曾参等。

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启,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50岁那年,鲁定公任命他为中都宰。

56岁那年由大司寇(主管司法)行摄相事,但为时不长,被迫辞职。

后又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为时14年,在诸侯面前游说,宣传他的政治主张,结果是处处碰壁,终不被重用。

后来,回到鲁国致力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又将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73岁时,孔子因病逝世,葬于鲁国都城(今山东曲阜)北边泗水河畔。

2.周公旦汉族(华夏),姓姬,名旦,氏号为周,爵位为公。

西周政治家。

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因谥号“文”,又称为周文公。

文王之子,排行第四,亦称叔旦,史称周公旦。

周武王之弟,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当国。

其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勾结商纣子武庚和徐、奄等东方夷族反叛,史称“三监之乱”。

他奉命出师,三年后平叛,并将国家势力扩展至东海。

周公主张“敬德保民”,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对《易经》创作也有贡献。

周公受孔子推崇,被儒家尊为圣人。

周公思想对儒家思想的形成起了奠基性的作用,汉代儒家将周公、孔子并称。

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以德为政,其思想的出发点是“人”。

《为政以德》部分,重在阐明治理国家的政治准则和施政方法。

孔子主张把德治和礼治作为治理国家的政治准则;用教育和感化的方法来影响和引导人们去恶从善,以期达到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团结。

孔子反对法治和刑治,反对用行政命令的手段来强迫人们服从统治者的意志。

孔子认为,“德”不仅可以调和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而且可以缓和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各自内部彼此之间的关系,甚至可以用来处理邦国之间的关系,如“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孔子的一生,就是向各国君王宣传道德政治的一生,是修身养性的一生,是周游列国、创办私学对老百姓实施教化的一生。

他推行德政思想不遗余力,因为他知道,只有实行德政,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德政是孔子的人生追求,也是他孜孜以求的理想。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3)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13.9)[突破词句]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共:____________________(2)道.之以政道:____________________(3)子适.卫适:____________________(4)子曰:“庶.矣哉!” 庶: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通“拱”,环抱,环绕(2)通“导”,训导(3)动词,去,到(4)人多,众多2.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探究其句式特点。

(1)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既富矣,又何加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用道德来训导百姓,用礼教来整顿百姓,百姓就会有羞耻心而内心归依。

(状语后置句)(2)已经(让他们)富裕起来了,下一步做什么?(宾语前置句)[要义探究]3.第1段中,孔子以北极星作喻,表达了孔子怎样的思想?点拨:孔子提倡以德治国,他把当政者比喻成众星环绕的北极星,是希望当政者主动成为道德模范,以身作则,为全民树立榜样。

当政者靠道德施政,才能得到全民的拥戴。

4.孔子是如何看待“政刑”和“德礼”的?对孔子的观点,你又如何评价?点拨:孔子认为,“政刑”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以“德礼”治国,才可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在人们的思想觉悟还没有达到高度自觉之前,社会秩序仍需要“政刑”来维护,同时也需“德礼”的不断教育。

这样,“政刑”和“德礼”兼而有之,逐步提高全民素质,才有可能最终达到“德礼”治国的理想境界。

(言之成理即可)5.第3段中,孔子“教之”的内容应指什么?你怎么看待孔子“庶→富→教”的治国思路?点拨:孔子“教之”的内容应指“道之以德”和“齐之以礼”。

孔子“庶→富→教”的治国思路,正是为政者治理国家所应遵循的规律,也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

民贫,也会为生计抛弃羞耻之心和善恶标准;只有先富而后教,“德礼”的施行才不会流于形式。

(言之成理即可)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12.7)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5)[突破词句]6.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①必.不得已而去必:__________________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必:__________________(2)①民无信.不立信:__________________②敬事而信.信:__________________(3)①于.斯三者何先于:__________________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于:__________________(4)①使民以.时以:__________________②道之以.政以: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连词,表假设关系,如果②副词,一定,必然(2)①名词,信任②动词,恪守信用(3)①介词,在②介词,对(4)①介词,按照②介词,用,拿[要义探究]7.在“食、兵、信”三者中,孔子为什么极力推崇“信”?点拨:孔子在这里阐述了自己的为政策略,他认为治理一个国家,物质基础和军事实力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赢得百姓的信任。

民心向背,是治国的关键,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

8.孔子为何主张治国应“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点拨:孔子的这一主张正是他“仁政”思想的体现,仁政的核心就是以民为本。

孔子认为统治者首先要考虑人民的利益,处处为老百姓着想,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这些职责包括:做事严肃认真并恪守信用;节约用度并惠爱人民;不在农忙时节安排劳役。

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仁者爱人”,这是统治者的职责。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6.1)[突破词句]9.请从文中找出三个成语并作解释。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既来之,则安之:把他们招来之后,就要好好安顿他们。

(2)分崩离析:形容集团、国家等分裂瓦解。

(3)祸起萧墙: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10.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不同意思。

(1)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作为(2)语气助词(3)成为(4)介词,“替”,“给”11.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