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为政以德(重点版)

合集下载

《论语》为政以德

《论语》为政以德

• 意义阐释:
• 子贡问政治,孔子答复得很简要。如何来办政治?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就是这三条。 「足食」,就是粮食要充足,这属于经济建设的范畴, 粮食就代表了所有的物质生活。「足兵」,就是兵力 要充足,国防、警察、军队这些,我们现在讲的国家 机器,这个要强大。还有一个,就是「民信之矣」, 那就是要取信于民,国家就是政府,如果人民不能够 相信政府了,这个国家也就有危机了。所以谈到政治、 治国,孔子举出这三个方面,当然这三个方面都是非 常有必要的。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 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 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 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 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氏兼并颛臾的企图,并阐发了孔子以礼治国为政以德的主张。

2、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冉有,名求,字子有。
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两人都为孔子弟子。见:谒见。

3、有事:这里指军事行动。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
当时季氏专制国政,与鲁哀公的矛盾很大。他担忧颛臾会帮助鲁哀公
削弱自己的实力,所以抢先攻打颛臾。
走到此必肃然起敬,故称“萧墙”。萧:古通“肃”。这里借指宫廷。
• 译文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
孙氏准备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孔子说:“冉有!我恐
怕该责备你了。那颛臾,从前先王把他当作主管东蒙山祭
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
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纲要1(为政以德)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纲要1(为政以德)

刘老师《<论语>选读》教学笔记一为政以德【相关成语】众星拱北;陈力就列;既来之,则安之;分崩离析;大动干戈;祸起萧墙;鸣鼓而攻之;风行草偃;化若偃草;开柙出虎。

【重点理解】◆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实际上说的是儒家政治与法家政治的区别:儒家政治主张德治,以道德和礼教约束民众;法家政治主张法治,以政令、刑法驱遣民众。

德治侧重于心,法治侧重于规矩,应道德与法制并行。

这里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孔子对行政、法制的忽视,有一定的思想局限性。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

①他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基本生活,满足物质需求,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

②但他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能遵守“礼”,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

对于统治者而言,如果道德不行,不受百姓爱戴,失去了老百姓的信任,就失去了作为统治者的最根本的条件,这也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

◆孔子反对攻伐颛臾的理由。

从历史看,“先王以为东蒙主”,是自家人。

从地域看,“在邦域之中”。

从政治关系看,本就属于国家的臣子。

体现了孔子的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孔子的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就是“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修文德”。

◆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你怎样理解孔子的“均无贫”?①孔子之意与农民起义口号之意不相同。

农民起义的“均贫富”是讲究平均主义,取消等级制度;孔子提倡以“等级制”为核心的“礼”,“均无贫”是指“各得其分(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上下相安”,是相对公平,还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②这种思想对后代人的影响很大,甚至成为人们的社会心理。

就今天而言,这种思想有消极的一面,讲究阶级差别,基本不适宜现代社会。

论语选读知识点整理

论语选读知识点整理

《<论语>选读》知识点整理(结合步步高用)01为政以德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来句子通假字本字句子通假字本字⑴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共⑷选贤与能[练习五中]与举⑵道之以政道⑸矜寡孤独废疾者[练习五中]矜鳏⑶无乃尔是过与与二、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句子活用类型句子活用类型⑴齐之以刑形作使动⑹不独亲其亲[练习五中]名作意动⑵曰:“富之。

”形作使动⑺不独子其子[练习五中]名作意动⑶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形作使动⑻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形作名。

⑷则修文德以来之动词作使动⑼既来之,则安之形作使动⑸于斯三者何先名作动⑽远人不服而不能来动作使动三、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异义句子句中义今义句子句中义今义民免而无耻没有羞耻心不要脸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以(之)为认为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动武有事情既来之,则安之使他们来归顺后,就要让他们安下心来既然来了,就安下心来四、写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类型,并作口头翻译句子类型句子类型⑴为政以德状后⑴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状后⑵道之以政状后⑵而谋动干戈于邦内状后⑶齐之以刑状后⑶临之以庄状后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状后⑷君子哉若人!主谓倒置⑸使民以时状后⑸尚德哉若人!主谓倒置⑹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状后⑹既庶矣,又何加焉疑宾前⑺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状后⑺于斯三者何先疑宾前⑻无乃尔是过与宾语前置⑻固而近于费状后⑼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省略句⑼季氏富于周公状后⑽是社稷之臣也判断句⑽君孰与不足疑宾前⑾何以伐为疑宾前 02克己复礼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来句子通假字本字句子通假字本字⑴周监于二代监鉴⑷女安,则为之女汝⑵五世希不失矣希稀⑸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女汝⑶则民无所错手足错措⑹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弟悌二、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句子活用类型句子活用类型⑴请事斯语矣名作动⑷必也正名乎形作使动⑵觚不觚名作动⑸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名作动⑶子将奚先名作动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作动⑺衣夫锦,于女安乎名作动三、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异义句子句中义今义句子句中义今义⑴有事,弟子服其劳子弟,年轻人门人徒弟⑶曾是以为孝乎把…当作认为⑵有酒食,先生馔年长者①老师②称知识分子③尊称男人四、写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类型,并作口头翻译句子类型句子类型⑴奚其正?疑问句宾语前置⑺甚矣吾衰也主语后置⑵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主语后置⑻曾是以为孝乎宾语前置⑶八佾舞于庭状语后置⑼然后免于父母之怀状语后置⑷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疑问句宾语前置⑽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判断句⑸未之有也否定句宾语前置⑾野哉,由也!主语后置⑹有是哉,子之迂也!主语后置⑿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状语后置04知其不可而为之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来句子通假字本字句子通假字本字⑴趋而辟之辟避⑸使子路反见之反返⑵与其从辟人之士也辟避⑹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与欤⑶植其杖而芸芸耘⑺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而辟尔避⑷见其二子焉见现⑻今之从政者殆而而尔二、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句子活用类型句子活用类型⑴孔子沐浴而朝名作动⑷杀鸡为黍而食之动词作使动⑵子路从而后名作动⑸见其二子焉动词作使动⑶止子路宿动词作使动⑹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形容词作使动三、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异义句子句中义今义句子句中义今义⑴来者犹可追未来的岁月来的人⑶子路从而后跟着…却然后,接着⑵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不被推行不好,不允许⑷遇丈人老人妻子的父亲四、写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类型,并作口头翻译句子类型句子类型⑴滔滔者,天下皆是也判断⑸子路宿于石门状后⑵子路行以告省略⑹而谁以易之疑宾前⑶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省略⑺莫己知也否宾前⑷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疑宾前⑻末之难矣否宾前重点段落阅读训练(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1~14题。

一起学《论语》2.1为政篇——为政以德

一起学《论语》2.1为政篇——为政以德

一起学《论语》2.1为政篇——为政以德一起学《论语》2.1为政篇——为政以德【为政篇导读】钱穆曰:孔门论学,最重人道。

政治,人道中之大者。

人以有群而相生相养相安,故《论语》编者以《为政》次《学而篇》。

《论语注疏》曰:《左传》曰“学而后入政”,故次前篇也。

此篇所论孝敬信勇为政之德也,圣贤君子为政之人也,故以“为政”冠于章首,遂以名篇。

【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白话】孔子说:“治理国家要用德行,就像天上的北辰,安坐其处,众星绕向它而旋转。

”【释词】为政:治理国家,实施政治。

以德:治国者要以德行为根本来治理国家。

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其所得,若其所固有而不失,谓之德性。

为政者当以己之德性为本。

譬如:比如。

北辰:即天枢、天心,天之中,也叫北极,居北方。

北辰是无星处,不当视作“北极星”。

“凡天之无星处曰辰”。

古人认为天体圆,北辰天心此为最高处,名“赤道极”,称“北极者”,对南极言之;成周洛阳之地为地之中,在此处观北极处地36度,南极入地亦36度,中国在赤道北,只见北极。

居其所:安坐其处。

所,处所。

共:即“拱”,环拱围绕。

朱子曰:共,向也,言众星四面旋绕而归向之也。

治国者,正心诚意、修身齐家,修养自己,方可治国平天下,以自己之德行,为其下之表率,为天下之表率,以德服人,以德化人,有如众星之围绕归向于北辰而随之旋转。

之:指北辰天心。

【先贤精义】王夫之曰:辰非星,星非辰也。

北极有其所而无其迹,可以仪测而不可以像观,与南极对立,而为天旋运之纽。

秦蕙田曰:北极,天之至中。

谓之辰者,无星而有其位也。

北极正相对为南极,二极之中纮古今皆谓之赤道。

……“赤道”云者,赤犹“空”也;空设此道,以判南北七政不附丽而行也。

北辰,今谓之“赤极”,言其为赤道之极耳。

俗言“赤手、赤贫”,皆取“空”义也。

李惇曰:天行至健,其南北两端不动处,如门之枢。

雷学淇曰:北极亦非不运动,但居其所而不移耳。

犹之圣人治天下,但见其垂衣裳而天下治,不知“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其劳心者无已时也。

语文版《论语》选读之《为政以德》

语文版《论语》选读之《为政以德》

大道之行也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 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 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 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 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 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 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 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 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 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 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 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相关成语: ①众星拱北: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
③既来乊,则安乊:
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 指贡献出自己的才能去担负职务。陈力, ②陈力就列: 献出才力。就列,归入行列。
把远人招来之后,又要使他们安定下 来。“来”、“安”都是使动用法。 ④分崩离析: 指当时鲁国不统一,已被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分割。 后用以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不可收拾。 发动战争。干戈,泛指武器,比喻战争。 ⑤大动干戈: 现在多比喻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
链接:这是孔子和弟子离开鲁国初到卫国时 的一次谈话。“庶、富、教”是孔子的治国三部 曲,反映了孔子的治国理念。 孔子的这一论述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在物质充裕的基础上提高精神素养,即先富 民后教民 由此可见,德政的手段有 富民、教民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 乊。”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 “教乊。”
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
①“既富矣,又何加焉?” “何加”,即加何,下一步做什么。疑问代词 作宾语,动词宾语前置。 ②“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孰与”,即与孰,跟谁。疑问代词作宾语, 介词宾语前置。 ③“无乃尔是过与?” “尔是过”,即过尔,责备你们。是,代词,复 指前置宾语。“是字句”宾语前置,即用“是” 字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论语选读—为政以德》

《论语选读—为政以德》

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
没有羞耻心。 现代汉语中意思是与“高尚”相 对(形容词) 有耻且格: 至、来。这里指内心归依,心 悦诚服
无 耻:
思考:本章孔子提出了哪些治国方针?
政(政令)和刑(刑罚)
德(道德)和礼(礼教)
对比
你认为“政”和“德”、“刑”和“礼”主 要区别在哪里?
“政”和“刑”:用法令规定人民不能做什么, 主要实施手段是惩罚。 “德”和“礼”:是从精神上鼓励人们应该做什 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教育熏陶。
时代背景
材料:据史书记载,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 有四十三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五十二个 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起,诸 侯的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余次。
【政治特点】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周天子实际上 已失去掌控诸侯的力量。诸侯们为增强自身国 力,常不惜互相征伐,导致礼崩乐坏、社会动 荡不安。各国之间互相攻伐,战争持续不断, 小国被吞并。各国内部,卿大夫势力强大,动 乱时有发生,弑君现象屡见不鲜。
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第一章:譬如 共之 第二章:道之以政
第三章:冉有
第六章:颛臾 柙
既庶
社稷 椟
第五章;道千乘之国
何以伐为 虎兕
近于费 第十章:偃 奡荡舟 躬稼
第八章:盍彻乎
第十二章:南宫适 羿善射
文本研习(2.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为政以德:以,用。(状语后置)以德为政 譬 如:Pì 比如、就好像 所:处所,位置。 共:通“拱”,环绕的意思。
说说你对“民无信则不立”的理解? 从古到今,粮食、国防、信义都是一个国 家赖以生存的基本问题。粮食充足可以解 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军备充足就不会有 “落后就要挨打”的危险,取信于民就可 以使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使社会进 步而繁荣。如果有一天,人民对社会,对 政权都已经失去基本的信任,那才是一个 民族真正可悲的。

《论语》考点复习之为政以德

《论语》考点复习之为政以德

考题示范 2.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治国原则是怎样的?
明 确:孔子认为:“政者,正也。”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首先自身要正, 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修养达到了一个君子的要求,他才能够为国家做事, 也才能做成事。在本章节中,孔子就明确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 不正,虽令不从”。如果统治者有感召力,则就如北极星一样,“居其所 而众星共之”,如果这样,就没有必要“杀无道,以就有道”,小人必然 会被感化。“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所以孔子反 对武力征服,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统治者自身作出榜样 就是对百姓最好的教育。“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 则劝”。
明 确: 观点示例:1. 法治、德政都是手段,两者相得益彰,互为补充。 观点示例:2. 德政是一种理想化的管理方式,现实生命力不大。学生丙:德 政是一种理想,基于人性本善,基于物质均匀。



为》
政 以

德点



考点解读
在治国的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 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 “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 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 要界限。
考点解读
德治的具体办法: 1.重教化,轻刑罚:
考题示范 3.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明 确: 养生(食)送死(丧)和祭祀。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 时”,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当自己的学生为季氏敛财 时,他公然号召其他学生“鸣鼓而攻之可也”。他劝鲁哀公减轻人民的赋 税,要藏富于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当然 这并不是说孔子主张均贫富。孔子主张的是上下各得其分(根据自己的名 分、地位,该得多少是多少,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所以对于统治者而言 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当然,对百姓的教育是必须的: “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教什么?教之以礼、信、孝悌。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他 所追求、孔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治理国家?

为政以德(复习)..

为政以德(复习)..
⑧鸣鼓而攻之:比喻大张旗鼓地加以声讨。攻,声讨。


⑨风行草偃:风吹过的时候,草就倒伏。旧时比喻用仁德感 化,人们自然心悦诚服。风行,风吹过。偃,倒伏。
⑩化若偃草:形容教育或感化的力量很大,如风过草倒一般 。偃草,草被风吹倒。

思考:2.3章提出哪两种治理百姓的方法? 孔子认为哪一种更好?
• 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法治、礼治。 • 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 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 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 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治的特点。 • 但也应认识到: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了道 德,却忽视了刑政、法治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 • • • • • • • • • • 一、通假字(4) 1.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拱) 2.道之以政(导) 3.道千乘之国(导) 4.无乃尔是过与(欤) 二、词类活用(10) 1.足食,足兵(使动用法) 2.富之(使动用法) 3.于斯三者何先(形作动) 4.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使动用法) 5.如杀无道,以就有道(形作名) 6.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名作动) 7.举善而教不能(形作名)
• (1)从两者实质看,并不互相排斥,而是互相兼容、联系的。 “法治”属于政治建设,是规范人们行为准则的强制性的“外 律”、“他律”,其主要功能是“惩恶”,对道德建设有引导 作用,也是道德建设的保证,对人们的道德观念养成有培养和 引导作用。“德治”属于思想建设,是规范人们行为准则、自 觉遵守社会秩序的“内律”、“自律”,其主要功能是“扬 善”,它是立法的基础,是保证和调节各行各业人们生活、工 作的重要因素,它可以解决许多法律无法解决的问题,它可以 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 • (2)从具体内容看,法律中有道德,有的法律本身以道德判 断为基础;而道德中也有守法、执法的内容。 • (3)从历史和实际看,我国经过了人治——加强法制——法 治——法治、德治的结合的过程。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新 的道德体系正在建设和形成,提倡德治尤为必要。古代的“德 治”是建立在“人治”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 “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 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它与民主、法治是不兼容 的。但它作为“法治”的辅佐,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 (包括统治者与百姓)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这种做法 还是有其积极的意义,对今天也有借鉴作用,值得研究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政以德》(重点版)一、核心解读:中国自远古三代就有“以德治世”的思想传统。

孔子继周公之后,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德政”的概念,提出了“为政以德”的主张。

孔子的德治思想围绕两个层面展开的:一是为政者与道德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就是如何正己修身的问题;二是如何管理庶民百姓的问题,也就是如何治人的问题。

儒家认为,正己修身是治国平天下的大前提,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有了正己功夫,再将此外化扩展开去,用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影响感染他人,使其如坐春风,日有所进,欣悦而化,这就是为政之道。

孔子的思想经孟子、荀子等后儒的系统发挥,形成了一整套系统严密的治国方略和道德修养的阶梯,即: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为政以德”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爱民、富民、教民、安民、举善、正身等。

二、名句填空:1、子曰:“为政以德,,。

”★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

”★4、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

”★5、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

,必偃。

”6、自古皆有死,。

7、百姓足,百姓不足,三、字词注音:众星共.之(gǒng)道.之以政(dǎo)冉有仆.(pú)庶.矣哉(shù)千乘.之国(shèng)将伐颛臾..(zhuānyú)焉用彼相.(xiàng)相.夫子(xiàng)虎兕.(sì)出于柙.(xiá)毁于椟.中(dú)近于费.(bì)盍.彻乎(hé)南宫适.(kuò)羿.善射(yì)奡.荡舟(ào)禹稷.躬稼(jì)三、实词整理:1、找出句中通假字,并作解释:(1)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共=拱,环抱(2)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道=导,训导(3)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道=导,治理2、找出句中古今异义,并作解释:(1)使民敬忠以劝.劝:努力,勤勉(2)举善而教不能..,则劝不能:能力差的人(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国:诸侯的封地。

家:大夫的封地。

(4)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无耻:没有羞耻心(5)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有事:特指战争祭祀等军国大事。

(6)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以为:以(之)为,封……为(7)既来之,...。

把他们招来之后,就要好好安顿他们....则安之3、找出句中词类活用的字词,说明活用现象并作解释:(1)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富:形作使动,使……富裕(2)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足:形作使动,使……充足(3)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来,安:用作使动,使…来附,使…安顿(4)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先:用作动词,先做,把……放在前面4、解释一词多义:为: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读wéi,治理(国政)②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为:封为,作为③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为:语气词,呢④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为:成为⑤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为:读wèi,替,给⑥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为:读wèi,替,给政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政:国政②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政:法制,禁令信①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信:信任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信:信任③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信:诚信,恪守信用相①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相:扶盲人走路的人②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相:辅佐过①求,无乃尔是过与过:责备,批评②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

过:错误5、解释其他字词:(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齐:整治(2)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格:至,来。

指内心归依,心悦诚服。

(3)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适:到,去。

庶:人口众多。

(4)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必:假如,如果(5)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敬事:做事严肃认真。

节用:节约用度。

使民:役使百姓。

(6)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疾:厌恶,憎恨。

辞:找借口。

(7)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文德:礼乐仁义的政治教化 (8)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萧墙之内:内部 (9)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徒:同一类的人。

攻:批评,指责。

(10)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年饥:年成不好。

用:用度。

(11)有若对曰:“盍彻..乎” 盍:何不。

彻:十分抽一的田赋制度。

(12)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虽:即使 (13)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就:亲近 (14)草上.之风,必偃.。

上:加。

偃:倒下,倒伏。

(15)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敬:做事严肃认真。

忠:做事尽心竭力。

劝:做事勤勉努力。

(16)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举善:选用优秀的人才 (17)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躬稼:亲自耕种 (18)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社:土地神。

稷:谷神。

社稷:代指国家。

四、虚词整理:以(1)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以:用(2)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以:按照,根据(3)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以:把(4)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 以:因为,凭(5)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以:来,用来(6)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以:来(7)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以:而且(8)临之以庄,则敬 以:用而(1)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而:表顺承。

可不译(2)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而:表转折。

却,但是(3)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而:表并列,并且,而且(4)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而:表转折,却(5)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而:表并列,并且(6)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而:表转折,却(7)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而:表转折,却(8)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而:表转折,却(9)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而:表并列,而是(10)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而:表转折,可是(11)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而:表修饰,不译(1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而:表转折,却(13)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而:表并列,并且焉:(1)既庶矣,又何加焉焉:语气词,呢(2)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焉:疑问代词,哪里五、说明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以德/使民以时(状语后置句)(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而谋动干戈于邦内(状语后置句)(3)无乃尔是过与(宾语前置)(4)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主谓倒装句)(5)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介宾前置句)六、思考题:(一)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1、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是否矛盾2、谈谈你对“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看似矛盾,实则不然。

“富之教之”是就统治者的治国理念而言,作为统治者,应通过兴农桑等措施让百姓衣食丰足,然后再对百姓进行仁义礼乐的教化,提升民众的道德素养。

这样社会就能康乐安定。

“去食留信”是就民众的价值取向而言,作为精神性的个体,应该具有舍生取义的道德追求,不能仅仅满足于物质层面。

2、自古以来人都有一死,无粮顶多饿死,没有百姓的信任,国家根本就站不住。

孔子在这里强调了百姓的信任与支持之于政府和国家的重要性。

而赢得百姓信任的关键就是要施行仁政,对百姓进行仁义礼乐的教化,以德治国。

这句话也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

(二)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1、文中的北辰和众星分别比喻什么这句话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思想2、怎样理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3、联系上述文字,说说政和德、刑和礼的区别主要在哪里4、孔子是如何看待政刑和德礼的对孔子的观点你又是如何评价的【答案】1、北辰比喻当政者,众星比喻群臣和民众。

孔子提倡为政以德,把当政者比作众星环绕的北极星是希望当政者能主动成为道德楷模,以身作则,为民众树立榜样。

当政者只有靠道德仁政,才能得到全民的拥护爱戴。

2、君子的道德好比风,小人的道德好比草。

草受风的吹拂,一定顺风倒伏。

孔子用生动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君子仁德的感化力量。

3、政令与刑法是用刚性的条例规定人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具有强制性和惩罚性,人们出于畏惧可能会遵从,但不会有羞耻心;而德政与礼治则是通过教育与感化的力量来引导规范百姓的行为,政府通过富民、教民、举贤等举措来让百姓知荣辱、辨是非,懂得仁义礼乐,百姓自然心悦诚服。

4、孔子认为政刑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德礼治国,就可以取得人心诚服的理想效果。

孔子这一观点固然没错。

但在具体施政的时候要视社会情况而定,在人们的思想觉悟普遍较低的时候,仍需要政刑来维持社会秩序,也需要德礼来教化人心。

只有兼而用之,才有可能使社会清明、天下大同。

(三)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1、在“食、兵、信”三者中,孔子为什么极力推崇“信”2、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尽相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