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论语选读—为政以德》(课堂PPT)
合集下载
《论语·为政篇》ppt课件

;.
9
【2·5】孟懿子(1)问孝,子曰:“无违。”(2)樊迟(3)御(4),子告之曰:“孟孙 (5)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 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注释
(1)孟懿子:鲁国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其父临 终前要他向孔子学礼。(2)无违:不要违背。 (3)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6岁。他曾和冉求一起帮 助季康子进行革新。(4)御:驾驭马车。 (5)孟孙:指孟懿子。
;.
10
译文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
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 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 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
11
❖ 评析 ❖ 孔子极其重视孝,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无论他们在世或去世,都应
❖ 评析 本篇还是谈论孝的问题。对于“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一句,历来也有几种不 同的解释。一是说狗守门、马拉车驮物,也能侍奉人;二是说犬马也能得到人 的饲养。本文采用后一种说法,因为此说比较妥贴。
16
【2·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1)。有事,弟子服其劳(2);有酒食,先生(3) 馔(4),曾是以为孝乎?”
21
❖ 评析 ❖ 本文主要讲如何了解别人的问题。孔子认为,对人应当听其言而观其行,还要
看他做事的心境,从他的言论、行动到他的内心,全面了解观察一个人,那么 这个人就没有什么可以隐埋得了的。
22
【2·11】子曰:“温故而知新(1),可以为师矣。”
❖ 注释 (1)温故而知新:故,已经过去的。新,刚刚学到的知识。 ❖ 译文
论语第一课《为政以德》课件 (54张PPT)

总结归纳
当政者以身作则
办法5:
“羿、奡”“禹、稷”
恃德者昌,恃对力比者,亡
突出“
”的政治观点
提出问题
论点:为政以德
论据1:“刑”“德”对比,突出“德治”重要
分析问题
论据2:“庶-富-教”递进,突出“德治”重要
论据3:“食-兵-信”递进,突出“德治”重要
如何实施德政?办法1:敬事而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
(4)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 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5)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 :“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 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根据上述材料,分点概括孔子的“百姓观””。
(1)以德、礼导民;(2)富而后教; (3)节用爱人,使民
民富,君(国)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 ,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教之。”
(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
论点: 为政以德
论据1:“刑 ”德“ ”对比,突德出治“
重要
分析问题
论据2:“庶 富- 教- ”递进,突出德“治
要
论据3:“食 -兵 信- ”递进,突出德“治
要
如何实施德政?办法1:敬事而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
” ”重 ”重
办法2: ①反对战争;②主张均平
解决问题
办法3: 反对聚敛和破坏礼制
办法4: 民富,君(国)富
1.《为政以德》课件—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

【11·17】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 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 鼓而攻之可也。”
【评析】孔子对季氏“聚敛”,极为 痛恶,何也?
一则“季氏富于周公”与礼有违; 二则聚敛必剥削百姓,极不人道。
反对过分盘剥百姓,反对横征暴敛。
【11·17】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 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 鼓而攻之可也。”
【评析】
本章内容是举贤(去恶)。孔子对冉求的批评。
• 鲁国的三家曾于公元前562年将公室,即 鲁国国君直辖的土地和附属于土地上的奴隶瓜 分,季氏分得三分之一,并用封建的剥削方式 取代了奴隶制的剥削方式。公元前537年,三 家第二次瓜分公室,季氏分得四分之二。由于 季氏推行了新的政治和经济措施,所以很快富 了起来。孔子的学生冉求帮助季氏积敛钱财, 搜刮人民,所以孔子很生气,表示不承认冉求 是自己的学生,而且让其他学生打着鼓去声讨 冉求。
思考: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 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 盾?(P5课后练习一)
没有矛盾,反应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
他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基本生活, 满足物质需求,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
但他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 使百姓能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 力量,所以他又很重视人的基本准则,如“信”、 “仁”等,甚至把它看作比生命还重要。去食一 说,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
[12.7]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 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 “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民无信则国不立
从古到今,食粮、国防、信义都是一个国家赖以
论语为政以德课件

为政以德
精选完整ppt课件
1
读准字音
冉有仆 富庶 颛臾 盍彻乎 羿 浇奡
恪守 千乘 南宫适 后
通假字
“共”通“拱” “道”通“导”
“与”通“欤”精选完整ppt课件
2
(1)【原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 星共之。”(2·1)
——提倡以德治国
【评析】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
柔远人,消除内忧外患。
精选完整ppt课件
15
特殊句式: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无乃尓是过与? 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 是谁之过与?
特殊用法: 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精选完整ppt课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6
孔子为何不同意伐颛臾? 一是颛臾乃先王封国,不可伐 二是颛臾在邦城之中,不必伐 三是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寡”是人口少,“贫”是财富少,属 于国力发展问题;“均”是贫富差距小,属 于社会公平问题;“安”是安定,属于国家 安全问题。发展当然是硬道理,但贫富差距 过大就会带来社会问题。
孔子的政治理想是:解决好公平问题
和安全问题,“远人”就会归顺。如果没有
解决好公平、安全问题,“远人”就不会归
服。不归服怎么办?只能自修文德,才好怀
治偶像是周公旦,其毕生使命是“克己复
礼”,恢复周公所制定的“礼”。孔子认为: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
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季氏作为
一个大夫,却以下犯上,居然攻打周天子所
封的颛臾,这是对孔子政治信念的挑战,所
以孔子要坚决反对精。选完整ppt课件
19
孔子及部分弟子有关从政方面的言论 主要思想: 以德从政、以礼从政
精选完整ppt课件
1
读准字音
冉有仆 富庶 颛臾 盍彻乎 羿 浇奡
恪守 千乘 南宫适 后
通假字
“共”通“拱” “道”通“导”
“与”通“欤”精选完整ppt课件
2
(1)【原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 星共之。”(2·1)
——提倡以德治国
【评析】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
柔远人,消除内忧外患。
精选完整ppt课件
15
特殊句式: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无乃尓是过与? 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 是谁之过与?
特殊用法: 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精选完整ppt课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6
孔子为何不同意伐颛臾? 一是颛臾乃先王封国,不可伐 二是颛臾在邦城之中,不必伐 三是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寡”是人口少,“贫”是财富少,属 于国力发展问题;“均”是贫富差距小,属 于社会公平问题;“安”是安定,属于国家 安全问题。发展当然是硬道理,但贫富差距 过大就会带来社会问题。
孔子的政治理想是:解决好公平问题
和安全问题,“远人”就会归顺。如果没有
解决好公平、安全问题,“远人”就不会归
服。不归服怎么办?只能自修文德,才好怀
治偶像是周公旦,其毕生使命是“克己复
礼”,恢复周公所制定的“礼”。孔子认为: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
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季氏作为
一个大夫,却以下犯上,居然攻打周天子所
封的颛臾,这是对孔子政治信念的挑战,所
以孔子要坚决反对精。选完整ppt课件
19
孔子及部分弟子有关从政方面的言论 主要思想: 以德从政、以礼从政
《为政以德》课件

中庸思想
01
中庸思想概述
中庸思想是《为政以德》中的重要思想之一,它主张在处理问题时应该
采取适中的原则,避免过度或不及。
02
中庸思想的内涵
中庸思想认为在处理问题时应该采取适中的态度和方法,以达到最佳的
效果。同时,中庸思想也强调在处理问题时应遵循一定的规则和标准。ຫໍສະໝຸດ 03中庸思想的意义
中庸思想对于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强调平衡和稳定,有助于促
《为政以德》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儒家政治 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了道德在政治中的重要性,为 后世的道德政治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
《为政以德》的思想也对现代社会产生了影响,它启示我们 在治理国家和社会时,应注重道德建设,以人为本,实现社 会的公平正义和和谐发展。
02
《为政以德》的核心思想
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仁爱思想
仁爱思想概述
仁爱思想是《为政以德》中的重要思 想之一,它主张君主应以仁爱之心对 待百姓,关心百姓的疾苦和福祉。
仁爱思想的内涵
仁爱思想的意义
仁爱思想对于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意 义,它强调以人为本,关注弱势群体 的权益和福祉,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公 平与正义。
仁爱思想认为君主应以仁慈、关爱和 公正的态度对待百姓,尽可能地减轻 百姓的负担,增进百姓的福祉。
通过道德规范和准则,约束公职人员的行 为,提高政府公信力。
启示:如何借鉴《为政以德》
传统与现代融合
将传统道德观念与现代政治文明相结合, 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治理模式。
德法并重
在法治的基础上,强调道德教化在治理中 的作用,实现德法互补。
榜样力量
发挥道德模范的示范作用,引领社会风尚 ,促进公民道德素质的提升。
为政以德ppt6 课件

• 孔子在正面提出了自己的治国主张后, 对照这一主张又斥责自己的学生犯下了 哪三个错误?
• 一错——远人不服不能来 • 二错——分崩离析不能守 • 三错——谋动干戈于邦内
九问:
• 文中哪一句表现了孔子的远见卓识和敏 锐的政治洞察力?
• 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 在萧墙之内也。
• 后代形成成语“祸起萧 墙”。
思想?以德为政
四问:
•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 不欲也。”冉有说这话想 干什么?
• 推卸责任(开脱自己)。
五问:
• 对于冉有推卸责任的态度, 孔子用什么方法驳斥?
• 引用名言——既在其位, 须谋其政。
• 巧设比喻——既为辅助, 难辞其咎。
六问:
• 对于攻伐颛臾,冉有真的“不欲”吗? 如果不是真的,课文中能找到确凿的 证据吗?这说明冉有是个什么样的人?
• A、唯才是举 B、唯利是图 C、何以伐 为? D、是地利不如人和
• 5、与“是谁之过与?”中“过”用法和意 义相同的是( )
• A、无乃尔是过与 B、闻过则喜 • C、过故人庄 • D、过犹不及
• 6、与“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中“疾”意思相同的是( )
• A、积劳成疾 B、痛心疾首 C、疾风 劲草
• 并非真的“不欲”。 • 证据是冉有的第三句话:“今夫颛臾,
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 忧。” • 说明冉有口是心非。
七问:
• 孔子在批判了冉有的狡辩之后,正面提 出了自己的治国思想,在孔子看来一个 君主要治理好国家,对内对外各应当怎 样做?
• 对内要:均和安。对外要:修文德以来 之。
八问:
至圣孔子
华
中
夏
华
思
传
想
• 一错——远人不服不能来 • 二错——分崩离析不能守 • 三错——谋动干戈于邦内
九问:
• 文中哪一句表现了孔子的远见卓识和敏 锐的政治洞察力?
• 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 在萧墙之内也。
• 后代形成成语“祸起萧 墙”。
思想?以德为政
四问:
•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 不欲也。”冉有说这话想 干什么?
• 推卸责任(开脱自己)。
五问:
• 对于冉有推卸责任的态度, 孔子用什么方法驳斥?
• 引用名言——既在其位, 须谋其政。
• 巧设比喻——既为辅助, 难辞其咎。
六问:
• 对于攻伐颛臾,冉有真的“不欲”吗? 如果不是真的,课文中能找到确凿的 证据吗?这说明冉有是个什么样的人?
• A、唯才是举 B、唯利是图 C、何以伐 为? D、是地利不如人和
• 5、与“是谁之过与?”中“过”用法和意 义相同的是( )
• A、无乃尔是过与 B、闻过则喜 • C、过故人庄 • D、过犹不及
• 6、与“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中“疾”意思相同的是( )
• A、积劳成疾 B、痛心疾首 C、疾风 劲草
• 并非真的“不欲”。 • 证据是冉有的第三句话:“今夫颛臾,
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 忧。” • 说明冉有口是心非。
七问:
• 孔子在批判了冉有的狡辩之后,正面提 出了自己的治国思想,在孔子看来一个 君主要治理好国家,对内对外各应当怎 样做?
• 对内要:均和安。对外要:修文德以来 之。
八问:
至圣孔子
华
中
夏
华
思
传
想
为政以德公开课PPT课件

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 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
“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孔子
•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 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 》《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统治,即“德治”。
(2)北辰:北极星。
(3)所:处所,位置。 (4)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孔子说:“以道德教化来治理国政,就会像北极星那 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 围。”
•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 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 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 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 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表明儒家治 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 故事背景:鲁国的三家(史称“三桓”, 即鲁国三家权臣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 曾于公元前562年将公室,即鲁国国君直 辖的土地和附属于土地上的奴隶瓜分,季 氏分得三分之一,并用封建的剥削方式取 代了奴隶制的剥削方式。公元前537年, 三家第二次瓜分公室,季氏分得四分之二。 由于季氏推行了新的政治和经济措施,所 以很快富了起来。孔子的学生冉求帮助季 氏积敛钱财,搜刮人民,所以孔子很生气, 表示不承认冉求是自己的学生,而且让其 他学生打着鼓去声讨冉求。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 身不正,虽令不从。”
强调领导人的表率作用
太史公曰:《传》(《论语》)曰“其身正,不 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 也。余睹李将军悛悛quan1如鄙人,口不能 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 不言,下自成蹊 。”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孔子
•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 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 》《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统治,即“德治”。
(2)北辰:北极星。
(3)所:处所,位置。 (4)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孔子说:“以道德教化来治理国政,就会像北极星那 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 围。”
•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 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 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 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 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表明儒家治 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 故事背景:鲁国的三家(史称“三桓”, 即鲁国三家权臣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 曾于公元前562年将公室,即鲁国国君直 辖的土地和附属于土地上的奴隶瓜分,季 氏分得三分之一,并用封建的剥削方式取 代了奴隶制的剥削方式。公元前537年, 三家第二次瓜分公室,季氏分得四分之二。 由于季氏推行了新的政治和经济措施,所 以很快富了起来。孔子的学生冉求帮助季 氏积敛钱财,搜刮人民,所以孔子很生气, 表示不承认冉求是自己的学生,而且让其 他学生打着鼓去声讨冉求。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 身不正,虽令不从。”
强调领导人的表率作用
太史公曰:《传》(《论语》)曰“其身正,不 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 也。余睹李将军悛悛quan1如鄙人,口不能 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 不言,下自成蹊 。”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为政以德优秀公开课PPT课件

政(政令)和刑(刑罚) 对比
德(道德)和礼(礼教)
你认为“政”和“德”、“刑”和“礼”主 要区别在哪里?
“政”和“刑”:用法令规定人民不能做什么, 主要实施手段是惩罚。
“德”和“礼”:是从精神上鼓励人们应该做什 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教育熏陶。
小结:孔子通过把法、刑和德、礼治国所带来的结果进行 比较,认为法治,虽然能使人行为规范,但内心不会有羞 耻感,而德治、礼治,能使人感到羞耻,从而心悦诚服的 遵守。
思考:孔子的学生冉求帮助季氏积敛钱财,搜刮 人民,孔子持什么态度?
孔子不赞同,表示不承认冉求是自己的学生,而 且让其他学生打着鼓去声讨冉求。
•批评冉有搜刮民财行径。
鲁国的三家曾于公元前562年 将公室,即鲁国国君直辖的土 地和附属于土地上的奴隶瓜分, 季氏分得三分之一,并用封建 的剥削方式取代了奴隶制的剥 削方式。公元前537年,三家 第二次瓜分公室,季氏分得四 分之二。由于季氏推行了新的 政治和经济措施,所以很快富 了起来。孔子的学生冉求帮助 季氏积敛钱财,搜刮人民。
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 风,必偃。
——主张为政者要以身作则 子欲善而民善矣:形做名,善道;形做动,从善。 风:名词做动词。好比风 草:名词做动词。好比草
上:加
偃:倒伏,这里比喻被感化。
孔子两次言政
2.20 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 教不能,则劝。
——主张爱民、举贤、教民
• 论,纂辑的意思,应读lún;语,言谈。由 孔子弟子及其后学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们 的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文集,内容涉及政治、 哲学、教育、文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
• 《论语》全书20篇,每篇包含若干章节, 一章记独立的一段话或独立的一件事,篇 幅都不长。
德(道德)和礼(礼教)
你认为“政”和“德”、“刑”和“礼”主 要区别在哪里?
“政”和“刑”:用法令规定人民不能做什么, 主要实施手段是惩罚。
“德”和“礼”:是从精神上鼓励人们应该做什 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教育熏陶。
小结:孔子通过把法、刑和德、礼治国所带来的结果进行 比较,认为法治,虽然能使人行为规范,但内心不会有羞 耻感,而德治、礼治,能使人感到羞耻,从而心悦诚服的 遵守。
思考:孔子的学生冉求帮助季氏积敛钱财,搜刮 人民,孔子持什么态度?
孔子不赞同,表示不承认冉求是自己的学生,而 且让其他学生打着鼓去声讨冉求。
•批评冉有搜刮民财行径。
鲁国的三家曾于公元前562年 将公室,即鲁国国君直辖的土 地和附属于土地上的奴隶瓜分, 季氏分得三分之一,并用封建 的剥削方式取代了奴隶制的剥 削方式。公元前537年,三家 第二次瓜分公室,季氏分得四 分之二。由于季氏推行了新的 政治和经济措施,所以很快富 了起来。孔子的学生冉求帮助 季氏积敛钱财,搜刮人民。
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 风,必偃。
——主张为政者要以身作则 子欲善而民善矣:形做名,善道;形做动,从善。 风:名词做动词。好比风 草:名词做动词。好比草
上:加
偃:倒伏,这里比喻被感化。
孔子两次言政
2.20 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 教不能,则劝。
——主张爱民、举贤、教民
• 论,纂辑的意思,应读lún;语,言谈。由 孔子弟子及其后学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们 的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文集,内容涉及政治、 哲学、教育、文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
• 《论语》全书20篇,每篇包含若干章节, 一章记独立的一段话或独立的一件事,篇 幅都不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孔子回到鲁国,虽被尊为“国老”,但仍不得重 用。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 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 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 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 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 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10
4.曾参(前505~前436),字子
舆,春秋末鲁南武城(今山东平邑县)
人,孔子著名弟子。
曾参小孔子四十六岁,是孔子晚年
的学生。曾参非常注意修身,倡导“吾
日三省吾身”的内省工夫,认为替别人
办事要讲“忠”,与朋友交往要讲
“信” 。强调读书人应该弘毅。曾参
以“孝”著称,认为“慎终,追远,民
德归厚矣” ,据说传世的《孝经》即
6
孔子简介
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51 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由于 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之” 。52岁时由 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
55岁时,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所赠的文马美 女,终日迷恋声色。孔子则大失所望,遂弃官离 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 终无所遇。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鲁国 季康子听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才派人把他从 卫国迎接回来。
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尽管颜渊没有著述传世,但他以其习行
与品德,为后世儒者树立了一个光辉的
典范。
8
2.子路(前542~前480)姓仲, 名由,字子路(又作季路),春秋末鲁 国之卞(今山东泗水县东)人。孔子的 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
子路出身贫贱,为“鄙人” 。小孔
子九岁,是孔门弟子中年龄较长的一个。 他为人豪爽,是孔门弟子中最能做到躬 行实践的一个人。他很敬重孔子,但也 敢于向孔子公开提出不同意见。后来又 担任了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在卫国宫 廷政变,以“食其食者不避其难”的态 度参与了争斗,当被击断冠缨时,还牢 记“君子死而冠不免”的礼仪,结果在 重新结缨带时被杀,并被砍成肉浆。
16
至圣孔子
华
中
夏
华
思
传
想
统
智
文
慧
化
的
的
源
先
泉
师
17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 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 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 人。孔子幼年丧父,少时家境衰落。 成年做过“委吏”(司会计)和 “乘山”(管畜牧)等等。五十岁 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后罢官, 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晚年致力 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 献。并把鲁国使官所记《春秋》加 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 史著作。司马迁称他为“至圣”。
20
“半部论语治天下” 用意: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
21
為政以德
——論語
22
学习目标
1.背诵——2.1、2.3、l3.6、l6.1“丘也 闻有国有家者”至“而在萧墙之内也”。 2.重点掌握“必”、“用”、“社稷” 、“相”、“国”、“家”、“年”、“ 劝”在文中的意思,理解“共”、“道” 、“齐”等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下列词语与现代意义的区别:民 免而无耻;节用爱人;祸起萧墙;分崩离 析;鸣鼓攻之;既来之,则安之。
3
孔子简介
孔子,今山东曲阜(fù) 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族。 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 后定居鲁国陬邑。父叔梁 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 于诸侯。
孔子3岁丧父,随母 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 其教。孔子少时家境贫寒, 15岁立志于学。及长, 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 和管理牛羊的“乘田”。
4
孔子简介
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 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 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 创私人办学之先河。 其思想核心是“仁”,“仁” 即“爱人”。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 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 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孔子35岁时, 因鲁国内乱而奔齐。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 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 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 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 于是作罢。
“与”是“欤”的古字,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欤”。
《论语》中均用“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无耻:没有羞耻心。古代不守礼义、不光彩、不体面即 “无耻”,如寡妇改嫁、战败逃跑等。
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有事:有战事,指采取军事行动。事,特指战事、 祭祀等军国大事。
7
孔子最得意弟子是谁?
1.颜渊
颜渊(前521年—前481年),名
回,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
在孔门弟子中,其品德与学业均翘
居群首,是孔子多次赞许的弟子。在
《论语》中有六处孔子赞扬颜渊的句子。
这在孔门和《论语》中也只有颜回一人
了。颜渊死时,孔子是悲恸欲绝。
颜渊勤奋好学,不为生活艰苦所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人不
道之〈以政〉:以政道之,用政令来训导百姓。
齐之〈以刑〉:以刑齐之,用刑罚来整饬百姓。
道之〈以德〉:以德道之,用道德来训导百姓。
齐之〈以礼〉:以礼齐之,用礼教来整饬百姓。
使民〈以时〉:以时使民,按一定的时节役使百姓。使, 使用,役使。
临之〈以庄〉:以庄临之,用庄重的态度来面对百姓。 这七个句子中的“以”都是介词,其中六个的意思是 “用”。“使民以时”中的“以”意思是按照。古代的介 词结构(介词+宾语)一般都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31
▪ 等到出生时,天上传来奏乐声,同时有五个 仙翁,从云彩中冉冉下降。其中一个说道: “天生圣人,天降音乐。”
▪ 结果这个孩子一出生,就发现他与众不同。 怎么与众不同?
2
▪ 他降生后不但头顶如反盂(yú,盛汤浆或饭食的 圆口器具。反盂,即头顶上中间低四面高),而 且面部有“七露”,眼露筋、耳露轮、鼻露孔、 嘴露齿,眼、耳、鼻又均双露,称为七露。看上
19
▪ 论,论纂的意思,应读lún;语,言论。由 孔子弟子及其后学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们 的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文集,内容涉及政治、 哲学、教育、文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
▪ 《论语》全书20篇,每篇包含若干章节, 一章记独立的一段话或独立的一件事,篇 幅都不长。
▪ 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 《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69岁时,独子孔鲤去世。71岁时,得意门生 颜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极,哀叹道:“天丧予!天丧 予!”这一年,有人在鲁国西部捕获了一只叫麟的怪 兽,不久死去。他认为象征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现又死 去,是天下大乱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书 的编撰。72岁时,突然得知仲由在卫死于国难,哀 痛不已。次年(前479年)夏历二月,孔子寝疾7 日,赍志而殁。
9
3.子贡(前520~?)姓端木, 名赐,字子贡,又作子赣,亦称作 卫赐,春秋末卫国人,孔子的著名 弟子,“孔门十哲”之一。
子贡在成为孔子弟子以前经商 曹、鲁间,富至千金。他思路敏捷, 理解力强,能说会道,被孔子许为 其“言语”科的高才生。《论语》 中记述孔子与弟子答问,以他为最 多。子贡对孔子的颂扬在孔门弟子 中是出名的,他曾说,“仲尼,日 月也,无得而逾焉”;“夫子之不 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孔子去世,子贡为孔子守墓长达六 年之久。子贡晚年居齐,直至终老。
洋教刺激的救世说。 甚至—— 天不生仲尼
万古长如夜
12
五四时期的评孔思潮
五四时期,孔子及其学说的历史命运经受了一次 空前严峻的时代性考验。新文化运动要破除以孔子之 道为代表的中国封建主义文化信念、价值体系,要对
历史的孔子及其学说进行 重新认识,将它从封建主 义意识形态中拯救出来; 要树立民主与科学的精神, 进行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 根本改造。
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二千 五百年前,从孔子那儿重新寻找智慧。” ——1988年诺贝尔奖获奖者在巴黎共同宣言中如是说
1
▪ 公元前551前,有一个叫颜徵(征)在的女子 在尼山祝祷归家后,果然怀孕。待十月怀胎 时,忽然梦见一位垂髫(tiáo)的仙女,手 牵着一只满身龙麟的独角兽,背上坐着一小 孩。仙女言:“此兽名叫麒麟,专为送子而 来。”
24
一、寻找出课文中的通假字:
1、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共:通“拱”,读gǒng,环抱,环绕 2、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通“导”,读dǎo,训导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
以时。 道:通“导”,读dǎo,治理
3、求!无乃尔是过与?
与:同“欤”,读yú,句末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
23
譬(pì)如: 比如,就好像。
庶(shù): 人多。
千乘(shèng):千辆兵车。
颛(zhuān)臾(yú): 鲁国的附庸国。 彼相(xiàng): 那些扶持者。 相(xiàng)夫子: 辅佐季氏。 盍(hé):何疑不问副。词兼词“何,”是“和否何定不”副词的“合音不”。的兼作起 偃(yǎn):用仆。,倒伏。被折服,被感化。 稼(jià):耕种,种田。
18
时代背景
材料:据史书记载,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 有四十三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五十二个 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起,诸 侯的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余次。
【政治特点】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周天子实际上
已失去掌控诸侯的力量。诸侯们为增强自身国 力,常不惜互相征伐,导致礼崩乐坏、社会动 荡不安。各国之间互相攻伐,战争持续不断, 小国被吞并。各国内部,卿大夫势力强大,动 乱时有发生,弑君现象屡见不鲜。
去像个怪物,他的父亲叔梁纥(hé)和母亲颜徵
在就把他扔在野地里了。后来,不知道从哪里飞 来一只老鹰给他打扇子,遮蔽骄阳;又有一只老 虎将他衔进了一个山洞,并给他喂乳汁。这就是 所谓的“龙生虎养鹰打扇”的传说,这个传说至 今还在曲阜一带流传。
孔子回到鲁国,虽被尊为“国老”,但仍不得重 用。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 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 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 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 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 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10
4.曾参(前505~前436),字子
舆,春秋末鲁南武城(今山东平邑县)
人,孔子著名弟子。
曾参小孔子四十六岁,是孔子晚年
的学生。曾参非常注意修身,倡导“吾
日三省吾身”的内省工夫,认为替别人
办事要讲“忠”,与朋友交往要讲
“信” 。强调读书人应该弘毅。曾参
以“孝”著称,认为“慎终,追远,民
德归厚矣” ,据说传世的《孝经》即
6
孔子简介
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51 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由于 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之” 。52岁时由 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
55岁时,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所赠的文马美 女,终日迷恋声色。孔子则大失所望,遂弃官离 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 终无所遇。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鲁国 季康子听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才派人把他从 卫国迎接回来。
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尽管颜渊没有著述传世,但他以其习行
与品德,为后世儒者树立了一个光辉的
典范。
8
2.子路(前542~前480)姓仲, 名由,字子路(又作季路),春秋末鲁 国之卞(今山东泗水县东)人。孔子的 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
子路出身贫贱,为“鄙人” 。小孔
子九岁,是孔门弟子中年龄较长的一个。 他为人豪爽,是孔门弟子中最能做到躬 行实践的一个人。他很敬重孔子,但也 敢于向孔子公开提出不同意见。后来又 担任了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在卫国宫 廷政变,以“食其食者不避其难”的态 度参与了争斗,当被击断冠缨时,还牢 记“君子死而冠不免”的礼仪,结果在 重新结缨带时被杀,并被砍成肉浆。
16
至圣孔子
华
中
夏
华
思
传
想
统
智
文
慧
化
的
的
源
先
泉
师
17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 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 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 人。孔子幼年丧父,少时家境衰落。 成年做过“委吏”(司会计)和 “乘山”(管畜牧)等等。五十岁 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后罢官, 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晚年致力 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 献。并把鲁国使官所记《春秋》加 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 史著作。司马迁称他为“至圣”。
20
“半部论语治天下” 用意: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
21
為政以德
——論語
22
学习目标
1.背诵——2.1、2.3、l3.6、l6.1“丘也 闻有国有家者”至“而在萧墙之内也”。 2.重点掌握“必”、“用”、“社稷” 、“相”、“国”、“家”、“年”、“ 劝”在文中的意思,理解“共”、“道” 、“齐”等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下列词语与现代意义的区别:民 免而无耻;节用爱人;祸起萧墙;分崩离 析;鸣鼓攻之;既来之,则安之。
3
孔子简介
孔子,今山东曲阜(fù) 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族。 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 后定居鲁国陬邑。父叔梁 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 于诸侯。
孔子3岁丧父,随母 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 其教。孔子少时家境贫寒, 15岁立志于学。及长, 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 和管理牛羊的“乘田”。
4
孔子简介
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 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 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 创私人办学之先河。 其思想核心是“仁”,“仁” 即“爱人”。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 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 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孔子35岁时, 因鲁国内乱而奔齐。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 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 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 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 于是作罢。
“与”是“欤”的古字,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欤”。
《论语》中均用“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无耻:没有羞耻心。古代不守礼义、不光彩、不体面即 “无耻”,如寡妇改嫁、战败逃跑等。
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有事:有战事,指采取军事行动。事,特指战事、 祭祀等军国大事。
7
孔子最得意弟子是谁?
1.颜渊
颜渊(前521年—前481年),名
回,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
在孔门弟子中,其品德与学业均翘
居群首,是孔子多次赞许的弟子。在
《论语》中有六处孔子赞扬颜渊的句子。
这在孔门和《论语》中也只有颜回一人
了。颜渊死时,孔子是悲恸欲绝。
颜渊勤奋好学,不为生活艰苦所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人不
道之〈以政〉:以政道之,用政令来训导百姓。
齐之〈以刑〉:以刑齐之,用刑罚来整饬百姓。
道之〈以德〉:以德道之,用道德来训导百姓。
齐之〈以礼〉:以礼齐之,用礼教来整饬百姓。
使民〈以时〉:以时使民,按一定的时节役使百姓。使, 使用,役使。
临之〈以庄〉:以庄临之,用庄重的态度来面对百姓。 这七个句子中的“以”都是介词,其中六个的意思是 “用”。“使民以时”中的“以”意思是按照。古代的介 词结构(介词+宾语)一般都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31
▪ 等到出生时,天上传来奏乐声,同时有五个 仙翁,从云彩中冉冉下降。其中一个说道: “天生圣人,天降音乐。”
▪ 结果这个孩子一出生,就发现他与众不同。 怎么与众不同?
2
▪ 他降生后不但头顶如反盂(yú,盛汤浆或饭食的 圆口器具。反盂,即头顶上中间低四面高),而 且面部有“七露”,眼露筋、耳露轮、鼻露孔、 嘴露齿,眼、耳、鼻又均双露,称为七露。看上
19
▪ 论,论纂的意思,应读lún;语,言论。由 孔子弟子及其后学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们 的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文集,内容涉及政治、 哲学、教育、文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
▪ 《论语》全书20篇,每篇包含若干章节, 一章记独立的一段话或独立的一件事,篇 幅都不长。
▪ 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 《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69岁时,独子孔鲤去世。71岁时,得意门生 颜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极,哀叹道:“天丧予!天丧 予!”这一年,有人在鲁国西部捕获了一只叫麟的怪 兽,不久死去。他认为象征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现又死 去,是天下大乱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书 的编撰。72岁时,突然得知仲由在卫死于国难,哀 痛不已。次年(前479年)夏历二月,孔子寝疾7 日,赍志而殁。
9
3.子贡(前520~?)姓端木, 名赐,字子贡,又作子赣,亦称作 卫赐,春秋末卫国人,孔子的著名 弟子,“孔门十哲”之一。
子贡在成为孔子弟子以前经商 曹、鲁间,富至千金。他思路敏捷, 理解力强,能说会道,被孔子许为 其“言语”科的高才生。《论语》 中记述孔子与弟子答问,以他为最 多。子贡对孔子的颂扬在孔门弟子 中是出名的,他曾说,“仲尼,日 月也,无得而逾焉”;“夫子之不 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孔子去世,子贡为孔子守墓长达六 年之久。子贡晚年居齐,直至终老。
洋教刺激的救世说。 甚至—— 天不生仲尼
万古长如夜
12
五四时期的评孔思潮
五四时期,孔子及其学说的历史命运经受了一次 空前严峻的时代性考验。新文化运动要破除以孔子之 道为代表的中国封建主义文化信念、价值体系,要对
历史的孔子及其学说进行 重新认识,将它从封建主 义意识形态中拯救出来; 要树立民主与科学的精神, 进行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 根本改造。
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二千 五百年前,从孔子那儿重新寻找智慧。” ——1988年诺贝尔奖获奖者在巴黎共同宣言中如是说
1
▪ 公元前551前,有一个叫颜徵(征)在的女子 在尼山祝祷归家后,果然怀孕。待十月怀胎 时,忽然梦见一位垂髫(tiáo)的仙女,手 牵着一只满身龙麟的独角兽,背上坐着一小 孩。仙女言:“此兽名叫麒麟,专为送子而 来。”
24
一、寻找出课文中的通假字:
1、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共:通“拱”,读gǒng,环抱,环绕 2、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通“导”,读dǎo,训导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
以时。 道:通“导”,读dǎo,治理
3、求!无乃尔是过与?
与:同“欤”,读yú,句末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
23
譬(pì)如: 比如,就好像。
庶(shù): 人多。
千乘(shèng):千辆兵车。
颛(zhuān)臾(yú): 鲁国的附庸国。 彼相(xiàng): 那些扶持者。 相(xiàng)夫子: 辅佐季氏。 盍(hé):何疑不问副。词兼词“何,”是“和否何定不”副词的“合音不”。的兼作起 偃(yǎn):用仆。,倒伏。被折服,被感化。 稼(jià):耕种,种田。
18
时代背景
材料:据史书记载,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 有四十三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五十二个 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起,诸 侯的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余次。
【政治特点】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周天子实际上
已失去掌控诸侯的力量。诸侯们为增强自身国 力,常不惜互相征伐,导致礼崩乐坏、社会动 荡不安。各国之间互相攻伐,战争持续不断, 小国被吞并。各国内部,卿大夫势力强大,动 乱时有发生,弑君现象屡见不鲜。
去像个怪物,他的父亲叔梁纥(hé)和母亲颜徵
在就把他扔在野地里了。后来,不知道从哪里飞 来一只老鹰给他打扇子,遮蔽骄阳;又有一只老 虎将他衔进了一个山洞,并给他喂乳汁。这就是 所谓的“龙生虎养鹰打扇”的传说,这个传说至 今还在曲阜一带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