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寒假热证的辨证及针灸治疗体会

合集下载

针灸治疗学习心得总结7篇

针灸治疗学习心得总结7篇

针灸治疗学习心得总结7篇篇1自从我踏入针灸治疗的领域,便被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治疗体系所吸引。

针灸,作为中医的精髓之一,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更在现代医学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实践,我收获颇丰,对此进行总结,以飨读者。

一、针灸治疗的基本理念针灸治疗,旨在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以达到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的目的。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针灸治疗的精髓在于对穴位、经络的准确把握和刺激方法的巧妙运用。

每一个穴位都有其独特的功效和作用,而经络则是人体内气的运行通道。

通过针灸刺激,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二、针灸治疗的学习方法在针灸治疗的学习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

首先,我阅读了大量的中医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针灸大成》等,以深入了解针灸治疗的理论基础。

其次,我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和参加线上课程,学习了针灸治疗的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

此外,我还积极与同行交流,参加学术会议和研讨会,以汲取更多的经验和知识。

三、针灸治疗的实践体会在学习过程中,我不仅注重理论学习,更注重实践操作。

通过反复练习和不断摸索,我逐渐掌握了针灸治疗的操作技巧和要领。

同时,我也深刻体会到针灸治疗的疗效与医生的经验和技巧密切相关。

一个优秀的针灸医生需要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湛的技术水平。

因此,我会继续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四、针灸治疗的适应症与优势针灸治疗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治疗多种疾病。

无论是内科、外科、妇科还是儿科,都可以见到针灸治疗的身影。

针灸治疗的优势在于其副作用小、疗效显著、操作简便等特点。

对于一些慢性病和功能性疾病,针灸治疗更是具有独特的疗效。

然而,我也认识到针灸治疗并非万能,对于一些器质性疾病和急性病症,还需要结合其他治疗方法进行综合治疗。

五、未来展望与建议针灸治疗作为中医的瑰宝,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健康观念的提高,针灸治疗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生病针灸感悟心得体会(3篇)

生病针灸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古以来,中医针灸就被人们视为一门神奇而神秘的技艺。

在我国,针灸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其独特的疗效被无数患者所认可。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针灸疗法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我有幸在生病期间接受了针灸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我的病情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在此,我想分享一下自己的生病针灸感悟心得体会。

一、针灸的神奇疗效在我生病之前,我对针灸并没有太多的了解。

然而,在病痛的折磨下,我决定尝试一下针灸治疗。

起初,我对针灸的效果持怀疑态度,但当我真正体验过针灸的神奇疗效后,我深深地被其折服。

针灸治疗过程中,我感受到了针灸师精湛的技艺。

他们凭借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触觉,准确找到穴位,用银针轻轻刺入。

在针灸过程中,我并未感受到太多的疼痛,反而有一种轻松、舒适的感觉。

针灸师告诉我,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针灸治疗,我的病情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原本疼痛难忍的部位变得舒缓,身体状态逐渐恢复。

这让我对针灸的疗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针灸不仅能够治疗疾病,还能够改善人体的整体健康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二、针灸的养生保健作用在针灸治疗的过程中,我逐渐了解到针灸的养生保健作用。

针灸不仅能够治疗疾病,还能够增强人体的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首先,针灸可以调节人体的内分泌系统。

通过刺激穴位,针灸可以促进激素的分泌,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

这对于保持身体健康、预防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针灸可以改善血液循环。

针灸能够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从而改善血液循环。

这对于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提高心血管功能具有积极作用。

此外,针灸还可以调节人体的免疫系统。

针灸可以增强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提高免疫力。

这对于预防感冒、流感等常见疾病具有很好的效果。

三、针灸的注意事项在体验针灸治疗的过程中,我也总结了一些针灸的注意事项,以供大家参考。

1. 选择正规的针灸机构。

在针灸治疗过程中,选择一个正规的针灸机构至关重要。

辨治真寒假热”证:头痛眩晕,盗汗胸痛,真假虚实5例

辨治真寒假热”证:头痛眩晕,盗汗胸痛,真假虚实5例

辨治真寒假热”证:头痛眩晕,盗汗胸痛,真假虚实5例“真寒假热”证“真寒假热”证,内有真寒而外却见假热的症候,是由于机体内阴寒过盛,阳气衰微,致使升降失常,阴阳之气不相顺接,形成盛阴把衰阳格拒于外的阴盛格阳之势。

临床辨证施治,必须辨清寒热真伪,方可切中病情。

现将罗老师在临证上辨治“真寒假热”证的经验,略举数例介绍如下:头痛(1)头痛(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格阳于外)吴某,女,46岁。

头痛眩晕1月,面色时有潮红,唇燥口干,被诊为肝风内动之头痛眩晕,服天麻钩藤饮等清热泻火方药治疗无效。

今来求诊,症见头痛隐隐,4天来加重,并见眩晕,腰膝酸软,畏寒肢冷,神疲气短,面色时有潮红,小便长淸,舌淡苔白,脉沉细。

中医诊断:头痛。

病因病机:肾阳不足,命门火衰,阴寒内盛,上冲清窍所致。

治法:补肾助阳,散寒通窍,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方予金匮肾气丸加味:熟地黄20克、山茱萸30克、桂枝30克、制附子30克、牡丹皮10克、泽泻30克、淮山20克、全蝎15克、大蜈蚣5条、当归15克、川芎30克、仙茅15克、仙灵脾10克、韭子15克。

2周后二诊证见头痛、眩晕减轻,予上方加减。

随诊3月肾阳虚所有症状均基本上消除。

头痛体会:该患者面红、潮热、唇燥口干看似阴虚潮热,但细察其症并有畏寒肢冷、小便长清、舌淡、脉沉细等症实属阴寒内盛之“真寒”证。

其素体阳虚久病,加之过服生冷寒凉,损及肾阳,肾阳虛衰,腰膝失于温养,故腰膝酸软;肾阳不足,温煦失职,阴寒内盛,故畏寒肢冷;阳虚不能鼓舞气血,则神疲气短;肾阳衰惫,致阴盛格阳,故见面色时有潮红,唇燥口干;肾阳不足,温化无力,故小便长清;舌淡苔白,脉沉细均为肾阳不足之象;肾阳不足,命门火衰,阴寒内盛,上冲清窍,阻闭脉络,淸窍不利,则头痛隐隐、眩晕。

前用天麻钩藤饮等清热泻火方药治疗无效,而用金匮肾气丸加味补肾助阳,散寒通窍,活血通络治之,疗效显著。

方中熟地黄滋阴补肾;山茱萸、淮山、当归补肝脾而益精血;制附子、桂枝性辛热,助命门以温阳化气;泽泻利水渗湿泄浊;牡丹皮清泄肝火;蜈蚣、全蝎宣通血脉,行血活血,性善走窜,引药人络;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仙茅、仙灵脾、韭子相合,温补肝肾,壮阳固精。

2024年针灸治疗学习心得总结(2篇)

2024年针灸治疗学习心得总结(2篇)

2024年针灸治疗学习心得总结针灸治疗学习心得总结(2024年)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和人们对身体自愈能力的认可,针灸治疗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在2024年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在过去的一年里,通过系统学习和实践,我对针灸治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

现将我的学习心得总结如下。

首先,我深刻认识到针灸治疗的理论基础是中医的整体观念。

中医重视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强调人体各器官之间的相互联系。

针灸治疗通过调整身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通,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这种整体观念与西方医学的疾病分型和症状治疗截然不同,使我领悟到了中医学的独特性和深奥之处。

其次,我在学习中发现针灸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通过针刺刺激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等系统,促进身体自愈机能的启动。

我在实践中亲眼见证了许多患者在接受针灸治疗后病情明显改善的情况。

与西药治疗相比,针灸治疗既能解决表面症状,又能调理身体内部的功能,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而且针灸治疗的副作用较小,适用范围广,特别适合一些慢性疾病的治疗。

这些事实让我对针灸治疗的前景和应用价值充满信心。

另外,我也深刻意识到针灸治疗是一门艺术性较强的学科。

针灸师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同时要具备灵敏的触觉和辨证能力。

在实践中,我时常碰到一些疑难病例,需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来解决。

每一个患者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需要因人而异的针灸方案。

这使我明白了针灸治疗并非机械性的刺激,而是一门综合艺术。

在学习中,我还了解到针灸治疗的方法和技巧是多种多样的。

除了传统的手法,还有电针、温针、火针等多种辅助工具。

这些方法的应用需要我们把握适应症和操作要领,同时也需要不断吸取经验和学习先进的技术。

比如,在2024年针灸治疗学习中,我学会了使用激光针灸技术,并且在多个临床案例中获得了良好的疗效。

最后,我相信针灸治疗的未来会更加的广阔。

随着科技的进步,针灸治疗也不断创新和发展,涌现出许多新的技术和理论。

针灸治疗学习心得总结5篇

针灸治疗学习心得总结5篇

针灸治疗学习心得总结5篇第1篇示例:针灸治疗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通过在人体特定穴位上刺入针头并加以适当的操作来治疗疾病。

在学习针灸治疗的过程中,我深感其独特的学问和神奇的疗效,以下是我对针灸治疗学习心得的总结。

学习针灸治疗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针灸治疗是一门学问,需要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才能正确地运用在实践中。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学习了针灸的起源和发展历史、针灸的基本理论和原则、针灸的操作方法等内容,这些理论知识为我正确地使用针灸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学习针灸治疗需要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

针灸治疗是通过在人体特定的穴位上刺入针头来治疗疾病,这就要求针灸师必须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通过实际操作练习,逐渐掌握了针灸的操作技巧,包括插针的深浅、用力的轻重、操作的速度等,从而提高了我的实际操作能力。

学习针灸治疗需要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

针灸治疗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只有通过不断实践,才能积累经验并提高技术水平。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积极参与临床实习,通过为患者施以针灸治疗,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同时也学到了许多临床应用技巧,为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针灸师做好准备。

学习针灸治疗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

针灸治疗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要想在这个领域有所成就,就必须保持学习的态度,不断更新知识,探索未知领域。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不仅学习了传统的针灸治疗方法,还了解了现代针灸学的新进展和研究成果,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我的学识,也拓宽了我的思路。

学习针灸治疗是一项很有挑战性的工作,但也是一项很有意义和价值的事业。

通过学习,我不仅对针灸治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还得到了宝贵的经验和技巧,希望未来能够在这个领域中取得更大的成就,为帮助更多的患者恢复健康而努力奋斗。

【字数:469】第2篇示例:针灸治疗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中医疗法,通过在人体穴位上刺激,调理身体的气血流动,达到治疗病症的目的。

在学习针灸治疗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它的神奇和独特之处,下面我将分享一下我的学习心得总结。

中医辨证施治寒热虚实等辨证与针灸治疗

中医辨证施治寒热虚实等辨证与针灸治疗

中医辨证施治寒热虚实等辨证与针灸治疗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辨证施治的理论与技术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其中,寒热虚实是中医辨证的重要内容之一。

针灸作为中医的一种独特疗法,也在寒热虚实辨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医辨证施治寒热虚实等辨证与针灸治疗的相关内容。

一、寒热虚实的辨证1. 寒热辨证根据中医理论,人体内外的寒热是指人体阴阳失衡所产生的不同症状。

寒症的特点是寒冷感明显,喜温怕冷,四肢发凉等;热症的特点是身体发热,口渴喜饮冷水,大便干结等。

中医辨证施治寒热辨证的核心在于寻找病因,判断病情,进而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2. 虚实辨证虚实是中医辨证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实证主要表现为症状明显,病情较重,如高热、炎症等;虚证则主要表现为症状较轻,病情较轻,如乏力、气短等。

中医辨证施治虚实辨证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调节阴阳平衡,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二、针灸治疗的作用针灸作为中医的独特技术之一,在中医辨证施治寒热虚实等辨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针灸调节体温针灸可以通过调节人体的经络系统、气血运行等,以达到调节体温的作用。

对于寒火偏盛导致的热症,针灸可以疏通经络、凉血解毒,以起到清热的作用;对于阳虚导致的寒症,针灸可以温经散寒,以起到温暖身体的作用。

2. 针灸调节阴阳平衡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阴阳平衡,改善人体的阴阳失衡症状。

针灸可以通过祛寒散热,调节阴阳平衡,从而改善寒热虚实等辨证的症状。

3. 针灸增强免疫力针灸可以通过调节人体的免疫系统,增强人体的抵抗力。

对于寒热虚实等辨证引起的不同症状,针灸可以改善体质,增加人体的免疫力,提高身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三、针灸治疗寒热虚实等辨证的具体方法1. 寒热虚实辨证针灸方法针灸治疗寒热虚实等辨证的具体方法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而定。

对于寒症,可以选择温经散寒的穴位进行针灸,如足三里、关元等;对于热症,可以选择清热解毒的穴位进行针灸,如大椎、内关等。

寒热辩证体会

寒热辩证体会
, 互相克贼, 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 有宿食也,当下之, 宜大 承气汤。(256) • 伤寒脉浮滑, 此以表有热, 里有寒, 白虎汤主之。(176) • 伤寒, 脉滑而厥者, 里有热, 白虎汤主之。(350)
2.数脉
• “数”脉不典型, 很多时候是“紧”的同义词
• 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49) • 脉浮而数者, 可发汗, 宜麻黄汤。(52) • 伤寒, 发汗己解, 半日许复烦, 脉浮数者, 可更发汗, 宜桂枝汤。 • (57) • 发汗已, 脉浮数, 烦渴者, 五苓散主之。(72)
精神状态(以烦躁为例)
• 少阴病, 吐利, 躁烦, 四逆者, 死。(296) • 少阴病, 四逆, 恶寒而身踡, 脉不至, 不烦而躁者, 死。(298) • 少阴病, 脉微细沉, 但欲卧, 汗出不烦, 自欲吐, 至五六日自
利, 复烦躁不得卧寐者, 死。(300) • 伤寒六七日, 脉微, 手足厥冷, 烦躁, 灸厥阴。厥不还者, 死。 • (343) • 伤寒, 发热, 下利, 厥逆, 躁不得卧者, 死。(344)
• “数”还表示伤中, 阴阳受损
• 微数之脉, 慎不可灸, 因火为邪, 则为烦逆。(116) • 关上脉细数者, 以医吐之过也。(120) • 病人脉数, 数为热, 当消谷引食, 而反吐者, 此以发汗, 令
阳气 微, 膈气虚, 脉乃数也。数为客热, 不能消谷。以胃中虚 冷, 故吐也。(122) • 太阳病, 脉浮而动数, 浮则为风, 数则为热, 动则为痛, 数 则为虚……(134) • 脉按之来缓, 时一止复来者, 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 更 来小数, 中有还者反动, 名曰结, 阴也。脉来动而中止, 不能自 还, 因而复动者, 名曰代, 阴也。得此脉者, 必难治。(178) • 少阴病, 脉细沉数, 病为在里, 不可发汗。(285)

中医寒热辨证方法(通俗易懂)

中医寒热辨证方法(通俗易懂)

中医寒热辨证方法(通俗易懂)什么是寒热辨证?寒热辨证的具体内容和临床意义各是什么?这是本文要讲述的内容。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纲领。

疾病的性质不只是为寒为热。

《景岳全书·传忠录》说:“寒热者,阴阳之化也。

”《类经·疾病类》亦说:“水火失其和,则为寒为热。

”由于寒热较突出地反映了疾病中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病邪基本性质的属阴属阳,而阴阳是决定疾病性质的根本,所以说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纲领。

病邪有阳邪与阴邪之分,正气有阳气与阴液之别。

阳邪致病导致机体阳气偏盛而阴液受伤,或是阴液亏损而阳气偏亢,均可表现为热证;阴邪致病容易导致机体阴气偏盛而阳气受损,或是阳气虚衰而阴寒内盛,均可表现为寒证。

所谓“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即是此义。

说明从分析病邪的属阴属阳与分析机体阴阳的盛衰,所得寒证、热证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

恶寒(及畏冷)、发热与八纲辨证的寒证、热证,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不能混同。

恶寒、发热只是疾病的现象,疾病所表现的寒热征象可有真假之别,而寒证、热证则是对疾病本质认识的判断。

寒热辨证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寒证与热证反映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

阴盛或阳虚者,表现为寒证;阳盛或阴虚者,表现为热证。

寒热辨证是辨明疾病性质属寒或属热,为散寒或清热提供治疗依据。

一、辨寒证寒证是指感受寒邪,或机体阴盛、阳虚所表现的证候。

多因外感寒邪,或因内伤久病,阳气耗伤,或过食寒凉生冷,阴寒内盛所致。

【临床表现】各类寒证临床表现不尽一致,常见的有:恶寒喜暖,面色㿠白,肢冷蜷卧,口淡不渴,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苔白而润滑,脉迟或紧等。

【机制分析】由于寒邪遏制阳气,或阳虚阴寒内盛,形体失却温煦,故见恶寒、畏冷、肢凉、冷痛、喜暖、蜷卧等症;寒不消水,津液未伤,故口不渴,痰、涎、涕、尿等分泌物、排泄物澄澈清冷,苔白而润。

【辨证要点】本证的临床辨证要掌握以下两点。

①本证以阴寒内盛或阳气不足为主要病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 要 : 目的 研 究 茵 陈 水 提 液 不 同浓 度 乙 c a p i l l a r i e s T h u n b . 的 干 燥 的 地 上 部 分 ,绿
醇 沉 淀 的绿 原 酸 转 移 率 。 方 法 以绿 原 酸 原 酸 对 照 品 ( 中 国药 品生 物 制 品检 定 所 ,
2实 验 方法 结 果
1 0 L ,进 样 依次 测定 ,结果 见 附表 。
2 . 1 样 品 的制备 取 茵 陈0 . 1 k g  ̄ l l 水1 L 和0 . 8 L 3 讨论 绿 原 酸 提 取 量 :水 提 醇 沉 7 0 % 乙 醇 沉 淀 >6 0 %乙 醇 沉 淀 >8 0 %乙 醇 沉 淀 >
( 岛津A E G 一 1 2 0)。 2 . 5结果 分 别 取 对 照 品及 样 品溶 液
关键词:茵陈;绿原酸;水提醇沉
中 图分 类号 : R 9 2 7 . 1 1文 献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 0 0 5 - 8 2 5 7( 2 0 1 2 ) 1 0 - 0 0 5 6 - 0 1
t mL / mi n。
2 . 4对 照 品溶 液 及 供 试 品制 备 精 密 称 取
含 量 为 指 标 成 分 测 定 不 同浓 度 乙醇 沉 淀 茵 批 号 : 1 1 1 0 7 5 3 — 2 0 0 4 1 3),L C 一 1 0 A 型 高 绿 原 酸 适 量 ,加 甲醇 溶 解 并 加 流 动相 稀 释
原 》进 一 步解 释说 : “ 刺 诸热 者 ,如 以 湿 、热之 象 似乎 明显 。
手探汤 ”, “ 刺 寒 清 者 ,如人 不 欲行 ” 。 但 除 以上 湿 、热 之象 外 ,再 根 据 患 者
1 真 寒假 热 证 辨证 要 点
辨 寒 、热 是 中医 八 纲 辨证 中辨 别 疾 病 现 结 合 实 例 ,详 述 针 灸对 真寒 假 热 证 的治 的症状 可 知 ,肾 阳不 足 是本 病 例 的本 质 。
也 。 ” 即通 过 病 人 是 否 欲 近 衣 被 ,以 辨别 觉 腰 部 发 凉 , 自服 牛 黄 清 心 丸 ,症 状 无减 者 仅 在 情 绪 变 化 时偶 见 呃逆 ,其 他 症 状 如 太 阳病 的真 假 寒 热 。总 之 ,患 者 尽 管 以假 轻 。刻 下 症 :前 额 、眉 棱 骨 部 重 痛 ,按揉 胆 小 易 惊 、腰 腹 怕 凉 、湿 热 之 气 上 冲感 等 寒 或 假 热 之 症 为 主 ,但 总 有 真 热 或 热 寒之 额 头 部 ,则 呃逆 频 频 出现 , 自觉 湿 热 之气 逐 渐 消 失 ,食 油 腻 食 物 已不 再 出现 呃 逆 。 象 显 现 , 因此 ,只 要 医 者 细 心 诊 察 ,四诊 自下 腹 上 冲至 喉 及 面 ,面 热 而 颧 赤 ,额部 舌 质 暗红 有 改 善 ,苔 薄 白略 腻 ,脉 较 前 明
面及 四肢 多 出现 假 热 之 象 , 而腹 部 及 胃肠 阴 盛 则 寒 ” 的实 热 证 和实 寒 证 的治 疗 ,即 热之 气 上 冲 ,手 足 热 ,舌 质 暗 红为 火 热 升 往 往 表 现 真 寒 之 征 ,舌 脉 亦有 助 辨 识 。 对 热 证要 用 寒 凉 的方 药 治 疗 ,寒 证 应 使 用 温 腾外 散 之 象 ;寸 关 脉 滑 数 ,数 为热 证 的主 该 病例 的针 灸治 疗 宜采 用 温 补 脾 肾 ,理 气 热方药进行治疗 。在针灸治疗方面 , 《 灵 脉 ,滑 脉 为 腠 理 开 泄 ,津 液 流通 之 征 ;湿 降逆 之 法 , 引浮散 之 阳气 回 归 关 键 词 :真 寒 假 热 ;辨证 ;针 灸 治疗
性 质 的 两 纲 。 寒 、热是 概 括 机 体 阴 阳盛 衰 疗 。
冲脉 起 于 少 腹 之 内胞 中 ,与 足 阳 明 、
的两类 证候 。寒证是指机体感受寒邪的实
现 病 史 :患 者 ,女 ,4 5 岁 ,2 0 1 2 年5 足少阴经相并循腹而上行 , 《 素问喟空论》
寒 证 或 阳气 不 足所 表 现 的虚 寒 证 候 ,热 证 月 2 2 日初 诊 ,主 诉 :“ 头 痛 如裹 ,伴 热气 上 云 : “ 冲脉为病 ,逆气 里急” , 下焦 。 肾阳 不 足
衰 时 产 生 的 ,盛 而 雄 踞 于 内 者 为疾 病 的本 丸 、红 花 清 肝 十 三 味 颗粒 、十 味 蒂达 胶 囊 元 、阴 陵 泉 、上 巨虚 、下 巨虚 。诸 穴 常规 质 ,衰而 被 拒 于外 者则 是 疾 病 的假 象 。
及 四妙 丸等药物 治疗5 个月 ,上 述症状时 进针 、行针 、得气 。肾俞 、三焦俞 、关元
不 同 的辨 识 方 法 。如 《 伤寒论 ・ 辨 太 阳病 诊 ,医 生 给 予 右 归 丸 、 乌 灵 胶 囊 治 疗 , 作 时 ,患者 均 出现 呃 逆 ,留针 4 0 分 钟 ,期
脉证并 治上 》日 : “ 病人身大热 ,反欲得 但 患 者未 服 用 。2 0 1 2 年 春 开 始 出现 头 痛 如 间仍有 呃逆 ,并伴矢气。起针后患者头痛
对 于 寒 热 真 假 的 辨 别 ,历 代 医 家 根 有时无 ,时轻时重。症状较重 时患者则 自 毫 针 补 法加 艾 柱 灸 ; 阴陵 泉 毫 针补 法 ;上
据对患者症状 、体 征的仔细观察 ,提 出了 服清热利湿药物 ,期 间曾到中医肾内科就 巨虚 、下巨虚毫针泻法 。在进针及手法操
真 寒假 热证 的辨证及针灸治疗体会
北京 中 医药大学 ( 1 0 0 0 2 9 )王燕平
摘 要 : 目的 探 讨 真 寒 假 热证 的 辨 证 要 点 2 真 寒假 热 证 的针 灸 治疗 及 针 灸 治疗 方 法 结 合 文 献对 真 寒 假 热
不喜油腻 、 生 冷 饮 食 ,大 便 粘 ,小 便利 。
陈水 提 液绿 原 酸 的 含量 。结 果 7 O % 乙醇 沉 效 液 相 色 谱 仪 ;岛 津 S P D 一 1 0 A 紫 外 检 测 得 6 6 g/ L 对 照 品溶 液 ,精 密 取 样 品适
淀 茵 陈 水 提 液 绿 原 酸 转 移 率 最 高 。 结 论 器 ;威 玛 龙 色 谱 数 据 工作 站 ;A G T C , 柱 量 ,用 甲醇 溶 解 ,转 移 至5 0 m L 量 瓶 中 稀释 水提 醇沉 精 制 茵陈提 取 液 采用 7 O % 乙醇 。 ( 4 . 6 mm x 2 5 0 mm, 5 m ),分 析 天 平 至刻 度 ,摇 匀 ,即得 供 试 品溶 液 。
绿 原 酸 为 茵 陈 中抗 菌 、消炎 、利 胆 的 煎 煮 两 次 ,每 次 1 h ,过 滤 液 浓 缩 至 0 . 1 L 主要 有 效 成 分 。绿 原 酸 提取 方 法 主要 有 水 清 膏 ,均 分 成 4 份各加入9 5 %乙醇 2 8 mL 、
提 、水提 醇 沉 、水 提 石 灰 乳 沉淀 法 、醇 提 4 3 mL 、7 0 m L 、1 3 3 mL ,使 药 液含 乙醇 浓 度 5 0 %乙 醇沉 淀 ,故 采 用 水 提 醇 沉 法 工 艺 , 等 】 。 本 实 验 中 比较 不 同浓 度水 提 乙 醇 沉 分别为5 0 %、6 o %、7 0 %、8 0 %,静置2 4 h , 用7 0 %浓 度 乙 醇 醇 沉 。8 0 %乙 醇 沉 淀 比 : 7 0 %乙 醇 沉淀 绿原 酸含 量 低 ,且 绿 原 酸 易
极生 热” 、 “ 热极生寒 ”即 指 这 两类 证 候 。 寒 热 真 假 是 当机 体 阴 阳出 现 严 重 的偏 盛偏 便 色 黄 ,在 某 院 中 医 消 化 科 就 诊 ,诊 为 治 疗 经 过 :治 疗 以 温 补 脾 肾 ,理 气
“ 湿 热 证 ” ,给 予 消 炎 利 胆 片 、加 味逍 遥 降逆为法。首次治疗取 。 肾俞 、三焦俞 、 ‘ 关
寒 热 辨 证 是 确 立 治 疗 原则 的一 个 重 要 舌体偏大 ,舌质暗红 ,苔 中、后部白腻 。
证 的 辨证 要 点 进行 总 结 并通 过 实例 的针 灸 依据 , 《 素问 ・ 至真要大论篇 》日:“ 寒者 寸 、关 脉 滑 略数 ,尺 脉沉 细 。
治 疗 ,探 讨 针 灸 治 疗本 证 的原 则 及 取 穴 。
近 衣 者 , 热 在 皮 肤 ,寒 在 骨 髓 也 ;身 大 裹 , 自觉 有 湿 热 之 气 自腹 中上 冲 ,眼 睛 昏 消失 ,仅 微 遗 沉 重 感 。 治疗 见 效 不 更 方 ,
寒 ,反不 欲近衣者 ,寒在皮肤 ,热在骨髓 朦 ,眼皮沉重 ,眼角分泌物较多 ,同时 自 继 遵 前 法 治 疗 ,每 周 1 次 ,治 疗 8 次 后 ,患
淀对茵陈中绿原酸提取率 的影响。细备用 。
2 . 2 总 固体 测定 取 上 述 固体 适 量 ,相 当 分 解 ,故 在 生药 样 品提 取 物分 析 过 程 中应
植 物茵 陈为菊科 植物 滨蒿Ar t e mi s i a 于茵陈1 0 g ,置 干燥 至 恒重 的蒸发 皿 中 ,于 注 意 避 光 。 由于 绿 原 酸分 子 中 含 有 5 个 羟
中图 分 类号 :R 2 4 5 文献 标 识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5 — 8 2 5 7( 2 0 1 2 )1 0 - 0 0 5 5 - 0 2
枢・ 经 脉 》篇 明 确 指 出 了应 用 针 灸 治 疗 寒 性 重 着 、粘 滞 ,患 者 大便 粘 ,眼皮 沉 ,不 证 、热 证 的治 疗 原 则 及 操 作 方 法 ,即 “ 热 欲 睁 目,苔 中 、后 部 腻 为脾 胃运 化 失 职 , 则 疾 之 ,寒 则 留 之 ” ; 《 灵枢・ 九 针 十 二 体 内水 湿停滞 所致 ,以此 为依据 可见 ,
是 机体感受 热邪 的实热证或 阴液不足 ,阳 冲感2 个月 。”患者平 素胆小易惊 ,情绪 所内生的寒邪 ,可胁迫阳气挟 湿沿 冲脉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