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冷战的起源

合集下载

学界关于冷战起源的研究观点,并谈谈你的看法

学界关于冷战起源的研究观点,并谈谈你的看法

学界关于冷战起源的研究观点,并谈谈你的看法
学界对于冷战起源的研究观点存在一定的分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观点:
1. 意识形态冲突:一些学者认为,冷战起源于苏联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意识形态冲突。

苏联试图推广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而西方国家则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和民主制度。

2. 权力政治:另一些学者认为,冷战起源于苏联和美国等大国之间的权力争夺。

这些国家在二战后崛起为超级大国,争夺全球霸权地位,从而导致了冲突。

3. 相互误解和猜忌: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冷战是由于苏联和西方国家之间的相互误解和猜忌引起的。

在二战期间,双方之间存在冷漠和相互怀疑,这种态度继续延伸到战后期间。

4. 国内政治压力:还有一些观点认为,冷战起源于苏联和美国等国内面临的国内政治压力。

为了处理国内政治的问题,这些国家需要找到一个外部敌人,在这种情况下,冷战成为了一个方便的替罪羊。

在我个人看来,冷战起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意识形态冲突、权力政治、相互误解和国内政治压力等因素共同导致了冷战的爆发。

理解和解释冷战起源的多种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历史,并为未来的国际关系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教训。

“冷战”起源的心理史观解读

“冷战”起源的心理史观解读

“冷战”起源的心理史观解读【摘要】"冷战"是二战后国际关系中一场持续时间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战略对抗。

心理史观认为,冷战的起源不仅仅是政治、经济和军事因素造成的,更深层次的是由心理因素所驱动。

二战后的国际政治格局混乱,大国间的不信任和敌意逐渐加剧,成为冷战爆发的背景。

冷战的文化冲突和心理战策略也成为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文章我们认识到"冷战"心理史观对于理解国际关系的重要性,同时冷战对世界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冷战的启示与反思也提醒我们,在处理国际关系中,要善于化解心理因素的冲突,并追求和平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冷战”起源,心理史观,国际关系,二战,政治格局,心理因素,文化冲突,心理战,重要性,影响,启示,反思。

1. 引言1.1 定义冷战冷战,起源于二战结束后的国际关系中,是指以军备竞赛、政治对抗和意识形态冲突为主要特征的一段时期。

在这个时期,没有直接的全面战争爆发,但是各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和竞争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冷战的主要对立双方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双方之间展开了长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意识形态上的对抗,形成了一种全球性的格局。

冷战的定义并非一成不变,不同的学者和研究者对于冷战的界定可能有所不同。

但冷战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政治意识形态上的对抗和竞争,是一种没有爆发直接战争但却充满敌意和压力的国际关系状态。

冷战的持续时间较长,影响深远,对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心理史观的视角下理解冷战,可以更好地揭示双方之间的意识形态对立、文化冲突和心理战的重要性,为我们解读冷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1.2 心理史观在国际关系中的应用心理史观在国际关系中的应用是指通过心理学的视角来解读国际关系中的政治冲突和合作。

在冷战时期,心理史观的应用对于理解和解释双方之间的敌意和对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心理史观认为,人类行为的根源在于个体内部心理层面的因素,如恐惧、不信任、利益冲突等,这些因素在国际关系中同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历史中的冷战时期与影响知识点

历史中的冷战时期与影响知识点

历史中的冷战时期与影响知识点冷战是20世纪后半叶国际关系中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它对世界格局、国际政治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冷战时期的背景、原因、对世界的影响以及对我们的知识点带来的影响。

一、冷战时期的背景与原因冷战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和美国这两个强大的超级大国开始在意识形态、政治制度以及势力范围扩展等方面产生分歧。

冷战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意识形态对立:苏联代表社会主义阵营,而美国代表资本主义阵营,两者意识形态的差异使得它们在国际事务中采取了对立的立场。

2. 经济冲突:苏联和美国在经济上存在竞争和冲突,例如美国对欧洲的援助计划以及苏联的经济扩张等,使得两国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

3. 领土争端:冷战时期,苏联和美国在世界各地支持不同的地区冲突和革命,例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使得两国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

4. 核武器竞赛:苏联和美国都拥有核武器,它们之间进行核军备竞赛,这使得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中。

以上是冷战时期的背景与原因,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冷战的爆发。

二、冷战对世界的影响冷战对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两极格局:冷战时期,世界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两极格局,整个世界被分割成了两个对立的势力范围。

2. 军备竞赛:冷战时期,苏联和美国之间进行了激烈的军备竞赛,尤其是核武器的发展和生产,使得世界面临着核战争的风险。

3. 代理战争:冷战时期,苏联和美国通过支持各国的国内冲突和革命,进行了一系列的代理战争,例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这些战争给相关国家和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人道主义灾难。

4. 经济全球化:冷战期间,两个大国为争夺影响力和扩大势力范围,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援助和合作计划,这也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的发展。

以上是冷战对世界的影响,它使得世界进入紧张的两极对立时期,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际政治和经济格局。

浅谈冷战的起源

浅谈冷战的起源

浅谈冷战的起源(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冷战是战后世界历史上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冷战是多种因素综合造成的结果,是客观环境和主观认识的统一,在当时是不可避免的。

冷战的起源不能单一的归结为某一方的单一因素所造成的结果。

更不能主观的解释这一问题。

关键词:冷战、起源、世界力量格局、战略构想、意识冲突、国家利益、英国在讨论冷战的起源问题时,大多数学者,认为冷战起源于美国对苏联政策的误解,冷战不仅是一个或两个国家形成的。

而是多个国家合力而为的结果,其中尤其强调了英国在冷战中的作用。

首先,从客观上来说,冷战是二战引起的世界力量格局重新调整的逻辑结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摧毁了旧的势力均衡,使德国和日本的力量瓦解,将英国和法国降为二流的国家,称雄世界几个世纪的欧洲已精疲力竭,它丧失了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利益安排世界的能力,这就造成了巨大的权利真空。

战后,美苏成为最有实力争霸世界的力量,成为主要对手。

其中。

美国在实力上占据较大优势,经济上美国鹤立鸡群。

军事上美国也成为头号强国,拥有装备最精良的陆军和世界最强的海、空军力量,并垄断着核武器。

苏联作为另一个超级大国,其经济虽在战争中备受摧残,但经济基础并没有崩溃。

而且军事上,经过战争的洗礼,苏联拥有了一支数量最多、战斗力最强、技术装备精良的军队。

美苏之间战时的同盟关系已无法维持,打一场新的世界大战也不可能,他们尝试着用非战争的方法进行全面对抗,在对抗中维持冷和平。

这样,战后就出现了美苏围绕争夺世界霸权展开的全面的冷战,并形成两极对抗的世界格局。

其次,冷战是在战后构建新的全球性的世界体系、世界秩序的过程中产生的,两种体系构想的冲突是冷战产生的根源。

现代世界的历史是一个不断走向全球化的过程,这使大国更多地从全球的角度考虑问题。

我们看到,在粉碎法西斯之后,美苏作为最有能力决定战后世界安排的国家,他们对战后世界的构想是冲突的。

高一历史必修1_关于“冷战”起源的几种理论学说

高一历史必修1_关于“冷战”起源的几种理论学说

关于冷战起源的几种理论学说填补权势真空论
这种理论认为冷战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中西欧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而精疲力尽,有沦为权势真空的危险,而现实存在的东西方之间的冲突不容许有任何权势真空存在。

安全困境论
这种理论认为国际无政府状态所产生的安全困境也是导致冷战发生的重要原因。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学者约翰·赫茨首先提出了“安全困境”概念。

赫茨认为:安全困境是一种社会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中,国家从相互怀疑和相互恐惧而来的不安全感迫使它们为寻找更多的安全而进行权力竞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决策者担心苏联的势力和影响会扩展到它传统安全利益范围之外,而苏联同样有强烈的不安全感,这种由恐惧和反恐惧、行动和反行动构成的恶性循环无疑是冷战形成并加剧的原因之一。

均势论
美国要制衡德国和苏联就必须同其中之一合作。

而其结果必然是这个合作者占领东欧大部分,成为美英必须再予制衡的对象。

英国为了维持其在欧洲的均势政策,西欧国家为了借助于外力抵制国内的革命浪潮和出于对身边出现的庞大的共产主义国家的担心,倾向于借助美国的实力来抗衡苏联。

这些都促成了冷战的形成。

权力说
美苏在战后成为世界上的两个超级大国,是惟一有能力挑战对方的国家。

为了寻求国际体系中的权力,他们注定是天然的对手。

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容忍对方在国际体系中的绝对优势。

浅析冷战的起源

浅析冷战的起源

浅析冷战的起源山西霍海波绳会敏冷战是指1947年至1991年间,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一种现象,这种对抗除了直接交战以外,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和意识形态等许多领域,是一种埋藏着战争危机的和平形态,也是一种以和平形态表现的战争。

冷战给美苏两国、两大阵营和整个世界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因此人们在反思历史教训的同时,也从多个角度挖掘冷战的起源。

第一,两极化国际格局的形成。

二战使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美国和苏联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

二战中,美国的经济实力、军事力量和政治影响力急剧膨胀,战后成为世界最强国。

经济上,1945年,美国拥有资本主义世界工业总产量的60%,对外贸易的1/3,黄金储备的3/4。

军事上,美国拥有装备最精良的陆军和最强的海、空军力量,垄断着核武器,军事基地遍布各大洲。

强大的实力使美国跃居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西欧、日本和世界其他一些地区和国家的内外事务。

战后苏联也成为一个世界强国,经济得到快速增长,陆军数量居世界第一,整个军事实力仅次于美国。

更为重要的是,苏联在战后形成巨大的政治优势,收复了战争中的失地,并且兼并了一些领土,领土扩大了60万平方千米,改善了西部的战略处境;东欧新成立的社会主义国家支持苏联,成为其抵御西方势力的重要缓冲带;亚洲和西欧一些国家的共产党在二战中壮大了力量,赢得了广泛支持,增强了苏联在国际上的政治影响力。

在这种两极化的国际格局下,双方相互敌视和斗争,矛盾日益加剧,最终走向了冷战。

第二,外交战略的碰撞。

在雅尔塔体系内,苏联基本上成为最大的赢家,在欧洲,不仅确立了在东欧的支配地位,而且占领了德国40%的领土;在远东,不仅取得千岛群岛和南库页岛的主权,而且在中国、蒙古和朝鲜获得一系列特权;在参与国际事务方面,享有联合国安理会的大国否决权,保障了在国际舞台上的大国地位和作用。

因此,斯大林一方面对雅尔塔体系感到满意,并设法维持和扩大,另一方面依然将消灭资本主义世界作为长期战略目标,谋求在全球实现共产主义。

学界关于冷战起源的研究观点,并谈谈你的看法 -回复

学界关于冷战起源的研究观点,并谈谈你的看法 -回复

学界关于冷战起源的研究观点,并谈谈你的看法-回复关于冷战起源的学界研究观点,学者们持有不同的观点。

本文将探讨几种主要观点,并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一种观点认为,冷战的起源主要源于两个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之间的意识形态冲突。

美国代表西方自由主义民主体制,强调个人自由、人权和市场经济;而苏联代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体制,主张全民所有制和计划经济。

这种意识形态的冲突导致了两个国家之间的敌对态势,并最终演变为全球范围的冷战。

在这种观点下,国家利益和安全需求因为意识形态的区别而进一步强化,两个超级大国以及其附属国家之间的剧烈对抗不可避免。

另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和地缘政治因素是冷战起源的关键。

在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迅速增长,成为全球经济最大的国家之一。

而苏联则通过在二战期间推进军事工业化,获得了巨大的军事实力。

这使两个国家在全球范围内争夺影响力和资源变得紧张,并引发了冷战。

同时,地缘政治因素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欧洲,苏联通过东欧国家的操控,形成了铁幕,阻止了西方国家的影响力扩张。

这些经济和地缘政治因素相互交织,最终导致了冷战的爆发。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冷战的起源是由于意外的历史事件和累积的误解引起的。

例如,苏联试图在二战后通过提出特洛伊原子计划来平衡美国的核武器优势,这引发了美国的担忧和反应。

此外,历史上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揭示了美苏之间的误解和互不信任。

例如,1948年的柏林封锁事件导致西方国家认为苏联试图扩张其影响力,而苏联则认为西方国家试图削弱它的地位。

这些误解和意外事件加剧了紧张局势,最终导致了冷战的爆发。

在对这些观点进行辩论和研究之后,我倾向于综合性解释冷战起源的多个因素。

我认为,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意识形态差异与经济和地缘政治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复杂且互动的过程,推动了冷战的爆发。

意识形态带来的敌对态势和对立思维强化了经济和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而历史事件和误解则加剧了双方之间的紧张关系。

在我看来,理解冷战起源的多重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并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了解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冷战的起源与结束

了解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冷战的起源与结束

了解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冷战的起源与结束冷战是20世纪后半叶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它极大地影响了国际关系、经济发展和军备竞赛。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冷战的起源与结束,以更好地了解这一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

一、冷战的起源冷战的起源可追溯到二战后的1945年。

当时,盟军取得胜利并分割了德国,形成了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的对峙。

然而,两个大国在意识形态、理念和领土问题上存在着严重分歧。

1. 盟军对德国的分割二战胜利后,美国、苏联、英国和法国等大国通过波茨坦会议对德国进行了分割。

然而,美国和苏联在分割细节上产生了分歧,这为冷战的起源埋下了伏笔。

2. 意识形态差异美国崇尚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提倡个人自由和市场经济。

而苏联则奉行社会主义,主张阶级斗争和中央计划经济。

这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引发了双方的冲突与矛盾。

3. 核武器竞赛在二战期间,美国成功研制出原子弹,并在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

苏联意识到核武器的重要性,也加快了自己的研发。

两国之间的核武器竞赛加剧了紧张局势和相互的不信任。

二、冷战的发展与持续冷战主要通过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斗争来体现。

双方之间的争吵和对抗逐渐加深,使得整个世界陷入了两极化的局势。

1. 联合国与北约成立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联合国在二战结束后成立。

但是,两个超级大国仍然对彼此的利益和影响力争夺不断,导致联合国的决策陷入僵局。

同样,为了应对苏联的威胁,美国成立了北约,组建了军事同盟。

2. 游击战争与代理人战争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之间没有直接战争,但他们却在世界各地通过支持不同的政权,进行了一系列代理人战争。

例如,越南战争、朝鲜战争、阿富汗战争等都是冷战时期的重要事件。

3. 空间竞赛与军备竞赛美苏两国通过太空探索和科技竞赛来表现自己的实力。

1969年,美国成功登月,成为太空竞赛的胜利者。

此外,两国也在军备方面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导致了巨大的军费开支。

三、冷战的结束冷战最终在1989年至1991年结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国家利益与冷战的起源2012级历史本科班魏小栋内容提要:二战结束以后,国际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法西斯势力已被打败,昔日的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英国已经逐渐衰落下去;新的资本主义头号强国——美国和二战后崛起的苏联在战后战略上的冲突和意识形态及社会制度的根本对立成为冷战爆发的根源。

关键词:国际新环境美国苏联英国战后战略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外交政策史学界开始对冷战的起源这一课题的研究几乎是与冷战的爆发同时开始的。

美苏两国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开始的都较早,但是俄国的史学家们一直到苏联解体以后利用大量新解密的有关冷战的档案文献,对冷战的起源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新的观点:美苏两国对冷战的爆发都负有一定的责任。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那林斯基《苏联对外政策和冷战的起源》,这一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冷战由美国挑起,它应负全责”的观点——几乎在冷战时期占据着苏联史学界冷战史的统治地位。

西方对冷战起源这一课题的研究以美英两国为代表。

史学界根据时间和观点的不同将冷战研究学派划为四个派别,即正统派,修正派,后修正派和非极化派。

1总的来看,他们的观点与苏联冷战史学派的观点相较,即有着相似性,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起初:美苏都将冷战的罪魁祸首归咎于对方。

后来,双方都不约而同地认为,美苏对冷战的爆发都应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是,西方在整个冷战起源这一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呈现出一种发展性,即:将责任归咎于对方——归咎于己——双方都负有责任——第三方对冷战的爆发有着重要影响。

这不仅仅体现了研究的深入性,同时也为其他各国对冷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有价值的观点。

中国对冷战起源的研究所提出的观点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有着兼容并包的特点。

本文作者将综合各方面的主要观点对冷战起源进行探讨。

一战后世界的新局面欧洲是二战的主要战场。

欧洲人民以付出巨大的牺牲为代价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战后的欧洲已不再是世界的中心,她面临着严重的衰败和难以恢复的损失。

英国作为欧洲反法西斯的重要力量,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将反法西斯斗争坚持到底。

同时,战争也给英国造成巨大的损失:在战争中,近三十万英军战死,六万平民丧生,英国的商船损失惨重,约一半的运载量在战争中被毁,三万五千名海员被打死。

2四分之一的国民财富毁于战火,战时的年费开支多达二百五十亿英镑,美元与黄金储备已消耗殆尽。

为了进口武器,英国出卖了四十二亿英镑的海外资产。

英国国债大幅度上升,由一九三九年的七十二点五亿英镑增加到一九四五年的二百一十四亿英镑。

海外投资较战前少了一半,而外债在一九四五年六月达到了三十三点二五亿英镑。

战争结束时,英国的经济已经走向了崩溃的边缘。

3英国的殖民体系在此时也处于分崩离析之中,英帝国的日子变得越来越不好过:第一,殖民地人民的觉醒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展动摇了英帝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第二,在战时,为换取美国“租借法案”的援助,英国将纽芬兰,百慕大,巴哈马,牙买加等殖民地的军事基地租借给美国,租期99年。

战后的英国犹如一座刚刚喷发完的活火山,从此开始陷入沉寂之中。

她因取得战争的胜利而失去的东西如同失败所失去的一样,最终变得落寞。

这个曾经称霸宇内的国家发出的声音似乎小了许多。

正如美国前总统杜鲁门所说,英国已从领导地位已降而为二强中的次要伙伴。

4法国在战争中的损失同样是惨重的。

昔日繁华的法国经过战争的洗礼已是满目苍夷,百废待兴。

法国在战争中有六十三万人死亡,六百多万人无家可归;两百多万建筑物全部或部分毁于战火;长年的战火使一亿五千万公顷的土地荒芜;由于希特勒德国的掠夺,法国在战争中损失了两万亿法郎(一九三八年法郎)的财富。

5法国的战后殖民统治如同英国,面临着分崩离析。

法西斯德国为了实现希特勒的个人目标,将德国百年的文物古迹几乎全部赋予战火。

战争将德国包括柏林在内的众多城市毁于一旦——一九四五年三月进入柏林的纽约《先驱论坛报》记者描述了当时柏林的状况:“柏林什么也没有剩下。

没有住宅,没有商店,没有运输,没有政府建筑物。

纳粹留给柏林人民的尽是一些颓垣断壁。

……柏林如今仅是一个碎砖破瓦堆积如山的地理位置”。

6德国在战争中的损失是无法有几组冰冷的数字可以说明的。

英法通过人力物力的损失换来了胜利和世界人民的赞誉,那么德国为胜利付出了一切,最终只获得了世界人民的严厉制裁。

苏联作为欧洲战场和远东战场反法西斯的中流砥柱所付出的代价同样是巨大的:据一九九二年俄罗斯国防部公布,战争期间,苏联损失的军民总人数达到两千七百多万人,一千七百多座城市、七万多个村镇、三万多个工矿企业、六万多公里铁路、四千多个火车站遭到破坏,九千万个集体农庄、一千八百多个国营农场、两千多个拖拉机站遭到洗劫,直接物资损失总计六千七百九十亿卢布(按一九四零年价格计算),等于当时国民财产的三分之一,战争结束时,几千万人无家可归,粮食的生产量降到战前的四分之一。

7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苏联付出惨重的代价也获得了相当大的回报。

苏联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大大提高,这不仅仅体现在他拥有一千一百四十万的军队,上万架飞机和上万辆坦克上面。

苏联违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的贡献凸显了一个正义大国的形象,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赞扬,使其他国家对社会主义有了新的认识,对各国共产主义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战后最初的几年里,欧洲各国共产党的数量和政治影响力逐步扩大,法共、意共、比利时共产党在议会所占的席位大增,比利时共产党人在一九三九年有九千人,到一九四五年十一月为十万人;希腊共产党人一九三五年是一万七千人,到一九四五年达到七万人;意大利共产党到一九四五年发展到七十万人;捷克斯洛伐克从一九四五年三月的两万八千人到九月份发展成为七十五万人。

在法国、芬兰、意大利等国家的共产党获得百分之二十的选票,在比利时、荷兰、丹麦、瑞典则接近百分之十,在东欧国家百分之二十到五十的民众支持左翼政党。

8由于美国远离二战的主要战场,战争给美国带来的主要是军队的伤亡和军事设施的损失,但战争对美国来说是一次彻底改变命运的成功博弈。

战后初期,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在全世界处于绝对的优势。

从经济方面来看,它虽然只占世界百分之六的人口和土地面积,却占有资本主义世界工厂产量的三分之二,外贸出口额的三分之一,黄金储备的四分之三,生产资本主义世界三分之一的小麦,二分之一的棉花,百分之七十的玉米,开采百分之六十二的煤和石油,冶炼百分之六十七的铜,生产百分之四十八的电力和百分之八十四的汽车,拥有全世界百分之八十四的飞机,百分之八十五的冰箱和洗衣机。

从军事方面来看,到一九四五年,美国武装部队总人数高达十二亿万。

美国的空军是当时世界最庞大,最先进,最有威力的。

美国的航空工业在产品数量和技术层面都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他控制着资本主义世界全部空中航线。

到一九四七年,美国的商船吨位达三百八十万吨,大大超过了英国的一百五十万吨,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海上强国。

美国在海外拥有四百八十四个海军基地,世界上的每一海域几乎都被美国所霸占。

在军事科技方面,美国也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他云集了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大批世界一流科学家,垄断了生产原子武器的技术,控制了资本主义世界铀矿的主要产地。

9总之,战后的美国已经登上了世界资本主义霸主的地位。

二战的结束宣告一个时代的结束,为大不列颠日不落帝国画上了句号,打破了德日意妄图称霸世界的美梦。

但是,它也奋力地推动了另一个时代的到来,苏联不再像日俄战争时那样外强中干,美国通过战争变得不可一世,他们纷纷急切地向世界发出新的声音。

二美苏战后战略及社会意识形态的冲突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变得空前的强大,昔日头号竞争对手欧洲已于战火中丧失了与美国竞争的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对世界有了新的想法——美国可以并能够领到世界。

这种想法也并非于战后提出,一九四四年十月二十一日,罗斯福在美国外交政策协会发表的关于美国政策的讲演中说:“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故自然有领导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

10可见,罗斯福在二战尚未结束时,就已预见战争结束之后发生改变的国际形势,并积极号召政府着手准备。

而继罗斯福之后的杜鲁门与其相较则更为直接:“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的制度”。

11这些思想为战后的扩张政策奠定了基础。

那么,美国的战后战略到底是什么呢?(一)将美国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和价值观念推向全世界,杜绝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扩张;(二)保证美国对欧亚大陆的资源需求;(三)建立起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新秩序。

这一战略的实施却与苏联的战后战略在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及意识形态等方面遭遇。

二战后的苏联,汲取战争损失惨重的教训,把保卫国家西部边境安全和国家经济安全作为第一要务。

斯大林把苏联的西部边境向西推进,在西部周边国家建立与苏联关系友好的国家,作为未来战争的缓冲地带,同时在中近东和远东取得一定的利益。

苏联对利益的要求是根据历史的发展而形成的,这使得苏联的领导人特别是斯大林相信,俄罗斯是世界文明的拯救者:十三世纪抗击蒙古人,十九世纪对抗拿破仑,二十世纪打败法西斯德国。

因此,斯大林认为,盟军欠苏联的太多,应接受和承认苏联的利益。

12另外,斯大林坚持认为战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而作为垄断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军事最强的美国,自然是苏联的防御对象。

于是,为了在未来战争中尽量少受损失,并立于不败之地,苏联认为建立安全带格外重要。

13通过对美苏两国战略描述,不难发现美国的战略具有全球性的特点,苏联把战略区域放在了周边地区。

这样看来,苏联对于冷战爆发的责任倒是小了一些,但是通过作者在第一部分对苏联战后国家实力的分析来看,他只能把国家周边为重点,把恢复和发展经济以增强实力作为眼下的首要任务。

为了减少与美国的冲突,斯大林曾经要求希腊、法国、意大利的共产党人放弃武装斗争,还撤走了驻伊朗的军队。

如果过于劲烈的竞争最终会导致战争的再次发生,对苏联而言那便是极大的灾难。

美苏两国在立国思想,经济制度,个人自由限度及国体政体等方面是根本对立的,而两国都认为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是世界上最好的,并将其在全世界推广作为自己不可推卸的神圣使命。

苏联在战争后期和战后初期一边帮助东欧各国独立,一边在那里建立人民民主政权,使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一九四五年四月,斯大林对南斯拉夫共产党领导人这样说道:“这战争和以往不同,谁解放的土地,他们就把自己的社会制度推行到他们军队所到之处,绝不可能不是这样。

”14美国认为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一样,都是专制的带有侵略性的政体。

在战后,美国积极主动帮助西欧和南欧国家稳固资产阶级在那里的统治,打压共产主义势力。

美英在雅尔塔会议上提出《被解放的欧洲宣言》,要求被解放的国家建立“民主制度”,并建议东欧国家把新建成的政府“改组”成为资产阶级的政府。

正是由于这两种不同思想的对美苏两国的战后战略作指导,双方全力在欧洲和世界其他地方不停地制造摩擦,使两国的的矛盾有机反应成为一种更具威胁的矛盾,美国总统罗斯福构筑了一幅以美国为中心的蓝图,这是以美国为主导,以美国价值观为核心,以美国政治、经济模式为榜样,通过建立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银行等国际型组织确立起新的国际行为准则,最大限度地实现美国的价值和利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