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结构特征及其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中国天气的关系word精品文档15页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中国天气的关系西太平洋副高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十分重要,夏半年更为突出,这种影响一方面表现在西太平洋副高本身;另方面还表现在西太平洋副高与其周围天气系统间的相互作用。
在西太平洋高压控制下的地区,有强烈的下沉逆温,使低层水汽难以成云致雨,造成晴空万里的稳定天气,时间长久了可能出现大范围干旱。
副高是向我国大陆输送水汽的重要系统。
我国降水的水汽来源,虽然主要依靠西南气流从印度洋输送来,而太平洋副高的位置、强度和活动,不仅对西南气流的水汽输送有关,而且还影响着它南侧的东南季风从太平洋向大陆输送来的水汽。
同时,西太平洋副高的北侧是沿副高北上的暖湿空气与中纬度南下的冷空气相交绥的地带,往往形成大范围的阴雨天气,是我国大陆地区的重要降水带。
因而我国降水带的南北移动同西太平洋副高的季节活动相一致,通常降雨带位于副高脊线以北约5-8个纬度。
每年2-4月,副高脊线稳定在18-20N间时,我国华南地区出现连续低温阴雨天气。
6月副高脊线北跳越过20N,稳定在20一25N 间,降水带位于长江下游和日本一带,正是梅雨季节开始的时期。
由于每年副高的势力强弱不同,北进快慢有别,梅雨期的长短和入梅、出梅的早晚都有很大差异。
梅雨可以出现在5-7月间的各个时段。
出现在5月的梅雨称为早梅雨出现在6-7月的梅雨称正常梅雨。
一般在6月中旬前后入梅,7月上旬出梅,梅雨期平均约20天。
造成梅雨期连续降雨过程的天气系统,主要是准静止锋、切变线和西南低涡。
这些系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连续出现或缓移、停滞,都能造成大面积的洪涝。
到7月份,副高脊线再次北跳,降雨带从长江流域推移到黄淮流域。
长江中、下游的梅雨结束,开始被西太平洋副高所控制,天气变得炎热少雨。
如果副高强大,控制时间长久,将造成严重干旱现象。
从7月底到8月初,高压脊线进一步越过30°N,雨带也北移至华北、东北地带。
9月上旬,高压脊线开始向南回跳,雨带也自北南移。
上述情况仅仅是西太平洋副高活动对我国天气影响的一般规律。
再论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伸北跳

再论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伸北跳再论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伸北跳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是气象学中一个重要的气候系统,常常引起人们的关注。
其主要特征是夏季西伸北跳,对全球气候和天气产生广泛影响。
本文将对夏季副高的形成机制和西伸北跳现象进行讨论,并探讨其对我国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夏季副高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受气候系统的控制,如季风环流和洋流热力作用。
副高的形成需要一系列的气候条件的共同作用。
首先,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系统是季风环流的核心,与我国东南沿海的季风相互作用密切。
其次,地球表面海温分布在副高形成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夏季副高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是太平洋暖池的发展期,此时海温的升高提供了充足的热能,助力副高的形成。
另外,副高的形成还与太平洋副热带急流、南海副热带急流和西太平洋季风环流等相互作用产生的位涡和涡度场有关。
这些气候条件之间的复杂相互关系共同作用,使得副高形成并表现出其特有的西伸北跳现象。
夏季副高的西伸北跳是副高的重要特征之一,经常引起人们的关注。
通常情况下,夏季副高的中心位置在西太平洋,但随着温度的升高和环流的变化,副高会向西伸展,向北跳动。
西伸北跳的现象具有周期性,周期一般为10-20天。
这种现象的发生与大气环流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副高的西伸北跳对气候和天气产生了广泛影响。
首先,在副高西伸期间,赤道低压带向北推移,南海、东南亚和我国南部地区进入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天气晴好,气温升高。
其次,副高西伸北跳会导致台风路径发生变化,造成我国沿海地区的夏季台风增多。
此外,副高西伸北跳还会对我国农业和水资源的分配产生影响,可能导致干旱和洪涝等灾害的发生。
面对夏季副高形成和西伸北跳现象的挑战,我国应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首先,要加强研究和监测副高的形成和变化过程,提高对其的预测能力。
通过建立有效的气象观测网络,收集和分析各种气象数据,精确预测副高的西伸北跳现象,为灾害预防和减轻工作提供依据。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结构特征及其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副热带高压结构特征及其对中国气候的影响作者:陈甜水文3班0808220706摘要:副热带高压是低纬度最重要的大型环流系统,它的活动不仅读一低纬度的环流和天气的变化起着极大作用,而且对中高纬度环流的演变亦有显著影响。
此外副热带高压是影响中国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特别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进退与中国夏季旱涝有极密切的关系,因此研究副热带高压,无论在天气学理论上还是预报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西太平洋副高结构特征变动中国天气气候影响1.副热带高压概述副热带高压是常年存在的永久性气压系统,但其强度和位置冬夏不同。
平均而言北半球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在暖季要比冷季强大的多,尤其在盛夏时期最为强大,其面积几乎占整个北半球面积的1/5~1/4;在暖季较冷季的位置更偏西而纬度更偏高。
在南半球的情况正好相反,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在暖季反较冷季为弱,在暖季比在冷季其位置虽也有偏于高位的现象,但不是像北半球那样偏西而是偏东。
事实上,即使在同一季节、同一月份中,我们看到的副热带高压,常常是时而强度增大或范围扩大或西伸北进,时而又强度减弱或范围缩小或东退南移,而且一个副热带高压单体有时分裂为几个闭合中心,有时又发生合并现象。
总之,副热带高压平均而言是稳定少动,但逐日变化还是大的。
2.副热带高压的形成于维持副热带高压的形成过程复杂,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其生成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原因是地球自转及各纬度太阳辐射分布的不均匀性所致。
首先是,赤道附近低纬度地区空气受热上升至高空后,向高纬度方向流动。
由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向北的气流发生向右偏转产生西风,到达维度越高,西风分量越大,向北的风速就越小。
向北风速随纬度增高而减小的结果便造成空气质量的水平辐合,致使地面气压升高,而在副热带高空水平辐合最强,由此在副热带地区形成高压。
由于质量连续的关系和辐射冷却的原因,高掏空向北流的空气在副热带高压区内不断下沉,以补偿地面因辐射而外流的空气这就是副热带高压形成过程的一个方面。
436.2.2太平洋高压脊对我国天气的影响

北部与西北边缘:多锋面阴雨天气
晴朗少云 G 微风炎热
副高脊线
南侧:无台风时,常为晴好天气; 有台风时,为恶劣天气。
西太平洋高压脊的季节性移动
副高的强度与规模 随季节而有变化。 盛夏增至最强;冬 季强度减弱,范围 缩小,位置南移东 退(北半球)。
西太平洋高压脊的季节性移动
西太平洋高压脊的季节性移动
西太平洋高压脊的季节性移动
➢七月上、中旬,脊线第一次北跳 过25°N,徘徊在30°N。长江中 下游梅雨结,进入伏旱期,黄淮 流域开始进入雨季,华南及东南 沿海处于副热带高压南侧,有时 受台风等热带天气系统影响。
西太平洋高压脊的季节性移动
➢7月底到8月初,脊线再向北 跳越过30°N,华北和东北南 部雨季开始。
2-3月,副高的脊线由13ON缓慢北 移到15ON附近。来自低纬度海洋 上的暖湿气流开始缓慢到达华南 地区,当北方冷空气南下到达华 南地区后,可造成华南低温阴雨 天气或霜冻天气。
西太平洋高压脊的季节性移动
➢4-6 月 , 副 高 逐 渐 加 强 , 脊 线 明显向北移,大范围降水常在 华南地区。
➢6月中旬到下旬,脊线第一次 北跳过20°N,脊北侧的雨带 正好位于长江中下游一带,长 江中下游,梅雨开始;华南地 区,天气晴好。
西太平洋高压脊的季节性移动
➢9月上旬,脊线开始回跳到 25°N左右,雨区又回到淮 河流域。
西太平洋高压脊的季节性移动
➢10 月 上 旬 , 脊 线 继 续 南 退 到 20°N以南地区,雨区也随之南 移。高压脊的影响逐渐变小。
朋友就是把你看透了 还能喜欢你的人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和强度的变动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和强度的变动对中国气候的影响摘要:副高是影响中国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特别是西太平洋副高的进退与中国夏季旱涝有极密切的关系。
在它的控制下将产生干旱、炎热、无风天气。
它还通过与周围天气系统相互作用形成其它类型的天气。
因而,西太平洋副高的位置、强度的变化对我国东部的雨季、旱涝以及台风路径等产生重要影响。
关键字: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强度变动中国天气气候影响1、副高概述西太平洋副高是指出现在西太平洋(180度以西洋面)副热带地区的暖性深厚高压。
副高具有明显的季节位移,冬季位置偏南,夏季偏北,南北变化约为20度,这种位移对中国气候的影响很大。
平均而言北半球副高的强度在暖季要比冷季强大的多,尤其是在盛夏最为强大,其面积几乎占整个北半球面积的1/5~1/4,在暖季较冷季的位置更偏西而维度更偏高。
在南半球的情况正好相反。
因而西太平洋副高是对我国夏季天气影响最大的一个天气系统。
它的位置和强度变动都对我国雨带的进退造成较大影响。
2副高的位置和强度变动副高强度的年变程呈双峰型,第一峰值在6月,第二峰值在9月。
而副高位置的年变程呈单峰型,峰值出现在8月。
副高强度的年变程与我国雨带活动有关,而副高位置的年变程和太阳辐射的年变程十分一致。
所谓副高的季节性变动是指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强度随季节而发生的变化。
一般来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从冬到夏位置北移,强度增大;从夏到冬,位置南撤,强度减弱。
一般在8月份到达一年中的最北点,8月以后,副热带高压开始南撤,如图5.11所示。
需要强调的是,副热带高压一年中北进与南撤过程并不是匀速进行的,而是表现为稳定少变、缓慢移动与跳跃三种形式。
平均而言,冬季副热带高压脊线在15°N附近,3、4月份开始缓慢北移,5~6月间(一般在6月中旬),出现第一次北跳,脊线北跳到20°N以北,并稳定在20°~25°N之间达一月左右。
到7月中旬,脊线再次北跳,越过25°N,在7月底或8月初,副高到达一年中的最北位置,9月以后,副高向南撤退。
【精选】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中国天气的关系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中国天气的关系西太平洋副高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十分重要,夏半年更为突出,这种影响一方面表现在西太平洋副高本身;另方面还表现在西太平洋副高与其周围天气系统间的相互作用。
在西太平洋高压控制下的地区,有强烈的下沉逆温,使低层水汽难以成云致雨,造成晴空万里的稳定天气,时间长久了可能出现大范围干旱。
副高是向我国大陆输送水汽的重要系统。
我国降水的水汽来源,虽然主要依靠西南气流从印度洋输送来,而太平洋副高的位置、强度和活动,不仅对西南气流的水汽输送有关,而且还影响着它南侧的东南季风从太平洋向大陆输送来的水汽。
同时,西太平洋副高的北侧是沿副高北上的暖湿空气与中纬度南下的冷空气相交绥的地带,往往形成大范围的阴雨天气,是我国大陆地区的重要降水带。
因而我国降水带的南北移动同西太平洋副高的季节活动相一致,通常降雨带位于副高脊线以北约5-8个纬度。
每年2-4月,副高脊线稳定在18-20N间时,我国华南地区出现连续低温阴雨天气。
6月副高脊线北跳越过20N,稳定在20一25N 间,降水带位于长江下游和日本一带,正是梅雨季节开始的时期。
由于每年副高的势力强弱不同,北进快慢有别,梅雨期的长短和入梅、出梅的早晚都有很大差异。
梅雨可以出现在5-7月间的各个时段。
出现在5月的梅雨称为早梅雨出现在6-7月的梅雨称正常梅雨。
一般在6月中旬前后入梅,7月上旬出梅,梅雨期平均约20天。
造成梅雨期连续降雨过程的天气系统,主要是准静止锋、切变线和西南低涡。
这些系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连续出现或缓移、停滞,都能造成大面积的洪涝。
到7月份,副高脊线再次北跳,降雨带从长江流域推移到黄淮流域。
长江中、下游的梅雨结束,开始被西太平洋副高所控制,天气变得炎热少雨。
如果副高强大,控制时间长久,将造成严重干旱现象。
从7月底到8月初,高压脊线进一步越过30°N,雨带也北移至华北、东北地带。
9月上旬,高压脊线开始向南回跳,雨带也自北南移。
上述情况仅仅是西太平洋副高活动对我国天气影响的一般规律。
西太平洋副高的特点及其对中国气候影响过程分析

西太平洋副高的调查1.副高概述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常年存在的一个稳定而少动的暖性深厚系统。
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多呈东西扁长形状,中心有时有数个,有时只有一个。
一般冬季多为两个中心,分别位于东、西太平洋,分别称为西太平洋副高和东太平洋副高。
对我国的气候有较大影响的是西太平洋副高。
其强度和范围,冬夏都有很大不同,夏季,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特别强大,冬季,强度减弱,范围也缩小很多。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除在盛夏偶有南北狭长的形状外,一般长轴都呈西西南-东东北走向。
它的范围在500hp图上,用588等压线包围的面积来表示。
将副高的长轴称为副高的脊线,近似为东西分布,切割东北信风和西风带。
其中,脊线上最西边的点称为西伸脊点。
588线到达的最北边为副高的北界。
2.副高的内部结构温度:西太平洋副高为暖性高压场,脊中温度较高,暖中心和高压中心不重合,在底层存在一定的逆温现象。
湿度:由于高压对应的下沉气流,使得脊中比较干燥,在逆温层底部湿度较大,顶部湿度较小。
外围南北两侧对应上升气流,比较湿润。
风速:副高脊线部分气压梯度很小,水平风速也很小,可视为无风带。
在外围南北两侧气压梯度大,风速也较大。
南北两侧有急流,南侧为东风急流,北侧为西风急流。
垂直速度场:存在着大量的下沉气流。
卫星云图上副高控制的地区多晴朗无云,云带多分布在它的周围。
3.副高形成的原因如果不考虑地转偏向力,只考虑热力作用的话,地球会形成单圈环流,即赤道地区空气受热上升,到高空后向两极流去,在极地遇冷下沉,在地表向赤道流去。
但是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存在,空气在流动过程中位置发生偏移。
当来自赤道的高空空气流动到南北纬30度附近时,原本南北向气流受地转偏向力作用逐步转为稳定的自西向东流动,这支几乎沿平行纬度延伸方向流动的空气阻碍了高空的空气南北向流动,使得空气堆积,被迫下沉,于是形成副热带高压。
4.季节变化特征从面积上来看,冬天面积最小,夏季面积最大。
从西伸脊点所在经度来看,冬季为西进过程,春季到达最西,夏季到达最东,秋季表现为西进。
副高对我国天气与气候的影响

副高对我国天气与气候的影响对我国天气与气候有着重要影响的暖性高压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随季节而变化,一般在10~40°N之间活动。
副热带高压内部盛行下沉气流,天气则晴好,当副热带高压长时间控制某一地区时,往往会造成该地区干旱。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侧是中纬度西风带,也是副热带锋区所在,副热带高压西部的偏南气流可以从海面上带来充沛的水汽,并输送到锋区的低层,在副热带高压的西到北部边缘地区形成一暖湿气输送带,向副热带高压北侧的锋区源源不断地输送高温高湿的气流。
当西风带有低槽或低涡移经锋区上空时,在系统性上升运动和不稳定能量释放所造成的上升运动的共同作用下,使充沛的水汽凝结而产生大范围的降水形成雨带,通常还伴有暴雨。
根据统计,雨带位置一般在副热带高压脊线之北6~10个纬距处,其走向大致和脊线平行。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季节性的活动与我国东部各地雨季的起止时间有着密切关系。
平均来说,当副高脊线位于20°N以南时,雨带位于华南,称为华南雨季或华南前汛期雨季;当副高脊线徘徊于20°~25°N时,雨带位于江淮流域,这时为江淮梅雨季节;当脊线位于25°~30°N时,雨带推进至黄淮流域,黄淮雨季开始;当副高脊线越过30°N,则华北雨季开始。
副热带高压位置与雨带位置关系如此密切,故副热带高压位置的不正常变动往往会造成各地区的旱涝,如1954、1980、1991年副高脊线长时间徘徊于20°~25°N,雨带稳定在江淮流域,造成江淮流域夏季洪涝。
而1978年和1983年副高脊线很快越过20°~25°N到达30°N附近,雨带基本上未能在江淮流域稳定一段时间,江淮地区长时间处于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之下,造成该地区干旱。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副热带高压结构特征及其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作者:陈甜水文3班0808220706
摘要:副热带高压是低纬度最重要的大型环流系统,它的活动不仅读一低纬度的环流和天气的变化起着极大作用,而且对中高纬度环流的演变亦有显著影响。
此外副热带高压是影响中国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特别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进退与中国夏季旱涝有极密切的关系,因此研究副热带高压,无论在天气学理论上还是预报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西太平洋副高结构特征变动中国天气气候影响
1.副热带高压概述
副热带高压是常年存在的永久性气压系统,但其强度和位置冬夏不同。
平均而言北半球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在暖季要比冷季强大的多,尤其在盛夏时期最为强大,其面积几乎占整个北半球面积的1/5~1/4;在暖季较冷季的位置更偏西而纬度更偏高。
在南半球的情况正好相反,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在暖季反较冷季为弱,在暖季比在冷季其位置虽也有偏于高位的现象,但不是像北半球那样偏西而是偏东。
事实上,即使在同一季节、同一月份中,我们看到的副热带高压,常常是时而强度增大或范围扩大或西伸北进,时而又强度减弱或范围缩小或东退南移,而且一个副热带高压单体有时分裂为几个闭合中心,有时又发生合并现象。
总之,副热带高压平均而言是稳定少动,但逐日变化还是大的。
2.副热带高压的形成于维持
副热带高压的形成过程复杂,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其生成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原因是地球自转及各纬度太阳辐射分布的不均匀性所致。
首先是,赤道附近低纬度地区空气受热上升至高空后,向高纬度方向流动。
由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向北的气流发生向右偏转产生西风,到达维度越高,西风分量越大,向北的风速就越小。
向北风速随纬度增高而减小的结果便造成空气质量的水平辐合,致使地面气压升高,而在副热带高空水平辐合最强,由此在副热带地区形成高压。
由于质量连续的关系和辐射冷却的原因,高掏空向北流的空气在副热带高压区内不断下沉,以补偿地面因辐射而外流的空气这就是副热带高压形成过程的一个方面。
另外,中纬度高空西风急流的空气与南面空气发生侧向混合的结果,是南面空气获得动量运动加速,因而使其原来的气压梯度力不能平衡加速后的地转偏向力,这样空气便往低纬度方向运动。
然而有一距离急流越远,侧向混合作用越小,所以空气向南运动的分速亦越小,结果在西风急流的南边产生空气质量的水平辐合,导致地面气压增大,形成高压。
同样由于空气质量连续的元一本,高空向南运动的空气和来自赤道低纬的气流一起在副热带下沉,以补偿地面外流的空气,因而形成副热带高压。
实际上,副热带高压并不是林旭的均匀分布的高压带而是断裂成某些具有闭合中心的高压单体,并且高空与地面也不相同,这显然害死由于海陆分布造成沿纬圈方向不均匀假如的结果。
由此可见海陆分布对副热带高压形成的重要作用。
3.副热带高压内部的结构特征
图1-1 副热带高压的结构参数图
副热带高压的结构参数(图1-1)
面积:588hp等压线包围的面积
脊线:588hp闭合圈的长轴
西伸脊点:588hp到达的最西边的经度
北界:588hp到达的最北点的维度
副热带高压的结构式相当复杂的,而且它在海洋上和大陆上有所不同,尤其是海洋副热带高压和青藏高压的很不相同,从垂直方向变化来看,海洋上的副热带高压,强度随高度增加而减弱,位置随高度增加而西移。
例如,西太平洋高压在对流层下层比较清楚,往上逐渐向大陆方向倾斜,并且减弱,在200hp平均图上就不易见到它的闭合中心了。
大陆上的副热带高压,强度却随高度增大而增大。
副热带高压垂直变化亦清楚地反映在其脊轴的垂直变化上(图1-2)。
副热带高压脊线通常呈东北东—西南西走向。
一般而言,无论在大陆上或是海洋上每当副热带高压北移时,高压脊轴向上的倾斜度一般变大么人南退时,其脊轴的倾斜度变小。
西太平洋高压脊轴一般在夏季随高度增加而向北倾斜,在冬季则相反。
青藏高压脊轴冬夏都近于垂直。
副热带高压是一个暖性系统,高压带和高温区的配置是一致的(图1-3)。
但在其内部分布不均匀,且最亲爱高度上也不完全相同,一般来说,在200hp一下高压与暖区想结合,
但高压中心并不一定一暖中心重合;200hpa以上则高压变为与冷区相结合
图1-2 副高脊轴垂直变化图1-3 副高温度场分布在湿度场上,副热带高压内一般是比较干燥的,只是在南北边缘有湿区带。
但在对流层低层,最干区位于副热带高压的南部,而在对流层中层,最干区差不多与副热带高压脊线相重合。
然而,不同地区的副热带高压内,湿度结构特征有所差别。
图1-4 副高湿度场分布
在副热带高压南北两侧各存在一个强风区,即北侧的副热带西风急流和南侧的热带东风急流(图1-5)。
图1-5 副高风场分布
高压区内的散度场结构较为复杂,一般而言,高压单体内在低层以辐射占优势,但主要位于高压的南部,而北部主要为辐合区,尤其集中在高压的西北侧。
再往上,在对流层上层,高压中心的西部和北部为辐射,而东部和南部为辐合,而且辐合扩展到中心部分。
4. 副热带高压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对中国雨带进退的影响。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活动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其位置冬季最南,夏季最北,自东至夏向北向西偏移,强度增大,而自夏至冬则向南偏东移动。
太平洋副高的季节性南北移动并不是等速的,而是既有明显的呈相对静止状态的阶段性,在两个阶段之间又有显著变动的跳跃现象。
就500hpa 图而言,冬季太平洋高压脊线一般位于15N 附近,随着季节的曾暖,缓缓地向北移动,呈现相对静止状态;到了六月中旬,太平洋副高出现第一次北跳过程,脊线超过20N ,迅速北移到25N 附近;7月中旬出现第二次北跳,脊线跳过25N ,并很快移到30N 附近;9月以后,西太平洋副高势力大减,迅速南撤,10月中旬以后,脊线有逐渐回到15N 附近。
这种跳跃式变动是全球性现象,其基本原因显然是太阳辐射沿纬度的不均匀分布及其随时间的变化。
西太平洋副高位置的季节变动对中国天气有很大的影响。
5月,副热带高压脊线在20N 以南,华南地区开始出现持续的雨带,称华南前汛期;6月,荡妇热带高压脊线被跳到25N 时,北边的西风带锋区气旋活动多,此时正是长江流域的“梅雨”季节的开始时期。
到了7月间,脊线北跳到30N 附近,雨带从长江流域移到黄河流域,这时,长江流域的梅雨期结束,进入盛夏的伏旱期,而华南则开始比较多的受到台风的影响。
7月底至8月初,脊线进一步越过30N ,华南雨季开始。
9月间,副热带高压脊线又回到30N 以南并东退到洋面上,这时长江流域及年江南一带出现相对少雨的类似北方的“秋高气爽”天气,华南则开始了有名的秋雨。
10月以后,副热带高压脊线撤离到20N 以南,中国开始出现冬季天气形势。
这是西太平洋副高随季节活动的一般规律,若出现异常,就将造成中国反常的天气。
例
如,1954年和1991年息太平洋副高北移很晚,较长时期停留在20N~25N之间,造成江淮流域的大水灾;1959年西太平洋副高迟迟没有北跳越过20N,造成华南暴雨,而江淮一带大旱;1978年西太平洋副高迅速北移,未在20N~25N附近停留,造成地区干旱;1994年西太平洋副高第一次北跳偏晚,第二次北跳有明显偏早,而且副热带高压脊线在6月中旬稳定在18N以南,7月则长时间持续在30N因而造成华南6~7月出现持续性大暴雨和特大洪涝。
1997年因副热带高压过强而出现长江流域少雨,而华北大旱。
1998年6月中旬到下旬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偏南,致使长江流域出现第二次降水,尤其是在江南北部、两湖盆地出现了异常强的降水;7月中旬到八月上旬副热带高压在此较常年异常偏南,曾一度退到15N左右,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从而形成长江流域的异常降水,使长江流域出现仅次于1954年的洪涝。
据研究,夏季西太平洋副高位置持续偏东时,这时大陆副高就会东移控制华北地区引起该地区持续高温。
如2002年夏季我国北部广大地区出现了持续的高温天气。
参考文献
【1】葛朝霞,曹丽青等.气象学与气候学教程.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2】朱乾根等.天气学原理和方法.北京:气象出版社,1992.
【3】孙淑清,高守亭.现代天气学概论.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