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会计学教案3

合集下载

成本会计学第三版课程设计

成本会计学第三版课程设计

成本会计学第三版课程设计一、课程信息1.1 课程名称成本会计学1.2 课程代码ACCT2011.3 课程学分3学分1.4 课程级别本科课程二、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和技能:1.熟悉成本会计学基本概念和理论;2.掌握主要的成本核算方法和成本定价方法;3.熟悉成本与经济决策的关系,理解成本管理的意义。

三、教学内容3.1 成本会计学基本概念1.成本会计学的定义、目的与功能;2.成本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3.成本对象的分类和选择原则;4.成本要素和成本期间的基本概念。

3.2 成本核算1.直接材料成本的计算;2.直接人工成本的计算;3.制造费用的分类和计算;4.成本流转账户的记账方法和科目设置;5.作业成本法、部门成本法和过程成本法的核算方法。

3.3 成本定价1.成本和定价的基本关系;2.标准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的核算方法;3.边际成本法、全面成本法和生产能力优化问题。

3.4 成本管理1.成本、收益和利润的关系;2.弹性成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的概念;3.成本和经济决策的关系;4.成本控制和成本分析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传授理论知识,讲解案例分析;2.学生合作探讨,小组讨论和课外研究;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促进学生互动交流。

五、考核方式1.平时表现(20%):课堂参与、作业和小组讨论;2.期中考试(30%):主要考察理论知识;3.期末考试(50%):主要考察应用能力。

六、参考书目1.滕蕾. 成本会计.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8.2.邓宗富. 成本会计学.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9.3.章雪梅. 成本管理.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7.七、教学进度安排章节课时成本会计学基本概念 1成本核算(一) 3成本核算(二) 3成本定价(一) 2成本定价(二) 2成本管理(一) 2成本管理(二) 1综合案例分析 1期中考试 2章节课时成本管理与战略管理 1弹性成本与固定成本 2综合案例分析 1期末考试 2注:每次课程的上课时间为2小时,每个章节的课时数量仅供参考,具体时间安排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成本会计》教案

《成本会计》教案

《成本会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成本会计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掌握成本核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 了解成本控制和成本分析的基本方法。

4. 能够应用成本会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成本会计的基本概念和作用2. 成本核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3. 成本控制和成本分析的基本方法4. 实际应用案例分析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成本会计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成本会计的应用。

3.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成本会计》教材。

2. 课件:制作相关的课件,辅助讲解。

3. 案例材料:准备一些实际案例,用于分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成本会计的基本概念和作用,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成本核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4. 讨论:引导学生参与互动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成本会计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案例分析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成本会计在企业运营中的实际应用:讲解成本会计在企业决策、成本控制和绩效评估等方面的应用。

2. 现代成本会计的新发展:介绍现代成本会计的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方法。

八、教学反思1. 课堂讲授效果:反思教学内容的讲解是否清晰、易懂,是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 学生参与度: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 教学方法改进:根据教学效果,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九、课堂纪律与管理1. 准时开始上课,按时下课:维护课堂时间纪律,确保教学计划的顺利进行。

《成本会计》电子教案

《成本会计》电子教案

《成本会计》电子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成本会计》教材的第三章“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具体内容包括:成本核算的定义、成本核算的程序、直接材料成本的核算、直接人工成本的核算、制造费用的核算以及完工产品和在产品成本的划分。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成本核算的基本概念和程序,掌握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

2. 学会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的核算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3. 能够正确划分完工产品和在产品的成本。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制造费用的核算和分配,完工产品和在产品成本的划分。

重点: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的核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计算器。

2. 学具:教材、笔记本、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成本核算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激发学习兴趣。

2. 理论讲解:讲解成本核算的基本概念、程序和核算方法,结合PPT进行演示。

3. 例题讲解:针对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的核算方法,讲解具体例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的核算,巩固所学知识。

5. 互动讨论:针对制造费用的分配和完工产品、在产品成本的划分,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解决方法。

六、板书设计1. 第三章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2. 内容:成本核算定义成本核算程序直接材料成本核算直接人工成本核算制造费用核算完工产品与在产品成本划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给出的数据,计算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布置学生查找相关案例,了解成本核算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

2. 例题讲解的详细程度。

3. 互动讨论的引导和组织。

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准确性。

5. 课后反思的内容和拓展延伸的深度。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解析教学难点主要集中在制造费用的核算和分配,以及完工产品和在产品成本的划分。

成本会计学教案范文

成本会计学教案范文

成本会计学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了解成本会计学的定义、目的和意义;2.了解成本会计的基本原则;3.掌握成本会计中的概念和术语;4.了解常见的成本计算方法;5.能够运用成本会计方法进行成本估算和成本分析。

二、教学内容1.成本会计学的概述1.1成本会计学的定义1.2成本会计学的目的和意义2.成本会计的基本原则2.1成本会计的时间原则2.2成本会计的全面性原则2.3成本会计的可比性原则2.4成本会计的主客观一致性原则3.成本会计的概念和术语3.1成本3.2费用3.3收入3.4利润3.5余额3.6成本中心3.7制造费用中心3.8期间费用中心4.成本计算方法4.1材料成本的计算方法4.2人工成本的计算方法4.3制造费用的计算方法4.4期间费用的计算方法4.5合理分配与分摊计算方法5.成本估算和成本分析5.1成本估算的目的和方法5.2成本分析的目的和方法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成本会计的基本原则;2.常见的成本计算方法;3.成本估算和成本分析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介绍各个知识点,并通过案例进行讲解和分析;2.学生主动参与,进行小组讨论,加深对成本会计学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评价1.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2.课堂练习和案例分析的成绩;3.期末考试成绩。

六、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1.投影仪和计算机;2.教案、教材和相关案例。

七、教学时间安排本课程共计48学时,按照每周3学时的课程安排,教学时间为16周。

八、教学参考书目1.邓家兴,刘玉红(2024).成本会计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刘海杰,李元英(2024).成本会计,高等教育出版社;3.史连瑗,曹志强(2024).成本会计入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九、教学案例分析例:企业生产一种产品,其原材料半成品价格为每件300元,加工费为每件200元,现场管理费用为每件100元,产品每件定价800元。

现场管理费用按照直接人工成本10%计提。

《成本会计》教案

《成本会计》教案

《成本会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成本会计的基本概念和作用2. 掌握成本核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3. 学会成本计算和分析的基本技能4. 能够应用成本会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二、教学内容1. 成本会计的基本概念和作用2. 成本核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3. 成本计算的基本程序和步骤4. 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计算5. 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区分和计算6. 直接材料成本和直接人工成本的计算7. 制造费用的分配和计算8. 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的计算和分析9. 标准成本和实际成本的比较和分析10. 成本控制和成本降低的策略和方法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成本会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和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实例讲解,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成本会计的知识和技能。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使学生学会应用成本会计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3. 练习法: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使学生巩固和加深对成本会计的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成本会计》教材2. 教案:详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3. 课件:教学幻灯片和图表4. 案例材料:实际案例和数据5. 练习题: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五、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提问的情况2. 练习和作业:学生完成练习和作业的情况和质量3. 案例分析报告:学生完成案例分析报告的情况和质量4. 期末考试:学生期末考试的成绩5. 综合评估:综合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练习和作业、案例分析报告和期末考试成绩,给予综合评估和反馈。

六、教学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教学进度安排:第1-4课时:成本会计的基本概念和作用第5-8课时:成本核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第9-12课时:成本计算的基本程序和步骤第13-16课时: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计算第17-20课时: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区分和计算第21-24课时:直接材料成本和直接人工成本的计算第25-28课时:制造费用的分配和计算第29-32课时: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的计算和分析、标准成本和实际成本的比较和分析、成本控制和成本降低的策略和方法七、教学活动1. 课堂讲授: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成本会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和方法。

《成本会计学》教案完整教学版

《成本会计学》教案完整教学版

《成本会计学》教案完整教学版教案:《成本会计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成本会计学》教材的第四章,主要内容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计算,生产成本的计算,制造费用的分配,以及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的选择。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概念,并能够正确计算。

2. 学生能够理解生产成本的计算方法,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3. 学生能够理解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并能够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费用的分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间接成本的计算和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

2. 教学重点: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计算,生产成本的计算,制造费用的分配,以及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的选择。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实际的企业生产成本计算的案例,引发学生对成本会计学的兴趣。

2. 讲解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进行解释。

3. 讲解生产成本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演示。

4. 讲解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解释。

5. 进行随堂练习,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生产成本的计算方法。

3. 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

七、作业设计1. 请解释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概念,并给出一个实例。

答案:直接成本是指可以直接追溯到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成本,如原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直接制造费用。

间接成本是指不能直接追溯到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成本,如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

2. 请解释生产成本的计算方法,并给出一个实例。

答案:生产成本的计算方法包括直接材料成本加直接人工成本加制造费用。

3. 请解释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并选择合适的方法对给定的制造费用进行分配。

答案: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包括直接分配法、间接分配法和作业成本法。

具体的分配方法选择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判断。

成本会计学教案

成本会计学教案

成本会计学教案第一部分:导论1.1 课程简介成本会计学是会计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成本问题。

本课程将介绍成本会计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成本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应用。

1.2 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 理解成本会计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掌握常用的成本计算方法和成本控制技巧- 能够正确运用成本会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3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授课与实践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理论授课环节中,教师将详细讲解成本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实践案例分析环节中,学生将通过分析真实案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讨论和分享。

第二部分:成本会计概述2.1 成本会计的定义成本会计是通过对企业各项经济业务进行核算,计算和控制成本,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重要信息的会计技术。

2.2 成本会计的目的和作用成本会计的目的是为了提供有关产品、服务和经营活动的成本信息,辅助企业经营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其主要作用包括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和成本预测等。

2.3 成本会计的基本原则- 成本可比性原则:对同类产品或服务应采用相同计算方法进行成本核算。

- 成本分配原则:将成本按合理的依据分配到各个成本对象上。

- 成本实例性原则:成本应以实际发生的金额计算和记录。

- 成本匹配原则:将适应同一计算周期内发生的成本与相关的收入相匹配。

第三部分:成本计算方法3.1 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 直接成本:与产品或服务直接相关的成本,可以直接追溯到特定产品或服务。

- 间接成本:与产品或服务间接相关的成本,无法直接追溯到特定产品或服务。

3.2 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是一种将成本按作业(或产品)进行核算的方法。

其步骤包括:确定作业成本驱动因素、计算作业成本驱动因素的费率、分配间接成本到各个作业、计算作业总成本。

3.3 部门成本法部门成本法是一种将成本按部门进行核算的方法。

其步骤包括:确定各个部门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计算各个部门的费率、分配间接成本到各个部门、计算各个部门的总成本。

成本会计学第三版教学设计

成本会计学第三版教学设计

成本会计学第三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掌握成本会计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能;•熟悉成本核算与控制的基本流程和方法;•理解成本管理的目的、意义和方法;•能够运用成本会计知识进行实际业务操作。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成本会计导论•成本会计的概念与发展历程;•成本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成本会计应用领域及其重要性。

第二章成本的基本概念•成本的概念及其分类;•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的确定方法;•生产过程中成本的变动方式。

第三章成本的计算方法•作业成本法和过程成本法的概念与原则;•作业成本法和过程成本法的差异;•作业生产计算、批量生产计算和单一生产计算方法。

第四章成本核算•会计体系和成本核算的联系;•生产成本和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转移定价和无形资产的核算方法。

第五章成本控制•成本控制原则;•成本控制的应用方法;•预算编制和成本控制的关系。

第六章特殊问题•投资决策和成本会计的关系;•成本的内部分配和计划成本的编制方法;•传统成本会计和活动成本会计的比较。

三、教学方法1.讲授式教学法:讲述成本会计的概念、原则、方法及应用,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实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深入浅出地让学生了解成本会计的知识点,并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讨论法:根据分组情况,让学生针对每个专题进行小组讨论,研讨本专题下的优缺点以及它在实际应用过程当中的应用。

4.案例研究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项目,然后让学生根据指定要求对其进行分析,找出其在成本会计应用中的存在的问题,梳理解决思路。

四、教学评估1.期中考试;2.完成成本会计原理及计算作业;3.参加小组讨论,讨论研究成本会计中的特定主题;4.期末考试。

五、教学资源1.成本会计学第三版教材;2.参考及补充资料。

六、参考及补充资料•谢志宏主编. 成本会计学[M].第 3 版.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5.•鄢庆辉主编. 当代财务会计 [M]. 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15.•燕园大讲堂:成本会计[M]. 北京清华经管学院,2014.以上为成本会计学第三版教学设计,课程内容涉及成本会计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核算、控制、特殊问题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本章的思考题及习题
1.辅助生产费用的交互分配法如何进行?
2.辅助生产费用的计划分配法如何进行?
3.不可修复废品损失如何核算?
4.制造费用如何归集和分配?
第二部分:每一授课单元教案的具体内容
第一授课单元教案的具体内容
一、本单元教学内容
第一节 各项要素费用的分配
一、原材料费用的分配
企业生产经营中耗用的原材料,是按照材料的用途进行归集的。包括定额消耗量分配法和定额费用分配法。
计划分配法的定义、计算分配方法、账务处理、优缺点与适用范围。
五、代数分配法
代数分配法的定义、计算分配方法、账务处理、优缺点与适用范围。
第四节 制造费用的分配
一、生产工时比例法
生产工时比例法定义、优缺点与适用范围。
二、生产工人工资比例法
生产工人工资比例法定义、优缺点与适用范围。
三、机器工时比例法
机器工时比例法定义、优缺点与适用范围。
第四节 制造费用的分配(2课时)
第五节期间费用的核算(2)
第六节 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的归集和分配
五、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
1.费用分配的标准的选择
2.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的比较
3.废品损失在产品成本计算中的体现
六、本章教学方式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本章的教学应采用课堂讲授与习题演练相结合的形式,在此基础上可以安排一次课堂讨论
一、待摊费用的核算
二、预提费用的核算
三、辅助生产费用的核算模式
四、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方法
五、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方法
1.直接分配法
2.交互分配法
五、本单元的作业布置
习题集练习题
第三授课单元教案的具体内容
一、本单元教学内容
三、阶梯分配法
阶梯分配法的定义、计算分配方法、账务处理、优缺点与适用范围。
四、计划成本分配法
成本会计学教案3
《成本会计学》课程教案
第三章费用在各种产品以及期间费用之间的归集
第一部分:本章教案的具体内容
一、本章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费用在各种产品以及期间费用之间的归集与分配。
二、本章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如下内容:各项要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待摊与预提费用的归集与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制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废品损失与停工损失的归集与分配,期间费用的归集与结转。
2.其他开支的核算
五、本单元的作业布置
习题集练习题
第二授课单元教案的具体内容
一、本单元教学内容
第二节 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的分配
一、待摊费用的核算
包括待摊费用的定义、内容和摊销方法。
二、预提费用的核算
包括预提费用的定义、内容和预提方法。
第三节 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
一、直接分配法
直接分配法的定义、计算分配方法、账务处理、优缺点与适用范围。
二、工资和福利费用的分配
包括工资费用的分配和工资福利费的分配
三、折旧费、修理费和其他支出的分配
包括折旧费的分配、修理费的核算、利息费用、税金和其他费用的核算。
二、本单元的教学方式(手段)
本章的教学应采用课堂讲授与习题演练相结合的形式。
三、本单元师生活动设计
启发式提问
1.你从中财上所学到的对原材料核算的内容
二、交互分配法
交互分配法的定义、计算分配方法、账务处理、优缺点与适用范围。
二、本单元的教学方式(手段)
本章的教学应采用课堂讲授与习题演练相结合的形式。
三、本单元师生活动设计
提问
1.为什么会产生待摊费用
2.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的难点是什么
3.直接分配法的优缺点
4.交互分配的目的是什么
四、本单元的讲授提纲、板书设计
三、本章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内容包括:
1.要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
2.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的归集与分配
3.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
4.制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
5.废品损失与停工损失的归集与分配
四、本章各节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节 各项要素费用的分配(2课时)
第二节 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的分配
第三节 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2课时)
2.包装物与低值易耗品的内容与核算方法
3.你所知道的制造费用的内容与核算方法
四、本单元的讲授提纲、板书设计
一、要素费用核算原理
二、原材料费用的核算
1.外购材料的核算
2.包装物的核算
3.低值易耗品的核算
三、外购燃料的核算
四、外购动力的核算
五、工资及福利费的核算
六、折旧费用的核算
七、其他要素费用的核算
1.税金的核算
四、计划成本分配法
计划成本分配法定义、优缺点与适用范围。
二、本单元的教学方式(手段)
本章的教学应采用课堂讲授与习题演练相结合的形式,在此基础上可以安排一次课堂讨论
三、本单元师生活动设计
讨论
1.辅助生产费用五中分配方法的比较。
2.制造费用分配的准确性。
四、本单元的讲授提纲、板书设计
一、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方法
三、废品损失的确认
四、废品损失的核算方法
五、废品损失在产品成本中的表现形式
六、停工损失的定义与账户的设置
七、停工损失的核算方法
五、本单元的作业布置
习题集练习题
3.顺序分配法
4.代数分配法
5.计划成本分配法
五、本单元的作业布置
习题集练习题
第四授课单元教案的具体内容
一、本单元教学内容
第五节、期间费用的核算
一、管理费用的核算
二、营业费用的核算
三、财务费用的核算
第六节 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的归集和分配
一、不可修复废品损失的核算
不可修复废品损失的定义、计价、账务处理方法。
二、可修复废品损失的核算
可修复废品损失的定义、计价、账务处理方法。
三、停工损失的核算
二、本单元的教学方式(手段)
本章的教学应采用课堂讲授与习题演练相结合的形式。
三、本单元师生活动设计
提问
1.废品损失的界定
2.为什么要核算废品损失与停工损失?
四、本单元的讲授提纲、容
七、本章的主要参考书目
[1]贺南轩.工业会计学[M].(第六章第四节),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2]李洪斌.成本会计学[M].(第三章第一、二、三、四、五节),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
[3]徐政旦.成本会计[M].(第二、三、四、五、六、七章),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4]陈守文.成本会计学[M].(第二、三、五章),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