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的中西融合
东西方园林景观的不同特点

东西方园林景观的不同特点东方风格:东方园林景观以自省、含蓄、蕴藉、内秀、恬静、淡泊、循矩、守拙为美,重在情感上的感受和精神上的领悟。
哲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混沌无象、清净无为、天人合一和阴阳调和,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的,相互依存的融洽关系。
对自然物的各种客观的形式属性如线条、形状、比例、组合,在审美意识中不占主要地位,却以对自然的主观把握为主。
空间上循环往复,峰回路转,无穷无尽,以含蓄的藏的境界为上。
是一种摹拟自然,追寻自然的封闭式园林,一种“独乐园”。
其中某些流派如日本园林景观还将禅宗的修悟渗入到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之中,使其达到佛教所追求的悟境,在一个微小的庭院里营造出内心的天地,即所谓的“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其抽象意味的浓重已达到了一种超出五感的直接与自然相溶的默契,把人引向内省幽玄的神秘境界。
东方的古典园林富有诗情画意,叠山要造成嵯峨如泰山雄峰的气势,造水要达到浩汤似河湖的韵致。
这是为了表现接近自然,反扑归真的隐士生活环境,同时也是为了寄托传统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理念。
仿造自然,但又不能过分矫揉造作。
在这样的园林中,可以达到“身心尘外远,岁月坐中忘”的境界,追求的是“抱琴看鹤去,枕面待之归”的生活以及“野坐苔生席,高眠挂竹衣”的趣味。
东方园林景观的石有情,水有情,花木也有情味意趣。
窗外路出树木一角,便是折枝尺幅,山涧古树几株,修竹一丛,乃是模拟枯木竹石图。
东方园林妙在含蓄和掩藏,所以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东方园林精在曲折幽深,小中见大,因而有“遥知杨柳是门外,似隔芙蓉无路通”。
西方风格:西方园林则表现为开朗、活泼、规则、整齐、豪华、热烈、激情,有时甚至是不顾奢侈地讲究排场。
从古希腊哲学家就推崇“秩序是美的”,他们认为野生大自然是未经驯化的,充分体现人工造型的植物形式才是美的,所以植物形态都修剪成规整几何形式,园林中的道路都是整齐笔直的。
18世纪以前的西方古典园林景观都是沿中轴线对称展现。
基于场所精神的学居旅复合空间景观改造——以湖南大学工会景观改造项目为例

1 研究背景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各种文化类旅游产业的兴起,风景秀丽的大学校园作为人人向往的神圣的象牙塔,也不得不面对许多新出现的矛盾。
一方面是外来的游客渴望体验校园内浓厚的文化氛围,对于历史悠久的文化建筑心驰神往,憧憬着来到曾经名师大家传经布道的场所接受心灵的洗礼,同时感受校园内充满青春活力的氛围;另一方面是在校师生对于游客增多也常有抱怨,如校内基础设施被过度占用、道路拥挤、车流增大、公共设施老化损坏速度变快、原本宁静的校园和规律的学习生活秩序被打乱等。
据此有不少人提出禁止游客进入校园的方案,认为应该一刀切式地反对外来人员进入校园。
然而作为努力与世界接轨,培养一流人才的重要基地,放眼海内外,无论是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等国内高等学府,还是美国哈佛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都选择有限度地开放校园。
从学校的角度看,开放式校园能有效地提高学校的社会影响力,提升师生的荣誉感,有利于吸引人才,形成学校的正循环发展;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开放校园能让高校作为城市的名片与灯塔,向周边的住区与景区辐射更积极向上的思想理念,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以及地区的产业竞争力。
另外,适当地开放校园内的图书馆、球场、礼堂、活动中心等公共空间,能一定程度上弥补周边住区与景区文化类公共场所的缺失,也有助于优化整个社会的资源分配,缩小社会各阶层间的差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因此,只要能有效地控制和解决产生的矛盾,开放式校园便是一个十分值得考虑的方案。
而校园如何通过合理的景观营造和道路规划,以较小的代价和较高的效率缓解大部分矛盾,是目前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2 复合空间的场所精神分析景观学所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场所”,即人造环境与自摘要 文章分析具有学居旅多重特性的环境中不同人群的需求,研究校园景观中如何对已经破旧的环境进行道路规划和景观营造,为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提供设计思路。
首先对校园环境进行分析,得出开放式校园存在的必然性以及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再以湖南大学工会景观改造方案为例,结合已经成熟的场所精神理论,逐个剖析解决原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浅议中西方园林的美学差异

浅议中西方园林的美学差异【摘要】中西方园林的美学差异是一个复杂而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本文从中西方园林的设计理念、规划与布局、植物选材与景观呈现、装饰风格与细节处理,以及氛围营造与审美价值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
中西方园林在美学上存在着诸多差异,包括理念追求、风格特点、景观配置等方面均有明显区别。
这些差异既受历史文化背景影响,也反映了不同地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了解中西方园林美学差异的影响及现实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园林艺术,同时也为园林设计和规划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通过对比和交流,可以促进中西方园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推动园林艺术的发展和传承。
【关键词】关键词:中西方园林、美学差异、设计理念、规划与布局、植物选材、景观呈现、装饰风格、细节处理、氛围营造、审美价值、影响、现实意义1. 引言1.1 介绍中西方园林的背景中西方园林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在中国,园林艺术起源于古代帝王贵族的园林别墅和皇家园林,如秦始皇陵园、唐代的大明宫园等,逐渐演变为宋代的私家园林和元明清时期的名胜园林。
这些园林以山水相间、假山迭峰、流水潺潺、假山瀑布等构造特色为主,注重塑造自然景致,以体现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想。
相比之下,西方园林的发展则始于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宫殿花园和公共休闲园,如阿维尼翁花园和潘赛斯花园等。
西方园林在文艺复兴时期受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影响,逐渐发展出条理清晰、对称美丽的花园风格,以几何形状、修剪整齐的植物和水池为特色,体现了西方文化中对对称、秩序和理性的崇尚。
虽然中西方园林在风格和设计理念上有着明显的差异,但它们都是人类对自然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1.2 美学在园林设计中的重要性美学在园林设计中的重要性尤为重要,因为美学是人们对美的感知和追求的体现,也是园林设计的灵魂。
园林作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不仅要具备实用性和功能性,更应该体现出美学的价值。
大唐不夜城总体景观设计说明

大唐不夜城总体景观设计说明大唐不夜城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市,是一座集购物、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
作为西安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大唐不夜城的总体景观设计应以传承和展示大唐文化为主题,突出西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并结合现代化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营造出独具特色的城市夜景。
首先,大唐不夜城的景观设计应充分展示大唐文化的历史特点和魅力。
在建筑造型上,可以借鉴盛唐时期的建筑风格,如唐朝皇宫、宫殿和城墙等,以展现盛唐时期的盛世景象。
同时,可以结合大唐历史上的名人和事件,如李白、杜甫、玄奘法师等,通过雕塑、浮雕和壁画等艺术手法,将其形象展现在不夜城的各个角落,让游客在欣赏夜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大唐文化的魅力。
其次,大唐不夜城的总体景观设计应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在绿化方面,可以布置各类花卉和树木,使整个城市综合体犹如一座花园,增加人们对自然和绿色环境的向往和喜爱。
同时,在亮化设计上,可以采用节能环保的LED灯,减少能源消耗,展示出高科技的一面。
另外,还可以采用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为不夜城的照明供电,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再次,大唐不夜城的总体景观设计应注重营造舒适宜人的环境氛围。
首先,在道路和广场的规划设计上,应注重人行道的宽敞和规范性,方便游客的步行和观光,同时设计出一些休息和休闲设施,如亭、椅、凉亭等,以方便游客休息和观赏景色。
其次,可以设置一些音乐喷泉和灯光秀等表演设施,为游客营造出愉悦的娱乐氛围。
再次,在商业区域的规划设计上,应注重商业建筑的功能和美观性,提供丰富多样的购物和娱乐项目,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同时使商业区域与大唐文化相融合,形成独特的商业街区。
最后,大唐不夜城的总体景观设计应注重多种文化元素的融合。
西安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拥有丰富的多民族文化遗产。
在不夜城的设计中,可以充分使用中西合璧的设计元素,如古代丝绸之路的驼队、印度风情的佛塔、波斯风格的摩天大厦等,体现多元文化的交融与融合。
游览北京圆明园了解中西文化交融的历史

游览北京圆明园了解中西文化交融的历史北京圆明园是中国历史上一座宏伟的皇家园林,也是中西文化交融的重要见证。
这座园林建于清朝乾隆年间,采用了许多西方建筑和艺术元素,展现了中西文化融合的深厚历史。
游览圆明园,我们能够深切感受到中西文化交流的独特魅力。
圆明园是中国传统园林与西方建筑风格相结合的杰作。
这座园林占地面积广阔,内部设计巧妙,融合了中式园林的山水意境和西方园林的对称布局。
园中的建筑和雕塑艺术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的交融。
在游览过程中,我们可以欣赏到中西合璧的园林景观,以及在建筑、雕塑和绘画中所展现出的中西文化交融的历史。
作为欣赏中西文化交融的重要场所,圆明园的建筑风格尤为引人注目。
这里有许多西式建筑,如仿罗马建筑风格的大欧洲建筑群、仿英国威廉玛丽亚宫的即将复原的大英花园,以及仿法国凡尔赛宫的法式花园。
这些建筑不仅体现了中国皇家对西方建筑的向往,也展示了中西文化交融的成果。
游览其中,我们仿佛置身于西方国家,感受到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碰撞。
此外,圆明园的雕塑艺术也是中西文化交融的瑰宝。
园区内分布着各种各样的雕塑作品,有仿照西方艺术风格的雕塑,也有运用中国传统工艺技法创作的雕塑。
这些雕塑作品展现了中西文化的共同点和各自特色,彰显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厚历史与广泛影响。
游客们在欣赏这些雕塑作品的同时,也能够体验到文化交流带来的美妙感受。
游览圆明园不仅可以领略到中西文化交融的历史,还能更深入地了解到历史中的一些故事和背景。
圆明园曾是清朝皇家园林,也是乾隆皇帝的皇家别苑。
在这里,可以深入了解到乾隆皇帝对中西文化的热爱和推崇。
乾隆皇帝曾经发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行宫若下则乐其士”的名言,表达了他对于中西文化交融的理解和推崇。
游客们通过游览圆明园,可以更好地理解乾隆皇帝在文化交流与融合中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游览北京圆明园是了解中西文化交融的历史的绝佳方式。
这座园林中融合了中国传统园林与西方建筑、艺术的元素,展现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独特之处。
绿城风格简介

绿城风格公共设施
公共设施的设计理念:注重生态、环保、可持续性 公共设施的材料选择:采用天然、环保、可再生材料 公共设施的造型设计:简洁、现代、富有艺术感 公共设施的色彩搭配:自然、和谐、舒适
绿城风格景观设计案例
杭州绿城桃花源:中式园林风格,注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结合 杭州绿城西溪诚园:现代简约风格,强调空间布局和功能性 杭州绿城蓝色钱江:欧式古典风格,注重细节和品质 杭州绿城春江花月:新中式风格,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强调意境和气氛
绿城风格的建筑特点
建筑外观设计
色彩:以绿色为 主色调,体现环 保、自然的理念
造型:简洁、现 代,注重线条和 几何形状的运用
材料:选用环保、 可再生材料,如 木材、石材等
细节:注重细节 设计,如窗户、 门把手等部位的 处理
建筑结构特点
注重空间布局: 绿城风格的建 筑注重空间布 局的合理性和 舒适性,强调 室内外空间的
实例:杭州绿城桃花 源、苏州绿城桃花源 等
评价:绿城风格的设 计手法得到了业界和 消费者的高度认可, 被认为是中国现代建 筑设计的典范之一。
人文关怀的体现
空间布局:注重空间布局 的合理性,如客厅、卧室、 厨房等空间的布局
材料选择:注重材料的选 择,如环保材料、天然材
料等
注重细节:绿城风格的设 计注重细节,如建筑线条、 色彩搭配等
强调人文:绿城风 格的建筑强调人文 关怀,如注重公共 空间的设计、提供 丰富的源于20世纪初,受到欧洲现代主义和包豪斯风格的影响
绿城风格的特点是简洁、实用、美观,注重功能性和舒适性
绿城风格对现代建筑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现代建筑设计的重要流 派之一 绿城风格在中国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影响了许多城市的建筑风格和城市 规划
简述中国现代园林的特点

简述中国现代园林的特点中国现代园林的特点主要包括融合中西文化、注重生态环保、强调文化内涵、注重人文关怀等方面。
下面将对这些特点进行详细解释。
中国现代园林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融合中西文化。
中国园林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吸收了西方园林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现代园林风格。
比如,在园林的布局和构造上,中国现代园林融合了西方的对称和轴线布局,同时保留了中国传统园林的曲径通幽和错落有致的特点。
在景观元素的选择上,中国现代园林也广泛运用了西方的花坛、喷泉等元素,与传统的假山、水池等元素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景观效果。
中国现代园林注重生态环保。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现代园林在设计和建设中越来越注重生态环保。
中国现代园林在植物的选择上,更加注重野生植物的保护和引进,减少对外来物种的依赖。
同时,在水资源的利用上,现代园林采用了雨水收集和循环利用的技术,减少了对自然水源的开采。
此外,现代园林还注重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和能源的节约利用,通过科技手段实现园林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中国现代园林强调文化内涵。
中国园林一直以来都注重文化内涵的表达,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这一特点得到了更加突出的体现。
中国现代园林在设计上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元素,比如,在园林的建筑物和雕塑中运用了传统的建筑风格和传统的文化符号,通过景观元素的设计和布局,向人们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同时,现代园林还注重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通过修复和利用古代园林遗址,使之焕发新的生机。
中国现代园林注重人文关怀。
现代园林不仅仅是一种景观,更是人们休闲娱乐、放松心情的场所。
因此,在园林的设计和建设中,注重人文关怀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现代园林注重为游客提供舒适的休息和娱乐环境,为此,园林中会设置休息区、游乐设施等设施,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
同时,现代园林注重游客的体验感受,在景观设计中注重营造舒适的氛围,通过音乐、灯光等手段,增强游客的感官体验。
中国现代园林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融合中西文化、注重生态环保、强调文化内涵和注重人文关怀等方面。
方塔园的风格塑造解析

方塔园的风格塑造解析方塔园的风格塑造解析方塔园是一个融合了中西文化的私家园林,位于中国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边,是一个集中了园林、文化、艺术、建筑等元素的文化长廊。
方塔园的风格塑造主要在于对园林建筑的整体规划和设计,园林中包含了博物馆、展览馆等多元文化元素,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景观节点,同时也展现了其独特的文化价值。
方塔园的风格体现在建筑风格、园林风格和文化展现等方面。
首先,园林风格上,方塔园融合了中西文化的风格,将假山、水景、建筑物等各种元素巧妙地融入其中,园林中弥漫着一种安逸宁静的氛围,给人带来了舒适的体验感。
其中,方塔园南园以中国传统“山水意境”的手法,融合了园林、建筑和文化元素,打造出了一种古朴典雅的风格,以水景和假山为主体,集开阔、曲折、险峻于一体,犹如童话般的仙境。
而方塔园北园则呈现出西方园林的优雅和浪漫,以简洁而大气的造景风格,体现了欧式园林的韵味。
其次,在建筑风格方面,方塔园运用了一系列的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如檐、柱子、屋顶、窗棂等,并巧妙地融合进了西方建筑的精髓,运用现代技术和思想来创新设计,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
例如,园内外的方塔因塔有楼,漆以黄色,塔顶覆盖琉璃瓦,极富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而图书馆的建筑,则采用了中国古老建筑的“庭院式布局”,并以塔字形式独具特色。
最后,在文化展示方面,方塔园深谙文化是园林的灵魂,因此在展览馆、博物馆等方面展示了多元文化元素,如文物、书画、陶瓷等,以及国内外艺术家的艺术精品。
特别是方塔园现代艺术馆的舞台上,国内外多位著名艺术家的文化艺术作品,以及庆祝中外文化交流大会的各种演出活动,使方塔园成为文化艺术交流平台。
综上所述,方塔园的风格塑造,基于丰富的文化素材和创新的设计理念,展现了其独特的建筑、园林和文化价值。
园中巧妙地融合中西文化,使得方塔园成为一个值得游览和学习的文化长廊,同时也为深入交流中西文化提供了一个绝佳平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毕业论文题目:景观设计的中西融合——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作者:* ** *学号:2008********专业:环境艺术设计系部:艺术系指导老师:* * *——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摘要中国现代景观的形式较传统园林有了很大改变,但转型并不意味着割裂,只有传承,基于历史,才能更好地发展。
于此同时,我们也要在发展中积极借鉴相对成熟的西方现代景观中优秀的设计方法。
对于景观设计而言,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既要表现出自己的独特气质,既要与周围建筑取得协调,又要融入周边环境,从而达到环境与景观的有机结合。
由此,本文以苏州博物馆新馆景观设计为例,从总体布局、空间营造、布局构图等方面对其景观进行研究,探讨其在传承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手法与融合西方现代景观设计手法方面的成功之处。
从整体系统入手,考虑人、建筑、环境的综合利用,分别从立意——引申建筑概念,布局——延续建筑肌理,细部——提炼建筑语言等方面阐述公建周边景观融合建筑的设计方法。
关键词:现代景观古典园林设计手法融合与创新建筑AbstractThe form of Chinese modern landscape than traditional garden had the very big change, but does not mean that separate the transformation, the only inheritance, based on history, they can better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we also want to in developing positive reference relatively mature western modern landscape of the design method of the goo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urrounding landscape is concerned, its biggest characteristic is both showed his unique temperament, and to achieve harmony and architecture, but also can harmony with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so as to achiev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the architectural and landscape. Therefore, this article in suzhou the new museum landscape design as an example, the overall layout, space construction, layout composition of the landscape, and discuss its in the inheritance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design technique and the fusion western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technique aspects of the successful place. From the whole system of consider people, architecture, environment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respectively from the conception, the architectural language to refine the aspects of surrounding landscap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integration design method.Keywords:modern landscape Classical garden Design technique Fusion and innovation Architecture绪论一、中国园林与西方现代景观(一)、中国现代园林发展趋势 (5)(二)、中国现代园林的设计手法 (5)二、解读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理念(一)、博物馆概况 (6)(二)、博物馆格局 (7)(三)、苏州博物馆的形象 (7)(四)、中西方融合中的体现 (11)(五)、景观设计的整体性与文化性 (12)(六)、景观设计的现代化 (14)三、结语 (15)参考文献 (15)致谢 (17)在从传统园林向现代景观的过渡中,中国由于起步比较晚,目前其发展还不如西方景观成熟完善,向西方借鉴,也就成了一种趋势。
但是,“生搬硬套”和“生硬拼贴”西方现代景观而成的所谓“贯通中西”的风格在如今中国近代景观的发展中大为盛行,而中国的地域特色却在这次过渡的革命中渐行渐远。
如何恰当地借鉴西方现代景观设计融入我们地域的设计中,是我们在过渡时期所需要考虑的一个关键问题。
以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为例,从建馆的地域文化和建筑设计造型、色彩和新型材料、新技术、景观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在当代景观设计中中西方观点更好的融合。
中国园林具有悠久的传统,作为三大造园体系之一,其造园手法曾与世界其他优秀园林相映生辉,且在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思想等的影响下,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造园风格。
如何恰当地借鉴西方现代景观设计手法,是我们在过渡时期所需要思考的一个关键问题。
当我们站在十字路口,举棋不定时,受过中、西方教育,融合贯通中西方文化的华裔建筑师贝律铭设计的园林式博物馆——苏州博物馆新馆,成为在苏州古典园林这座高峰之外探寻现代园林的一个新起点,为我们带来了一丝曙光。
在西方文脉传承的观念和中国古典园林对意境蕴含、自然美追求的共同影响下,苏州博物馆新馆呈现出了坐北朝南、封闭内向,以山水庭院为核心的总体布局形式;在空间营造上主从分明、重点突出、动静结合,既采用了中国古典园林通过空间开合、大小、繁简的对比来营造空间的手法,又结合了中西方景观中常用的以轴线空间组织的手法;对比、呼应、比例模数等设计手法。
整个苏州博物馆新馆景观设计巧妙地融合了中国传统园林与西方现代景观的设计手法,为解决经设计的中西融合,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中国现代景观的形式较传统园林有了很大改变,但转型并不意味着割裂,只有设计格调与景观设计融合,基于历史,才能更好地发展。
与此同时,我们也有要在发展中积极借鉴相对成熟的西方现代景观中优秀的设计方法。
以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为例,从建筑的地域文化特性和建筑设计造型、色彩和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建筑与景观、新材料技术与文化内涵表现等诸多方面的关系。
一、中国园林与西方现代景观(一)、中国现代园林发展趋势1、中国园林中国园林体系若要在世界园林体系中保持重要地位,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仅靠现有的古典园林是不行的,研发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园林体系才是硬道理。
本文将从中国古典园林在现代园林的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国内造园实例阐释现代园林的表现形式及确立中国园林的发展方向。
现代园林体系的形成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
从原始的自然环境发展到人工化的自然环境,再融入大自然的怀抱是现代园林发展的趋势,也是继承古典园林“与自然相互交融”设计理念的必然要求。
相信中国现代园林体系经过形成、发展、成熟之后能够再次到达世界园林的巅峰。
2、中西园林景观结合发展中国园林具有悠久的传统,作为三大造园体系之一,其造园手法曾与世界其他优秀园林相映生辉,且在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思想等的影响下,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造园风格。
然而,在从传统园林向现代景观的过渡中,中国由于起步比较晚,目前发展还不如西方景观成熟完善,向西方借鉴,也就成了一种趋势。
但是,“生搬硬套”和“生硬拼贴”西方现代景观而成的所谓“贯通中西”的风格在如今中国现代景观的发展中大为盛行,而中国的地域特色却在这次过渡的革命中渐行渐远。
(二)、中国现代园林的设计手法1、现代园林的表现方式中国现代园林更多的以混合式布局形式在中国现代公园中表现出来。
这种布局模式即保障人口密集现状的有条不絮,适应了现代工业化的规整,又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山水文化,是中国传统园林有机更新应积极运用的规划设计手法。
2、建筑融入景观的理念融合贯通中西方文化的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设计的园林式博物馆——苏州博物馆新馆,成为在苏州古典园林这座高峰之外探寻现代园林的一个新起点,为我们带来了一丝曙光。
在西方文脉传承的观念和中国古典园林对意境蕴含、自然美追求的共同影响下,苏州博物馆新馆呈现出了坐北朝南、封闭内向,以山水庭院为核心的总体布局形式;在空间营造上主从分明、重点突出、动静结合,既采用了中国古典园林通过空间开合、大小、繁简的对比来营造空间的手法,又结合了中西方景观中常用的以轴线空间组织的手法;对比、呼应、比例模数等设计手法。
整个苏州博物馆新馆景观设计巧妙地融合了中国传统园林与西方现代景观的设计手法,为解决经设计的中西融合所面临的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二、解读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理念(一)、博物馆概况1、博物馆历史简介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贝聿铭为苏州望族之后,1917年生于广东省广州市,父亲贝祖贻曾任中华民国中央银行总裁,1935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建筑系学习师从建筑大师格罗皮乌斯和布鲁尔。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罗浮宫扩建工程。
苏州博物馆建认于年.是一座综合性博物馆馆藏文物具有地方特色,其中虎丘云岩寺塔和瑞光塔两座古塔内发现的越窑青瓷莲花碗、真珠舍利宝幢、嵌螺铀经箱、金书佛经等都极为珍贵书画为藏品之大宗,尤以巧一19世纪“吴门四家”、“四王”、“四画僧”、“四任”等江南诸名家的作品最为突出瓷器和古代工艺美术品亦不乏精品馆内常年举办太平天国、苏州历史和各种文物陈列展览博物馆的建筑为太平天国忠王府,在工字形平面的大殿上,当年忠王李秀成曾多次在此召开重要军事会议。
北墙特高的后殿是当年供奉天父天兄神主、举行礼拜仪式的“神殿”(或称“天厅”)。
这组官署建筑保存的3叨余方苏式梁仿彩绘、九幅壁画、龙凤纹长窗和门门的石狮座,都是太平天国艺术珍品。
2、今日的博物馆苏州博物馆新馆是国内首座、也是唯一由贝聿铭亲自设计的现代化博物馆,位于苏州老城东北街和齐门路相交的东北角,占地面积10700平方米,2006年10月竣工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