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真要大论》及辨证论治(一)----马有煜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文档资料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含义: 脏 上:指人体上部的脏腑,包括肺、心、胃等。 多种痿病、喘促、呕吐诸证大都为上部的病变。
腑 病机: 病 肺居上焦,司宣发,若肺热津伤不但可致痿躄,而 机 且会累积心肝脾肾四脏进而导致脉痿、筋痿、肉痿、骨
痿等病;肺主气司呼吸,肺失宣降则发为喘促;胃虽居 中焦,但其上口气通于胸中而位连上焦,阳明胃腑,以 降为顺,若胃气不降,转而上逆,食物自胃上口而出, 是为呕吐。故云“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含义: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热 含义: 的 病
转反戾:转,扭转;反,角弓反张;戾,身曲不直。转 反戾,指筋脉扭转、角弓反张、腰身屈曲等各种病态。 水液:主要指小便,亦可包括痰、涕、涎、唾、汗、白 带等其他由人体排出的液体。
机 机理:
热性燔灼,易伤津血,津血受伤,筋脉失养,弛张 失度则见筋脉扭转,角弓反张,身体屈曲不直等症。热 盛煎熬津液,则见小便、痰、涕、白带等物黄赤浑浊。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火 的 病
含义: 胕肿:胕,通腐。腐肿,即疮疡肿溃。 多种疮疡肿溃、疼痛酸楚及惊骇不宁的证候,大多 属于火邪所致。
机 机理:
火为阳邪,易伤阴血,易扰心神。若火邪壅遏于局 部,灼伤皮肉筋脉,导致血瘀肉腐,则患处红肿溃烂, 疼痛酸楚;若火邪内迫脏腑,扰及心神则惊骇不宁。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脏 腑 病 机
含义: 收引:收,敛也;引,急也。收引谓筋脉敛缩牵引拘 急。 多种身体蜷缩,四肢牵引拘急,关节屈伸不利的 寒性病证,大都属于肾的病变。 机理: 肾主藏精,为水火之宅。若肾病而阳气受损,温 煦无力,则气血运行不畅,筋骨失于温养,可致筋脉 拘挛、关节屈伸不利。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至真要大论》及辨证论治(三)----马有煜

《至真要大论》及辨证论治(三)----马有煜四、少阳之复【原文】少阳之复,大热将至,枯燥燔爇,介虫乃耗。
惊瘛咳衄,心热烦躁,便数,憎风,厥气上行,面如浮埃,目乃瞤瘛。
火气内发,上为口糜,呕逆,血溢血泄,发而为疟,恶寒鼓栗,寒极反热,嗌络焦槁,渴引水浆。
色变黄赤,少气脉萎,化而为水,传为胕肿。
甚则入肺,咳而血泄。
尺泽绝,死不治。
少阳之复,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咸耎之,以酸收之,辛苦发之;发之不远热,无犯温凉,少阴同法。
【串讲】少阳之复,是因为金胜木,木生火,火复胜金,所以相火为复气。
其气候物候是“大热将至,枯燥燔爇,介虫乃耗。
”。
大热气候到来,酷热如火燃,发生干旱枯燥的灾情,龟类介虫于是不适应而耗损。
提示相火比君火更烈,火复胜金的危重病更容易发生。
根据所述病候分析,归纳的病机有五:1、热极动风:“惊瘛咳衄,心热烦躁,便数,憎风,厥气上行,面如浮埃,目乃瞤瘛。
”风火伤肺金而水道不通条则咳嗽,鼻衄血,小便艰涩,恶风。
火极动风则惊骇,手足抽搐,心热烦躁。
风火逆于头面,则面垢如浮尘,目系动抽掣。
2、相火犯胃:“火气内发,上为口糜,呕逆,血溢血泄。
”胃火内发,上为口腔糜烂,气逆呕吐,甚至胃出血,吐血,便血。
3、少阳疟疾:“发而为疟,恶寒鼓栗,寒极反热,嗌络焦槁,渴引水浆。
”寒热往来,发作有定时,即“发而为疟”。
初起在皮毛,恶寒鼓颔颤栗,寒极反热,热邪损伤咽喉络脉,血液耗损,口渴饮大量水浆。
4、湿热黄疸:“色变黄赤,少气脉萎,化而为水,传为胕肿。
”相火湿热内蕴,发露于外,身黄、目黄、尿黄而带赤色,为急性黄疸病的证象。
黄疸病切忌发渴,如果渴饮大量水浆,加重湿热病邪,少气脉濡,传变为身体浮肿。
5、火刑肺金:“甚则入肺,咳而血泄。
尺泽绝,死不治。
”黄疸病传变身体浮肿,腹大如鼓,伴见呼吸急促,咳喘出血,为病邪入肺,尺泽脉气绝必死。
“尺泽”为手太阴肺经穴位,在肘横纹挠侧动脉应手处。
治疗药法:“少阳之复,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咸耎之,以酸收之,辛苦发之;发之不远热,无犯温凉。
【精】至真要大论

•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凡由风邪引起的肢体 震颤、头晕目眩之证,都与肝脏有关。因肝为风 木,主疏泄、藏血,一旦气机失调,就会导致风 病发生。风有虚实之分:虚则肝阴亏虚,头目失 养而致头晕目眩,肝血不足,血虚生风而致手足 颤动;实则肝郁化火,神魂失藏而致头痛目赤, 热极生风,筋脉失养而致手足抽搐。
直,牙关紧闭等。项强,颈项强直,转动不灵 此处当指肺热叶焦而致的肺痿,以及阳明脉虚血少、宗筋失养而致的肢体枯痿。
(4) 肿满:即肌肤肿胀,腹部胀满。
。湿热损伤筋脉,故见此证,如《素问 生气 (4) 肿满:即肌肤肿胀,腹部胀满。
(19)澄澈清冷:形容水液清稀透明而寒凉。 (16)胕肿:皮肉肿胀溃烂。
通天论》云“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 (20)暴注下迫: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注,急剧的腹泻。
的水湿停滞、浮肿胀满之证,都与脾脏有 此处当指肺热叶焦而致的肺痿,以及阳明脉虚血少、宗筋失养而致的肢体枯痿。
关。因脾主运化,一旦水湿停留,就会导
致湿病的发生。湿有内外之分:外则寒邪
困脾,水湿四溢而致肌肤浮肿;内则脾阳 不足,痰饮聚腹而致中焦胀满。
•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 心。
• (5)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大凡热病,神 志昏乱,肢体抽搐,大多与火邪有关。瞀 ,昏糊也。瘛,抽搐也,《素问.玉机真脏 论》云: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人瘛。 又高 世轼曰:火,旧本讹心,今改。诸痛痒疮, 皆属于手少阳三焦之火。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7,“诸厥固泄,皆属于下”。凡出现四肢厥冷、
二便失常之证,都与下焦有关。厥指阴阳之气不 相顺接,轻则四肢发凉,重则昏不知人,有寒、 热、煎、薄、大厥之别;固指小便不通或大便秘 结;泄则小便失禁或大便泄泻。尽管病因有多种 ,但均与下焦关系密切。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凡出现肢体枯痿、气喘 发呕之证,都与上焦有关。痿分皮、肉、脉、筋 、骨五种,分属五脏。此处当指肺热叶焦而致的 肺痿,以及阳明脉虚血少、宗筋失养而致的肢体 枯痿。喘有虚实之分:虚有肾阳虚衰,肾不纳气 ,实由邪壅于肺,失于宣肃,皆可致咳喘上气; 呕由寒滞中焦,胃气上逆而致呕吐或咳呕并作。
《六元正纪大论》及辨证论治(七)----马有煜

《六元正纪大论》及辨证论治(七)----马有煜第五节审察郁发复气阴年气化不及,有胜复之气;阳年气化太过,也有胜复之气。
但阴年的胜复之气与阳年的胜复之气根源有所不同,本节主要论述阳年的郁发复气。
【原文】五运之气亦复岁乎?岐伯曰:郁极乃发,待时而作也。
帝曰:请问其所谓也?岐伯曰:五常之气,太过不及,其发异也。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太过者暴,不及者徐;暴者为病甚,徐者为病持。
帝曰:太过不及,其数何也?岐伯曰:太过者其数成,不及者其数生,土常以生也。
【串讲】气化辨证论治是十分精细的,精细微妙之处,在于审察运气相临的郁发复气。
1、五运之气亦复岁乎:句意即五运的气化加临于司天岁气,有没有复气发生?在论述运气常数里,我们已经知道,凡属阴年都有“××胜复同”,胜复邪气来自岁气或间气,而且复气是不及中运所生的下一代子气。
如木运不及,金胜木,木生火,火复胜金,火是木运所生的下一代子气。
而凡是阳年,只有太过中运的邪胜气化的描述,如太角木运,“其变振拉摧拔”,没有复气的描述。
那么,阳年究竟有没有复气呢?故有“五运之气亦复岁乎”之问。
答案是肯定的。
阳年的胜气是中运之气,中运乘胜岁气,岁气被抑制而气郁,郁极发作起来,就变为郁发复气,所谓“郁极乃发,待时而作也”,表明阳年的复气是郁气本身,不是郁极所化生的下一代子气。
这与阴年的复气来源是有区别的。
2、太过不及,其发异也:为什么运气相临的复气待时而作呢?这是因为“五常之气”即五运之气有太过不及,所以胜复之变化有差异。
太过阳年,中运属太,太角木运,太徵火运,太宫土运,太商金运,太羽水运。
司天也属太,或者是少阴君火司天为太徵,或者是少阳相火司天为太徵,或者是太阳寒水司天为太羽,总之阳年的司天不是水就是火,水火者阴阳之极端,气至急暴,故说“太过者暴”“暴者其病甚”病情急暴而危重。
而不及阴年,中运属少,少角木运,少徵火运,少宫土运,少商金运,少羽水运。
司天也属少,或者是厥阴司天为少角,或者是阳明司天为少商,或者是太阴司天为少宫,总之阴年司天分别是木金土,土为水火之中气,金木为水火升降之半途,气至徐缓,故说“不及者徐”“徐者其病持”,病情缠绵难愈。
中医药大学(内经选读)课件8至真要大论共65页文档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65
中医药大学(内经选读)课件8至真要大 论
21、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22、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 23、望云惭高鸟,临木愧游鱼。 24、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 何能尔 ?心远 地自偏 。 25、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
至真要大论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痉,病名,症见筋脉拘急、身体强直、牙关紧闭等。 项强,是指颈项强直、转动不灵。
本句意思是多种筋脉拘急、身体强直、牙关紧闭、 颈项强直等病证,其病机大都属于湿。这是因为 湿为阴邪,其性粘滞,最易阻遏气机,气阻则津 液不布,筋脉失却濡养,故可致筋脉拘急而见项 强不舒、屈颈困难乃至身体强直、角弓反张等症。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收引,指身体蜷缩、筋脉拘急、关节屈伸 不利的病证。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句的意思是多种形 寒肢冷、肢体蜷缩、筋脉挛急、关节屈伸不 利的寒类病证,其病机大多属于肾。
这是由于肾为寒水之脏,主温煦蒸腾气化,若其 功能虚衰,则失其温化之职,气血凝敛,筋脉失养, 故筋脉拘挛、关节屈伸不利。
六淫病机
(一)火的病机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 瞀,昏糊。瘛,抽搐。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句的意思是多种出 现神识昏糊、四肢抽搐等的热类病证,其病 机大多属于火。 这是由于火为热之极,火盛则身热;心藏 神,火热扰心,蒙蔽心窍,则神识昏糊; 火灼阴血,筋脉失养,可见肢体抽搐。
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是多种肿痛疮疡的 病证,其病机大多 属于心。
因为心为阳脏,在五 行属火,主身之血脉, 若心火亢盛,火热郁炽 于血脉,则腐蚀局部肌 肤,形成痈肿疮疡。
•上下病机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痿,包括肺痿和手足痿废不用等各种 痿证。 喘呕,即喘促、呕吐。 上,指下焦以上的中上二焦。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句的意思是多 种痿证、喘促、呕吐的病证,其病机 大都属于中上二焦。 这是因为肺位于上焦,为心之华盖,主 宣降,向全身敷布精血津液,《素问· 痿论》 说“五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若肺热 叶焦,津不四布,诸脏失其濡养,故发为痿 证。上焦起于胃上口,胃主降浊,胃失和降, 其气上逆则呕;肺失清肃,其气上逆则喘。
内经选读至真要大论

病机分析:
外感邪热,壅滞胃肠,热结腑实; 或嗜食高粱厚味太过、食积生内热,脾 胃热盛;痰湿蕴热,气机壅滞,则见腹 胀大旳证候。
动词,叩击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肠鸣音亢进
名词,击鼓旳声响
多种腹中肠鸣有声,叩击腹部如鼓之声旳病证, 多数与热邪有关。
病机分析:
邪热壅滞胃肠,气机不利,故肠 鸣音亢进,腹胀中空叩之如鼓音。
病机分析:
风气通于肝,风邪内袭,伤及筋 脉,故见颈项、躯干、四肢关节等出现 拘急、强直等证候。
例:羊角风 破伤风
羊角风
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
病理排泄物、 分泌物
透明
凊,寒 也
例: 鼻涕清稀、痰涎清稀、呕吐清水、 白带清稀、小便清长等
病机分析:
寒邪伤阳,津液失于阳气温化,形成 多出清稀透明且寒冷旳体液。
烦躁不安
狂言骂詈 ,打人毁物、 逾垣上屋、弃衣而走
躁
狂
越
多种烦躁不安,狂言骂詈 ,打人毁物、逾 垣上屋、弃衣而走等证候,大多与火邪有关。
病机分析:
心主神明,属火,火性主动,热 扰心神,出现烦躁不安,狂言骂詈 , 打人毁物、逾垣上屋、弃衣而走等证 候。
例:阳明腑实证 阳明热盛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同腐
酸楚
毒火
多种皮肤肿胀疡溃,疼痛酸楚及惊骇 不宁之证,多数与毒火有关。
病机分析:
火热壅滞血脉,气血不通,血热肉 腐,则出现皮肤肿胀疡溃,疼痛酸楚;火毒 攻心,扰乱心神,则见惊骇不宁。 例:
皮 肤 坏 疽
丹毒
热旳病机:4条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腹胀(自觉)
腹部膨隆
多种腹部胀、大之证,多数与热邪有关。
《内经》至真要大论

《内经》至真要大论(3)《内经》至真要大论岐伯曰:厥阴之至,其脉弦,少阴之至,其脉钩,太阴之至,其脉沉,少阳之至,大而浮,阳明之至,短而濇,太阳之至,大而长。
至而和则平,至而甚则病,至而反者病,至而不至者病,未至而至者病,阴阳易者危。
帝曰:六气标本,所从不同,奈何?岐伯曰:气有从本者,有从标本者,有不从标本者也。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
故从本者,化生于本,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
帝曰:脉从而病反者,其诊何如?岐伯曰:脉至而从,按之不鼓,诸阳皆然。
帝曰:诸阴之反,其脉何如?岐伯曰:脉至而从,按之鼓甚而盛也。
是故百病之起,有生于本者,有生于标者,有生于中气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标而得者,有取中气而得者,有取标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
逆,正顺也。
若顺,逆也。
故曰:知标与本,用之不殆,明知逆顺,正行无问。
此之谓也。
不知是者,不足以言诊,足以乱经。
故《大要》曰:粗工嘻嘻,以为可知,言热未已,寒病复始,同气异形,迷诊乱经,此之谓也,夫标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言标与本,易而勿损,察本与标,气可令调,明知胜复,为万民式,天之道毕矣。
帝曰:胜复之变,早晏何如?岐伯曰:夫所胜者,胜至已病,病已愠愠,而复已萌也。
夫所复者,胜尽而起,得位而甚,胜有微甚,复有少多,胜和而和,胜虚而虚,天之常也。
帝曰:胜复之作,动不当位,或后时而至,其故何也?岐伯曰:夫气之生,与其化衰盛异也。
寒暑温凉盛衰之用,其在四维。
故阳之动,始于温,盛于暑;阴之动,始于清,盛于寒。
春夏秋冬,各差其分。
故《大要》曰: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谨按四维,斥候皆归,其终可见,其始可知。
此之谓也。
帝曰:差有数乎?岐伯曰:又凡三十度也。
帝曰:其脉应皆何如?岐伯曰:差同正法,待时而去也。
《脉要》曰:春不沉,夏不弦,冬不濇,秋不数,是谓四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至真要大论》及辨证论治(一)----马有煜《至真要大论》及辨证论治本大论是对运气七篇内容的总结,其内容包括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在概述六气司天在泉左右间气的基本法则以及四诊之后,提出“谨候气宜,无失病机”的主题思想。
第二部分是论述谨候气宜,无失病机的细则;第三部分是论述针对病机正确论治;第四部分论述运气旨归是辨证论治。
【题解】本大论对运气学说的内容加以综合分析归纳,择其最真切重要的部分而总结之,故命名为《至真要大论》。
这最真切重要的内容,也就是运气旨归,是辨证论治。
所以本帖命名为《至真要大论》及辨证论治。
第一部谨候气宜,无失病机第一部分内容可划分为三节,首先概述了司天在泉左右间气的基本法则,接着论述四诊概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谨候气宜,无失病机”的主题思想。
第一节司天在泉左右间气法则一、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原文】黄帝问曰:五气交合,盈虚更作,余知之矣。
六气分治,司天地者,其至何如?岐伯再拜对曰:明乎哉问也。
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
【串讲】此段经文主要论述六气司天在泉法则的重要性。
1、五气交合,盈虚更作:“五气”即五运。
五气运行,太少相生,虚实更替。
这个道理在以前的篇章里已经讲明白了,故说“余知之矣”。
2、六气分治:六气轮流司天在泉,分别治理一年的气化,就叫做“六气分治”。
其中的司天为天气,主宰上半年的气化,在泉为地气,主宰下半年气化。
司天在泉的气化到来是怎样的呢?故有“其至何如”之问。
3、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司天在泉是标纪一年的岁气,即是“天地之大纪”。
一年的岁气与人体相通应,即与人体生理病理相通应。
“神”即五运六气的代称。
“人神之通应”也就是天人合一的观念,是十分重要的中医法则。
二、天道主宰地道【原文】帝曰:愿闻上合昭昭,下合冥冥,奈何?岐伯曰:此道之所主,工之所疑也。
帝曰:愿闻其道也。
岐伯曰:厥阴司天,其化以风;少阴司天,其化以热;太阴司天,其化以湿;少阳司天,其化以火;阳明司天,其化以燥;太阳司天,其化以寒,以所临脏位,命其病者也。
【串讲】此段经文主要论述天道主宰地道的原理。
1、上合昭昭,下合冥冥:主气上半年为春夏,阳光充足,万物生长明显,是为“上合昭昭”,主气下半年为秋冬,阳光较少,万物凋谢幽隐,是为“下合冥冥”。
而客气加临主气,司天主管“上合昭昭”的变化,在泉主管“下合冥冥”的变化。
所谓“幽明之配,寒暑之异”。
主气的“幽明之配,寒暑之异”阴阳两判,年年固定不变。
而客主加临的“幽明之配,寒暑之异”乃是阴阳交错,年年递迁。
如果上半年客气有阳明、太阳,则春夏有秋冬凉寒气化之异;如果下半年客气有厥阴、少阴,则秋冬有温热气化之异。
那么,这阴阳兩判,或阴阳交错的寒暑之异怎样来的呢?是因为“道之所主”。
主气为地道,客气为天道,天道主宰地道。
这是十分重要的运气法则。
正因为天道主宰地道,才会有主客阴阳交错的变化,世界万物才变得多样性,才变得缤纷多彩。
正因为阴阳交错,才会有阴阳变异,主气才不会单调,才不会热就热得要死,冷就冷得要命,主气才会得到客气的调节。
也正因为阴阳交错,生死才由天定,幽可以转为明,明也可以转为幽。
看着人要死了,而得客气阳和之助,可能获生,看着人活得好好的,卒然遭遇客邪,一夕风霜,可能暴死。
这就是天道主宰地道的力量。
故尊称客气司天在泉为“此道之所主”。
而一般医生却不明白这个道理,所谓“工之所疑也”。
“工”即医工,指一般水平的医生。
“疑”即疑惑,不明白。
2、愿闻其道:“道”的实质是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
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产生太阳周年视运动,也由此产生一年六季的气候和物候变化,风季,热季,暑季,湿季,燥季,寒季,每年如此轮转,固定不变,称为“主气”。
实际上,每一季的气候变化都不是单一的,还有六气参与的交叉变化,这参与的气就叫做“客气”。
每年有一个气占据在三之气南天高位,司掌全年尤其是上半年的主要客气变化,这个气就叫做“司天”。
三阴三阳轮流司天,六年一轮回。
“厥阴司天,其化以风”就是说厥阴司天的年分,它的主要客气变化是风。
“少阴司天,其化以热”少阴司天的年份,它的主要客气变化是热。
“太阴司天,其化以湿”太阴司天的年份,它的主要客气变化是湿。
“少阳司天,其化以火”少阳司天的年份,它的主要客气变化是火。
“阳明司天,其化以燥”阳明司天的年份,它的主要客气变化是燥。
“太阳司天,其化以寒”太阳司天的年份,它的主要客气变化是寒。
3、以所临脏位命其病者也:因为天道主宰地道,所以司天气化正常,就没有六气胜复邪化之变,全年的六步客主加临的气化相对稳定,主气对应的脏位气化正常,不容易生病。
司天气化失常,以致胜复邪化之变,加临所胜的的主气脏位,使人生病。
邪化的司天之气为病因,所加临的脏位为病位,即是“以所临脏位,命其病者也”“命”即判断,“病”即病机。
三、司天在泉间气三者的气化异同【原文】帝曰:地化奈何?岐伯曰:司天同候,间气皆然。
帝曰:间气何谓?岐伯曰:司左右者,是谓间气也。
帝曰:何以异之?岐伯曰:主岁者纪岁,间气者纪步也。
帝曰:善。
【串讲】此段经文,主要根据异级同构看运气的原理,识别司天,在泉,间气三者之间主持气化的异同。
1、司天同候,间气皆然:司天主天气变化,在泉主地气变化。
那么,同一种气,所在的时位有天地之别,其地化又是怎样的呢?回答是,气化的标志相同,则无论是司天或在泉,其本质都是同一的。
如少阴司天的本质是热,少阴在泉的本质也是热。
推理,少阴所在的间气,其本质也是热。
所以说“司天同候,间气皆然”。
2、间气何谓:问什么是间气。
一年六步客气,除了司天在泉在天地正位,还有四步气位于司天在泉的左右四间,所谓“司左右者,是谓间气”。
司天的左右是坐南朝北而命其位,其左间是四之气,右间是二之气;在泉的左右是坐北朝南而命其位,左间是初之气,右间是五之气。
3、何以异之:根据异级同构原理,同一种标志的气化,虽然本质结构相同,但有不同级别的差异。
司天主管上半年的客主加临变化,又对下半年的气化有控制作用,级别最大,在泉主管下半年的客主加临变化,级别小于司天,间气主一步客主加临变化,级别最小。
所以说:“主岁者纪岁,间气者纪步也。
”第二节六气与四诊【原文】岁主奈何?岐伯曰:厥阴司天为风化,在泉为酸化,司气为苍化,间气为动化。
少阴司天为热化,在泉为苦化,不司气化,居气为灼化。
太阴司天为湿化,在泉为甘化,司气为黅化,间气为柔化。
少阳司天为火化,在泉为苦化,司气为丹化,间气为明化。
阳明司天为燥化,在泉为辛化,司气为素化,间气为清化。
太阳司天为寒化,在泉为咸化,司气为玄化,间气为藏化。
故治病者,必明六化分治,五味五色所生,五藏所宜,乃可以言盈虚病生之绪也。
【串讲】本节经文是论述六气司天在泉左右间气所属的四类气化现象,蕴含着辨证的四诊框架,所以可以按此四类释义。
1、六气标本,以本为根据:“岁主”即“主岁者”,也即司天在泉。
六气司天以三阴三阳为标志,以风热湿火燥寒为本质。
所以说:厥阴司天为风化;少阴司天为热化;太阴司天为湿化;少阳司天为火化;阳明司天为燥化;太阳司天为寒化。
而按照异级同构原理,六气无论是在司天或在泉或间气,它们的本质是不变的,为何又说在泉主五味,司气主五色,间气主病形呢?这是由于五味五色及病形皆由六气本质所决定,所派生也即为根据的。
所以临证察色按脉,四诊合参,就能推究出气化病机的本质。
2、在泉化生五味:生物的成熟期一般在下半年,成熟后的药食气味才醇厚,故五味由在泉所化生。
厥阴在泉为酸化,因为厥阴的本质是风,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少阴在泉为苦化,因为少阴的本质是热,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太阴在泉为甘化,因为太阴的本质是湿,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少阳在泉为苦化,因为少阳的本质是火,与少阴君火同气;阳明在泉为辛化,因为阳明的本质是燥,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太阳在泉为寒化,因为太阳的本质是寒,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
六气所生的五味确认,据此可以问病人的口味如何,以知五脏的生理病理变化,属问诊内容。
也可以据此而口尝药物的味道,以知药物归经,五脏补泻所宜。
3、司气化生五色:“司气”指司天化生的色气。
因为六气本质化生万物的性状以色象为最显著,虽然说“天制色,地制形“,然而气寓形质中,色气与形质是不可分离的。
一般注家根据五气经天图说,认为五运化生五色,”司气“是单指五运生色气。
这与“岁主奈何”的文义不相连属。
更何况运气同化者色气一致,运气异化者,“岁主”的色气会有变化。
因而五运主色不是绝对的,它最终要落实到“岁主”所司的色气变化上来。
所以“司气为×化”,是指司天在泉与色象的对应关系,如苍谷,丹谷,黅谷,白谷,玄谷等岁谷,皆以司天在泉的色象命名的。
4、间气察病形:间气为步气,加临主气脏位而显现病形,反映内脏的病机变化。
厥阴间气为动化,如眩晕而脉弦数,为肝风内动。
少阴间气为灼化,如手心灼热而脉细数,为心火内郁。
太阴间气为柔化,如身软无力,大便柔软,脉象柔细而濡,语言柔弱,为脾虚生湿。
少阳间气为明化,如神昏谵语,脉大而浮,为热入心包,神明扰乱。
阳明间气为清化,如喉中痰鸣,喘不能卧,为肺气清肃失职。
太阳间气为藏化,如脉象沉伏,四肢厥冷拘急,下利清谷,为阴寒太盛,水不藏阳。
皆属望,问,闻,切四诊综合运用。
5、四诊结语:总之,治病必须明白六气分别治理气化的道理,五色五味生成与六气的关系,以及它们与人体内脏是否相宜。
此论蕴含的意义是,要明白这些道理,必须以天人合一观念,用四诊方法来审察。
而且所论内容很精简,为的是作为四诊框架而示范,说明只有四诊思路有条不紊,才能为辨证论治作出良好的开端,即理出头绪,为尔后的辨证分析提供可靠的依据,即是“乃可以言盈虚病生之绪也”。
“盈虚”即虚实,“病生”即生病,“绪”即头绪,有条不紊。
第三节谨候气宜无失病机【原文】帝曰:厥阴在泉,而酸化先,余知之矣。
风化之行也何如?岐伯曰:风行于地,所谓本也,余气同法。
本乎天者,天之气也,本乎地者,地之气也,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
故曰:谨候气宜,无失病机。
此之谓也。
【串讲】本节内容蕴含着气化的异级同构原理,并且说明审察六气变化,是为了推求病机之本。
1、厥阴在泉而酸化先:上节言“厥阴司天为风化,在泉为酸化”,这里不言厥阴在泉为风化,而首先言酸化,是何道理,故有“风化之行也何如”之问。
2、风行于地,所谓本也:意思是厥阴在泉,其本质仍然是风气流行,酸味是由风气化生的。
其余之气相仿。
如少阴在泉,其本质仍然是热气流行,苦味是由热气化生的;太阴在泉,其本质仍然是湿气流行,甘味是由湿气化生的;少阳在泉,其本质仍然是火,苦味是由火气化生的;阳明在泉,其本质仍然是燥,辛味是由燥气化生的;太阳在泉,其本质仍然是寒,咸味是由寒气化生的。
所以说“余气同法”。
3、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根据气化的异级同构原理,六气无论是司天还是在泉,其本质都是不变的,即“本乎天者,天之气;本乎地者,地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