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106例观察

合集下载

中医辨证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观察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方法和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本院治疗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60例,分成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30例,所接受的治疗方案分别为中医辨证治疗及常规西医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比较。

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有效率及复发率的比较结果上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实施中医辨证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及较高的安全性,临床应加以重视并推广。

标签:中医辨证;胃食管反流病;治疗方法;临床效果胃食管反流病是指食管的一种病变,因为胃及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引起。

胃食管反流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反食、泛酸、嗳气等。

如果在患者发病初期没有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易引发支气管哮喘、慢性咽炎等疾病,加重患者痛苦。

隨着我国医疗水平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医治疗方法开始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并且治疗后效果较好,对于患者的康复有着重要的价值所在[1]。

本文主要就中医辨证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方法和临床效果对本院收治的60例患者进行深入的探讨,现进行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本院治疗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60例,把这60名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名,观察组男性16例,14例女性,年龄30~52岁,平均(41.13±3.1)岁;对照组18例男性,女性12例;年龄32~55岁,平均(42.02±3.5)岁。

在性别、年龄等上两组基本无差异(P>0.05),对比结果有意义。

1.2 治疗方法四个星期为一个治疗的疗程,两组患者都对其进行护理干预,对照组采取一般的入院治疗措施对其进行治疗,主要的有雷尼替丁、多潘立酮、硫糖铝,遵医嘱嚼服。

观察组行中医辨证治疗,具体如下。

1.2.1 肝胃郁热型患者以胃脘部隐痛,胀满,胸闷,嗳气,咽中不适,做痒为主要表现,治疗原则为清泻肝火、降逆和胃。

胃食管反流中医辨证分治,10剂汤药消胸痛、止反酸

胃食管反流中医辨证分治,10剂汤药消胸痛、止反酸

胃食管反流中医辨证分治,10剂汤药消胸痛、止反酸胃食管反流(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中医有悠久的历史沿革,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认为反流性食管炎病位在食管,与脾胃关系密切,与其他脏腑肝、肺也有一定的关系。

其发病病因最常见于饮食不节,情志不遂,脾胃功能虚弱湿邪内生或外邪直中,另外古代部分医家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外感迁延,引动内邪也有关系。

所以对临床治疗注重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

一般都能取得理想的疗效。

肝胃不和证【主要表现】胸骨后及胃脘部有灼热感,或者疼痛,脘胁胀痛,嗳气口苦,呕吐酸水,大便不爽,舌苔薄白,脉弦。

【药方】疏肝和胃。

柴胡疏肝(散)汤加减:柴胡,白芍,香附,川芎,枳壳,瓦楞子,海螵蛸,延胡索,黄连,百合,吴茱萸,蒲公英,甘草痰气阻膈证【主要表现】胸脘胀痛,伴有灼热感,呃逆嗳气,呕吐痰涎或酸水,舌质偏红,舌苔白腻,脉弦滑。

【药方】祛痰理气宽膈。

半夏厚朴汤合导痰汤加减:法半夏,厚朴,枳实,陈皮,茯苓,制南星,紫苏叶,郁金,丹参,生姜,甘草痰热结胸证【主要表现】胸骨后灼热疼痛,甚则吞咽梗塞,呕吐苦水或酸水,舌质淡红,舌苔白腻,脉弦滑。

【药方】清热化痰宽胸。

柴胡陷胸汤加减:柴胡,黄芩,黄连,法半夏,全瓜蒌,枳壳,桔梗,丹参,郁金,胆南星,瓦楞子,海螵蛸瘀滞化热证【主要表现】胸脘胀闷,灼热疼痛,甚则咽下困难或疼痛,呕吐酸水,苦水,或伴呕血,嗳气不畅,口渴欲饮,大便不爽,舌质青紫,或见瘀斑、瘀点,舌苔薄黄,脉弦涩或弦细数。

【药方】理气化瘀,清热和胃。

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生地黄,柴胡,郁金,枳实,紫苏梗,黄连,厚朴,法半夏,蒲公英胃热阴虚证【主要表现】胸脘灼热疼痛,呕吐酸水或苦水,甚或呕血,面赤颧红,五心烦热,形体消痩,口干欲饮,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药方】清胃滋阴。

益胃汤合泻心汤加减:沙参,麦冬,生地黄,玉竹,黄芩,黄连,大黄,火麻仁,瓦楞子,海螵蛸,三七(研末冲服),蒲黄炭。

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辩证治疗分析

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辩证治疗分析

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辩证治疗分析发表时间:2016-06-23T11:14:32.570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5月第15期作者:白淑连[导读] 反流性食管炎是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因“酸”或“碱”的侵蚀,引起食管黏膜炎症,病变部位主要在食管的中下段。

白淑连(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府南金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四川成都 610072)【摘要】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辩证治疗。

方法:对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48例的中医辩证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48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经治疗,治疗组治愈30例,显效8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83%。

结论:RE的发生主要是LES功能障碍及食管继发性蠕动障碍,在依证治疗的基础上,应加用或重用和胃降逆及疏肝理气之药。

依理治疗,在依证治疗的基础上,还可配用或加用相应药物。

若食管瘢痕狭窄,可行内镜扩张或置支架治疗,必要时可行抗反流手术治疗。

【关键词】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辩证;【中图分类号】R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5-0335-02反流性食管炎是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因“酸”或“碱”的侵蚀,引起食管黏膜炎症,病变部位主要在食管的中下段。

本病属中医“胸痛”、“反胃”、“吐酸”、“噎食”等范畴,现称“食管瘅”。

诊治该病需分析其病因、病机、病位及病性,以有利于辨证。

首先在确定病因中应注意询问诱发因素,如是否受寒、饮食是否失宜、有无情志所伤、平素脾胃功能情况等[1]。

确定寒热属性,吐酸时作、口干口渴、舌红苔黄厚、脉数为热证;反酸受寒后发作、饮食喜热、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沉为寒证。

虚实属性中初病多实,久则虚实夹杂。

对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48例的中医辩证方法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48例患者均为我院门诊收治,其中男18例,女30例;年龄19~68岁,平均年龄37.5±8.5岁。

辨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70例观察

辨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70例观察

辨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70例观察
王小平;朱瑞华
【期刊名称】《实用中医药杂志》
【年(卷),期】2007(023)011
【摘要】目的:观察辨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RE)的临床疗效.方法:共105例治疗组70例分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脾虚胃热、痰气郁阻、脾胃虚弱、胃阴不足6型辨证论治,酌加旋覆花、代赭石、沉香、瓦楞子、乌贼骨,另餐后吞服白芨粉、三七粉.对照组35例用奥美拉唑、莫沙必利治疗,疗程均为8周.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94.3%,内镜总有效率92.9%;对照组分别为97.1%、94.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辨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有良好疗效,虽不优于口服奥美拉唑、莫沙必利,但可避免长期服用西药的不良反应.
【总页数】2页(P694-695)
【作者】王小平;朱瑞华
【作者单位】金坛市中医院,江苏,金坛213200;金坛市中医院,江苏,金坛213200【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9.71
【相关文献】
1.辨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57例临床观察 [J], 莫璐丽;刘敏
2.中医宏观辨证结合微观辨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不和证)临床观察 [J], 李枝锦;李静;吴平财
3.辨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观察 [J], 高自周
4.辨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106例观察 [J], 朱临江;陈宇红;洪霞
5.中药辨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70例疗效观察 [J], 李榕萍;曹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返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辩证疗法

返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辩证疗法

返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辩证疗法【概述】返流性食管炎是指由于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黏膜的炎症、糜烂、溃疡和纤维化等病变,属于胃食管反流病。

主要症状特征有胸骨后及剑突下烧灼感、烧灼痛、泛酸。

呕吐和吞咽困难,甚者呕血、便血、血虚等。

返流性食管炎属中医学的“胃院痛”、“胸痛”、“吐酸”、“嘈杂”、“呕吐”、“噎隔”等范畴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病因病理】本病病位在食管,其发生与肝、胆、脾、胃等脏腑关系密切,初起可因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胃气上逆;或肝郁日久,化火伤阴;或脾虚日久,失于统摄,可见出血;或气滞日久,瘀血内结,阻于食道,均可导致本病。

【诊断要点】1.胸骨后及剑突下烧灼感或烧灼痛、泛酸、呕吐,甚者吞咽困难、贫血、呕血、便血。

2.食管酸滴注试验阳性。

3.食管腔内PH<4.4.食管腔内压力测定可提示有食管下端括约肌功能不全。

5.胃一食管闪烁显象可见胃以上部位有放射性存在。

6.内镜检查及活组织病理检查对诊断本病有重要价值。

【辩证分型】1.肝胃气逆症状:胸脘部经常灼痛,平卧时发作明显,胸胁胀满,暖气频频,泛吐酸水、苦水。

苔薄白,脉弦。

证候分析: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而作痛;气病多游走,胁为肝之分野,故胸胁胀满;气机不利,胃失和降,故暖气泛酸;脉弦主肝病、肝气郁结。

2.肝胃郁热症状:胸脘部经常灼痛,吞咽时加重,口干咽燥,喜冷饮,口苦泛酸,呕吐血水,大便于结。

舌红,少津,脉数。

症候分析:肝气郁结,日久化火,肝胃郁热,火邪犯胃,故见胸胁灼痛;肝热胆火上乘,口干咽燥、口苦泛酸;热伤胃络,故见呕吐血水;郁热伤津,大肠失润则大便干结;舌红主郁热,伤津则少津;脉数主热。

3.气虚血瘀症状:胸脘灼痛反而减轻,或伴有刺痛,咽下食物有梗阻感,甚者,稍进汤水则呕吐,乏力肢软,纳差,大便溏薄。

舌质黯或有瘀斑,脉沉迟而涩。

证候分析:病久脾气受损,气虚血行无力,乃至瘀血停滞,故见胸胁灼痛减轻,或伴刺痛;瘀血内结阻于食道,故见咽下有梗阻感,食入即吐;脾主四肢肌肉,脾虚则乏力肢软;脾气虚弱,运化无权,可见纳差,便溏;舌黯或有瘀斑,脉沉迟而涩均为气虚血瘀之征。

中医辨治胃食管反流性疾病105例

中医辨治胃食管反流性疾病105例
秘 的 良方
麻子仁丸加白术、 生地黄、 党参、 玄参。若见大便干结, 欲便 努挣不行.面色皖白, 小便清长,院痞纳少,腹胀冷痛, 腰膝
酸软 舌淡、昔白, 脉沉迟 , 治宜温阳和阴,润肠通便,方用
中医辨治胃食管反流性疾病 15 0例
麻子仁丸加附子、肉桂、 拘祀子、 冤琪子、肉从蓉。虚秘以脾
肾虚弱多见,虚实夹杂 ,须辨寒热虚实之兼症 ,补泻兼施
以土各型均每天 1 p 齐 ,水煎分旱、 晚服。2 周为 1 疗程, 2 疗程后评定疗效,尚有不适者继续治疗 1 2 ,治疗期间 一 月
停服其他西 药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笔者以 自 拟活血利水汤治疗非化脓性关节炎膝关节积液
16 2 例,与同期应用西医抽液对症治疗 6 例进行对照观察, 3 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百淡 、 苔黄,脉弦细弱 , 治宜健脾益气,增液润肠通便, 方用
气行肃降之职,助大肠传运;白芍敛阴和脾,养血生津;大 黄、 厚朴、积实泄热通便。 若胀满轻者可去积实,大黄用量宜 因人因病而异,以软便为度,不可峻泻。大黄虽有峻下之性, 但掌握运用得当,虚、实证均可用之。 ( 中藏经》评其功效时 口: “ 其本实者, 得宜通之性必延其寿, 其本虚者,得补益之 性必长其年。”说明清肠的重要性和大黄所具备的通便泻毒功 用 经临床观察麻子仁丸灵活加减运用,不失为治疗习惯性便
收稿 日期 :20 一 1 3 0 3 0 一1
医生在线
通过疏肝以调和肝脾或疏肝和胃, 也是不可忽视的常用法则
胃气与 肺气的关系密切相关,肺主气,主宣发肃降,胃 气以降
为和,胃气不降反月,应借助肺清肃下行之气以平之,常配伍
利 咽宣肺之 品
肝胃不和型 症见胃院及胸骨后满闷, 连及两胁, 食后不 化,吞酸v气,口苦咽干, 舌质红、 苔薄白( , 黄1 脉细弦。治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反流性食管炎66例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反流性食管炎66例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反流性食管炎66例临床疗效观察目的以中医药传统理论为指导,研究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2007年5月~2011年5月来我院经检查确诊为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6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3例。

实验组中医辨证分型施治,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

结果实验组患者经过中医辨证分型施治后,气郁痰阻型总有效率为90.00%,肝胃郁热型总有效率为84.62%,瘀血阻络型总有效率为90.00%,各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3.5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73%,实验组临床疗效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过程中禁止服用与实验有关的药物。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患者口服西咪替丁400 mg/次,每日2次,每月为1个疗程。

实验组患者根据分型进行中医治疗,将中药用水煎煮,每日1次服用200 mL,每月为1个疗程。

①证型:气郁痰阻型,表现胸脘痞闷,胸骨后疼痛或觉吞咽梗噎不顺,暖气,随情志变化而症状加重。

舌苔薄腻,脉弦滑。

治法:疏肝理气,开郁化痰。

方药:半夏厚朴汤加减。

方药组成:制半夏10 g、厚朴10 g、茯苓12 g、紫苏梗10 g、郁金10 g、陈皮6 g、甘草5 g、桔梗5 g。

加减:胸闷胸痛,加瓜萎、枳壳;嗳气频作,加旋覆花(包煎)、代赭石(先煎);吞咽梗噎,加威灵仙、急性子。

②证型:肝胃郁热型,表现剑突下或胸骨后烧灼感或烧灼样疼痛,嗳气、反酸、口苦口干,大便干结,性情急躁易怒。

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方药:左金丸加味。

方药组成:黄连3 g、吴茱萸1 g、乌贼骨15 g、浙贝母10 g、青皮6 g、延胡索10 g、川楝子10 g、白芍15 g、甘草5 g。

加减:大便干结,加生大黄;嗳气较著,加枳壳、竹茹、陈皮;火郁伤阴,口干舌燥,加麦冬、北沙参、石斛。

③证型:瘀血阻络型,表现胸骨后针刺样疼痛,痛处固定,入夜加重,痛引肩背,或有吞咽困难。

反流性食管炎的辩证与治疗

反流性食管炎的辩证与治疗

反流性食管炎的辩证与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粘膜的炎症,甚则发生糜烂、溃疡和纤维化等严重病变,属胃食管反流病。

其临床主要表现为烧心、反酸、嗳气、胸骨后灼痛,可窜及后背及胁肋等处,有时酷似心绞痛,部分患者可伴见咽部不适,有异物感,进而出现吞咽障碍、吞咽疼痛等症。

本病属中医学“吐酸”、“嘈杂”、“痞满”、“胃脘痛”、“胸痹”、“噎膈”、“梅核气”等病证范围,当今中医称之为“食管瘅”。

由于本病为常见病、多发病,易复发,且病变日久或治疗失当可发生严重并发症,常危及生命,因而如何有效防治本病,引起国内外中西医界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笔者在临床上采用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诊治本病,收到了较为显著的疗效,现探讨如下。

1 病因病机食管为饮食通道,属胃范围,为传化物而不藏,以通降为顺,《难经集注》称其为“胃之系”。

所以,凡是能引起胃病的病因同样也可导致食管病变。

其病位虽在食管,但与肝胆脾胃肺关系密切。

究其病因有三:一为情志不遂,使肝胆失于疏泄,横逆犯胃,或郁久化热,热灼胃阴,使胃失润降,损伤食管;二因饮食不节,过食辛辣热烫之物和醇酒厚味等,使食道干涩,食管损伤;三因先天禀腻不足,或劳倦内伤,或久病伤脾等,使脾胃虚弱,运化失司,痰湿内生,上贮于肺,肺失清肃,痰气交阻。

以上诸因均可致肝胃不和,脾胃损伤,气机阻滞,脾胃升降功能失调,胃中浊气上逆,痰、气、热(火)、瘀等交结于食管及胃腑,而引起反流性食管炎一系列病症。

本病的病机除与脾胃气机升降失调有关外,与肝肺升降对整个机体的气机调节亦有密切关系。

中医气机升降理论认为,“肝升肺降”是气机升降的关键,“脾升胃降”是气机升降的枢纽,因而气机升降失调是本病的主要病机。

所以,在临证中,一定要在辨明病位的同时,也要辨明气机之失调,才能正确地进行辨证治疗,从而取得颇为显著的效果。

2 辩证分型与治疗笔者临证中,常将本病分为虚实两类。

临床上以实证多见,久病则出现由实转虚,因虚致实,虚实互见,表现为本虚标实和虚实夹杂的复杂病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 稿 日期 2 0 - 22 0 91—2
注 : 与 对 照 组 比 较 , *P< o 0 . 5。
英 各 1g 5 ,半 夏 、茯 苓 、 山栀 、黄 芩 、枳 实 、旋 覆 花
各 tg O ,代 赭 石 3 g 。 ③ 脾 胃虚 寒 型 : 胃 脘 隐 痛 绵 0)
Hale Waihona Puke 4 体 会 从 临床 表现看 ,本病 归 属 于 中 医吐 酸 、反 胃、嘈
度 小 于 5 。 O ’
消 化 内镜 学 会 制 定 的 反 流 性 食 管 炎 内镜 诊 断标 准口 , ] 并经 病理 组织学 诊 断确 定 。 随机 分 为治 疗 组 1 6例 和 0
对照 组 1 2例 ,两 组 在 年 龄 、性 别 、食 管 炎 严 重程度 0
上 均无 显 著 性 差 异 ( >O 0) P . 5 ,具 有 可 比性 。
1 临 床 资 料
药厂)5 g m ,每天 3 ,餐后服 ;抑 酸药雷贝拉唑 ( 次 江苏 豪森制药厂)]m ,每天 2次 ,空腹服 。连续服用 8 。 Og 周 治疗结束时和治疗结束后 3个月观察疗效 。
3 治 疗 结 果
收 集近年 来在 我 院 门诊治 疗 的反 流性 食 管炎 患 者 2 8例 。其 中 男 9 0 2例 ,女 16例 ;年 龄 1 ~ 6 l 6 7岁 , 平 均 4. 6 1岁 。所 有 患者 经 胃镜检 查符 合 1 9 9 2年 全 国
冬 、玉 竹 、竹 茹 、石 斛 、川 楝 子 、旋 覆 花 各 l g o ,代
赭 石 3g 0 ,甘 草 5 ) g 。临床 用 药 在 上 述 分 型 基 础 上 随
证加 减 ,在 每个证 型 中都 加 上或 重 用 旋覆 花 和代 赭 石 增加 降 逆制 酸作用 。中药 每 天 1剂 ,分 2次 口服 ,连
3 1 疗 效 标 准 :显效 :临 床 症 状 消 失 ,内镜 见 食 管 .
炎症 消失 ,溃疡或 糜烂 愈 合 ,病 理诊 断 正 常粘 膜 或粘
膜 有少量 炎 性 细 胞 浸 润 。有 效 :临床 症 状 基 本 消 失 , 偶 尔感觉 轻微 不适 ,内镜 见食 管 炎症 基 本 消失 ,或仅 见 粘膜少 量轻 度小 红 斑 ,溃 疡或 糜 烂愈 合 消 失 ,但 愈 合处 可有 少 量轻度 红晕 ,病 理 诊 断有 少 量 炎性 细 胞 浸 润 或上皮 再生 。无 效 :临床 症 状 和 内镜 检 查 与治 疗前 相 比,症 状缓 解率 、食 管炎 症 ( 溃疡 、糜烂 )好 转 程
白术 、姜 半夏 、旋 覆 花 各 l g O ,木 香 、橘皮 各 6 ,代 g
赭石 3 g 。④ 胃阴不 足 型 :见 胸 脘 隐隐 灼 热 或 灼 痛 , 0) 吐酸 纳少 , 口干 唇燥 ,渴喜 冷 饮 ,心 烦 咽干 ,大 便 秘 结等 ,舌 红少 苔 或光 红 ,脉 细 弦 。治 宜 滋 阴养 胃 ,和 胃降逆 。方用 益 胃汤 加 减 ( 参 、生 地各 1 g 沙 ,天 麦 5
应 用 时 ,要 重 视 动 态 辨 证 ,本 病 临床 见 症 绝 非 单 一 ,
证 型 间 会 互 相 转 化 和 发 展 , 要 做 到 方 随 证 变 ,才 能 提
高 疗效 。还要 重视 降逆 制 酸法 的应 用 , 胃气上 逆 ,酸 性 物反 流人食 管 引起食 管 炎 症改 变 ,因而 在辨 证 分 型
芍 1g 5 ,代 赭石 3 g 0 ,橘皮 、甘 草各 5 ) g 。②脾 胃湿 热
型 :胃脘 灼热 或疼 痛 ,频 频 不休 ,吞 酸欲 吐 , 口苦 纳 少 ,大便 艰难 等 ,舌 红 、苔黄 腻 ,脉 濡或 濡 数 。治 宜
清热 化湿 ,和 胃降逆 。方用 竹 茹 汤 加 减 ( 茹 、蒲 公 竹
杂 等范 畴 ,主要病 机 系 胃失 和降 ,胃气 上 逆 。 胃主受 纳 ,脾 主运 化 ,脾 气 宜 升 ,则饮 食 精微 得 以输布 ; 胃
绵 ,常 因受 寒或 食冷 物后 发 作 加 重 ,喜 温 喜 按 ,吐 酸
打 嗝 ,嗳气 ,纳少 便 溏 ,倦 怠乏 力 等 ,舌 质淡 红 边 有 齿痕 、苔 薄 白 ,脉细 。治 宜 温 中健 脾 ,和 胃降 逆 。方 用香 砂六 君子 汤合 旋覆代 赭 汤加减 ( 党参 1 g 5 ,茯苓 、
浙 江 中医 杂 志 2 1 0 0年 6月 第 4 卷 第 6 5 期
辨 证 治疗 反 流性 食 管炎 1 6 观 察 0 例
朱临 江 陈字红 洪 霞 浙 江省 台州 市 中心 医院 浙 江 台州 3 8 0 10 0 关 键词 辨 证 治疗 反流性 食 管 炎 临床 观察 笔 者 近 年来 采 用 中医辨 证 治 疗反 流 性 食 管炎 1 6 0 例 ,取 得较好疗 效 ,现 报道 如下 。
续 服 用 8周 。
治疗基础 上 ,都要 结合 应用 降逆 制酸法 。
5 参 考 文 献
[] 庚 金 . 化 病 新 概 念 [ ] 上 海 : 海 医 科 大 学 出 版 社 , 1林 消 M . 上
1 97: 5 2 . 9 1 - 6
2 2 对 照组 :给 予 促 动 力 药 莫 沙 必 利 ( 苏 豪 森 制 . 江
2 治 疗 方 法
2 1 治 疗 组 :根 据 辨 证 分 为 四 型 :① 肝 胃不 和 型 : .
证见胸 脘疼 痛或 灼 热 ,常 因情 绪 变 化 而加 重 ,痛 连 两
胁 ,泛 酸 嘈杂 ,不 思 饮 食 ,心 烦 易 怒 等 ,舌 苔 薄 白,
脉 弦。治宜 疏肝 理 气 ,和 胃降 逆 。方 用 柴 胡疏 肝 散 加
3 2 两 组 疗 效 比 较 : 见 表 1 . 。
表 1 两组 疗 效 比 较
组别 治 疗结 束 时 治疗结束 3 月 个 例 数 —_———_—_■__ _ 显效 有 效 总 有 效 率 显 效 有 效 总 有 效 率
减 ( 胡 、香 附 、川 芎 、旋 覆花 各 l g 柴 I O ,枳 壳 6 , 白 g
气 宜 降 ,则水 谷及 糟粕 得 以下 行 ;一 升 一 降 ,相 辅 相
成 ,共 同完成 消化 吸收 功能 。若 脾 胃升 降 失 常 ,中焦 气 机 阻滞 不 畅 ,是 食 管炎 发 病机 制 的关 键 。临床 以疏
肝 、降 逆 、 和 胃 、 理 气 为 主 的 辨 证 分 型 治 疗 ,在 实 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