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合集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课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课件

的研究、保护和传播工作。
03
推动国际间交流与合作项目
举办或参与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演出和交流活动,促进不同国家、
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教育传承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教 育体系,编写相关教材和 课程,培养青少年对传统 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发展策略
保护优先
在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 始终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确保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创新发展
鼓励在保持传统文化内核的基础 上进行创新和发展,使非物质文 化遗产更加符合现代审美和需求。
跨界合作
剧。
川剧
03
流行于四川、重庆等地的戏曲剧种,以高腔、胡琴、弹戏、灯
调等五种声腔组成。
传统手工艺技能
剪纸
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 俗活动的民间艺术。
刺绣
古代称之为针绣,是用绣针引彩线,将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上刺 绣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一种工艺。
陶瓷制作
以粘土为主要原料以及各种天然矿物经过粉碎混炼、成型和煅烧 制得的材料以及各种制品。
民俗活动与节庆文化
春节
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有贴春联、放鞭炮、 舞龙舞狮、吃年夜饭等习俗。
中秋节
赏月、吃月饼、提灯笼等是中秋节的传统习俗。
端午节
划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等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
农历
中国传统的历法,以月相变化周期为依据,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
风水
一种相地之术,即临场校察地理的方法,也叫地相、古称堪舆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的文化现象, 它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特定 场合中,是动态的文化表现。

《非物质文化遗产》课件

《非物质文化遗产》课件

家庭传承 社会传承 学校传承 创新发展
通过家族传承的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授给家族成员 ,保持技艺的纯正和延续。
通过社会教育和公共文化服务等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 传授给更广泛的人群,扩大传承范围。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纳入学校教育体系,通过课堂教学和实 践操作等方式,培养年轻一代传承人。
在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心技艺和价值的基础上,结合时代需 求和科技手段,对传统技艺进行创新和发展,使其焕发新的活
0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传承历史文化
维护文化多样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历史文化的珍贵载 体,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传承和弘 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不同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性和 差异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维护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促进文化创新
增强民族凝聚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与发展
创新与发展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需要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和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创新与发展的方向
如数字化保护、跨界融合、社区参与等,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 与发展的重要方向。
创新与发展的案例
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再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演场景、将非物质文 化遗产元素与现代艺术形式相结合的创新表演等。
力。
0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
旅游开发的意义
通过旅游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 可以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保护, 同时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旅游开发的模式
包括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 、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线路、 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庆活动等。

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PPT课件

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PPT课件
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共同 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教育培训和人才培养
加强学校教育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国民教育 体系,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教育
和培养。
开展社会培训
面向社会公众开展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
公众的保护能力。
培养专业人才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专 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一支
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PPT课件

CONTENCT

•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传承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俗风情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学与艺术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策略 • 走进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例分

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 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 实物和场所。
舞蹈
中国民族舞蹈丰富多彩,如傣族舞、藏族舞、汉族 舞等,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包括古琴、古筝、二胡等多种乐器演 奏的音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传统手工艺技能
80%
剪纸
剪纸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 ,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内涵。
100%
刺绣
刺绣是中国古代传统手工艺之一 ,被誉为中国工艺美术的瑰宝。
0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俗风情
节日习俗与庆典活动
01
02
03
04
春节
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习俗 包括贴春联、放鞭炮、舞龙舞 狮、吃年夜饭等。
元宵节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ppt课件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ppt课件

02
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及工艺流程
包括传统农具、传统交通工具、传统建筑技艺等,这些工具和技艺体现
了民间智慧和创造力。
03
传统医药和医疗知识
包括中医药理论、针灸推拿等医疗技能,以及养生之道等健康知识,这
些医药和医疗知识代表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健康观念和实践经验。
03
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京剧、昆曲等传统表演艺术
保护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整理和研究工作,加大对传承人和传承活动的支持 力度,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的融合发展。
02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
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
01
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如民间文学、民间故事
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现代科技为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途径;另一方面,全球化、城市化等现代社会发展趋势也对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传承与保护ຫໍສະໝຸດ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通过口传心授、言传身教等方式 进行。在现代社会,可以通过学校教育、社区活动、媒体传播等多种途径进行传 承。
现代化技术与非遗的结合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技术、互联网等, 对非遗进行记录和展示,提高其传播效率和影响 力。
旅游开发对非遗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旅游开发对非遗的积极影响
旅游开发可以带动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提高非遗的知名度 和美誉度,促进非遗与市场的结合。
旅游开发对非遗的负面影响
过度商业化的旅游开发可能导致非遗失真、变味,损害非 遗的文化内涵和核心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篇一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非遗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和威胁。

因此,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和措施。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指人类口传心授、代代相传的无形文化财富,包括各种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活动、手工艺技能等。

非遗是各民族、各地区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

三、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必要性1. 维护文化多样性:非遗是各民族文化的独特体现,保护和传承非遗有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2. 传承民族文化精神:非遗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保护和传承非遗有助于传承民族文化精神,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3. 促进经济发展:非遗具有独特的经济价值,通过保护和传承非遗,可以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旅游。

四、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及挑战尽管各国都在积极采取措施保护和传承非遗,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

如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资金支持不足、传承人断层等。

此外,现代科技的冲击、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等因素也给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带来了新的挑战。

五、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策略与措施1. 加强法律保障:制定和完善非遗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法律保障。

2. 增加资金投入:政府应加大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资金投入,鼓励社会各界参与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

3. 培养传承人才: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培养更多的非遗传承人才,确保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4. 推动科技创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技术、虚拟现实等,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新的途径和方法。

5. 开展国际合作:加强国际间的非遗保护与传承合作,共同推动非遗的保护工作。

六、实例分析以中国某地区的传统手工艺为例,该地区的手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ppt正式完整版

非物质文化遗产ppt正式完整版
激发创作灵感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艺术元素可以为当代艺术家提供创作灵感,推动 艺术创新和发展。
社会和谐功能
促进文化交流
非物质文化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作为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可以促进不 同民族、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增强社会认同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可以增强人们对民 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建设
双边合作
各国之间签订双边协议,共同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工作,如文化交流、联合申遗、人才培养等。
多边合作
通过加入国际公约、参与国际组织活动等方式,加强多边合作机制 建设,共同推动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区域合作
在地区范围内加强合作,共同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 作,如欧盟、东盟等地区组织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合作。
国际交流活动举办和参加情况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
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机构定期举办,各国展示和交流各自的非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和经验。
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
各国轮流举办,通过文艺表演、手工艺展示、民俗活动等形式,展 现不同国家和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
国际研讨会和论坛
各国专家学者定期召开国际研讨会和论坛,共同探讨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
社会参与和宣传推广
社会参与机制
建立社会参与机制,鼓励企业、 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形成全
社会共同参与的格局。
媒体宣传推广
利用各类媒体平台,加强对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推广,提高
公众的认知度和保护意识。
文化交流活动
举办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如展览 、演出、研讨会等,促进不同文 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推动非物

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准

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准

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准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准一、概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被群体传承的文化传统、习俗、信仰、艺术、歌曲、故事等等,它们代表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这些遗产对于我们了解历史、文化、社会和人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故事、传说、谚语、民歌、民间音乐、民间表演艺术等。

2.社会实践、节庆活动和庆典仪式:包括传统节庆活动、婚礼、出生和死亡仪式、农业仪式等。

3.知识和实践关于自然和宇宙:包括与自然和宇宙相关的传统知识和实践,如传统医药、气象观测等。

4.传统手工艺技能:包括纺织、编织、制陶、木工、绘画、雕塑等。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价标准1.独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与其他文化传统有明显的区别。

2.历史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传承,代表了人类文化的历史积淀。

3.活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具有活态传承的特点,即在当代社会中仍然被人们所传承和实践。

4.地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与特定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结构密切相关。

5.群众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被广大民众所喜爱和传承。

6.濒危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具有濒危的特点,需要得到保护和传承。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1.保护和传承人类文化多样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保护和传承这些遗产有助于维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2.弘扬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这些遗产有助于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3.促进文化创新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创新性和发展性,保护和传承这些遗产有助于推动文化创新和发展。

4.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成为旅游和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保护和传承这些遗产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5.维护世界和平与和谐: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和谐。

古代中国非物质遗产

古代中国非物质遗产

古代中国非物质遗产古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并传承下来的、非物质的文化表现形式。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还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

以下是一些古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简要介绍:1. 传统戏曲:中国传统戏曲是一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包括京剧、越剧、黄梅戏、豫剧等多种地方戏曲。

它们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现手法,通过丰富的角色塑造和情节设置,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

2. 传统手工艺:中国传统手工艺包括刺绣、剪纸、泥塑、陶瓷制作等多种形式。

这些手工艺品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美学风格,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3. 传统音乐:中国传统音乐源远流长,拥有丰富的曲调和乐器。

如古筝、琵琶、二胡等民族乐器,以及各种民间歌曲和器乐演奏。

传统音乐在表达情感、传递文化信息方面具有独特的魅力。

4. 传统舞蹈:中国传统舞蹈是一种富有表现力的艺术形式,包括民间舞、宫廷舞、宗教舞等。

这些舞蹈以其优美的动作、独特的服饰和道具,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生活场景和人们的精神追求。

5. 传统戏剧:中国传统戏剧包括皮影戏、布袋戏、木偶戏等多种形式。

这些戏剧以其生动的表演、寓意深刻的故事情节,为观众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和思考。

6. 传统书法:中国传统书法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包括楷书、行书、草书等多种字体。

书法家们通过笔墨的运用,将文字赋予了美感和生命力,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7. 传统绘画:中国传统绘画包括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多种形式。

画家们通过线条、色彩和构图的运用,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美丽景色和人们的情感世界。

8. 传统建筑:中国传统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艺,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如故宫、长城、布达拉宫等著名建筑,都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代表作品。

9. 传统医药:中国传统医药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经验的医学体系,包括中医、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

中医药学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妈祖信俗 呼麦 南音 热贡艺术 西安鼓乐 粤剧 藏戏 中国传统桑蚕丝织 技艺 宣纸传统制作技艺 端午节 中国朝鲜族农乐舞
昆曲 古琴艺术 新疆维吾尔族木卡姆艺术 蒙古族长调民歌 京剧 针灸
4、地域性 表现在不同地区、种族、信仰的群 体、个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 5、稳定性
6、综合性 (1)构成因素的综合 蒙古族长调民歌与其语言、文学、历史、宗
教、心理、世界观、人生观、生态观、风俗习 惯等紧密联系。 妈祖信仰通过神话、传说、故事、音乐、舞 蹈、戏曲、叙事歌谣、游戏、祭典、民俗、等 形式表达。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性质
1、传承性 (1)传承方式
家族式传承 师徒式传承 社会化传承
(2)传承特点:
口耳相传 不反对变化,鼓励变化
2、活态性
(1)文化内涵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并传达 给受众的。 (2)在传承、传播过程中的变异、创新。 牛郎织女传说
3、无形性
(1)主要依据人能否直接感知到事物形象 而得出的。 (2)是抽象的文化思维,存在于人们的观 念且随着人们观念的变化而变化。 (3)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质的无形性不排斥 其在存在和传承时的有形性。
(2)功能的综合性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9年公布的“急 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项 目: 羌年 中国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9年公布的“人 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项 目
中国篆刻 中国雕版印刷技艺 中国书法 中国剪纸 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 南京云锦织造技艺 花儿 侗族大歌 格萨(斯)尔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 玛纳斯
世界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志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 文化部公示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的门类
(1)民间文学 ( 2)音乐 ( 3)舞蹈 ( 4)戏剧 ( 5)曲艺
( 6)杂技与竞技 ( 7)美术 ( 8)手工技艺 ( 9)传统医药 ( 10)民俗
第四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参考书目:
1、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王文章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向云驹著, 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 3、非物质文化遗产精要(新版),段宝林 著,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4、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牟延林等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5、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邹启山 主编,大象出版社,2006。 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数字博物馆)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
(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 内涵界定 1、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 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 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 与之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 化场所。
2、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 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2)表演艺术。
(3)社会实践、礼仪、节庆活动。 (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二)我国国务院的内涵界定: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和与之相关的文化空间。
1、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
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
现形式,(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
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传统文 化表现 形式
(1)口头传统,包括作为 文化载体的语言。 (2)传统表演艺术。 (3)风俗活动、礼仪、节 庆活动。 (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 知识和实践。 (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 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 场所
文化空间
世界遗产的组成部分
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
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
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 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 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
2、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 (2)传统表演艺术。 (3)风俗活动、礼仪、节庆活动。 (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6)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