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美术在中国的发展

合集下载

中国佛像艺术

中国佛像艺术

中国佛像艺术佛教作为中国的一种主要宗教信仰,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艺术。

佛像艺术作为佛教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不仅在佛教寺庙中起到崇拜的作用,同时也是中国传统美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具有宗教意义,更是一种精湛的艺术创作。

本文将介绍中国佛像艺术的历史、特点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佛像艺术历史中国佛教艺术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汉朝。

当时,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带来了宗教信仰和艺术创作。

早期的佛像主要以印度风格为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佛像艺术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唐代是中国佛像艺术的鼎盛时期。

在唐朝,佛教得到了国家的支持和官方的认可,佛教寺庙兴建迅速,佛像制作也达到了巅峰。

唐代佛像以邃密庄严、华丽细腻为特点,尤以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和佛像最为著名。

这些佛像在造型、服饰和表情上具有强烈的审美意义,展现了大唐盛世的繁荣和佛教信仰的深远影响。

宋代是中国佛像艺术的又一个重要时期。

宋代佛像注重内心的宁静和自我修行,注重表达佛教教义和思想。

佛像的特点是纤细秀美、青铜铸造和微笑的面容。

其中,南宋的释迦牟尼像和千手观音像被誉为中国佛像艺术的巅峰之作。

明代以后,中国佛像艺术继续发展,并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元素。

清代佛像更加注重细腻的雕刻和精湛的工艺技术,展现出雄奇壮观的气势。

二、佛像艺术特点中国佛像艺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深刻的宗教意义:佛教作为一种传播智慧和慈悲的宗教,佛像在艺术创作中起到崇拜和教育的作用。

佛像以庄严、慈悲和智慧的形象来传达佛教的教义和观念。

2. 独特的造型风格:中国佛像的造型风格独具一格,不同于其他地区的佛像,展现出中国文化和审美理念的特点。

佛像的形象通常是肥胖和腾云驾雾的形象,寓意着世界的虚幻和超自然的力量。

3. 精湛的工艺技术:中国的佛像工艺技术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从雕刻到铸造,从绘画到糊金,每一步都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和精湛的技艺。

细腻的雕刻和华丽的饰品使佛像充满了艺术的价值和观赏性。

从我国古代佛教绘画风格的演变看佛教艺术中国化

从我国古代佛教绘画风格的演变看佛教艺术中国化

从我国古代佛教绘画风格的演变看佛教艺术中国化
佛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宗教,佛教艺术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体现了中国化的特点。

佛教绘画作为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占有重要地位。

从我国古代佛教绘画风格的演变可以看出,佛教艺术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实现了中国化,融合了中国传统的绘画风格和审美情趣。

本文将从古代佛教绘画的起源、演变到中国化的过程进行阐述,以探讨从我国古代佛教绘画风格的演变看佛教艺术中国化的问题。

一、古代佛教绘画的起源
自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绘画便在中国逐渐形成并发展。

最早的佛教绘画作品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当时佛教绘画主要受到印度佛教艺术的影响,表现形式上更多地采用了印度绘画的风格和特点。

魏晋佛教绘画以洛阳石窟为代表,其作品主要表现一些佛教教义和神话的内容,整体风格较为质朴,线条简洁而清晰,造型平实而简约。

这些作品在形式与内容上均受到了印度佛教艺术的深刻影响,尚未实现中国化的特点。

三、佛教艺术的中国化过程
自唐代以后,佛教绘画在中国开始进一步实现了中国化,不断融合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和特点,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佛教绘画风格。

宋代以后,佛教绘画开始与中国传统绘画更加密切地融合在一起,佛教绘画的题材和形式也更多地受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

佛教绘画的题材更加广泛,不仅包括佛教教义和神话,还包括了佛教中的诸多神灵和菩萨,对佛教教义的宣扬也更加简洁而深刻。

在形式上,佛教绘画更多地运用了中国传统的绘画技法和审美原则,画面更加富有韵味和内涵。

佛教绘画与中国传统绘画的相互影响也使得佛教艺术在中国逐渐实现了中国化,成为了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印度到蓝田孔雀明王雕塑的形象看佛教美术中国化的过程

从印度到蓝田孔雀明王雕塑的形象看佛教美术中国化的过程

从印度到蓝田孔雀明王雕塑的形象看佛教美术中国化的过程佛教是一种源自印度的宗教,但在中国却有着深远的影响,甚至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佛教美术作为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中国发展出了独特的风格。

而蓝田孔雀明王雕塑就是佛教美术中国化过程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本文将从印度到蓝田孔雀明王雕塑的形象,探讨佛教美术中国化的过程。

我们需要了解印度佛教美术的特点。

印度佛教美术在形象上更加注重的是造型的华丽和宏伟,神态庄严肃穆,通常使用的材料是金、银、铜等金属,以及宝石、珠宝等。

在雕塑形象上,印度佛教美术更注重超脱尘世的神圣感和超凡脱俗的仙人气质。

而在中国,佛教美术则经历了与印度佛教美术风格的融合与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中国佛教美术更加注重的是与当地文化的融合和融化,对于物质的表现更注重的是朴实自然的表现,尊重人文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美学观念。

在佛教美术中国化的过程中,蓝田孔雀明王雕塑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蓝田县是陕西省的一个县城,也是中国古代一座重要的佛教文化城市,蓝田孔雀明王雕塑作为蓝田佛教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蓝田孔雀明王,亦称孔雀王明王或孔雀法王,是佛教阿弥陀世界的护法神。

在佛教经典中,孔雀明王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护法神之一,以孔雀为坐骑,手持各种法器,具有驱魔降魔的神力,也是佛教信众祈愿祥福、超度亲人的对象。

蓝田孔雀明王雕塑起源于印度,并在隋唐时期传入中国,成为中国佛教美术的一部分。

在中国,蓝田孔雀明王的形象与印度孔雀明王略有不同。

蓝田孔雀明王更加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和文化气质,具有更加亲和、质朴、自然的艺术风格。

蓝田孔雀明王雕塑的造型,更加强调了孔雀明王的威严和神圣感,但没有过分渲染金碧辉煌的华丽感,更加注重的是艺术的朴实和自然的表现。

在雕塑的手法上,蓝田孔雀明王采用了大量的临摹自然的手法,突出了孔雀明王的神态和体态,让人感受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仙人气质,同时又具有与人亲近的人文主义情怀。

蓝田孔雀明王雕塑还融入了中国传统的艺术元素。

浅谈隋唐时期佛教美术中国化的特征

浅谈隋唐时期佛教美术中国化的特征

艺术探讨123视界观.2021.06浅谈隋唐时期佛教美术中国化的特征杨昊(北方民族大学,宁夏 银川 750021)摘 要:佛教美术来自汉代进入东土以来,在吸收了中国的道家、儒家的文化之后于唐朝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其中在佛教美术方面尤其以佛画以及雕塑具有代表性。

关键词:隋唐时期;佛教美术;中国化自公元581年隋代伊始到唐代907年灭亡,期间300多年是封建社会极其繁荣的一个阶段。

隋代从南北朝分裂的局面中取得统一,而唐代更是吸取了隋代灭亡的教训,制定了许多有利于发展的国策。

所以唐代的社会经济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并且唐代开放包容的气度。

也促进了唐代与周边国家和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唐代的美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尤其在佛教美术方面,佛画与雕塑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一、佛教美术的发展背景在佛陀在世时,禁止任何形式的偶像崇拜,而佛教徒为了纪念释迦摩尼佛,则采用了法轮、足印和菩提树等来代表佛陀的形象。

这一点郭阳冠祺先生也曾说:“根据小乘佛教的观念,佛陀耶已涅槃,彻底摆脱了轮回,不应再以人形出现,因此印度早期佛教雕刻从未出现人形的佛像,而仅仅以菩提、法轮、祖籍等象征物代替佛陀的存在,这就是‘无佛像时代’”。

[1]在公元前四世纪末,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印度,希腊文明由此得以进入印度,这也就造就了印度的健陀罗艺术,而健陀罗艺术也是中国佛教雕塑的源头。

二、佛教美术中国化佛教传入我国的时间,大约是西汉末到东汉初。

时至今日,随着中华文化的不断发展,佛教在中国也有了2000多年的历史。

自佛教进入中国起,就开始与儒家文化和道家思想相融合。

而到了唐代以后,佛教艺术才算真正的完成了民族化与本土化。

在这期间,佛教美术不断地受到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佛像造型也不断的改变,具体体现在绢画,壁画以及雕塑方面。

其间,佛教美术中国化的特点十分值得深究。

下面就以佛画以及雕塑两方面的发展演变,看一下佛教美术中国画的特点。

(一)佛画隋唐时期是我国人物画,尤其是道释画的一个高峰。

佛教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公元一世纪传入中国的印度佛教,对中国绘画艺术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使中国绘画在绘画题材、审美理想、创作目的、创作理念及创作思维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形成一个超越东西方的、独具特色的中国绘画艺术理论作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

印度佛教及其艺术传入中国以前,中国与印度的绘画都是独立发展的,彼此并无多大相似之处。

当时,中国已基本形成了以楚画为基础,以雄伟、深沉、浪漫为审美倾向的艺术雏形,在绘画艺术上的成就已相当卓越,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在艺术上的优秀资质。

但从中国绘画的总体看,仍未脱去原始古拙的遗痕,还只是一种简单、直觉的对客观世界的描摹行为。

直至佛教思想和佛教艺术传入中国,聪慧的华夏民族经过分辨、选择、淘汰、消化,才逐渐形成了超越东西方的、成熟而独特的绘画艺术风格、艺术理论和艺术思维方式。

明·帝释梵天图前殿北壁西侧壁画(局部)北京法海寺佛教传入中国是在汉代,《后汉记》中记载:“初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顶有日月光,以问群臣。

或曰:西方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梦,得无是乎……”,于是遣使臣蔡愔、蔡景赴天竺录求佛法,并携佛经、释迦牟尼像返回京都。

这是关于佛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史料记载,也是佛教绘画传入中国的最早记载。

或许这其中含有太多传说的成份,但有一史实可以肯定,即印度佛教绘画在公元一世纪随佛教传入中国。

公元一世纪的西汉和东汉,是一个充满杀戮和毁灭的历史时期。

阶级之间、家族之间、民族之间、统治集团之间的斗争都十分尖锐,整个社会弥漫着血腥和死亡。

老百姓背井离乡、家破人亡,生活苦不堪言。

就连皇家贵族也对自己的前途充满恐惧,权势、金钱、美女、生命,一切的一切,刹那间都可能灰飞烟灭。

野蛮、残酷、悲苦的社会现实,使当时的中国人感到万分迷惘与困惑。

人们在困苦的生活中幻想,在无奈中寻求逃避苦难的种种途径和方式。

然而,社会现实让人们失望了,中国本土的宗教巫术让人们失望了,传统朴素哲学也让人们失望了。

佛教造像风格在中国的演变

佛教造像风格在中国的演变

佛教造像风格在中国的演变佛教于公元前五、六世纪兴起于印度。

并于东汉时期传入中国。

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佛教最初表现了它的独立性,然而随着时间的更迭,环境的改变,它开始不断的与中国文化相互磨合,进而融合,并最终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深刻影响着中国的文学、艺术、思想等各个方面。

我们单从佛教造像风格在中国的演变历程就可窥见一斑。

一、初传期汉代时佛教传入中国,当时中国的固有文化是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除此以外,道家的黄老学说,神异道术也大为盛行。

因此佛教被作为一种外来神仙方术进行传播,佛陀被视为神通广大的神仙,将黄老浮屠混而为一,国人普遍以中国式的思维与方式接受它。

因此,此时的佛教并未引起重视。

十六国时期多数统治者崇信和提倡佛教,印度佛教造像也随即传入,中国的佛教造像采用印度佛教造像的底本,通肩大衣,波发,薄唇的犍陀罗样式流行。

云冈石窟佛像二、磨合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汉代儒学丧失权威,以老庄为核心的玄学大为流行,玄学所讨论的问题为“有无”问题,与佛教般若学的中心问题“空有”较接近。

佛教的因果报应切合了统治阶级和大众的需求,作为统治压迫人民的麻醉剂,成为安定社会的主要力量。

在北朝的五个朝代中北魏存在的时间最长,佛教也以北魏最为盛行。

北魏早期佛教造像依然保持了它初传时期的特点,然而北魏孝文帝时“太和改制”,实行汉化政策,佛教造像呈现出了不同的造像风格,南方受魏晋文化熏陶,将佛与升仙思想结合,形成了一种以南士为本的“秀骨清像”风格。

后期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和发展,佛教发展过于强盛,北魏太武帝时实行灭佛政策,直到文成帝即位才复兴佛教。

据说文成帝时高僧县曜建议他在京城西部武周山下开凿洞窟,雕造佛像。

这即为云冈石窟中开凿最早的“昙曜五窟”。

青州隋代观音石像三、融合期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达到鼎盛,这不仅仅表现在对佛教的利用和译经事业的发达几方面,而且佛教造像也完成了它的汉化。

中国是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因此当时皇帝对于佛教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对佛教的传播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佛教美术对中国美术的影响完稿

佛教美术对中国美术的影响完稿

佛教美术对中国美术的影响佛教对中国文化发生过很大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

尤其是佛教的美术艺术,佛教美术是佛教绘画、雕塑等的总称。

最初随佛教从印度传入我国。

佛教传入,首先引起了美术创作队伍的变化。

此前美术创作基本上是由工匠(画匠)完成的,而此后则出现了具有较高文化知识的士大夫画家,孙吴的曹不兴,两晋的张墨、卫协、顾恺之等便是其中的先行者。

他们的绘画,尤其是佛画的创作在当时就令人瞩目。

晋明帝司马绍以为帝王之尊绘制佛像更是极大的推动了佛教美术的发展,而建寺造像、依经图变以求福报的民众心理则成为佛教美术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社会挈机。

唐代佛教美术的繁荣,正是在一大批专业画家和无数工匠、画匠的共同努力下,才取得了至今令人惊叹不已的伟大成就,成为光辉的艺术典范。

佛教美术的传人带给中国美术全新的内容,极大的丰富了人物群像的塑造。

且不说各种域外风光及世俗民情使人耳目一新,但就题材而言,就新添了变相画、经变画、供养人画等品种。

这种经变、变相的创作,至唐而趋于极致,出现了吴道子、张孝师、卢伽、杨庭光、王韶应等一大批杰出的美术大师。

他们创作了数以千万计的作品,遍布大唐帝国的都市乃至乡村,教化无数的民众。

即使是在现代社会,佛教美术依然是民众宗教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其次佛教美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精彩纷呈的不同流派,它促进了中国美术向多元化方向的发展。

唐张彦远《历史名画记》卷二说:“至今刻画之家,列其模范,曰曹,曰张,曰吴,曰周。

”此即后世所谓四家样,实指四种不同流派和风格。

于此同时,佛教传入给中国美术带来了全新的技法和理论。

就图案制作而言,佛教传入之后图样样式大大丰富,出现了狮子纹、忍冬草纹、锯齿纹等,尤其以莲花纹和佛光的大量运用,更增强了宗教艺术的表现力。

就构图而言,由于佛教美术的影响,焦点透视法得以广泛应用,人物形象立体感增强,栩栩如生而魅力无穷。

特别是凹凸法的引入,使图画艺术具有了浮雕的审美效果。

魏晋南北朝佛教美术的发展及影响

魏晋南北朝佛教美术的发展及影响

魏晋南北朝佛教美术的发展及影响摘要:魏晋南北朝之后,由于佛教美术大规模地传入中国,对中国原有艺术的审美取向、艺术风格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此期间,许多绘画、雕塑名家投身于佛教美术的学习和创作中,不断将外来佛教美术样式与中国传统艺术相结合,创造出了符合时代审美需求的风格与样式,既是对它之前先秦、秦汉美术的又是对它之后隋唐美术的开拓,起了转折与通筋舒络的作用。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佛教美术;绘画;贡献一、佛教艺术的汉化佛教绘画大致可以分为备佛教徒供养敬奉之用、备寺院殿堂庄严之用和供人欣赏的画家写意之作三种。

根据佛教绘画的目的和内容,备佛教徒供养敬奉之用的画像可分为尊像画、经变画和曼陀罗绘画三种。

备寺院殿堂庄严之用的佛教绘画可以是佛传图,也可以是本生图画,还可以是佛、菩萨、天龙鬼神的形象画。

佛、菩萨的画像通常被古代封建帝王利用,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因此中国绘画史上出现了很多佛教题材的卷轴画、石窟壁画,如敦煌石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中的壁画。

佛教是中国学术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但它却不属于中国学术固有的传统,是中国主流文化形态中唯一外来的成分。

佛教的传入,是中国学术发展史上最为重大的事件之一,自它的传入起,中国本土的文化在与外来的佛教文化的碰撞磨合中,自身开始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在中国美术发展史上,佛教与多民族文化在美术中的充分反映,是魏晋南北朝美术的一大特点,尤其是敦煌壁画等中国佛教典型作品,对后世文化产生的影响具有很大的代表性。

在此期间出现了曹不兴、顾恺之、戴逵、陆探微、张僧繇、杨子华、曹仲达等一批画家以及大量的寺院画工们,对于魏晋南北朝佛教中国化的历程功不可没,他们率先从感觉上以中国本土固有的文化心态改变了佛教面貌,并且反过来以外来的佛教中的艺术形象又影响着民族文化。

他们通过艺术创作进行了宗教与文化的在大融合、大普及,使佛教艺术中的外部形态深入到中国文化的观念之中。

这样,艺术造就的感觉模式便不再随佛教本身的兴衰而变化消失,反而使得无论是对佛教的倡导或反对,都变成了一种对佛教文化的深化认识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美术在中国的发展
佛教产生的背景
•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出身 于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 与我国的孔子大约是同一代。 • 佛教是释迦牟尼在广泛吸收 印度各种宗教和思潮的思想 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多方考 察和长期思考,适应当时的 社会而产生的。
早期佛教教义
• 认为人生是无边的苦海,永远 在生死沉浮间轮回,只有皈依 佛门,清心寡欲,勤谨修行, 才能超脱轮回,进入涅磐的理 想境界。
领 域 。 自 从 佛 教 传 入 中 国 , 与 中 国 传
还 以 它 强 大 的 生 命 力 渗 透 到 各 个 文 化
佛 教 不 仅 以 它 广 博 如 海 的 教 义 感 染 人 ,
谢谢观看!
中国四大石窟
龙 门 石 窟 麦 积 山 石 窟
云 岗 石 窟
莫 高 窟
• 云岗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 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 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 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 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 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会贯通, 由此而形成的“云冈模式”成为 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转折点。
• 麦积山石窟的塑像有两大明显 的特点:强烈的民族意识和世 俗化的趋向。除早期作品外, 从北魏塑像开始,差不多所有 的佛像都是俯首下视的体态, 都有和蔼可亲的面容,虽是天 堂的神,却象世俗的人,成为 人们美好愿望的化身。从塑像 的体形和服饰看,也逐渐在摆 脱外来艺术的影响,体现出汉 民族的特点来。

为 中 华 文 化 宝 库 中 的 重 要 财 富 。
法 、 绘 画 、 雕 塑 、 建 筑 , 它 们 已 经 成
许 许 多 多 优 秀 的 佛 教 文 学 、 音 乐 、 书
民 族 风 格 和 特 色 的 佛 教 文 化 , 产 生 了
统 文 化 相 融 合 , 从 而 形 成 了 具 有 中 国
古印度佛教
• 佛教在印度经历了1800年 的历史,其过程大致可分 为4个时期:原始佛教时期 (公元前6或前5世纪~4或3 世纪)、部派佛教(公元前 4或前3世纪~到公元元年前 后)、大乘佛教(公元元 年前后~7世纪)和密教时 期(约7~13世纪初)。在 后三个时期中还出现了很 多在理论和修持上不同的 派别。
玄奘之路
• 公元七世纪,大唐僧人玄奘踏 上了丝绸之路。他要前往遥远 的西方,寻求佛法。玄奘西行 取经往返17年行程5万里,带 回佛教经典。此后20年间,他 先后译经75部,1335卷。 • 在中国佛教史上,玄奘继往开 来,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他 留给中华民族的,除了佛教方 面的精神财富,更多的是一种 精神,一种对理想永不放弃、 对信念始终坚持的民族精神。
佛教大觉寺
菩提迦耶寺
• 菩提迦耶(Bodhgaya)位于印 度比哈尔邦伽耶城南10公里, 距印度东部最大城市加尔各 答607公里,是佛祖释迦牟尼 悟道之处,也是佛教信徒心 目中最神圣的地方。
菩提迦耶寺
佛教传入中国
• 在公元前后的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 据历史材料记载,佛教传入中国的路线 有三条: ① 越过帕米尔高原进入新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再沿着丝 绸之路传入内地 ② 经过缅甸到达云南,然后在傣族、布 朗族等几个少数民族中传播 ③ 通过尼泊尔跨过喜马拉雅山,形成了 藏传佛教
大雁塔
石窟艺术
• 石窟艺术是卓越的艺术珍品,它凝聚 了深厚的宗教感情,体现了鲜明的时 代风尚,展示了一段完整的历史画卷。 石窟艺术兼得天地精华与人间灵气, 融会中外的文化精粹,饱满浑厚,但 并不沉重晦涩,反而其活泼的视觉形 象能悦人眼目,令人抒怀赏心。莫高 窟、云冈、龙门与麦积山石窟,便素 有「中国四大石窟」之称。
玄奘雕像
大雁塔
• 大雁塔建于唐代永徽三年(公元 652年),是玄奘为藏经典而修 建,塔身七层,通高64.5米。被 视为古都西安的象征,原是大慈 恩寺的一座塔。 • 大雁塔是砖仿木结构的四方形楼 阁式塔,由塔基、塔身、塔刹组 成。全塔通高64.7米,塔基高4.2 米,南北长约48.7米,东西长约 45.7米;塔身底层边长25.5米, 呈方锥形;塔煞高4.87米。1、2 两层有9间,3、4两层有7间,5、 6、7、8层有五间,每层四面均 有劵门。
• 北朝时期莫高窟洞窟中,主像一 般是释迦牟尼或弥勒,主像两侧 多为二胁侍菩萨或一佛、二弟子、 二菩萨。塑像背部多与壁画相连。 窟内顶部和四壁满绘壁画。顶及 上部多为天宫伎乐。下部为夜叉 或装饰花纹。中部壁画除千佛外, 主要画佛传故事、本生故事和因 缘故事。
• 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 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公元494年)前后, 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 历史。有历代造像题 记和碑刻3600多品, 这些都体现出了中国 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很 高的艺术造诣。其中 以宾阳中洞、奉先寺 和古阳洞最具有代表 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