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在中国的发展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佛教两千年汉:佛教初传中国佛教初传中国,依附于黄老,当时人们把它看作方术的一种,或者是看作当时民间流行的信仰或巫术之一。
《后汉书》记载楚王刘英一方面崇尚黄老,另一方面又尊崇佛教,具有道家特点的黄老之学与佛教被人们相同看待。
佛教的精深教理在当时也不为人们正确理解,灵魂不灭和轮回报应的思想是人们理解的最初的佛教义理。
这时汉明帝在洛阳修建了白马寺,供印度来的僧人竺法兰与摄摩腾居住,并且译出了第一本佛经——《四十二章经》。
总之,这时佛教还不为大多数中国人熟知,主要流行于上层社会,处于依附于道家或道教的情况。
魏晋:走出依附的道路魏晋时期,所译佛经比以前有了很大的增加,大小乘经典相对完备;佛教的义学有了迅速的发展,佛学正在开始从依附老庄玄学独立出来,佛道儒三家相互影响和竞争;僧团的戒律学也有了进展,律藏被首次译出,汉地佛教汉人授戒已经形成制度;汉人对于佛教义理已经有了自觉的需要,开始走出汉地到西方去求得佛经。
佛教已经开始从贵族府第走向了社会,在民间流传开来。
这时盛行玄学和佛教般若学说,佛教界因对《般若经》中的“诸法性空”的基本思想产生不同的见解,出现了“六家七宗”的学派。
道安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著名人物,朱士行是第一个到西方求取佛经的人,鸠摩罗什是中国第一个著名的翻译家。
南北朝:登上历史的舞台南北朝的统治者把佛教看作有助统治和维持社会太平的工具,除了扶持佛教外,还对其加紧控制管理,建立了佛教的僧官制度。
北朝佛教重视戒律与禅定,推动了起塔造像的活动。
在民间下层,观音信仰、弥勒信仰以及净土信仰弥漫各地。
北朝佛教的禅学发达,对后出的禅宗产生影响。
南朝的禅学对后出的天台宗有重要影响,南方的佛教义学讲求佛教精神实质,在理论上多有发挥,讨论佛性思想众说纷纭,据说达11家之多。
南北朝译经事业非常繁荣和发达,国家组织译场,很多重要的印度佛教经典都被陆续翻译出来,中国僧人自己撰写佛书,甚至编纂伪经。
佛教界内部还产生许多专门研习某一经典或以印度佛教的某一派经典为主的学派。
中国佛教的发展历程

中国佛教的发展历程中国佛教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
最早传入中国的佛教教派是大乘佛教,也被称为南传佛教。
当时,佛教徒通过丝绸之路从印度传入中国,最早在中国的中原地区得到传播。
此后,佛教逐渐在中国各地扎根,形成了各个教派和宗派。
公元4世纪,东晋末年,佛教在中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当时的南昌王朝皇帝为了增加国家的道德和政治稳定,开始大力推崇佛教。
佛教寺院得到皇帝的支持,大量佛教经典被翻译成中文,佛教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中国的信仰基础逐渐加强。
唐朝时期,佛教得到了更多的政治和社会地位。
唐朝皇帝亲自供奉佛像,并修建众多的佛教寺庙。
佛教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宗教之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中国也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和变革。
五代十国时期和北宋时期,佛教的兴盛逐渐受到了其他宗教的竞争。
尤其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复兴,对佛教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到了明代,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明朝皇帝崇奉佛教,并且大力支持佛教的建设和传播。
当时,佛教寺庙数量和僧侣人数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
清朝时期,佛教仍然在中国保持着较高的影响力,但在晚清时期和民国时期,佛教开始受到现代化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信仰者逐渐减少。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佛教在中国经历了一段相对困难的时期。
毛泽东时代的政治运动对佛教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寺庙被关闭,僧侣被迫离开。
然而,改革开放以后,佛教又得到了一定的复兴,寺庙重新开放,僧侣数量逐渐增加。
至今,中国佛教仍然是中国的主要宗教之一,有大量信徒和寺庙。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既是宗教信仰的传播史,也是政治、社会和文化变迁的一个缩影。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精品】

佛教在中国各时期的传播与发展佛教在世界三大宗教中传入中国最早,迄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
它在我国的影响,不仅波及政治以及经济领域,而且广泛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隋唐以后,佛教逐渐中国化,从而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在中国经历了一个由盛到衰的过程。
一,佛教开始传入中国(1)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的确切时间说法不一,历史上一般以东汉明帝感梦遣使求法说作为佛教传入中国的标志。
明帝一次夜里做梦,见一金人身长一丈六尺,头顶有白光,从空中而来,飞行殿上。
明帝醒后召集群臣卜梦,在场的傅毅回答道:“臣闻西域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梦将必是乎?”明帝听了他的话,就派蔡愔、秦景等,到天竺去访求佛法。
遇见了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两僧,于永平十年同到洛阳。
明帝极为欣喜。
随在洛阳城西门外建立精舍,以处两僧。
迦叶摩腾(如图所示)和竺法兰都是中印度人。
摩腾通晓大小乘经典;竺法兰诵习经论,多至数万章,印度尊之为师;二人皆以弘布佛法为己任,志趣相投,所以不怕路途遥远,随从汉使来到中国。
佛教初次东来,信仰的人并不多,影响很小;这两人到后,佛教在中国渐有影响力,信仰的人也渐渐多起来。
(2)东汉末年:佛教传到中国后,能在宗教上占一位置,是在东汉末年了。
此后直至三国时期,佛教的流传甚为缓慢。
起初,只是在王室宫廷的狭小天地之内信奉,到西晋才逐渐推至民间。
当时佛教被认为不过是一种神仙方术,一种与黄老并列的祠祀化的东西,只是在中国传统信奉的神仙谱里,又增添了一位释迦牟尼而已。
在汉代,佛教大体处于这样一种状态。
二,佛教进入鼎盛时期隋唐时期:隋唐时,佛教在中国通过4-5个世纪的流传,在中国佛教史上达到了顶峰。
此时,南北政治统一,历代皇帝扶持佛教;文化交流融洽,大量佛经被译出;寺院经济发达,使佛学离开经院而转向寺院。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佛教也随之走向异说求同求通求综合的趋势,由南北朝的学派进而形成若干新的宗派,有天台宗(图为天台宗三祖慧思大师)、华严宗、三论宗等,判教成为各宗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隋唐佛教的一大特色。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佛教作为一个东方哲学体系,源于印度,经过长时间的影响和变革,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始于东汉时期,历经了风雨、变化,到现在仍然在中国生根发芽。
一、佛教的传入和传播传说中,汉代初年,西域僧人佛陀跋摩来中国传教。
但是最早确凿的佛教传入我国的时间是公元 148 年。
当时,汉朝武帝派遣张骞前往西域,张骞顺道将一位佛教高僧带回了中国,并献给了武帝。
佛教的传入标志着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同时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好奇心和接纳。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始终不是一帆风顺的。
早期,由于佛教经文语言不通,加之中国社会秩序的不稳定,导致了佛教的传播十分困难。
但是,随着汉朝多数难民来到中国内地后,佛教有了一定的发展,并渐渐产生了自己的影响力。
隋唐时期,由于国家兴盛和富强,民族精神重新复苏,加强了对佛教的传播和研究,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达到了巅峰。
二、佛教在中国的演化与发展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不断地融合、渗透和变化,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佛教在中国的演化与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译经期译经期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最早阶段。
当时,主要的活动是将佛经翻译成汉语,这一时期不能称之为佛教正式传入中国的时期。
这一时期,佛教的传播十分困难,大部分佛经虽然翻译成了汉语,但是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2. 敦煌壁画时期敦煌壁画时期是佛教在中国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敦煌壁画成为佛教艺术的代表之一,也是佛教文化的宝库。
敦煌莫高窟所绘的佛像、佛事与佛经故事,色彩明丽、生动逼真,展现了佛教艺术的高度和独特性。
敦煌壁画时期,佛教渐渐深入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并开启了佛教在中国的新纪元。
3. 涅槃思想融合时期涅槃是佛教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在涅槃思想融合时期,涅槃思想成为佛教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一时期,许多涅槃思想的代表人物被人们传诵和崇拜,如法然、道炬等人。
这一时期,佛教的影响力进一步加强。
佛教对中国的影响(五个时期)

佛教对中国的影响(五个时期)佛教对中国的影响佛教是世界性三大宗教之一。
它于公元前六世纪晚期产生于古印度,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内陆。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中国化,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浩瀚的佛教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说,欲认识中国文化,不可不了解佛教,不可不稍知佛教典籍。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至今已2000年。
它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的传统思想和文化。
历史上真实的佛教决不是一种孤立的信仰,它一直与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各种哲学思想,民间的风俗习惯,社会道德乃至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结合任一起。
中国佛教虽然与印度佛教有渊源和继承关系,但佛教传入中国后,就逐步结合中国社会历史的特点,接受着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影响和改造,然后才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并产生了大量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精神和新面貌。
中国佛教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成为中国文化思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佛教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汉代佛教。
此期佛教刚传人中国,以佛经翻译、解说、介绍为主,翻译的主要是禅经和《般若经》。
这时期,人们把佛教看成是黄老之学的同类,禅学被看作是学道成仙的方术之一,佛教是在与道教方士思想结合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
所以,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佛道时期。
第二个时期是魏晋南北朝佛教。
此期佛教被大量翻译,中国僧侣佛学论著纷纷问世,般若学出现了不同学派,民间信仰日益广泛和深入。
著名大师有道安、慧远、鸠摩罗什和僧肇等。
重要佛学思潮,一是般若学?quot;空论,二是因果报应和神不灭论。
此期,佛学受到了当时玄学的影响。
所谓玄学是以《老子》、《庄子》、《周易》这几部书作为基础结合当时的现实政策而发展成的一种不同于汉代经学的新理论。
它研究体用、有无、本末这样一些比较抽象的理论,广泛地影响了当时佛教的发展。
所以,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佛玄时期。
第三个时期是隋唐佛教。
此期,是佛教的全盛时期,也是它中国化的时期。
这时期翻译过来的佛教典籍已极为丰富,随着政治的统一,经济的发展,文化交流融合趋势的加强,佛教得到空前的发展,创立了不少新宗派。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佛教是一种源自印度的宗教,于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逐渐在中国形成独特的风格,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佛教起源于印度,公元1世纪时传入中国。
当时,中国正处于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对传统宗教的信仰产生了怀疑和迷茫。
佛教的传入为中国社会带来了新的宗教思想和信仰方式,迎合了人们对精神寄托的需求。
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1. 初期传播: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是通过丝绸之路,随着商人和僧侣的来往,逐渐在中国北方地区传播开来。
最早的佛教寺庙建立在西北地区,如敦煌莫高窟等。
2. 官方推广:东汉末年,佛教开始得到皇室的支持和推广。
曹操、曹丕等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化名人都对佛教持有宽容和赞赏的态度,使得佛教在中国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3. 翻译经典:佛教经典的翻译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早期的翻译家如鸠摩罗什、玄奘等,将佛教经典翻译成汉语,使得普通民众也能够理解和接受佛教的教义。
4. 地方传播: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不仅局限于中原地区,还逐渐传播到南方和西南地区。
南方地区的佛教以禅宗为主,强调内心的冥想和修行;西南地区的佛教则融合了当地的土著宗教信仰,形成了独特的地方佛教文化。
三、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 文化影响: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对中国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艺术如佛像、壁画等成为中国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的思想也渗透到了中国文学作品中。
2. 社会影响:佛教强调慈悲、善良和智慧,对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佛教的僧侣们积极参与慈善事业,为社会提供了帮助和救助。
佛教的教义也对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产生了影响。
3. 宗教融合:佛教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与中国的传统宗教如道教、儒教等发生了交流和融合。
佛教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形成了中国佛教的独特风格,同时也对中国传统宗教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佛教发展史述论

中国佛教发展史述论佛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自东汉时期传入中国以来,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成为了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佛教虽然起源于印度,但是在中国却经历了不同的变革、发展与演变,形成了具有独特特色的中国佛教。
一、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佛教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
东汉王朝政治腐败,民众生活困苦,社会民生问题严重,人民急需源自外部的安慰和精神支持。
正好这时期,印度佛教僧侣南传摩诃僧伽(罗什缚梵)来到中国传播佛教。
他将佛教带到了洛阳,同时开始翻译佛经。
罗什和他的弟子们对佛经进行翻译,将佛教知识传入了中国。
此后,佛教逐渐在中国发展壮大,并形成了不同于印度原本的佛教文化。
二、几个重要的佛教历史时期中国佛教发展中存在着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时期为唐朝和南北朝时期、宋朝和元朝时期等。
(一)唐朝和南北朝时期唐朝和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的佛教文化呈现出“唐代兴盛”的特点。
在这期间,佛教得到普遍认同和推崇,并逐渐融入当地民间文化。
唐代时,人民将佛教和道教、儒学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新的信仰模式。
佛教的传播和推广,对于唐朝文化的发展也起着巨大的作用。
(二)宋朝和元朝时期唐朝后期,佛教文化逐渐式微,但是到了南北朝之后,佛教文化重新复兴。
进入宋代,佛教得到了更加重视。
在这个时期,佛教文化逐渐从华北转移至南方,出现了南宗和北宗的区别。
而进入元朝,由于外来文化的影响,佛教文化逐渐走向多元化。
三、中国佛教文化的特色中国佛教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在印度传入中国后,经过中国人的重新演绎和善加利用,产生了很多新的特色。
(一)译著数量众多、翻译质量高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对佛经以及其他一些佛教经典的翻译质量在世界上是非常出色的。
其翻译数量众多,翻译的质量也非常高,具有世界级水准。
中国官方早在唐代时就设立了翻译部门,负责翻译佛经及其他文化文献,积累了广泛而深厚的翻译经验。
(二)佛教艺术成就中国佛教艺术成就是其文化最值得一提的一部分,这其中涉及佛像雕塑、佛教壁画、佛经书法等多个领域。
佛教在中国的流传与社会生活变迁

强调家庭和睦, 社会和谐
04
佛教与文化交流
THEME TEMPLATE
佛教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佛教传入中国:通过丝绸之路,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
佛教对中外文化交流的贡献:佛 教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载 体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佛教与 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 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05
佛教的现代价值与 未来发展
THEME TEMPLATE
佛教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心灵慰藉:为人们提供心灵上的安慰和引导,帮助人们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压力
道德规范:提倡慈悲、智慧、道德等理念,引导人们遵守道德规范,促进社会和谐
文化传承: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文化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身心健康:通过禅修、瑜伽等方法,帮助人们调节身心,保持身心健康
传播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形成了许多佛教宗 派
发展阶段:隋唐时期,佛教达到鼎盛,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佛教寺庙和僧 人
融合阶段:宋元时期,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 色的佛教文化
衰落阶段:明清时期,佛教受到政治和文化的影响,逐渐衰落
复兴阶段:民国时期,佛教在中国重新兴起,出现了许多佛教组织和活 动
导
佛教对人类未来 的影响:佛教的 教义和修行方法 可以帮助人们更 好地面对生活中 的困难和挑战, 促进人类社会的
进步和发展
佛教的贡献:佛 教在中国历史上 有着重要的地位 和影响,为中华 文化的传承和发 展做出了重要贡
献
感谢观看
THEME TEMPLATE
佛教在中国的 流传与社会生 活变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在中国发展状况
佛教是在距今2500多年前的公元前6-公元前5世纪,由释迦牟尼所创立。
佛教开始仅在中印度恒河一带流传。
到公元前3世纪古印度孔雀王朝时期,在阿育王的扶植、倡导下才开始在古印度各国广为流传。
此后,传教士到达西域(指今中亚西亚各国和我国新疆的不少地方)传教,西域不少国家、民族开始信奉佛教。
佛教在古印度的发展变化经历了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教四个时期。
各个时期都曾有过辉煌,出现过不少著名宗师。
到公元13世纪,由于内部、外部的多种原因,使佛教在自己的故乡印度,仅一个世纪就几乎全部消亡了。
数以千计的佛寺被荡平,数以万计的经典被销毁,数以十万计的僧侣改宗。
直到19世纪,佛教才从斯里兰卡又传回到印度,才有所恢复,但发展甚微。
大乘教兴起于公元1世纪。
佛教最早从西域传入我国,至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
公元前2年,西汉哀帝时,西域大月氏使者伊存到汉朝通好,曾向博士弟子景卢口授《浮屠经》,中国统治阶层始知佛经。
1998年3月,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扩大会议一致确认:“公元前2年‘伊存授经’作为佛法初传标志”。
历史上佛教界、史学界不少人士认为: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派郎中蔡音等18人赴西域迎请佛法,在大月氏邀请到天竺(古印度)“沙门”(僧侣)摄摩腾和竺法兰,以白马驮载佛经和佛像到达东汉都城洛阳,最高统治层开始信奉佛,因此以公元67年作为佛教进入中国的时间。
永平十一年,东汉朝廷在洛阳城西2里处专门修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寺院——白马寺,供两位高僧居住、翻译佛经(《四十二章经》)和传播佛教。
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佛教在统治层已有了相当的影响,并开始传到民间,这时,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出家当和尚的人朱士行,他于公元260年西行求法,开西行求法之先河。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3年),由于统治高层地需要和提倡,佛教得到很大发展,印度佛教主要派别已进入中国。
佛教经典也大量翻译过来。
史载,早在魏晋时期即译经702部、1493卷。
此时,各地广修佛寺,削发出家的僧侣人数迅速增加。
南朝梁武帝还亲自制文发愿,舍道归佛,四次舍身同泰寺,将佛教定为国教。
当时(约公元500年前后),仅建康(今南京)一地就有寺庙500多座,僧尼10万余众。
北魏末年(约公元533年前后),全境有“僧尼近200万,寺院3万所。
”唐代诗人杜牧曾写下“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名句,反映了当时佛教的兴盛。
北魏武帝时,佛教在中国受到第一次大打击,即佛教史称的“三武一宗法难”中的第“一武法难”。
一百多年后,又发生了北周武帝灭佛事件,毁塔寺、焚经像、僧还俗,使佛教受到第二次重创,即“二武法难“。
但二次灭佛事件后不久,佛教又很快恢复了元气。
佛教界称,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佛教早期弘传时期。
从隋初(公元581年)到唐武宗毁佛(公元841年),前后约260年,佛教进入到鼎盛时期。
隋唐时期,统治者中不少人提倡佛教。
采用了利用、限制、整顿的策略,制定了度牒制度(出家人证书),加强了对和尚、尼姑的严格管理。
对僧侣采取不纳税、不当差,还敕给大量田地、山林作为寺产,使寺院经济得到
稳定发展。
这时,佛教界出现了许多有名大师,如智颐yǐ、吉藏、玄奘、窥基、法藏、慧远、慧可、慧能等,形成了许多佛教宗派,当时,影响最大的有三论宗、天台宗、慈恩宗、律宗、华严宗、净土宗、密宗和禅宗。
唐代,来源于印度的佛教,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佛教成为适应中国社会,为中国民众所接受的中国宗教。
这时的中国佛教在东南亚和日本都有极大的影响力,不少外籍僧人到中国学习佛教,学成回国后还创立了自己的佛教宗派,并奉中国佛教各宗派大师为祖师,将参学的寺院作为这一宗派的祖庭,使中国佛教各宗派名播域外。
同时,中国僧侣西行求法的更多了,到国外传教的也增多了,翻译佛经的事业更发展了,中国历史上的大翻译家、大旅行家玄奘就是这个时代的人。
唐末武宗时,发生了历史上第三次灭佛事件,据记载,毁佛寺数万座,令僧尼还俗达26万5千人。
这次灭佛事件后,佛教开始衰微。
五代十国时期,王朝交替频繁,社会动荡,佛教此时虽然保存下来,但大多数宗派次第衰落,唯禅宗较盛。
五代末年,后周世宗又发起了对佛教的重大打击,废佛寺3万余座,收铜佛像铸钱,令无数僧尼还俗,从此,佛教一蹶不振。
这就是佛教史称的“三武一宗法难”的“一宗之厄”。
宋代,太祖赵匡胤对佛教予以扶持、保护。
并派张从信到成都雕大藏经版,这是中国佛经最早的刻版。
赵匡胤还派人到国外求法和传教,使佛教得到了较大的恢复和发展。
宋徽宗信奉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有排佛之举,令佛教之僧尼改称道教称谓“德士”、“女德士”,想使道佛合一。
南宋时,国力不振,还常依靠度牒维持国家开支,这样佛教又得以发展。
元代,忽必烈称帝后,封西藏名僧八思巴为帝师,掌管全国佛教,统西藏政教。
元代藏传佛教(喇嘛教)和喇嘛僧人享有相当大的特权。
明代,因朱元璋少时曾在安徽皇觉寺为僧,开国后,支持汉传佛教各派,禅宗、净土宗、律宗、天台宗等又得以恢复。
同时,明代对佛教也严加控制,设僧录司,管理宗教、僧侣事宜;不许百姓任意出家,需经考试,才发给度牒。
朱元璋洪武三年派名僧慧昙为使臣出国,是僧侣出使国外的第一个大使。
清代,统治者开初崇奉喇嘛教,康熙、乾隆时,为振兴儒学,同时也信奉汉传佛教,继有禅宗诸系并起。
道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入侵,国势衰落,佛教随之衰微。
由上述佛教在中国发展过程来看,有许多值得深思的地方。
首先,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文字的功效是极大的。
佛教在中国之所以能广为流传,归功于大量佛经的翻译。
相对来讲,唐朝初年景教传入中国,在经典的翻译上可以说乏善可陈,留下的中文经典,数量既少又语意含混。
难怪在景教传入中国两百多年后,因为唐武宗灭佛的池鱼之殃,就此烟消云散。
但近代基督教的传播,一向是以圣经的翻译为第一要务,如今已有两千多种语文的译本,是任何宗教所不及的,极有助于基督福音的传播。
这是由历史中所学习到的教训。
然而佛教今日要在其它国家广传,最大的障碍也就是佛经的翻译了。
如何将汗牛充栋的佛经翻译为各国语言,几乎是难以想象的事。
因此,佛教如今要由亚洲传向世界各地,译经的问题将是一大难题。
其次,佛教思想与中国儒道思想的交流,是佛教在中国生根的主因。
在交流的过程中,或许有激烈的争辩,或许有穿凿附会的模拟,但是长久下来,终将会
达到会通的效果。
相反地,若是一个外来思想从未与本土文化有所交流,这种外来文化不是逐渐被湮没了,就是被孤立在一个群体中了。
前者就像是景教,后者就像中国的回教。
景教在华两百多年,却从未留下片纸只字,只有景教碑和敦煌石窟的景教经典被保存下来。
似乎在中国知识分子间,景教在佛教的阴影下,从未引起注意。
回教在中国则变成是少数民族的独特宗教,因此也就没有与儒道两家思想模拟、融摄等类的探讨。
再次,任何一种外来文化要被引入,是需要有适当的时机,也要有适当的“切入点”。
佛教传入中国是在儒学最低潮的时期,否则在儒学强大的势力之下,佛教是很难立足的,更谈不上发展。
同时,佛教是由西域经由中国北方进入中原的,当时中国北部大多是由非汉族的夷狄之人所统治,因此对来自印度的佛教,比较不会排斥。
这些社会的、历史的、政治的,以及哲学思想的因素,都是不容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