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福贻从痰瘀论淦骨伤科疾病验案2则
【针灸名家周德安:疑难杂症从痰治】

【针灸名家周德安:疑难杂症从痰治】古今医籍及历代各家对痰与疑难杂症的关系的论述颇多,有“顽疾怪病,均责之于痰”“一切顽疾怪病,皆从痰论治”的说法。
如《寿世保元》曰:“一切怪症,此皆痰实盛也。
”《医学入门》曰:“痰火所以生异证。
”除以上各家外,周德安教授的针灸治痰理论受金元时期医家朱丹溪的《丹溪心法》影响较大。
朱丹溪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倡导“相火论”,对气、血、痰、郁诸病的成因及治疗均有独到见解。
尤其对于因痰致病有精辟论述,曰:“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
”又曰:“百病中,多有兼痰者,世所不知也。
”指出诸般杂证多与痰相关,痰随气机升降,无处不到,是重要的致病因素:贮于肺为喘咳,停于胃为呕吐,凝于心膈为怔忡惊悸,客于经络四肢为四肢麻木不仁。
对于眩晕提出“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等理论。
周德安教授深受启发,认为各种顽疾怪病均与痰有密切关系,应从痰论治。
经临床反复验证,创立了针灸治痰的处方——“化痰方”。
腧穴包括中脘、内关、列缺、丰隆、公孙。
本方不仅可以治疗因肺脾气机不利引起的咳喘、咽喉不利、梅核气、胸闷、腹胀等多种痰证,亦常作为化痰的针灸基础方,加减化生出针灸“涤痰方”“豁痰方”“消痰方”,广泛用于由痰导致的多种疑难杂症,取得显著疗效。
“消痰方”是在“化痰方”基础上,加上金针王乐亭和国医大师贺普仁的相关针法而成,用于治疗有形实邪,如淋巴结核、腮腺炎、乳腺增生、急性乳腺炎、子宫肌瘤等。
治疗淋巴结核,周德安教授加用王乐亭6寸金针,从曲池穴进针,沿皮下经手五里透臂臑穴,因手阳明大肠经为多气多血之经,透刺三穴可行气活血;治疗乳腺增生、急性乳腺炎、子宫肌瘤等有形实邪,则配合使用贺氏火针局部点刺。
火针疗法属贺氏“三通法”之“温通法”,具有很强的激发经气、行气活血功效,此方虽名为“消痰”,实具“消痰活血”之功。
这也是周德安教授受朱丹溪痰瘀互结理论启发而总结出的方法,《丹溪心法》云:“痰夹瘀血,遂成窠囊。
周仲瑛运用虫类药验案3则

周仲瑛运用虫类药验案3则周仲瑛教授,以治疗疑难杂症见长。
周老师认为怪病、久病多为痰瘀作祟,所以,在治疗疑难杂病时,不仅强调辨证施治,还常配合使用虫类药物,因为虫类药多具有破血行血、化痰散结、搜剔止痛的功能。
兹选取使用虫类药治疗疑难顽症验案3例,交流如下。
1癌性痛症刘某某,男43岁,初诊日期:2001年6月19日。
1999年因脑膜瘤手术2次。
近2月来头痛,视力模糊,手足心热,大便溏日三四次,尿黄,苔薄质暗红,脉小弦滑。
证属风痰热毒瘀阻,清阳不展。
药用:水牛角片(先煎)15g,赤芍10g,生地黄12g,牡丹皮10g,白薇15g,炙全蝎5g,炙蜈蚣3条,制天南星10g,炙水蛭5g,炮穿山甲(先煎)6g,炙僵蚕10g,山慈菇12g,泽兰、泽泻各15g,枸杞子10g,天冬10g,蜂房10g,川芎10g,日服1剂。
患者服药2月余,于10月29日复诊,头痛缓解,手足心发热,大便正常,苔黄质暗紫,脉细滑。
证属风痰热毒瘀阻,肝肾下虚。
于上方加地骨皮12g,改枸杞子为15g,加黄柏10g,知母6g,制龟甲(先煎)10g。
12月17日三诊:头痛缓解,右目视糊减轻,稍有胀感,苔黄质暗,脉细滑。
上方去地骨皮、龟甲,改炮穿山甲10g,加炙鳖甲(先煎)12g,泽漆10g,白毛夏枯草10g。
12月31日四诊:头痛控制,右目酸胀减轻,多视仍模糊,失眠,尿频,夜尿3-4次,两足心热,大便不溏日一二次,舌苔薄黄质暗红,脉细滑。
证属风痰热毒瘀阻,肝肾阴伤。
药用:炙鳖甲(先煎)15g,白薇15g,山慈菇15g,泽漆15g,泽兰、泽泻各12g,炙蜈蚣3条,炙僵蚕10g,制天南星10g,天冬、麦冬各10g,天花粉12g,蜂房10g,炙全蝎5g,炙穿山甲(先煎)6g,牡丹皮10g,生地黄15g,川芎10g,川石斛10g,枸杞子10g,黄柏10g,知母10g,山茱萸10g,熟酸枣仁25g,地骨皮15g,土鳖虫5g,瓦楞子15g。
此后以此方为基础(失眠加苦丁茶10g,夜交藤25g;尿频加覆盆子12g,煨益智仁10g)约半年,于2002年5月29日再诊:MRI复查未见新病灶,头痛未发,视物清晰,食纳知味,大便稍软,尿黄,睡眠尚可,苔黄、舌质暗红,脉细弦滑。
周仲英痰瘀相关论百草居

周仲英痰瘀相关论百草居(一)气病失运,津凝为痰;血滞为瘀,痰瘀乃生气为血帅,血之在脉中流行,有赖于气之率领和推动。
气病则津、血运行失常。
如气机郁阻,气不运血,血亦随之而涩滞;血瘀又能阻滞气机,二者互为影响,促使病情发展。
若气郁不能布津,则津液凝聚成痰,而痰阻气机,又可加重气滞。
又如气虚不能推动血液,血流不畅而成瘀;不能输布津液,运化水湿,则水津停聚而成痰。
均以气病失运为先导。
痰是津液不归正化而变生的病理结果。
有有形、无形之分。
有形之痰,是指排出人体之外,视之可见,触之有物,或听之有声的痰;无形之痰,实质上是指一组具有痰的特性的症状或体征,是停滞在脏腑经络等组织中而未被排出的痰,它是周氏“痰瘀相关论”讨论的重点。
大凡六淫外受、七情内伤、饮食不节等因素,均可导致肺、脾、肾三脏的宣通、输布、蒸化功能失调,经络气化失宣,使津液潴留而为痰。
此外,肝气失于疏泄,导致三焦气化失宣,经络脉道壅闭,津液失于流行,亦可积聚为痰。
痰之为病,随气升降,无处不到,遇空则入,逢窍则停,得寒则凝,火逆则窜,因郁则结,气盛则涌,聚散难测,因而痰证所涉病证相当广泛,症状复杂,部位无定,变幻多端,系疑难怪症之源。
心主血脉,在他脏的相互配合下令血脉正常循环。
如因忧思郁怒,感受外邪等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血脉失主,则血液流速失常,或粘稠变质,壅塞阻滞于脉道,或离经溢出于脉外,均可停积留着而成瘀。
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可导致多种病证;不仅可以导致常见病、多发病,也是形成疑难重症的一个主要病理因素,如唐宗海云:“一切不治之证,总由不善去瘀之故。
”(二)津血相关,痰瘀同生,互为因果,而致痰瘀互结津与血异名同类,均属液体物质,为水谷精微所化生,流行于脉中者为血,布散于脉外、组织间隙之中者为津液。
通过脏腑气化作用,可出入于脉管内外,互为资生、转化。
因而痰瘀相关,实源于津血同源。
即同一种病因,可同时影响津、血的正常输化而形成痰瘀。
如热邪炼液蒸津凝聚成痰;血液受热煎熬,浓缩粘聚,结而成瘀;或因热迫伤络,血溢脉外,停而为瘀。
周仲瑛教授从痰瘀论治疑难病证的经验

周仲瑛教授从痰瘀论治疑难病证的经验周仲瑛教授从痰瘀论治疑难病证的经验学术籍冲人李七一导师周仲瑛目录一、导言二、理论源流三、痰瘀同病的病理生理探讨(一)气血津液运行障碍是痰瘀生成的基础1.气病为先2.津凝为痰3.血滞成瘀4.痰瘀互结(二)脏腑功能失调是痰瘀生成之根本1.心病痰瘀2.肺病痰瘀3.脾胃痰瘀4.肝病痰瘀5.肾病痰瘀6.四肢骨节经络痰瘀四、痰瘀同渍病辨识要领(一)望病(二)闻病(三)问病(四)切病(五)实验室参考依据五、痰瘀同治大法举要(一)审证求因施治1.温通祛寒、化痰祛淤法2.清热化痰、凉血祛淤法3.润燥化痰、活血祛淤法4.燥湿化痰、活血祛淤法5.理气解郁、化痰行瘀法6.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法7.养血活血、化痰消淤法8.滋阴化淤、活血消淤法9.温阳消阴、化痰活血法(二)区别脏腑病位治疗1.宣利肺气、化痰祛淤法2.养心通脉、活血化淤法3.运脾和胃、化痰活血法4.疏利肝胆、化痰祛淤法5.平肝熄风、化痰活血法6.补肾化痰、活血利水法7.开窍醒脑、化痰活血法8.宣痹通络、化痰祛淤法9.软坚散结、化痰祛淤法(三)临证治则述要1.攻邪治标—化痰祛淤2.从本图治—调补五脏3.疏利气机—助消痰瘀六、痰瘀同病验案(一)肺胀(慢阻肺并发急性感染(二)咯血(支气管扩张并发出血(三)心悸(心率失常(四)胃痞(慢性萎缩性胃炎(五)胃痛(慢性胃炎(六)胁痛(肝管结石,胆囊大(七)胁痛(慢性乙型肝炎(八)郁证(神经官能症(九)眩晕(颅内血肿(十)眩晕(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十一)失明(眼底出血)(十二)中风(脑血栓)(十三) 痹(类风湿性关节炎)(十四) 痹(类风湿性关节炎)(十五)消渴(垂体性尿崩症)一、导言吾师周仲瑛师承家学,学识渊博,临证多年,效验卓著,尤善诊治疑难病证。
提出:所谓疑难病证主要指当前治疗乏术,乏效的一类疾患。
其中有的现代医学诊断不明,有的缺乏特异性有效疗法,有的治法及药物有明显毒副作用。
但根据中医理论指导,遵循临床诊疗体系辩证论治,往往收到出乎寻常的疗效,甚至能起沉疴而愈痼疾。
近现代名医验案类编《八》

例四肖××,男,46岁,门诊号:1163初诊日期:1977年1月29日。患者肝痛、腹胀已四年余,四年前因恶心厌油胃胀,谷丙转氨酶680单位,麝浊20单位,开始中西药治疗,以后肝功能反复波动。至1977年1月15日做肝吸虫皮试(+),复查谷丙转氨酶570单位,麝浊20单位,白蛋白3.34克%,球蛋白4.32克%/脾大肋下1.5厘米。1月25日十二指肠胆汁引流:三管全部胆汁总量70毫升中,共有肝吸虫卵1535个。追询1963年曾在北京xx饭馆多次吃过生鱼片。西医诊断,①肝吸虫病;②慢性肝炎(稳定型)。当时症见:肝区疼,胃疼,腹胀,尿黄,大便干稀不调,肝掌,鼻衄,腰疼,舌质稍红,苔白中心有裂。脉象沉滑辨证:脾虚湿困,胃失和降,热蕴血分。治法:健脾和胃,凉血利湿。方药:党参15克沙苍白术、木香、旋复花
例二西医诊断为肝炎后肝脂肪性变(脂肪肝)。肝郁气滞则胁肩,脾受肝制,运化失职,过食厚味则湿聚生痰,痰血凝聚,以致胁下痞块,故用舒肝理气、祛痰通络之法,因其体肥脉滑,故用涤荡湿痰,活血破瘀峻剂,如礞石、胆星、大黄、皂刺、三棱、莪术等。体弱者不宜用。
例三为慢性肝炎,两胁肋痛,午后低热,肝功能异常。证属肝邪久羁,营阴耗仿。虽同有胁痛,证情与例二迥然不同。故宜养阴柔肝,调气活血为法,以一贯煎为主方加减,效果尚好。
(包)、生储石各9克木瓜、冬瓜皮、茵陈各12克赤白芍、生地炭、小蓟、泽兰各15克草寇6克另:乌鸡白凤丸,每午服一丸。明矾30克、鸦胆子15克(去皮),研粉,装一号胶囊,每次饭后服一粒(每粒约含鸦胆子183毫克,明矾365毫克),日服三次。上方及丸药常服,胶囊粉剂间断5天。4月25日住某医院,继服上方汤剂、丸剂、胶囊粉剂。4月29日复查胆汁引流:肝吸虫卵共15个。谷丙转氨酶206单位,麝浊11单位,麝絮(卅),白蛋白3.23克%,球蛋白2.76克%。5月11日再诊,前方加百部9克,大枣10枚;丸剂、胶囊粉剂同前,又服十天。5月23日复查胆汁引流:肝吸虫空泡变形虫卵共22个/100毫升胆汁。肝功能全部正常,继服胶囊粉剂,10天以后复查胆汁引流:变形肝吸虫卵18个/40毫升胆汁。1978年3月追访,曾二次胆汁引流未见虫卵,肝功能全部正常。
周老治疗肺纤维化病例

周老治疗肺纤维化病例周老运用培土生金法治疗纤维化病例患者王某,男,62岁,大连人主诉:9个月前在大连第二人民医院诊为肺间质纤维化,曾用激素治疗。
现咳嗽减轻,痰少容易咯出,气短鼻涕带血,舌红苔白,脉沉细。
辨证分析:患者以咳嗽为主诉,经西医各项检查诊断为肺间质纤维化。
中医诊为肺痹,患者咳嗽伴有少许痰,气短流涕,带血,脉沉细为肺气虚,络脉不通。
舌红苔白为痰湿内盛兼有化热.纵观舌脉症,病位在肺,病属气血虚弱,痰湿内热伤络。
治以益气养血化痰凉血通络为法。
诊断:中医:肺痹西医:肺间质纤维化生黄芪20 银花20 当归10 甘草6旋复花10 桔梗6 浙贝10 穿山龙15石韦15 灵芝15 茯苓15 炒白术15党参15 侧柏叶15 白茅根15 仙鹤草1528付,水煎服,日一剂。
二诊:咳嗽,气短,上坡、上楼则喘,讲话即咳,痰多,便溏,日2-3次。
舌暗苔白,脉细无力。
生黄芪20 银花20 当归10 甘草6穿山龙15 石韦15 浙贝10 瓜蒌皮15紫菀10 冬花10 半夏10 橘红10灵芝10 红景天10 焦山楂15 焦白术15方解:本患者一诊时诊为气血虚弱,痰湿内热伤络,治以益气养血化痰凉血通络为法。
芪、银、归、草为芪银三两三,益气活血通络,为周老师治肺间质纤维化基础方。
旋复花、桔梗调理肺气宣发肃降,浙贝、穿山龙、石韦解痉止咳化痰。
党参、灵芝益气健脾,茯苓、白术健脾化痰,侧柏叶、白茅根、仙鹤草清热凉血。
药后病人肺热出血消失,二诊时以肺脾气虚为主证,治疗则加强益气健脾作用,用药仍前八味不变,这几味药为周老师治疗肺间质纤维化的最常用药,起到益气活血通络化痰行气作用。
紫菀、冬花化痰止咳,半夏、橘红燥湿化痰,灵芝、红景天益气扶正治疗气虚气短,改善缺氧。
焦山楂、焦白术健脾化痰涩肠止泻,起到肺脾同治,培土生金之效。
作者:***。
国医大师临床经验痰瘀辨治、肺系难治病……常用对药、方药的使用

国医大师临床经验痰瘀辨治、肺系难治病……常用对药、方药的使用常用的活血化瘀药物以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鸡血藤、丹参为主,化痰燥湿当以半夏、陈皮、瓜蒌仁、漏芦、杏仁、苍术、云苓、白术为主。
由于痰瘀相关,治痰即可治瘀,因痰化则气畅血活;治瘀即可治痰,瘀去则脉道通畅,而有助于痰消。
慎重选用化痰祛瘀药物才能获得较满意效果。
但是所用化痰祛痰药应选择平稳有效之剂,慎用虻虫、水蛭、甘遂、商陆等孟浪过剂,以免耗气伤血。
对药配伍瓜蒌皮、天花粉:周老在治疗肺部肿瘤、肺痈时,常用瓜蒌皮和天花粉配合使用,因瓜蒌皮具有清热化痰,宽胸散结的作用;而其根为天花粉,清热生津,润燥化痰,且有消肿排脓之效,两者合用,对于痰热与瘀热相搏而成的肺痈,及痰瘀互结气阴两伤的肺部肿瘤具有化痰祛瘀清热润燥之疗效。
半夏、天南星:半夏与天南星为同科植物,二药均具毒性,皆能燥湿化痰,为治湿痰、寒痰的要药。
然半夏专入脾胃,善治脏腑之湿痰:又为止呕要药,和胃降逆,辛开痞结,以治湿痰为主,天南星则兼走经络,善治风痰,能祛风定惊,兼能消肿止痛。
半夏燥湿健脾,以杜生痰之源:天南星开泄化痰,以搜经络中之风痰。
两药相伍,可散周身痰结,尤以祛风痰为著。
周老对于治疗肺癌时,多用两者配伍使用以起到清肺化痰解毒之效。
苏木、泽漆:慢阻肺后期,痰瘀饮互结者,周老常泽漆与苏木合用,泽漆辛苦而凉,有较强的行水消肿、祛痰散结之功,用于慢性咳喘伴有咽喉有痰不易咯出及咽喉肿痛者,多有较好疗效。
苏木咸能入血,辛能走络,功善活血祛瘀消肿,两者合用,能祛痰散结、活血行水,相得益彰。
杏仁、桃仁:周老认为桃仁苦甘性平,富含油脂,入肝经血分,逐瘀活血,润燥滑肠:对于治疗肺部肿瘤时,常取其活血化瘀之意,而治疗肺气失宣肃之咳嗽气喘同时伴有血瘀明显的患者,常配合杏仁使用。
如《圣济总录》双仁丸以二药各半两治。
杏仁苦辛而温,主入肺经气分,功专苦降润泄,兼辛宣疏散,善破壅降逆、疏理开通,并可降气定喘,宣肺止咳,润肠通便。
咳嗽从脾胃论治验案举隅

咳嗽从脾胃论治验案举隅发布时间:2021-11-02T01:48:22.64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23期作者:邓邦昌[导读] 中医治疗咳嗽的方法多种多样,更多的医家是从肺出发邓邦昌四川省凉山州冕宁县巨龙中心卫生院 615601摘要:中医治疗咳嗽的方法多种多样,更多的医家是从肺出发,又或是从内伤咳嗽、外感咳嗽来论治。
根据《素问咳论》可以知道,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五脏六腑均令人咳嗽,因此从其它脏器论治,在中医治疗上也有着大量的案例。
《素问咳论》中还说过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因此大量学者对于治疗咳嗽都是以肺、脾论治。
然而咳嗽根据脾胃来治疗的并不多见,笔者认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的上班族工作压力巨大,经常是吃外卖,然而好食肥甘厚味,夏季食生冷冰凉之品,导致脾胃受损,脾生痰湿,积聚于肺,引起咳嗽。
关键词咳嗽;脾胃论治;验案举隅;脾胃在中医体系中是极为重要的脏器,脾主运化,是帮助人体输送、消化、吸收的重要脏器,将水谷化为精微物质通过脾的运输功能输送至全身[1]。
脾主水液的运化,运水化湿一词可以表达脾对于水液的作用,脾受损而致气液运化失常,水液停滞积聚而化为痰,痰液存于肺[2-3]。
肺为华盖,肺主气司呼吸,上连接气道,外于皮毛而合,肺为娇脏极易受到其它脏器的干扰,脾又为肺之母,由于脾胃一体,肺受脾胃损伤的波及,其主气的功能紊乱,导致患者出现咳嗽咳痰等临床表现,笔者由脾胃来论治咳嗽,在临床应用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湿热郁结与肺致宣降失司案患者刘某,男性,28岁,2020年6月6日,因咳嗽1月余,昼夜咳嗽不止入院。
患者自述咳而无痰,口舌粘腻,无咽痛咽痒,自述偶有胸闷气短,无胸痛,患者体温正常,纳食尚可,夜寐安,二便如常,舌质红,苔稍黄腻,脉弱。
体格检查:患者咽部见明显充血,听诊两肺呼吸音粗糙。
入院后予以胸平片,胸平片示患者双肺肺纹理增粗,未见其它病变。
患者支气管激发试验结果为阴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 泽 兰泻 、 虎杖 、 月 雪 、 六 土茯 苓 清 利 湿 浊 , 血通 浊 。全 方 补 益 为 主 , 血 阴 阳兼 顾 , 时取 甘 温 之 活 气 同
1 g 赤 白芍 ( )5 , 首 乌 1 g 广 郁 金 1 g 川 芎 5, 各 1g制 5, 5 ,I 1 g 细辛 3 , 5, g 制附子 1g 肉桂 6 , 干姜 3 , 杞 子 0, g淡 g枸 1 g厚杜 仲 2 g六月雪 3 g 土茯苓 3 g 5, 0, 0, 0 。常法煎服 。
为 中 医 肾病 。
刘 某 , ,4岁 。2 1 女 5 0 0年 l 0月诊 。
患者有 慢 性 肾脏病 5年 , 色苍 白 , 冷 , 足 面 怕 手 不 温 , 神疲 倦 , 精 全身 乏 力 , 少气 懒 言 , 时有 浮 肿 , 下 肢 为 甚 。近 2月 来 , 日晨 起 则 有 低 热 , 热 不 恶 每 发
杂 志 ,0 3 9 5 : 4 2 0 ,( )1
[ 王 泽 旭 . 治 法 的应 用. 国 实用 医药 ,0 0 5 2 )2 0 2 】 反 中 2 1 ,(4 :2 [ 金 项 目 : 苏高校 优 势 学科 建 设 工程 资助 项 目】 基 江 第 一 作 者 : 静 (9 3 ) 医 学硕 士 , 院 医师 , 究 方 向 赵 18 一 , 住 研
1 ] 浅议 金 中反 中 更 伤正 气 , 当用扶 正补 益 之法 , 开 源 澄清 ” 使 正 盛 【 习栓 成 . 《 匮要 略 》 治 三 法 . 国 中 医基 础 医 学 “ ,
便 通 。用 温补方 法治 疗壅堵 之症 , 看似 不合 逻辑 , 实
际 是真 正的辨 证论治 , 乃 “ 因塞用 ” 此 塞 。 3 病性 反治
调 补 脾 胃; 夏 、 半 苏梗 、 陈皮 同用 , 燥湿 化痰 、 气宽 术 益气 健 脾 ; 行 当归 、 白芍 、 子 、 仁 温补 脾 阳 , 麻 润肠 通便 ; 仲 、 膝 温补 血 活 血 ; 辛 、 杜 牛 细 附子 、 肉桂 、 干姜 温 中祛 寒 ; 杞 子 、 枸
寒, 心悸 健忘 , 眠 多梦 , 差 , 失 纳 舌淡 胖 、 白 , 细 。 苔 脉 治 拟补 脾益 肾 , 气养 血 。处 方 : 益 生黄芪 3 g 0 ,潞 党参 1g 5 ,炒 白术 1g 5 ,炒 当归
收 稿 日期 :0 1 0 — 2 2 1— 6 2
编辑 : 如 海 傅
则 可 理清 思路 , 繁从 简 , 用益 气 润 肠 、 阳通 便 述 , 师辨 证 为脾 肾 阳虚 , 祛 采 温 孙 气血 不 足 , 然 用清 热 药 贸
的治 法 , 故孙 师采 用 参 芪汤 合济 川 煎 加减 。方 中黄 物 , 仅不 能 退 热 , 可 愈 伤正 气 。治 疗 当补 脾 益 不 还 芪、 党参 补 中健 脾 , 益气 固表 ; 白术 、 山药益 气 健 脾 , 肾 , 益气 养血 。 拟方 附子 理 中汤加减 。 黄芪 、 党参 、 白
服 用 1周 , 即见 热 退 , 热 未作 , 神 渐 可 , 低 精 症 状 好 转 , 足不 冷 。嘱其 继 续 服用 , 力 得 复 , 肿 手 气 浮 未再 发作 。 按 : 患者 长 期 以来 都 是 一 派 虚 证 , 患 有 宿 该 又
誊誊 赫
豢
誊篓 垂 誊 誊
i 莲
i
=
发 应 不 病 程 日久 迁延 , 肾阳渐衰 , 阴寒 内凝 , 故见 面色咣 白 , 人 实证 发热 , 热均 在 上午 , 为 脾 肾 阳虚 , 能散
四肢 不温 , 便清 长 ; 虚水 谷糟 粕 传送 无 力 , 见 布精 气 , 小 气 可 以致精 血 生化 之机 衰 弱 , 阴精 亏 损 , 热 内 虚
络; 患者 饱 受便 秘之 苦 , 制 大黄 不仅 泻 下攻 积 , 取 还 品 , 细辛 、 子 、 如 附 肉桂 、 干姜 , 动 阳气 以 生 阴精 , 推
可 活血 祛瘀 , 降泄 浊毒 , 进湿 热 瘀毒 由下排 出 , 促 制 此乃 “ 温 除热 ” 法 。 甘 之 用还 可 防止攻克 太过 而伤 正 。复诊 后 患者大便 难解
大 便 困难 。辨 证 当属 脾 。 虚 , 肾气 肾阳不 足 。一般 思 生 , 晨起 发 热 。又 因虚 热 内生 , 之 血虚 阴 精 亏耗 , 加 维 , 秘 一症 不外 强攻 通 下 , 辨 明该病 病 因病 机 , 心血 不足 , 便 但 出现 心悸健 忘 、 失眠 多梦 等症状 。综上 所
症状 已除 , 可去 制大 黄不用 , 加用 石韦 清利湿 浊 。
本 案患者 虽有 发热 , 不 可 以常法清 热治 疗 , 却 需
辨清标本 虚实 , 外感解 表 , 内伤补虚 。 常理是 “ 热病用
从本案可以看出 , 同是 便 秘 之 疾 , 因 不 同 则 凉药 ” “ 病 ,凉病 用温 药 ”但 疾病 通常 “ , 表里 不一 ” 乍看 , 治法 各异 。如常 人 因实证不 通便 秘 , 实秘 , 为 则可 以 热病 , 实 内寒 , 似寒疾 , 为热故 , 其 看 却 尤需 拨 开表 面 常 理攻 下通 积 治疗 , 乃 “ 因通 用 ” 此 塞 。如 因气 血 不 迷雾 , 看清疾 病本 质 。一如本 案 中“ 热病 ” “ 用 热药 ” , 足 , 动无 力 , 运 化 乏 源 等 虚 证 引 起 , 为 虚 秘 , 反其道 而行 之 , 推 或 此 此乃病 性反 治 ,热 因热用 ” “ 。 采 用 常法不 仅 不 能解病 人 之苦 ,还 可 能克 伐 太过 , 4 参考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