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辨析概要

合集下载

中医对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辨证与治疗

中医对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辨证与治疗

中医对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辨证与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是指影响心脏、血管及其相互关联的疾病,包括心脏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医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对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辨证与治疗有其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医对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辨证与治疗方法。

一、中医的辨证分型中医辨证是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症状等综合因素来进行分类的方法。

对于心血管系统疾病,中医通常将其分为气虚、血瘀、痰湿、阴虚等不同的辨证类型。

在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分型后,中医可以更加精确地确定治疗方案,提高疗效。

1. 气虚型气虚型心血管系统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群,常伴有气短、乏力、胸闷等症状。

中医治疗气虚型心血管疾病时,常采用补气药物,如人参、党参、黄芪等,以增加患者体内气血的供应。

2. 血瘀型血瘀型心血管疾病多见于中年及老年人,常伴有胸痛、心悸、舌下青紫等症状。

中医治疗血瘀型心血管疾病时,常采用活血化瘀的药物,如桃红、三七、丹参等,以改善血液循环,减轻动脉硬化等病症。

3. 痰湿型痰湿型心血管疾病常见于肥胖、血脂较高的患者,出现痰多、呼吸困难、浮肿等特点。

中医治疗痰湿型心血管疾病时,常采用祛痰化瘀的药物,如半夏、陈皮、茯苓等,以消除体内湿气,改善症状。

4. 阴虚型阴虚型心血管疾病多见于中老年妇女,常伴有心悸、手足心热、口干等症状。

中医治疗阴虚型心血管疾病时,常采用滋阴养血的药物,如熟地、枸杞子、当归等,以调节身体阴阳平衡。

二、中医的治疗方法中医对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中药汤剂、推拿按摩等多种方法。

这些方法相辅相成,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平衡,提高自身的免疫力,达到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目的。

1. 药物治疗中药具有调理整体机能的优势,在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中被广泛应用。

常见的心血管药物包括降脂药、降压药、补气药等。

中医药常常采用复方制剂,通过多个草药的配伍使用,以达到针对性治疗的效果。

中医药辨证施治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中医药辨证施治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中医药辨证施治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心血管疾病是当今社会常见的一类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等。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对于心血管疾病的辨证施治有着独特的优势。

一、中医药对心血管疾病的认识中医药对心血管疾病的认识源于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即中医药的五脏六腑学说。

中医药认为,心脏是人体的主要脏器之一,与其他脏器相互关联,共同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心脏、肝、脾、肾等脏器的功能失调有关,因此,中医药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时,注重辨证施治,针对不同的病因病机,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二、中医药辨证施治的原则中医药辨证施治的核心原则是“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病史等信息,确定病因病机,并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在心血管疾病中,中医药常用的辨证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医生可以判断出患者的体质、病情和病因,并据此制定治疗方案。

三、中医药辨证施治的具体方法1. 温通脉络:心血管疾病常伴有血管痉挛和血液循环不畅的情况,中医药可以通过温通脉络的方法来改善血液循环,减轻症状。

常用的中药有丹参、川芎、红花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心绞痛和心梗等症状。

2. 祛瘀化痰:心血管疾病常伴有血液凝结和痰湿阻滞的情况,中医药可以通过祛瘀化痰的方法来改善病情。

常用的中药有三七、薏苡仁、茯苓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溶解血栓,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生。

3. 益气养血:心血管疾病常伴有气血不足的情况,中医药可以通过益气养血的方法来改善病情。

常用的中药有黄芪、当归、党参等,可以增强心脏的功能,提高机体抵抗力,减轻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四、中医药辨证施治的优势1. 个体化治疗:中医药辨证施治强调个体化治疗,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这与西医药的“一药适用于所有人”的治疗方式形成鲜明对比,更符合患者的实际需求。

2. 综合治疗:中医药辨证施治注重综合治疗,即通过调整患者的生活习惯、饮食结构、心理状态等,改善整体健康状况,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中医内科学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中医内科学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中医内科学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类威胁人们生命健康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且多种多样。

中医内科学中的中医药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中医药的分类、心脑血管疾病的常见类型,以及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具体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医药的分类中医药,是指中国传统医学中所使用的药物。

根据其性质和功效划分,中医药可以分为草药、矿物药和动物药。

1. 草药:指从植物中提取的中药材,如黄芪、丹参等。

草药以其温和的性质和独特的药效,被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

2. 矿物药:指以矿物、金属等为原料提取的中药材,如磁性石、珍珠等。

矿物药常用于调整血液循环和改善心脑功能。

3. 动物药:指以动物身体组织或分泌物为原料提取的中药材,如麝香、蜂蜜等。

动物药在中医药中常用于补益心脑功能和调整内分泌系统。

二、心脑血管疾病的常见类型心脑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多种类型,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1. 高血压:高血压是指血压持续升高,超过正常水平的一种疾病。

它是心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中医药在控制高血压方面有一定的疗效。

2. 冠心病: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堵塞引起的心脏供血不足,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等。

中医药在缓解冠心病症状和改善心脏功能方面有一定疗效。

3. 脑卒中: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破裂或者堵塞引起的脑部供血不足,包括脑出血和脑梗死等。

中医药在恢复脑部功能和预防再发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三、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多以综合调理为主,既注重病因的诊断,也强调整体调节。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医药治疗方法:1. 中药汤剂:中药汤剂是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方式。

中药汤剂根据病情的不同,针对性地调配草药,并通过煎煮熬制成药物供患者服用。

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传统疗法之一。

中医心脑血管疾病的辨证与治疗

中医心脑血管疾病的辨证与治疗

中医心脑血管疾病的辨证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是指冠心病、心绞痛、心梗、脑卒中等疾病,近年来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的宝贵瑰宝,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辨证定位和治疗具有独特优势。

本文将探讨中医心脑血管疾病的辨证与治疗方法。

一、心脑血管疾病的中医辨证中医辨证是根据疾病的实质和临床表现,通过望、闻、问、切等四诊方法,将疾病分为不同的证候类型。

针对心脑血管疾病,中医主要有以下几类辨证:1. 血瘀病证血瘀是指血液循环不畅,导致血液凝聚在血管内,造成疾病。

血瘀病证的临床表现包括胸痛、心悸、舌质紫暗、脉弦细等。

针对血瘀病证,中医治疗常采用活血化瘀的药物,如川芎、桃仁等。

2. 阳虚病证阳虚是指机体阳气不足,血液循环不畅,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阳虚病证的临床表现包括头晕目眩、手足发凉、舌苔白等。

中医治疗阳虚病证常用温补药物,如人参、肉桂等。

3. 痰湿病证痰湿是指湿气停留在人体内部,堆积成痰,阻碍机体气血运行。

痰湿病证的临床表现包括胸闷、气短、舌苔厚腻等。

中医治疗痰湿病证常用化痰药物,如茯苓、半夏等。

4. 血虚病证血虚是指机体血液供应不足,导致心脑功能受损。

血虚病证的临床表现包括头晕、心悸、舌质淡白等。

中医治疗血虚病证常用补血药物,如当归、黄芪等。

二、中医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方法中医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包括草药治疗、针灸治疗和饮食调理等方法。

1. 草药治疗中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一直以来被广泛应用。

从中医辨证出发,选择具有活血化瘀、温补阳气、化痰祛湿、补血养心等作用的草药进行调配。

常用的中药方剂包括桃红四物汤、通心络散等。

2. 针灸治疗针灸作为中医独特的治疗手段,对心脑血管疾病也有一定疗效。

通过刺激人体穴位,调整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的目的。

常用的穴位包括足三里、心俞等。

3.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饮食与健康的密切关系,适当调整饮食习惯对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有一定作用。

建议多摄入富含维生素、膳食纤维和低盐食物,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摄入。

中医心血管学中医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

中医心血管学中医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

中医心血管学中医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心血管疾病是当今社会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给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中医心血管学作为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以其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中医心血管学中医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

1. 中医心血管学概述中医心血管学通过研究中医理论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总结了中医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中医心血管学认为心血管疾病多为“心病”范畴,不仅与心脏有关,还与脏腑功能调节失衡、脉络瘀阻、痰湿内蕴等因素有关。

因此,中医心血管学治疗注重调理脏腑功能、疏通经脉、祛除痰湿等,从而达到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目的。

2. 中医心血管学的诊断方法中医心血管学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四诊合参和辨证施治。

四诊合参是中医的基本诊断方法,通过望、闻、问、切四个方面的观察、听诊、询问和脉诊等手段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辨证施治是根据患者的病情表现和体质特点来判断证型,进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3. 中医心血管学的治疗方法3.1 药物治疗中医心血管学药物治疗是以中药为主要手段,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证候选用不同的中药进行治疗。

常用中药包括丹参、桃仁、川芎、桑白皮等,它们有活血化瘀、行气活血、舒筋通络的作用,能够改善心脏血液循环,缓解心绞痛、心悸等症状。

3.2 饮食调理中医心血管学强调饮食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根据中医理论,中医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制定相应的饮食方案。

一般情况下,应该避免高盐、高脂、高糖饮食,适当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保持合理的营养均衡。

3.3 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常用方法之一。

针灸可以通过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改善心脏功能,缓解心脏的症状。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心包经、手太阴肺经等。

针灸治疗通常需要长期坚持,可以辅助药物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3.4 推拿按摩中医心血管学中的推拿按摩是一种传统的非药物治疗方法。

通过按摩、推拿等手法刺激人体的穴位和经络,增加血液循环,改善心脏功能,缓解心绞痛等症状。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辨析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辨析

《 岳 全 书 云 : 血 无 气 不 行 , 非 气 不 化 。 在 临 床 实 践 景 “ 血 ” 中, 对于常 见证 属气虚血 瘀者 , 若心脉 瘀阻者 常喜 用太子参 、 生黄 芪、
黄精 等益 气补虚 , 、 丹参 赤芍 、 红花 等活血 化瘀 , ui 、 酌 ̄ )芎 降香等理 l 气通 滞 , 降香 量不可 大 , 但 大则 易伤心 气 ; 心 阳不 足者则 可加桂 枝 、 兼 甘 草 等通 阳化 气 , 心 阴 虚 者 则加 麦 冬 、 玉竹 、五 味 子等 养 阴安 兼
心血管疾病 已成为 目前世界医学领域的热点课题。深入研究心 血管疾病机制以及开发有效的心血管疾病药物 , 必将有益于心血管疾
病的 防治 。 中医药益 气活血 、 祛瘀 生新 等许多 治疗法 则以及 临床 的有
心血管 疾病以气 虚为本 , 为标 , 血瘀 血瘀 日久则 见痰瘀 互结之证 。 因此 , 在治疗 和选方 用 药等 方面 都要考 虑其特 殊性和 普遍性 。素 问 ・ 至真要 大论 》日 :谨 察阴 阳所在而 调之 , “ 以平为 期 。 素 问 ・ ”《 生气通 天论 》 :阴平 阳秘 , 神乃冶 ” 曰 “ 精 。
中 医 中 药
中 医 药 治 疗 心 血 管 疾 病 辨 析
潘俊伟 ( 黑龙江省 五常 市中 医院 黑 龙江 五常 100 ) 20 5
【 摘要】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 绝大多数患者都需终身服药。资料显示 :00 2 0 年世界心血管药物市场销售额近 5 0 0
神。
2 2 痰瘀兼 冶 .
痰浊、 水湿 等蓄 积于体 内 , 引发心 血管 疾患 。 从而
11 气虚血 瘀 . 气和血是构成 和维持人体 生命活动的 基本物 质 , 是脏腑经 络等组 织 器官进 行生理 活动 的物质基础 。 能生血 , 气 气能行 血 , 气能统血 ; 血

中医药调理心血管系统的机制及疗效评估

中医药调理心血管系统的机制及疗效评估

中医药调理心血管系统的机制及疗效评估心血管系统是人体内负责输送血液、保持血液循环畅通的重要系统,而心血管疾病也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致死性疾病之一。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被广泛应用于调理心血管系统的健康。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调理心血管系统的机制,并评估其疗效。

一、中医药调理心血管系统的机制1. 活血化瘀:中医药认为,心血瘀滞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病机之一。

通过活血化瘀的方法,中医药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减少血栓形成,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2. 祛痰化瘀:中医药认为,痰湿阻滞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病机之一。

通过祛痰化瘀的方法,中医药可以改善痰湿的排除,减少血管腔内的黏稠度,降低动脉硬化的风险。

3. 平肝熄风:中医药认为,肝阳过盛和肝火上升是导致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病机之一。

通过平肝熄风的方法,中医药可以调节肝脏功能,平衡体内气血,降低血压,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4. 益气活血:中医药认为,气血不足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病机之一。

通过益气活血的方法,中医药可以增加心脏和血管的能量供给,提高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减少心脏负担,促进心血管疾病的康复。

二、中医药调理心血管系统的疗效评估1. 临床观察:通过对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观察,可以评估中医药的疗效。

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血脂等指标的变化,评估中医药治疗的效果。

2. 生化检测:中医药调理心血管系统的疗效可以通过生化检测来评估。

检测患者的血液中的生化指标,如血脂、血糖、血液流变学参数等,评估中医药的调理效果。

3. 影像学检查:通过影像学检查,如超声心动图、动脉血管造影等,可以评估中医药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观察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评估中医药治疗的疗效。

4. 随访调查:对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进行随访调查,观察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程度,评估中医药的长期疗效。

三、中医药与传统西医药物的综合治疗中医药调理心血管系统的疗效往往与西医药物相结合使用,形成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案。

中医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治疗

中医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治疗

中医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治疗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中医药学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医药学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差异,通过平衡身体的阴阳失衡,调理精气血,调整脏腑功能,达到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中医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治疗方法及其有效性。

一、中医诊断与治疗的整体观念中医将人体视为一个整体,强调身体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在中医看来,心血管疾病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包括情绪不稳定、饮食不当、生活习惯不良等。

中医师通过综合分析病人的症状、舌诊、脉诊等方式,对疾病进行诊断和辨证施治。

二、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方法1. 中药治疗中医药学以中药为主要治疗手段,通过调节阴阳平衡,以及改善气血循环,达到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目的。

常用的中药包括丹参、黄芪、山楂等,它们具有抗凝血、降压、增加血流等功效。

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的特色疗法之一,通过在特定穴位刺激,调整和平衡气血循环,改善心脏功能,缓解或消除心血管疾病的症状。

针灸疗法在心血管疾病中可起到扩张血管、调节心脏节律的作用。

3. 中医体育锻炼中医体育锻炼是中医的特色之一,通过一定的体育锻炼,如太极拳、气功等,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减轻心血管症状,达到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效果。

4. 饮食调养中医注重饮食调养的重要性,通过调整饮食结构、选择营养丰富的食物,合理搭配食材等方式,改善心血管功能,降低血脂、血压和血糖等指标,减轻心血管症状,并对心脏和血管起到保护作用。

三、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有效性1.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长期疗效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通常采用的是长期治疗的方法,通过调理和平衡身体的阴阳失衡,维持身体的整体健康,减少心血管症状的发作,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 中医药的个体化治疗效果由于心血管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多样,中医药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时,强调个体化治疗,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体质等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疗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匿眶猛粼.。

N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辨析
潘俊伟
(黑龙江省五常市中医院黑龙江五常 150200
中医中药
l摘要】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绝大多数患者都需终身服药。

资料显示:2000年世界心血管药物市场销售额近500亿美元,占世界药品销售总额的18.5%,并且还以每年9%的速度增长。

深入研究心血管疾病机御以及开发有效的心血管疾病药物,盛将有益于心血管疾病的防治。

中医药益气活血,祛瘀生新等许多治疗法则以及临床的有效性。

也为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和临床依据。

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体现中医药的独特疗效。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中医理论中药应用
【中图分类号l R 256.2【文献标识码】A I文章编号l 1674-0742(200902(c一0094一oI
心血管疾病已成为目前世界医学领域的热点课题。

深入研究心血管疾病机制以及开发有效的心血管疾病药物,必将有益于心血管疾病的防治。

中医药益气活血、祛瘀牛新等许多治疗法则以及临床的有效性,也为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和临床依据。

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体现中医药的独特疗效。

下面辨析一下中医药对心血管疾病治疗。

1病因病机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功能的维持均有赖于脾胃不断地运化精微营养;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

因此,脾肾虚衰,运化与气化功能失衡,机体功能低
下,抗邪能力下降,一些病理产物如瘀血、痰浊、水湿等蓄积于体内,从而引发心血管疾患。

1.1气虚血瘀
气和血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统血;血能化气,血能藏气,血能载气。

气不得血,则气无所依附,气布以血为根;血不得气,则血不得流通,血行以气为帅。

气血冲和,分布均匀。

正如Ⅸ读医随笔》云:“气虚不足以推血,则血必有瘀。

”气血失和是导致人体疾病的基本原因,常见的病理表现大概有气血虚弱、气虚血瘀、气滞血瘀、气随血逆、气不摄血、血随气脱等类型。

心血管病大多以气虚血瘀为病机。

气虚血瘀证即有气虚证的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声低息微等表现,又有瘀血证的疼痛、肿块、唇爪青紫、舌紫等症状和体征,临床特点是劳累后瘀血证明显加重,这是因为“劳则气耗”,过分劳倦会导致气虚加甚,无力推动血行,而使瘀血加剧,血瘀日久则气虚更甚。

Ⅸ景岳全书》言:“凡人之气血,犹源泉也,盛则流畅,少则瘀滞, 故气血不虚则不滞,虚则无有不滞。

”现代医学研究说明:气虚血瘀证患者血液流变学呈黏、聚倾向,微循环障碍,凝衄功能亢进,纤溶活性降低,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缩血管物质减少,细胞酶活性降低,免疫细胞功能低下。


1.2痰瘀互结
痰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而瘀血是指阻滞于血脉、脏腑内的运行不畅的血液,或指积于体内之离经之血。

痰来自津, 瘀本于血,生理上“津血『_l 源”,病理上“痰瘀同病”,瘀血日久又可变生瘀浊,血瘀的病机主要是血行不畅,瘀血是血瘀的病理产物。

痰的形成又与脾胃,肾的关系最为密切,故有“脾为生痰之源”之说,Ⅸ张氏通》说:“痰挟死血,随后攻注,流走刺痛。

”痰瘀阻滞脉络,不通则痛。

因此,疼痛部位多固定且较顽固,或刺痛,或持续性阵痛。

如痰瘀互结聚于心则胸痹心痛。

中医有。

百病多由痰作祟”的说法,《证治准绳》云:“百病由瘀血者多。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血瘀证、痰证均有血液流变高、黏、聚的特征。

痰浊与瘀血在微循环、
自由基损伤、血液生化指标等方面存在相同或相似的病理改变,为痰瘀同治提供实验依据。

2治则治法
94中外医疗CHINA FOREIGN MEDICAL TREATMENT
心血管疾病以气虚为本,血瘀为标,血瘀日久则见痰瘀瓦结之证。

因此,在治疗和选方用药等方面都要考虑其特殊性和普遍性。

《素问・至真要大论》日:“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Ⅸ素问・生气通天论》日:“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2.1补气活血
《景岳全书》云:“血无气不行,血非气不化。

”在临床实践中,对于常见证属气虚血瘀者,若心脉瘀阻者常喜用太子参、生黄芪、黄精等益气补虚,丹参、赤芍、红花等活血化瘀,酌加川芎,降香等理气通滞,但降香量不可大,大则易伤心气;兼心阳不足者则可加桂枝, 甘草等通阳化气,兼心阴虚者则加麦冬、玉竹、五味子等养阴安神。

2.2痰瘀兼治
痰阻则血滞而瘀,血瘀则痰结难化,临床仅出现痰或瘀某一方面的症状,但治疗中要治痰兼顾化瘀,治瘀不忘祛痰,做到见瘀之证而防痰之生,见痰之象而防瘀之结,化解和防止痰瘀瓦化与互结,防止疾病向纵深发展。

如痰瘀痹阻则为气虚血瘀所致心脉瘀阻的进一步恶化,临床常用胆南星、薤白、半夏、瓜蒌等豁痰通痹,红花、丹参、桃仁、当归等活血化瘀,郁金、枳实、降香等行气通脉,诸药合用则开胸散结,化痰祛瘀。

3结语
以速效救心丸、复方丹参滴丸、麝香保心丸等为代表的中药速效制剂在缓解心绞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临床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辨证应用。

口服中成药制剂如滋心阴、补心气口服液、参芍片、通心络胶囊等中成药广泛应用于各种心绞痛的临床治疗。

血脂康在降低血脂,防治冠心病方面也取得了很好的研究结果。

活血类中药丹参、川芎、葛根素注射液,益气与养阴类中药黄芪、生脉注射液,以及
回阳救逆的参附注射液等中药静脉制剂针对不同订E候特征的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等具有良好的治疗或辅助治疗作用。

传统的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药的特色和精华。

中医药学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医学的主题,中医学的临床疗效必须克服既往评价方法的局限性和盲目性,根据中医学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特点,从临床症状和理化指标的改善、生活质量评价,心理状态评价、生存期、存活率、发病率等多方面进行,尽量选用客观化的量化指标,应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科学的综合评价,才能取得令人信服的证据,使中医药走向世界,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收稿日期】2008—12—01
万方数据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辨析
作者:潘俊伟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五常市中医院,黑龙江五常,150200
刊名:
中外医疗
英文刊名:CHINA FOREIGN MEDICAL TREATMENT
年,卷(期:2009,28(6
本文链接:/Periodical_hgzy200906082.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