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完整版)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节选)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节选)作者:鲁迅来源:《国学》2014年第11期【以上谈的都是晚晴的戒毒。
其实,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时期是吸毒嗑药的重灾区——魏晋。
如果整个专题没有一篇文章谈及此,不能不说遗憾。
这方面的文章不能算少,但小编挑来挑去,还是觉得当年鲁迅先生的名篇《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再好不过,旁征博引,收放自如,词微旨深,幽默耐读。
好文不怕反复读,而且应该也有相当一部分读者听说过却尚未读过本文,本期专题的最后,让我们来一同回顾经典吧。
】何晏有两件事我们是知道的。
第一,他喜欢空谈,是空谈的祖师;第二,他喜欢吃药,是吃药的祖师。
此外,他也喜欢谈名理。
他身子不好,因此不能不服药。
他吃的不是寻常的药,是一种名叫“五石散”的药。
“五石散”是一种毒药,是何晏吃开头的。
汉时,大家还不敢吃,何晏或者将药方略加改变,便吃开头了。
五石散的基本,大概是五样药:石钟乳,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另外怕还配点别样的药。
但现在也不必细细研究它,我想各位都是不想吃它的。
从书上看起来,这种药是很好的,人吃了能转弱为强。
因此之故,何晏有钱,他吃起来了;大家也跟着吃。
那时五石散的流毒就同清末的鸦片的流毒差不多,看吃药与否以分阔气与否的。
现在由隋巢元方做的《诸病源候论》的里面可以看到一些。
据此书,可知吃这药是非常麻烦的,穷人不能吃,假使吃了之后,一不小心,就会毒死。
先吃下去的时候,倒不怎样的,后来药的效验既显,名曰“散发”。
倘若没有“散发”,就有弊而无利。
因此吃了之后不能休息,非走路不可,因走路才能“散发”,所以走路名曰“行散”。
比方我们看六朝人的诗,有云:“至城东行散”,就是此意。
后来做诗的人不知其故,以为“行散”即步行之意,所以不服药也以“行散”二字入诗,这是很笑话的。
走了之后,全身发烧,发烧之后又发冷。
普通发冷宜多穿衣,吃热的东西。
但吃药后的发冷刚刚要相反:衣少,冷食,以冷水浇身。
倘穿衣多而食热物,那就非死不可。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完整版)汇总

第二部分:文章与酒的关系
• 第一层(pr36~pr39):提出了“饮酒”的代 表“竹林七贤”,以阮籍最为典型,认为 七人皆反抗旧礼教,并概括出了“吃药和 吃酒之分的缘故:吃药可以成仙,仙是可 以骄视俗人的;饮酒不会成仙,所以敷衍 了事”。
• 第二层(pr40~pr42):先说“竹林七贤” 饮酒的态度,进而谈到了阮籍、嵇康和刘 伶等人所做的文章,将竹林名士饮酒与其 做文章联系起来。
❖ 第五层:第22—35段,详细分析五石散对 魏晋文人和魏晋风骨的影响
• 鲁迅的观点:
• 对汉末魏初文风的评价,鲁迅即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文 化风气出发,指出居乱世尚刑名立严法,为治世反清流斥 执拗,遂促成文章清峻、通脱的风格,并据此肯定曹操的 才能和功绩,从而将思想史、文化史与文学史相融会。
• 鲁迅所指明的魏晋文学的“ 异采” 有着类似的特征, 那就是:一、作者的思想解放, 敢于向传统旧说挑战, 敢于别出一格;二、作品的内容用不同的方式反映了现 实生活, 不同程度地表现了对当时现实的不满;三、文 体和风格的创新。象正始名士及其作品, 历来不被重视, 甚至受人垢病, 鲁迅根据自己的尺度, 特别标出他们议 论文的成就, 给他们在文学史上以应有的地位。
• 推重雅量,即临危不惧、临变不惊、临乱不慌的 精神自持性,和外在的闲雅。
• 崇尚药、酒、仪容美貌。包含有灵气、睿智、飘 逸和洒脱,既是外在的风姿,又是内在的气韵的 潇洒。
• 能辩难析理,挥麈(zhǔ)玄言,有洞见,有妙赏, 有深情,有激烈、急切和悲愤精神。
第四层(pr46~pr50):提出魏末晋初的文章特 色是“师心”(嵇康)与“使气”(阮籍),而 东晋至晋末则出现了陶渊明这样的自然平和的田 园诗人,虽也如“竹林七贤”般饮酒,但他的态 度比嵇康阮籍自然得多,并认为“那诗文完全超 于政治的所谓“田园诗人”,“山林诗人”,是 没有的。完全超出于人间世的,也是没有的”。 所以鲁迅认为陶渊明的诗文,不论是那些寄情山 水、乐天安命、消极遁世的作品,还是咏古讽今, 批判现实的“金刚怒目”式的作品,都是东晋时
鲁迅_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_探析

!"#$ 年 $ 月 ! 鲁迅先生应国民党政府广州市教育局
的邀请 ! 在学者云集的 " 广州夏期学术演讲会 # 上 ! 作 了题为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 的演讲 ! 在 文艺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在当时国民党的黑暗统治 下! 文艺思想受到禁锢! 文学研究气氛沉闷! 观点杂 乱 & 鲁迅先生在演讲中 ! 依据中国文学史上魏晋时期文 学的发展变化! 深刻阐述了文学与社会政治’ 时代风 尚 ’ 作家个性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 明确指出 ! 文学产 生于社会现实 ! 是社会现实的综合反映 ( 而社会现实又 制约着文学的内容和形式 ! 影响着文学的发展 & 鲁迅先 生一方面借古讽今 ! 另一方面又对当时思维混乱的文艺 界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 ! 使人耳目一新 & 鲁迅先生的 理论观点! 对今天的文学研究! 仍有着极高的借鉴价 值 & 本文从以下三个角度来探析鲁迅先生的文艺思想 & 一 ! 文学源于生活 " 是社会政治的反映 " 社会政治 决定文学的内容实质 上世纪二十年代初 ! 鲁迅先生已较为广泛地接触了 马克思主义思想 ! 对历史唯物主义有了一定的了解 & 马 克思主义认为 !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 必然要受 到社会生活的制约 & 文学作为对社会生活的反映 ! 从文 学家的创作倾向到作品的风格 ! 从作品的思想内容到作 品的艺术形式 ! 都与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状况有千丝万 缕的联系 & 在 $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 一文 中 ! 鲁迅先生自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中国传统的 ) 知人论世 * 的文学批评方法 ! 明确指出 + ) 因为我们 想研究某一时代的文学 ! 至少要知道作者的环境 ’ 经历 和著作 &* 而在 $ 现今的新文学概观 % 一文中 ! 又更进 一步说道 + ) 各种文学 ! 都是应环境而产生的 ! 推崇文
魏晋风度的三要素,名士、酒和药

魏晋风度的三要素,名士、酒和药魏晋之风度所向往的是浮华,这和历朝历代所不同的是,此时的人们就像是注入了鸡血一样,空有一腔热血,但是无处施展。
而且文人名士的无奈更是前所未有的无奈,并不是不得重用也并非没有入仕的机会,而是不能妄自菲薄的无奈。
其实这也是魏晋风度的病态之处,很多的文人心有不满可是又畏惧强权,只能够利用一些不成熟的手段去反抗朝廷,就好像是小时候的叛逆孩子一样,总是有着出格格不入的小心思。
当然魏晋很难理解,但又非常容易理解。
难的是要说清楚魏晋风度的主要形成原因很难,简单的是魏晋风度始终离不开三个话题,那就是名士、酒和药。
魏晋名士名士浮华魏晋多名士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比如后世所敬仰的竹林七贤便是出自于魏晋时期,在这里名士有两个特征,首先是年少成名或者是名气很大,但其次是要没有出仕。
如《月令》之中的记载为“勉诸侯,聘名士,礼贤者。
”;而大家郑玄所给出的注解就是不出入仕途的名人。
至于说为什么在魏晋时期多名士的原因,刘颂给出了一个答案,那就是“清议不肃,人不立德,行在取容,故无名士。
”;从表面上来看这是刘颂在说无名士,实际上却是在诉说名士逐渐畸形的病态。
魏晋时期的名士多好浮华之风,不像是东汉末年一样能起到至关重要左右朝局的作用,也不能将才华奉献国家,反而是醉生梦死的现象。
魏晋风度下的名士魏晋时期的名士更多是属于“风流自赏”,来自于自我的认知,而不是其他人给予的评价。
魏晋名士崇尚的是自然,也就是率真坦率的性格。
而且这时候名士更多时候讨论的话题是托杯玄胜,远咏庄老,向往的也是脱离现实的快乐。
这实际是一种逃避心里在作祟,想要成为隐士高人,即使埋没了自己的才华也不愿意出仕。
这也是为什么说魏晋之风度在历朝历代都不受推崇,因为这所表达的是一种消极态度。
刘伶就像是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行为放荡乖张,经常是做出一些让人难以理解的行为。
比如他总是赤身裸体的待在家里,面对其他人的质问他也是振振有词。
他认为自己是以田地为房屋,以房屋为衣服,这有什么羞耻可言。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2001年第6期第4l卷(总174期)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洲YATSENUNIVERSll‘Y(SOCIALSCIENCEEDITION)No.62001v()】.41Gem:ralNo.174人的觉醒与文的自觉+——重读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吴宏聪(中山大学中文系,广东广州510275)摘要:该文围绕鲁迅提出的“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的观点,着重探讨鲁迅如何抓住时代特点,沟通历史与文学的关系,阐明时代潮流与文学的价值取向,从而揭示文学发展的规律。
其意义不仅指出中国文学发展到魏晋出现一大转折的历史现象,而且由此拓宽了魏晋文学的研究层面,为中占文学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
关键词: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曹丕;人的觉醒;立学的自觉时代中图分类号;1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639(2001】06—0001—051927年9月鲁迅离开广州前不久,应邀在广州夏期学术演讲会上作了一次演讲(7J=j23日),题目是《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后来他在1928年12月30日致陈浩信中说:“弟在广州之谈魏晋事,盖实有慨而言。
“志大才疏”,哀北海之终不免也。
迩米南朔奔波,所阅颇众,震感积虑,发为狂言。
”q)当时鲁迅正处于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白色恐怖中,他目击时艰,以曹操、司马懿父子捏造罪状,排除异己的史宴,借古喻今,抒发他肘国民党反动派以“奠须有”的罪名,杀害其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的愤懑,的确是有慨而言的。
但整篇义章,鲁迅联系汉末魏初的政治、社会、时代潮流对魏晋文学作了十分精辟的论述,对当时的文人生活、心态,电作了详尽的剖析,是鲁迅在1927年大革命时期最重要的一篇学术论著。
这里值得挫出的有两点:第一,他把汉末魏初的文章风格,概括为“清峻、通脱、华丽、壮大”;筇二,他认为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原文阅读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原文阅读魏晋在我国算得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激荡变易之剧烈自不必多言。
东汉以来的地主豪强势力改变了国家的经济结构,也形成了后世的豪门大族的早期形态。
汉魏之际,时局动荡,在这一宏大历史时期的背景之下,我国的文学也有了新的风貌。
此次推荐的迅哥儿的本篇讲演稿谈及文章之余,也带出了广阔的历史画面以及一些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
另外,鲁迅本篇也无不体现出日本学者对中国本土的早期文学学者的影响。
在文章中有一些比较重要的名词都会用黑体标出,备考时可有所侧重。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九月间在广州夏期学术演讲会讲汉末魏初这个时代是很重要的时代,在文学方面起一个重大的变化,因当时正在黄巾和董卓大乱之后,而且又是党锢的纠纷之后,这时曹操出来了。
不过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志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
现在我们再看历史,在历史上的记载和论断有时也是极靠不住的,不能相信的地方很多,因为通常我们晓得,某朝的年代长一点,其中必定好人多;某朝的年代短一点,其中差不多没有好人。
为什么呢?因为年代长了,做史的是本朝人,当然恭维本朝的人物了,年代短了,做史的是别朝的人,便很自由地贬斥其异朝的人物,所以在秦朝,差不多在史的记载上半个好人也没有。
曹操在史上的年代也是颇短的,自然也逃不了被后一朝人说坏话的公例。
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董卓之后,曹操专权。
在他的统治之下,第一个特色便是尚刑名。
他的立法是很严的,因为当大乱之后,大家都想做皇帝,大家都想叛乱,故曹操不能不如此。
曹操曾经自己说过:“倘无我,不知有多少人称王称帝!”这句话他倒并没有说谎。
因此之故,影响到文章方面,成了清峻的风格。
就是文章要简约严明的意思。
此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尚通脱。
他为什么要尚通脱呢?自然也与当时的风气有莫大的关系。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2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何瑞歌读书札记鲁迅的文章向来以语言简洁、说理透彻而著称。
这篇文章也是处处闪耀着鲁迅智慧的光芒。
体现着一个思想家独特的眼光和不同寻常的思考方式。
鲁迅在这篇文章中首先订正的是人们对于曹操不正确的认识.这是一个十分深刻的着眼点.戏剧中的曹操是妇孺皆知,戏剧上的脸谱也禁锢和封杀了曹操所有的人性,留下的惨白昭示着这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乱臣贼子。
名人是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创造的世界之中,也许,生者之时可以不顾他人攻击,凭借权势走自己的路,可是去世之后的流言蜚语又如何能够阻挡呢?曹操大概属于这一类悲剧者。
“奉天子以令不臣”含蓄的说法也被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向历史宣判着这个谋权篡位的历史小人。
小时候的记忆最容易被定为,尤其是在我们没有判断能力的时候。
当知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丰满时理智与判断能力也在不断增强,我突然很想为那个戏剧中被扭曲的乱臣贼子深渊。
我在埋怨剧作家的片面认识,尽管他有自己的理由,也许是为了符合人民情感上的需要,也许是为了迎合统治阶级的政治需求,也许是个人好恶在文学剧本上的集中表现,还有很多的“也许”。
但我在我看来一万个“也许”也不能以误读历史人物为代价。
我做过历史题,给出的材料是:白脸表示奸诈,如《群英会》中的曹操;红色表示忠勇,如《单刀会》中的关羽;黑色表示正直、无私、刚直不阿,如包拯。
请问紫色代表什么?如果单薄的颜色能够代表一个人生命意义的全部,那么人性本不该有文学家描摹的那样复杂,如果白色涵盖了曹操的全部,那么这种颜色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不是曹操诗文中的主旨呢?如果一个人物能用一种颜色来代替的话,那么5000年的历史又有多少完全一样的人物出现呢?可是生物学上明明说过“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这句话又该有怎样新的诠释呢?心理学有个分支是色彩心理学,色彩心理学上的白色却是有着截然不同的象征义。
(《色彩心理学》乐嘉白色象征纯洁、神圣、善良、信任与开放。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阅读答案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阅读答案汉末魏初这个时代是很重要的时代,在文学方面起一个重大的变化,因当时正在黄巾和董卓大乱之后,而且又是党锢的纠纷之后,这时曹操出来了。
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阅读答案,希望对你有所借鉴作用哟。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演讲中指出“用近代的文学眼光来看,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其本意为嘲讽新月派与创造社“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孰料这一讽喻时事、有感而发的观点竟在传播中异化。
有人提出魏晋有所谓“人的觉醒”,并把魏晋时期“人的觉醒”与“文的自觉”结合起来,“魏晋文学自觉说”在学界影响愈加广泛。
实则不同于18世纪末以来西方流行的“纯文学”观念,中国古代文学自产生就自觉担负起传承道义的社会教化重任,“魏晋文学自觉说”乃至“文学的自觉”并不适宜用来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正如程水金教授所说,“文学的自觉”成立的前提是有一个亘古不变且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文学”概念,实际上这一概念并不存在。
虽然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新的文体也不断涌现,但正如曹丕《典论·论文》所说:“文本同而末异。
”言志载道的传统是“本”,具体文体和文辞的变化是“末”,根本点并没有发生过动摇。
近代以前,中国文人的主要学习及研究对象是经史、诸子、辞赋等著作,但20世纪以来,中国受西方文学观念尤其是19世纪初法国女作家斯达尔夫人《论文学》的影响,认为文学的特质为抒情性、形象性与典型性。
照此标准,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如六经、诸子就不是文学,至多含有文学因素。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更侧重符合西洋近代文学分类的诗歌、小说、戏曲等文学种类的研究,这种现象限制了学者研究的范围,破坏了中国文学历时三千年的完整性和包容道统价值的深刻性。
这种典型的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学观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及其价值的否定。
探讨中国文学史,不能背离与古代文学共生共长的学术传统,更不能失去对传统的敬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层(pr46~pr50):提出魏末晋初的文章特 色是“师心”(嵇康)与“使气”(阮籍),而 东晋至晋末则出现了陶渊明这样的自然平和的田 园诗人,虽也如“竹林七贤”般饮酒,但他的态 度比嵇康阮籍自然得多,并认为“那诗文完全超 于政治的所谓“田园诗人”,“山林诗人”,是 没有的。完全超出于人间世的,也是没有的”。 所以鲁迅认为陶渊明的诗文,不论是那些寄情山 水、乐天安命、消极遁世的作品,还是咏古讽今, 批判现实的“金刚怒目”式的作品,都是东晋时
• 推重雅量,即临危不惧、临变不惊、临乱不慌的 精神自持性,和外在的闲雅。
• 崇尚药、酒、仪容美貌。包含有灵气、睿智、飘 逸和洒脱,既是外在的风姿,又是内在的气韵的 潇洒。
• 能辩难析理,挥麈(zhǔ)玄言,有洞见,有妙赏, 有深情,有激烈、急切和悲愤精神。
❖ 第五层:第22—35段,详细分析五石散对 魏晋文人和魏晋风骨的影响
• 鲁迅的观点:
• 对汉末魏初文风的评价,鲁迅即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文 化风气出发,指出居乱世尚刑名立严法,为治世反清流斥 执拗,遂促成文章清峻、通脱的风格,并据此肯定曹操的 才能和功绩,从而将思想史、文化史与文学史相融会。
• 鲁迅所指明的魏晋文学的“ 异采” 有着类似的特征, 那就是:一、作者的思想解放, 敢于向传统旧说挑战, 敢于别出一格;二、作品的内容用不同的方式反映了现 实生活, 不同程度地表现了对当时现实的不满;三、文 体和风格的创新。象正始名士及其作品, 历来不被重视, 甚至受人垢病, 鲁迅根据自己的尺度, 特别标出他们议 论文的成就, 给他们在文学史上以应有的地位。
• 第三层(pr43~pr45):谈到了魏晋“宽袍 大袖,大家饮酒 ”情形的一部分反对意见, 为被后人冤枉为“毁坏礼教”的嵇康和阮 籍翻案,认为他们“实则倒是承认礼教, 太相信礼教”,之所以不遵礼教是由于 “魏晋时代所谓崇尚礼教,是用以自利”, 所以便“不平之极,无计可施,激而变成 不谈礼教,不信礼教,甚至于反对礼教”, 而“实在是相信礼教到固执之极的 ”,提 出了饮酒与时局的关系问题。
第一部分
魏晋风度与文章 和药的关系
❖ 分层:
❖ 第一层:第1—5段,简介魏晋风度产生的 背景:汉末魏初曹操当政,尚刑名、尚通 脱
❖ 第二层:第6—10段,简介尚通脱对曹魏时 期文人的影响
❖ 第三层:第11—17段,介绍魏晋风骨在曹氏 父子和建安七子身上的表现
❖ 第四层:第18—21段,简介何晏在魏晋风骨 发展上的作用
• 对作家的评价, 鲁迅极力排除6~pr39):提出了“饮酒”的代 表“竹林七贤”,以阮籍最为典型,认为 七人皆反抗旧礼教,并概括出了“吃药和 吃酒之分的缘故:吃药可以成仙,仙是可 以骄视俗人的;饮酒不会成仙,所以敷衍 了事”。
• 第二层(pr40~pr42):先说“竹林七贤” 饮酒的态度,进而谈到了阮籍、嵇康和刘 伶等人所做的文章,将竹林名士饮酒与其 做文章联系起来。
期社会政治生活的反映。
第二部分总结 • 魏末至晋末的以“竹林七 贤”为代表的醉酒癫狂、 不遵礼教、狂放不羁以及 反映在文学作品上的“狂 放不羁、超脱、玄奥”的 特点是这个时代“魏晋风 度”的主要表现。
总结
• 魏晋风度的几个特点:
• 崇尚老庄,蔑视礼法,率性而行,参透人生。
• 崇尚虚无,宅心事外,通脱世俗。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鲁迅
这篇文章是鲁迅于1927年7月23日参与广州市教育局所 主办的夏期学术演讲时的演讲稿。当时正是国民党在广 州举行了“四一五”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之后,鲁 迅的许多学生也被杀,为了表示抗议,鲁迅已坚决辞去 中山大学一切职务。当时他在广州的处境也很危险,按 林语堂的说法,国民党政府请鲁迅公开演讲,也有窥测 他的态度的用意,鲁迅则在这次演讲中曲折地对国民党 暴政作了揭露和讽刺。这一篇文章是以时间为线索,从 董卓之后,曹操专权开始一直到晋末。在时间主线索中 又穿插从文章风格写到“建安七子”,然后引出何晏服 五石散,接着又伸展到“竹林七贤”与酒。全文语言不 乏幽默,结构紧凑,明朗,深入到当时的社会状况,给 我们阐述了当时的行文风格,文人吃药和嗜酒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