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蒹葭艺术特色鉴赏

合集下载

《诗经·蒹葭》原文注释翻译艺术特色句式特点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诗经·蒹葭》原文注释翻译艺术特色句式特点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曦。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1)蒹葭(jian jia):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

(2)伊人:那个人。

(3)溯涸:逆流而上。

丛:追寻。

(4)溯游:顺流而下。

(5)凄凄:茂盛的样子。

(6)曦(xi);干。

(7)湄:岸边。

(8)跻(ji):登高。

(9)坻(chi):水中的小沙洲。

(10)采采:茂盛的样子。

(11)已:止,干。

(12)涘(si):水边。

(13)右;弯曲,迂回。

(14)沚:水中的小沙洲。

【译文】:芦苇茂密水边长,深秋白露结成霜。

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崎岖又漫长。

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水边长,太阳初升露未干。

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那岸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险峻难攀登。

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沙洲间。

芦苇茂密水边长,太阳初升露珠滴。

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岸边立。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弯曲难走通。

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沙洲边。

【赏析】:为了自己心爱的人而上下求索,不管艰难险阻,矢志不渝,这是一种可歌可泣的坚贞和追求精神。

那个“伊人”,其实也可以看作一种尽善尽美的境界,一种指向理想的超越。

这让人想起一篇叫做《海鸥乔纳森》的小说。

海鸥乔纳森从不愿像自己的同类那样一心盯住眼前的臭鱼烂虾,总想飞得更高,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

为了练习飞翔,他的翅膀被折断受伤,依然不改初衷。

同伴们引诱他,讥笑他,他照样坚持自己的追求,宁愿饿着肚子,也不去追逐眼前的吃食。

乔纳森想达到的,是对凡夫俗子的超越,是向尽善尽美的境界靠近,是努力向理想冲刺。

《蒹葭》的主人公所追求的,也是自已心月中尽善尽美的理想,是自己魂牵梦绕的意中人,因此不惜一切代价去上下求索,不断追求。

蒹葭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蒹葭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蒹葭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蒹葭作为中国古代诗歌中脍炙人口的一首,其表现手法独特,作用深远。

诗中主要运用了象征和隐喻等手法,以及情感寄托的表现形式。

首先,诗人在诗中用“蒹葭”象征自己的情感,表现出自己的爱慕之情。

而蒹葭庄严、直立、挺拔的特性,则隐喻了诗人文质彬彬的个性,同时也反映出他对爱情的执着和决绝。

而诗中的其他意象,如“白露未晞”,则寓意着期待之情,昭示着诗人心中激动的心情。

其次,蒹葭诗的写作手法也体现在其对比的运用上。

“采采此蒹葭,彼其伊人在水之涘。

”中的蒹葭与伊人进行对比,使得蒹葭的形象更加生动,同时增加了诗的艺术效果。

而蒹葭被比作失落的情感,带出了诗人对伊人的深深眷恋。

最后,蒹葭的表现手法及作用还表现在诗的结构上。

诗采用循环反复的编排手法,四句一节,循环而不断,使得情感的表达更加深入人心。

同时,诗人通过对景物和自然环境的描绘,寓言化的展现出自己不变的爱意,弘扬了以情感人的价值。

综述,蒹葭诗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体现了诗人深刻的情感抒发,以及对人性和情感的真实写照,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诗经蒹葭的艺术特色

诗经蒹葭的艺术特色

诗经蒹葭的艺术特色诗经蒹葭的艺术特色我们知道《诗经》是分章的,它的一章就相当于我们散文中的一段,《蒹葭》是三章,每章八句。

今天为大家介绍下诗经蒹葭的艺术特色,仅供参考!诗经蒹葭的艺术特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赋,从诗中可以看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及下面的前一句都是用赋,铺陈直叙地描述出来。

兴,由眼前的景物想到“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

海滨芦苇的露水凝结为霜,触动诗人思念“伊人”之情,而三章兴句写景物的细微变化,不仅点出诗人由于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迫切地怀想“伊人”的心情。

在铺叙中,诗人反复咏叹由于河水的阻隔,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即、可求而不可得的悲凉伤感心情,凄清的秋景与伤感的情绪浑然一体,构成凄迷恍惚、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诗经》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像这首。

两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

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韵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缓慢。

《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像“蒹葭苍苍”、“蒹葭凄凄”、“蒹葭采采”,不过在这首诗中表现的不太明显。

《诗经》中的叠字,又称重言,像诗中“苍苍”、“凄凄”、“采采”,使音节舒缓悠扬,具有音乐美。

《诗经》中的叠句,像诗中的“溯回从之”“溯游从之”。

《诗经》中的押韵,像“苍、霜”,“晞、跻、坻、涘、沚”。

诗经押韵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是一章之中只用一个韵脚,隔句押韵,韵脚在偶句上,也有不是一韵到底,在一诗中换用两韵以上的。

《诗经》的语言不仅具有音乐美,而且在修辞和表意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蒹葭的艺术表现手法

蒹葭的艺术表现手法

蒹葭的艺术表现手法蒹葭的艺术表现手法《蒹葭》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篇。

全诗三章,每章八句。

你知道蒹葭的艺术表现手法是什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蒹葭的艺术表现手法,希望能帮到大家!蒹葭的艺术表现手法篇1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

蒹葭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①蒹葭(jian jia):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

②伊人:那个人。

③溯涸:逆流而上。

丛:追寻。

④溯游:顺流而下。

⑤凄凄:茂盛的样子。

(6)晞(XT);干。

(7)湄:岸边。

(8)跻(ji):登高。

(9)坻(Chi):水中的小沙洲。

(10)采采:茂盛的样子。

蒹葭译文芦苇茂密水边长,深秋白露结成霜。

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崎岖又漫长。

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水边长,太阳初升露未干。

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那岸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险峻难攀登。

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沙洲间。

芦苇茂密水边长,太阳初升露珠滴。

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岸边立。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弯曲难走通。

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沙洲边。

蒹葭赏析为了自己心爱的人而上下求索,不管艰难险阻,矢志不渝,这是一种可歌可泣的坚贞和追求精神。

那个“伊人”,其实也可以看作一种尽善尽美的境界,一种指向理想的超越。

这让人想起一篇叫做《海鸥乔纳森》的小说。

海鸥乔纳森从不愿像自己的同类那样一心盯住眼前的臭鱼烂虾,总想飞得更高,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

为了练习飞翔,他的翅膀被折断受伤,依然不改初衷。

同伴们引诱他,讥笑他,他照样坚持自己的追求,宁愿饿着肚子,也不去追逐眼前的吃食。

蒹葭原文及赏析

蒹葭原文及赏析

蒹葭原文及赏析《蒹葭》是中国先秦时期的一首歌谣,内容简洁动人,情感真挚,流传至今仍在广泛传唱。

本文将对《蒹葭》进行解读、分析和赏析,从而理解它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意义。

一、《蒹葭》的概述《蒹葭》是《诗经》中的一篇歌谣,收录于《风》中的《蒹葭》篇,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宝之一。

《蒹葭》讲述了一个伤心的女子因思念深爱的人而自伤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古代女子深沉的情感和高尚的品德。

二、《蒹葭》的文体特点《蒹葭》是一首古诗歌,采用较为简单的节奏和韵律。

它的歌谣形式表现出它的民间特性。

歌谣运用了重复、留白等手法,使它更富有韵律美。

整首歌谣只有两个字句,但通过反复的运用而有极强的表现力。

此外,歌谣的音韵变化较大,采用了平仄对比、起承转合等技巧,体现出中国古代诗歌所具有的音乐性和表现力。

三、《蒹葭》的情感表达《蒹葭》的情感表达宛若清泉般自然流畅,真挚深情,为人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思与想象。

首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揭示了诗歌的季节与环境,应和着诗人状物的意愿。

其后一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暗示出女主人公对未婚夫的思念和深情,语言简略却更加被广泛地接受,动人心弦。

“比目何辞,留此猗与”中的“比目”为眼中球上的黑色瞳孔,也是古代文学中常用来写爱人遗容的描述。

女主人公在这里留下瞳孔的原因则是对于心爱之人的悲伤和惋惜。

而“猗”则是口语中的词语,用在这里,则表现出女主人公对于爱情的執著與坚持之喻。

最后一句“留妾问君,何时还家”是女主人公对未婚夫的请求。

女主人公宁愿自己受苦,也要等待未婚夫的归来。

这句歌谣简短明了,却表现出女主人公那份渴望与无限的爱意,感人至深。

四、《蒹葭》的意义《蒹葭》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民歌的代表作,更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传统的浓缩和体现。

《蒹葭》是一首描写人类情感的诗歌,它深情而又动人,从中我们能了解到中国传统美德中对于忠诚、坚贞、爱情等的表现。

《蒹葭》的文化内涵也贯穿着中华文化传统的精髓,这种精髓来源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中心思想:儒家思想。

蒹葭-赏析

蒹葭-赏析

蒹葭-赏析蒹葭是《诗经》中的一首诗,出自《国风·秦风》。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对伊人的深情追寻,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和不舍。

这首诗以蒹葭为象征,寄托了诗人对伊人的思念之情。

意象分析是一种解读诗歌的方法,通过分析诗歌中的具体形象,揭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蒹葭》中的主要意象有:蒹葭:一种生长在水边的植物,形容伊人美丽而清纯。

白露:一种秋天的气象现象,形容伊人珍贵而难得。

水:一种流动的自然物,形容伊人难以捉摸而令人向往。

这些意象都寄托了诗人对伊人的深切思念和无尽追求。

《蒹葭》中的语言特色有:平仄对偶:每句六个字,前三个字为平声,后三个字为仄声,形成对偶的韵律。

叠词排比:每节开头都用“蒹葭”、“白露”、“所谓伊人”等叠词,增强了节奏感和表现力。

比喻拟人:用“蒹葭苍苍”、“白露未晞”等比喻伊人的美貌和珍贵,用“溯洄从之”、“溯游从之”等拟人诗人的追寻之情。

这些语言特色都突出了诗歌的音乐美和情感美。

结构分析是指诗歌中的结构组织和布局安排。

《蒹葭》中的结构分析有:三段式:这首诗分为三段,每段四句,共十二句。

每段都以“蒹葭”、“白露”、“所谓伊人”开头,形成一种对称和循环的效果。

递进式:这首诗从第一段到第三段,伊人的位置由“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到“宛在水中坻”,越来越近;诗人的追寻由“溯洄从之”到“溯游从之”,越来越努力;道路的困难由“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越来越艰险。

这些都形成了一种递进和高潮的效果。

对偶式:这首诗每句都是六个字,前后两句都是平仄对偶,形成了一种整齐和和谐的效果。

这些结构分析都显示了诗歌的规整美和层次美。

诗经蒹葭知识点总结

诗经蒹葭知识点总结

诗经蒹葭知识点总结一、《蒹葭》的作者和背景《蒹葭》是《诗经》中的一篇诗歌,作者是中国古代的诗人,文化名人屈原。

屈原是中国战国时期楚国人,也是楚国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代表,被誉为“楚辞之祖”。

《蒹葭》所处的时代是中国战国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争频繁、百家争鸣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化的繁荣时期。

在这个时期,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杰出的诗人和诗作,屈原的作品就是其中之一。

二、《蒹葭》的内容和艺术特色1. 内容《蒹葭》的内容主要围绕着蒹葭这一植物展开,反映了人们的离别之情和思念之情。

诗中写到“蒹葭之齐”、“庐陵之川”,描绘了庐陵的风景,表现了诗人的乡愁之情。

同时,诗中还描写了良人与诗人之间的离别之情,表现了诗人对良人的思念之情。

2. 艺术特色《蒹葭》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用典独特、意境深沉。

诗中运用了蒹葭、庐陵等形象意境,使诗歌具有强烈的离别之情和思念之情,读来令人感到深沉凄婉。

(2)语言简练、音韵优美。

《蒹葭》的语言简练明快,音韵优美动听,给人以美的享受。

(3)情感真挚、自然流露。

诗中表现出诗人真挚的情感和真实的生活感知,情感真挚,自然流露。

三、《蒹葭》的意义和价值1. 文学价值《蒹葭》是一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的诗篇,它在结构、内容、语言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

它通过蒹葭的形象,表现了诗人的离别之情和思念之情,抒发了对故乡和良人的深深眷恋之情。

在意境丰富,抒情深沉方面都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风采。

2. 思想价值《蒹葭》所表现出来的离别之情和思念之情,具有普遍的人生意义和情感价值,它反映了人们在离别时的苦楚和思念之情。

表现出生命的无常和世事的变迁,使人们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对亲情、友情、爱情都有一定的启示。

3. 文化价值《蒹葭》所反映的收获的悲和离别的伤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伦理观。

诗经秦风蒹葭及赏析

诗经秦风蒹葭及赏析

诗经秦风蒹葭及赏析诗经秦风蒹葭及赏析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

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诗经秦风蒹葭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解】①蒹葭:jiānjiā,水边的芦苇等植物;②伊人:那个人(恋人);③溯洄:沿着曲折的水边逆流而上;④晞:xī,干;⑤湄:méi,水边;⑥跻:jī,升高,向高处登;⑦坻:chí ,水中的小洲或高地;⑧涘:sì ,水边;⑨右:引申为曲折;⑩沚:zhǐ ,水中的小洲。

【译文】芦苇密密又苍苍,晶莹露水结成霜。

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旁。

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流而下寻她,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密又繁,晶莹露水还未干。

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

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崎岖难登攀。

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芦苇片片根连根,晶莹露珠如泪痕。

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

逆流而上去找她,路途艰险如弯绳。

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赏析】《蒹葭》属于秦风。

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

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

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

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

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蒹葭》是《诗经》中历来备受赞赏的一首抒情诗。

全诗洋溢着抒情主人公对“伊人”的真诚向往和执着追求的爱恋之情。

主人公面对苍苍芦荡、茫茫秋水,上下求索,苦苦寻觅。

虽历经千辛万苦,但“伊人”始终让人隔河企望,飘忽不定,可望而不可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蒹葭》艺术特色鉴赏
0710092019 尹述钰
1.比兴
这首诗三章都用秋水岸边凄清的秋景起兴,所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刻划的是一片水乡清秋的景色,既明写了主人公此时所见的客观景色,又暗寓了他此时的心情和感受,与诗人困于愁思苦想之中的凄惋心境是相一致的。

换过来说,诗人的凄惋的心境,也正是借这样一幅秋凉之景得到渲染烘托,得到形象具体的表现。

2.情景交融
第一重,诗人苦苦追寻,如梦如幻、如醉如痴、神情恍惚的主观情愫,与秋晨雾霭、烟水迷离的景致浑然为一。

仿佛这迷茫的烟水晨雾就是此时诗人痴醉的梦幻化生而成,情景相生,难分难解。

第二重,诗人执着追求的绵绵情意与“伊人宛在,觅之无踪”,若隐若现的境界浑然为一。

若不是“宛在”,则诗人不复追求,正因为若隐若现,总有一个缥缈的影子在眼前闪烁,
第三重,诗人左右求索的迫切焦急心情与“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浑然为一。

“溯洄”、“溯游”的匆忙连续相从,全出于追求者心情的焦急。

而此种焦急之情与可望而不可即,可见而不可求的境况相辅相成,情由境生,境带情韵。

颇有“河边织女星,河畔牵牛郎,未得渡清浅,相对遥相望”(孟郊《古别离》)的味道。

第四重,主人公追求无着的惆怅失意心情与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浑然为一。

自古以来,“秋景肃杀,令人伤悲”,诗人追求不获的失意、烦恼和痛苦与秋霜、秋风、秋景的悲凉之境相交融,此时萧索的秋境正是此时诗人凄苦心绪的流露与外化。

第五重,“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
致烘托出来,又和烘托他(她)的外部环境融为一体。

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型结构,使这首言情之作成为极富张力、意蕴宏深、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给予读者以更丰富的想像、开拓和创造的空间。

3.意象的整体象征
《蒹葭》一诗的象征,不是某词某句用了象征辞格或手法,而是意境的整体象征。

“在水一方”,可望难即是人生常有的境遇,“溯洄从之,道阻且长”的困境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幻境,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人们可能经常受到从追求的兴奋、到受阻的烦恼、再到失落的惆怅这一完整情感流的洗礼,更可能常常受到逆流奋战多痛苦或顺流而下空欢喜的情感冲击;读者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爱情的境遇和唤起爱情的体验,也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理想、事业、前途诸多方面的境遇和唤起诸多方面的人生体验。

意境的整体象征,使《蒹葭》真正具有了难以穷尽的人生哲理意味。

王国维曾将这首诗与曼殊的《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相提并论,认为它“复得风人情致”这显然是着眼于它的意境的人生象征意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