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艺术手法(解析版)
赏析艺术手法(解析版)

赏析艺术手法——技巧运用与语言艺术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赤之茧[日]安部公房日暮时分,人们赶回自己的居所,而我却无家可归,只好继续在房子与房子间狭窄的夹道中漫无目的地往前走。
街上房屋鳞次栉比,却没有一个容许我栖身的地方,这到底为什么呢?……我又开始念叨着这个早已重复了千遍万遍的疑问。
靠着电线杆,我发现旁边有一截被人落下的绳子。
我突然产生了上吊自尽的想法。
绳子斜着眼睛盯着我的脖子,一边说道:兄弟,休息吧!的确,我也想休息啊,但是却不能休息。
因为我还没找到能够让自己满意的,我之所以没有家的缘由。
夜幕每天都会降临,人们每天都会休息,为了休息就必须有一个家。
看来我应该也有一个家才对。
猛地,我发现自己也许从根本上误解了什么。
说不定我不是没有家,而仅仅只是忘记了拥有家这个事实而已。
没错,就是这样。
比如……我在偶然路过的一座房子前停下了脚步。
很可能这里就是我的家,我心里想着。
于是,我鼓起了勇气,走,去敲门——半开着的窗户里探出了一张亲切的女人的笑脸。
希望的微风涌进我的胸膛,我的心脏化作一面舒展着的旗帜在风中飘扬。
我也堆起笑容,绅士般地点点头。
“对不起,请问,这里是我的家吗?”那女人转瞬间板起了脸:“啊?你是谁?”我莫名其妙地语塞起来,不知道该如何向她说明。
我是谁?在此时此刻这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
可是,怎样才能让她明白这一点呢?我有点自暴自弃了。
“不管怎样,如果你认为这里不是我的家,请拿出证据来。
”“啊……”女人脸上流露出恐惧的神色,这让我感到有些恼火。
“没有证据的话,就可以看成是我的家了。
”“可,这是我的家啊!”“那又怎样?是你的家,不见得就不是我的家,是吧?”代替回答的是女人冷若冰霜的面孔和随即关闭的窗户。
啊,这就是女人笑靥的真实面目。
难道某种东西属于他人,就不能同时地为我所有吗?从刚才那个女人表情的转变之中,我已经充分地感受到这一荒谬论调的本质。
但是,为什么一切都是别人的,而不是我的呢?哪怕至少有一个既不是我的,也不是别人的东西也好啊!我时常会产生一种错觉,觉得施工现场和材料堆置场的水泥管就是我的家。
专题06 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修辞方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解析版)

专题06 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修辞方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等)★★考点解读★★表达技巧既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的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考查时,可以就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也可以综合在一起进行。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的高频考点。
★★技巧点拨★★❖常见表达技巧(1)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
诗歌鉴赏通常涉及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此外还有记叙(多用于叙事诗)和议论(多用于点明诗歌主旨)等。
(2)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对偶、夸张、借代、设问、反问等,其特点和用法跟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大致相同。
(3)谋篇布局:主要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铺垫、层层渲染、先总后分、过渡、先景后情、卒章显志、伏笔、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等。
(4)其他常见表现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象征)、借事抒情、寓理于景、借古讽今、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对比、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白描等。
❖答题步骤第一步: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第二步: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
第三步:指出运用该手法的作用(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传达了怎样的旨趣,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等。
)★★经典例题★★一、【2019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韩愈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9.本诗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9.“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专题07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赏析作品艺术手法-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题源解密(全国通用)(解析版)

专题七文学类文本阅读之赏析作品艺术手法目录:2023年真题展现真题考查解读近年真题对比命题规律解密名校模拟探源高考必备知识(2023·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社戏(节选)沈从文萝卜溪邀约的浦市戏班子,赶到了吕家坪,是九月二十二。
一行十四个人,八个笨大衣箱,坐了只辰溪县装石灰的空船,到地时,便把船靠泊在码头边。
掌班依照老规矩,带了个八寸大的朱红拜帖,来拜会本村首事滕长顺,商量看是在什么地方搭台,哪一天起始开锣。
半月来省里向上调兵开拔的事,已传遍了吕家坪。
不过商会会长却拿定了主意:照原来计划装了五船货物向下游放去。
长顺因为儿子三黑子的船已到地卸货,听会长亲家出主意,也预备装一船橘子下常德府。
空船停泊在河边,随时有人把黄澄澄的橘子挑上船,倒进舱里去。
戏班子乘坐那只大空船,就停靠在橘子园边不多远。
两个做丑角的浦市人,扳着船篷和三黑子说笑话,以为古来仙人坐在斗大橘子中下棋,如今仙人坐在碗口大橘子堆上吸烟,世界既变了,什么都得变。
可是三黑子却想起保安队队长向家中讹诈事情,因此只向那个做丑角的戏子苦笑。
长顺约集本村人在伏波宫开会,商量看这戏演不演出。
时局既不大好,集众唱戏是不是影响治安?末了依照多数主张,班子既然接来了,酬神戏还是在伏波宫前空坪中举行。
凡事依照往年成例,出公份子演戏六天,定二十五开锣。
并由本村出名,具全红帖子请了吕家坪的商会会长,和其他庄口上的有名人物,并保安队队长、排长、师爷、税局主任、督察等,到时前来看戏。
还每天特别备办两桌四盘四碗酒席,款待这些人物。
到开锣那天,本村和附近村子里的人,都换了浆洗过的新衣服,荷包中装满零用钱,赶到萝卜溪伏波宫看大戏。
因为一有戏,照习惯吕家坪镇上卖大面的、卖豆糕米粉的、油炸饼和其他干湿甜酸熟食冷食的,无不挑了锅罐来搭棚子,竞争招揽买卖。
妇女们且多戴上满头新洗过的首饰,或镀金首饰,发蓝点翠首饰,扛一条高脚长板凳,成群结伴跑来看戏,必到把入晚最后一幕杂戏看完,把荷包中零用钱花完,方又扛起那条凳子回家。
第四板块 现代诗歌阅读 第五讲 分析艺术手法(解析版)

高2022届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学案之现代诗歌阅读专题第五讲分析艺术手法【知识精讲】现代诗歌的艺术手法,指诗人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达情感时所使用的各种手法。
现代诗歌的艺术手法,跟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大同小异,考生除要知道一般的艺术手法外,更要着重了解章法结构艺术、描写和抒情角度、象征、修辞等现代诗歌惯用的艺术手法。
本突破点就是指导考生分析并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
1.方法就点论点,就面论面;针对要求,分列答案。
对现代诗歌艺术手法的探究鉴赏,可以是“点”,可以是“面”。
作为探究鉴赏题的设置,在“面”上设问的会多一些,但也不排除在“点”上设问。
答题的原则:就点论点,就面论面,但不能出现“点”“面”相违的情况。
探究鉴赏艺术手法,难免会用到概念,要注意概念表述的准确性;探究鉴赏艺术手法,一般都离不开效果的表述,要注意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的统一性。
这类题会提出具体指向、具体要求,我们必须针对题目的指向和要求,分点列出答案。
2.步骤第一步:确定艺术手法。
第二步:审清题目潜在的命题意图。
第三步:观照全诗,探究该手法的艺术效果。
第四步:分点列出答案。
3.答题规范指出艺术手法名称,解说该艺术手法是如何运用的,分析该手法所起到的作用(效果),有几点就分列几点。
【对点精练】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题。
长城谣席慕蓉①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尽管夺了焉支②又还了焉支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悲欢啊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蹲踞在荒莽的山巅冷眼看人间恩怨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时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有你千年的面容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敕勒川阴山下今宵月色应如水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流进我不眠的梦中一九七九年【注】①席慕蓉,著名作家、画家,祖籍内蒙古,随家定居台湾,其作品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影响深远。
②焉支,即焉支山,在甘肃永昌县西,山势险要,为古代驻兵防守重地。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这些诗句高度概括了长城作为中华民族历史见证者的内涵。
古诗鉴赏艺术手法赏析(解析版)

古诗鉴赏艺术手法赏析(解析版)古诗鉴赏艺术手法赏析古诗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它以简练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给人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
在古诗中,诗人运用了丰富多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情感,塑造形象,创造意境。
本文将对几种常见的艺术手法进行赏析。
1. 比喻手法比喻是一种将两种事物进行类比的修辞表达方式。
通过比喻,诗人可以以物喻人,以物喻事,以物喻景,以人喻事等,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形象具体的描写。
比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有“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将戍鼓比喻为守夜的战士,将边秋的寂寞和凄凉表现得淋漓尽致。
2. 借代手法借代是通过特定的符号或象征物来代表其他具体事物或抽象概念的修辞手法。
借代可以使诗歌形象更加饱满,意境更加深邃。
比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中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其中“黄河”和“海”都是代指壮阔的景色和壮丽的气势。
3. 径显手法径显是一种通过点到达面的写作技巧,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意境。
径显使得诗歌更为抒情,节奏感更强,引人入胜。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通过对时间的简洁表达,将人生的短暂和世事的变迁展现得淋漓尽致。
4. 拟人手法拟人是指将无生命的自然事物、抽象概念或人造物赋予人的思想、感情、行为或生命等特性,赋予其人性化的形象。
这种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鲜活,读者更易于产生共鸣。
比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有“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将雨赋予了智慧和情感。
5. 对偶手法对偶是指在诗句里通过形式上的呼应来表达意义上的对立或矛盾。
对偶手法使诗句更加简练明了,既韵味十分浓厚,又容易记忆。
在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便是典型的对偶手法展现。
6. 视觉手法视觉手法是通过对事物形象的描绘和颜色的表现来引导读者的想象和感知,增强诗歌的意境。
比如《题西林壁》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鲜明的视觉形象让读者产生广阔的联想。
重难点20:诗歌阅读之鉴赏诗歌艺术手法(解析版)

重难点20:诗歌阅读之鉴赏诗歌艺术手法(解析版)一、考情一览二、命题趋势①表达技巧过去在全国卷中是轮考点,而在2022年、2023年全国各卷中成为考查热点。
②就现有的考查题目看,其考法相对灵活:提问较宽泛,不聚焦于某一技巧,涉及技巧主要是抒情手法、表现手法、描写手法与结构技巧,而且重在赏析其效果。
一.设问形式1.分析、判断全诗或某一联运用的结构技巧/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
2.分析诗词写景/物的艺术/叙事的艺术。
3.某一抒情手法/描写手法对全诗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的作用。
4.诗人怎样通过意象表达情感/诗人如何表达情感、志向、观点。
二.设问解读表达技巧是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主旨时所采取的特殊表现手法,主要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技巧四个方面。
鉴赏表达技巧是诗歌鉴赏题中的考查重点,更是考查热点。
当题目中涉及“艺术”“如何”“怎样”等词时,多是在考查表达技巧,且常与形象、主旨以及诗歌比较阅读等考点联系起来考查。
三.解题方法(一)表达技巧是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主旨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主要分为四个方面:一是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二是表现手法,如象征、渲染、用典等;三是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互文、顶真等;四是结构技巧,如开门见山、卒章显志、首尾呼应、以景结情等。
(二)赏析表达技巧题一般分为三个步骤:点(点明技巧名称)+释(解释技巧运用)+效(分析技巧在塑造人物、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1.认真审题,精准判断表达技巧①立足整体。
即把所给的判断材料当作一个整体来看,不是只看其中的一个片段。
②把握关系。
关系即诗词中材料和材料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
因为诗词讲究简洁、凝练,又受诗句长短的限制,所以材料之间的关系更多地体现为诗句之间的组合关系。
这种关系就是写作技巧,即表达技巧。
2.精准分析表达效果①紧扣目的。
所有的表达技巧都是为表达目的服务的,“表达技巧+表达目的”就等于表达效果。
(完整版)红楼梦艺术手法赏析

浅谈《红楼梦》艺术手法《红楼梦》是一部寄托深意、“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绝世佳作.它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艺术创作的高峰。
它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和很高的美学价值。
它是一个封建社会、封建制度从发展到衰亡的过程的缩影,以小说的形式、以家庭为背景,向我们展现了清朝社退出历史舞台的过程。
《红楼梦》不仅在小说背景方面有特殊的构思,在小说艺术手法上面更是独具一格,达到了古代现实主义小说艺术的高峰,具有了相当的美学价值。
下面,我就我个人对《红楼梦》的阅读经历,对其艺术表现手法浅谈一二。
一、《红楼梦》的人物塑造艺术这部小说中人物的塑造,曹雪芹完美地做到了在同一阶级中塑造众多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红楼梦》中的人物非常之多,且不说人物本身千差万别的,单是本身思想性格及身份地位类似却又处处不同的形象就有很多为众人所熟知.在这众多的人物中.有的是官僚贵族的当权者,有的是锦衣玉食的公子王孙,有的是年轻貌美的大家姊妹,有的是经受豪宅欺凌的丫头仆役,这些人,同一类人大都有着相似的出身经历或者身份地位,但曹雪芹却同中求异,采用了一些很特殊的对比手法,使得那些易被人混淆的形象表现出了巨大的差异,从而使读者毫无类同之感.比如,《红楼梦》中著名的两位名门千金小姐,薛宝钗和林黛玉。
她俩的出身和学识教养基本类似,都有沉鱼落雁之貌,都有出口成章之才。
这样的两个人物形象,按理说很难区分。
然而在《红楼梦》中,显然她俩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对立形象.曹雪芹通过对她们的言谈举止、行为动作、思想风格的刻画,表现了这两个形象内在的迥异。
这种迥异在宝钗和黛玉对宝玉的爱情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黛玉对于宝玉,是一片纯真的爱情,她通过“题帕诗”向宝玉倾吐爱情,含蓄而明心。
而宝钗,却是因宝玉是贾府的宠儿而爱上宝玉,这种爱带有一定的功利性,为了未来的地位,她的爱谨慎而谋世。
再者,在处世为人方面,黛玉高洁,自尊,从不轻易迎合世俗,无论是对至高无上的贾母,还是对管家少妇王熙凤。
专题17 古代诗歌阅读之赏析艺术技巧-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题源解密(全国通用)(解析版)

A.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去。
B.词人着屐拄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
C.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
D.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来自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
(2)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在具体的诗句中,修辞手法的独特作用,是指该修辞手法一般作用的某一方面。
(3)鉴赏修辞手法的应用,必须联系诗歌的具体内容来分析,不能仅仅只指出“是什么修辞手法”。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方法指导
(1)在宏观把握全诗思想内容的前提下,明确所考诗句所运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一定与抒发的主要情感、凸显的诗作主旨密切相关。
1.近几年高考对古诗词进行考查时,常将对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鉴赏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综合在一起进行考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意思是看破虚幻的世界,放弃过往的无谓名利。体现出作者处世豁达的人生态度,旷达自然,超凡脱俗。“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意思是穿着蜡屐登山真诚率真地饮酒,带上筇杖自在地行走,身体自由,心灵宁静。据此看出作者宁静从容的心境,诠释着作者退居后乐观淡泊的精神追求。“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意思是闲暇之时在溪边题上一首诗,听着远处传来烟霭外采菱人的歌声。作者对官场失望之后徜徉在山水之间,不问世事,抒写闲适情趣力求解脱之道的旷达胸怀。
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析艺术手法——技巧运用与语言艺术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赤之茧[日]安部公房日暮时分,人们赶回自己的居所,而我却无家可归,只好继续在房子与房子间狭窄的夹道中漫无目的地往前走。
街上房屋鳞次栉比,却没有一个容许我栖身的地方,这到底为什么呢?……我又开始念叨着这个早已重复了千遍万遍的疑问。
靠着电线杆,我发现旁边有一截被人落下的绳子。
我突然产生了上吊自尽的想法。
绳子斜着眼睛盯着我的脖子,一边说道:兄弟,休息吧!的确,我也想休息啊,但是却不能休息。
因为我还没找到能够让自己满意的,我之所以没有家的缘由。
夜幕每天都会降临,人们每天都会休息,为了休息就必须有一个家。
看来我应该也有一个家才对。
猛地,我发现自己也许从根本上误解了什么。
说不定我不是没有家,而仅仅只是忘记了拥有家这个事实而已。
没错,就是这样。
比如……我在偶然路过的一座房子前停下了脚步。
很可能这里就是我的家,我心里想着。
于是,我鼓起了勇气,走,去敲门——半开着的窗户里探出了一张亲切的女人的笑脸。
希望的微风涌进我的胸膛,我的心脏化作一面舒展着的旗帜在风中飘扬。
我也堆起笑容,绅士般地点点头。
“对不起,请问,这里是我的家吗?”那女人转瞬间板起了脸:“啊?你是谁?”我莫名其妙地语塞起来,不知道该如何向她说明。
我是谁?在此时此刻这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
可是,怎样才能让她明白这一点呢?我有点自暴自弃了。
“不管怎样,如果你认为这里不是我的家,请拿出证据来。
”“啊……”女人脸上流露出恐惧的神色,这让我感到有些恼火。
“没有证据的话,就可以看成是我的家了。
”“可,这是我的家啊!”“那又怎样?是你的家,不见得就不是我的家,是吧?”代替回答的是女人冷若冰霜的面孔和随即关闭的窗户。
啊,这就是女人笑靥的真实面目。
难道某种东西属于他人,就不能同时地为我所有吗?从刚才那个女人表情的转变之中,我已经充分地感受到这一荒谬论调的本质。
但是,为什么一切都是别人的,而不是我的呢?哪怕至少有一个既不是我的,也不是别人的东西也好啊!我时常会产生一种错觉,觉得施工现场和材料堆置场的水泥管就是我的家。
但那也正逐渐地成为他人的所有物,最终完全地被占有,从我的眼前消失,丝毫没有顾及我个人的感受与意愿……或者说,在他人干涉下,那些水泥管彻底地转变为与我的家没有任何关系的事物。
那么,公园的长椅呢?当然很棒。
如果那里真的是我的家,如果没有人拿着棍棒赶我走的话……没错,长椅是大家的东西,而不是某一个人的东西,可是他却对我这样说道:“喂,起来!长椅是大家的东西,而不是某一个人的东西,更不可能是你的东西。
”日暮时分,我不停地往前走。
房屋……不曾消失,不曾改变,伫立在地面之上纹丝不动的家家户户。
在那之间是一条不断变化着的没有固定形状的裂隙——夹道。
我不停地往前走。
我还没有理解自己之所以没有家的缘由,因此我还不能把自己吊死。
啊!是什么东西缠住了我的脚?若是吊颈的绳子,请不要这么心急地催促我嘛!不,好像是具有粘性的丝线。
捏着线头拽过来一看,线的另一端在鞋子的破洞里,随着我的扯动一点一点地往外冒。
这玩艺真奇妙!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用上双手不断地把丝线拉出来。
紧接着,更加奇妙的事情发生了——我的身体渐渐地偏向一侧,无法与地面保持垂直的状态了。
是因为地轴倾斜,引力方向改变了吗?“啪”的一声,鞋子离开我的脚掉落到地面上。
我终于明白,那是我的一只腿短了一截。
在抽出丝线的同时,我的腿变得越来越短。
不知所措的我茫然地单脚站立在原地,在我的掌心,已经化为丝线的我的腿同样不知所措地独自蠕动起来,顺溜地从我的指缝间滑落,自行地开始分解,像一条蛇似的紧紧地缠绕着我的身体。
在左脚全都脱落之后,丝线自然地转移到了右脚。
不久,丝线就像一个口袋裹住了我的全身,即使如此,身体的分解也仍然没有停止,从腹部到胸口,再从胸口到肩膀,丝线依序地脱落,再从内部加固整个口袋。
最后,我消失了。
只剩下一个没有任何内容物的茧。
啊,这下总算可以休息了。
夕阳把空茧染成耀眼的赤红色。
这才是我的家,确确实实地,谁也无法干扰,谁也无法妨害的,只属于我一个人的家。
然而,拥有了这个家以后,能够入住的我却已经不存在了。
茧内,时光永远驻留在相同的时刻。
外边天黑了,里边也依然还是黄昏,残留在内部的晚霞还在不间断地闪动着赤红色的光芒。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A.“我”不能理解自己为什么没有家,是因为“我”不能准确地理解“家”的含义。
B.由于看到“女人”亲切的笑脸,“我”心中充满希望,心情愉悦,与后文构成对比。
C.小说写“水泥管”和“公园的长椅”,实际是为了说明“我”自私而狭隘的思想。
D.文中两次写到“日暮时分”,以此来烘托悲凉的氛围,并衬托“我”的悲惨遭遇。
E.结尾写“我”变成“赤茧”,照应标题写出“我”在经历艰苦追求后的欣喜结局。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A项,原文第二段“因为我还没找到能够让自己满意的,我之所以没有家的缘由”;C项,“我”的思想解析有误,实际上是“我”对现存的国家制度或权利的不满,渴望共产主义的一种生活状态;E项,“欣喜结局”理解不太准确,原文呈现的应该是一种无奈和消极的态度。
答案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E给1分;答A、C不给分。
2.(分析句段作用与表现手法)小说第一段的内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重要语段作用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一般要从内容和结构方面分析,本文第一段的作用在内容上: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突出“我”的现状,奠定文章情感基调。
结构上:为下文的内容作铺垫及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答案①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
②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人们的赶回居所与“我”的无家可归形成对比,街上房屋鳞次栉比与“我”无栖身之处形成对比,反衬突出“我”的孤独、苦闷和缺乏归属感,奠定感情基调。
③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④引出下文“我”对“家”的追寻。
3.(分析人物形象与表达技巧)“女人”是怎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赏析人物形象及简析表达技巧的能力。
赏析人物形象要能掌握人物的身份地位,文中“女人”是个普通百姓;并结合相关内容分析其形象特点(如不理解“我”的想法和行为,表面上友好实则冷漠)。
作者刻画这个人物时主要采用了正面描写的表现手法,具体描写了女人的神态(女人脸上流露出恐惧的神色)、语言(啊?你是谁?)、动作(关闭窗户)等。
答案①“女人”是一个不理解“我”的想法和行为的普通百姓。
②她表面上待人友好,实则冷漠。
③运用了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描写手法。
4.结合文本内容,试探究小说中存在的象征意义或寓意。
(8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探究小说重要意蕴的能力。
小说中的“我”一直在试图寻找自己的“家”,但一直找不到能容留自己的处所,而最终化为赤茧,这一系列的人与事物都具有象征意味。
“我”寻找着生命的归属感,探索和找寻着未来生活,终于无果之后,化为赤茧,象征着和这个不合理社会的永远隔离与决裂,代表着对现实社会的反抗,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一种无奈的消极的处世态度。
而文中提到的一些事物如“水泥管”“公园的长椅”,也各有深意。
答案①寻找“家”,象征着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探索和找寻。
②“家”象征着一种生命的归属感。
③变身为“赤茧”象征着为追求自己的归属感而和这个不合理社会的永远决裂,一种对于现实社会的反抗。
④“赤茧”的赤色象征着生命之色,完全封闭的茧象征着作者与社会现实的隔离,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
⑤“房舍”“水泥管”“公园的长椅”等象征着一种共产主义的生活。
⑥公园里的警察,象征着国家权力与国家的既成秩序。
(答出4点即可)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25分)祭狼申平孟和巴特决计要干掉敖包山上的那几只狼,起码也要把它们赶跑。
孟和巴特也知道狼的身份现在不一样了,成了保护动物了。
特别是敖包山上的这几只狼,它们刚刚从遥远的地方迁来,简直就成了草原上的稀罕物。
可是那些家伙也太猖狂了,竟然接二连三地吃了他十来只羊。
他也把情况向领导反映过了,但是他们道理讲了一车车,就是不采取行动保护牧民利益。
好,你们不管,我自己来管!孟和巴特开始准备打狼的工具,选来选去他选中了一条扁担。
这扁担紫色的木头,很结实,在手里耍了几下,很合手。
孟和巴特搞不到枪,刀又太短,他觉得扁担最为合适。
这天一大早,他独自骑马向敖包山跑去。
刚刚八月,草原早晨的风已经很凉。
孟和巴特打马冲上山顶,举目四望。
但见草原浩瀚无边,风吹草低,牛羊片片,却不见半只狼的影子。
孟和巴特下了马,拿起扁担,大踏步向山下的几条沟走去。
他横握扁担,一条沟一条沟仔细搜索,但是除了发现了一些狼粪,还是没有发现狼的影子。
孟和巴特有点失望地从沟里钻出来,突然发现不远处的一片树林旁,有什么东西在草地上蹿蹿跳跳。
他手搭凉棚望过去,不禁打了个冷战:是狼!只见几条狼分工合作,正在围捕野兔。
这几年草原上的野兔和黄鼠大量繁殖,给牧人带来很多麻烦,现在狼倒装起好人来了!孟和巴特大吼了一声:坏东西,哪里走!手提扁担猛冲过去。
听见人吼,几只狼停止捕猎,一起朝这边张望。
其中一只狼突然把嘴巴伸向天空,发出一声凄厉的嚎叫,好像在恐吓孟和巴特。
但是孟和巴特却走得沉着冷静,雄赳赳,气昂昂。
仿佛身后跟着千军万马。
野狼从来没见过这么胆大的人,被震慑住了,纷纷掉头朝树林里逃窜。
只有一只狼原地不动,它就是刚才嚎叫的那只狼。
它居然蹲坐在地上,目露凶光盯着孟和巴特。
狼和人的眼睛紧紧胶着在一起。
在只差十多步的时候,那只狼才起身逃跑了。
但是它跑跑停停,还不断扭头看着孟和巴特。
这显然是只头狼,个头大,身体壮,孟和巴特看见它眼神复杂,但他读出的却是讥笑:来呀,你敢来吗?孟和巴特突发一声喊,高举扁担追了上去。
头狼也马上奔跑起来,后腿一颠一颠地装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