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诗公开课
19课《谈中国诗》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探讨》

像钱钟书这样,知世故而不世故,才是最好的活法。
1、有些所谓的研讨会其实就是请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吃 一些不干不净的饭,花一些不明不白的钱,说一些不痛 不痒的话,开一个不伦不类的会! 2、我们对采摘不到的葡萄,不但可以想象它酸,有很可 能想象它是分外的甜。 3、一个人,到了20岁还不狂,这个人是没出息的;到了 30岁还狂,也是没出息的。 4、天下只有两种人。比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好的 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 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 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 的。不过事实却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 第一种人只有回忆。
“他”指“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只
“他不能对整个本国壹诗尽职。”贰会临或欣远时赏,期本只的国能特诗说点的明。人本,国不诗能某够个居宗高派
肆 叁 “早熟的代价是早衰。”
中国诗出场就是“抒情诗”,即巅峰,“早衰” 是指后来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
指中国文化中一出场便是巅峰,致使后来发展受困 的情况。
(1)三四句写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 来”在儿童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即所谓“易尽”;在诗 人,却是重重的一击,引出了无穷感慨,久客伤老,反主为宾 的悲哀都包含在这一“问”中,此所谓“无垠”。 (2) 儿童天真活泼、淳朴无邪的笑貌,与诗人鬓毛疏落、老 迈衰颓的沧桑形象呼之欲出,又强化了这种感慨伤怀。外在形 象“易尽”,内在感慨“无垠”,全诗在这有问有答处悄然作结, 给读者无穷的想象与回味。
问题4 (单元研讨任务) 二 1.钱钟书先生在《谈中国诗》中谈“中国诗的一般印象”,
《谈中国诗》课堂课件

07 课程总结与作业布置
课程总结:回顾本次课程重点内容
中国诗歌的历史演变
从古代到现代,中国诗歌经历了多 个阶段的发展和变化,包括诗经、
楚辞、汉赋、唐诗、宋词等。
中国诗歌的文化内涵
中国诗歌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 涵,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观 念、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
中国诗歌的艺术特点
中国诗歌注重意境、情感、节 奏和音韵等方面的表现,具有 独特的艺术魅力。
中国诗歌的鉴赏方法
通过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生 平、艺术手法等方面,可以更
好地鉴赏和理解中国诗歌。
作业布置:完成相关练习题和思考题
练习题
针对本次课程内容,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包括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等,以 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思考题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中国诗歌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审 美情趣。同时,可以布置一些拓展性的思考题,鼓励学生探索中国诗歌的更多 层面。
诗歌特点
中国诗歌注重意境营造、情感抒发 和音韵节奏,通过简洁凝练的语言 表达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
教学方创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 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提高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
教学安排
课程将按照诗歌发展历程和流派特点进行分阶段教学,每个 阶段包括诗歌赏析、讨论交流和创作实践等环节。同时,将 邀请诗人、学者进行专题讲座和现场指导,为学生提供更广 阔的学习视野和实践机会。
注重诗歌的节奏感和韵 律美,使诗歌朗朗上口,
易于传诵。
鉴赏方法:如何欣赏和评价一首好诗?
01
02
03
04
主题思想
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领 悟诗人的情感表达。
意象意境
品味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感受 诗歌的艺术魅力。
谈中国诗——公开课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育才中学邓淑贞课前准备因为一直有让学生每日摘抄一句名言名句的习惯,为配合这篇课文的学习,特提前一周让学生改抄诗歌,单数列的学生每天抄一首中国诗,偶数列的学生抄一首外国诗,以便上课讨论时用。
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2、初步学会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分析中外诗歌3、培养学生对中外诗歌的兴趣,养成读诗的习惯学习重点:把握作者有关中国诗的观点,以自己的阅读积累深入理解中国诗歌的特征学习难点:以自己的阅读积累深入理解中国诗歌的特征课时安排:一课时(一)1、作者简介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一字中书,著名学者、作家。
江苏无锡人。
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两年后到英国牛津大学继续攻读,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
抗日战争期间归国,曾在多所大学任教。
著作:散文集 : 《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 : 《人•兽•鬼》长篇小说: 《围城》学术著作 : 《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2、写作背景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原稿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后节译为中文。
(二)自读要求1、梳理文本结构:一、(第1 段):交代谈中国诗的根本立场二、(第 2 段):概括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三、(第 3 至 7 段):阐述中国诗的特点四、(第 8 段):总说中国诗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预习安排在早读时间,由老师引导学生完成预习,主要目的在于熟悉课文,为课堂做准备。
辅助资料为语文《成才之路》,第73页“走进作者”,“写作背景”等部分对作者生平和文字背景都有详细介绍。
)导入:同学们,在我们咿咿学语的时候,就开始朗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我们的童年里充满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类经典的诗歌……细细数来,我们与中国诗歌的亲密接触已有十多年,但如果有人问你,中国诗歌的特点是什么,你能回答出来吗?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
《谈中国诗》优质课一等奖公开课获奖PPT课件

学
以
致
用
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作
业
布
置
1.独立完成课后练习。 2.推荐阅读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致大海(节选) 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 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 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好像是朋友忧郁的怨诉, 好像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 我最后一次在倾听 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 我时常沿着你的岸旁, 一个人静悄悄地,茫然地徘徊, 还因为那个隐秘地愿望而苦恼心伤!
上邪!
汉乐府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 天地合 , 乃敢与君绝!
一朵红红的玫瑰 啊,我的爱人像朵红红的玫瑰, 六月里迎风初开, 啊,我的爱人像支甜甜的曲子, 奏得合拍又和谐。 我的好姑娘,多么美丽的人儿! 请看我,多么深挚的爱情! 亲爱的,我永远爱你, 纵使大海干涸水流尽。 纵使大海干涸水流尽, 太阳将岩石烧作灰尘, 亲爱的,我永远爱你, 只要我一息犹存。 珍重吧,我唯一的爱人, 珍重吧,让我们暂时别离, 但我定要回来, 哪怕千里万里!
异:《观沧海》体现了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的特点,但包容着 深远的意味。《致大海》篇幅较长,抒情充分。 《观沧海》体现了中国诗富于暗示性的特点,“字面”不 过起到诱发和影射作用。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四句,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了观海时的感受。 吞吐宇宙的大海,是诗人博大胸襟的象征。《致大海》则体现 了外国诗直抒胸臆的特点。如“我多么热爱你的回音,/热爱 你阴沉的声调,你的深渊的音响,/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 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往往是中国古典诗歌极力避免的。
《谈中国诗》课件2-优质公开课-语文版必修5

元明清时期的演变
元曲
元曲是元代兴起的新的诗歌形式,其语言通俗易懂、风格幽默风趣,代表作品有 《窦娥冤》、《西厢记》等。
明清小说中的诗歌
明清时期,随着小说的发展,诗歌逐渐融入其中,成为小说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如《红楼梦》中的诗歌,既表现了作者的情感世界,又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
02 中国诗歌的特点与风格
语言精练
总结词
中国诗歌的语言简练明快,用词精准, 表达力强,能够在有限的篇幅内传达 出丰富的意义和情感。
详细描述
中国诗歌的语言经过了长期的提炼和 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诗歌韵律和节奏。 诗人运用巧妙的修辞手法,如比喻、 拟人、象征等,使得诗歌语言更加生 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节奏鲜明
总结词
中国诗歌的节奏感强烈,通过音节、韵律、平仄等方面的巧妙安排,形成独特的音乐美 感。
意境深远
总结词
中国诗歌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色、生活场景或情感体验,创 造出深远、悠长的意境,使读者在品味诗歌时能够感受到丰 富的情感和深邃的哲理。
详细描述
中国诗歌常常借助自然景色的描绘,如山水、花鸟、风雨等 ,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心境。这些自然景色的描绘不仅具有 美感,还能够引发读者对人生、宇宙等方面的思考,使诗歌 具有深远的意境。
语言文字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对世界文学的贡献
推动世界文学发展
中国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 思想内涵,丰富了世界文学的宝 库,为世界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
要贡献。
促进文化交流
中国诗歌的传播,促进了中国与世 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增进了各国人 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提供文学灵感
中国诗歌以其深邃的思想、优美的 语言和丰富的意象,为世界各地的 作家、诗人提供了创作灵感。
《谈中国诗》公开课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主备人:李艳平【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能力目标:1.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2.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1.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教学难点】1.分析文章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的行文布局的特点。
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教学方法】1.反复诵读,了解大概。
本文写得典范古雅,但凡遣词造句、行文布局、佳构机巧、言语妙喻都需要深入品味,反复吟诵。
2.串通文义,学习文法。
理解本文首先需要掌握文章的行文结构。
此文结构最大的特点在于开篇立论,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而在论述中又不失良机,随时比较,广引博征,使文章跌宕生姿,别具风采。
3.不求全貌,雕琢精义。
理解本文的另一要点在于不求全貌,但求精雕细琢;特别是文中生动奇巧的妙言妙语,要用心揣摩体会。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备注、补充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不少中国诗歌,那么,中国诗有怎样的特点呢?齐读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思考。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中国诗具有语言的形象性凝练,情感含蓄、结构的跳跃性等特点。
那么西方国家的诗是否也是这样的吗?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钱钟书先生是怎样来看待中国诗和西方诗的。
(板书课题《谈中国诗》)二、作者简介及背景资料(一)多媒体课件展示作者简介钱钟书是一个充满魅力的人物,是个天才。
1、“照相机式”的记忆力。
在进入小学读书识字之前,钱钟书已读了《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聊斋志异》以及《七侠五义》、《说唐》等古代小说。
谈中国诗公开课教案

谈中国诗【知识目标】体会文化随笔特点,品味作者的说理艺术,掌握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能力目标】学习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理解作者观点;理解比喻化深奥为通俗,化复杂为单纯的特点,并进行鉴赏诗歌与仿写。
【情感目标】品味说理文章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又幽默风趣,富于说服力和感染力,提高自己的说理艺术,培养对中国诗歌的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一、掌握文化随笔的协作特征与品味语言艺术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二、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中国诗歌发展一般规律,把握中国诗歌的独特现象,准确理解作者的文学观点是本文难点。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练习法【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入钱钟书的经典语录,提起学生兴趣,并有意识引导学生初步体会钱钟书善用比喻的特点:★在小说《猫》中描写李太太单眼皮时,钱先生说道:“单眼皮呢,确实是极大的缺陷,内心的丰富没有充分流露的工具,宛如大陆国没有海港,物产不易出口。
”★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
”或者这句更流行:婚姻象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2.文化随笔的特点(幻灯片展示 2分钟)第一,化深奥为通俗,化复杂为单纯。
本文是谈中国诗这样一个深奥、复杂的问题,然而作者举重若轻,把这个问题用通俗、浅显的语言传达给读者。
作者举出诗歌以及图画、音乐、故事、传说、寓言等具体的例子,大量的丰富生动的比喻,说明自己的观点。
让读者在具体例子、形象比喻的启发和感染下,自然而然地接受作者的观点。
第二,征古今引中外,有较强的知识性。
作者站在历史和文化的高度,。
引用的古今中外的大量文史资料,有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希腊、俄罗斯、捷克乃至印度等国的资料;涉及的范围包括文学、哲学、历史学、艺术等。
引用中国的文史资料,从古到今。
这样的文章,让读者在接受作者观点同时获得丰富的文史知识。
第三,语言诙谐,幽默风趣。
文章中充满了智慧的语言,幽默风趣,又具有高雅的品位。
公开课《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公开课《谈中国诗》教学设计《谈中国诗》是钱钟书先生的一篇文章,编入了高中语文教材中,今日我们一起来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公开课谈中国诗教学设计,盼望对你有关心。
公开课谈中国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学问教育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诗的一些特点;2.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段落结构入手,理清思路和行文脉络,进而把握全文大意。
二、能力培育目标:1.引导学生把握通过抓住关键性语句划分段落和归纳段意。
2.学习在中国诗与外国诗的比较中,归纳中国诗的特点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我国优秀的诗歌艺术的喜爱之情。
四、美育渗透目标:1.对文中的比方进行分析,体会比方的含义和表达效果;2.鼓舞学生对观点提出不同意见,提高自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诗的一些特点。
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用语之机巧。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把握通过抓住关键性语句划分段落和归纳段意。
2. 对文中的比方进行分析,体会比方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一、导入课文我们学过《咬文嚼字》和《说木叶》,都或多或少和中国诗歌有所关联。
《咬文嚼字》中举了许多古人推敲诗歌语言的例子,说明语言文字总是和情感相关联的。
《说木叶》则谈了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示意性的特点,启示我们留意把握诗歌中的传统意象的。
今日我们一起来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
(板书课题《谈中国诗》)二、知人论世1、简介(略)(学生阅读,了解)2、需牢记的代表作:(学生分析,教师指导学生牢记)散文集 : 《写在人生边上》长篇小说:《围城》短篇小说集 : 《人兽鬼》学术著作 :《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
3、拓展激发阅读兴趣:(教师介绍)《围城》中的经典语句: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据说上个世纪八九十年月,西方的文化界名人到中国往往要了却两个心愿,一个是要见识一下中国举世著名的万里长城,再一个就是要见识一下著名世界的学贯东西的大学者钱钟书先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结这篇随笔的特点:
? 1、化深奥为通俗,化复杂为单纯。 ? (比喻的大量运用) ? 2、居高临下,征古今引中外,有较强的知识
性。(学者散文:以理服人,以智启人) ? 3、讲道理、发议论,幽默风趣。
课后作业:
联系课文,比较曹操的《观沧海 》和普希金的《致大海》,写一篇 一二百字的短文,评说它们在内容 和形式上的异同。
3、韵味
同
中国:言有尽而意无穷
4、风格
外国: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 异
中国: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5、内容
中西诗不但内容相同,而且作风也往往暗合 同
中国诗和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
3、作者引用了哪些古今中外资料?
理解句子含义
1、谈谈你对“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 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一句含义的理解。
作者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对 比中外诗歌,目的还是要回归本 国诗歌,体会其中的精妙,否则 只注重外国诗歌的特点,对把握 诗歌的本质是没有意义的。
2、我们也有厚重的诗………可是中国诗的 “比重”却低于西洋诗;好比蛛丝网之于 钢丝网。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 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
前者非常具体地比照了中国厚重诗在 中国诗中所占的比重,后者用比喻形 象说明了西洋诗和中国诗音调的特点。
检查预习
1、字音
精髓(
)轻鸢(
) 咻咻(
)
撩人(
)叫嚣(
) 桴鼓(
)
数见不鲜(
)( )一蹴而至( )
颦蹙(
)(
)遥思远怅(
)
2、成语
空中楼阁:比喻脱离实际的理论或虚构的事物。
吞言咽理:指不敢声张和申辩。
不了了之:该办的事情没有办完,放在一边不 去管它,就算完事。 矫揉造作:比喻故意做作,不自然。 残羹冷炙:吃剩的饭菜,也比喻为别人施舍的 东西。 数见不鲜:见识过多次,不觉得稀奇。 流毒无穷:散布、流传所造成的毒害很大,没 有穷尽。 眉眼颦蹙:文中指为看得远些而皱起眉头,凝 聚目光的神态。 一蹴而至: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 一下子就能完成。
3、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 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 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
指出中国诗的特征是富于暗示。此处的 幽默表现在后一句:“我愿意换个说法, 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言外之意不 说出来,所以叫“静默”,而这言外之 意已经由说出来的话加以暗示了,就像 胎儿已经在母体之中了,所以说是“怀 孕的静默”。这种说法俏皮而又意味深
1、本文是篇演讲稿,面对一群金发碧眼 的美国人,钱钟书先生是用什么方法来论 中国诗的?为什么他要用这个方法?
比较文学
2、快速阅读课文2-8段,抓住关键句,筛 选出和西方诗歌相比,中国诗所具有的特点。
1、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 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2、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 心”的需要。
结婚犹如:“被 围困的城堡,城 外的人想冲进去, 城里的人想逃出 来。”
谈中国诗
钱钟书
作者简介:
钱钟书:现代 文学研究家、作家 ,字默存,号槐聚 ,曾用笔名中书君 。代表作是长篇小 说《围城》。
无论他的小说或 散文,都具有机智 隽永的特点。
散文集 : 《写在人生边上》 长篇小说:《围城》 短篇小说集 : 《人?兽?鬼》学术著作 :《宋诗选注 》《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
《围城》已有英、法、德、俄、日、西语译本。 《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 多卷本《管锥编》,对中国著名的经史子古籍进 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辨 析。
背景资料
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 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原稿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 对美国人的演讲,后节译为中文。
提示:《观沧海》写沧海的广阔浩大,也 反映出作者宽阔、雄壮的情怀,《致大海 》是一曲对大海的庄严颂歌,是对人生命 运的深沉感叹,也是对自由的热情礼赞。 异:《观沧海》体现了中国诗讲求篇幅短 小的特点,但包容着深远的意味。《致大 海》篇幅较长,抒情充分。
《观沧海》体现了中国诗富于暗示性的特点,“ 字面”不过起到诱发和影射作用。如“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诗人 以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了观海时的感受。吞吐宇宙 的大海,是诗人博大胸襟的象征。《致大海》则 体现了外国诗直抒胸臆的特点。如“我多么热爱 你的回音,/热爱你阴沉的声调,你的深渊的音响 ,/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和那反复无常的激 情!”往往是中国古典诗歌极力避免的。
? 4. 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 “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 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 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 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本句隐讽那些对于西方文化不懂装 懂的人。
幽默而倾向鲜明地对中西本位文化 论表示反对。
归纳方法:①抓住关键,分析 句中重要词语,注意句子意义 指向及句子的表达技巧;②结 合语境,确定答题区域;③提 炼组织语言。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致大海
普希金
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
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
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好象是朋友忧郁的怨诉, 好象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 我最后一次在倾听 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 我时常沿着你的岸旁, 一个人静悄悄地,茫然地徘徊, 还因为那个隐秘地愿望而苦恼心伤!
世界空虚了,大海洋呀, 你现在要吧我带到什么地方? 人们的命运到处都是一样: 凡是有着幸福的地方,那儿早就有人在守卫: 或许是开明的贤者,或许是暴虐的君王。
哦,再见吧,大海! 我永不会忘记你庄严的容光, 我将长久地,长久地 倾听你在黄昏时分地轰响。
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 我要把你地峭岩,你地海湾, 你的闪光,你的阴影,还有絮语的波浪, 带进森林,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
3、中国诗富于暗示性。
4、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5、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概括出中外诗歌的异同
外国:史诗——戏剧——抒情诗
1、诗史
异
中国:抒情——戏剧——无史诗
外国:诗的篇幅愈短愈妙
2、篇幅
同
中国: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 二三分钟长诗比起外国诗,也只是声韵 里的轻鸢剪掠
外国:听不见的音乐更美
有什么好怜惜呢?现在哪儿 才是我要奔向的无忧无绿虑的路径? 在你的荒漠之中,有一样东西 它曾使我的心灵为之震惊。
我曾想永远地离开 你这寂寞和静止不动地海岸, 怀着狂欢之情祝贺你, 并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 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
那是一处峭岩,一座光荣的坟墓…… 在那儿,沉浸在寒冷的睡梦中的, 是一些威严的回忆; 拿破仑就在那儿消亡。
我多么热爱你的回音, 热爱你阴沉的声调,你的深渊的音响, 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 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
渔夫们的温顺的风帆, 靠了你的任性的保护, 在波涛之间勇敢地飞航; 但当你汹涌起来而无法控制时, 大群地船只就会覆亡。
你等待着,你召唤着……而我却被束缚住; 我的心灵在你的岸旁……
在那儿,他长眠在苦难之中。 而紧跟他之后,正像风暴的喧响一样, 另一个天才,又飞离我们而去, 他是我们思想上的另一个君主。
为自由之神所悲泣着的歌者消失了, 他把自己的桂冠留在世上。 阴恶的天气喧腾起来吧,激荡起来吧: 哦,大海呀,是他曾经将你歌唱。
你的形象反映在他的身上, 他是用你的精神塑造成长: 正像你一样,他威严、深远而深沉, 他像你一样,什么都不能使他屈服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