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俗旅游资源现状浅议
传统民俗旅游资源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传统民俗旅游资源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传统民俗旅游资源。
传统民俗旅游资源是指以传统文化、民俗风情为特色,以传统手工艺、传统习俗、传统建筑等为代表的旅游资源。
传统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当地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传统民俗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本文将对传统民俗旅游资源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探讨。
1.文化保护不足在传统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很多地方并没有充分考虑到文化的保护问题。
有些地方为了吸引游客,不惜改变当地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给当地的文化传承带来了威胁。
2.商业开发过度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一些地方将传统民俗旅游资源过度商业化,忽视了当地乡村的原生态和传统特色。
一些传统建筑被改造成商业化的景点,不再有传统的文化魅力,游客只能看到商业化的景点,而无法领略到纯粹的当地风情。
3.游客过度开发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传统民俗旅游资源的游客量也在逐渐增加。
大量的游客会给当地的环境和居民生活带来压力,传统民俗旅游资源的原始风貌也会因此受到破坏。
1.加强文化保护为了保护传统民俗旅游资源的文化传承,需要加强文化保护。
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并且加强对当地管理者和居民的文化传承教育,让他们意识到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限制商业开发为了保护传统民俗旅游资源的原生态和纯粹性,需要限制商业开发的范围和程度。
地方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规范当地的商业开发行为,推动传统民俗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3.发展生态旅游传统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应该注重保护环境和生态,发展生态旅游。
地方政府可以引导投资者和经营者,积极发展生态旅游项目,打造原生态的民俗旅游资源,提供给游客更加纯粹的乡村体验。
4.提倡有序旅游在传统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需要提倡有序旅游,控制游客的数量和行为。
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实施门票限量制、游客数量限制等措施,引导游客有序观光,保护当地的环境和文化。
传统民俗旅游资源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传统民俗旅游资源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传统民俗旅游资源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资源开发不足许多传统民俗村落或景点由于长期的闭塞和自然环境的保护,未能开发出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资源。
很多传统民俗村落因为交通闭塞、基础设施简陋、宣传力度不足等原因,使得游客很少前往,从而无法将村落内的文化特色和生活方式展示给外界,也无法为当地居民带来经济收益。
二、环境保护不力一些传统民俗村落或景点在开发过程中,由于缺乏专业的管理和保护力量,导致环境受到破坏和破坏,影响了旅游环境的质量和氛围。
旅游开发带来的大量垃圾和人为破坏也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三、文化传承困难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影响下,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面临严峻挑战。
一些受到外来文化影响的传统民俗文化在原地的传承受到了压抑,一些传统手艺和技艺也在逐渐失传。
一些乡村文化也因为经济条件的不断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了传统民俗文化的逐渐淡出。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提出一些对策进行解决:一、加大资源开发力度政府可以加大对传统民俗旅游资源的投入,建设更多的景点和旅游基础设施,改善交通条件和宣传力度,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游玩,从而增加当地居民的经济收益。
可以引进一些专业的旅游开发公司和企业,利用其丰富的经验和资源,推动传统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
二、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环保组织机构,加强对传统民俗景区的环境保护力度,制定相关规定和措施,设立相关标识和文明旅游宣传,引导游客文明旅游,保护环境。
民俗景区可以依托当地居民,建立自愿者团队,开展环境保护宣传和监督,共同保护好家乡的环境。
三、加强民俗文化传承政府可以加大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的扶持力度,举办一些传统节日和文化展示活动,吸引更多的游客和年轻人参与提高对传统民俗文化的认同和传承保护意识。
可以设立一些传统手艺和技艺传承基地,招募一些专业人士和志愿者,进行相关技艺的传承和培训,使传统手艺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浅谈民俗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docx

浅谈民俗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引言1990年,“民俗旅游”一词被正式提出。
巴兆祥认为:民俗旅游资源是形成旅游者从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参加民俗旅游的促进因素,是能为旅游企业所利用,具有一定的旅游功能和旅游价值,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各类民俗事象的总和。
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民俗旅游资源以独特性、历史性逐渐走入公众的视野。
近几年,民俗旅游资源方面的学术研究逐渐增多,但大多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和城市主城区内;大运河的申遗带动了运河沿线民俗旅游资源的研究,然而相关研究还比较薄弱。
因此,作为大运河申遗牵头城市的扬州,其运河段民俗旅游资源的挖掘、整理及相关研究显得十分迫切。
一、调查区域概况扬州市位于江苏省中部,气候适宜,交通便利。
因运河的流经,扬州名胜一时,吸引无数文人墨客留居,留下绝妙诗篇;物产富饶,农副产品种类繁多。
近年来,在申遗背景下,扬州开展运河名城博览会,致力于打造运河名城。
此次调查,笔者将研究目光集中在扬州小镇上。
选取邵伯镇、界首镇、头桥镇、安宜镇、杭集镇、临泽镇、泰安镇等7个特色古镇。
目前,小镇旅游主要以游览观光和农家乐为主。
通过实地走访和相关二手数据分析发现,扬州运河段民俗旅游资源丰富、类型齐全,具备一定的科研价值。
二、调查评价方法与数据分析(一)调查过程本调研数据来源于《古镇旅游业发展规划》(2016-2025)。
笔者于2018年7月、2019年3月,实地走访扬州古镇,探寻古镇民俗旅游资源发展状况,并进行相关资源评价。
(二)评价依据根据国家标准《旅游资源调查、分类与评价》(GB/T18972-2003),结合扬州市古镇民俗旅游资源发展实际,按照标准中“旅游资源评价赋分标准”确定的项目、赋分标准及方法,对扬州市古镇民俗旅游资源进行评价。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第一,扬州运河古镇民俗旅游资源有主类、亚类、基本类型及单体数量。
调查显示,扬州运河段古镇有377个旅游资源单体,包括4个主类、11个亚类、27个基本类型。
广西壮族文化风俗调研报告

广西壮族文化风俗调研报告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一个以人数最多的少数名族——壮族为主的省份。
然后,因为我是柳州人,而柳州位于广西,也是广西第二大城市,所以我决定在本市及周边地区去调查有关壮族的文化风俗习惯。
去之前就听说壮族是个好客的民族,过去到壮族村寨任何一家做客的客人都被认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几家轮流请吃饭,有时一餐饭吃五、六家。
平时即有相互做客的习惯,比如一家杀猪,必定请全村各户每家来一人,共吃一餐。
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务必备酒,方显隆重。
敬酒的习俗为“喝交杯”,其实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汤匙。
每每有客人到家,壮族人民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对客人中的长者和新客尤其热情。
用餐时须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长辈未动的菜,晚辈不得先吃,给长辈和客人端茶、盛饭,必须双手捧给,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也不能从背后递给长辈,先吃完的要逐个对长辈、客人说“慢吃”再离席,晚辈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饭。
而这次因为调查的缘故,在那呆了几天,这才充分体会到壮族人民真正的好客。
在山上那几天,真可谓是“丰衣足食”啊,每天五餐,吃饱就跟着当地壮族同胞去山上参观。
本次调查虽然只持续了四天,而且范围也仅限于柳州及周边地区,收集到的资料不是很全,所以我之后去了市图书馆查阅了相关资料,下面是此次调查的大体内容,我会分条概述并在最后加以总结。
一、壮族的由来。
壮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
现代民族学、历史界一般公认壮族是由中国古代岭南的越人的一支发展而来。
她与周奉时期的西瓯、骆越,汉唐时的僚、俚、乌浒,宋以后的僮,撞、獞,人、俍,狼,人、土人等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壮族与百越中的西瓯、骆越是一脉相承的,从汉至唐初,壮族地区不断的主动或被动的接受汉语言文化,在今壮族地区出现了一些“雄于乡曲”的大姓,如番禺的吕氏,高凉、合浦的冼氏,钦州的宁氏等,称为“百越大姓”,各自雄居一方。
唐代,曾把岭南道分置岭南东、西两道,设五府经略使于广州,下分五管。
广西旅游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广西旅游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近年来,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和人们旅游消费的不断增长,广西旅游业也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然而,广西旅游业发展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挑战,需要制定有效的发展对策。
一、广西旅游业现状分析1.旅游资源丰富广西位于中国南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气候温和,四季如春,是国内少有的观赏地貌、人文古迹、森林生态、海洋休闲与民族风情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广西旅游资源丰富,包括广西岩溶地貌、阳朔山水、北海银滩、南宁青秀山、桂林山水、龙胜梯田、玉林大佛慈航等。
2.旅游市场需求高涨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市场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广西旅游市场也呈现出了蓬勃的发展态势。
2019年,广西旅游接待游客超过3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900多亿元,同比增长约15%。
3.旅游发展基础设施优化随着广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
广西交通基础设施完善,已建成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枢纽。
同时,旅游服务标准逐步提高,旅游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和升级。
二、广西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问题1.旅游业增长速度放缓虽然广西旅游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质量得到了提高,但是受到经济下行压力和竞争加剧等因素的影响,广西旅游业增长速度有所放缓。
2.旅游业资源开发不充分广西旅游资源属于地域广阔、类型多样的类型,但是旅游资源开发不充分,尤其是部分旅游景点仍处于原始状态,缺乏完善的旅游配套设施和服务。
3.旅游业服务质量待提高虽然广西旅游业的服务质量有所提高,但是如何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精细化旅游服务是广西旅游业未来发展的重点。
三、广西旅游业发展对策1.挖掘旅游资源,提升服务质量广西应当进一步挖掘广西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通过打造标志性旅游景点和提高服务质量等举措提升旅游品牌,加强广西旅游业的国际化宣传推广。
2.加快旅游业服务标准化建设针对广西旅游资源开发不充分、旅游服务质量低下等问题,应当建立全方位、多维度、多层级的旅游资源开发和服务标准化建设体系,促进广西旅游业的科学发展。
广西红色旅游调研报告总结

广西红色旅游调研报告总结广西红色旅游调研报告总结随着红色旅游的兴起,广西作为中国的红色旅游名城之一,在红色旅游资源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广西红色旅游的发展状况,从而为进一步开发利用红色旅游资源提供参考和建议。
通过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两种方式,针对广西红色旅游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以下是本次调研的主要发现和总结。
一、广西红色旅游资源广西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之一,具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红色文化遗址:广西有许多重要的红色革命历史遗址,如邕宁革命旧址、兴安抗日根据地等。
2.红色烈士陵园:广西有多个红色烈士陵园,供人们缅怀英雄烈士。
3.红色革命纪念馆:广西建有多个纪念馆,展示了广西在革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二、广西红色旅游发展现状1.红色旅游产品丰富多样:广西的红色旅游产品形式多样,包括红色革命纪念馆、红色烈士陵园、红色文化遗址等,满足了不同游客的需求。
2.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完善:广西拥有先进的交通网络和现代化的旅游设施,为红色旅游的顺利发展提供了保障。
3.红色旅游宣传力度不足:广西在红色旅游宣传方面还存在不足,缺乏对红色旅游资源的系统宣传和推广,导致很多游客对广西的红色旅游资源了解不足。
三、问题与建议1.加大红色旅游宣传力度:加强对广西红色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借助新媒体等渠道,让更多人了解广西的红色旅游资源,提高广西红色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优化红色旅游产品供给结构:根据游客的需求和市场需求,优化红色旅游产品结构,开发更具特色的红色旅游产品,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3.提高红色旅游景区服务质量:加强对红色旅游景区的管理和服务,提高景区的服务质量和游客体验,从而吸引更多游客来广西参观红色旅游景点。
4.推动红色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加强红色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通过举办红色文化展览、红色旅游演出等形式,推动广西红色旅游与文化产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广西作为中国红色旅游名城之一,具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和较好的基础设施。
壮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的结合开发

壮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的结合开发旅游业作为一种文化产业,能够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相结合,为游客提供丰富多样的旅游体验。
壮族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之一,融合了丰富的历史、风俗和民俗,具有独特的吸引力。
本文将探讨壮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的结合开发,以期推动壮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第一章:壮族传统文化的特点壮族是中国的第一大少数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壮族传统文化以山水田园为背景,注重自然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壮族的歌舞、服饰、民居等元素都展示着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生活方式。
第二章:传统文化在旅游中的应用1. 壮族歌舞表演:壮族的锦绣山水和多姿多彩的歌舞表演成为吸引游客的亮点。
传统的歌舞形式,如“歌圩”、跳花灯等,不仅展示了壮族人民的艺术才华,也能够使游客感受到浓厚的民族风情。
2. 壮族民俗体验:游客可以亲身参与壮族的传统民俗活动,如刺绣、鞭炮、竹编等,深入了解壮族人民的传统生活方式。
这样的体验不仅丰富了旅游项目,还增加了游客与当地居民的互动,加强了文化交流。
3. 壮族美食文化:壮族以米饭为主食,有着独特的米饭制作工艺和多样的米饭菜品。
游客可以品尝到正宗的壮族美食,如酸汤鱼、酸辣粉等,不仅满足了味蕾的享受,也增加了文化体验的深度。
第三章: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的融合案例1. 文化主题公园:将壮族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娱乐设施相结合,打造文化主题公园。
游客可以在公园中欣赏壮族歌舞表演、参与传统手工艺制作等活动,并体验现代化的游乐设施。
这样的融合可以满足不同年龄层次游客的需求,并且提供多样化的游乐项目。
2. 旅游文化节庆活动:定期举办壮族传统节庆活动,如壮族三月三、火把节等。
活动期间,游客可以观看传统的壮族舞蹈比赛、品尝传统美食、参与传统体育竞技等。
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吸引游客,也能够提升当地居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第四章:保护与传承壮族传统文化壮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结合开发的基础。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壮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推动传统技艺的传承,培养更多的传统文化传承人。
广西传统村落与民居文化地理研究

广西传统村落与民居文化地理研究广西传统村落与民居文化地理研究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的发展,中国的传统村落和民居文化逐渐流失,广西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其传统村落和民居文化独具特色,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本文旨在探讨广西传统村落与民居文化的地理特点和研究意义。
一、广西传统村落的地理特点广西地处南亚热带和北亚热带交界地带,地势起伏,山地和平原交错分布,气候湿润,生态环境优美。
广西传统村落多分布在山区和丘陵地带,主要依山傍水,布局灵活多样。
同时,广西传统村落所处的地理位置相对独特,紧邻云南、贵州和海南,与东盟国家相邻,地域交通发达,形成了独特的交流和融合文化。
此外,广西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之一,各民族文化的交汇融合也为广西传统村落带来了多元化的特色。
如壮、瑶、苗、侗等民族的传统村落在广西广泛分布,各民族的传统建筑、服饰、饮食、习俗等文化要素都在传统村落和民居中得到了体现,形成了广西独特的民居文化地理。
二、广西传统村落与民居文化的研究意义1. 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广西传统村落和民居是广西民族文化的重要承载者和传承场所。
通过对传统村落和民居的地理特点及其与民族文化之间的联系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推动对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通过记录和研究,可以挖掘出这些村落和民居中独特的文化要素,对于广西各民族的文化传统的加强和发扬具有重要的作用。
2. 促进地方经济和旅游业发展广西传统村落和民居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地方特色,通过研究传统村落和民居文化的地理分布和特点,可以为地方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
例如,根据文化地理研究的结果,可以合理规划和开发旅游线路,提升传统村落和民居的吸引力和知名度,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
3. 推动城市化进程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今天,广西传统村落和民居文化受到了较大的冲击。
然而,通过研究传统村落和民居的地理特点和文化要素,可以推动城市化进程与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民俗旅游资源现状浅议
【摘要】广西境内居住着汉、壮、瑶、侗、仫佬、毛南、水、彝、仡佬、京、回等12个民族,而仫佬族、毛南族、京族则是广西独有的少数民族,是民俗文化旅游大省,但目前由于管理不到位等原因,尚存在伪民俗、定位不当等影响民俗旅游资源使用及开发的因素,制约民俗旅游的发展,本文将从定位、政府管理、人才培养等角度来思考广西民俗旅游资源的使用及开发。
【关键词】广西民俗旅游旅游资源现状存在问题开发策略
一、民俗旅游资源含义
民俗旅游资源是旅游资源的一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它就成为我国旅游开发的热点之一,但是到目前为止,对民俗旅游资源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得到广泛认同的界定。
一些人认为,民俗旅游资源是指能吸引旅游者、具有一定的旅游功能和旅游价值的民族民间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习俗,如生产与生活习俗、游艺竞技习俗、岁时节、习俗礼仪制度习俗、社会组织习俗、祭祀信仰习俗、文学艺术等。
有些人认为,民俗旅游资源,是指那些突出表现每个民族特点及居住地特征的因素的总和,包括显而易见的建筑、饮食、生活方式、传统节日、节庆活动,以及需要细心观察、体会的心理特征、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也有些人认为,民俗旅游资源是形成旅游者从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参加民俗旅游的促进因素,是能为旅游所利用,具有一定的旅游功能和旅游价值,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各类民俗事象的总和。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民俗旅游资源和其他旅游资源一样具有旅游吸引力、旅游功能和旅游价值,从内容上来说,它既包括物质性的也包括非物质性的,它的表现形式有服饰、民居、饮食、建筑、礼仪礼节、婚丧嫁娶、传统节日等;从特殊性来说,民俗旅游资源的形成与各民族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有关,因此民俗旅游资源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二、广西民俗旅游现状及存在问题
民俗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已成为我国各地旅游开发的重点项目之一,广西也不例外。
广西境内居住着汉、壮、瑶、侗、仫佬、毛南、水、彝、仡佬、京、回等12个民族,而仫佬族、毛南族、京族则是广西独有的少数民族,是民俗文化旅游大省。
其中,壮族是全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90%以上分布在广西,全国瑶族的75%分布在广西广西总面积23万平方公里,少数民族居
住地区约占。
长期以来,各族人民生息繁衍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共同劳动和共同生活,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形成了各民族独具特色、风格迥异的民俗文化,如在小吃方面,广西各地区的特色小吃也应有尽有,南宁的老友粉、桂林的桂林米粉、柳州的螺丝粉、梧州的艇仔粥等等,各具特色;在建筑的风格独树一帜,苗族的吊脚楼、侗族的风雨桥和鼓楼都充分体现少数民族人民的智慧;在酒文化方面,瑶族的糯米甜酒、苗族的过寨酒、彝族的“秆秆酒”无一不乘载着少数民族的热情与好客;在民族服饰方面,各民族格式各异,有着独特的地方性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如壮族男子多穿青部布对襟上衣,女子多穿无领斜襟绣花滚边上衣,下穿绣花滚边宽脚襟子或青布蜡染的褶裙,腰束绣花围腰,脚穿绣花鞋,头缠各式花巾,还有瑶族的五彩斑斓的服装,象征瑶王的五个手指印的各种图案等等。
这些别样的民族风情,铸就了一个博大精深的民俗旅游资源宝库,这些资源宝库目前正在逐渐被开发、投入使用并取得一定收益。
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为例,该县本着“桂林山水甲天下,侗族风情看三江”的旅游发展理念,将旅游业作为全县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来抓,在政策、财力、人力和物力上都给予大力支持,使以侗族建筑、侗族风情、侗寨居民生活和侗乡田园风光为主要内容的三江旅游业更具魅力。
仅20XX年上半年,接待人境过夜旅游者12180人次,同比增长%,实现国际旅游收入万元,同比增长%,旅游创汇80万美元。
尽管广西民俗旅游资源得到极大的开发并为旅游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是广西民俗旅游资源的使用及开发还是存在另人担忧的一面:
1.许多民俗风情旅游资源被异族异地民俗风情取而代之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外来者的涌入、异族异地文化的引入,一些地区传统的民族文化,民俗风情逐渐被冲淡同化乃至消失。
受现代潮流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青年不愿再穿本民族服装而钟情于流行服,忘了老祖宗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优美的民族舞蹈而沉醉于流行歌之中,民族文化的传承面临着整体断代的危险。
此外,文化的变迁也十分突出,像端午节、中秋节这些我国传统的节日在逐渐被淡化,而欧美国家的传统节如对圣诞节、感恩节、愚人节却正在风靡整个社会。
2.模仿成风,缺乏创意,没有特色
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近年来我区有大量资本涌向民俗旅游开发领域,数不清的民俗村,民俗城纷纷建成。
然而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及旅游开发经验,这些项目大多粗制滥造,相互模仿、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重,使之间竞争加剧,既造成资源浪费,又加大了的投资和经营风险。
3.民俗风情正在庸俗化
在开发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对淳朴民俗风情的亵渎和
歪曲,从而使民俗风情庸俗化。
如在开发过程中,开发者将一些落后的封建迷信和下流的、暴力的、无聊的事物掺入其中或将少数民族婚俗开发成“摇钱树”,在一些民俗旅游区,少数民族姑娘“邀请”男性游客参与婚俗表演,当节目结束时,少数民族姑娘让所有参与者给小费、或是见面礼或是媒婆辛苦费,而这一切费用都是在事后才被告知,很多游客都有上当受骗甚或是被敲诈的感觉。
4.伪民俗现象泛滥
伪民俗是指子虚乌有的民俗,即某些旅游或部门为了某种目的而任意编造、添加或随意拼凑、生搬硬套一些当地根本不存在的民俗风情。
在民俗风情丰厚的地区,流传着许多内涵丰富、带有民族色彩的神话传说等,有的部门在开发这些资源时,不是正确地表现这些神话传说中所包含的追求真善美的正面精神,而是着力渲染一些附在这些神话传说下的封建迷信。
5.民俗风情旅游景点开发中存在问题
一些民俗风情景点的建设投资太大为了尽快收回投资成本,许多景点采取高价门票、层层设卡卖票的做法,令游人望而却步;不少民俗旅游景点参与性项目较少,而供人们观赏浏览的项目虽然艺术水平很高,造价也很昂贵,由于没有脱离传统展览馆的展示、观赏的方式,因此吸引力不明显,游客的重访率很低;还有些景区的开发、宣传不到位,导致造成旅游资源的极大浪费。
此等现象的存在制约了民俗旅游景点的深度开发及合理经济收益的收入。
6.旅游资源过度开发且得不到应有的保护
旅游产业可以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但也不是可以无限度地发展,而是应根据当地资源、社会与文化承载力来开发。
民俗旅游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过度开发,将一些现代建筑材料盲目的渗透入古街民宅中,而降低了民俗风情的纯度,特别是在开发和管理过程中不注意保护就会枯竭乃至消失。
此外,旅游者的过度涌入会对当地文化造成冲击和影响。
蜂拥而至的旅游者对旅游地民俗风情资源有很大的冲击虽然成千上万的旅游者涌到民俗风情旅游景区,给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但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使人们忽视了这里不仅是旅游点,也是成千上万人的家居之处。
景区人满为患。
不仅对旅游景区生态环境造成了污染,也使当地居民日常生活受阻。
7.过度商业化
与此同时,我区一些民俗旅游热点地区商业化现象非常严重,既影响了景观,也对当地居民的生活造成诸多不便,更是影响了游客的财物及心情。
例如,去寺庙烧香以求心灵和信仰寄托本是件愉快的事,可现在不少景区均以此为赚钱的大好机会,将香钱拔高到上百甚至是上千元,还在庙里设置了不少先消费后收钱的项目如算卦等等,这些环节的设置都极具商业化,是民俗旅游的败笔。
因此如何
防止过度商业化,是民俗旅游开发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