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开发方案设计第三章非均质性与开发层系

合集下载

【全文】油气田开发概论第2章、油藏工程基础

【全文】油气田开发概论第2章、油藏工程基础
——进一步勘探的依据 二级储量:基本探明储量(控制):探井、资料井、 取
心井参数落实,精度>70% ——制定开发方案的依据
一级储量:探明储量(开发):第一批生产井(基础井网) 参数落实,有生产资料,精度>90%)
——生产计划、调整方案的依据
五、油藏驱动方式及其开采特征
了解油藏特性,预测未来动态,必须掌握有关油藏驱动机理的相关知识。
(二)油田开发指标
——在油气田开发过程中,人们定义一系列说明油 田开发情况的数据。
1、采油速度:年采油量与地质储量的比值,%。衡 量油田开采快慢的指标。
2、采出程度:油田某时期累积产油与地质储量的比 值,%。衡量油田储量的采出情况。
3、采收率:油田开发结束时的累积产量与地质储量 的比值,%。衡量油田开发效果的指标。
六、井网与注水方式 正形井网系统 以正方形井网为基础,井距:a;井距=排距
A、直线系统
M=1:1 F=2a2 S=a2
六、井网与注水方式
B、五点井网 M=1:1;F=2a2;S=a2 C、反九点井网 M=3:1;F=4a2;S=a2 D、反七点井网 M=2:1;F=3a2;S=a2
七、井网部署
1、划分开发层系的意义
(1)有利于发挥各个油层的作用,为油层比较均衡 开发打下基础,减少层间矛盾 (2)提高采油速度,缩短开发时间 (3)提高注水波及体积,提高最终采收率 (4)适应采油工艺技术发展的要求
(一)合理划分开发层系
2、划分开发层系的原则
(1)把特性相近的油层组合在同一开发层系,以保证各油 层对注水方式和井网具有共同的适应性,减少层间矛盾。
(2)一个独立的开发层系应具有一定的储量,以保证油田 满足一定的采油速度,并有较长的稳产期。

《储层非均质性》课件

《储层非均质性》课件
提高采收率。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水平井与多分支井技术
水平井技术
通过钻水平井,使井眼在储层中 沿水平方向延伸,从而增加储层 的暴露面积,提高采收率。
多分支井技术
在主井眼中钻出多个分支井眼, 使储层中的油气通过分支井眼被 引到主井眼中,从而提高采收率 。
05
储层非均质性的未来研究方 向
多学科交叉研究
地质学与地球物理学结合
电法勘探
利用电场和电流的分布规律,可以了 解地下岩层的电性特征,进一步揭示 储层的非均质性。
实验分析方法
01
02
03
岩心流动实验
通过测量岩心在不同压力 下的流体流动特性,可以 了解储层的渗透性和非均 质性。
岩石力学实验
通过测试岩石的力学性质 ,可以了解储层的应力分 布和变形特征,进一步揭 示储层的非均质性。
测井技术
发展高精度测井技术,获取井筒周围储层的详细 信息,为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核磁共振技术
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探测地下水的流动和分布,分 析储层孔隙结构和非均质性。
数值模拟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数值模拟
建立复杂地质模型,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储层非均质性对油气 运移、聚集和开发的影响。
人工智能技术
古生物分析
通过对古生物化石的研究,可以推断出沉积环境和水动力条件,从而分析储层的非均质性。
地球物理方法
地震勘探
测井分析
通过地震波的传播和反射,可以探测 地下岩层的结构和构造,从而分析储 层的非均质性。
通过在钻孔中测量各种物理参数,可 以了解井筒周围地层的岩性、物性和 含油性,从而分析储层的非均质性。
开发效果不均
储层非均质性导致油藏中不同部位 的开发效果存在差异,可能出现部 分区域开发效果较好,而其他区域 较差的情况。

第三章油田开发方式的确定

第三章油田开发方式的确定

油田—多油层—非均质
纵向上 平面上
影响
油田开发部署 开发效果
注入水的利用率 各层储量的动用 水淹体积
最终采收率
一、多油层油田的非均质特性
1、储油层性质之间的差别 2、各层油水关系的差别 3、各层间天然能量驱动方式的差别 4、各油层油气水的性质、压力的差别
二、概 念
划分开发层系:
把特征相近的含油小层组合在一起,与其 它层分开,用单独一套井网开发,以减少层间 干扰,提高注水纵向波及系数及采收率,并以 此为基础,进行生产规划、动态分析和调整。
第三节 油田注水方式的选择
第一个“五点井网注水”方案,在 1924年宾夕法尼亚的Bradford油田实施。 1931年,注水应用俄克拉何马,1936年又 发展到得克萨斯Fry油田。尽管如此,直到 20世纪50年代初,注水才真正得到广泛应 用。
本节讨论:
1、为什么选择注水? 2、注水时间的确定。 3、注采井网系统。
井距 井数 (m) (口)
时间
日产 油(t)
含水 流动压 地层压 总压差 生产压 采油指数 (%) 力(MPa) 力(MPa) (MPa) 差(MPa) t/(d·MPa)
堵前 20 77.0 10.65
11.46 -0.19
0.81
18.0
500 6
堵后 38
6.9
8.12
10.27 -1.36
2.15
第一节 驱动方式的选择
驱动方式:天然能量驱动、人工补充能量(注水、注气等) 选择驱动方式的原则:既要合理的利用天然能量,又要有 效地保持油藏能量。
第二节 开发层系的划分与组合
青西油田开发层系划分实例
窿1块连通图
窿5块北部井区连通图

浅谈石油储层层间非均质性评价

浅谈石油储层层间非均质性评价

在油田勘探开发过程中,地层储层层间非均质性的评价,对油田的地质研究、注水方案的确定、开发综合调整以及增产、增注措施规划的制定等,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储层层间非均质性,是指在纵向上砂体之间的储层性质的差异程度。

目前,研究储层层间非均质性,大多数采用单项参数评价储层层间差异,如分层系数、砂岩密度、层间渗透率变异系数、层间渗透率级差、层间孔隙度级差等,或者将各层的储层参数罗列起来进行比较,反映其层间非均质程度,确定连通情况,规划注采方案。

当然,这些方法从一定角度来讲,是反映了储层层间非均质性,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未将这些参数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一个储层参数只能从一个方面反映储层的特性,而要全面的、科学地评价储层,仅根据一个相对独立的参数进行评价是不够严谨的;二是缺乏“量”的概念,不能准确定量储层层间差异。

目前,油田开发地质研究,正在向精细化、定量化、隐蔽化、前沿化方向发展,因此,有必要对传统的方法进行丰富发展、科技创新,定量评价储层层间非均质性,更好为油田勘探开发奠定良好的科学基础。

油田地质特征一般指构造位置、构造运动类型、含油层系、储层类型、储层特点、油藏类型等。

这里我们以A油田为例,运用多种储层参数和数理统计方法,定量地评价储层的非均质性。

该油田位于济阳坳陷东营凹陷西部边缘区,自上而下,共发现馆陶组至沙河街组沙四段中亚段7套含油层系。

目的层由于经受两次构造运动(济阳运动、东营运动)的影响,并处于凹陷与凸起的过渡带,因而具有含油层系多、储层类型多、层间差异大、油藏类型多等特点。

在地层剖面上,储层类型多、储层层间差异变化大。

从上到下,馆陶组属河流相沉积、东营组属湖成三角洲相沉积、沙河街组沙一下亚段为浅湖相沉积、沙三段1 砂组为滨湖相—砂坝沉积、沙三段2 砂组为扇三角洲沉积、沙四段上亚段为生物礁相沉积、沙四段中亚段属滨湖相沉积。

其岩性除沙一段下亚段、沙四上亚段储层岩性为碳酸盐岩以外,其余均为砂岩。

油田开发方案设计 考试重点

油田开发方案设计 考试重点

三级储量:待探明储量(预测);三口井以上发现工业油流,精度>50%。
——进一步勘探的依据。
预测储量(Possible)
是在地震详查提供的圈闭内,经过预探井钻探获得油气流、或油气显示后,根据区域地质条件分析和类比的有利地区按容积法估算的储量。是制定评价勘探方案的依据。
二级储量:基本探明储量(控制);探井、资料井、取心
主要任务:试油、试采,开发试验区,正式开发,开发调整。
试油(概念):在油井完成后(固井、射孔),把某一层的油气水从地层中诱到地面上来,并经过专门测试取得各种资料的工作。一般时间较短。
试油资料:1) 产量资料:地下或地面条件下,油、气、水 产量(不同压力下稳定的产量);2) 压力资料:地层静压、流动压力、压力恢复数据、油管压力、套管压力;3) 油气水性质:组分、物理性质、高压物性;4) 边底水能量:试水;5) 地层温度资料。
随地质认识程度增加,储量逐渐落实
未开发探明储量:指已完成评价钻探,并取得可靠的储量参数后所计算的储量。它是编制开发方案和进行开发建设投资决策的依据,其相对误差不得超过±20%。
已开发探明储量:指在现代经济技术条件下,通过开发方案的实施,已完成开发井钻井和开发设施建设,并已投人开采的储量。该储量是提供开发分析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各级储量误差对比的标准。
第一部分、油田概况:油田地理;勘探成果及开发准备;
第二部分、油田地质:构造及断裂特征;地层、储层情况;流体分布及性质;油藏类型、地质模型;
第三部分、油田储量评价:开发储量计算及评价;优选开发动用储量;可采储量评价;
第四部分、油藏工程:储层渗流物理特性;开采特征分析;油田开发技术政策;油藏开发方案设计;
类型:沉积模型、构造模型、储层模型、流体模型;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重点总结(文本)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重点总结(文本)

一、油气田开发地质学主要的研究内容:1、储层研究:包括油气层的储集类型、岩性、物性、厚度、分布、形态、沉积类型等;2、油层非均质性研究:包括对碎屑岩储层岩性、物性在纵向上、横向上的变化及其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3、构造、断裂系统研究:包括构造的形态、成因,断层的性质、产状、分布特点、成因,发育时代,演化规律,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和破坏作用;4、流体分布及流体性质研究:包括油气水的纵向、平面的分布规律,油气水的性质;5、油气储量研究:包括储量计算方法研究、储量计算参数的确定。

二、开发地质学研究手段:1、利用钻井资料:包括取心资料、化验分析资料;2、利用地球物理勘探资料:包括地球物理测井资料,二维地震、三维地震、井间地震等;3、利用试油、试采、矿场开发资料:包括产量、含水、含水变化率、地层压力、温度、化验分析资料等。

三、开发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四、油藏描述的目的包括:1、真实、准确、定量化地展示出储层特征;2、最优化地提高采收率;3、提高可靠的油藏动态预测;5、降低风险及效益最大化一、美国常用API度表示石油的相对密度:二、动力粘度,运动粘度,相对粘度。

1动力粘度;面积各位1m^2并相距1m的两平板,以1m/s的速度作相对运动时,之间的流体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内摩擦力。

原油粘度的单位是:mPa.s2运动粘度是动力粘度与同温度、压力下的流体的密度比值。

单位m^2/s3相对粘度,就是原油的绝对粘度与同温度条件下水的绝对粘度的比值。

三、国际稠油分类标准原油粘度的影响因素:与原油的化学组成、溶解气含量、温度、压力等因素关系密切。

四、气藏气气顶气煤层气五、油田水的赋存状态 1、超毛细管水(自由水2、毛细管水3、束缚水(吸附水 (1)边水 (2)底水 边水油藏 底水油藏 油田水通常划分为4类: 矿化度硫酸钠型,重碳酸钠型,氯化镁型,氯化钙型。

六、干酪根的性质、类型七、生成油气的地质及动力条件一、凡是能够储存和渗滤流体的岩石均称为储集岩。

【油藏工程】1.03开发层系划分与组合

【油藏工程】1.03开发层系划分与组合
高产率层作为单独一套层系开发的单位原油储量,可以比 低产率油层小一些。但是,必须保证获得的产油量有利可图。
19
4)不应把几个可采储量较大的油层合并为一套层系 应以产率和最终技术经济指标作为划分开发层系的厚度标
准。在西西伯利亚,划分开发层系的最小厚度定为4m。对 油气层或底水油层,厚度标准则大一些。 5)渗透率相差一倍以上,以及压力相差很多的油层,不能合 并为一套开发层系。 6)原油粘度相差三倍以上,或者产率相差一倍以上的油层, 不能合并为一套开发层系。
8
二、划分开发层系所需要考虑的因素
1、矿场地质因素 主要包括:油田剖面的分层性,产层的划分,产层的岩
性特征,产层储集性质和渗流特征,流体性质,生产层间 隔层的性质、分布、厚度,原始地层压力分布,地层含油 井段总厚度、含油厚度、有效厚度,油水界面特征,储量 在剖面上的分布特征,驱动类型和水文地质特征等。
26
(2)对各油层组(或砂岩组)中的油砂体进行分类排队并作 出评价,研究每一个油层组(或砂岩组)内不同渗透率的油 砂体所占的储量百分数;不同分布面积的油砂体所占储量 百分数;不同延伸长度的油砂体所占百分数。通过此分类 研究,掌握不同的油层组、砂岩组或单油层的特点和差异 程度,为层系划分提供静态地质依据。
第三节 开发层系划分与组合
内容提要
一、多油层非均质性特点 二、划分开发层系所需要考虑的因素 三、划分开发层系的意义 四、划分开发层系的原则 五.划分开发层系的一般方法
4
• 油层的非均质性是影响多油层开发部署和开发效果的最 重要的因素。
• 合理地划分与组合开发层系是从开发部署上解决多油层 油田垂向层间非均质性的基本措施。
水平。划分层系可避免层数过多、井段过长给采油带来的不 利影响。

现代油藏工程设计_储层非均质性对致密油开发影响及有效对策

现代油藏工程设计_储层非均质性对致密油开发影响及有效对策
苏里格气田某区块储层对比剖面(井翠,2014)
8
二、储层非均质性
2、平面非均质性
(1)平面非均质性受砂体发育程度和沉积微相控制。 以分流河道为主的砂体厚度大,物性好;河口坝砂体厚度最大,物性也最好,
但发育规模较小;分流间湾砂体厚度小,物性差。 沉积微相从辫状河道心滩→曲流河边滩→决口扇→泛滥平原沉积,非均质程度
储层非均质性对致密气开发 影响及有效对策
目录
➢一、致密气藏 ➢二、储层非均质性 ➢三、非均质性对开发影响 ➢四、有效对策 ➢五、总结
一、致密气藏
1、定义
致密砂岩气,又称致密气,覆压基质渗透率小于或等于0.1mD的砂岩气层, 单井一般无自然产能或自然产能低于工业气流下限,但在一定经济条件和技 术措施下可获得工业天然气产量。
气藏按储层渗透率划分表

高渗气藏 中渗气藏 低渗气藏 致密气藏
有效渗透率mD
>50
>5~50 >0.1~5
≤0.1
3
一、致密气藏
2、中国致密气资源分布
中国致密气资源分布
(胡俊坤,2015)
4
一、致密气藏
3、地质特征
(1)埋藏有深有浅 (2)“三低两高”
低孔隙度(< 12%)、低渗透率(<0.1md)、低储量丰度 高含水饱和度(> 40%)、高非均质性 (3)异常压力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致密气藏多表现为异常低压的特征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气藏为常压—异常高压气藏 (4)储层类型多样(三种) ①透镜体多层叠置储层,以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为代表; ②多层状储层,储层横向分布稳定,以四川盆地川中须家河组储层为代表; ③块状储层,以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为代表。
(3)砂岩颗粒小,胶结物含量高, 而且大部分为次生孔隙,造成孔隙 小,喉道细,孔隙面积与孔隙体积 之比大,微孔隙曲折多,不便流体 流动,孔喉连通性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354 8k355 8355 8346 8345 0x346 9345 9336 1x336 8335 50335 8326 9325
346
1k345 1345 1336
3345 3336 4335
3500.00
40335 334 326 1325
6335 4326 6326 7325 5316 6315 4306 7316
5405
7405
6395 6k395 4386 5385 5376 6375 4366 5365 5356 6355 6346 5345 5336 7k345 7345 7336 6366 7365 7356 7385
8395 8386
河床亚相 天然堤微相 决口扇微相
4000.00
8375
9366
9365 50355
第三章 非均质性与开发层系
中国石油大学EOR
1
第一节 油层非均质性
非均质性——储层内部的各种主要特性(参数)在空间分布
都具有不均匀性
非均质性
宏观非均质
微观非均质
剖面上
岩石物性 孔隙度 渗透率饱和度
中国石油大学EOR
平面上 岩石物性 孔隙度 渗透率饱和度
结构上 孔隙大小 孔隙形状 孔隙连通
2
第一节
7185 7k185
9185 0k175 50175 8175
51185
52175
3175 3k165 3165 4k155 4155 3155 3145 3135
7165 5165
9165
51165
6155
8k155 8155 9k145 9145
50155
2155
146
500.00
135 126
中国石油大学EOR 6
辫状河沉积模式
三种亚相、六种微相 (1)河床亚相:谷底 滞流沉积,心滩 (2)堤岸亚相:天然 堤,决口扇(均不太 发育) (3)河漫滩亚相:泛 滥平原,泛滥盆地
中国石油大学EOR
7
中国石油大学EOR
8
一、油层非均性的研究方法
(一)、地质方法:
目的: ●搞清渗透率的差异程度和高渗透段区的位置 ●层内不连续薄层泥质隔层分布 1、利用沉积相带研究油层在平面上有利分布区 及变化规律 2、沉积时间单元(或流动单元)的研究 3、沉积韵律的研究
41145 2k145 2145 0k145 145 42135 2136 1135 41125
4146 6146 5145 7145 5144 7136 5136 4135 4136 6135 8135 6126 5k125 5125 7125 7116
315 306
2315 2306 1305 1296
3000.00
40295
6306 7305
3305 3296 2295 2286 4295
5305 5296 6295 4286
1285 1276
3285 3276
5285
2500.00
40275 266 41265
2275a 2275
3265 1256
4206 5205 5196 4195 4186 5185 6k175 4175 6175 6195 6186
7k205 7205 7196 8195
9205
50215 51215 0k215 1k205 1205 1196 50195 52195
1000.0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1185 186 1176 176 2185 0n176 2176 401751166 42175 2166 1165 1156 401551155 2156 2155 2k155
第一节
油层非均质性
主要讨论: 研究方法 层次分类 评价指标
中国石油大学EOR
4
一、 油层非均性的研究方法
(一)、地质方法:
目的: ●搞清渗透率的差异程度和高渗透段区的位置 ●层内不连续薄层泥质隔层分布 1、利用沉积相带研究油层在平面上有利分布区 及变化规律
中国石油大学EOR
5
曲流河沉积模式
四种亚相、六种 微相 (1)河床亚相:谷 底滞流沉积,边滩 (滩脊、凹槽) (2)堤岸亚相:天 然堤,决口扇 (3)废弃河道 (4)河漫滩亚相: 泛滥平原,泛滥盆 地
2335 2326 3325
5325 1316 3324 3316 4k315 4315 8315 8k315 9k305 9305 7296 9296 50295 8295 6286 7285 5276 4275 2266 4266 5265 5256 3256 4255 4246 6255 6246 5245 3235 3236 4k235 4235 2226 3225 4226 5225 3216 3k216 4215 5x216 6215 6206 5x236 6235 6x226 7225 7216 8215 9225 51225 8235 8k235 8226 50235 7245 7236 8255 50255 6275 6266 7265 8275 8266 9265 50275 9285
油层非均质性
非均质性成因——取决于沉积条件(沉积环境),
后生的各种(变迁)作用
砂岩储油层:沉积物性质、沉积环境、成岩过程中
压实、胶结作用。
碳酸盐岩储层:除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外,溶解、
取代、重结晶。
研究意义:认识油水运动规律、剩余油分布、开发
中国石油大学EOR
决策、井网部署、化学驱决策、开发指 标计算与预测、采收率预测 3
中国石油大学EOR
9
永921-5—永921-1井六砂组1小层流动单元剖面对比图
中国石油大学EOR
永921-1—永921-4井四砂组7小层流动单元剖面对比图 10
平面流动单元模型
中国石油大学EOR
永安镇油田盐182井区部分小层流动单元平面图
11
4500.00
2395 395 1385 3385 3376 375 1376 2375 2366 366 1365 1356 3356 40355 354 2346 2355 4355 3365 4375 4395
51265
40255
2255 2245 2246 3245 2236 2235
41245
9245
51245
2000.00
40235 41225 226 1215 215 1216 2215
1500.00
2206 3205 206 1205 1195 40195 1186 42195 2k186 2186 3185 3176 319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