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管理知识:三氯乙烯职业危害的预防与控制

合集下载

三氯乙烯职业危害的预防与控制

三氯乙烯职业危害的预防与控制

三氯乙烯职业危害的预防与控制三氯乙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化学工业的有机化合物,在职业环境中的使用也很常见。

然而,由于其具有一定的毒性和危害性,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控制措施来保护从事这类工作的职业人员的健康和安全。

以下是关于三氯乙烯职业危害预防与控制的一些措施及建议。

1. 知识培训:对从事三氯乙烯相关工作的职业人员进行必要的危害性知识培训,包括对三氯乙烯的理解、毒性危害特性以及防护措施等内容。

培训应包括使用正确的个人防护装备和设备、应急处理方法等。

2. 工作环境控制:通过技术手段改进工作环境,尽可能减少三氯乙烯的释放和扩散。

例如,采用密闭式操作和装置,使用防爆电器设备,加强通风排风等。

3. 个人防护装备:职业人员必须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密闭式防护服、呼吸器、酸碱护眼镜、耳塞、防护手套等。

个人防护装备必须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同时要定期检查和更换。

4. 危险源隔离:将三氯乙烯相关工作的场所与其他工作区域、休息区域隔离开,以防止三氯乙烯的扩散。

同时,应尽量减少职业人员暴露于三氯乙烯的时间。

5. 定期体检:从事三氯乙烯相关工作的职业人员应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及时发现与三氯乙烯接触相关的健康问题,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干预和治疗。

6. 应急处理措施:建立应急处理机制,制定应急处理方案,明确各种情况下的处置措施和责任分工。

职业人员需接受相应的培训,掌握相应的应急处理技能。

7. 管理控制:建立科学的三氯乙烯管理制度,包括存储、运输、使用和废弃物处理等环节。

确保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并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

8. 定期检查: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检查,确保预防与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

如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避免产生职业危害。

9. 监测控制:对三氯乙烯的浓度进行监测,确保工作环境符合安全标准。

定期进行空气质量监测和工作场所卫生检测,对超标场所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10. 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从事三氯乙烯相关工作的职业人员应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如勤洗手、避免用手触摸面部、避免食物、饮水污染等。

2024年三氯乙烯职业危害的预防与控制

2024年三氯乙烯职业危害的预防与控制

2024年三氯乙烯职业危害的预防与控制
1.了解危害性:首先需要了解三氯乙烯的危害性,包括对人体的影响以及可能引发的职业病。

掌握其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毒理学特性等相关信息。

2.工作场所评估:进行工作场所的评估,确定是否存在三氯乙烯的接触风险。

评估包括空气中三氯乙烯浓度的测定,以及确定可能的暴露途径和频率。

3.个人防护措施:根据评估结果采取适当的个人防护措施,如佩戴防护手套、护目镜和防护口罩等。

同时,要确保工作场所通风良好,并提供必要的个人防护设备和培训。

4.工作操作控制:采取措施降低暴露风险,如采用封闭式设备和工艺、改进工艺流程、使用替代品等。

尽量减少三氯乙烯的使用量和接触时间。

5.紧急应对措施:制定应急预案,包括事故处理和紧急救援措施。

确保员工了解和熟悉应急程序,并提供必要的紧急救援培训。

6.定期监测和检测:定期检测工作场所空气中三氯乙烯浓度,确保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并对员工进行健康监测。

7.员工培训和宣教:加强员工的职业健康与安全培训,提高员工对三氯乙烯职业危害的认识,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

注意:以上仅为基本措施,具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应该根据具体工作场所的具体情况做出调整和制定。

如果您还有更具体的问题或需要更详细的信息,请提供更多详细背景,以便我为您提供更具体的建议。

三氯乙烯的危害与预防

三氯乙烯的危害与预防

三氯乙烯的危害与预防三氯乙烯(Triethylene chloride)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常用于工业生产中的溶剂和清洗剂。

然而,长期接触和暴露于三氯乙烯可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的危害。

本文将探讨三氯乙烯的危害以及预防措施,并提供相关建议。

三氯乙烯主要通过吸入和皮肤接触而进入人体。

吸入三氯乙烯可能导致头痛、头晕、呕吐、嗜睡等症状。

长期接触可以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损害,导致记忆力和注意力下降。

皮肤接触三氯乙烯可能引起皮炎和皮肤刺激。

此外,三氯乙烯还被认为是一种致癌物质。

动物实验表明,长期接触三氯乙烯会导致肝脏、肺和肾脏等多种肿瘤的发生。

因此,应该尽量避免接触三氯乙烯。

为了预防三氯乙烯的危害,以下是一些措施和建议:1. 工作场所的防护措施:雇主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减少三氯乙烯的暴露。

这包括提供适当的通风系统,并确保工作环境保持良好的空气质量。

此外,雇主还应提供防护用品,如呼吸器、手套和防护眼镜,以保护员工不受三氯乙烯的引起的危害。

2. 个人防护措施:对于那些可能接触三氯乙烯的人员,应采取适当的个人防护措施。

这包括佩戴防护手套、防护眼镜和口罩,以防止三氯乙烯通过皮肤和呼吸道进入体内。

此外,应确保工作场所的卫生条件良好,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三氯乙烯的积累和暴露。

3. 教育和培训:雇主应向员工提供必要的教育和培训,包括有关三氯乙烯的危害和预防措施等。

员工应被告知如何正确使用和处理有机溶剂,并了解紧急情况下的应急措施。

4. 替代品和改进工艺:为了减少对三氯乙烯的使用和暴露,有必要探索替代品和改进工艺。

这可能包括使用更环保和健康的溶剂或采用更有效的清洁方法。

5. 定期健康检查:对于长期接触三氯乙烯的人员,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以及时发现和处理任何健康问题。

总之,三氯乙烯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危害,包括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皮肤刺激和致癌作用。

为了预防这些危害,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例如改善工作环境、个人防护和教育培训。

此外,还应探索替代品和改进工艺,以减少对三氯乙烯的使用和暴露。

三氯乙烯职业危害的预防与控制模版

三氯乙烯职业危害的预防与控制模版

三氯乙烯职业危害的预防与控制模版引言为了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和安全,预防和控制三氯乙烯的职业危害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阐述预防和控制三氯乙烯职业危害的模版,以供相关行业参考。

一、了解三氯乙烯的职业危害三氯乙烯是一种有机溶剂,具有刺激性气味和挥发性强的特点。

当暴露在高浓度的三氯乙烯环境中,可能引起呼吸系统、神经系统、肝脏等多个器官的损害。

对于工人而言,接触三氯乙烯可能导致中毒、眩晕、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

因此,了解三氯乙烯的职业危害对于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具有重要意义。

二、职业危害的预防和控制措施1.合理规划工作流程合理规划工作流程是预防和控制三氯乙烯职业危害的首要步骤。

通过对工作流程的合理设计和调整,尽量减少三氯乙烯的使用量和暴露时间,从根本上降低职业危害的风险。

2.严格落实个人防护措施个人防护措施是保护工人免受三氯乙烯职业危害的重要手段。

工人在接触三氯乙烯的作业区域前应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防护眼镜、呼吸器、防护手套、防护服等。

同时,要保证个人防护装备的正常使用、定期检查和更换,确保其具有良好的防护效果。

3.加强通风管理通风管理是降低三氯乙烯浓度的有效手段。

应确保作业区域具备良好的通风条件,通过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设备来有效地排除三氯乙烯的挥发物。

此外,还应定期检查和维护通风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

4.强化培训和教育培训和教育是预防和控制三氯乙烯职业危害的重要环节。

雇主应定期组织培训,向员工传授有关三氯乙烯的职业危害知识,教导员工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5.健全职业危害监测和评估体系建立健全的职业危害监测和评估体系是及时了解和控制三氯乙烯职业危害的重要手段。

通过定期监测和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职业危害对员工的影响。

6.加强安全管理加强安全管理是预防和控制三氯乙烯职业危害的核心。

雇主应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明确各级人员的责任和职责,制定相应的工作流程和安全操作规范,并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确保安全管理措施的有效实施。

三氯乙烯的危害与预防范文(二篇)

三氯乙烯的危害与预防范文(二篇)

三氯乙烯的危害与预防范文三氯乙烯(C2H3Cl3)是一种常见的化学物质,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

然而,由于其具有较高的毒性和环境污染性,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重点讨论三氯乙烯的危害和预防措施,旨在提供有关的知识和意识,以确保人们在使用和接触三氯乙烯时能够保护自己的健康和环境的安全。

三氯乙烯是一种无色、可燃液体,常用于工业生产中的溶剂、清洗剂和塑料制造,例如聚氯乙烯(PVC)的制造过程中。

然而,当三氯乙烯释放到环境中时,它会产生许多有害的影响。

首先,三氯乙烯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非常严重。

长期暴露于三氯乙烯的环境中,可能引发多种疾病,包括肝脏、肾脏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

此外,三氯乙烯也与某些癌症的发生有关,特别是肝癌和肾癌。

因此,保护自己免受三氯乙烯的危害非常重要。

对于工作环境中潜在的三氯乙烯暴露,预防措施应该得到有效的实施。

首先,应优先考虑替代三氯乙烯的更安全的替代品。

许多研究表明,可以找到替代品,这些替代品更环保,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较小。

例如,使用水或其他生物基溶剂替代三氯乙烯的溶剂。

其次,应正确使用和操作三氯乙烯以减少暴露的可能性。

这包括设立密封容器和管道以防止泄漏,确保操作人员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护目镜和防护服。

并且,在操作结束后及时清洗设备和工作区域,以防止残留的三氯乙烯造成潜在的危害。

此外,应定期进行环境监测以确保潜在的三氯乙烯浓度在安全范围内。

如果浓度超过了规定的限值,则应立即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减少暴露。

例如,通过改进通风条件或使用吸附材料如活性炭来净化空气中的三氯乙烯。

此外,在工作场所应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提醒工作人员注意潜在的三氯乙烯危害,并提供相关的培训与教育。

除了工作环境外,我们还应考虑日常生活中对三氯乙烯的潜在暴露。

首先,我们应尽量减少接触含有三氯乙烯的产品。

这包括尽量少购买和使用含有PVC的产品,例如塑料袋、塑料瓶等。

此外,应妥善处理和存储含有三氯乙烯的产品和废弃物,避免其进入环境。

三氯乙烯职业危害的预防与控制(三篇)

三氯乙烯职业危害的预防与控制(三篇)

三氯乙烯职业危害的预防与控制三氯乙烯(TCE)是我国的职业危害高风险毒物,每年都有很多工人因为TCE职业危害而死亡。

TCE所致职业病有两种,一种为TCE所致中毒,一种为TCE所致药疹样皮炎。

最近国际癌症登记组织把TCE登记为确认致癌物。

xx年代,由于对其治疗方法尚没能完全掌握,病死率高达16.9%~100%。

进入xx年以来,由于对激素剂量和使用方法的有效掌握,病死率明显降低。

如某市xx~xx年5年间,共报告TCE所致职业病83例,只3例病死。

常用作清洗剂TCE又称三氯水、洗板水,常作为清洗剂与干洗剂,广泛应用于五金、电镀、电子、玩具、印刷等行业。

如电子行业被用于清洗线路板,五金行业被用于清洗金属材料,电镀行业被用于清洗金属材料,洗衣行业被用作干洗剂。

常见症状与体征TCE是一种高度致敏毒物,容易经呼吸道与皮肤进入体内。

病情程度与车间空气中TCE浓度高低无关,仅极少数人发病。

一般入职30天左右发病。

某科技有限公司一女工,从事电路板清洗工作,作业车间气味非常重。

起初闻到后,她成天只想睡觉,她以为是工作太累,没太在意。

16天后,两边耳根起了一些疹子并发烧,以为是感冒,就去诊所买了一些平时经常吃的感冒药。

三天后仍未见好转,反而在下颌、脖子、胸前、背部、四肢都先后出了疹子。

诊所医生以为是麻疹,当作麻疹治疗。

有一天,她看到职业病防治宣传材料,怀疑自己的皮疹跟职业有关,就去了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后来经过专家现场调查与诊断,确认为TCE引起的皮炎。

住了30多天院后,痊愈出院。

典型的TCE所致药疹样皮炎,表现为皮肤起疹子、瘙痒,发烧,口腔溃烂,吃饭疼痛,容易疲劳,成天昏昏欲睡。

疹子的部位遍布手脚、面部、脖子、胸部等地方,呈两边对称性,经数天后发展到全身。

如不及时脱离原有岗位,治疗不及时,最后会因为肝脏等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职业危害识别为防控TCE职业危害,用人单位应开展职业危害识别,包括职业接触识别、敏感人群识别,以确定产生TCE危害的工种与岗位、及早发现职业禁忌证的劳动者。

三氯乙烯职业危害的预防与控制范文

三氯乙烯职业危害的预防与控制范文

三氯乙烯职业危害的预防与控制范文三氯乙烯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有机化合物,在化工、制药、塑料等行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长期接触三氯乙烯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为了预防和控制职业危害,采取适当的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旨在探讨三氯乙烯职业危害的预防与控制方法。

首先,要加强职业危害的监测与评估工作。

对三氯乙烯的职业危害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毒性评估、暴露评估和风险评估等。

通过对工作环境中三氯乙烯的浓度进行监测,了解暴露水平,及时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

此外,还需要对工作岗位进行分类,根据不同工作岗位的风险程度,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

其次,应采取有效的工程控制措施。

在生产过程中,可以通过改变工艺流程、改进设备和工具等方式,减少三氯乙烯的产生和泄漏。

对于可能存在泄漏的设备和管道,应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另外,可以采用密闭操作、局部通风和全面通风等方法,控制三氯乙烯在工作场所中的扩散和浓度。

同时,还需要注意个体防护措施的落实。

工人必须正确佩戴个体防护装备,如呼吸器、防护眼镜、防护手套等。

呼吸器的选择应根据暴露水平和工作环境的要求来确定,确保有效的防护。

在使用呼吸器前,应进行培训,了解正确的佩戴方法和使用注意事项。

同时,还需要定期检查个体防护装备的状况,及时更换损坏或过期的装备。

此外,培训和宣传也是预防和控制三氯乙烯职业危害的重要手段。

员工在接触三氯乙烯前,应进行相应的培训,了解其职业危害和防护措施。

培训内容应包括三氯乙烯的特性、暴露途径、毒性效应以及应急处理等。

同时,还应加强宣传,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使其能够主动遵循安全操作规程,减少职业危害的发生。

最后,应建立健全的监督和管理机制。

制定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明确工作责任和权限。

定期开展职业危害的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与此同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和合作,共同推动职业危害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总之,三氯乙烯作为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在工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氯乙烯职业危害的预防与控制范本

三氯乙烯职业危害的预防与控制范本

三氯乙烯职业危害的预防与控制范本职业危害的预防与控制是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措施。

对于三氯乙烯这类有害化学物质,正确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可以降低劳动者患病和事故的风险。

以下是一份____字的三氯乙烯职业危害的预防与控制范本,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一、三氯乙烯的职业危害概述三氯乙烯,化学式C2H3Cl3,是一种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广泛应用于塑料、溶剂、清洗剂等工业中。

然而,长期暴露于三氯乙烯环境中会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

主要的职业危害包括:1. 皮肤损害:接触三氯乙烯后,可以导致皮肤刺激、湿疹、过敏反应等。

2. 呼吸系统损害:吸入三氯乙烯的气体或蒸汽,可引起咽喉刺激、咳嗽、气喘等呼吸系统症状。

长期暴露还可能导致肺功能损害、肺气肿等疾病。

3. 神经系统损害:暴露于高浓度的三氯乙烯气体中,可以引起头晕、头痛、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

长期暴露可以导致神经系统疾病,如记忆力下降、运动协调障碍等。

4. 消化系统损害:通过口服或吸入摄入三氯乙烯,可引起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

二、预防与控制原则针对三氯乙烯的职业危害,预防与控制应遵循以下原则:1. 替代原则:在可能的情况下,应使用无害或较低危害的替代品。

2. 封闭原则:在三氯乙烯处理过程中,应采用封闭式操作,减少对环境和劳动者的污染。

3. 通风原则:对于存在污染的职业环境,应采取有效的通风设备,将有害物质排出室外。

4. 隔离原则:将三氯乙烯处理区域与其他工作区域隔离,以减少污染的扩散。

5. 个体防护原则:对于可能接触三氯乙烯的劳动者,应提供适当的个体防护装备,如防护手套、防护面具等。

6. 培训原则:对于接触三氯乙烯的劳动者,应进行相关职业危害防治的培训,提高其对危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7. 清洁和卫生原则:保持工作场所的清洁和卫生,定期检查和清理可能积累三氯乙烯的地方。

三、预防与控制措施为了降低三氯乙烯的职业危害,以下是一些具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氯乙烯职业危害的预防与控制
三氯乙烯(TCE)是我国的职业危害高风险毒物,每年都有很多工人因为TCE职业危害而死亡。

TCE所致职业病有两种,一种为TCE所致中毒,一种为TCE所致药疹样皮炎。

最近国际癌症登记组织把TCE登记为确认致癌物。

1900年代,由于对其治疗方法尚没能完全掌握,病死率高达16.9%~100%。

进入2020年以来,由于对激素剂量和使用方法的有效掌握,病死率明显降低。

如某市2020~2020年5年间,共报告TCE所致职业病83例,只3例病死。

常用作清洗剂
TCE又称“三氯水”、“洗板水”,常作为清洗剂与干洗剂,广泛应用于五金、电镀、电子、玩具、印刷等行业。

如电子行业被用于清洗线路板,五金行业被用于清洗金属材料,电镀行业被用于清洗金属材料,洗衣行业被用作干洗剂。

常见症状与体征
TCE是一种高度致敏毒物,容易经呼吸道与皮肤进入体内。

病情程度与车间空气中TCE浓度高低无关,仅极少数人发病。

一般入职30天左右发病。

某科技有限公司一女工,从事电路板清洗工作,作业车间气味非常重。

起初闻到后,她成天只想睡觉,她以为是工作太累,没太在意。

16天后,两边耳根起了一些疹子并发烧,以为是感冒,就去诊所买了一些平时经常吃的感冒药。

三天后仍未见好转,反而在下颌、脖子、胸前、背部、四肢都先后出了疹子。

诊所医生以为是麻疹,当作麻疹治疗。

有一天,她看到职业病防治宣传材料,怀疑自己的皮疹跟职业有关,就去了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后来经过专家现场调查与诊断,确认为TCE 引起的皮炎。

住了30多天院后,痊愈出院。

典型的TCE所致药疹样皮炎,表现为皮肤起疹子、瘙痒,
发烧,口腔溃烂,吃饭疼痛,容易疲劳,成天昏昏欲睡。

疹子的部位遍布手脚、面部、脖子、胸部等地方,呈两边对称性,经数天后发展到全身。

如不及时脱离原有岗位,治疗不及时,最后会因为肝脏等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职业危害识别
为防控TCE职业危害,用人单位应开展职业危害识别,包括职业接触识别、敏感人群识别,以确定产生TCE危害的工种与岗位、及早发现职业禁忌证的劳动者。

用人单位应对每批可能含有TCE的溶剂进行抽样分析,以确定是否含有TCE。

在前三个月工初期内,用人单位应进行“工初观察”,安排专人每日观察新上岗劳动者的健康状况,如有发热、皮疹(炎)等,要立即安排职业健康检查与治疗,并调离原岗位。

三个月工初期后,不宜频繁轮换从事TCE作业的劳动者。

严禁安排曾患有TCE药疹样皮炎的病人再次从事TCE作业。

在职业危害识别基础上,要进行风险评估,以确定相关职业人群接触TCE的风险水平与性质,同时制定必要措施消除危害或降低风险。

风险评估的要素包括:TCE在工作场所的逸散范围、产生最大浓度的时间段、可能接触TCE的劳动者和接触时间、接触量的影响因素等。

预防控制措施
TCE职业危害风险控制,同样遵循职业病防治的优先等级原则,即首先消除风险,其次工程控制、管理措施和行为控制,再次个人防护与职业健康监护。

其中,消除风险,主要是采用其他低危害健康物质,如医用酒精、脂肪酸盐或烧碱、右旋柠檬烯替代TCE,尽量从源头上消除风险。

工程控制措施。

工作场所应按照《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要求合理布局,并设置职业病防护设施。

防护设施与主体工程要“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采取集中空调系统的工作场所,其换气量除能保持冷、热
调节外,其新风量不低于每人30m3/h。

局部通风装置,应满足一定要求,如排毒罩口应尽量靠近发生源并加设围档,吸入排毒罩口的路径不应通过操作者的呼吸带,污染空气排出路径不能流经劳动者等。

自然通风,可通过门窗与屋顶天窗进行,如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可在屋顶安装排气扇或排风导向板以提高空气流速。

当通过天窗排出时,屋顶应避免设置机械通风进风口。

可能突然产生大量TCE的工作场所,应设置事故排风装置,事故排风宜由经常使用的排风系统和事故排风的排风系统共同保证。

工作场所空气中TCE浓度应符合接触限值的要求。

排出到外环境的空气需净化处理。

管理措施。

用人单位采购可能含有TCE的溶剂时,应要求供应商提供合格的挥发性组分检测报告原件。

采购后,应对每批可能含有TCE的溶剂进行抽样分析,以确定是否含有TCE。

用人单位应通过劳动合同、警示标识等媒介向劳动者告知可能遇到的职业危害。

用人单位应定期对生产设备进行维护,避免TCE泄漏。

班前检查防护设施的有效性,在班中观察防护设施是否正常运行。

及时盖好盛装TCE的容器,降低危险。

控制温度,防止溶剂过热。

用人单位在从事职业病防治各项活动时应做好记录,并长期妥善保存。

用人单位应建立TCE使用档案,并定期更新。

档案的内容包括年使用量、存在的岗位、检测结果、接触人员等信息。

行为控制。

劳动者应注意个人卫生习惯,严禁在工作场所进食饮水或吸烟。

无关劳动者不要接触TCE或进入TCE工作场所。

如需进入,要佩戴有效的个人防护用品。

严禁把TCE带出生产区域。

严禁将TCE用于除生产外的其他用途,如用TCE清洗衣服、家具或皮肤等。

职业健康监护。

用人单位应依法开展职业健康体检,体检
项目与周期应符合《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 188)的要求。

劳动者如患有慢性肝炎、慢性肾炎、过敏性皮肤病、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等职业禁忌证,则不能从事TCE作业。

TCE药疹样皮炎、TCE职业中毒患者的处理原则执行《职业性急性三氯乙烯中毒诊断标准》(GBZ
38)与《职业性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诊断标准》(GBZ
185)。

个人防护措施
若危险源不能消除,工程控制达不到要求,应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个人防护用品的配备须依照《有机溶剂作业场所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使用规范》(GBZ/T
195)、《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GB/T
11651)、《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GB/T 18664)的相关要求。

用人单位在发放个人防护用品时应做相应的记录,并及时维护并定期检测个人防护用品。

TCE侵入人体的主要途径为呼吸道和皮肤,应重点考虑呼吸防护和皮肤防护。

呼吸防护:进入TCE有害环境前,应先佩戴好呼吸防护用品;在有害环境作业的人员应始终佩戴呼吸防护用品。

当使用呼吸防护用品过程中感到异味、咳嗽、刺激、恶心等不适症状时,应立即离开有害环境,并应检查呼吸防护用品,确定并排除故障后方可重新进入有害环境,若无故障亦应更换有效的过滤元件。

皮肤防护:TCE有可能飞溅到眼睛时,需配备符合《个人用眼护具技术要求》(GB
14866)规定的眼部护具;严禁TCE接触者徒手接触TCE,应佩戴氟橡胶防护指套或手套。

用人单位应培训TCE接触者正确使用和保管个人防护用品。

使用过滤式呼吸防护器时,要确保呼吸防护器与面部的密合。

呼吸防护用品的过滤元件使用后,应单独密封存放,记录使用时间,如两次使用时间间隔较长,应提前更换过滤元件。

应急处置措施
可能发生急性三氯乙烯职业危害(如存在泄漏可能或大量使用时)的工作场所应设置报警装置、应急撤离通道与必要的泄险区,配置现场急救用品、个人防护用品。

如配置冲洗设备,提供应急冲淋装置和洗眼器。

若皮肤已有接触,应尽快冲洗。

冲洗设备应用取方便,且不妨碍工作,保证在发生事故时能在10s内得到冲洗。

冲洗用水应安全并保证其持续流动,设置冲洗设备的地方应有明显的标识,醒目易找。

若三氯乙烯发生泄漏,可按以下步骤进行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用蛭石、干沙土、水泥粉等密封泄漏容器,喷水冷却容器。

注意通风、洗消。

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密闭空间,并尽可能迅速切断泄漏源。

应急处理人员戴正压式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

应急处置方法根据泄漏量大小有所不同。

小量泄漏:用活性炭或其他惰性材料吸收。

也可用不燃性分散剂制成的乳液刷洗,洗液稀释后排入废水系统。

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抑制蒸发。

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发生三氯乙烯职业危害的事故现场警示标识的设置。

按照《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
158)和《高毒物品作业岗位职业病
危害告知规范》(GBZ/T
203)设定,应用黄色区域警示线将事故现场与其他区域分隔开。

现场病人的医疗救护。

眼部接触,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至少15min,彻底清洗上下眼睑,如佩戴隐形眼镜,清洗时需摘除。

皮肤接触,应脱去受污染的衣服,然后用水和肥皂清洗皮肤。

吸入患者,应将其转移至新鲜空气处,避免阳光直
射;若呼吸停止应给予人工呼吸,若心跳停止给予心肺复苏。

以上所有情形应急处置完毕后,均应及时送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