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调和肝脾之逍遥散
方剂学习之--逍遥散(丸)

方剂学习之--逍遥散(丸)中医临床上有一个使用非常频繁的方剂,它就是逍遥散(丸),我无法统计逍遥丸成药全国的年销售量;但是我知道我院逍遥丸在中成药的销售量中占据前列。
中药饮片以逍遥散为基础方的处方占很大的比例。
逍遥丸成药销量多,医生使用它为基础方开的饮片处方也多,主要是它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其次与它有一个非常好的处方名也有很大关系。
逍遥:原意是缓步行走貌;也就是优哉游哉;一般是指身体的不受羁绊束缚,又指心灵的自由放逸。
人体能达到“逍遥”状态是一种理想的状态。
吃了此药人体就能恢复到“逍遥”状态,消除一切烦恼,病痛、疏泄了瘀滞之气;这不是好药又是什么?此方出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妇人诸疾》一章中,原文是:“治血虚劳倦,五心烦热,肢体疼痛,头目昏重,心忪颊赤,口燥咽干,发热盗嗜卧,及血热相搏,月水不调,脐腹胀痛,寒热如疟。
又疗室女血弱阴虚,荣卫不潮热,肌体羸瘦,渐成骨蒸。
甘草(微炙赤,半两)当归(去苗,锉,微炒)茯苓(去皮,白者)芍药(白)白朮柴胡上为粗末。
每服二钱,水一大盏,烧生姜一块切破,薄荷少许,同煎至七分,去渣热服不拘时候。
”我不快乐所以逍遥散,首先治疗的疾病以“妇人”疾病为主。
但是目前用途远远不止,在各个系统疾病的中医治疗中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我背的歌诀是:逍遥散用芍归柴,苓术甘草姜薄携;解郁疏肝脾亦理,丹栀加入热能排。
哈哈,连丹栀逍遥散都有了!功效:疏肝解郁,健脾养血。
主治:肝郁血虚所致疾病。
如: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往来寒热,月经不调,乳房胀痛等。
目前我观察服用逍遥丸(散)的人群,主要是“肝郁”患者,血虚不明显。
这方面无论是中医医师还是西医医师,用药的辩证要点大多都集中在“胸胁胀痛、乳房胀痛”等症状和“情志不畅”“肝郁”病机上。
这一点正迎合了它的名字。
下面归纳逍遥丸现代应用:一、妇科疾病:1、痛经;2、经前期紧张综合征;3、月经不调;4、更年期综合征。
二、外科疾病:1、乳腺疾病:包括乳腺小叶增生和囊性增生病(乳腺增生)。
方剂学考试重点归纳

以下是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考试重点归纳:
解表剂
辛温解表:主治表实证,代表方剂为麻黄汤。
辛凉解表:主治表热证,代表方剂为银翘散、桑菊饮。
扶正解表:主治虚人感冒,代表方剂为败毒散、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葳蕤汤。
泻下剂
寒下:代表方剂为大承气汤。
温下:代表方剂为温脾汤。
润下:代表方剂为麻子仁丸。
攻补兼施:代表方剂为黄龙汤。
和解剂
和解少阳:代表方剂为小柴胡汤。
调和肝脾:代表方剂为逍遥散。
调和肠胃:代表方剂为半夏泻心汤。
清热剂
清气分热:代表方剂为白虎汤。
清营凉血:代表方剂为清营汤。
清热解毒:代表方剂为黄连解毒汤。
清脏腑热:代表方剂为龙胆泻肝汤、清胃散、葛根芩连汤、芍药汤、白头翁汤。
清热祛暑:代表方剂为藿香正气散、六一散。
清退虚热:代表方剂为青蒿鳖甲汤。
温里剂
温中祛寒:代表方剂为理中丸、小建中汤。
温肾散寒:代表方剂为四逆汤。
补益剂
补气:代表方剂为四君子汤。
补血:代表方剂为四物汤。
气血双补:代表方剂为八珍汤、炙甘草汤。
补阴:代表方剂为六味地黄丸、左归丸。
补阳:代表方剂为肾气丸、右归丸。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调和肝脾之逍遥散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调和肝脾之逍遥散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芩术草加姜薄。
散郁除蒸功最奇,调经八味丹栀着。
组成:柴胡、当归(酒拌)、白芍(酒炒)、白术(土炒)茯苓各一钱,甘草(炙)五分,加煨姜、薄荷煎。
肝虚则血病,归、芍养血平肝;木盛则土衰,术、草和中补土,柴胡升阳散热,茯苓利湿宁心,生姜暖胃祛痰,薄木郁则火郁,火郁则土郁,土郁则金郁,金郁则水郁。
五行相因,自然之理也。
余以一方治木郁,而诸郁皆解,逍遥散是也。
加丹皮、栀子各八味逍遥散,治肝伤血少。
这个方现在在临床使用率是非常高的,使用率很高,也非常体现一个和法里边的平其亢厉、肝郁脾虚,这种相互影响、恶性循环的病机。
逍遥散出在《和剂局方》,它虽然是肝脾不和,但从病机来讲,与四逆散不同,它严格来讲,像虚实夹杂证,而且虚的成分还挺多。
就是肝脾同病,肝郁脾虚,肝气郁滞。
脾虚有时候肝郁血虚,血虚就脾虚之后,运化产生气血不足了。
通过逍遥这个名,可以推导它的功效特点。
王子接在《绛雪园古方选注》里边说:逍遥在《说文》上面为消摇,走字头的“逍遥”和那三点水的“消摇”相通,那说明《说文》以前,汉以前那都是相通的。
《庄子·逍遥游》里就讲了,讲了逍和遥的含义:“阳动冰消,虽耗不竭其本,舟行水摇,虽动不伤其内。
”什么意思呢?阳动冰消,太阳出来了,冰雪消融了,冰雪虽然消耗,被太阳一晒,消耗没有了,但水这个根本,水和水气这个根本还存在,虽耗不竭其本。
另外一个形容呢,阳动冰消,这讲消那个字了。
舟行水摇,船在河里走,水拍打着船往前进。
虽然船被水在拍打,船动了,但不会伤到船内,所以虽动不伤其内。
都是讲的冰雪的消融,船在动,在前进,这个当中,不伤正气,不伤根本。
所以他又说:“譬之如医,消散其气郁,摇动其血郁,皆无伤乎正气也。
”所以这个方也就是说它的疏肝、理气、健脾,健脾运,都是针对气血,但是很照顾到正气,不会伤正,很平和,是这个意思。
所以看出来这个方在调节功能方面是非常好的,调节功能,就是调和肝脾的。
【陈潮祖:逍遥散加减方-治各种肝郁诸症】

【陈潮祖:逍遥散加减方-治各种肝郁诸症】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柴胡10g 当归10g 白芍30g 白术10g 茯苓15g 甘草10g, 加生姜、薄荷少许。
[主治]肝脾郁结。
头晕目眩,乳胀胁痛,月经不调,食少神疲;或寒热往来,脉象弦大而虚。
[应用]1.是治肝郁偏虚的常用方,以两胁作痛,或腹痛,痛经,神疲食少,舌淡苔薄,脉弦而虚为其辨证要点。
2.《张氏医通》谓“自汗由于肝虚者,理其疏泄,宜用本方”。
以此方加减,治疗乳核,腹部包块,亦可获效。
3.临床报道,以本方为基础加减变化,可治无黄疸型肝炎、胆石证、妇女月经不调、带下、乳房肿块等证。
[化裁]1.逍遥散(《外科正宗》)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各3g,香附2.5g、牡丹皮2g,甘草1.8g,薄荷、黄芩各1.5g。
水煎,空腹服。
治妇人血虚,五心烦热,肢体疼痛,头目昏重,心忡颊赤,口燥咽干,发热盗汗,食少嗜卧;血热相搏,月水不调脐腹作痛,寒热如疟;室女血弱,荣卫不调,痰嗽潮热,形体消瘦,渐成骨蒸。
此方较原方多香附、牡丹皮、黄芩,有疏肝清热之功,唯剂量太轻,可酌情加重。
2.加减逍遥散(《中医妇科治疗学》)即本方加牡丹皮、栀子、香附、泽兰。
水煎服。
治月经不调、经行先期、量多、色红、两胁痛、心烦梦多者,亦治头晕发热者,体现清热疏肝法。
3.舒郁清肝汤(《中医妇科治疗学》)即本方去茯苓,加香附、郁金、黄芩、山栀仁、牡丹皮。
治肝郁兼热,经前胁腹胀痛,性急易怒,头晕,口苦而干,月经色红量多,或有块状,苔黄舌质红,脉弦数。
有清热疏肝之功。
4.扶脾舒肝汤(《中医妇科治疗学》)即本方去当归、甘草,加人参、炒蒲黄、血余炭、焦艾叶。
治郁怒伤肝暴崩下血,或淋漓不止,色紫兼有血块,少腹满连及胸胁,气短神疲,食少消化不良。
体现疏肝止血与益气摄血二法合用的配方法度。
5.舒郁清肝饮(《中医妇科治疗学》)即本方去当归、甘草,加生地黄、山栀、黄芩。
水煎温服。
治妊娠经血时下,口苦咽干胁胀,心烦不寐,手足心发热,舌红苔微黄,脉弦数而滑。
中医方剂学方歌

中医方剂学方歌一、解表剂:(一)辛温解表1.麻黄汤: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2.桂枝汤: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用。
3.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苓生地加甘草,发汗祛风力量雄。
4.小青龙汤:小小青龙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细辛半夏甘和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二)辛凉解表1.桑菊饮: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绕,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2.银翘散: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发热咽痛服之瘥。
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杏甘草石膏汤,四药组合有专长,肺热壅盛气喘急,辛凉疏泄止法良。
(三)扶正解表败毒散: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生姜薄荷煎汤服,祛寒除湿功效宏。
二、泻下剂:(一)寒下大承气汤: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以枳朴泻力强,阳明腑实真阴灼,峻下热结此方良。
(二)逐水剂十枣汤:十枣逐水效堪夸,甘遂大戟与芫花;悬饮潴留胸胁痛,大腹肿满用亦佳。
三、和解剂;(一)和解少阳1.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
1.葛苓清胆汤:蒿苓清胆枳竹茹,苓夏陈皮碧玉须,热重寒轻痰湿重,胸痞呕恶总能除。
(二)调和肝脾逍遥散: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米草加姜薄,疏肝健脾功最奇,调经再把丹栀入。
(三)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配连芩:千姜枣草.人参行,辛苦甘温消虚痞;治在调阳与和阴;四、清热剂:(一)清气分热白虎汤:白虎汤清气分热,石膏知母草米协,阳明大汗兼烦渴,清热生津法最宜。
(二)清营凉血1.清营汤:清营汤治热传营,身热烦渴眠不宁,犀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更护阴。
2.犀角地黄汤:犀角地黄芍药丹,血热妄行吐衄斑,蓄血发狂舌真绛,凉血散血服之安。
(三)清热解毒普济消毒饮:普济消毒蒡芩连,甘桔蓝根勃翘玄,升柴陈薄僵蚕入,大头瘟毒服之痊。
(四)清脏腑热1.导赤散:导赤生地与木通,草梢竹叶四味共,口糜淋痛小肠火,引热同归小便中。
第28讲调和肝脾:四逆散(二)逍遥散(一)

第28讲调和肝脾:四逆散(二)逍遥散(一)《方剂学讲稿》邓中甲第28 讲调和肝脾:四逆散(二)逍遥散(一)我们开始上课。
刚才讲到调和肝脾法,这个法针对肝脾不和的病机,它建立在肝、脾两个系统,生理上的密切联系,基础上的。
临床上呢,主要反应出一种肝脾不和,恶性循环这个特点。
在四逆散这个方来讲,现在侧重点,刚才我们提到了阳郁四逆的一个机理,从阳郁四逆的角度来讲,这个方里的柴胡可以透邪外达,解除这个阳郁四逆造成的原因。
阳气不被郁了,那气机通畅,清阳能够实四肢,也就是这个四逆解除了。
当然从四逆散自身这个方来讲,我自己有个不一定成熟的看法,它是仲景用来作为鉴别诊断的。
在少阴篇里边,它并不是典型的治疗少阴病的,仲景《伤寒论》里,每一类病它都有提纲,少阴病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
那就是说,心肾阳虚的情况下,脉来微细,阳气不能推动血液运行,不能温通,不能养神,神衰欲寐,这是主要反映心阳了。
同时肾阳来说呢,基本的热力来源差了,四肢厥逆,恶寒蜷卧,这类基本表现是心肾阳虚的一些共同特点。
但是四肢厥逆和这个在同样逆冷方面呢有相似的病机,还有譬如当归四逆,吴茱萸汤也有四肢厥冷。
那这种情况怎么鉴别呢?那张仲景他在四逆,少阴病这一部分里边,是以四逆汤为代表,基础方,它同时把有四逆表现的方都附在里边。
所以在《伤寒论》里边,有一些条文前面的少阴病,太阳病,有一些包括吴茱萸汤前面也有一条少阴病,也有阳明病,有厥阴病。
这都由四逆这几条都反应在少阴篇里,它是用来跟四逆汤(作)鉴别诊断的。
那过去的人刻那竹板板不像现在,你电脑一打,它是第几页,它自动自己就上面写清楚了。
又不像纸一个个很薄,可以摞在一起,一写第几页,页码就很清楚了。
那竹片片摆了一地,对吧?你最后穿成册,你要有个标志啊,那它前面这个是整个这一堆放在少阴篇里,那一堆放在太阳篇里,分类,前面有小字少阴病,少阴篇的。
到后来的王叔和他们不见得知道,散在篇章找来以后呢,那少阴这个误入正文,你否则从少阴病的基本特征和四逆散的用药,你说符合不符合?所以闹得这个四逆转个大圈圈来解释。
方剂学之逍遥散(图文)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
肝 病因 郁 血 虚
脾 失 健 运
头痛目眩 或月经不调
神疲食少
证治分析
肝郁血虚脾弱证发病机理 两胁作痛、乳房胀痛, 头痛目眩、口燥咽干 神疲食少、月经不调
肝郁
血虚
脾弱
病机 肝郁血虚,脾失健运
治法 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君:柴胡—疏肝解郁
既疏肝又柔肝 补血,治血虚
健脾,治脾虚
臣:白芍—养血柔肝
疏养 肝血 解健 郁脾
当归—养血活血 佐:白术—补气健脾 茯苓—健脾利湿
烧生姜、薄荷—取辛散之性,以助疏肝 使:甘草—调和药性
用方 要点
本方为疏肝养血之代表方,又是妇科调经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两胁胀痛,神疲食少,月经炎、肝硬化、胃及十二指肠溃 疡、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经前期紧张症、乳房 小叶增生、更年期综合征等,证属肝郁血虚脾弱者。
逍遥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药 物 组 成
甘草微炙赤,半两(15g) 当归去苗,锉,微炒 柴胡去苗,各一两(各30g)
茯苓去皮,白者
白芍药 白术
茯苓
白芍
白术
柴胡
当归
甘草
用 法 用 量
上为粗末,每服二钱(6g),水一大盏,烧生姜一块切破,薄荷少许,同 煎至七分,去渣热服,不拘时候。 现代用法:水煎服。
中医《方剂学》和解剂(调和肝脾)——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中医《方剂学》和解剂(调和肝脾)——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一、组成柴胡,去苗、当归,去苗,微炒、白芍、白术、茯苓去皮,白者,各一两、甘草微炙赤,五钱。
二、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二钱(6~9克),水一大盏,烧生姜一块切破,薄荷少许,同煎至七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参照原方比例,酌定用量,作汤剂煎服。
亦有丸剂,每日二次,每次6~9克)。
三、歌括1.逍遥散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2.丹梔逍遥散更有丹梔逍遥散,调经解郁清热着;3.黑逍遥散黑逍遥散有生地,血虚痛经功效卓。
四、功用疏肝解郁,健脾和营五、主治肝郁血虚,而致两胁作痛,寒热往来,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月经不调,乳房作胀,脉弦而虚者。
六、方解逍遥散为肝郁血虚,脾失健运之证而设。
肝为藏血之脏,性喜条达而主疏泄,体阴用阳。
若七情郁结,肝失条达,或阴血暗耗,或生化之源不足,肝体失养,皆可使肝气横逆,胁痛,寒热,头痛,目眩等证随之而起。
“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灵枢·平人绝谷篇》)。
神疲食少,是脾虚运化无力之故。
脾虚气弱则统血无权,肝郁血虚则疏泄不利,所以月经不调,乳房胀痛。
此时疏肝解郁,固然是当务之急,而养血柔肝,亦是不可偏废之法。
本方既有柴胡疏肝解郁,又有当归、白芍养血柔肝。
尤其当归之芳香可以行气,味甘可以缓急,更是肝郁血虚之要药。
白术、茯苓健脾去湿,使运化有权,气血有源。
炙甘草益气补中,缓肝之急,虽为佐使之品,却有襄赞之功。
生姜烧过,温胃和中之力益专,薄荷少许,助柴胡散肝郁而生之热。
如此配伍,既补肝体,又助肝用,气血兼顾,肝脾并治,立法全面,用药周到,故为调和肝脾之名方。
七、附方及方论1.加味逍遥散(《内科摘要》):逍遥散加丹皮、梔子各一钱(3克),水煎服。
功用:疏肝健脾,和血调经。
主治:肝脾血虚,化火生热。
或烦躁易怒,或自汗盗汗,或头痛目涩,或颊赤口干,或月经不调,少腹作痛,或小腹胀坠,小便涩痛等。
2.黑逍遥散(《医略六书·女科指要》):逍遥散加生地或熟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调和肝脾之逍遥散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
散郁除蒸功最奇,调经八味丹梔着。
组成:柴胡、当归(酒拌)、白芍(酒炒)、白术(土炒)茯苓各一钱,甘草(炙)五分,加煨姜、薄荷煎。
肝虚则血病,归、芍养血平肝;木盛则土衰,术、草和中补土,柴胡升阳散热,茯苓利湿宁心,生姜暖胃祛痰,薄木郁则火郁,火郁则土郁,土郁则金郁,金郁则水郁。
五行相因,自然之理也。
余以一方治木郁,而诸郁皆解,逍遥散是也。
加丹皮、梔子各八味逍遥散,治肝伤血少。
这个方现在在临床使用率是非常高的,使用率很高,也非常体现一个和法里边的平其亢厉、肝郁脾虚,这种相互影响、恶性循环的病机。
逍遥散出在《和剂局方》,它虽然是肝脾不和,但从病机来讲,与四逆散不同,它严格来讲,像虚实夹杂证,而且虚的成分还挺多。
就是肝脾同病,肝郁脾虚,肝气郁滞。
脾虚有时候肝郁血虚,血虚就脾虚之后,运化产生气血不足了。
通过逍遥这个名,可以推导它的功效特点。
王子接在《绛雪园古方选注》里边说:逍遥在《说文》上面为消摇,走字头的“逍遥”和那三点水的“消摇”相通,那说明《说文》以前,汉以前那都是相通的。
《庄子•逍遥游》里就讲了,讲了逍和遥的含义:“阳动冰消,虽耗不竭其本,舟行水摇,虽动不伤其内。
”什么意思呢?阳动冰消,太阳出来了,冰雪消融了,冰雪虽然消耗,被太阳一晒,消耗没有了, 但水这个根本,水和水气这个根本还存在,虽耗不竭其本。
另外一个形容呢,阳动冰消,这讲消那个字了。
舟行水摇,船在河里走,水拍打着船往前进。
虽然船被水在拍打,船动了,但不会伤到船内,所以虽动不伤其内。
都是讲的冰雪的消融,船在动,在前进,这个当中,不伤正气,不伤根本。
所以他又说:“譬之如医,消散其气郁,摇动其血郁,皆无伤乎正气也。
”所以这个方也就是说它的疏肝、理气、健脾,健脾运,都是针对气血,但是很照顾到正气,不会伤正,很平和,是这个意思。
所以看出来这个方在调节功能方面是非常好的,调节功能,就是调和肝脾的。
逍遥散病机和证候分析,总体上讲,是肝郁血虚脾弱证。
这个血虚跟脾有关,脾运化障碍。
这个脾的运化又和肝的疏泄有关。
肝疏泄又要决定于肝脏的生理特点,阴阳平衡体阴用阳,血虚之后也影响到疏泄。
血虚之后,它阴阳互根,疏泄藏血,藏血不足疏泄无力。
反过来,疏泄可以虚性亢奋,肝旺。
肝气郁结,就可以气机不利,胁痛。
肝郁之后,清阳不升,可以造成头痛目眩。
或者肝郁化热,也能出现头痛目眩,所以后面逍遥散里有少量薄荷,防止肝郁化热。
同时肝经循行涉及到乳房,所以乳房胀痛,肝郁气滞了。
作为月经机制,《内经》上讲,月经产生机制里有“天癸至,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天癸至涉及到太冲脉盛,所以到肝,肝为血海,冲脉也为血海。
冲脉行于十二经脉之中,起到调节血量的作用。
那调节血量谁来调呢?肝的疏泄、藏血,对立统一,作用于它主司的。
所以月经不调很多要考虑肝的问题。
肝主疏泄,贮调血液,贮调周身之血液。
肝是个调节系统,功能归纳就两个:疏泄、藏血。
疏泄一身之气机,通过疏泄气机,包括人体气、血、津液、神,包括肾精,都在疏泄范围之内。
如果肝气郁滞了以后,相应这一方面都会产生问题。
这也就是说,为什么逍遥散应用范围宽的原因。
这个脾虚反应呢?神疲食少,神疲包括这个脾气不足以后的基础的一些气虚见证,用脾气虚的神疲食少来概括,包括脉虚。
所以说逍遥散证形容脉象都有脉虚,或者虚弦,有些左弦右虚,这里不同疏泄法不同,总反应出来一种肝郁脾虚的特点。
血虚呢,是由于脾不运化,运化障碍。
所以可以有一定的口燥咽干,口燥咽干也可以有肝郁化热,也是导滞的原因之一。
这个方在治法方面,那是疏肝、健脾、养血相结合。
那从组成来看,还是从柴胡作君。
整个方疏肝是主要的,从这肝郁脾虚,肝郁在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上,肝气郁滞加重脾虚。
那柴胡作为君药在这里当然疏肝理气了。
芍药、当归呢,芍药和柴胡配,调肝,它益阴养血,当归既能够养血,又有活血作用。
所以从活血作用这个方面来讲,配合柴胡,有疏通气血作用。
佐药,有三味药,作用于脾。
这个佐药选得还是很有意思,都能作用脾胃。
一般说白术是健脾的,茯苓也是健脾的,都能除湿。
生姜用煨生姜,用煨生姜它不是干姜,用来煨一下,增加一点阳热。
单用普通生姜温胃散水,煨一下等于帮助脾的运化,增加太阴湿土得温则润,增加润化作用。
而且这三个药呢,在作用于脾胃的同时,都有除湿、散水作用。
这应该看到,这个方是调节, 不但前面说的调节气血,疏通气血,可以疏通气血津液,充分体现一个缓字,肝脾同时气血津液兼顾的。
白术、茯苓、生姜在调整水液方面,应该说是三焦兼顾的。
生姜散水,侧重上面;白术燥湿,以中焦为主;茯苓渗湿,利小便,水湿从下而走。
因为治疗水湿总的一个原则是三焦分消,出路越多越好。
所以治湿的大法来讲,上焦开宣,中焦芳化苦燥,下焦淡渗。
那这里呢,三个药都很平和,给湿邪以出路, 是多方面的。
这个佐药还有薄荷,薄荷这味药它有疏肝作用,小剂量有疏肝作用。
薄荷还能清热,清热加疏肝,它归经也能归肝肺经,它可以解除因肝气郁结所化之热,肝郁容易化热,既能疏肝,又能清肝。
用少许、少量有助于疏肝,而且毕竟不是肝郁化火,是防止肝郁化热,少量就可以。
甘草作为使药,和白术、茯苓相配,增强健脾、补脾作用,又能调和诸药。
所以这个方在构成上体现出了肝脾同治,过去说气血兼顾。
气血兼顾是针对肝脏疏泄气机,藏血,气血兼顾,现在应该讲气血津液它都兼顾了。
从这个方的一个配伍特点来看,对肝来讲,补肝体,助肝用,体用并调。
肝脾同治,是气血津液兼顾的。
这个方的一个配伍特点,照顾非常全面,而且它药量不大,药性平和,适合久服。
适合应用时间较长,是一种调理性的方剂。
在应用方面呢,它辨证要点。
辨证要点就是使用的基本依据了,反应出肝气郁滞的胁痛,或者月经不调,都涉及到肝为主了。
以及脾不健运、神疲食少作为代表,当然这个不是那么机械。
这个方,中医常用于妇科,是中医妇科的常用方剂。
主要用于妇科的月经不调,痛经,乳房胀痛,更年期综合征的治法方面一些特点,或者是药物方面一些特点。
像更年期综合证,这个方用要结合补肾,而且肝肾同治在逍遥散的使用当中,体现出很多病是要考虑肝,考虑到肾。
肝的疏泄,肾的闭藏,形成一个很重要的对立统一关系。
就拿为什么这个方能调经,其实这要从逍遥散临床应用要从这种像妇科的那个月经机制,月经机制和肝肾两脏的功能的协调对立统一非常有关。
在《上古天真论》里讲到这个月经产生,天癸至,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
天癸至前提是肾气平均,肾气盛。
肾气盛反应了肾精充足, 精化为气。
出生以后到了一定年龄,那个肾精,先天肾精受后天涵养, 五脏六腑之精皆下归于肾。
涵养发育到一定阶段,产生天癸这种物质, 天癸至。
又要有太冲脉盛这个条件,太冲脉盛反应出什么?冲脉,肝的疏泄,肝藏血,冲脉又为血海。
那作为肾来说,它气机运动基本形式里,它是闭藏。
下焦肝肾,肾主闭藏,肝主疏泄。
疏泄、闭藏形成一个对立统一,形成对立统一。
所以月经机制为什么能有这种按期而来,适度而止的特点呢,就像个自动控制,像女性年青时候到一定的年龄,十几岁按期而来。
按《内经》说到后面,七七地道不通,按适度而止,肾气衰,肾精不足,同时肝疏泄也不行了。
那就是说到肾精转化为肝血,肝藏血充足,阴阳协调。
随着藏血充足,疏泄功能增强。
到一定年龄,疏泄水平高于闭藏。
疏泄水平高于闭藏,月事以时下,疏泄疏通,疏泄成气血津液。
随着经血的外泄,疏泄因之减少,疏泄功能降低。
为什么说肝主疏泄,疏泄这个因素对月经排出有作用,经血不凝,具有这种疏通的特征,跟一般血液不同。
那随着经血的外泄, 肝的疏泄逐渐减少,疏泄功能随着经血外泄越降低。
而这个相比肾的闭藏来讲,闭藏大于疏泄,月经停止。
所以每个月这类,每个周期里的按期而来,适度而止,以及生命全程中的按期而来,适度而止,这个月经机制,跟肝肾的闭藏、疏泄对立统一动态这个有关。
所以治疗月经不调,不外乎作用于疏泄,作用于闭藏,或者两个兼顾。
肾不闭藏了,有的人月经过多,提前量多,反应出来不能闭藏。
一个呢,直接由于肾虚,不能固摄了,那它就闭藏不及,疏泄超过闭藏,那可能由于肾为主的。
如果肝旺呢,那也可以造成肝的疏泄大于闭藏,那血热等等跟着出现。
倒过来,又有一类呢,你比如说闭藏太过,有寒,寒性收引凝滞,那造成月经滞后、月经量少,甚至于闭经、痛经等等,那是像冲任虚寒一类的,寒性收引凝滞了。
或者疏泄不及,疏泄不及,气滞血瘀等等也可以导致。
月经异常方面偏重于疏泄不及,相对的闭藏太过,所以调经不外乎这些方面。
逍遥散就成为利用它加减,就成为调经的一个常用方剂。
它立足于在调肝,调节它疏泄的程度。
同时由于健脾养血,也补充阴血的不足。
特别我们有很多临床的慢性杂病当中,利用这个理论,疏泄、闭藏的关系,可以治疗和解释很多病证,这个方应用方面很广。
逍遥散的附方,丹栀逍遥散组成:白术; 柴胡; 当归; 茯苓; 甘草; 牡丹皮; 山栀;芍药加味逍遥散是在逍遥散的基础上加丹皮、栀子而成,故又名丹栀逍遥散、八味逍遥散。
因肝郁血虚日久,则生热化火,此时逍遥散已不足以平其火热,故加丹皮以清血中之伏火,炒山栀善清肝热,并导热下行。
临床尤多用于肝郁血虚有热所致的月经不调,经量过多,日久不止,以及经期吐衄等。
功用:养血健脾,疏肝清热。
主治:肝郁血虚,内有郁热证。
潮热晡热,烦躁易怒,或自汗盗汗,或头痛目涩,或颊赤口干,或月经不调,少腹胀痛,或小便涩痛,舌红苔薄黄,脉弦虚数。
这是很常用的一个方。
实际上只要有肝郁情况下,都有可能化火、化热,都会有不同程度化火、化热。
所以丹梔逍遥散仅仅是把这种清肝的、清肝可以容易涉及到血分清肝凉血这些,丹皮、梔子结合起来以后,是治疗肝郁化火的比较突出的。
本来逍遥散肝郁脾虚、肝郁血虚,郁而化热,化火,用这个结合清热凉血的方法。
实际上逍遥散涉及构思里边像薄荷这些都要考虑肝郁以后就容易有产生整体的,比如有肝郁是脾虚、血虚的,但是局部它可以化生、由肝郁化生出热来。
所以这是一个疏肝清热、调经的一个常用方了。
另一个附方是黑逍遥散组成:柴胡白芍当归白术茯苓甘草熟地。
功用:养血疏肝,健脾和中。
主治:郁血虚,胁痛头眩,或胃脘当心而痛,或肩胛绊痛,或时眼赤痛,连及太阳;及妇人郁怒伤肝,致血妄行,赤白淫闭,沙淋崩浊。
肝郁、脾虚、血虚当中侧重在血虚症状突出,特别在月经不调当中,出现以血虚虚象为主的。
所以逍遥散加生地或者熟地,有些逍遥散生、熟地联用。
所以黑逍遥散比逍遥散增强了养血作用,这也是临床常用的。
所以有些调理,你像出血,出血多了,停止了以后调理的时候经常用黑逍遥散。
或者月经过多,这个周期过了,每次也可以隐隐作痛,也可以不痛。
周期过了以后,作为调理身体可以用黑逍遥散一类的。
也不是纯的呆补、补血,还是要有疏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