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文化名人研究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巴蜀历史与文化》专题辅导

感谢观看
THANKS
巴蜀历史的中期繁荣与变迁
总结词
巴蜀历史的中期是一个繁荣与变迁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 就。
详细描述
在政治上,巴蜀地区出现了许多小国和城邦,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蜀国和巴国。在经济上, 巴蜀地区成为了中国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农业、商业和手工业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在文化上,巴蜀文化逐渐形成并发展,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这一时期,巴蜀地
成为世界文明史的重要篇章
巴蜀地区的创造发明、文化艺术等成果,在世界文明史上留下了浓 墨重彩的一笔,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贡献。
提供人类文明演进的借鉴
巴蜀历史与文化的发展演变,对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具有重要的借 鉴意义,有助于深化对人类文明的认识。
巴蜀历史与文化的启示与思考
重视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01
巴蜀历史与文化的发展历程启示我们,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
区还经历了多次战争和政治变革,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巴蜀历史的晚期演进与影响
总结词
巴蜀历史的晚期是一个演进的时期,政治、经济、文 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 重要的影响。
详细描述
在政治上,巴蜀地区逐渐被统一在同一个政权下,成 为了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政治力量。在经济上,巴蜀 地区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逐渐形成了以商业和手 工业为主的城市经济。在文化上,巴蜀文化与其他文 化的交流和融合更加频繁,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 重要的影响。这一时期,巴蜀地区还经历了多次自然 灾害和社会动荡,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巴蜀地区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交汇点,促进了不 同地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中华文明的演进提 供了动力。
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细数巴蜀名人

细数巴蜀名人巴蜀文化有着深厚的底蕴,使四川人文荟萃,人才辈出。
中国已故著名川籍文学家郭沫若在他的名篇《蜀道奇》中写到:“文翁治蜀文教敷,爰产扬雄与相如。
诗人从此蜀中多,唐有李白宋有苏。
”除了郭沫若提及的扬雄、司马相如、李白、苏氏三父子之外,巴蜀地区的人才还包恬唐朝女诗人薛涛,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等。
扬雄扬雄字子云,又作杨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蜀郡成都人。
西汉末年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语言学家。
与司马相如、班固、张衡并称为“汉赋四大家”。
扬雄少时好学,博览群书,长于辞赋。
因口吃,不善言谈,而好深思。
家境贫寒,却不贪慕富贵。
年四十余,以文见召,颇得汉成帝赏识,任给事黄门郎,为荣宠之职。
扬雄虽然多年在朝为官,但仕途上不求闻达,安贫乐道,专注学术研究,毕生从事著作,在辞赋和儒学方面颇有建树,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薛涛薛涛,陕西人,幼年时,因为父亲薛郧被贬谪,跟随家人跋山涉水来到了四川成都。
没过几年,其父出使南诏,染病不治而亡。
迫于生计,薛涛在16岁入了乐籍。
薛涛因为从小其父教她读书识字,8岁时就会作诗,加上多才多艺、姿容美好,入乐籍不久便声名远扬,并且和当时许多文人有往来。
薛涛的作品以清丽见长,并带有丈夫气,其中还不乏关怀现实的诗作。
苏氏三父子苏氏三父子又被称为“三苏”,指的是苏洵及其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
苏氏三父子是四川眉山人,在“唐宋八大家”中他们一家人就占了三位,绝对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美谈。
老子苏洵虽然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但是一生却和科举无缘。
父子一同赴京赶考,两个儿子一考即中,苏洵仍然是名落孙山。
苏洵擅长写散文,擅长论政治、博辩宏伟、铺陈排比、善用妙喻。
儿子苏轼的性格和苏洵很像,虽然才华横溢但是锋芒太露,一生仕途坎坷,宦海沉浮。
但是文学艺术上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其中最大的成就便是词和诗。
苏辙的性格沉稳,所以与苏轼相比,苏辙仕途还算顺畅。
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不及苏轼,他以儒学为主,汪洋澹泊文风中蕴含着秀杰深醇之气,擅长政论和史论,政论纵谈天下大事、史论针砭时弊。
巴蜀名人故事(一)

巴蜀名人故事(一)巴蜀名人刘备——蜀国创立者•创造“蜀汉”,救民于水火之中•忠诚正直,仁德非凡•与诸葛亮、关羽并称“三国之英雄”诸葛亮——儒雅智慧者•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之一•提出“刘备辅之,樊城拒之”的忠告,成为历史典范•苦心孤诣,智勇双全,为刘备谋国安邦孟光——巾帼英雄•女将军,巴蜀名人之一•战功卓著,曾擒获敌将于吉•被赞扬为“英雄女将军,汉时无两人”李冰——工程设计大师•古代蜀地工程设计的奠基人•主持修建蜀道,通往西南的重要交通要道•被誉为“天下第一工程师”李冰和伯牙——音乐界奇迹•两位名人的故事令人动容•伯牙弹琴,发现自己的琴师已亡故•李冰听伯牙弹琴,泪流满面,与伯牙成为好友总结巴蜀地区涌现出无数杰出的名人,刘备、诸葛亮、孟光、李冰等令人佩服。
他们的才华、智慧和贡献将激励后人。
希望这些故事能够激发更多人的创造力和责任感,为社会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张衡——科学家与发明家•蜀地的杰出科学家和发明家之一•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测震仪——“地动仪”•对地震研究和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薛瑩——文学才女•巴蜀地区的杰出女性文学家和诗人•作品充满浓郁的巴蜀情怀,语言优美,思想深邃•被誉为“巴蜀才女,文学之花”白起——历史名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战略家•曾统帅蜀地军队击败吴军,保卫了蜀地•战略眼光独到,军事才能出众,被尊称为“神将白起”张衡和薛瑩——文化交流•张衡与薛瑩之间存在着深厚的友谊和学术交流•张衡鼓励薛瑩继续追求艺术和文学,为巴蜀地区的文化繁荣做出贡献•两位名人的友谊不仅推动了科学和艺术领域的交流,也深化了巴蜀文化的内涵总结巴蜀地区不仅孕育出了众多崇高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科学家,还涌现出了文学才女和历史名将。
他们的才华与智慧在各自领域里发光发热,为巴蜀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增添了光彩。
希望这些故事能够让大家了解巴蜀名人的伟大,激发更多人的热爱和关注。
让我们铭记他们的贡献,继续传承和发扬巴蜀地区的优秀文化。
李调元与巴蜀文化

李调元与巴蜀文化
旷天全 讲师
为什么研究李调元
• 1.李调元是清代巴蜀地区名人 . • 2.李调元是清代绵州人 . • 3.李调元是巴蜀著名文献学家 .
• • • • • • • •
李调元传说初探 李调元《童山文集》 李调元《童山文集》初探 李调元朴学思想初探 李调元方志思想探析 李调元《蜀碑记补》初探 李调元《蜀碑记补》 李调元与李白 李调元交游考 李调元与性灵派初探
二、李调元简介
• • • • • 1.幼号“神童” 2.求学生涯 3.科举生涯 4.官宦生涯 5.归蜀生活
二、巴蜀文化概说
• 族名——地域名——国名——行政区划名——地 域名的变化过程。今天则用作四川地区的代称。 • 袁庭栋先提出:“四川古称巴蜀,所以四川文化 的研究一般都称为巴蜀文化的研究。巴蜀文化有 两种含义,狭义的是指秦统一巴蜀之前还称为巴 蜀时期的文化,广义的是指整个四川古代及近代 的文化。我们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广义的巴蜀文化来进行论述 的。”
段洪勇 曹雪龙 段文龙 卢霞 宋娟 王雪琴 谢隆君 侯曦
• 略谈李调元《罗江县志》 《巴蜀史志》2006年 略谈李调元《罗江县志》 巴蜀史志》 年 第2期 期
一、李氏家族
• 叔侄一门四进士、弟兄两院三翰林 • “三翰林”,调元、鼎元、骥元皆入翰林修业三 年,分别授翰林院编修或检讨。 • → 李化楠 → 李调元 • → 李谭元 • 李攀旺 → 李文彩 → 李化楩 → 李声元 • → 李化樟 → 李鼎元 • → 李骥元
三、李调元与巴蜀文化
• 此地可停骖,剪烛西窗,偶语故乡风景: 剑阁雄,峨嵋秀,巴山曲,锦水清涟,不 尽名山大川都来眼底; • 入京思献策,扬鞭北道,难望先哲典型: 相如赋,东坡文,太白诗,升庵科第,行 见佳人才子又到长安。 • ——李调元题北京四川会馆
成都历史名人岳钟琪当代价值研究——以岳钟琪治理川藏道为中心

成都历史名人岳钟琪当代价值研究——以岳钟琪治理川藏道
为中心
成飞
【期刊名称】《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34)2
【摘要】作为清代西部边疆战略著名人物,岳钟琪在川藏道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清王朝依托四川及川藏道治理西藏战略的初步形成.岳钟琪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治理川藏道历程中,推动沿途社会土司设置、台站塘铺建设、行政区划调整等一系列重要政策措施,是清王朝治边的“三朝功臣”,被乾隆皇帝赞为“三朝武臣巨擘”,为清朝稳定西部边疆和康藏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性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岳钟琪的生平及治理川藏道事迹、功绩进行考论,借此探究岳钟琪历史名人文化价值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廉洁文化教育和乡村振兴文化建设中的内涵和价值,及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策略.【总页数】7页(P141-147)
【作者】成飞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中华传统文化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03
【相关文献】
1.清代名将岳钟琪与藏区
2.四川名将岳钟琪
3.张广泗与岳钟琪之恩怨始末
4.岳钟琪及其对陕甘的开发治理
5.岳钟琪祖籍考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巴蜀文化·科技文化·杰出的科技人物

巴蜀文化·科技文化·杰出的科技人物巴蜀文化·科技文化·杰出的科技人物(1) 我国最早的历算学家落下闳西汉时期,我国民间有一位杰出的历算学家,他就是落下闳落下闳,字长公,西汉巴蜀阆中人(今阆中县)。
他从小就喜欢观察天象,爱好天文,加上他虚心求教,刻苦钻研,因而在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就,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早期杰出的一位民间历算学家。
他为我国古代天文学、历算学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我国古代历法的种类很多,仅《汉书》就记载有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六种。
这些历法都是战国时期各国使用的历法,由于各家所取的历元不同,就形成了四季混乱,给生产、生活带来了困难,人民群众早就盼望对历法实行改革。
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颛顼历,基本上结束了战国以来历法混乱的局面。
但颛顼历经过一百一十多年的使用后,累积误差越来越大,出现了“朔晦月见,弦望满亏,多非是”的严重情况。
改革历法已经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了。
汉元鼎六年(前111),汉武帝派司马迁出使“西南夷”,他从巴蜀回到长安第二年(前110),向汉武帝提出改革历法的建议,并推荐落下闳参与建造新历法。
朝廷召其进京,负责新历《太初历》的运算工作。
落下闳在制定太初历时,本着“历之本性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的认识,亲自制造了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精密的观测仪器,这就是中外闻名的落下闳浑仪。
他通过浑仪进行具体观测的实践,为中国古代长期发展起来的重要宇庙观——“浑天说”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通过长期的观察、实测积累工作后,落下闳将一日分作81份计算。
认为一月的时间为天,即29.53086日,一年时间为天,即365.250162日。
以1539年为一统,共562120日,4617年为一元。
在135个朔望月中,有23个日食周期。
该历法首次采用连分数推算历法,所求近似值极确。
连分数的理论,在西欧直到1579年才由朋柏里提出来,我国落下闳对这一原理的提出与运用,较之西欧早一千六百多年。
重庆历史名人及典故

重庆历史名人及典故
1.巴蔓子:
巴蔓子是东周末期的巴国将军,出生于古巴国忠州(今重庆市忠县)。
他在战争中表现突出,曾多次率领巴国军队打败敌人,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
他也是巴渝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广泛认为是巴蜀文化的象征。
在重庆的许多大型景观雕塑中,凡是涉及到巴渝文化主题的作品,都将巴蔓子的形象摆在重要的位置。
此外,他也在朝天门的“重庆历史名人馆"里被安置在《第一乐章:千古英雄谱》显眼位置。
3.巴寡妇清:
巴寡妇清是战国时期大工商业主,也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女企业家之一。
她在丈夫死后,守着家族企业,凭借雄厚的财力保卫了一方。
秦始皇表彰她的守贞之节,封她为贞妇,并为她修建了女怀清台。
她也是秦始皇陵里大量水银的主要提供者之一,与另外一位大商人大牧主乌氏倮一起被国家当作上宾礼遇。
巴寡妇清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女企业家,她的事迹也被广泛传颂。
她在商业和政治上的特殊地位,以及秦始皇对她的崇敬和礼遇,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地位和贞节观念的认可和重视。
3.秦良玉:
秦良玉是明朝末期战功卓著的民族英雄、女将军、军事家、抗清名将,出生于四川忠州(今重庆忠县)。
她从小便跟随父亲学习文武,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将领。
她一生戎马40余年,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云贵高原、四川盆地。
秦良玉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将军之一,她的战功和贡献被广泛认可和传颂。
她的事迹也成为了历史和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形象,展现出了中国女性的勇气和智慧。
刘敏巴蜀史上第一个文化巨星扬雄

272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年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年),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人。
西汉末年经学家、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文学家。
少年时,扬雄跟随成都道家学者严君平等学习,喜辞赋,著《反离骚》等。
其汉赋与司马相如齐名,位列汉赋四大家之一。
在经学、哲学、文学、语言文字学等方面作出了整个中国文化史上都堪称一流的重大贡献,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是蜀文化史上继司马相如之后第一位具有全国性历史影响、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星,世称“扬马”。
四川历史名人专刊273刘敏:巴蜀史上第一个文化巨星扬雄 文/《巴蜀史志》编辑部 考拉看看(创生文化)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刘禹锡一首《陋室铭》,让诸葛庐与子云亭流传千古。
子云,何许人也?他是历史上与司马相如并称为“扬马”的扬雄,是继司马相如之后西汉最著名的辞赋家。
他在经学、哲学、文学、语言文字学等方面作出了整个中国文化史上都堪称一流的重大贡献。
在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刘敏看来,扬雄是一个有趣的人物,他的生平并不复杂,思想却极其丰富。
公元前53年,扬雄出生在蜀郡刘 敏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扬雄研究中心主任,出版《天道与人心:道教文化与中国小说传统》《中古宗教与自然审美》等学术专著。
274蜀学薪火 守正创新SHUXUEXINHUO SHOUZHENGCHUANGXIN定程度上,在汉代,扬雄就是蜀地代言人。
此外,扬雄幼子接连去世后,他穷尽所有钱财从长安运回四川安葬。
可见,他对家乡怀有深厚感情。
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才,扬雄一生成就极高。
今天研究扬雄,仍然具有许多现实意义。
正如刘敏所言:“扬雄的思想与学问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遗产,他追踪孟子的仁政思想,重视礼治,继承先秦儒家的精神,恢复了孔孟以来的道统,为唐宋以后儒学的复兴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汉书·扬雄传》评价扬雄道:“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都历史名人录说到新都名人,那真是数不胜数,但是总的说起来的历史名人莫过于两个状元:杨慎、杨庭和,一个英雄:王铭章,一个秘书:田家英,一个作家:艾芜。
下面我们来领略一下这几人的生平和事迹。
两个状元:杨慎、杨庭和杨慎自幼聪颖,十一岁即能作诗。
十二岁,写成《古战场文》,众人皆惊。
进京后,写《黄叶诗》,为李东阳所赞赏,让他在自己门下学习。
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中式辛未科殿试一甲第一名(状元),赐进士及第,授翰林院修撰。
正德十二年(1517)八月,武宗微行出居庸关,杨慎上疏抗谏,被迫称病还乡。
此外,杨慎的父亲也是明朝的三朝老臣——内阁首辅杨廷和.明世宗即位,被召至京师,任经筵讲官。
嘉靖三年(1524),“大礼议”爆发,杨慎与王元正等二百多人伏於左顺门,撼门大哭,自言“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
”世宗下令将众人下诏狱廷杖,当场杖死者十六人。
十日後,杨慎及给事中刘济、安磐等七人又聚众当廷痛哭,再次遭到廷杖。
杨慎、王元正、刘济都被谪戍。
杨慎动身前往戍地云南永昌卫。
从前其父廷和当国之时,曾经裁撤锦衣卫冗员,有怀恨在心者趁机埋伏在途中,伺机加害杨慎。
杨慎有所准备,处处小心。
驰骋万里,到达云南之後,几乎一病不起。
两年後,杨廷和生病,杨慎得以短暂回家探视,其父病愈後又返回永昌。
不久,率家奴协助平定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叛乱。
嘉靖八年(1529),杨廷和病逝,杨慎获准归葬其父。
此后,或暂回四川,或在云南省城,或停留于永昌,在各地均得到地方官员善待。
杨慎考论经史、诗文、书画,以及研究训诂、文学、音韵、名物的杂著,数量很多,涉及面极广。
如《丹铅总录》、《谭苑醍醐》、《艺林伐山》、《升庵诗话》、《词品》、《书品》、《画品》、《大书索引》、《金石古文》、《风雅逸篇》、《古今风谣》、《奇字韵》、《希姓录》、《石鼓文音释》等等,还有《全蜀艺文志》、《云南山川志》、《滇载记》等地方志及史料。
这些著述往往有独到之见,或可补史阙,或提供线索,有相当学术价值。
然而,因他久居云南,寻书核对不易,有时只凭记忆写作,所以也有一些误引、臆测不实之处。
“杨升庵祠及桂湖”是明代状元、翰林院修撰、著名学者杨升庵的故居纪念地。
目前,桂湖位于成都市新都区城内,占地4.5hm 2,湖面面积2.0hm 2,内存明清、民国时代建筑、楼台、亭阁26处及明代城墙850m。
杨升庵祠为桂湖内的主体建筑,祠内遍植桂树,湖中广栽荷花,形成“六月荷花八月桂”的鲜明特色。
桂湖是一处历史文化名人纪念地及经典的文物园林样本,又是一处著名的旅游胜地,享有“天府第一湖”的美誉。
英雄:王铭章王铭章(1893-1938),字之钟,四川省新都泰兴场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41军122师师长。
早年参加保路运动和讨伐袁世凯战争,曾以其禀性正直、骁勇善战而享誉军旅。
著名抗日将领。
王铭章在徐州会战中,因誓死保卫滕县(今山东滕州)而牺牲殉国,为台儿庄大捷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后被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上将,是中国军方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高级将领之一。
王铭章一八九三年七月四日生。
自幼由叔祖父王心田资助,就学于新都县高等小学,1909年毕业后,考入四川陆军小学堂第五期。
辛亥秋,四川保路运动兴起,王铭章激于义愤,参加了保路同志军的反清作战。
一九一二年,王与陆小第四、五两期同学百余人反对四川政府改组陆军小学堂,愤然离故赴南京。
二次革命时,王铭章与同学参加了上海讨袁军总司令陈英士指挥的进攻江南制造局的战斗。
后返川,入四川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一九一四年毕业,分发川军第二师刘存厚部任排长。
一九一六年,护国战争起。
川军第二师响应护国,参加讨袁,与袁世凯派来的军队交战于川南泸(州)纳(溪)一带。
作战中,王铭章负伤,因功升任连长。
不久,他参与刘部与滇军罗佩金部在成都的巷战,追击滇军至仁寿土地坎,又负重伤。
此后转战资、内、沪、渝等地、积功升任营长。
1909年川军整编,王铭章任第七师十三旅二十五团团长。
一九二四年升任川军第三师二十五旅旅长。
一九二五年第三师驻防德阳,升任师长,隶属于川西北屯殖军田颂尧部脚。
一九二六年,川西北屯殖军改番号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军长田颂尧、副军长孙震,王铭章任第四师师长。
一九三三年,四川军阀对川陕革命根据地发起"三路围攻",王铭章任左纵队总指挥,担任主攻,为红四方面军击败。
此后,曾数次与红军交战。
一九三五年,二十九军改编为四十一军,孙震任军长,王铭章任一二二师师长,授陆军少将,辖三六四、三六六两个旅共四个团。
次年,晋升中将。
日军在滕县碰上硬钉子,出乎意料,遂于当夜,调集精锐部队,配属数十辆装甲战车和大量炮兵,十七日六时许,敌集中炮兵火力,猛烈射击滕县城区,敌机二十余架疯狂投弹扫射,整个滕县城硝烟弥漫,房倒屋塌,顿成一片火海。
两个多小时的轰炸之后,敌开始向东关进攻,以十余辆坦克为先导,掩护步兵从东寨墙的缺口冲锋。
东关守军冒着敌人炮火,在近距离与敌展开殊死搏斗,伤亡惨重。
另一部日军向被轰塌的东南角城墙进攻,守军一个连,用集束手榴弹炸毁敌战车两辆,在敌密集火力射击下,该连伤亡殆尽。
敌步兵四十余人冲上城角,守军另遣一个连向突入之敌反击,经激烈肉搏,全歼突入之敌,该连官兵仅剩十四人。
此时,王铭章急电孙震:"敌以炮火猛轰我城内及东南角城墙,东关附近又被冲毁数段,敌兵登城,经我反击,毙敌无数,已将其击退,若友军深夜无消息,则孤城危矣。
"蒋介石为王铭章题词午二时,日军以重炮猛轰南城墙下街道,同时,敌机二十余架轰炸南关。
随后,敌步兵在坦克掩护下进攻南城。
守军英勇战斗,伤亡殆尽,敌军攻占南城墙。
此时东面日军集中兵力猛攻东关,敌步兵在坦克掩护下突入东关。
王铭章见援军无望,再给孙震一电,表示:"决心死拼,以报国家。
"王铭章将军在奔赴抗日战场的前夕,曾有:"誓以必死报国,将积年薪俸所得酌留赡家及子女教育之用,余以建立公用事业"、"我很有决心在新都办一所学校,为家长谋利"的夙愿,为缅怀先烈,秉承王将军的遗志,王将军夫人遂将其所收租谷和1.2万元抚恤金作办学经费,拨出王铭章将军墓园对面的田业40余亩(后又增加20亩)作校址,于1941年9月创建私立铭章中学(解放后更名为"四川省新都中学",后又改为"四川省成都市新都第一中学"并沿用至今)。
秘书:田家英田家英本名曾正昌,1922年出生于四川成都一个药店小老板之家。
田家英曾是毛泽东的5大秘书之一。
他才学深厚,为人坦诚,当过毛泽东长子毛岸英的老师,为毛泽东起草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稿。
但是,庐山会议上的政治风暴差点把他推入深渊,史无前例的“文革”浩劫终于使这位正直的书生蒙冤自尽。
是“文革”开始继邓拓之后的第二位牺牲者。
如果你不知道田家英是谁,那你一定知道“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这句话就是田家英的杰作。
从1948年至1966年,田家英任毛泽东的秘书(毛泽东的五大秘书之一,是毛泽东的总管家、日常秘书),时间长达20年之久,这足见毛泽东对他的器重和欣赏。
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文革刚开始不久,竟然自杀了,我们不禁的要问,这其中有什么蹊跷吗?!我们首先了解一下田家英在建国后的一些情况,1954年后,田家英兼任国家主席办公厅、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中共八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很受重用。
田家英参加了《毛泽东选集》第一至四卷的编辑出版工作。
著有《学习〈为人民服务〉,宣传毛泽东思想》、《中国妇女生活史话》,编有《民国以来大事年表》等,表明他对党、国家和人民是有过贡献的。
但随着共产主义事业在中国这块大地上轰轰烈烈的开展和进行,党内也出现了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分歧和斗争,在日趋激化的政治漩涡中,做为毛泽东秘书的田家英也难免身陷其中。
1959年的庐山会议,是对田家英政治生涯的一次严峻考验,庐山会议主要也是针对大跃进运动的一次重新评估和调整。
在会议前,毛泽东为了反对“五风”,以达到纠“左”的目的,曾派田家英等到成都郊区蹲过点,以搜集他所需要的纠“左”材料。
庐山会议开始后,田家英实际上是具备赞同彭德怀的右倾观点思想基础的。
据扬尚昆回忆,“8月10日,小组会上有人揭发周小舟在7月23日毛泽东讲话的当天晚上,在黄克诚处讲过“主席像斯大林晚年”的话。
全场大哗。
后来又有人揭发李锐曾向周小舟转述田家英说过“将来有一天他调离中南海时,准备向毛泽东提三条意见:(一)能治天下,不能治左右;(二)不要百年之后有人来议论;(三)听不得批评,别人很难进言。
这又引起巨大震动。
李锐当场咬定这话不是田家英说的,是他自己的想法。
”不论如何,田家英被卷进庐山的政治斗争。
最终还被逼的自杀。
作家:艾芜艾芜(1904~1992年) ,中国现、当代作家,原名汤道耕,笔名刘明、吴岩、汤爱吾等,艾芜是道耕的笔名,他开始写作时,因受胡适"人要爱大我(社会)也要爱小我(自己)"的主张的影响,遂取名"爱吾",后慢慢衍变为"艾芜",1921年考入成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1925年因不满学校守旧的教育和反抗旧式婚姻而出走,漂流于云南边疆、缅甸和马来亚等地,当过小学教师、杂役和报纸编辑,并两次差点病得差点死去。
因为同情缅甸的农民暴动,1931年被英国殖民当局驱逐回国到上海。
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开始发表小说。
在上海期间,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南国之夜》、《南行记》、《山中牧歌》、《夜景》和中篇小说《春天》、《芭蕉谷》以及散文集《漂泊杂记》等。
作品大都反映西南边疆和缅甸等地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及其自发的反抗斗争,开拓了新文学创作的题材领域。
他所描写的传奇性故事,具有特异性格的人物和边地迷人的绮丽风光,使作品充溢着抒情气息和浪漫情调。
抗战前期创作的短篇小说《秋收》和《纺车复活的时候》,反映国民党统艾芜--作品治区的军民关系和农村面貌的变化,在当时颇有影响。
民族解放战争背景下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面貌在这些小说中得到了真切的反映。
尤其是长篇小说《山野》,围绕着一个小山村的生活和人物关系,展现了抗战中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对农村的阶级关系有比较深刻的描绘。
《石青嫂子》描写一个劳动妇女倔强的生活意志和艰辛的生活道路,作品人物性格鲜明,语言朴素洗练,揭露了国民党政府在农村的罪恶统治,反映了黎明前的浓重黑暗。
艾芜解放前的作品,大都取材于社会下层的生活。
这构成了他创作的一个特色。
这样的创作思想,和他早年的流浪生活有密切关系他不仅写出了生活重压所带给他们的精神创伤和生活恶习,还发掘出了他们心灵深处的美好品德:善良、纯朴、正义感、同情心和自发的反抗;从而使人们从丑恶的黑暗现实中,看见了光明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