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淋巴结炎
1急性淋巴结炎.

淋巴结炎是指淋巴结的炎症。 浆液性淋巴结炎 出血性淋巴结炎 化脓性淋巴结炎 坏死性淋巴结炎
பைடு நூலகம்
急性淋巴结炎 淋巴结炎 慢性淋巴结炎
增生性淋巴结炎
纤维增生性淋巴结炎
浆液性淋巴结炎
常见原因:多发生于急性传染病的初期,或邻近组织有 急性炎症时,其相应的淋巴结发生浆液性炎。 病理变化:发炎淋巴结肿大,被膜紧张,质地柔软,呈 潮红色或紫红色;切面外翻,颜色暗红,湿润多汁。 结局与影响:浆液性淋巴结炎是急性淋巴结炎的早期变 化,通常病因消除可完全,如炎症进一步发展,则可发展为 其它类型的淋巴结炎。
的通道称为窦道;淋巴结化脓性炎也可向周围组织发展,或
通过淋巴管、血管转移到其它淋巴结和全身其它器官,形成 脓毒败血症。
坏死性淋巴结炎
常见原因:坏死性淋巴结炎是以淋巴结的实质发生坏死 为特征的炎症。可见于猪弓形虫病、坏死杆菌病、仔猪副伤 寒等。 病理变化:淋巴结肿大,如猪弓形虫病,淋巴结可肿大 至板栗大甚至核桃大;呈灰红色或暗红色,切面湿润,隆突,
流出,脓汁的颜色和性状因化脓菌的种类而异。严重时整个
淋巴结可全部被脓汁取代,形成脓肿,周围由结缔组织包围, 淋巴组织全部消失,触压有波动感。
化脓性淋巴结炎
结局与影响:化脓性淋巴结炎的结局取决于病原性质、 作用强度以及机体的状态。较小的化脓灶可吸收、修复或机 化形成脓肿;较大的化脓灶则形成脓肿,外有结缔组织包膜, 其中脓汁逐渐浓缩进而钙化;如发生在体表淋巴结的化脓性 炎症可穿透被膜向体表排脓,形成局部溃疡,脓汁流经组织
出血性淋巴结炎
常见原因:通常由浆液性淋巴结炎发展而来,常见于猪 瘟、猪丹毒、猪肺疫等。 病理变化:淋巴结肿大,呈暗红或黑红色,被膜紧张, 质地稍硬;切面湿润,稍隆突并含多量血液,呈弥漫性暗红 色或大理石样花纹,如败血症猪瘟淋巴结的变化,沿被膜和
猪病学

猪瘟(Swine fever)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猪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败血性传染病。
一直是造成养猪业重大损失的疫病之一。
其病理变化及诊断要点:(一)病理剖检变化1、超急性猪瘟病例,常常无明显病理变化,病猪突然死亡。
2、急性、亚急性病例,主要表现为多发性出血。
全身出血:常见于皮肤、会厌软骨、膀胱及胆囊黏膜,心内、外膜,各脏器的浆膜和黏膜。
全身淋巴结(包括颌下淋巴结、肩前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等)均肿胀、呈现典型的周边出血,色鲜红。
由于淋巴结髓质肿胀,表现出大理石样外观。
脾脏:一般不肿大,脾脏边缘及其尖部可见大小不等、稍突出于脾脏表面,质地坚硬,切面呈三角形或椎形的红色梗死灶。
脾脏被膜下可见散在小出血点。
肾脏:不肿大,呈灰黄色,贫血状,于灰白色肾脏表面布满红色或褐色出血点,外观似麻雀卵,故称“雀斑肾”。
骨骼:由于猪瘟病毒损伤造血组织和影响钙、磷代谢,造成幼猪骨骼发育不良,肋骨和肋软骨交界处肿胀,即“骨骺线增宽”。
因骨髓出血,故有“黑骨髓”之称。
中枢神经系统:大脑、小脑呈现病毒性脑炎的典型病变,剖开颅腔,可见软脑膜呈树枝状充血,混浊,脑内压增高,稍突出于颅腔。
肺脏:猪瘟常与巴氏杆菌混合感染造成典型的出血性大叶性肺炎病变,重症病例可表现为纤维素性胸膜肺炎或心包炎。
肠道:猪瘟又称“烂肠瘟”,常表现为出血性纤维素性肠炎,或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
如并发肠道沙门氏杆菌感染时,病变加重,尤其在回肠和盲肠交界处由于淋巴滤泡坏死常常表现为溃疡,此种溃疡病变为轮层状坏死,外观似钮扣,故称为“扣状肿”。
此外,如怀孕母猪感染猪瘟病毒可造成木乃伊胎、死胎和畸形胎。
在死胎猪中最常见的病理变化为皮下水肿、腹水和胸腔积液。
畸形胎主要表现为头、四肢和脊髓发育不良,脑和肺脏甚至不发育。
胚胎期感染且出生后不久死亡的仔猪表现为皮肤和内脏器官出血。
(二)病理组织学变化淋巴结:淋巴结周边陈旧性出血则有橙色血脂或淋巴结周边新鲜出血,淋巴细胞排空和网状细胞增生。
淋巴网状内皮系统病理jsp

上皮样细胞和巨噬细胞增生,有大小不一的 干酪样坏死灶,周围有朗罕氏巨细胞,坏死 灶外围有炎性细胞和肉芽组织包囊。干酪样 坏死灶常发生钙化。
第二节 脾 炎
脾炎(splenitis),即脾脏的炎症,是脾脏最常见 的一种病理过程,多伴发于各种传染病,也见于 血原虫病。
脾炎根据其病变特征和病程急缓可分为急性脾炎 、坏死性脾炎和慢性脾炎三种类型。
慢性淋巴结炎是由病因反复或持续作用所引起的以细 胞显著增生为主要表现的淋巴结炎,故又称为增生性 淋巴结炎。
病因 主要为病原微生物引起,见于慢性经过的传染病或组 织器官发生慢性炎症时,也可由急性淋巴结炎转变而 来。如亚急性型马传染性贫血、牛副结核病、布氏杆 菌病等可发生增生淋巴结炎。
眼观淋巴结肿大、灰白色、质度变硬;切面皮髓 界线不清,有时稍隆起呈细颗粒状。镜检见淋 生。
病因: 由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多继发于所属 组织、器官的化脓性炎。如马腺疫、马鼻疽时, 病原菌经淋巴或血液进入淋巴结,引起化脓性 淋巴结炎。
病理变化
眼观淋巴结肿大,当脓肿形成时,在表面或切面可见灰白色病灶。 脓肿的大小数量不等,严重时整个淋巴结可全部被脓液取代,其 外周形成结缔组织包囊。
镜检见淋巴结内出现化脓灶,病灶内原有的组织细胞坏死溶解, 其中见大量中性粒细胞渗出,多数崩解破碎。脓肿周围充血、出 血、中性粒细胞渗出以及肉芽组织增生等变化。
临床病理表现与年龄相关
特点 发病牛均表现外周血液淋巴细胞数持续增多 少数病牛淋巴结及其它部位生长淋巴肉瘤
肉眼病变
原发瘤
淋巴结
转移瘤
镜下病变
器官组织内有大量肉瘤细胞浸润,组织本身结构破坏
按照瘤细胞种类不同分为四型
淋巴细胞型 成淋巴细胞型 网状细胞型 干细胞型
家畜病理学第五版第七章复习重点——炎症

7、炎症名称来由:原意表示患病部位发热,好似火焰燃烧。
公元前38年,古罗马蔡里萨斯(Celsus)提出患病(体表)部位症状:发红、肿胀、发热和疼痛。
以后伽伦(Dalen)附加第五个症状:官能障碍命名法:器官名称+“炎”概念: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各种致炎因子引起损伤所发生的防御反应。
(图)一、炎症的原因⒈生物性因子:生物性病原引起的炎症又称感染。
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寄生虫(最常见)⒉物理性因子:紫外线、烧伤、放射线等造成组织损伤后均可引起炎症反应。
⒊化学性因子:外源性化学物质如强酸、强碱、松节油等的损伤可导致炎症。
内源性化学物质,如坏死组织的分解产物,体内代谢产物的堆积也常引起炎症。
⒋异常免疫反应:异常免疫反应所造成的组织损害而引起各种类型的免疫反应性炎症。
如在皮内注射结核菌素可引起致敏动物的局部炎症。
二、病理变化(一)、变质定义:炎症局部组织的变性和坏死⒈形态变化:⑴实质:实质细胞变性、坏死⑵间质:胶原纤维肿胀、纤维素样变性、粘液样变性、毛细血管损害。
⒉代谢变化:⑴分解代谢↑→H+↑→不利于微生物生长、不利于白细胞活动⑵组织内渗透压↑⒊炎症介质形成和释放:血管扩张,通透性↑炎症介质概念:炎症过程中由细胞释放或体液产生,参与炎症反应的化学物质。
作用:血管扩张,通透性↑,趋化作用,发热,疼痛及组织损伤等。
种类:细胞源性和血浆源性。
出液中含盐类和小分子蛋白,也称浆液)。
损伤严重时,大分子的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也能渗出,纤维蛋白原在坏死组织释放的组织因子作用下转变为纤维素。
⒈血流动力学改变⑴局部组织缺血:微动脉短暂收缩使局部组织缺血,持续几秒至几分钟不等(局部交感N兴奋)。
⑵动脉性充血:其后微循环血管扩张,血流加速,局部血容量增多-动脉性充血(炎性充血)。
是急性炎症血液动力学变化的标志,持续时间不等,长的可达几小时。
⑶淤血:随着炎症的发展,由于炎症介质的作用,血管进一步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升高,血管内血浆渗出,造成血液浓缩,血流变慢(淤血),此时轴流加宽,白细胞靠边并附壁,阻碍血液流动;同时由于渗出液对血管壁的压迫,血流进一步减慢,最终发展为血流停滞。
淋巴结炎的护理查房

淋巴结炎的护理查房1.什么是淋巴炎?病发的原因是什么?2.淋巴发炎怎么办?3.淋巴如果发炎了会得什么病?有什么症状?4.淋巴经常发炎5.淋巴发炎挂什么科室6.淋巴炎如何治疗?什么是淋巴炎?病发的原因是什么?是淋巴结炎。
关于淋巴结,一般的规律是:因某身体器官的炎症(如发炎、伤口等),引起了淋巴结肿大。
一般身体的哪个部位有了炎症,邻近的淋巴结进行防御杀菌时均会肿大。
这个做为病因的炎症好了之后,但淋巴结不一定随之好。
淋巴方面的病治起来难度大,有的慢性淋巴结炎能持续几年十几年。
颈部、腋窝、腹股沟(大腿根)是三大淋巴集中区。
淋巴结肿大如果情况轻微的话,过一段时间,自然就会好,这不算个什么问题。
但如果肿大厉害的话,又长时间不愈,那就需要治疗了:一是避免它的进一步加重恶化,二是身体需要让它恢复功能,发挥它的免疫杀菌作用,增强体质。
淋巴属免疫系统。
本身负责杀菌抗毒的这个系统如果产生了问题,是比较难治的。
淋巴方面的疾病,看似是不大的病,但至今医院中及药厂生产的药物效果不能令人满意。
有一个传了好几代的中药,治疗以下病有特效:乳腺增生、扁桃体炎、淋巴结炎、淋巴结核、咽喉炎......以及各种无名肿毒。
关于药的详细情况,我的博客中有一文专门介绍,感兴趣的话可去一看,对你会颇有用处。
许多类型的中药,效果较微;西医则是手术切除,但切除后是会复发的淋巴发炎怎么办?淋巴结炎是细菌沿淋巴管侵人淋巴结所致。
但并不是每个人遇到细菌感染就会发生淋巴结炎,只有在人体抵抗力下降时,才容易发生本病。
长期的营养不良,贫血及其他慢性疾病使抵抗力明显下降时,感染细菌后易发生淋巴结炎。
一.治疗(中医治疗法,见效快,效果明显):对于淋巴结炎症的治疗,西医目前尚没有能力使其病理逆转,患者只能使用抗生素、消炎药、封闭针等来缓解症状,无法从根本上彻底治愈疾病。
相比而言,传统型黑膏药宁结肿消方还是比较受大家欢迎的。
宁结肿消方将膏药的有效成分转化成药菌,具有行气通络、散结祛淤、解毒消炎、修复受损神经、消除无菌性炎症之功效,直接外敷于患处,直达病灶。
兽医病理学资料

名词解释1.充血:由于小动脉扩张而使流入局部组织或器官中的血量增多。
2.淤血:由于静脉液回流受阻而引起的局部组织或器官中的血量增多。
3.缺血:由于动脉管狭窄或完全闭塞,导致局部组织或器官血液供应不足或完全断绝4.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成分析出,凝集形成固体物质的过程。
5.梗死:由于动脉血流断绝,局部组织或器官缺血而发生的坏死。
6.栓塞: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并阻塞血管腔的过程。
7.出血:血液流出心血管之外。
8.萎缩:正常发育的组织、器官,由于实质细胞体积减小或数量减少而使其体积缩小、功能减退的过程。
9.细胞水肿:又称水样变性,一般由颗粒变性发展而来,因变性细胞内水分明显增多,在胞浆形成大小不等的水泡,细胞呈空泡状,故称水泡变性。
10.变性:是指细胞和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一类形态学变化。
11.坏死:活体内局部组织或细胞的死亡。
12.细胞凋亡:是指细胞在基因调控下自主而有序的死亡过程。
13.细胞自噬:是一个吞噬自身细胞质蛋白或细胞器并使其包被进入囊泡,并与溶酶体融合形成自噬溶酶体,降解其所包裹的内容物的过程。
14.适应:指细胞,组织,器官和机体对于内外环境持续性的有害刺激所作出的应答反应,这种反应一般是非损伤性的可复性的。
15.肥大:组织或器官的体积增大并伴有功能的增强。
16.化生:已分化成熟的组织为了适应环境条件的改变或理化刺激,在形态和功能上完全转变成为另一种组织的过程。
17.修复:指组织损伤后的重建过程。
18.再生:机体体内死亡或损伤的细胞,组织,由临近健康的细胞分裂增殖来完成修复的过程。
19.肉芽组织:是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分裂增殖形成的幼稚的结缔组织。
20.机化:指机体内的坏死组织,炎性渗出物,血栓及血凝块等病理性产物,由肉芽组织长入并取代的过程。
21.包囊形成:对于不能机化的病理性产物或异物,则由肉芽组织将其包裹,称为包囊形成。
家畜病理学(重点知识整理)

答:1.变性器官眼观肿大、表面光滑、黄红色或灰黄色,质地脆软,触之有油腻感。 2.脂肪组织被灰黄色或灰白色、半透明的胶样物质所取代,即表现为脂肪组织的浆液性萎缩。
9.影响再生的因素有哪些?
答:
10.创伤愈合的种类及特点如何?
49.肥大:组织或器官的体积增大并伴有功能的增强。
50.肉芽组织:是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分裂增殖形成的幼稚的结缔组织。
51.机化;是指机体内的坏死组织、炎性渗出物、血栓及血凝块等病理性产物。
52.炎症:是动物机体对致炎因素的局部损伤所产生的具有防御意义的应答性反应。
53.炎症介质:是指在炎症过程中由细胞释放或由体液产生参与或引起炎症反应的化学物质。
99.阻塞性黄疸:由于胆管阻塞所引起的黄疸。
100.尸僵:动物死后10-24小时时,从头部-后肢逐渐僵硬。
101.尸斑:坠积性淤血。
二、简答题
1.皮肤局部发生充血的病理变化?
答:组织或器官体积轻度增大,局部色泽鲜红,在活体充血部位的温度升高,充血组织的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管腔内充满血液,
19.休克:指机体在受到各种有害因子作用时所发生的,以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组织器官微循环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为特征,并由此而导致的各重要器官功能代谢障碍和结构损害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20.细胞与组织损伤:指致病因素引起组织细胞的物质代谢障碍、机能活动改变与形态结构异常,是疾病的基本病理变化。
21.变性:指细胞和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一类形态学变化。
96.黄疸:是由于胆色素代谢障碍或胆汁分泌与排泄障碍,导致血清胆红素浓度增高,而引起巩膜、黏膜、皮肤以及骨膜、浆膜和实质器官黄染的病理过程。
动物性食品卫生学试题及答案

《动物性食品卫生学》试题(一)一、名词解释1、细菌菌相:是指动物性食品被细菌污染后共存于食品中的细菌种类及其相对数量的构成。
其中相对数量较大的细菌称为优势菌种(株)。
2、含氮浸出物:在肉中,除上述蛋白质外,还有一类能用沸水从磨碎的肌肉提取的物质,称为浸出物。
包括两种:有机物、无机物,其中含氮的物质称含氮浸出物,主要包括有:各种游离氨基酸、肌酸、肌酐、磷酸肌酸、核苷酸、胆碱、亚磺嘌呤等。
这些含氮浸出物可溶于盐水,都是存在于肌浆内的非蛋白含氮物质,不被三氯乙酸沉淀。
它们能增进消化腺的活动,促进胃液分泌,且能刺激食欲。
因而含氮浸出物的增多能增加汤的香味。
3、大肠菌群最近似数:我国规定:单位数量(100g或100ml)的动物性食品中所存在的大肠菌群的最可能数,称之为大肠菌群MPN。
4、肉的成熟:继僵硬之后,肌肉开始变为酸性反应,组织比较柔软嫩化,具有弹性,切面富含水分,且具有愉快香味和滋味,易于煮烂和消化,食用性质改善这样一系列的变化过程称之为肉的成熟。
5、无害化处理:是指那些有卫生质量问题,对人体健康有害的肉品经过适当的方法处理后可以消除或控制。
这种特定的处理方法称"无害化处理"。
6、白肌病:白肌病是由于硒和VitE缺乏引起的一种营养性代谢障碍,导致患畜心肌和骨胳肌发生变性和坏死,这种疾病称为白肌病。
病变主要发生于:背最长肌、心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等。
病变的主要特征:病变骨胳肌呈白色条纹或斑块,严重的整个肌肉呈弥漫性黄白色,切面干燥,似鱼肉样外观。
有些病例肌纤维发生机化,剖面呈线条状,俗称"线猪肉"。
心肌病变主要见于乳头肌、心内膜及中隔等。
7、二恶英:二恶英是燃烧天然物和化学物过程中产生的一类有毒化学产物的总称。
从结构上来说可分为三大类:1、二恶英,化学名称为2,3,7,8-四氯二苯-对-二氧化物(TCDD),包括有75种同类物;2、呋喃环结构化合物,化学名称为2,3,7,8-四氯二苯呋喃,包括有135种同类物;3、多氯联苯(PCB),化学名称为3,3,4,4,5,5-六氯二苯,包括有209种同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