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水储层敏感性及其试验方法
水敏储层注水开发技术

水敏储层注水开发技术刘国静【摘要】@@%苏德尔特油田贝16断块储层由于不稳定组分含量高,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砂岩孔隙度逐渐减少.注水开发过程中,不但要解决黏土矿物遇水膨胀问题,还要兼顾凝灰质遇水产生水化问题.室内实验与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对水敏储层,在水驱过程中使用与储层配伍性较好的黏土稳定剂,能有效地控制储层中黏土矿物的水化膨胀、分散运移,减少注入水对储层产生的伤害,提高采出程度.针对苏德尔特油田兴安岭储层研究的防膨型酸液体系及防运移型酸液体系,室内岩心渗透率提高201%,不同酸液体系提高了酸液防敏性,保证了酸化效果.【期刊名称】《油气田地面工程》【年(卷),期】2013(032)002【总页数】2页(P9-10)【关键词】水敏储层;黏土稳定剂;注水;措施改造【作者】刘国静【作者单位】大庆油田采油一厂【正文语种】中文苏德尔特油田贝16断块兴安岭油层砂岩发育,分布稳定,单井平均厚度275.9 m,厚度大于300 m区域在贝16井及开发试验区沿北西向分布,向两侧减薄,属于含凝灰质水敏砂岩油藏。
兴安岭油层Ⅰ、Ⅱ油层组以凝灰质砂砾岩、纹层状沉凝灰岩—凝灰质砂砾岩为主。
Ⅲ油层组岩性较为复杂,主要为凝灰质砂砾岩、凝灰质砂岩、粉砂岩和泥岩。
Ⅳ油层组岩性为玻屑流纹质凝灰岩和凝灰质砂岩、粉砂岩和泥岩。
储层由于不稳定组分含量高,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砂岩孔隙度逐渐减少。
在1 400 m深度以内孔隙度大多大于20%,1 400~2 000 m深度内,孔隙度为10%~20%,1 800 m以下,孔隙度小于10%。
大多数井段砂岩平均渗透率低,一般小于1×10-3μm2,特别是在1 600 m以下,很多井段渗透率小于0.1×10-3μm2。
渗透率低、不稳定成分含量高,使得贝16区块在施工中极易伤害油层,如果保护措施不当,就会造成无法弥补的后果。
苏德尔特油田贝16区块的黏土矿物主要为蒙皂石、伊利石、高岭石、绿泥石和伊利石/蒙皂石混合层矿物。
储层敏感性研究

二、外来流体与岩石的相互作用
1. 粘土矿物的水化膨胀 外来流体使地层内一些粘土矿物发生水化、 膨胀,堵塞孔喉。 2. 地层内部微粒迁移
外来流体流动速度及压力波动使地层内部微粒发生 迁移,堵塞孔喉,使渗透率降低,或疏通孔喉,使 渗透率升高。速敏性
3. 酸化过程中的化学沉淀 酸化增产措施中,若配方不合适,或措施不当,酸 化后可发生再沉淀,堵塞孔喉,使渗透率降低。
膨胀后的水敏矿物:蒙脱石、伊蒙混层 胶结不坚固的碎屑微粒:石英、长石等 油层酸化处理后释放的碎屑微粒
3. 流体性质对速敏性的影响
盐度、 PH值、分散剂 低盐度流体: 水敏矿物水化、膨胀和分散,
在较低流速下发生迁移。
高PH值:减弱颗粒与基质间结构力,胶结差的地层微粒
释放到流体中,使地层微粒增加。
(3)油水分层流动的情况
在油流区,水 湿微粒受束缚 水影响被约束 不移动; 在水流区水湿 微粒会移动。
(由于压力波动,一般不形成稳定的桥堵)
(4)混性润湿微粒在油流中的迁移情况
(当储层中的油流动时,微粒位于束缚水与油的油水界面处, 微粒受油的拉力而沿油-水界面运动)
(5)在注入油-水互溶剂时的微粒迁移情况
发生迁移: 堵塞孔隙; 解堵
加入油-水互溶剂时,会使得本来由于润湿性和界面张力 控制而固定的微粒发生迁移作用。相反,发生解堵作用。
三、储层酸敏性
酸化液进入地层后,与地层中的 酸敏矿物发生反应,产生沉淀或释放 微粒,使地层渗透率下降的现象。 酸敏矿物:
HCl: 含铁矿物(绿泥石、铁碳酸盐等) 生成Fe(OH)3 SiO2 HF: 高含钙矿物(如方解石、钙长石、沸石等) CaF2 SiO2
与喉道微粒匹配的微粒 开始移动,形成“桥堵” 速度大,移动微粒数量 骤然增加。
特低孔低渗油藏注水储层敏感性及其原因研究

特低孔低渗油藏注水储层敏感性及其原因研究特低孔低渗油藏注水储层敏感性及其原因研究摘要:莫北油田三工河组J1s2储层为特低渗透率的储集层,水质矿化度高,长期存在注水井注入压力高、注水注不进等问题。
油田开发人员对其采取了井口提压、酸化、压裂等增注措施,以满足油藏注水要求,但效果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针对莫北油田特低渗高压注水油藏注水困难、通过对岩心样敏感性进行了地层环境下的实验模拟,敏感性原因进行了综合分析,重新评价确定了科学合理的系统注水压力。
该油藏注水开发政策对类似低孔低渗稀油油藏的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注水敏感储层增注油藏开发过程中保持合理注采比,保证地层压力是油藏稳定开发的前提条件。
莫北油田三工河组油藏由于孔隙度渗透率相对较差,造成油藏注水相对困难,定期的压裂、酸化措施成本大、见效周期短,且容易导致注入水沿人造裂缝快速指进,造成邻井含水快速上升,开发效果变差。
通过岩心观察、取样,在地层环境下进行试验模拟,研究其储层速敏、盐敏、水敏等特征,找出注水过程中不同水型、注水强度对储层孔渗特征的影响,加强注入水与地层的配伍性,保持最合理的注水速度,使得油藏合理开发,实现最终采收率最大化。
一、储层物性参数特征莫北油田胶结类型以压嵌型为主,其次为孔隙~压嵌型;颗粒接触方式主要为线接触,其次为点~线接触。
该区储层孔隙类型主要以剩余粒间孔(0.0%~95.0%,平均57.4%)、原生粒间孔(0.0%~75.0%,平均36.0%)为主,有少量的粒内溶孔和高岭石晶间孔。
喉道主要为细喉道,孔喉配位数0~0.94,平均0.37。
该区块侏罗系三工河组J1s21储层毛管压力曲线形态为偏细歪度,平均排驱压力0.66MPa,平均饱和度中值压力7.47MPa,平均最大孔喉半径1.76μm,平均毛管半径0.53μm,平均退汞效率37%。
莫北油气田非均质性较强,岩心分析单砂层平均孔隙度为7.6%~14.1%,渗透率为0.2×10-3μm2~59.6×10-3μm2,层间渗透率变化较大。
注入水与地层水及储层配伍性研究解读

注入水与地层水及储层配伍性研究在注入开发油田中,当注入水和不配伍的地层水相遇时,使原有的地层水和储层矿石之间的离子化学平衡被破坏,岩石和混合水之间,注入水和地层水之间随注入水不断介入将逐渐建立一个新的化学平衡。
在打破旧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过程中,只要流体中遇到两种以上不配伍的水存在或在流动过程中随压力和温度或流体的化学组分不平衡,都存在结垢的可能,不可避免的造成对储层的一定损害。
在导致严重水敏的同时,在注水速度过快时,还将产生严重的速敏伤害,低渗、特低渗的水敏更为严重。
本文下面主要从两方面进行配伍性实验研究:注入水与地层水的配伍性以及注入水与储层的配伍性。
【吉林油田低渗透油藏注入水水质实验研究】1 注入水与地层水的配伍性【油田注入水源与储层的化学配伍性研究】油气田进入中后期开发后,普遍采用注水采油、排水采气、排水找气等新工艺,由于压力、温度等条件的变化以及水的热力学不稳定性和化学不相容性,往往造成注水地层、油套管、井下、地面设备以及集输管线出现结垢,造成油气田产量下降,注水压力上升,井下以及地面设备甚至油气井停产。
1.1油田水质分析对该油田地层水及注入水的离子浓度进行分析,统计得到下表:(下表)1.2注入水的自身稳定性常温及地层温度下注入水的自身稳定性反映了注入水在注水管柱、采油管柱及储层中结垢状况。
在常温(20℃)和地层温度(70℃)的条件下,通过测定在密闭容器里分别放置不同时间的水中主要成垢离子Ca2+、Ba2+、Mg2+等的浓度变化研究水源水自身的稳定性以及结垢趋势。
在常温和地层温度下分别检测放置20天、30天时水源水中成垢离子浓度。
统计数据如下表所示:【商河油田注水配伍性及增注措施实验研究】1.3 配伍性研究方法1.3.1静态配伍性实验研究【大港北部油田回注污水结垢性与配伍性研究】注入水与地层流体不配伍主要表现在两者按不同比例混合后是否产生沉淀。
将地层水与注入水过滤后分别按不同体积比例混合(1: 9、2: 8、3: 7、4: 6、5:5、6:4、7:3、8:2、及9:1),并在85C下密闭加热恒温不同时间,测其浊度。
压力敏感性储层超前注水开发研究

压 力 敏 感 性 储 层 超 前 注 水 开 发 研 究
孔 凡 顺
( 大 庆 油 田有 限 责 任 公 司 勘 探 开 发 研 究 院 , 黑龙江大庆 1 6 3 7 1 2 )
摘 要 : 压 力敏 感性 储 层在 开发 过程 中 , 储 层渗 透率随储 层压 力的降低 而下 降, 进 而 影 响 油 井 产 量 及 油 田 开 发 效 果 。为 了量 化 地 层 压 力 变化 对 压 力 敏 感 性 储 层 开 发 的 影 响 , 通 过 实验 研 究 得 出 了储 层 渗 透 率 随 地 层 压 力 的 变 化 规 律 。进 而 建 立 了压 力敏 感 性 储 层 渗 透 率 及 油 井 产 量 随地 层 压 力 的 变 化 关 系, 并 结 合 油 田 开发 实例 , 研 究 了超 前
注 水在 压 力敏 感性 储 层 开发 中 应 用 效 果 。 关键 词 : 压力敏感性储层 ; 超前 注水; 地层压力 ; 压 力 恢 复
中图分类号 : T E 3 2 8
文献 标 志 码 : A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6 — 3 9 6 X. 2 0 1 3 . 0 4 . 0 1 0
Re c e i v e d 4 J u y / e 2 0 1 3;r e v i s e d 2 7 Ju n e 2 0 1 3 ;a c c e p t e d 5 J u l y 2 0 1 3
Ab s t r a c t : Pe r me a bi l i t y d r op d o wn gr a du a l l y wi t h t he de c r e a s e o f r e s e r vo i r pr e s s u r e i n t he p r o c e s s o f de ve l o pi ng o f pr e s s u r e s e n s i t i v e r e s e r v o i r .Th e oi l we l l pr od uc t i o n a nd d e v e l o pm e nt e f f e c t i v e ne s s we r e a f f e c t e d .I n or de r t O qu a nt i f y t h e i n f l ue n c e of v a r i e t y o f f or ma t i o n pr e s s ur e . St a r t i n g f r om t he e x pe r i me nt al da t a, t he r e l a t i on s hi p be t we e n p e r me a b i l i t y a nd r e s e r v oi r pr e s s u r e wa s ob t a i n e d. The r e s t or e d r e g ul a r i t y of pe r me a bi l i t y a nd oi l we l l pr od uc t i o n i n pr o c e s s of va r yi n g o f r e s e r vo i r
宝浪油田宝中区块注水开发过程中储层敏感性及其预防措施研究

宝浪油田宝中区块注水开发过程中储层敏感性及其预防措施研
究
杨玲;黄青松;任小娟
【期刊名称】《石油天然气学报》
【年(卷),期】2005(027)001
【摘要】宝浪油田属于低孔低渗和低孔特低渗碎屑岩油藏,储层整体物性差,在注水开发过程中部分井出现注水越注越困难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室内试验评价了储层岩石的水敏性,系统分析了该区块注水井吸水能力差的原因,并针对性地研究出提高强水敏储层注水井吸水能力的预处理技术.该技术可降低注入水对储层的伤害,提高注水井吸水能力,保证油田正常注水.
【总页数】2页(P110-111)
【作者】杨玲;黄青松;任小娟
【作者单位】西安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65;河南油田分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河南,南阳,473132;西安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65【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357.6
【相关文献】
1.宝浪油田宝北区块油藏特征与储量参数再认识 [J], 万力;李波;西涛涛;吴小刚;耿晓飞;刘芳
2.宝浪油田宝中区块储层敏感性实验研究 [J], 王金党;宋娟;李小玲;王纪云;牛新敏;
李晓平
3.宝浪油田宝北区块污水除铁技术应用研究 [J], 黄家骥;王富来;文守成
4.水动力改变液流方向技术在低渗透油藏中的应用——以新疆宝浪油田宝北区块为例 [J], 李伟才;崔连训;赵蕊
5.宝浪油田宝北区块Ⅰ—Ⅱ油组合理注采井距研究 [J], 黄金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储层敏感性流动实验评价方法

SY/T 5358-2010代替SY/T 5358-2002储层敏感性流动实验评价方法储层敏感性流动实验评价方法FtidltibflttFormation damage evaluation by flow test2 0 1 1 年6 月中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2 0 1 1 年6 月一、编制说明一、编制说明二二《《储层敏感性流动实验评价方法储层敏感性流动实验评价方法》》二、二、《《储层敏感性流动实验评价方法储层敏感性流动实验评价方法》》油标委秘字油标委秘字〔〔20092009〕〕1919号号《《国家能源局关于下达国家能源局关于下达20092009年第一批能源年第一批能源任务来源油标委秘字油标委秘字〔〔20092009〕〕1919号号《《国家能源局关于下达国家能源局关于下达20092009年第一批能源年第一批能源领域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领域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
计划编号能源。
计划编号能源2009002320090023。
标准修订的原则及主要内容标准起草工作组本着标准起草工作组本着科学发展、合理完善科学发展、合理完善的原则的原则在原标准的基础在原标准的基础上充分调研国内外相关资料根据储层伤害基本理论及国内同行业生上充分调研国内外相关资料根据储层伤害基本理论及国内同行业生产研究中对储层敏感性实验测定的要求结合目前的室内实验分析的实产研究中对储层敏感性实验测定的要求结合目前的室内实验分析的实际、油田具体的矿场情况进行修订。
际、油田具体的矿场情况进行修订。
内容主要包括原标准中内容主要包括原标准中实验范围、实验原理、术语和定义、实验项实验范围、实验原理、术语和定义、实验项目的选取、敏感性程度的判断、临界值的确定、部分分析项目的实验程目的选取、敏感性程度的判断、临界值的确定、部分分析项目的实验程目的选取、敏感性程度的判断、临界值的确定、部分分析项目的实验程目的选取、敏感性程度的判断、临界值的确定、部分分析项目的实验程序序等方面。
储层敏感性研究

无微粒运动:<0.05 有微粒运动0.05-0.25 中等0.25-0.5 严重>0.5
6. 体积流量评价试验
(流体低于临界流速,考察胶结物的稳定性)
体积敏感指数: Iq = (KL - KLp)/ KL
Iq :体积敏感指数; KL :用标准盐水或地层水测定的渗透率; KLp :用工作液测定的渗透率。
第三节 储层敏感性评价
潜在敏感性分析 岩心流动试验与储层敏感性评价 储层性质动态变化的空间规律研究
一、潜在敏感性分析
1. 储层岩石基本性质的实验分析 岩石薄片鉴定:提供基本性质 X衍射分析:鉴定微小矿物 扫描电镜分析:确定粘土矿物和胶结物类型 粒度分析:并非所有粒度都运动 常规物性分析:选择合适储层进行专项实验 毛管压力分析:获取孔隙结构参数
2. 水敏性流动实验与评价
水敏指数: Iw = (KL- K*w)/ KL
Iw :水敏指数; KL :岩样水化膨胀前的液体渗透率, 通常用标准盐水测得的渗透率; K*w :去离子水(或蒸馏水)测得的渗透率
3. 盐敏性流动实验与评价
临 界 盐 度
(Sc)
临界盐度越大,盐敏性越强
4. 酸敏性实验与评价
2. 流体(成分)分析
地层水、注入水、射孔液、泥浆滤液
3. 水敏性预分析
粘土膨胀实验 阳离子交换实验 测定膨胀率 测定阳离子交换容量
4. 酸敏性预分析
酸溶分析:酸溶失率,检验酸-岩反应过程中是否存在 产生二次沉淀的可能性。 浸泡观察:盐酸、土酸、氯化钾溶液、蒸馏水浸泡
二、岩心流动试验与储层敏感性评价
与喉道微粒匹配的微粒 开始移动,形成“桥堵” 速度大,移动微粒数量 骤然增加。
临 界 速 度
高速流体冲击“桥塞” , 并使微粒带出岩石, 导致渗透率增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油气储层损害总的来说不外乎在各作业 期间外来流体进入储层与储层中的液体、岩 石表面、所含矿物相互作用或带入的固相微 粒对储层的堵塞等原因造成的。
储层水敏性、盐敏性、速敏性、酸敏性、碱敏性
二、储层损害的机理
• 储层的敏感性是由储层岩石中含有的敏感性矿 物所引起的。敏感性矿物是指储层中与流体接 触易发生物理、化学或物理化学反应,并导致 渗透率大幅下降的一类矿物,它们一般粒径很 小(<20μm),比表面积很大。
影响因素
流体性质的影响
多相流体共存及微粒润湿 性影响
(二)、储层速敏性
1、外来流体速度的影响 减渗速敏现象:储层质量由很差到中等。临界流速Vc •V<Vc:迁移微粒细小、数量少,难于形成稳定“桥 堵”。 •Vc<V<某一定值Vkmin:启动与喉道直径匹配的微粒, 同时迁移微粒量较多,稳定“桥堵”大量形成,致使渗 透率骤然下降。 •V>Vkmin:迁移微粒粒径过大、流速过大,冲击、破坏 “桥堵”,渗透率增加。
(三)、储层酸敏性
盐酸: 酸敏性矿物:含铁高的矿物,包括绿泥石(鲕绿泥石、 蠕绿泥石);绿/蒙混层矿物、海绿石、水化黑云母、 铁方解石;铁白云石、赤铁矿、黄铁矿、菱铁矿等; 反应产物:Fe(OH)3↓、SiO2胶体、 氢氟酸: 酸敏性矿物:含钙高的矿物,方解石、白云石、钙长 石、沸石类(浊沸石、钙沸石、斜钙沸石、片沸石、 辉沸石等) 反应产物:CaF2↓、SiO2胶体
•已存在的“桥堵”由于加 入油-水互溶剂而发生解堵
加入油-水互溶剂,能释放被润湿 力和界面张力而固定的微粒,从 而导致微粒在高浓度溶中的酸敏矿物 发生反应,产生沉淀或释放出微粒,使储层渗透率 下降的现象。 •HCl:碳酸盐岩油层、含碳酸盐胶结物较多的砂岩 油层 •土酸(HCl+HF):碳酸盐含量较低、泥质含量较 高的砂岩油层
2 2 1
3 2
3 2 2 2 1
2 1 2
1 1 2
敏感性产生条件 淡水系统 淡水系统、较高流速 酸化作业 高流速 淡水系统 HF 酸化 高流速、PH 值、瞬变压力 酸化作业
富氧系统,酸化后高 PH 值 HF 酸化 淡水系统 高流速 酸化作业 高 PH 值,富氧系统 流体含 Ca2+、Sr2+、Ba2+ HF 酸化
m2/cm3 8.8 39.6 34.9 14
39.6~34.9
相对溶解度
盐酸 氢氟酸
轻微
轻微
轻微 轻微至中等
轻微
中等
高
高
变化
变化
常见粘土矿物的主要性质表
(二)、储层速敏性
因外来流体流动速度的变化引起地层内微粒 迁移,堵塞喉道,造成渗透率下降的现象。
外来流体速度的影响
微粒大小含量及喉道大小 的影响
• 常见的敏感性矿物可分为酸敏性矿物、碱敏性 矿物、盐敏性矿物、水敏性矿物及速敏性矿物 等,与之相对应的是储层的五敏性。
(一)、储层水敏性
概念:当与地层不配伍的外来流体进入地层后,引起粘土矿物水 化、膨胀、分散、迁移,从而导致渗透率不同程度地下降的现象。
膨胀机理: 第一阶段: 粘土表面水合→发生渗透效应,吸附水→外表 面水化膨胀→水膜→膨胀。可逆化学反应 第二阶段: 液体中阳离子交换和层间内表面电特性作用 →水分子进入可扩张晶格的粘土单元层之间→层间内表面水化→ 层间膨胀:体积膨胀率有时可达100倍以上。不可逆化学反应
HF 酸化 HF 酸化 高流速、瞬变压力
敏感性抑制办法
高盐度流体、防膨剂 酸处理 酸敏抑制剂 低流速 高盐度流体、防膨剂 酸敏抑制剂 微粒稳定剂 低流速、低瞬变压力 酸敏抑制剂 除氧剂 酸敏抑制剂 高盐度流体、防膨剂 低流速 酸敏抑制剂 酸敏抑制剂,除氧剂 除垢剂 HCl 预冲洗 酸敏抑制剂 酸敏抑制剂 酸敏抑制剂 低流速 低瞬变压力
感谢下 载
(二)、储层速敏性
增渗速敏现象:储层质量由较好到很好
储层质量好、颗粒分选较好;孔喉直径大、分选好;地层微 粒细小、流体速度↑、迁移出地层的微粒越多(出砂)、储层质量越好; 良性循环、大孔喉的形成。岩石流动试验曲线:
(二)、储层速敏性
2、微粒大小、含量及喉道大小的影响 •微粒直径小于喉道直径:不易形成稳定“桥塞” •微粒与喉道直径大体相当:很容易形成堵塞 •微粒大大超过喉道直径:→形成可渗透滤饼 •微粒含量越多:易形成“桥塞”,堵塞程度愈严重 •颗粒形状:细长颗粒不能单独形成桥堵
(四)、储层敏感性
敏感性类型 水敏性 速敏性
酸敏性 HCl HF
敏感性矿物
损害形式
蒙脱石、伊/蒙混层、绿/蒙混层、降解伊利
晶格膨胀
石、降解绿泥石、水化白云母
分散迁移
高岭石、毛发状伊利石、微晶石英、微晶长
微粒分散
石等
微粒迁移
蠕绿泥石、鲕绿泥石、绿/蒙混层、铁方解石、 化学沉淀:Fe(OH)3↓、
铁白云石、赤铁矿、黄铁矿、菱铁矿
临界盐度:盐度>临界盐度:渗透率变化不大
减小
盐度<临界盐度:盐度下降,渗透率大幅度
预防措施:钻井添加KCl,或用油基泥浆;开发AlCl3
(一)、储层水敏性
特征 高岭石 伊利石 蒙脱石 绿泥石 伊/蒙混层
阳离子交换 mg/100g 3~15 10~40 76~150 0~40
膨胀性 无
很弱 强 弱
较强
球状颗粒易形成稳定桥堵
(二)、储层速敏性
3、流体性质的影响 主要有:盐度、PH值、流体中的分散剂(如钻井液滤液)
•低盐度:易水敏→矿物膨胀、破碎→微粒迁移→桥堵→Vc↓ •高PH值:颗粒与基质间的结构力减弱→微粒数量增加→Vc↓ •分散剂:粘土分散剂使粘土分散→微粒数量增加→Vc↓
(二)、储层速敏性 4、多相流体共存及微粒润湿性的影响 Muecke(1978)二维微模型可视实验: “多孔介质中单相和多相流动时微粒迁移机理研究”
油水两相共存情况下当水相不流动时,水湿的微粒也不移动
(二)、储层速敏性 (4)混性润湿微粒在油流中 在油流的拉力下,微粒沿油-水界面运动
湿性润湿微粒在流动区被限制在油-水界面处运移
(二)、储层速敏性
(5)注入某些油-水溶剂 (表面活性剂)时
两种效应:
•使原来被润湿性和界面张 力控制的微粒发生运移 →“桥堵”
微孔隙堵塞
酸敏 K2SiF6↓ 速敏性
酸敏
Al(OH)3↓ 酸敏 Fe(OH)3↓
酸敏 MgF2↓ 水敏性
速敏性
酸敏性
含铁矿物
酸敏 Fe(OH)3↓ 硫化物沉淀
方解石 白云石
酸敏 CaF2↓
沸石类 钙长石
酸敏 CaF2↓ 酸敏
非胶结微粒:
速敏
石英、长石
注:3-强;2-中;1-较弱
敏感性 程度
3 2 2
单相流动时,微粒随流体的流动及桥堵
(二)、储层速敏性
(1)单相流体 流速足以使微粒保持悬浮时: •宽喉道处:微粒随流体通过喉道 •窄喉道处:可发生桥堵 •已存在桥堵:可被反向流动扰动而解堵
(二)、储层速敏性
(2)油水两相共存 影响因素:颗粒和微粒的表面润湿性、界面张力;注水开发中,储层和 微粒均为水湿性;含油区:水湿微粒受束缚水约束,不发生迁移;含水 区:水湿微粒发生迁移;
SiO2 凝胶↓;释放微粒
方解石、白云石、钙长石、沸石类(浊沸石、
化学沉淀
钙沸石、斜钙沸石、片沸石、辉沸石)
CaF2↓、SiO2 凝胶↓
可能损害地层的敏感性矿物及流体表
储层矿物与敏感性分析表(据姜德全等,1994,有修改)
敏感性矿物 蒙脱石
潜在敏感性
水敏性 速敏性 酸敏性
伊利石 高岭石 绿泥石 混层粘土
(一)、储层水敏性
粘土遇到淡水通常会膨胀。蒙脱石矿物中,又以钠蒙脱 石的膨胀性最大,遇水膨胀后的体积可为原体积的8~10倍。
(一)、储层水敏性影响因素
•层间阳离子交换能力:交换能力强→膨胀能力强
•层间阳离子种类:K+无膨胀性,Ca2+、Na+有膨胀性(离子半径小)
•外来流体性质:高浓度盐水―膨胀性很弱,淡水膨胀性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