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层的敏感性特征及开发过程中的变化

合集下载

南海流花油田储层特征及敏感性评价

南海流花油田储层特征及敏感性评价

南海流花油田储层特征及敏感性评价张鹏; 马东; 续化蕾; 王哲【期刊名称】《《科学技术与工程》》【年(卷),期】2019(019)016【总页数】6页(P112-117)【关键词】南海油田; 储层特征; 注水开发; 敏感性评价; 储层保护【作者】张鹏; 马东; 续化蕾; 王哲【作者单位】长江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武汉43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58南海流花油田经过较长时间的注水开发后,目前出现注水压力升高,注水量下降,达不到配注要求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油田注水开发的效果[1—5]。

前期采用过酸化解堵增注措施,措施初期注水量显著升高,注水压力下降明显,但有效期较短[6—9]。

通过对流花油田前期地质资料分析调研可知,该油田注水层位属于中孔、中渗储层,储层物性较好。

而对注入水源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注入水各项水质指标均达标,且注入水中成垢离子含量较少,结垢量较少。

以上分析结果表明,注入水水质和储层物性不是造成该油田注水堵塞的主要原因,而可能是由于储层本身存在潜在损害因素(储层敏感性)导致注水层堵塞[10—12]。

因此,为了找出该油田注水开发地层堵塞的原因,提高注水开发效果,有必要对该油田的储层特征进行再分析,并研究注水储层的敏感性,明确造成地层堵塞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合理的储层保护措施建议,为后期注水开发提供指导[13—16]。

现以南海流花油田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石铸体薄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及压汞实验等评价手段,综合分析研究了目标油田注水层段的岩性特征、物性特征及孔隙特征等参数,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储层敏感性评价实验,明确储层潜在损害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储层保护措施建议,以期为该油田后续的高效注水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保障。

1 区域地质概况南海流花油田位于珠江口盆地番禺低隆起东端,南侧紧邻东沙隆白云东凹(图1)。

白云凹陷位于珠江口盆地南部坳陷带中部,南海北部大路边缘陆坡区,整体呈NEE向展布,水深为200~2 000 m,面积大于20 000 km2,是珠江口盆地面积最大、沉积最厚的凹陷,同时也是盆地的沉积和沉降中心。

《油层物理学》第5节:储层岩石的敏感性研究

《油层物理学》第5节:储层岩石的敏感性研究
此类胶结的储油物性很好。 如:大庆属这种胶结的>25%,K在几 十毫达西到几个达西。
油藏物理学——储层岩石的敏感性研究
华北坳陷第三系:
接触胶结中的φ:23~30%,K:(50~1000)×10-3μm2 孔隙胶结中的φ:18~25%,K:(1~150)×10-3μm2 基底胶结中的 φ:8~17%, K < 1×10-3μm2
油藏物理学——储层岩石的敏感性研究
5. 影响粘土膨胀的因素:effect factor on clay swelling 粘土类型 clay type 含量 clay content 分布clay distribution 水的矿化度 water saltiness/salinity 阳离子交换性cation exchange
第五节 储层岩石的敏感性研究
Research on sensitivity of reservoir rock
油藏物理学——储层岩石的敏感性研究
讲课提纲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胶结物与胶结类型 三. 敏感矿物
●水敏性矿物 ●盐敏性矿物 ●酸敏性矿物 ●碱敏性矿物 ●速敏性矿物 ● 盐敏 四. 储层敏感性的评价方法 ●推荐程序 ●试验流程 ●发展趋势
油藏物理学——储层岩石的敏感性研究
(1)粘土遇水膨胀 ― 水敏性矿物
Clay swelling ——water sensitivity mineral 1. 起因:晶层间联系的牢固性 水敏性矿物由于其在晶层间的吸水引起的膨 胀,砂粒上的粘土颗粒的絮解和在粘土片外表形 成的定向水化层。
如:蒙脱石是硅氧四面体结构,晶层间的 距离与所嵌离子的离子半径的差会引起阳离子 的交换,或水分子的进入,因而引起膨胀。
油藏物理学——储层岩石的敏感性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定边张韩地区长2储层敏感性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定边张韩地区长2储层敏感性特征

石油地质与工程2011年3月PETROLEUM GEOLOGY AND ENGINEERING第25卷第2期文章编号:1673-8217(2011)02-0064-03鄂尔多斯盆地定边张韩地区长2储层敏感性特征邓杰1,2,李彦婧1,2,梁立平3,查理3(1.西北大学地质学系,陕西西安710069;2.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3.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采油一厂)摘要:储层敏感性评价的目的是研究储层损害机理,为保护储层提供可靠的依据。

鄂尔多斯盆地张韩地区储层物性较差,属于中孔-低渗到低孔-特低渗储层,从敏感性实验分析入手,测量不同样品的敏感性指数,从而分析并确定了其各敏感性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敏感性特征除碱敏为弱至中等偏弱外,其余四敏都为无或弱敏感性特征。

因此,在勘探开发过程中主要考虑储层的碱敏性。

此外,通过对不同流速渗透率关系曲线的研究,探明了速敏的形成机理。

关键词:敏感性;敏感指数;鄂尔多斯盆地;中图分类号:TE258文献标识码:A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油气储层损害与保护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储层伤害不仅与其中的粘土矿物含量和类型相关,更与储层自身的性质密切相关[1]。

在油气田勘探开发过程中,由于油气储层不同程度的受到钻井、射孔、采油、注水、三次采油及酸化压裂、堵水等多种措施的工程处理,都会接触到各种外来流体,由于这些外来流体与储集层原有流体的不配伍性,破坏油气储层原有的物理化学平衡,对储层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导致孔隙度降低,渗透率下降[2-4],因此对储层敏感性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5-10]。

通过对定边张韩地区长2储层敏感性进行分析,确定了储层的弱敏感性特征,并综合各种物性因素,分析了储层敏感性与储层物性的相关系,进一步研究储层损害的机理,为保护油气储层,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1储层特征张韩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西部边缘中段,长2储层主要由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组成,结构成熟度中等,成分成熟度较低,多发育中、细孔隙中喉道孔隙结构,整体物性较差,属于中孔-低渗到低孔-特低渗储层。

储层的敏感性特征及开发过程中的变化

储层的敏感性特征及开发过程中的变化

储层的敏感性特征及开发过程中的变化摘要:由于储层岩石和流体的性质,储层往往存在多种敏感性,即速敏、水敏、盐敏、酸敏、碱敏、应力敏感性和温度敏感性等七种敏感性。

不同的敏感性产生的条件和产生的影响都有各自的特点。

本文主要从三个部分研究分析了储层的敏感性特征。

即:粘土矿物的敏感性;储层敏感性特征;储层敏感性在开发过程中的变化。

通过这三个方面的研究,希望能给生产实际提供理论依据,进而指导合理的生产。

关键词:粘土矿物;储层;敏感性1.粘土矿物的敏感性特征随着对储层研究进一步加深,除了进行常规的空隙结构和空隙度、渗透率、饱和度等的研究外,还必须对储层岩心进行敏感性分析,以确定储层与入井工作液接触时,可能产生的潜在危险和对储层可能造成伤害的程度。

由于各种敏感性多来至于砂岩中粘土矿物,因此它们的矿物组成、含量、分布以及在空隙中的产出状态等将直接影响储层的各种敏感性。

1.1 粘土含量在粒度分析中粒径小于5um者皆称为粘土,其含量即为粘土总含量。

当粘土矿物含量在1%~5%时,则是较好的油气层,粘土矿物超过10%的一般为较差的油气层[1]。

1.2 粘土矿物类型粘土矿物的类型较多,常见的有蒙皂石、高岭石、绿泥石、伊利石以及它们的混层粘土[2]。

粘土矿物的类型和含量与物源、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阶段有关。

不同类型的粘土矿物对流体的敏感性不同,因此要分别测定不同储集层出现的粘土矿物类型,以及各类粘土矿物的相对含量。

目前多彩采用X射线衍射法分析粘土矿物。

常见粘土矿物及其敏感性如表1所示。

1.3 粘土矿物的产状粘土矿物的产状对储层内油气运动影响较大,其产状一般分为散状(充填式)、薄层状(衬底状)和搭桥状[1]。

在三种粘土矿物类型中,以分散式储渗条件最好;薄层式次之;搭桥式由于孔喉变窄变小,其储渗条件最差。

除此之外,还有高岭石叠片状,伊/蒙混层的絮凝状等,而且集中粘土矿物的产状类型也不是单一出现的,有时是以某种类型为主,与其它几种类型共存。

跃进二号东高点储层敏感性分析

跃进二号东高点储层敏感性分析

跃进二号东高点储层敏感性分析【摘要】跃进二号油田造成油层伤害的主要因素有水敏伤害、附加毛管阻力和速敏伤害,酸敏性相对较弱。

浅层可膨胀性粘土矿物占较高比例,胶结程度弱,因而对各种类型的伤害都很敏感。

深层比浅层的敏感性要弱一些,主要原因在于可膨胀性粘土矿物相对含量少,而且岩石的胶结程度相对较好。

孔隙结构好的储层,敏感性较弱,而孔隙结构差的储层,由于其孔隙小、喉道细,粘土矿物含量高,工作制度不当时最易受到伤害。

在注水开发中,要做好储层保护,提高水驱开发效果。

【关键词】储层敏感性;水敏;速敏;附加毛管阻力;酸敏;油层自身的敏感性程度是油层伤害的一个重要因素。

岩性、物性研究以及敏感性流动实验是进行油层敏感性分析的主要手段。

其敏感性程度随敏感矿物含量增多、孔隙结构变异而升高。

敏感矿物主要有水敏感矿物、速敏矿物、酸敏矿物、碱敏矿物等。

1.储层物性特征跃进二号东高点构造是青海省柴达木盆地西部坳陷区昆北断阶亚区铁木里克凸起内的一个三级构造。

通过岩心薄片分析,本区的储层具有砂岩近源、低成熟的岩石学特征。

从岩心样品分析得出,全油田的平均孔隙度为16.76%,样品分布主峰在15-25%之间,平均渗透率为18.7×10-3um2,残余油饱和度平均为30.83%,物性特征呈中低孔隙度和中低渗透率。

本区油层的润湿性具非均质特点,高渗透层多表现为中性或偏亲油,而低渗透层则多表现为偏亲水。

在偏亲油的砂岩模型中,残余油主要分布于颗粒表面、小孔隙、孔隙角隅和死孔隙之中;而在偏亲水的砂岩模型中,残余油则主要以孤立的油滴分布于孔隙之间。

2.储层敏感性分析2.1水敏伤害跃进二号油田粘土矿物X衍射分析结果表明。

伊利石是该地区的主要粘土矿物,其相对含量达40-90%;蒙脱石分布于浅层,其相对含量达10-50%;伊蒙混成矿物作为蒙脱石向伊利石转化的中间产物,则普遍分布于浅层和深层,相对含量在1-25%之间。

YⅡ264井E31地层的水敏实验和盐敏实验数显示,这些样品用标准盐水测得的渗透率远低于样品的克氏渗透率,下降幅度大于50%。

一、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相对渗透率:当两相或多相流体在地层中流动时,岩石允许某一相流体通过的能力,定义为该相流体的相渗透率,其相渗透率与绝对渗透率之比为相对渗透率。

有效渗透率与绝对渗透率的比值称相对渗透率。

、岩性、厚度等变化造成2、平面非均质:储层在平面上由于储层物性(孔隙度、渗透率等)的平面差异称为平面非均质。

3、自然递减率:下阶段采油量在扣除新井及各种增产措施增加的产量之后与上阶段采油量之差值,再与上阶段采油量之比称自然递减率。

4、注采对应率:注水井与采油井之间连通的厚度占射开总厚度的比例5、剩余油饱和度:在一定的开采方式和开采阶段,尚未被采出而剩余在油层中的油的饱和度。

、岩性、厚度等变化造成6、纵向非均质:储层在纵向上由于储层物性(孔隙度、渗透率等)的层间差异称为纵向非均质。

7、采油指数:单位采油压差下油井的日产油量。

8、综合递减率:下阶段采油量扣除新井产量后与上阶段采油量的差值,再与上阶段采油量之比称为综合递减率。

9、生产压差:静压(目前地层压力)与油井生产时测得的流压的差值叫生产压差,又称采油压差。

在一般情况下,生产压差越大,产量越高。

10、经济可采储量:是指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出现经营亏损前的累积产油量。

经济可采储量可以定义为油田的累计现金流达到最大、年现金流为零时的油田全部累积产油量;在数值上,应等于目前的累积产油量和剩余经济可采储量之和。

1、沉积相:是指在特定的沉积环境形成的特定的岩石组合。

例如河流相、湖相等。

沉积单元级别划分是相对的。

应从油田开发实际出发进行沉积相级别划分。

比如,河流相为大相,辫状河、曲流河、网状河为亚相,曲流河的点坝、天然堤、决口扇等为微相。

2、沉积微相:指在亚相带范围内具有独特岩石结构、构造、厚度、韵律性等剖面上沉积特征及一定的平面配置规律的最小单元。

3、开发层系:为一套砂、泥岩间互的含油气层组合,在沉积盆地内可以对比的层系。

4、有效孔隙度:岩样中那些互相连通的且在一定压力条件下,流体在其中能够流动的孔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以百分数表示。

10第十章 储层敏感性解析

10第十章 储层敏感性解析

储集层损害是由储集层内部潜在损害因素及 外部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部潜在损害因素主要指储集层的岩性、物 性、孔隙结构、敏感性及流体性质等储集层固 有的特性。 外部条件主要指施工作业过程中引起储集层 孔隙结构及物性的变化,使储集层受到损害的 各个外界因素。
一、岩石成分及孔隙结构对储集层损害 的影响 1、敏感性矿物的影响 2、孔隙结构的影响
可能损害地层的几类敏感性矿物
2、孔隙结构的影响
孔隙结构也是影响储集层损害的一个重 要因素,特别是喉道的大小、几何形状对 储集层的伤害最为敏感。
二、外来流体与储集层相互作用导致 储集层的损害
1、外来流体中固相颗粒的侵入
固相颗粒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为了达到流体某种性质而加入的添加剂;
另一类是混入流体中的矿物或其它杂质的碎屑。
1、敏感性矿物的影响
敏感性矿物的概念
指储集层中与流体接触易发生物理、化学或物理化 学反应并导致渗透率大幅度下降的一类矿物。
常见的敏感性矿物可分为水敏性矿物、酸敏性矿物 、碱敏性矿物、盐敏性矿物及速敏性矿物。矿物当与水溶液作用时,将产生晶 格膨胀或分散破碎,从而堵塞孔隙或喉道,使储集层 渗透率下降,此类矿物称之为水敏性矿物,通常具有 阳离子交换容量大的特点。
2、储集层内部颗粒运移
储集层中的细小矿物颗粒在外来流体的流速过大或 存在压力激烈波动时,在流体冲刷作用下,未胶结或胶 结疏松的颗粒发生运移,至狭窄的喉道处,形成堵塞。 有时还会形成“油井出砂”。
3、储集层内部化学沉淀或结垢
外来流体与组成储集岩的矿物或储集岩中流体相接 触时,在地层条件下,经物理、化学、生物作用,将在 孔隙壁上形成化学沉淀或结垢,使孔隙缩小、吼道堵塞 ,储集层物性变差。 乳化物、有机结垢、无机结垢、某些化 学沉淀物

储层敏感性研究

储层敏感性研究

无微粒运动:<0.05 有微粒运动0.05-0.25 中等0.25-0.5 严重>0.5
6. 体积流量评价试验
(流体低于临界流速,考察胶结物的稳定性)
体积敏感指数: Iq = (KL - KLp)/ KL
Iq :体积敏感指数; KL :用标准盐水或地层水测定的渗透率; KLp :用工作液测定的渗透率。
第三节 储层敏感性评价
潜在敏感性分析 岩心流动试验与储层敏感性评价 储层性质动态变化的空间规律研究
一、潜在敏感性分析
1. 储层岩石基本性质的实验分析 岩石薄片鉴定:提供基本性质 X衍射分析:鉴定微小矿物 扫描电镜分析:确定粘土矿物和胶结物类型 粒度分析:并非所有粒度都运动 常规物性分析:选择合适储层进行专项实验 毛管压力分析:获取孔隙结构参数
2. 水敏性流动实验与评价
水敏指数: Iw = (KL- K*w)/ KL
Iw :水敏指数; KL :岩样水化膨胀前的液体渗透率, 通常用标准盐水测得的渗透率; K*w :去离子水(或蒸馏水)测得的渗透率
3. 盐敏性流动实验与评价
临 界 盐 度
(Sc)
临界盐度越大,盐敏性越强
4. 酸敏性实验与评价
2. 流体(成分)分析
地层水、注入水、射孔液、泥浆滤液
3. 水敏性预分析
粘土膨胀实验 阳离子交换实验 测定膨胀率 测定阳离子交换容量
4. 酸敏性预分析
酸溶分析:酸溶失率,检验酸-岩反应过程中是否存在 产生二次沉淀的可能性。 浸泡观察:盐酸、土酸、氯化钾溶液、蒸馏水浸泡
二、岩心流动试验与储层敏感性评价
与喉道微粒匹配的微粒 开始移动,形成“桥堵” 速度大,移动微粒数量 骤然增加。
临 界 速 度
高速流体冲击“桥塞” , 并使微粒带出岩石, 导致渗透率增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储层的敏感性特征及开发过程中的变化摘要:由于储层岩石和流体的性质,储层往往存在多种敏感性,即速敏、水敏、盐敏、酸敏、碱敏、应力敏感性和温度敏感性等七种敏感性。

不同的敏感性产生的条件和产生的影响都有各自的特点。

本文主要从三个部分研究分析了储层的敏感性特征。

即:粘土矿物的敏感性;储层敏感性特征;储层敏感性在开发过程中的变化。

通过这三个方面的研究,希望能给生产实际提供理论依据,进而指导合理的生产。

关键词:粘土矿物;储层;敏感性1.粘土矿物的敏感性特征随着对储层研究进一步加深,除了进行常规的空隙结构和空隙度、渗透率、饱和度等的研究外,还必须对储层岩心进行敏感性分析,以确定储层与入井工作液接触时,可能产生的潜在危险和对储层可能造成伤害的程度。

由于各种敏感性多来至于砂岩中粘土矿物,因此它们的矿物组成、含量、分布以及在空隙中的产出状态等将直接影响储层的各种敏感性。

1.1 粘土含量在粒度分析中粒径小于5um 者皆称为粘土,其含量即为粘土总含量。

当粘土矿物含量在1%~5%时,则是较好的油气层,粘土矿物超过10%的一般为较差的油气层[1]。

1.2 粘土矿物类型粘土矿物的类型较多,常见的有蒙皂石、高岭石、绿泥石、伊利石以及它们的混层粘土[2]。

粘土矿物的类型和含量与物源、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阶段有关。

不同类型的粘土矿物对流体的敏感性不同,因此要分别测定不同储集层出现的粘土矿物类型,以及各类粘土矿物的相对含量。

目前多彩采用X 射线衍射法分析粘土矿物。

常见粘土矿物及其敏感性如表 1 所示。

1.3 粘土矿物的产状粘土矿物的产状对储层内油气运动影响较大,其产状一般分为散状(充填式)、薄层状(衬底状)和搭桥状[1]。

在三种粘土矿物类型中,以分散式储渗条件最好;薄层式次之;搭桥式由于孔喉变窄变小,其储渗条件最差。

除此之外,还有高岭石叠片状,伊/蒙混层的絮凝状等,而且集中粘土矿物的产状类型也不是单一出现的,有时是以某种类型为主,与其它几种类型共存。

2.储层敏感性特征常规储层的敏感性评价包括速敏、水敏、盐敏、酸敏这五种评价。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增加了应力敏感和温度敏感,故目前储层敏感性评价共七种,其目的在于找出油气层发生敏感的条件和由敏感引起的油气层伤害程度,为各类工作液的设计、油气层伤害机理分析和制定系统的油气层保护技术方案提供科学的依据。

2.1储层速敏性储层因外来流体流动速度的变化引起地层微粒迁移,堵塞喉道,造成渗透率下降的现象称为储层的速敏性⑻0速敏性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储层的临界流速及渗透率的变化与储层中流体流动速度的关系。

2.1.1 速敏矿物与地层微粒速敏矿物是指在储层内,随流速增大而易于分散迁移的矿物。

高岭石、毛发状伊利石以及固结不紧的微晶石英、长石等,均为速敏性矿物。

如高岭石,常呈书页状(假六方晶体的叠加堆积),晶体间结构力较弱,常分布于骨架颗粒间而与颗粒的粘结不坚固,因而容易脱落、分散,形成粘土微粒。

地层内部可迁移的微粒包括三种类型:(1)储层中的粘土矿物,包括速敏性粘土矿物(高岭石、毛发状伊利石等)和水敏性粘土矿物(蒙皂石、伊/蒙混层)等,水敏性矿物在水化膨胀后,受高速流体冲击即会发生分散迁。

(2)胶结不坚固的碎屑微粒,如胶结不紧的微晶石英、长石等,常以微粒运移状堵塞孔隙喉道;(3)油层酸化处理后被释放出来的碎屑微粒,如硫酸盐矿物(石膏、重晶石、天青石)、硫铁矿、岩盐等,由于温度和压力变化,引起溶解和再沉淀,或入侵滤液与地层流体发生有机垢(石蜡、沥青)和无机结垢(CaCO3、FeCO3、BaSO4、SrS04)而堵塞孔隙喉道。

2.1.2 外来流体速度对微粒迁移和孔喉堵塞的影响当外来流体的流速过大或存在压力激烈波动时,与喉道直径较匹配的微粒开始移动。

一方面这部分微粒可以在喉道处形成较稳定“桥堵”,另一方面由于此时流速较大,成“桥”过程中流体对微粒的击力也较低速时强。

因此,导致岩石中的喉道在较短时间大量地被塞,造成多孔介质渗透能力骤然减小,此时的流速即为临界流速。

临界流速所标志的并不是微粒运移的开始,而是稳定“桥堵”的形成。

流速增加将导致岩石渗透率的大幅度降低,其渗透率的伤害可达原始渗透率的20-50%,甚至超过50% 。

当流速超过一定值时,启动的微粒粒径过大,与喉道直径不匹配,难以形成新的“桥堵” ,而随着流速的进一步增加,高速流体冲击着微粒和“桥堵”,一部分微粒可能被流体带出岩石,从而使渗透率回升。

2.1.3 流体性质对速敏性的影响对速敏性有影响的流体性质主要为盐度、pH 值以及流体中的分散剂,这些性质对水敏性粘土矿物的分散迁移影响较大。

低盐度的流体使水敏性粘土矿物水化、膨胀和分散,它们较低的流速下便会发生迁移,并可堵塞喉道,从而导致岩临界流速值减小;同时,由于水敏性粘土在低盐度流体中水化膨胀,在高速流体冲击下易于分散,这样,不仅释放更多更细小的粘土微粒,而且释放出由粘土矿物作为胶结的其它矿物颗粒,从而使地层微粒数量增加,使速敏性增强。

分散剂对速敏性的影响与高pH 值流体相似。

钻井液滤液是强的粘土分散剂之一,由此引起的粘土分散导致的渗透率害不容忽视。

2.1.4 储层物性对速敏性的影响储层物性对速敏性也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喉道的大小、几形状对储集层的伤害尤为明显。

比如大孔粗喉型的砂岩储集层,喉道是孔隙的缩小部分、孔喉直径比值接近于1 ,一般不易造成喉道堵塞,但容易造成出砂。

而对于喉道变细的砂岩储集层、孔隙喉道直径差别特别大,喉道多呈片状、弯片状或束状,易形成微粒堵塞喉道。

2.2 储层的水敏性储层的水敏性是指当与地层不配伍的外来流体进入地层后,引起粘土矿物水化、膨胀、分散、迁移,从而导致渗透率不同程度地下降的现象[4]。

储层水敏程度主要取决于储层内粘土矿物的类型及含量。

大部分粘土矿物具有不同程度的膨胀性。

在常见粘土矿物中,蒙皂石的膨胀能力最强,其次是伊/ 蒙和绿/蒙混层矿物,而绿泥石膨胀力弱,伊利石很弱,高岭石则无膨胀性。

储层水敏性与粘土矿物的类型和含量以及流体矿化度有关。

储层中蒙皂石(尤其是钠蒙皂石)含量越多及水溶液矿化度愈低,则水敏强度愈大。

2.3 储层的盐敏性碱敏性是指碱性工作液进入储层后,与储层岩石或储层液体接触,并使储层渗流能力下降的现象[5]。

当不同盐度的流体流经含粘土的储层时,在开始阶段,随着盐度的下降,岩样渗透率变化不大,但当盐度减小至某一临界值时,随着盐度的继续下降,渗透率将大幅度减小,此临界点的盐度值称为临界盐度[6]。

粘土膨胀过程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表面水合能引起的,即外表面水化膨胀;第二阶段被称为渗透膨胀阶段,即内表面水化阶段。

2.4 储层的酸敏性酸敏性是指酸液进入储层后与储层中的酸敏性矿物发生反应,产生凝胶、沉淀,或释放出微粒,致使储层渗透率下降的现象[7]。

酸敏性导致地层损害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产生化学沉淀或凝胶,二是破坏岩石原有结构,产生或加剧速敏性。

酸敏性矿物是指储层中与酸液发生化学沉淀或酸化后释放出微粒引起渗透率下降的矿物。

一般地,酸化处理中,多用盐酸处理碳酸盐岩油层和含碳酸盐胶结物较多的砂岩油层,用土酸(盐酸和氢氟酸的混合物)处理砂岩油层(适用于碳酸盐含量较低、泥质含量较高的砂岩油层)。

所以酸化过程中的酸液包括盐酸(HCI)和氢氟酸(HF)两类。

2.5 储层的碱敏性碱敏性是指具有碱性(pH 值大于7)工作液进入储层后,与储层岩石或储层流体接触而发生反应产生沉淀,并使储层渗流能力下降的现象[8]。

碱性工作液通常为pH 值大于7 的钻井液或完井液,以及化学驱中使用的碱性水。

这些流体进入储层,使其产生碱敏性的机理主要为:粘土矿物在碱性工作液中发生离子交换,成为较易水化的型粘土,使粘土矿物的水化膨胀加剧,导致水敏性。

碱性工作液还会与储层矿物发生一定程度的化学反应,与碱的反应活性从高到低依次为:高岭石、石膏、蒙皂土、伊利石、白云石和沸石,而长石,绿泥石和细石英砂的反应活性中等。

碱与矿物反应的结果不仅导致阳离子交换,甚至有可能生成新的矿物。

这些新生矿物沉积在储层中,导致起渗透率损害。

由于碱性工作液与储层矿物或储层流体不配伍,破坏了储层原有的离子平衡,产生碱垢,降低储层的渗透率。

高pH 值环境使矿物表面双电层斥力增加,部分与岩石基质未胶结的或胶结不好的地层微粒,将随碱性工作液运移,并在喉道处“架桥”,堵塞孔喉。

2.6储层应力敏感性在油田开发过程中,空隙压力的改变、油气渗流或开采工艺导致储层地应力发生改变,而应力场的改变反过来影响储层岩石的空隙度和渗透率,并影响油气在空隙或裂缝中的流动,导致储集层渗透率、孔隙度降低的现象为应力敏感性⑹在不同的储层中,渗透率的应力敏感程度差异较大,影响储层渗透率应力敏感性的主要因素如表2所示。

压力敏感性的影响因素包括储层原始渗透率;储层岩石的孔道类型;储层岩石颗粒的分选性和磨圆度;储层岩石泥质含量;储层含水饱和度(特指气层);碎屑颗粒成分的相对含量。

2.7储层温度敏感性由于外来流体进入底层引起温度下降从而导致地层渗透率发生变化的现象。

温度敏感性的目的是研究温度敏感引起的地层伤害程度,为合理开发和保护油气层提供帮助。

3.储层敏感性在开发过程中的变化由于储层岩石物性和流体性质的多样性,油气田开发过程中采用的各种工艺措施,都将给储层带来很多的敏感性伤害。

3.1钻井过程的储层敏感性损害常规钻井大多使用水基钻井液,在钻井过程中一般情况泥浆柱压力大于或略大于地层压力,泥浆滤液侵入现象必然存在,而且压差越大侵入越严重,浸泡时间越长侵入越严重。

对于强水敏性储层,必然会产生严重的水敏性伤害[10]。

强水敏性地层的黏土水化膨胀、分散、运移,易造成储层孔道堵塞等水敏性伤害,因而必须提高钻井液的抑制性和封堵性。

因此,选取正确的钻井液,对钻井液与地层岩石和流体进行适应性评价尤为重要。

例如纳米乳液暂堵钻井液具有低滤失量、强抑制性和防塌能力、渗透率恢复率高的良好特征,在岩心外部和内部形成了较好的泥饼,能有效抑制黏土水化膨胀和分散,起到有效的屏蔽暂堵作用。

3.2 酸化改造的储层敏感性损害酸化技术是油层改造常用的技术之一,其通过酸液溶蚀岩石孔隙中的堵塞物或基岩本身的某些矿物成份,从而改善岩石内部孔道的连通性,解除地层污染,恢复和提高地层的渗透率,从而达到增产增注的目的。

但有些砂岩储层的空隙填充的粘土矿物含有大量的绿泥石、蒙脱石等酸敏性矿物,其化学性质活跃,在常规土酸酸化过程中溶解,形成絮凝物或沉淀,导致严重的储层伤害,降低酸化效果。

因此,对该储层进行酸化适应性研究和选择正确的酸化施工工艺,可以有效的减小酸化引起的敏感性伤害[11]。

3.3 压裂改造的储层敏感性伤害压裂是指采油或采气过程中,利用水力作用,使储层形成裂缝,增加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的一种方法,又称水力压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