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融入流行
文化传承需要融入流行开篇立论

谢谢主席,大家好!我方观点是文化传承需要融入流行。
文化传承需要融入流行还是原汁原味的判断标准是何者能使文化更好地传承。
文化传承指文化的流传、继承和传播的动态过程,不是博物馆式的收藏,而是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流行指广泛流传、盛行,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我方之所以认为文化传承需要融入流行,是因为如下三个理由:一,文化传承摆脱现实困境需要融入流行。
对方辩友一再强调保持文化的纯粹性,并且认为融入流行会对其产生破坏,但我们必须清楚,如果融入流行对文化产生了破坏,是无法传承下来的。
根据人民日报的调查,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有368种戏曲戏剧,但是到了2005年只剩下267种,其中60个剧种没有保存音像资料,前景堪忧。
难道我们对此只能无可奈何花落去么?不,这需要我们在文化传承过程中融入时代流行,汲取时代精华,引导人们自觉投入文化传承当中,从而摆脱现实的困境。
形势是严峻的,但是我们不能悲观,而是应该积极地寻找出路,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融入流行能使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二,从时空的纵横维度来看,文化传承需要融入流行。
就历史发展而言,文化在每个时期的传承都或多或少地融入了当时代的流行,并由此为时代所接受,并传承下去。
至今为人所称道的《三国演义》,也是由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各种版本和各种形式演化而来,空城计、草船借箭、华容道等虚构情节极大程度上丰富了《三国演义》,而到了明末,“三分真实七分艺术”的演义达到了文化意义的最高峰并最为人们所接受和认同并传承到现在。
就文化传播的横向发展而言,需要兼收并蓄、博采众长,而关键便是传播的效果。
传播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文化能否被不同文化背景的接受方所接受,这就决定了在传播过程中要在考虑接受方实际的情况下进行文化的传播,而小提琴曲《梁祝》则是中国传统民乐和西方乐器融合并传承的成功典范,这样的融合大大推进了文化在全世界范围的传播。
三,文化传承中保持文化的活力需要融入流行。
文化传承不仅是为了继承而继承,而是为了使文化能够更好地活着,而这也是文化传承的深层次意义。
让传统文化“流行”起来

让传统文化“流行”起来一、注重传承如何让传统文化得以流行?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注重传承。
只有传承才能让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不断发扬光大。
在接下来的传承工作中,要注重多方面的培养,可以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和特点尝试不同的传承方式。
对于儿童,可以通过宣传电子媒体、教育绘本、亲子阅读等方式,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喜爱度。
对于青少年,则可通过群体活动课程、主题讨论、文艺演出等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度挖掘。
对于成年人,则可以通过文化沙龙、讲座、研习班等方式,深入学习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了解更多历史和文化背景,并欣赏其独特的魅力。
二、弘扬特色传统文化之所以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影响力,关键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特色。
弘扬其中的特色,是让传统文化得以流行的关键之一。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1、注重文化底蕴传统文化的价值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在弘扬其特色的时候,必须注重文化底蕴的传承。
通过宣传讲解、文化考察、展览展示等方式,进行系统性的文化解读及说明,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其背后蕴含的精神内涵。
2、转换思路,破除传统观念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过程中,也要注意转换思路。
在研究、创作、宣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摆脱传统观念和文化桎梏,不仅要注重其精髓所在,更要注重其在当今社会中的实际应用。
3、注重继承与创新的融合传统文化的流行在于其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但同时也要注意继承与创新的融合。
在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的同时,也要不断注重其创新与发展,通过现代化的手段更新其表现形式,使之更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
三、多角度宣传总之,让传统文化“流行”起来,需要在传承与弘扬等多个方面下功夫,充分利用各种渠道,打破传统观念和文化桎梏,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光彩和魅力。
在传承和发展中,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是推动其流行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通过不断探索、创新和完善,传统文化必将在新时代焕发更加绚烂的光芒。
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融入流行

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融入流行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和工业的发展,流行文化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许多挑战,其中之一就是如何融入流行文化。
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融入流行,这不仅可以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也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其中。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传统文化和流行文化的融合。
首先,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与时俱进,融入当代的社会背景。
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并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消失,但是在新的社会背景下,传承必须要适应时代的要求。
比如,传统的戏曲表演可以利用现代化的舞台技术和灯光效果来增强观赏性;传统的绘画可以运用新的材料和技术手段来表达更多元化的主题。
通过融入时下的流行元素和潮流趋势,传统文化可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其次,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融入大众的生活方式,让更多人能够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
流行文化往往是大众所喜爱的,可以通过与流行文化的融合来拓宽传统文化的受众群体。
比如,可以将传统的音乐与流行的乐曲相结合,创作出具有古典和流行元素的新音乐;可以将传统的服饰设计与时尚的元素相结合,打造出古典与时尚并存的新款式。
通过融合流行元素,传统文化可以更好地走进大众的生活,引起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关注。
再次,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融入教育体系,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
教育是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教育,年轻一代才能够真正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因此,传统文化的融入教育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在学校的教育课程中增加传统文化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接触到传统文化。
此外,可以举办各类传统文化的活动和比赛,让学生有机会亲身体验传统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学习的动力。
最后,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融入文化产业,发展出具有经济效益的新产品和服务。
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仅仅停留在纯粹的艺术表达上,还需要与商业经济结合起来。
可以将传统文化元素应用于文创产品的设计和制作中,创造出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商品;可以将传统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开发出具有旅游吸引力的传统文化景点和活动。
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的融合作文

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的融合作文篇一《传统流行大融合,戏曲摇滚超带感》咱先说说传统文化,就拿戏曲来说吧,那可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瑰宝。
我小时候跟着爷爷奶奶去戏园子,那里面一股子浓浓的老味道。
每次开演前,那些个演员在后台化妆,描眉画眼的,脸上红一块白一块的,特别神奇。
管弦乐器拨弄起来,咿咿呀呀就开唱了。
可到了现在,年轻人里听戏曲的没几个。
不过这流行文化里的摇滚就相反,那节奏劲爆得很。
我有一次去看摇滚音乐节,好家伙,那些个摇滚歌手穿着破洞牛仔裤,留着长长的头发,拿着吉他疯狂扫弦,那声音能把人耳朵震聋了。
台下的年轻人喊啊叫啊,都跟疯了似的。
后来我发现,有人就把戏曲和摇滚融合起来了。
我有个朋友的乐队就是干这事儿的。
我去看他们排练了一次,那可真新鲜。
主唱穿着改良的戏服,上面绣着蛟龙,还戴着个有长长的珠子的帽子。
一开始是摇滚的鼓点,轰隆隆的,紧接着二胡、快板啥的就加入了。
主唱唱的词儿有些是戏曲的老词儿,但是唱法是摇滚的那种撕裂的吼声。
以前唱“苏三离了洪洞县”是悠扬婉转的,到他们这儿,在同样的词下却是力量感十足。
台下一开始都是年轻人,本来对戏曲是不屑一顾的,听着听着,耳朵都竖起来了。
旁边有个小伙子还跟着节奏晃悠,嘴里嘟囔着“这还挺酷”。
这传统戏曲和流行摇滚这么一融合,就给传统文化注入了新活力,也让流行文化多了份底蕴,可太牛了。
篇二《相声说唱秀,新老文化的奇妙碰撞》传统文化里的相声那是家喻户晓的。
我记得以前在茶馆里看相声,那茶馆不大,但是气氛超热乎。
台上的相声演员一捧一逗,抖着各种包袱。
说学逗唱,那得样样精通。
说要学个老太太走路,那个演员立马就驼着背,手还像鸡爪一样弯曲着,学得惟妙惟肖的,观众笑得眼泪都出来了。
说唱呢,在流行文化里那是相当火爆的。
我看过一场说唱比赛,那些个说唱歌手,皮肤黝黑,戴着大金链子,恨不得把墨镜镶在眼睛上。
他们的节奏感超强,嘴巴像机关枪一样,哒哒哒吐出一连串的词,韵脚压得死死的。
可没想到有一天,这两者居然走到了一起。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注入流行元素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注入流行元素当今,我国的传统文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国人的不重视,外来文化的入侵,使我们困惑于该怎样传承和发扬我们的文化?是让传统文化继续保有它的本来模样还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融入流行?越来越值得我们思考。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看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能够得以传承和发扬,必须具备其自身的包容性。
我们今天很多辉煌灿烂的文化,同样来源于往日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吸取和发扬。
正是有了对古印度佛教文化的吸取,才有了佛教文化在我国长达千年的深远影响。
西天取经的故事,正是不断探寻,吸取外来文化的最好例子。
在清朝末期,正是由于清政府对外来文化的盲目排他,闭关锁国,使得在世界曾引领了几千年文明的中国迅速落后于西方国家,惨遭列强蹂躏,带来了永远也无法磨灭的伤。
一个国家的发展尚且依赖与紧跟时代的步伐,更何况我们的国家?然而今天,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哈韩一族成为一个庞大的团体;情人节火红的玫瑰代替了七夕的浪漫与唯美;圣诞节人们的狂欢代替了春节即将到来的喜悦,当面对这些,我们的传统文化还能被多少人铭记与传承?越来越多的人记不起那些千古传唱的名篇名曲,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逐摇滚的热闹而将二胡那孱弱的弦音抛于身后,我们的传统文化,要怎样传承与发扬?是的,我国正面临着严重的文化缺失,人们开始对孔孟之道嗤之以鼻,当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追寻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时,当越来越多的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建起时,我们的国民,却开始将过去烂熟于心的唐诗淡忘。
然而,我们应该看到的,不仅仅只是国民对于传统文化的漠视,同样也应该看到,这种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缺失同样有着我们的文化的自身原因。
诚然,我们拥有五千多年的灿烂文化,我们拥有博大精深的儒学内涵,可是我们是否有看到,当学生在课堂上学着生涩绕口的古文时,是何等地无奈与痛苦。
我们是否有看到,当越来越多的人一边被灌以儒学的中庸思想而一边面对着竞争激烈的社会时,是何等的彷徨与无奈。
我们是否看到,当电脑技术飞速发展,手握毛笔苦练的人,又是何等地迷惑。
传统文化的传承应融入流行

尊敬的主席,对方辩友,大家好我方观点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应融入流行首先,我先说说我方的定义:传统文化即指文化累积中影响深远,贯通古今,其影响及于现在以及未来的那些具有根本性的内隐和外显得要素。
传承:继承某项事物中适应于当下社会及民族的部分,并进行改造跟发扬及延续。
融入流行:即将一种具有时代性的,短暂性的能被大众广泛接受的一种现象作为一种媒介或作为传统文化的流传过程中所产生的新的内容的一种手段。
我方的标准是:怎样才能使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下面我方将就一下两点具体阐明我方观点一:我们就流行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来看,传统文化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多种现象的一个集合体,而流行是一种现象,两者间的这一共同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流行可以融入传统文化的前提。
我们传承传统文化的目的是使其发扬光大,而流行的几点特征又正好符合我们的要求,我们需要借助流行来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需要用一种能被大众普遍接受的方式去宣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如果只是原汁原味的传承势必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观念的进步而遭到越来越大的阻碍,其中那些不切实际的,与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相背离的部分则会面临着淘汰的危险,将有可能会被文化自身的新陈代谢所抛弃。
进而就达不到我们的目的。
二,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时代局限性:传统文化是一种经过历史的洗刷跟实践最终成型的,它会带有各个历史时期的特征,我们所要传承的文化并不是指所有的传统文化,我们要以当下社会为基准,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选择性的去传承传统文化中被人们所需要的,顺应这个时代的,在经过了历史的证明后是正确的那一部分。
而对于那些已经腐朽的,不利于传承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的文化我们则选择保留,任其自由发展,由历史来评判。
而且就大前景来看,现今外来文化的入侵日益严重,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日益减弱,七夕等节日尤其严重,再次前提下,我们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将自己的传统文化以一种新颖的方式推销出去,运用影响力较大的流行将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扩展到最大,而且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代表一个民族的一种符号,就此而言,流行的本质决定了它将会有更广的受众,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强的时代适应性,这是原汁原味所不具有的,因此,我们融入流行以保证文化的独立性跟唯一性综上所述:我方坚决认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应融入流行。
传承传统文化应融入流行-一辩稿

传统文化应融入流行今天我们的辩题是传统文化,是否应该融入流行,我方观点为传统文化应融入流行,首先我们来看什么是传统,。
现代汉语词典上定义传统为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
文化定义为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等。
其次,什么是融入?《现代汉语词典》融入的意思为融合;调和,最后什么是流行?《现代汉语词典》上流行意为广泛传布,当今社会盛行,被大家广为接受的东西。
那么传统文化融入流行的好处是什么?第一,传统文化融入流行,增强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和发展。
电影《百鸟朝凤》讲的是中国乐器唢呐的故事,呼吁人们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这部片子却面临着“电影大咖齐发声,票房依旧困难的状况”,上映首日票房只有27.7万元,与同日上映《美国队长3》两亿元的票房形成鲜明对比。
反观同为传承传统文化,电影《卧虎藏龙》,却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
电影开始的主题音乐是由大提琴进行演奏的,竹笛演奏的配乐《南行》,琵琶演奏的《交锋》,萧演奏的《穿越竹林》等传统乐器演奏的歌曲。
电影《卧虎藏龙》以西方乐器作为主调,用中国传统的乐器作为副调,夸大了音乐的表达手法,不仅展现了西洋音乐的深沉悠扬,同时也表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清幽宁静。
艺术上,中国风的时装设计从土掉渣的青花瓷到惊艳巴黎时装周。
李宁牌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流行,从亏损翻盘为年销售30亿元,推动传统文化向全世界传播。
第二,传统文化融入流行有利于大众传播,让更多人了解认识,喜爱自发地发展传统文化。
最近大火的电影,《流浪地球》的结尾中,航天站所有人用自己的牺牲换取了地球上更多人的生命。
愚公移山,“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与电影相结合,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
再来看故宫这个600岁老龄的家伙。
近年来,参与了许多大型国家历史综艺秀,例如上心了故宫国家宝藏,假如国宝会说话等节目,让故宫以全新面容展现在人们面前。
从之前只有15%开放率到如今达到85%的开放率。
传承传统文化应该融入流行 一辩辩词

传承传统文化应该融入流行一辩辩词主持人好!评委们好!对方辩友好!很高兴今天能和对方辩友在这里讨论传承传统文化应该原汁原味还是融入流行。
开宗明义,概念先行。
我们今天所讨论的传统文化是指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传承是指传递、继承。
先传后承,才能承上启下。
应该是指从众多的价值选择中取其价值量的最大值或极大值。
原汁原味是比喻事物本来的,没有受到外来影响的风格。
今天的辩题中,它指保留传统文化的全部特征,不作改变地传授继承文化的一种方式。
而融入流行则指将当下主流的新兴元素融合到传统文化中,使传统文化保持生命力的一种传授继承文化的方式。
而要看传承传统文化应该原汁原味还是融入流行,则要看哪一种方式能使传统文化更有生命力,更与时俱进!我方认为,传承传统文化应该容易流行。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论证我方观点:第一,从“传”的方面来讲,融入流行使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多样化,赋予传统文化时代的特点,使之重新焕发活力。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中国功夫,在几十年前的国际舞台上还不为人所知。
但李小龙将中国功夫以电影这种流行形式展现给世人,使中国功夫从此走向世界!在收获广泛的关注后能更好地传承下去。
这不正说明了融入流行后传统文化能更好地被传承吗?第二,从“承”的方面来讲,融入流行能让传统文化的内容与时俱进,毕竟今日之经典皆为往日之流行。
如今兴起的民乐二次元热,就是一批民乐演奏者放弃演奏老套的陈词古曲,而用二胡、古筝、琵琶这些传统乐器演奏时下流行二次元歌曲。
吸引了大批年轻人的目光,让许多只追捧钢琴吉他的人不得不重新看待二胡、古筝,让曾经因为民乐冷门而放弃学习民乐的人重新拾起自己的民族乐器。
这不正是融入流行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容,给传统文化重新注入活力,使之得以传承的典型吗?第三,融入流行能解决当下传统文化传承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影响力小,受众少。
时代的辩题要有时代的意义,要探讨传承传统文化到底应该原汁原味还是融入流行就应该立足于解决当下最突出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融入流行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流行
论文提要: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因为其特征与所受媒介的影响,在流行的融入之下将会得到更广阔的发展,且必将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论文正文:
在论文的开篇,我有必要将此论题中的关键词做以解释。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而传承,即传递继承,多指精神上的代代相传。
最后是流行,它在广义上指广泛传播,被大家广为接受的东西。
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融入流行,我将从如下几个方面对此论点做以阐述。
一、从传承的特征上
首先,文化的传承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是不可否认,传统文化的许多腐朽、落后、愚昧成分已经难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必然会被文化自身的新陈代谢所抛弃。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改造要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意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
所以这必然要求,我们以新的方式,以流行的方式来使传统文化具有更快广阔的受众,具有更鲜明的时代特色。
其次,广泛的传承优于个别的传承。
传承的目的是保持文化的生命力,而扩大范围是使其实现的最有效方法。
进一步讲,想扩大文化的影响范围,以流行来传播是最好的方式。
二、从传承的媒介上
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向大众、向世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
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适性宣传,将传统文化融入文学艺术、影视戏剧中,渗透在网络、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中,面向社会大众,重新唤起社会大众了解传统历史和文化的热情。
通过这些媒介宣传,使中国传统文化民间化、大众化、全球化。
归根结底,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须要流行传媒。
例如,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
在《百家讲坛》阎崇年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讲论语;《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开设了“国学频道”,新浪网高调推出乾元国学博客圈。
这一切在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精神生活的同时,也提升了大众的文化素养。
这,难道不是文化的传承?周杰伦的《青花瓷》在青年人群中被广泛传唱,它引领人们开始关注并发展传统文化。
这,难道不是文化的传承?我禁不住要说,流行作为一种媒介,给了传统文化以更多的发展空间!
三、融入流行的意义
在传统文化中加入流行元素,是给传统文化的创新,也是为了它更好地生长。
不断地融入流行,不断地推陈出新,才能适应不断进步的社会,同时形成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而且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文化新生,让文化以更加广泛的传播形式进
入普通民众的生活,从而完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
四、关于原汁原味传承的反驳
支持原汁原味传承文化的人总是怀疑,为传统文化添加流行元素会撼动传统文化的根基。
但是我认为,这是无须担心的问题。
面对流行,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必然地具有强劲的选择能力,民族实践的物质性,不能被我们个人的主观意志所左右,因为这是一个集体智慧的选择过程。
个人意志,只是提供了集体选择的更为丰富的智慧资源,这也是主观能动性的具体作用方式。
反过来讲,如果要原封不动、原汁原味地继承传统,就如同要大家满口的“之乎者也”去适应网络语言一样可笑。
其根本的错误出在用古人对比今人、用过去要求现在的只讲回头看辉煌、不要向前看美好的抱残守缺、因循守旧的观念。
有时代的创新,才有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的注入。
极端的、片面的、静态的文化观无论如何都有害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以传统文化的正宗来否定现实民族的创新成果的注入,无疑只能使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越来越弱。
因此,在继承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在现实实践中不断创新、使之发扬光大,才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所抱的应有的态度。
综上所述,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融入流行。
无论从传承的特征上、媒介上讲,还是从流行所带来的意义上讲,流行都具有着原汁原味所比不上的优势,因为流行的本质决定了它会有更广的受众,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强的时代适应性。
传统文化的交流圈,不应该被局限在专业学者之间与高等学府的院墙之内,它要求有更多更多的人融入这个圈子。
我想这才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于我们现今生活的最大意义,即以它经历千年、历久弥新的传统精髓面向整个民族,面向全体国人,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它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且必将指导中国人更好地走下去。
文化的纽带永远不应该断裂!。